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味外卖加盟费用多少钱?中式简餐小炒知名品牌
外卖快餐市场一直以来市场需求量都十分巨大,以外卖平台美团为例,仅五月某一天的点单量,就有3000万单。外卖正在成为餐饮行业“半边天”的存在。王小味外卖以现做现炒、品质为先等为理念,迅速在福州、厦门等城市发展起来。很多创业者对王小味外卖的加盟也很感兴趣。今天我们来分析下王小味外卖加盟。
01.王小味外卖的实力
王小味外卖隶属于福州王小味美食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8月正式上线首家线上外卖店。公司创业之初,就秉承着“用户体验至上、共享创业平台”的理念。基于对互联网餐饮的理解以及消费者的痛点需求,侧重发展互联网餐饮,重点布局中式餐饮模块的小炒简餐品类,初步形成了集运营、研发、配销、采购、品监为一体的专业总部支持系统。
公司的整体经营模式采用“分-总-分”模式,即由公司总部作为所有运营的核心,向上对接线上平台、供应商、专业加工中心、城配方等,向下管控所有门店经营。通过这种强支持的运营系统,将成熟模式复制到其他外卖城市,达成品牌及标准化输出。
02.王小味外卖的加盟方式
目前王小味外卖的加盟方式比较多样,其中“联营合伙人”模式知名度很高,这种方式所需要的费用更低,开店经营的风险更低,更加的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味很注重体验标准的统一,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上下足了功夫。为了保证菜品品质,提高食品安全,王小味的每一家分店都接入了总部的监控,并且有专人实时监管,以保证出餐的品质。
如果你看好外卖店的市场,如果你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外卖店,如果你对启动资金有一定的忧虑,那么不如试试王小味的联营合伙店长,相信能给你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重新思考“小炒模式”,1000万夫妻老婆店如何抵御“马太效应”?
相对于煎煮烹炸,猛火快翻几十秒出锅的小炒,是中餐非常倚重的一种烹饪技法,也是上千万散落全国的街边小饭馆赖以生存的傍身功夫。
在马太效应凸显的餐饮行业,胜者通吃的大品类、大品牌,还给“街边小炒”留下了多少喘息空间?
餐饮老板内参王菁/文
01美味中餐的灵魂来自“锅气”,在当下的市场是否还有生存空间?菜品在300度高温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味道、软硬、色泽、温度、香味等达到最佳平衡,散发出难以名状的诱人气味,有人说,中餐最大的魅力就来自于此——锅气。
不乐观的是,锅气的产生高度依赖人工和现场操作,标准化程度低的中餐“小炒模式”已经走到了一个危险地带。
数据显示,2023年餐饮连锁加盟门店的增长率为23%。这意味着,大餐饮企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代表的主要是火锅、快餐等高度标准化,适应集约化生产的品牌和品类,而小餐饮店正在加速消失。
无数飘散着锅气的街边“大米炒菜”馆正在凋零。
餐饮行业走向产业化、标准化、公司化,明明是一条康庄大道,为何在路上要把中国人味觉记忆里珍贵的东西抛掉?
这让兜约下饭菜的创始人杨跃军非常不甘心,“在我心目中,锅气就是中餐的精髓,我要让它传承下去,最终走向世界。在干餐饮的十几年里,这个愿景越来越清晰。”
02在残酷的餐饮竞争中,小炒需要“脱胎换骨”在创立兜约下饭菜之前,老杨和合伙人游万清2006年在上海创立了餐饮品牌“有家川菜”,采用典型的中式正餐大店模式,生意红火,一共开了8家店。
十几年前,他就大胆尝试了当时沪上少有的中央厨房调配模式,使“有家川菜”在材料供应、出品的菜品质量方面都保持较高水准,回头客络绎不绝。
至今,“有家川菜”已在沪上餐饮屹立十四年,这些经验和运营团队也为之后创立“兜约”建立了扎实基础。
如今正在上海顺利扩张的兜约下饭菜,这是老杨为中式小炒开路的重要探索,门店面积缩小至200平方米以下,开店紧贴商务人群,堂食外卖皆“现炒”,目前已经在上海稳步扩张到15家门店。
如何定义“小炒”?兜约率先提出了“严选食材、小灶现炒、锅气入味”三大核心标准,同时,老杨也清醒地看到了“三高一低”的市场环境对于重现场、重操作的中餐模式的巨大威胁。
03产品、模式、定位到营销,以“锅气”为原点的“小炒之路”是怎样铺成的?在当下的餐饮市场,基本上是那些易于标准化、去人工化的品类和品牌的天下,如火锅、串串香、炸鸡以及各种使用中央工厂料包的外卖品牌,为了让兜约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老杨设计出了一个“小炒模式”。
产品——小罐茶模式,挖掘小炒的价值感
在兜约的整张菜单里,精心挑选出了16道菜,它们没有鲜明的地域和菜系特征,但却都是深入人心的家常下饭菜。
如果店内最受欢迎的兜约小炒肉、酱爆猪肝、外婆菜炒鸡蛋、宫保鸡丁等,每一道都是锅气满满的“米饭杀手”。
这些菜品已经深入人心,却没有好的“代言人”和“标签”,老杨认为还需要包装,“这些招牌小炒,就像小罐茶一样,我要找到最精于某道菜的大师,邀请他作为菜品顾问,为菜品代言,共同把菜品的配料、操作标准等技术问题细化到极致。”
除了守住品味和锅气,这样做的重要原因是增强溢价能力,“传统小炒的价值感,基本只体现在食材本身,溢价能力很弱,街边小店里一份鱼香肉丝卖28元已经到头了,毛利提不起来,小炒餐厅就没有发展的后劲。”
供应链——中式小炒店,一切皆为“现场”服务
热炒讲究的就是一种现场的好味道,强调的就是火候、锅气。在和其它品类品牌角逐的过程中,放弃了“现场”等于丢掉了最大的王牌。
重后厨,重人工的“小炒模式”如何抵御只增不减的运营成本压力?做有家川菜时候就积累起来的中式正餐供应链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兜约的后厨,绝大多数食材由中央工厂切配后送来,每根土豆丝多细,每片五花肉多厚,每份菜原料份量是多少,都经过了标准化。后厨抛开了大部分杂活,专心在最后一步,为菜品施加“锅气”的魔法。
操作——厨师负责的菜品越少,效益越高
由于锅温极高,小炒的出品效率其实不低,每道菜品下锅爆炒30秒左右即可装盘出锅,即使依赖人工,从出品效率上也并不逊色于其他品类。
都说现场制作的菜品标准化程度低,口味常常参差不齐,但兜约的小炒却很少有此类差评,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后厨是定灶定岗的,一个师傅只负责那么几道菜,对某道菜高度熟练后,出品不比炒菜十几年的厨师长差。”
按照老杨对于小炒模式后厨改革的设想,未来的兜约后厨,一个师傅所负责的菜品不能超过8个,“炒8个菜和炒10个菜相比,只多两个,效率要降低20%。如果让一个师傅只炒四个菜,那现场效率还能再提高50%。”
在兜约的整张菜单里,现炒菜品比例约三分之二,按照这种定灶定岗的模式来设计,已经可以无惧其它标准化品类的竞争了。
模式——堂食外卖皆现炒,两条腿走路凸显品质感
堂食是传统中式正餐的强项,能把外卖一起做好的并不多,兜约做外卖的思路也相当独特。
从2015年第一家店开业,2016年做外卖开始,兜约就强调“单锅小炒、锅气入味”,“外卖行业带有浓厚的互联网性质,我们这些传统餐饮人如果抛弃了自己的强项,相当于赤手空拳地去和新一代餐饮人竞争,胜算就低多了。”
他从追求品质的初心,摸索到了外卖升级的方法:用做中餐的工艺做外卖,“从正餐切入到聚焦小炒外卖,为我们积累了众多优势。比如产品流程、产品标准、产品质量,让我们实现了高品质之下的快。”
得益于此,兜约摆脱了外卖行业同质化低价竞争的泥淖,以富有品质感的现炒外卖,把客单价拉至80元以上,在自己擅长的赛道上游刃有余地发展。
营销——好的社群营销,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做黏性
在社群营销方面,身为传统餐饮人的老杨也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微信社交兴起的时候,他就开始从门店端积累线上粉丝,其间也经历过失败的教训。
他用加了3000多个顾客的微信号,试水了微商式的刷屏营销,辛辛苦苦积攒的粉丝20来天就流失了三分之一。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兜约的社群运营已经成了门店重要的营收保证,“社群活动的设计要讲究趣味性,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兜约陆续推出过请粉丝喝瑞幸,星座生日派对等策划,前不久还组织粉丝去跑上海马拉松。”
兜约非常重视粉丝黏性,在社群活动的质量上投入了很多资源,还会定期举办星厨课堂,邀请粉丝来餐厅学做菜。
通过这种方式让品牌的品质感深入人心,为将来的多元化经营也打下了基础,在未来,兜约还可能会推出家庭外烩服务,将小炒的影响力渗透到顾客的生活当中去。
04小结中式小炒餐厅,正是中国无数餐饮小店的典型缩影。
而兜约的“小炒模式”成型,则给了这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夫妻老婆店,一个踮脚能够着的进化样本。
57度湘汪峥嵘:最高日收12万!我为什么要回归社区小炒店
人均50元,60多张桌子,日销最高超过12万元。最近,57度湘在长沙创立的新品牌——侯师傅热炒店开业即火,引起了内参君关注。和以往聚焦快时尚(水货、小猪猪)的策略不同,这个品牌回归传统的湘菜小炒,并把热炒写进了招牌里。57度湘又在下一盘什么棋?这个品牌背后有哪些考量?是否暗含了某些行业趋势?内参君对话57度湘公司创始人汪峥嵘,为大家揭开谜底。餐饮老板内参艳子笑凡/文图
为了更真实了解这个品牌,和汪峥嵘约在门店里见,我们早到了半个小时,先由外到内观察了一遍。
侯师傅热炒店,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林大路与木莲路交叉口的西南角,远远就能一眼看到餐厅显著的外墙。
3月1日正式营业,开业前一周做了1~7折的促销活动,据说生意火爆。
4月4日,内参君实地探访当天,没任何优惠活动,中午约12点半,60多张桌子几乎已经坐满。
据店长介绍,该店有上千平米,60多张桌子,360个座位,目前的平均翻台是5次,周末能达到6、7次。
在店内转一圈,发现整个氛围特别具有烟火气,尤其是设计在中间位置的厨房,厨师大火炒制一览无余。
菜单结构也非常清晰,主打热炒三绝,然后左翼烧鱼,右翼私房包子,再就是五六十道湘菜家常菜。
“都是湖南人最吃得住的、最爱吃的,包括湖南人请客最拿得出手的几道大菜。”店长说。
◎热炒三绝:十五秒热炒三嫩、三十秒热炒火焰牛肉、六十秒热炒吉祥三宝。
为什么要做侯师傅热炒?为什么57度湘要回归传统湘菜?为什么进入“人均50元左右”的大众价位区间?汪峥嵘到来后,我们首先问了她这些问题。
1.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现在人们需要“好吃、便捷”其实,持续观察57度湘不难发现,他们一直在创新,倾向于在细分品类里找机会,不仅是水货、小猪猪,还是吃饭皇帝大。
这些品牌且不说两三年后发展如何,刚推出时确实都很火。比如水货,当时同行翻台4轮就已经是奇迹,水货翻出11轮。
汪峥嵘认为这是品牌的一种基因或者说是习惯,从细分品类里挖掘“更有意思的东西”,从模式上做一些设计和编辑,做出新品牌。
“我们做餐饮的,不同阶段、时代,对市场对顾客的感知也不一样。”以前是好食上、海食上那种很丰富的大店,后来是57度湘那种时尚、体验感,然后是水货、小猪猪那种差异化、高效率的竞争优势。”
而现在,什么才是最贴合顾客需求的?汪峥嵘的判断是,“好吃,离他们更近一些,更便捷一点。渗透到社区,随时可见,贴近生活。”
她认为,这两年餐饮两端的空间比较大:
一端是消费升级,用最好的食材、最好的厨师、花更多功夫做餐饮,顾客会买账;
另一端是更高的性价比、更贴近生活、更便捷,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为什么回归湘菜?选小炒这个品类?
汪峥嵘说,从海鲜到铁板烧到烧烤,以前做的比较散、跨度大。现在的战略就是回归,聚焦湘菜。
而传统意义上,湘菜分为湘西的野味、腊熏;洞庭湖区的鱼鲜和煨炖的钵子菜;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湘江流域小炒菜,其中小炒是湘菜最重要的一个结构。
“热炒带给人的震撼力,直白、浓烈,对顾客的感染能力比较强。不仅是长沙,就是走到全国,顾客最买账的还是湖南的小炒。因为它香嘛,能够勾起你的食欲……”
说起来小炒,汪峥嵘就停不下来,“热炒讲究的就是一种现场的好味道,强调的就是火候、锅气。”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当地人对小炒也有一定的习惯性和“成瘾性”。
此行内参君也了解到,当地人的口味非常强势,对本地口味有专属性和自豪感,有一定的口味壁垒。比如川菜在湖南就很难立足。
当地一位“餐饮通”说,进入长沙的外地菜系基本都活不过3年,除了海底捞,“外地菜系吃一顿尝尝鲜可以,时间长就不行了”。
2.门店设计的核心,围绕“接地气、上菜快、有锅气”除了品类是大基数,内参君觉得“侯师傅热炒”这个名字也特别接地气。
汪峥嵘说,侯师傅并非特指一个姓侯的师傅,而是“家常、亲切、手艺”的代名词,也是对老师傅的一种致敬。叫王师傅、张师傅又略显普通,没有侯师傅有记忆点。
在设计上,从外立面到店内的装修,主要考虑的就是有亲切感,让人能够进来,坐下来比较舒服、熟悉,偏暖的调性,让人有食欲。
“所有的环境都是为顾客服务,顾客是主体,而不是装修很漂亮,但(让人感觉“端着”)有距离感。”
侯师傅热炒店设计背后的核心,就是厨房和大厅的动线要保障上菜快捷,保证热炒最快抵达餐桌,保证锅气和热气。
内参君看到,厨房设置在餐厅的中间,明厨亮灶,特别的是,厨师炒制完直接往前递,从灶前的窗口直接就出餐了,不像其他中餐厅炒完是往后传递,再由服务员端到前厅。
“所有都往前缩短,缩短十秒、五秒也是时间。菜品到桌的状态就不一样,它得是饱满的,能一上来就塌了。”
汪峥嵘说,围绕这个效率,他们对设备做了一些改良。从炉灶、发火点,都做了技术的革命。
她认为,从专业角度上,做餐饮最重要的就是背后的设计原理,如何保证效果、效率。
要实现好吃,第一是原材料要新鲜,第二就是火候。
“火候好不好?火力足不足?火力猛了炒菜师傅的手艺高不高?高了才能驾驭火候,这样的话,菜就能去到好吃的边界了。”汪峥嵘对菜品、对好吃的理解也很具有感染力,她指着店内一张海报,边说边比划上面大厨颠锅的动作。
而设备改良、火候的把控也只是表象,背后更重要的是思想。汪峥嵘说,只有对菜品、好吃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会去挖掘它的要点、细节,一项一项去攻克,这个时候理解就转化成如何实现,就是设备、技艺流程的设计设置。
3.在人均50元价位区间里,做足性价比优势热炒、环境相对较好,但侯师傅的人均只有50元左右,这背后是如何考量的?
汪峥嵘说,首先这个价位是当地大众普遍可以接受的,通过他们自身的专业和供应链能力,能让顾客感受到更高的性价比。
内参君了解到,在长沙,和侯师傅热炒有相似定位的品牌不少,比如费大厨辣椒炒肉(人均50多)、壹盏灯(60~70元)、彭厨(60~80元)、益华家菜馆(50多元)等,大部分知名度不太高的湘菜小炒,也都是45~50元的价格区间。
其中费大厨、彭厨分别有23、18家店面(大众点评显示),壹盏灯(6家店)登上了长沙市必吃榜。由此可见,侯师傅面对着怎样的竞争环境。
而定价人均50元,是侯师傅的一种经营策略,汪峥嵘希望在这个定价区间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
低客单+好食材+好环境,就是高性价比。
比如说菜单里的包子,全是手工现包;热炒三绝也都是独创,其中拿炒三嫩来说,猪肝、黄喉、腰花放在一起炒,这几样都是湖南人定期会想吃的,一起炒就解决了丰富度。
事实上,即便有一定的基础,侯师傅这个品牌也筹备了10多个月,从去年5月到今年3月,期间一直在否定自己。
“最后呈现的三绝,原来也根本不是这个结构,包括做不做包子,不做包子做什么,然后做包子又要怎么做,整个就是否定又否定。”汪峥嵘说,自己都不记得最初想的做法。
欣慰的是,团队一直秉持着“跟别人不一样”的意念,没有“规定”必须在什么时间推出来,“没做好,你推他干什么呢”?
4.未来要渗透社区,在家常菜里做出规模化、品牌化不过目前侯师傅的成绩单也不错,汪峥嵘说达到预期了,甚至还超出预期一点点。3月份并不是所谓的餐饮旺季,但这个店最高一天营收达到了12万多,周一到周四通常可以达到7万多。
但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高强度热炒的工作量下,厨师如何保持好的状态。汪峥嵘认为,往前走,还是队伍培养的问题,对好的烹饪技法传承的问题,其它并不是最大的挑战。
目前第一家店是试验,接下来就是如何从平效和面积上,做出更有效率的版本。怎么更贴近社区,更强的适应和吸客,还需要一些打磨。
只要有了这个能力,(开店)节奏自然就会上来了。
目前的战略,就是立足长沙,把它做到足够透。在长沙开出二三十家社区店,要形成品牌化、规模化。汪峥嵘说,像侯师傅这种家常菜定位,真正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还是少。所以,这会是一个方向。
既要有锅气、好吃,又要品牌化规模化,内参君觉得两者兼顾很难,但汪峥嵘认为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她的感受是,虽然不断有所谓的各种思潮,但餐饮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趋向,到了2023年、2023年,很明显(比拼)的是一个团队的综合能力,“有没有明显的创造能力,有了创造能力,有没有把它规模化、品牌化的组织能力”。
侯师傅从一开始,就完全是用品牌感去打造的。品牌的传播和顾客吃了以后的好口碑,这两者之间要不断交互产生作用。汪峥嵘说,这才是她对品牌的追求,开一家店火了就OK了,这不是企业的目标。
有了这个目标,所有的行为都去匹配。很多时候,做公司或者做决策的人,最怕的是纠结,目标和行为不一致就很麻烦。
5.观点:品牌能不能做成关键在于你“到底会不会做”汪峥嵘说,她把自己当做手艺人,认为设计品牌其实也是一种“手艺”,品牌能不能做成,根本就是你“会做了没有”。而会不会做,没有别的东西,就是下功夫了没。
他们这个团队做餐饮十几年,现在每当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所有积累都像放在不同抽屉里面,只是拉出来而已。
就像侯师傅,定位热炒是因为他们在湘菜领域有很多积累,有很好的炒菜师傅,有对味型的理解,有对设备、火候的认知。
主食配了包子,是因为以前做过包子店;氛围装修,跟全中国最顶级的设计师有15年的合作,餐具打板都不知道打了多少,桌子板凳,供应商都合作数十年……
57度湘市场总监肖赛峰跟内参君吐槽,作为一名执行者,他最大的感受是:老板从来不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做一个东西,我觉得已经可以了,但是很少能得到老板的认可,达到她的要求。”
就像侯师傅的设计,别人可能做不到,因为原来这个位置的燃气、外墙都成问题,但汪峥嵘就要这里,外墙就要这个效果,只有这样对顾客才有感知力,所以团队就去努力实现。
还比如,热炒的速度,为什么15秒、30秒能出来?很多人认为两分钟、三分钟也可以,但汪峥嵘觉得热炒、快炒,就应该是这样子(做到极致),然后就开始改设备。
汪峥嵘把做新品牌,看做是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看看力所能及的最高限度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汪峥嵘特别重视体验感。而她本身就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认为离别、感动、快乐等体验,是伴随人一生很重要的东西,所以做餐饮,也在努力地创造体验感。
这两年体验感提的比较多了,而十五六年前,汪峥嵘就提出“体验式服务”。57度湘也是较早使用设计公司的餐企,13年前就愿意出160万的设计费。
最后内参君问她,做了很多品牌,决定是否做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她还是那句话:本质上是你到底会不会做这个事儿,你对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通了?就像下棋的段位,已经到了“会”这个层面,再去聚焦一件事,怎么都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