东方既白将永久关闭,百胜中国还能做好中餐吗?
百胜中国近日发布2023年年报宣布,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旗下中式快餐品牌东方既白将终止运营。
2004年百胜中国创立东方既白,曾立志将其打造为中国最大中式快餐连锁店品牌。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有5家东方既白门店,所有门店计划在2023年永久关闭。3月11日,新京报记者就此联系百胜中国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复。
业内专家认为,百胜中国的强项在于运营与管理,对于中餐的理解和创新依旧较弱。当前众多本土中式快餐企业突飞猛进,IPO消息频传、网红品牌不断涌现,“产品力”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一大环境下,百胜中国想做好中餐,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产品,纯粹靠系统或不可行。
曾立志做“最受欢迎的中式快餐”
3月11日,新京报记者在大众点评上搜索“东方既白”,北京地区的门店均显示“歇业关闭”,在上海地区显示在营业的门店中,大多数门店的顾客评价都不到50条,有的顾客点评甚至停留在2010年。从位置分布上来看,东方既白大部分门店位于展馆和游览区,顾客评论中不乏“去欢乐谷玩,没什么可吃的所以选择试试”“逛展会凑合吃一下”的内容。目前东方既白官方网站显示“官网升级中,敬请等待”,新京报记者拨打加盟垂询电话语音提示为“空号”。
图/东方既白官网截图
百胜中国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东方既白是中式快餐品牌,主要分布于交通枢纽。该品牌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我们已决定终止运营该品牌。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有5家东方既白门店且所有门店计划将于2023年永久关闭。”
公开信息显示,百胜中国在2004年成立中式餐饮品牌东方既白,2004年5月,东方既白实验店在上海亮相。当时东方既白品牌总经理顾浩钟曾表示“我们要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式快餐品牌”。此后东方既白不断改进菜单,到2008年已经有四川、上海等地口味的饭菜,最多的时候约200个SKU,涵盖了早餐、正餐、甜品,甚至下午茶。
2008年,东方既白在上海的门店达到13家。同年3月,东方既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开设门店。东方既白当时称,北京店开业标志着全国扩张的开始。2012年,东方既白在全国市场共有30家门店。2023年,东方既白宣布战略性调整,变身包子铺,主打淮扬菜,最终难逃败局。
主打产品欠缺、价高被“吐槽”
“东方既白”取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不少消费者表示,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东方既白”居然是一个中式快餐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东方既白”这个太过“文艺”的名字既不好记,也不包含任何产品信息,大大降低了认知率和传播率,甚至成为这个品牌自诞生之日起的一个“硬伤”。
新京报记者在大众点评上看到,东方既白的产品种类繁多,面、饭、汤、点心、包子应有尽有,但是却缺乏主打产品。不少消费者对东方既白的感觉是“什么都卖,但是什么都不太好吃”:“面是白水煮面加酱油”,“黑椒小牛排饭,中不中西不西”。还有消费者称,东方既白的门头上一边打着“中国最大中式快餐”的旗帜,一边又在门店上写着“肯德基兄弟品牌”,“这本身就让人觉得非常矛盾。”
“价格高”也是消费者对东方既白的集中“槽点”之一。在大众点评上,与“价格贵”“份量小”相关的评价不在少数。业内人士认为,快餐行业既是刚需,又是竞争激烈的赛道,快餐厅、小餐馆、便利店、早餐摊、大排档数不胜数,比东方既白实惠、好吃的选择非常多。把中国人日常吃的粉面包子以高价格去卖,哪怕有肯德基品牌做背书,也很难让顾客买单。
3月11日,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既白之所以定价高,和它的选址有着极大关系。“在市区门店很少,几乎都集中在机场等交通枢纽,这也是导致价格高的核心问题。”
文志宏认为,对百胜集团来说,旗下有多品牌是好事也是坏事,“东方既白就是典型的多品牌发展过程中由于精力不够而无暇顾及最终夭折的一个案例。”
在文志宏看来,东方既白初创之时,中式快餐并没有什么很强的品牌,那时候如果百胜给予东方既白更多关注,它是有机会和潜力的。东方既白一直缺少主打产品及产品定位,“后来东方既白转型,想将主打产品定位成包子。其实这样的定位在业内被看好,但问题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去强化这个定位,就已经开始放弃了。”
旗下中餐表现不尽如人意
新京报记者在梳理过程中注意到,百胜集团以西式快餐品牌见长,但对中餐念念不忘。百胜中国总裁苏敬轼曾提出,中国的餐饮市场空间很大,需要运用多品牌策略,“中国消费者对中餐的需求一直都在,并且会远远大于西餐。”
百胜陆续收购和新创立了小肥羊、黄记煌、Lvzz、COFFiiJOY、塔可贝尔及东方既白等餐饮品牌。2009年3月25日,百胜中国斥资4.93亿港元入股小肥羊20%股份,2011年5月3日,百胜中国宣布以总额近46亿港元私有化小肥羊。2023年,百胜中国宣布收购焖锅品牌黄记煌,而后披露这桩收购交易的价格约1.8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百胜中国持有黄记煌93.3%的股权。
小肥羊和黄记煌后来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据百胜中国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肥羊在全球拥有240余家门店,其中220家门店为加盟店,较鼎盛时期的小肥羊门店数减少了360余家。黄记煌门店的拓展则几近陷入停滞,最新数据显示其在全国拥有651家门店,较收购完成前并无明显变化,市场的反响也较为平淡。
肯德基模式是否“不可复制”?
根据百胜中国2023年年报,包含小肥羊、黄记煌、东方既白、Lvzz等品牌在内的其他分部业务收入为4.73亿美元,餐厅经营利润率为-20.8%。相比之下,肯德基和必胜客2023年收入增速均达到了20%,收入占比分别为71.1%及21.4%,合计贡献达到92.5%。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百胜中国新开设餐厅达到1806家,净新增1282家餐厅,平均每日新增门店5家,总门店数达到了11788家。其中肯德基、必胜客新增门店分别达到1232家、335家。2023年,百胜中国计划净新增约1000至1200家新店,平均每日新增3-4家,继续保持“疯狂开店”的节奏。
业内声音指出,关停东方既白说明了品牌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也许当初在百胜中国看来,依靠肯德基、必胜客的全套发展、营运、推广、人力资源等体系,扶植出一个东方既白应该不难,但是事实证明,没有足够强的产品,纯粹靠系统也不行,可以说是“成在经营,败在管理”。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期老乡鸡、老娘舅、和府捞面、杨国福等中式快餐品牌频传IPO,同时涌现出“夜包子”等网红中餐品牌,这些都是主攻、深耕一种品类,做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文志宏认为,老乡鸡、老娘舅等企业一直在专注做品牌,产品力非常强,门店模式等也不断更新迭代,努力结合市场需求,满足顾客的需求。
“对百胜中国来讲,核心能力和长项在于系统化的运营能力,但其对于中餐的理解和创新相对较弱。”文志宏称,在小肥羊和黄记煌两个品牌上,百胜中国如何投入、如何发力创新,是不是有足够的机制来保持其活力,这些都会决定它们的未来。
新京报记者王萍
编辑王琳校对赵琳
新华财经丨餐饮业复苏“冰火两重天”后疫情时代如何突围?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新华财经北京6月2日电(记者闫鹏)餐饮业正在有序的恢复,不过仍面临固定开支和客流减少的双重压力,而且不同餐饮品牌之间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在此过程中,餐饮业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以外卖、直播、预包装食品等形式开拓市场。与此同时,加速商业模式转型升级、更注重多元化经营策略等,或成为餐饮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必修课。
餐饮业复苏“冰火两重天”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到店就餐的客流明显增加,现在店里刚好达到收支平衡了,现金流情况也逐渐改善,已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北京一家江边城外烤鱼连锁店经理告诉记者。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4月份,餐饮收入2307亿元,同比下降31.1%,降幅比上月收窄15.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餐饮收入505亿元,同比下降27.9%。
不过,记者了解到餐饮业在复苏情况并不乐观,仍面临着上涨的运营成本和骤减的客流量的双重压力,并且不同餐饮品牌之间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
“目前全国购物综合体内的餐饮恢复情况都不太乐观,西安几家商场餐饮销售大概只有去年同期四五成,不少餐饮店一边提价一边降薪。”西安某大型商场餐饮招商人士告诉记者,商场掉铺情况也较为普遍,很多中小连锁型餐饮企业全国各地都在关店,而且都会缩减今年的开店计划。
5月13日,在香港上市的餐饮企业九毛九公告称,为缓解疫情对集团餐饮业务影响,决定关闭在北京、天津及武汉经营的22家九毛九餐厅,以降低租金、所用原材料和消耗品以及其他经营成本。
据上述招商人士介绍,该商场内鹿桃、眉州东坡、西贝莜面村等正餐以及高端餐饮品牌堂食仍较冷清。热辣壹号、雕爷牛腩等昔日“网红餐厅”近期也相继传出关门停业的消息。
相比之下,海底捞、巴奴毛肚火锅在全国多个城市已经恢复火爆的等位场面,五一假日期间北京、深圳等多地热门商圈海底捞门店在深夜仍有等位就餐顾客。同时,烧烤、焖锅等“重口味”日常消费餐饮店上座率普遍较好。
5月7日,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五一期间住宿餐饮企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餐饮企业营业额平均恢复至去年同期56.86%,其中火锅企业营业额回升最快,已至上年同期69.62%,而正餐、快餐仍回暖乏力。
业内人士分析,连锁餐饮企业因为城市不同、业态不同,恢复的情况都不一样。拥有资本后盾的会有优势,资金实力弱的会走向下坡路。餐饮企业元气恢复估计要到年底。
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即使疫情防控有所缓解,但不少消费者对于堂食就餐仍有顾虑,让预想中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发生。在餐饮店上座率尚难完全恢复中,部分餐饮企业转战外卖,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店里今年一直没有停业,从2月份开始转送外卖,现在堂食已恢复到往日七成,但外卖业务仍没有停。”北京庄胜购物广场羞答答的铁公鸡连锁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
在疫情发生之前,出于保证产品出品质量的原因,火锅类的连锁餐饮小龙坎并未上线火锅外卖。而在疫情发生后,小龙坎第一时间上线外卖平台并推出了经典口味的自热外卖火锅,并且增加了线上天猫店的运营力度,多次通过淘宝聚划算“主厨直播做菜”专场引流“带货”。
4月12日,第三方数据机构IMi发布的《2023疫情期间中国餐饮外卖市场商户专题研究报告》指出,疫情发生后,以线上作为主要战场的餐饮商家占78.0%,较疫情发生前增加了63.1个百分点。
实际上,线上销售早在几年前已成为餐饮企业共同选择,本次疫情更像“催化剂”。企查查数据显示,经营范围含“互联网销售”的餐饮企业,从2023年注册量猛增,2023年注册量已逼近5000家。与此同时,半成品菜肴和方便食品等预包装食品正成为餐企转战上线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涉及预包装餐饮企业新增注册量突破2000家,环比增长88.29%。
“在疫情之前,餐饮企业在互联网冲击之下,都根据自身定位探讨线上线下的关系,而这次疫情则加速了餐饮业线上话的思考。”餐饮品牌资深策划人士杨海巍认为,不管是外卖还是堂食的,在线上点单付费后都需要进行线下体验,所以任何一个商业场景、商业现象,在未来都离不开线上线下的结合。而这也是一个大势所趋,参与企业应深入的思考,如何铺设自己的线上渠道、怎样打造新的出口及入口。
疫情给餐饮业带来更多思考
在疫情发生以后,有些餐饮企业可以快速出台应急预案,以减少损失。而有些企业却始终处于“停机”状态,既没有办法也没有对策。这显然让资本对餐饮的商业模式与投资热度产生更多思考。
近年来,餐饮企业更多的关注于自身横向的扩张,也就是连锁店面数量的扩张或者是营业额的增长,但因为由于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着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的“三高一低”问题,资金链的断裂很容易引起关门倒闭。
分析人士指出,疫情过后,餐饮企业应更加关注管理和转型升级,将扩张的脚步放缓,像海底捞、西贝等开始进军快餐,应更注重业务多元化发展,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建立行业专项发展基金也可成为餐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保障。
在杨海巍看来,疫情将推动餐饮行业重新洗牌,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老牌企业以及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品牌将被淘汰,就意味存活下来的餐饮品牌应更注重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疫情过后,餐饮企业也应当重新审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去应对,这是每个餐饮企业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山西证券分析师刘小勇表示,疫情正深刻改变着餐饮行业,布局线上、餐饮零售化以及提高内生效率,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同时,受限于整个行业连锁化率偏低,以及直营模式下餐饮品牌承受的压力,未来特许经营模式或将迎来较大发展,而新开餐饮门店可能更加青睐于加盟的模式。
来源:新华号新华财经
关店300家,亏到交不起房租!最“惨”老字号,彻底败给了网红店
文/金错刀频道
没想到,许留山倒闭了。
因为交不起房租,这家活了61年的老字号撑不住了。
最近,法院要求许留山把所有资产变卖套现,来偿付债务,并最终将公司结束。
在倒闭之前,许留山的日子就已经过得非常悲惨。
香港的一家的分店,因为拖欠了将近半年租金、冷气费及管理费等共计约52.1万港元,被告上法庭。
在喜茶疯狂扩张之时,许留山却把北京的店铺能撤的都撤了。
在大众点评上,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写着四个字——歇业关闭。
破产来的太快,让很多人都始料未及。
论地位,许留山可以说是所有网红甜品店的鼻祖。2011年,许留山在香港餐饮界“奥斯卡金像奖”的饮食天王奖中,拿下“甜品天王”的称号。
甚至征服了很多外国人。
论人气,只有许留山,不仅把店开在了中国,还开向了全世界。
美国洛杉矶、韩国首尔、马来西亚、法国巴黎、加拿大温哥华...在许留山门口的排队长龙,并不亚于今天的喜茶、奈雪。
一个61年的老字号,怎么就惨到交不起房租,彻底输给了网红店呢?
1比茶颜悦色更火奶茶店祖师爷,横扫中美韩在许留山面前,如今所有的网红甜品店都是弟弟。
老板许留山,本行并不是做餐饮的,是一个来自广东普宁的中医。
当时,在香港元朗街头,许留山推一辆手推车,支一个小摊,卖起了龟苓膏。
到了1970年代,老板儿子许慈玉接过摊子。为纪念父亲,他把店名改成了“许留山”,开始专卖凉茶,这一卖就卖成了当时的网红店。
在香港卖凉茶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生意,许留山怎么火?
答案是:如今这些网红店的套路,许留山在80年前就玩明白了。
1、成为高颜值“打卡”地。
比如,现在的超级网红店文和友,年轻人愿意排队等12个小时,排号排到上万,不仅是为了吃饭,主要是颜值高。
文和友用破旧的建筑材料筑起一栋1980年代的老长沙社区,总计7层楼,2万平方米的空间。
而那时,许留山把电视机、唱片机都搬进了店里。这些大件在70年代还没有普及。每天半夜打烊前,电视机前仍然围着里三圈、外三圈的人,边喝茶边看节目。
虽然当年还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网红的概念,但颜值高的店铺,让许留山迅速成为了香港情侣约会必打卡的“网红店”。
在香港电影里,陈慧琳和郭富城都要到许留山约个会。
当年的许留山火到被出道不久的少女组合TWINS写进《友谊第一》的歌词里,这是现在无论喜茶还是蜜雪冰城,都没有的待遇。
让我们结伴探访许留山,感情不必分你高班我低班。
2、必须有让人排队的拳头产品
光有颜值不行,一个甜品店要想火下去,必须要有个让人记得住的拳头产品。
这也是现在很多网红店爆火绝招,比如蜜雪冰城4块钱一杯的柠檬水,好利来的半熟芝士,鲍师傅的肉松小贝,只要一款做成爆品,排队就不是问题。
许留山是怎么做的?
当时港式糖水界,一般的产品都是红豆沙、绿豆沙、黑芝麻糊,而许留山很大胆,用堆成小山的芒果与椰浆、西米进行组合搭配。
现在几乎所有奶茶店都有的这款芒果西米露,其实1992年许留山首创出来的。
结果,芒果西米露火的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年,成为了港式甜品的“芒果元年”。在这之后,许留山干脆就死磕芒果,推出了一系列芒果甜品,而且是出一款火一款。
杨枝甘露、芒果班戟、芒椰芒果爽、芒果双皮奶,芒椰红豆西米露……许留山得芒果也得天下,从此占据港式甜品的鳌头。
跟其他甜品的的另一个差异是,许留山还能吃到萝卜糕、菠萝糕、榴莲和山竹等很有香港特色的小吃。
2017年许留山进入韩国,首店开在首尔。
许留山作为港式甜品的代表,开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全球各地,开出近300家门店。
早在2016年,许留山靠着卖甜品,总收入达到了4.6亿元人民币。
不过,这已经是许留山被卖之前最后的辉煌。
2三个超级富豪做靠山,却亏到交不起房租比其他老字号,许留山真正的“悲剧”的是,每一步扩张都有惨痛的代价。
还记得我们刚刚提到,许留山一路扩张,风光无限。
可一个香港老字号,在海外人生地不熟,怎么打开局面?
2009年,为了让许留山成功打入马来西亚市场,创始家族股东办了一件狠事儿——将全部股权,都卖给马来西亚一家投资公司NviCi。
马来西亚的店是开起来了,但这家投资公司接手后,先来了个管理团队大换血。
这一换血,反而把开在广州的许留山给集体坑了。
在这之前,许留山的广州店和香港店签订特许经营合约,合作非常好,俩人按照约定,香港的许留山提供技术和原料,还时不时派人去指导。
利润双方五五分成,有钱大家一起挣。
可现在,新股东不承认这个合约,不仅要求广州许留山改名,还派律师到广州市工商局投诉。
2010年,气不过的广州那边怒将许留山家族的许炳城告上了法庭,但结局是,广州的许留山被迫改名为邓留山。
这一改名,就算不是山寨,也有了山寨货那味儿了。
卖身的命运并没有没结束。
六年之后,为了打开内地市场,干爹NviCi再次转手,又把许留山卖给了煌天国际。
煌天国际可能大家很陌生,但提起黄记煌这个焖锅大佬,一定都有所耳闻。
这次卖身,许留山香港、内地的业务彻底分了家,许留山变成焖锅黄记煌的“兄弟”公司。
黄记煌创始人兼董事长黄耕在谈到收购原因时曾这么说,“我对老品牌始终怀有敬畏之心。”
不过,许留山又被坑了,但这次,是被加盟店坑的。
许留山被收购后,开始疯狂的加盟,比如2016年5月份,许留山的自营店是179家、加盟店52家,到了2017年,加盟店就涨到了112家,自营下滑到161家。
收购不到两年,2017年8月,煌天国际就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但IPO最终失败,在当时的报道里,外界就已经对疯狂的加盟不看好。
加盟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失控。
这几年,许留山接连曝出各种各样触及餐饮底线的问题。
2017年,南昌的许留山被曝出腐烂水果经过处理后榨成果汁,过期产品重新卖给顾客,工作人员还爆出擦洗餐具的毛巾根本就没洗过,而且已经有一股臭味。
长沙的许留山操作就更迷惑了,榨果汁用的芒果被工作人员咬过,服务员边切边吃。
甜品店没有真正的壁垒,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壁垒。出品、运营、服务、供应链、品牌,再到后来的加盟管理,各个都是难过的要命关。
于是,2014-2017年,黄记煌与许留山的单店日销售额、客流量、翻台率等关键数据持续下跌。
2023年8月22日,肯德基、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中国宣布,收购黄记煌。
看上去,许留山又拥有了更有钱的干爹——百胜。
但这时的许留山,早就连房租都交不起,香港粉岭名都商场的许留山,因为拖欠租金、冷气费及管理费等共计约52.1万港元,被告上了法庭。
3被碾压的老字号,为何铁了心跟网红店抢饭碗?老字号在没落,年轻的网红店在穷追猛打。
刀哥曾看到一个媒体这样评论,“隔开了动荡市场的诡谲变幻,有些老字号就像个被保护到发丝的巨婴,在政策营造的温室中肆意打滚。”
许留山火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2003年,内地赴港自由行正式开放。
很多内地游客到铜锣湾、尖沙咀血拼购物,许留山也成为了打卡选项的必选。
保护的更好的是全聚德,在2023年疫情期间,全聚德老字号获得政府补贴,财报显示,报告期间全聚德获政府补助122.7万元。
越是老牌,活得越久,就越有一道幸运的“保命符”,或是来自于资本,或是来自于政府。
但网红店的生存法则不一样,没有靠山,就得自求生存。
比如之前万人血书求分店的茶颜悦色,结合浓厚的中式江南风元素,产品价格在9-22元之间,大部分低于20元。
但与同价位商品相比,茶颜悦色用料更“实在”,口感更好,甚至反向输出,直接拉动了长沙旅游。
河南的蜜雪冰城,味道一般,但要的就是薄利多销,不难喝才是王道。
喜茶定价很高,但为了品控,创始人称坚决不开放加盟。
而在被几个富豪的资本保护下,在许留山身上发生了很可怕的事情,差异化渐渐变为同质化。
芒果品类逐渐被抄袭,研发新品又不足,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多是贵,不值。
知乎有人晒出了加拿大的许留山,平均一份甜品的价格在七八十,被留学生们大呼离谱。
于是,许留山跟很多老字号一样,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攻打高端,用户体验跟不上;攻打年轻人,创新跟不上。
在无情的商业事实面前,许留山迎来了自己的悲情结局。
它的倒下让人惋惜又,许留山承载了无数人青春、成为港剧主角的梦想,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这是许留山最后的结局。
情怀能撑起一家店,但撑不起300家。
老字号已死,并不是危言耸听。创新跟不上,无论是老字号还是网红店都会被干掉。
留下有价值的产品,比什么金字招牌和故事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