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连锁饭店加盟店排行榜

本文目录

国内连锁酒店集团 TOP3,首旅酒店:拓店提速蓄力长期,静待复苏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盛证券杜玥莹毕筱璟)

1.首旅酒店:多年历程铸就酒店龙头,疫情期间逆势展店国内连锁酒店集团TOP3,实现全品类多层次品牌布局。

公司成立于1999年,为国内大型综合性旅游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几经更迭,现主要从事酒店运营管理及景区等经营活动。2016年,公司收购如家酒店集团后,规模跃升为国内连锁酒店集团前三,并保持该领先地位至今。

截止2023年3月底,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旗下拥有以住宿为核心的近20个品牌系列、近40个产品,覆盖“高端+中高端+中端+经济型”、“商旅+休闲度假+社交娱乐”的全品类多层次酒店业务。

公司在国内600余个城市运营超过5000家门店、47.9万间客房,拥有1.3亿以上集团会员,客房规模位列全国酒店集团第三。

疫情下加速开店,RvPAR扰动中有所恢复。

展店来看:历史来看,公司开店速度逐步加快,储备店数量稳步提升。2023年公司定下三年万店战略目标,疫情扰动下逆势展店,近年来展店持续提速,2023/2023年分别新开门店909/1418家,净开店445/1021家;2023年计划新开1800-2000家,当前展店目标仍维持。

经营角度来看,2023年以来,疫情持续有所反复,公司RvPAR整体在扰动中恢复。在疫情得到较好程度控制的月份(如2023年5月),公司境内BRvPAR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公司收入及盈利能力有所承压。2023年疫情的爆发对酒店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公司营业总收入及归母净利均同比下降;公司积极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业务和产品调整,努力提升运行效率、降本增效。

2023年公司营业总收入50.8亿元,同比+16.0%,恢复至疫情前2023年同期74.2%,归母净利润0.56亿元,同比扭亏。2023Q1,受到北京冬奥会影响及疫情扰动,公司经营承压,单季度实现收入12.1亿元,归母净利润-2.3亿元。

回看过去,公司主营业务几经更迭,历经三大阶段,逐步聚焦酒店主业,成就酒店龙头。

➢第一阶段(2000-2011年):

2000年上市时,公司主营旅游社服务、旅游饭店及展览广告业务。而后收购海南南山公司、参股宁夏沙湖公司、设立宁波首旅,不断补充上下游产业链业务;其中酒店板块自营三家星级饭店,瞄准中高端商旅市场。

201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其中四大业务板块旅游服务/酒店/景区/展览广告收入占比分别为68.2%/17.5%/11.9%/2.4%,而利润贡献来看,酒店/景区/展览广告及旅行社业务利润贡献占比分别为54.4%/44.6%/9.2%/0.4%。

➢第二阶段(2012-2016年):

公司逐步剥离展览广告及旅游社业务,转移重心发展酒店板块,明确了“品牌+资本”的发展战略,通过收购及加盟加速扩张,逐步完善品牌矩阵。

2012年公司与控股股东进行资产置换,置出“北展展览分公司”,不再经营展览业务,同时置入首旅建国、首旅酒店管理及欣燕都连锁酒店管理公司,明确品牌+资本战略,以酒店品牌运营管理为核心,其中欣燕都填补了公司在经济型品牌的空缺。

2014年公司收购南苑股份及雅客怡家,前者强化华东区域高星级酒店布局,雅客怡家继续补充经济型品牌。同年公司出售神舟国旅51%股权,逐步剥离旅行社业务。

2016年,公司私有化如家,酒店规模、营收规模均实现跨越式增长,客房数量由全国第九上升至全国第二,形成了中高端+中端+经济型品牌的多层次品牌矩阵,业务版图拓展到全国各地。

➢第三阶段(2016-2023年):核心发展中高端品牌,升级改造经济型酒店。

如家商旅、和颐至尊、璞隐酒店、扉缦酒店、金牌驿居、逸扉酒店、艾扉酒店等多个中高端新品牌接连推出,不同品牌具有差异化特色,精准覆盖细分市场。同时,公司对旗下经济型酒店进行升级改造,先后推出如家2.0、如家3.0NEO,部分经济型酒店升级后翻牌成中高端品牌。2016-2023年,首旅中高端酒店数量从317家增加至1164家,CAGR约为38%,中高端酒店占比也由10%上升至32%。

创新加盟模式,加速轻资产转型。

2016年,公司推出“云酒店”系列品牌,在现有酒店存量基础上进行快速硬件与管理升级,布局非标准化存量单体酒店市场。2016-2023年,公司旗下加盟酒店数量不断增长,叠加直营门店逐年净关店的影响,公司加盟门店占比由71%上升至84%。即使2023年受疫情影响,加盟酒店拓店动力保持强劲,净增门店数量仍实现同比增长。

探索新市场,整合多元资源,力求打造顾客价值全方位生态圈。

公司持续探索酒店新业态,YUNIKHOTEL由传统商务酒店向社交酒店转变;如家小镇探索乡野度假业态,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漫趣乐园主打亲子概念,打造童话世界般的全场景体验;“漫次元”合作知名IP打造主题客房,营造更年轻的风尚社交空间。公司不断完善自有渠道建设,整合升级会员体系,同时积极进行异业合作,推动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顾客价值全方位生态圈。

股权结构相对集中,股权激励绑定管理层。

1)公司控股股东为首旅集团,持股34.39%,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首旅集团成立于1998年,是以旅游商贸服务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投资运营集团,旗下拥有首旅酒店、王府井、首商股份、全聚德四家上市公司,包含餐饮、住宿、汽车出行、旅游旅行、商业等业务板块,集团资产规模已超千亿元。

2)为加强公司品牌影响力、优化公司资本结构,2023年,首旅酒店向包括控股股东首旅集团在内的13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总数约1.34亿股,募资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0亿元。

本次非公开发行新增股份已于2023年12月16日完成托管手续登记。首旅集团获配约4617万股,获配金额约10.3亿元。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完成后,公司最终实际控制人不变,仍为北京市国资委。募集资金将分别用于酒店扩张及装修升级和偿还金融机构贷款。

3)2023年5月9日,公司向227名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授予883万股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价格为8.63元/股。

公司通过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关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报告来源:远瞻智库)

2.酒店行业连锁化率及集中度预计稳步提升,下沉市场空间广阔,升级为长期趋势,龙头具备成长性2.1行业空间广阔,连锁化率及市占率预计稳步提升

酒店行业空间广阔,供给稳步增长,疫情下行业有所出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3年我国酒店数量达到54.9万家、客房数量为约为1970万间,酒店平均客房规模约36间。2015-2023年酒店数量复合增速为3.7%,客房数量CAGR为3.6%,供给整体增速不快,维持平稳增长态势。

2023年疫情影响下,大量资金周转难、抗风险能力弱的单体酒店关停,2023年酒店数量减少约7万家,客房数量减少160万家,关停酒店平均客房规模为23间,供给有所出清。未来五年来看,预计伴随疫情恢复行业供给有所恢复,2023-2025年酒店数量及客房数量复合增速分别为3.4%、2.6%。

疫情前国内酒店连锁化率相对较低,中端及高端酒店连锁化率相对较高。

我国酒店连锁化率显著低于国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3年我国酒店行业以客房数量计的连锁酒店渗透率仅为25.9%,显著低于美国及欧洲(2023年连锁化率水平分别为71.8%、38.6%)。

分档次来看,根据盈蝶咨询,2023年我国中端(48.1%)及高端(53.3%)酒店连锁化率较高,经济型(27.8%)及中高端(37.8%)连锁化率较低。

对标国外来看,连锁化率提升。

日本酒店连锁化率低,格局分散。而美国连锁化率达到70%以上,行业集中度领先。

1)日本住宿行业分为日式旅馆和酒店两大类别,其中日式旅馆泛指传统的日式旅店,具备日式特色,如客房提供和室、提供三餐日式料理等。

我们认为日本酒店行业连锁化率及集中度较低主要系:日本住宿结构多元,根据日本观光厅数据,日本旅馆/度假酒店/商务酒店/城市酒店/简易住所/团体住宿酒店数占比分别为30.2%/4.5%/14.0%/2.5%/45.4%/3.2%,而其中日式旅馆经营模式重视服务、且多为家庭式管理,难以产生大规模连锁品牌。

2)对比之下,美国酒店行业连锁化率领先,主要因素在于①轻资产化发展助力扩张,REITS发展助力酒店集团以轻资产模式进行扩张,加速行业整合。②龙头持续通过并购整合行业,加速行业集中度及连锁化率提升。

3)对比来看,我国当前龙头经济型及中端价格带通过标准化产品进行轻资产化扩张,通过整合并购加速连锁化率及集中度提升,预计国内酒店连锁化率提升是长期趋势。

从酒店投资人角度看,连锁酒店通常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为其加盟连锁酒店提供动力。

如前所述,我国酒店行业连锁化率并不高。而通常来讲,连锁酒店通常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主要系:

1)得益于品牌效应和会员系统,连锁酒店具备更强的获客能力,提升RvPAR同时降低对于OTA依赖:连锁酒店会员体系完善、具备品牌效应下,直销比例高,能够为加盟酒店进行相对稳定的客源输送,提升OCC进而拉动RvPAR上行;同时降低对于OTA的依赖,降低OTA佣金费用支出,体现在模型来看,连锁酒店RvPAR领先,而OTA费用显著较低。

2)连锁酒店能够输出成熟的管理体系、数字化系统、采购系统等支持,有助于加盟酒店降本增效,提升单体酒店的盈利能力。体现在单店模型来看,单体酒店消耗品等成本较高。综合来看,考虑到连锁酒店需要缴纳的管理费以及相对较高的前期投入,连锁酒店由于以上优势仍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短的投资回收期。

3)疫情加速连锁酒店发展。面对疫情冲击,连锁酒店集团为加盟商提供加盟费减免、贷款支持等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加盟酒店的营运压力,抗风险能力更强;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于酒店的产品品质/安全卫生条件/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品质的标准化连锁酒店品牌将更受青睐。

空间来看,预计国内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下沉市场连锁酒店客房数量增速领先。

如前所述,预计国内连锁化率将持续提升。假设10年后,一线城市酒店连锁化率对标美国,二线城市酒店连锁化率达到约60%,下沉市场酒店连锁化率对标当前高线城市。

预计未来10年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连锁化酒店客房数量复合增速分别为2.5%、4.8%、5.1%,从存量酒店角度来看,连锁酒店预计持续整合独立酒店,下沉市场空间更为广阔。若考虑到新增酒店物业(主要下沉市场),连锁酒店长期增速增长中枢预计更高。

市占率测算来看,国内酒店龙头预计稳健展店,长期来看市占率稳步提升。

我们对于未来龙头市占率进行预测,核心假设为2023年行业供给(按客房数量计)继续小幅出清,随后逐步复苏,2026-2030年行业供给复合增速为5%。龙头基本稳步展店,年净增客房数量在约10万间。在以上假设下,我们预计10年维度来看,龙头市占率稳步提升,行业CR3达到25%以上水平。

2.2经济型、中端、中高端、高端空间及格局各异

经济型:前期高速增长后加速出清,龙头集中度高。

1)快速增长后稳步发展。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型酒店迅速发展,如家、莫泰、速8酒店等众多经济型酒店入局,经济型酒店供给迅速增长,初步形成7天领先,锦江之星、如家、汉庭等品牌跟随局面。2010年后,行业逐步整合,供给增速有所放缓,2016-2023年,国内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复合增速为7.9%,房间数达到1149.6万间,占比达到65.2%。

2)单体小酒店为主,疫情下加速出清。根据盈蝶咨询,经济型酒店平均房量在35-40间,连锁化率在25%-30%,行业以小房量单体小酒店为主,疫情之下抗压能力相对较差出清幅度大。2023年及2023年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分别减少207.2/145.7万间至796.7万间,行业连锁化率提升至27.8%,小房量单体酒店加速出清。

3)当前行业集中度不高,未来仍待整合。我们以龙头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计算,2023年疫情下行业出清后行业CR3为12.7%,集中度低,以单体小房量为主的经济型酒店行业仍待持续整合。

中端:供需驱动进入高速增长期,连锁化率及集中度更高。

1)供需驱动中端酒店加速发展。

前期经济型迅速发展后,供给端租金及人工成本压力有所上升;需求端来看消费升级、商旅标准提升,供需驱动下中端酒店加速发展,2010/2013/2014年全季、维也纳、丽枫等相继入局。2016-2023年,中端酒店客房数量复合增速为9.4%,2023年客房数量达到281.0万间。

2)连锁化率相对较高,酒店龙头持续发力,集中度较高。

中端当前为国内酒店龙头重点发力布局价格带。根据盈蝶咨询,2023/2023年国内中端酒店客房数分别减少21.7/4.1万间至255.3万间,而其中连锁酒店客房数反而逆势增长,2023/2023年分别增加6.1/20.1万间,当前酒店龙头中锦江以维也纳、丽枫,华住以全季,首旅以如家精选、商旅为主力品牌加速中端产品布局,叠加疫情下行业非连锁酒店出清,中端酒店连锁化率加速提升,至2023年已经达到48.1%;集中度来看,计算公司角度CR3在35%以上。

3)未来来看,预计供需驱动下中端酒店仍将稳健增长,龙头持续发力。

中高端与高端:差异化需求明显,品牌认知度高,需要多元产品矩阵满足多元需求。相对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型及中端产品,中高端及高端产品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程度更高,需求标准化程度低,因此通常来说单品牌天花板相对于经济型及中端酒店低,酒店龙头多通过多元品牌矩阵布局满足多元需求。而管理及供应链角度仍重视效率。

➢中高端:稳健快速增长,国内品牌加速布局,国际品牌通过特许及合作等方式进军,当前格局未定。

1)市场规模稳健增长,2016-2023年中高端酒店客房数量复合增速为8.6%,2023年客房规模为223.0万间。

2)当前格局未定,酒店龙头持续发力。目前国内品牌中亚朵领先,而锦江华住等酒店龙头加速布局,华住将以桔子水晶为主力品牌定位商旅,加速展店;锦江通过外部并购、海外品牌合作、自身孵化等多种方式结合发力;首旅璞隐、逸扉等亦逐步扩张。

海外品牌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亦在国内加速布局。当前格局高度分散,格局未定。

➢高端:高端酒店迎来翻牌潮,国内高端品牌面临机遇。

根据亚洲旅宿大数据研究院,2005年-2023年,国际酒店品牌撤牌事件仅35起。

2023年,国内就有8家酒店翻牌,2023年则有10多家酒店翻牌,“翻牌”后的新品牌不少是国内高端酒店。

如无锡万达颐华酒店“翻牌”自无锡锦江大酒店、北京金陵饭店“翻牌”自北京人济万怡酒店、上海扬子江丽笙精选酒店“翻牌”自扬子江万丽大酒店。酒店不再局限于国际高端酒店之间的互翻,国内高端酒店开始掌握话语权,成为业主们的新选择。

近两年的翻牌统计中本土酒店不在少数;不少业主还直接摘牌国际酒店品牌。

随着国内高端酒店市场客源结构的改变,以及业主对于国内酒店品牌的重新定义,未来预计会有更多的外资酒店摘牌或被本土酒店品牌代替,而本土高端酒店面临发展机遇。

2.3本轮疫情下,行业供给有所出清,海外复苏已有演绎

短期冲击行业供给出清,格局有所优化。历史来看,短期冲击导致行业承压,单体酒店因成本管控能力弱、管理结构松散等因素,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相比之下,酒店行业龙头通常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短期冲击之下抗风险能力更强甚至逆势扩张。

过往来看,如家在“非典”疫情期间低位买入优质物业;汉庭酒店于金融危机期间于上海逆势拿店。

连锁酒店凭借资金、品牌优势实现快速入驻,接手空闲物业,进一步扩张规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在“非典”疫情、金融危机等短期冲击之下,酒店连锁化率均加速上升,格局有所优化。

本轮疫情供给持续出清,行业连锁化率提升逻辑已逐步兑现。

2023年新冠疫情造成供给去化;根据盈蝶咨询,疫情冲击下单体酒店客房数量同比-18.8%至1064万间,并在2023年继续同比-17.7%至874.9万间;而连锁酒店数量逆势增长,由2023年452万家继续增长至472万。

2023年疫情持续扰动,预计供给或有持续出清;相比之下,国内三大酒店龙头2023年预计仍将维持稳健的展店节奏,本轮疫情扰动之下预计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

根据盈蝶咨询及公司公告,按照客房数量计算,2023年我国酒店行业CR3为15.9%,同比+3.5,行业供给出清之下,行业连锁化率及龙头市占率加速提升。而疫情后需求有所恢复而供给短期难以迅速恢复,行业或将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

对比美国,海外复苏已有演绎,酒店经营指标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具体来看,国外休闲需求复苏强劲,经济型需求韧性更强。

1)美国酒店行业受到2023年第一轮居家避疫影响下,2023年4月行业RvPAR仅为2023年20%水平,后随5-6月逐步复工复产逐步恢复。后续多轮疫情反复和抗疫政策收紧对于RvPAR恢复有所扰动,如2023年10-11月,2023年6-7月,但整体并未影响RvPAR恢复趋势,目前美国酒店行业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龙头基本面恢复趋势整体与行业整体恢复趋势相似。

2)具体来看,有限服务酒店(以经济型及中端为主)在疫情期间韧性更强,且复苏领先;从需求角度来看,美国酒店市场中休闲需求快于商务,休闲需求已经修复到疫情前水平而商务需求仍在持续恢复中。(报告来源:远瞻智库)

3.公司:顺应趋势重扩张、中高端、发力下沉、持续升级3.1重扩张:三年万店展店目标,轻资产开店持续提速

公司以发展为首要战略,加速开店扩张,三年万店目标。

1)公司以发展为首要战略,重视扩张,近年来公司展店持续提速:2023/2023/2023/2023年公司分别计划新开门店不低于450/不低于800/800-1000/1400-1600家,实际开店622/829/909/1418家,2023年公司定下三年万店战略目标,计划于2023年实现万店目标。疫情扰动下逆势展店,2023年计划新开1800-2000家。

2)横向对比来看,短期维度:锦江计划2023年新开1500家店,计划2023年实现15000家店目标,公司2023年实现10000家店目标,以2023年底门店数量计算,锦江/首旅酒店数量三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6.8%/26.9%,若考虑疫情开店目标后延一年实现,锦江/首旅酒店数量复合增速分别为12.4%/19.6%,公司以发展为先,开店提速,成长性强。

加速轻资产转型,加盟模式多元。

公司旗下品牌加盟模式可分为三类:

①标准酒店加盟,物业、装修、管理全部进行标准化输出,其前期投入高、筹建时间长,进行标准化管理、品牌效应更强。当前主要包括如家、和颐、璞隐等品牌;

②非标加盟,主要在存量酒店基础上进行改造,可选择标准改造或轻改造方案,相对更加灵活,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特,包括艾扉、柏丽艾尚等品牌;

③轻管理模式,对物业要求更低,只要满足品质要求不需进行装修改造,且小房量酒店亦可加盟。

对比而言,标准加盟更有利于积累品牌效应,而非标加盟及以云酒店为代表的轻管理模式更加灵活、降低物业要求和前期投入成本、加速整体扩张尤其是下沉市场的扩张速度。

加盟赋能直营店改造调整,公司加盟门店占比不断提升。

公司持续向品牌运营+管理输出的轻资产化转型,多元加盟模式助力扩张。根据公司公告,公司目前主要以加盟模式进行扩张,加盟门店数量占比由2016年71.0%提升至2023Q1的87.6%。收入贡献亦持续提升,2023年,公司酒店管理(加盟模式)实现收入14.7亿元,收入占比达到25.3%。

加盟贡献稳健,成长性凸显,拉动公司净利率提升。

直营模式下公司承担租金、人工等刚性成本,弹性更大,更受周期性影响;对比之下,加盟模式下的收入更加稳定,成本端与门店日常经营成本脱钩,以如家精选为例,公司向该品牌加盟商收取不低于13万元/项目的一次性加盟费,每年收取持续加盟费(门店总营收的5%+CRS的8%+酒店系统使用费等占比较小费用),而公司只需要后台管理和支持成本,且加盟协议的期限为8年,一旦签约,新增加盟店将为公司带来持续且较稳健的收益。

整体来看,公司酒店运营业务板块盈利能力由于成本刚性、收入波动,疫情下受疫情影响扰动更大;而加盟模式毛利率维持相对稳定。过往来看,公司净利润率水平随加盟门店数量占比提升而有所提升,未来随着公司轻资产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净利润率将进一步提高。

3.2中高端:持续发力中高端,高端酒店有望22年完成基本布局

品牌矩阵不断扩充,高端酒店管理公司将于22年注入公司。

2016年起,公司确立核心发展中高端酒店品牌的集团战略,成立中高端和高端事业部,接连推出十余个中高端新品牌,同时为不同品牌设计独到特色,精准覆盖差异化细分市场。

目前中端形成以如家商旅、如家精选为核心品牌,中高端打造逸扉、璞隐、和颐为核心的产品集群,高端团队已逐步搭建完成,今年高端酒店管理公司将注入公司。截至2023年,中端2个核心品牌开业和签约店近1200家;中高端3大核心产品集群开业和储备店达到近300家。

中端及中高端发展核心产品。

1)中端以如家商旅及如家精选为核心。

目前如家精选及如家商旅开店及签约规模合计为近1200家。如家精选及如家商旅单房造价在8.5-9.5万元/间,当前于高线城市密度仍较低,未来于高线城市扩张空间广,同时随三四线城市对于品质消费要求升级,三四线城市拓展亦存在空间。

2)中高端发展以逸扉、璞隐、和颐为核心的产品集群。

公司重点发力以逸扉、璞隐、和颐为核心的产品集群。截至2023年,逸扉已开业12家,储备店31家;璞隐已开业20家,储备店35家;和颐已开业169家,储备店26家。

逸扉:2023年凯悦集团与如家共同发布双方合资的中高端商旅酒店品牌“逸扉”,打通双官网预订,2023年8月首家逸扉于上海静安区开业。单店模型仍持续打磨,前期单房投资18万元。

璞隐:前期投入约14万元/间,单店模型稳定,主打商务住宿,拥有建国品牌背书,计划2023年完成基本布局并开始快速发展,正常经营状态下投资回收期约为4年。

和颐:当前主要布局二线及以上城市,一线城市酒店数量占比在30%以上。

加速规模扩张,中高端占比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1)2016-2023Q1年,公司每年新开门店中中高端酒店占比保持在25%-40%水平,中高端酒店数量由2016年末的317家快速增加至2023Q1的1426家,CAGR约为34.3%。

截至2023Q1,公司中高端门店占比由2016年的9.3%上升至34.3%,中高端酒店贡献收入占比已达49%,相较2023年提升17.3。

2)储备店重充足,未来增长动力强。截至2023Q1,公司储备店数量达到1827家,其中中高端门店约占30%,为2023年中高端门店展店打下了坚实基础。

积极布局高端,成立首旅安诺。

2023年10月,公司新成立了首旅安诺酒店管理公司,旨在布局高端和奢华系列酒店品牌,采用和逸扉相似的市场化管理和激励机制,以合资形式运营酒店管理公司。

刘晨军出任首旅安诺CEO,曾先后任职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意大利歌诗达邮轮中国区总裁、法国雅高酒店大中华区发展总经理,擅长跨界创新,在文旅酒店行业拥有20多年的领导及实践经验,有望结合国际品牌在高端奢华酒店领域的知名度及成熟运营经验,引领首旅高端业务线发展。

首旅集团下高端奢华品牌有望注入。

为避免同业竞争问题,大股东首旅集团承诺在2023年12月31日前将诺金公司100%股权注入公司,在安麓管理董事会通过或首旅集团能够单方决定之日起6个月内将安麓管理40%股权转让给首旅酒店。

未来,随着首旅和如家、首旅集团业务整合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原首旅集团的高端奢华品牌注入首旅酒店上市公司,高端奢华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极。

计算环球影城酒店及诺金度假酒店有望为上市贡献贡献千万级别收入。

诺金公司管理环球影城酒店等多个优质高端酒店,有望为首旅酒店创收近3000万元。北京环球影城全称实际为北京环球旅游度假区,于2023年9月20日正式对外开业运营,包括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北京环球城市大道,以及环球影城大酒店和诺金度假酒店2家度假酒店。两家酒店是首旅集团控股子公司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旗下的单体酒店,由凯燕国际管理。

我们对于注入后,以2000元计算ADR,入住率70%进行测算,若年均入住360天,收取5%的管理费率,则年管理费有望达到3000万元,若以高端酒店净利润率水平为25%计算,则贡献净利润水平在500-1000万元。

3.3发力下沉:轻管理模式整合下沉市场,快速赋能

创新推出轻管理,加速展店整合存量小酒店。2016年,公司在成熟的特许委托管理模式基础上,推出自我管理的非标准化酒店品牌输出模式-云酒店系列品牌(包括派柏.云、睿柏.云、素柏.云酒店),针对非标准化存量单体酒店,进行简单的存量改造并督导,品牌覆盖中高端/经济型(以经济型为主),在存量酒店基础上进行快速的硬件与管理升级,拓展非标准化存量单体酒店市场。2023年9月,华驿酒店正式成为如家酒店集团旗下品牌,进一步扩充公司轻管理品牌。

与云酒店相比:

①城市上,云酒店主要在二三四线城市,华驿集中在四五线城市;

②房量上,云酒店为40-60间,华驿为30-40间;

③模式上,云酒店采用在线指导模式,华驿采用现场督导模式。2016-2023Q1年,公司轻管理模式数量呈高速增长态势,由106家门店增加至1771家。

对于加盟商:轻管理模式投资小、门槛低,管理轻,可快速赋能。

1)投资小、门槛低。

标准加盟及非标加盟品牌对于物业要求较高,加盟商需要按照品牌标准方案进行装修改造,经济型、中高端的基本投资额分别为5-7万/间、8-14万/间,对应单店投资额在百万元至千万元不等,前期投入极高。而云酒店的物业要求较低,对物业面积及客房面积无硬性要求,客房规模约40-60间,符合规定的房间量、建筑面积、硬件设施的物业可选择在原有风格上直接翻牌,无需进行装修改造,大大降低前期投入,加盟门槛较低。

2)管理轻。

云酒店业主自行经营酒店,极大满足业主经营自主性,公司负责线上指导等服务支持,同时为业主提供理论学习+门店实习的可选培训服务,帮助酒店业主及管理团队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3)快速赋能。

流量角度:除接入首旅如家会员体系共享会员资源外,首旅如家会员系统贡献订单;同时公司还打造了云酒店专属会员,私域超级会员为门店带来售卡奖励、房费收入等,贡献一定程度流量增加。

品牌溢价:加入云酒店带来一定程度品牌溢价,对于单体酒店整体价格或将有所提升;收入来源渠道拓宽;管理成本节省。单体的酒店管理能力相对弱势,轻管理模式帮助单体酒店提升效率,公司推出Aih在线运营聚合服务平台,在线运管指导,后又推出移动端的“悟空系统”,门店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基本的日常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加入云品牌后酒店业绩得到明显提升:截至2023年年数据,云酒店加盟后平均业绩提升26%,官网宾客满意度达到96%,市场反馈较好。

对于公司:轻管理无需额外投入,盈利能力强,后疫情时代加速整合。

轻管理模式对于公司来说无需额外投入,扩张能力强、盈利能力强。我们测算2023年,轻管理模式将为公司贡献收入1亿元以上,净利润达到7000-8000万元水平。疫情影响下,中小型单体酒店抗风险能力受到较大冲击,寻求连锁品牌支持的意愿增强。

公司利用云品牌及华驿品牌,把握市场机会,将在后疫情时代加速整合中小单体酒店,公司预计2023年新开店中轻管理店占比将达到50%~60%,成为公司展店扩张的重要力量,在低线城市抢占更多连锁酒店市场份额。

3.4持续升级:如家升级改造,多产品迭代

经济型酒店以如家为核心品牌,当前持续迭代升级。如家为公司经济型核心品牌,2016年合并如家后,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及行业供给结构变化,公司持续对旗下经济型酒店进行升级改造。

1)推进如家2.0升级,同时部分符合条件的经济型酒店升级后翻牌成和颐、如家精选、如家商旅等中高端品牌,升级改造后RvPAR预计提升1.3至1.8倍。

2)2017年,公司再次对如家酒店进行升级迭代,推出如家3.0NEO,主打时尚淡雅的现代设计,增加可供一人独享、三人讨论、六人会议的功能设施及商务配套功能(打印、扫描、自动贩卖机等),紧密围绕商务住客的需求进行产品升级。资本改造支出维持较高水平,加速推进存量如家酒店升级工作。

2023年起,公司资本性支出大幅增加,主要为升级改造支出及新建酒店支出,其中升级改造支出占比显著上升,2023年公司升级改造支出共4.4亿元。至2023年,累计810家如家酒店完成3.0升级,在如家酒店总数中占比42.7%。

根据公司数据,2023年如家3.0的RvPAR为169元,较升级前提升约23%,未来将有更多如家酒店进行升级改造,有望拉动整体RvPAR进一步提升。

3.5重人才、数字化、重会员

3.5.1首旅如家管理层优势互补,股权激励绑定管理人才

管理层酒店运营经验丰富,吸纳原首旅及如家人才。公司总经理为孙坚,自2004年起担任如家CEO;公司董秘、副总经理段中鹏曾任原首旅董秘、总经理助理;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霍岩曾任首旅集团股权运营与管理中心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李向荣自2014年担任如家CFO。公司管理层酒店运营管理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有助于结合原首旅在中高端酒店的运营经验,以及如家在经济型酒店管理流程、营销经验、系统研发等方面的市场化优势,实现1+12的优势互补,引领公司稳健发展。

股权激励绑定人才,中高端战略纳入考核标准。

2023年,为了进一步健全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公司发布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包括董监高、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等不超过266人授予不超过971.11万股限制性股票,约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0.99%,并将2023/2023/2023年的高端酒店收入占比纳入解除限售的业绩考核条件中。

从实际业绩表现看,2023年公司中高端酒店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7.6%,较2023年有所增长,完成股票激励计划中不低于34%的考核条件,并按照相关规定对211名激励对象的限制性股票办理第一次解除限售。

这一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及经营者利益相绑定,有利于激发管理层积极性,同时促进公司中高端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3.5.2推出全新会员系统,挖掘更多会员存量价值

控股股东布局多元领域,公司有望整合资源。控股股东首旅集团实力雄厚,深度布局旅游商贸服务领域,涵盖文娱/商业/住宿/餐饮/出行五大战略业务单元,旗下现有全聚德/王府井/首旅酒店三家上市公司。

①文娱:首寰投资/首旅景区/康辉旅游/华龙公司/北京展览馆;

②商业:王府井集团/古玩城市场集团;

③住宿:以首旅酒店为载体,首旅置业为物业资产供应商和运营商,持有丰盛世纪物业资产;

④餐饮:全聚德/东来顺等中华百年老字号;

⑤出行:首汽集团。

专注于住宿业务的同时,首旅酒店着力建设以住宿为核心的业务平台,优先对接首旅集团旗下丰富的餐饮、娱乐、景区、交通、旅行社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公司积极进行异业合作,推动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顾客价值全方位生态圈。

①“吃”:东来顺、全聚德产品入驻如家优选和积分商城;

②“行”:合作首汽约车、Gf,用户可直接在平台预订出行产品;

③“游”:北京地区酒店与康辉旅游进行线下合作、接入驴妈妈的景点门票;

④“购”:推出会员专享的首免全球购平台;

⑤“娱”:联合北广传媒,提升客房观影体验。

整合首旅如家资源,提升数字化水平,强化会员权益。

2016年收购如家后,公司积极推进双方的深度整合,推动首旅如家新官网及移动端APP的建设工作。

2017年,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正式发布全新企业形象及会员体系,实现了首旅和如家原有销售、会员、营销平台的整合与打通。

随着新一代消费者生活品味及消费观念的逐渐提升,2023年9月,公司再次升级会员体系,发布其成立以来的首个会员俱乐部——如LIFE俱乐部,围绕尊享酒店权益、精彩跨界权益、多元化本地生活、精准圈层运营四大版块,为会员提供更大力度的尊享住宿权益、以及除住宿以外的230多项生活权益及生活方式社群服务。

推出首免全球购,拓宽变现渠道。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内需不断扩大,中国进口跨境电商增长速度稳定,2023年进口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3.07万亿元,2023年预计将达3.55万亿元。2023年,如LIFE俱乐部推出同日,首旅如家正式上线首免全球购平台,专供如LIFE俱乐部银卡及以上会员,尊享全球正品、零关税到家的购物体验,为会员提供住宿以外的新价值。

这也是国内首次酒店集团入局跨境电商,首旅有望基于近1.3亿海量会员资源,拓宽变现渠道,利用高频零售消费带动低频酒店消费,提升会员粘性、关注度、互动度;中长期看,私域流量裂变有望形成更加社会化的免税零售商品平台,为酒店贡献新客源流入,实现双向互补。

会员规模不断扩大,直销渠道具有优势。2016-2023年,公司会员规模持续增长,自有渠道入住占比均维持在极高水平,2023年底公司会员总量已达到1.33亿人。全新如LIFE会员俱乐部仅上线半年,未来随着会员系统的不断完善,有望进一步增强会员粘性,直销渠道占比有望继续提升。

3.5.3数字化体系推行,持续降本增效

“互联网+酒店”全方位数字化体系建设,智能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线化管理为效率赋能。在智能化大背景下,公司为自身酒店量身打造了新一代酒店管理平台——智慧酒店物联网总控平台(PIOS),该平台大量植入了智能化的基因,借助智能化系统使酒店日常管理更方便,为每一个宾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着重于强调提升宾客体验。

公司本着“产品全系列”、“信息全覆盖”、“会员全流通”、“价值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建设目标,在面客生态系统,运营移动化系统,会员大数据,产品智能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科技升级,降本增效,提高酒店运营效率,同时也为酒店宾客提供从预订酒店、抵达酒店、入住退房等全程优质体验。

根据公司公告,在公司持续进行数字化建设之下,公司整体人员数量有所节省,2023年公司在职员工数量13448人,相比2023年24861人大幅下降。

4.盈利预测酒店业务:考虑2023Q1受到疫情扰动至2023年疫情影响基本结束。基于以上,我们进一步对公司经营情况做出如下假设:

展店:

1)境内来看:我们预计2023/2023/2024年公司门店数量分别达到7116/8466/9816家,其中直营店数量维持稳定,以轻管理为主的加盟模式迅速扩张。

2)单店恢复:同店角度,我们预计2023-2024年RvPAR分别恢复至2023年的约65%、85%-90%、约95%。

成本及费用端:

1)直营模式下:我们预计单酒店租金有所上行,降本增效下人工成本有所节约,能源、物料等成本占比维持稳定。

2)加盟模式下,我们预计公司加盟模式成本占比有所下行。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公司酒店板块2023/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5.6/79.5/94.2亿元。净利润-0.2/7.2/11.8亿元。

景区业务:我们预计2023-2024年景区业务恢复至2023年70%/85%/95%,景区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3.8/4.3亿元,净利润0.9/1.1/1.2亿元。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8.78/83.34/98.45亿元,归母净利润0.74/8.32/13.02亿元。

5.估值复盘伴随疫情扰动收敛,供给出清下酒店行业需求恢复,龙头享受双重红利。

公司作为酒店行业龙头,中长期顺应行业轻资产、中高端、下沉市场趋势积极布局。看好公司轻管理模式助力下展店提速,以及产品迭代升级、会员体系丰富、数字化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8.78/83.34/98.45亿元,归母净利润0.74/8.32/13.02亿元。当前,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为26X,参考可比公司平均估值水平及公司历史估值水平,给予公司目标价29元,对应2024年25倍PE。

6.风险提示1)疫情再次大规模反复风险:

疫情扰动会对酒店市场的消费产生很强压抑,延长企业经营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

2)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

旅游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有明显的相关性。因疫情导致的区域经济恢复的结构性差异,民间投资的不稳定,社会消费水平保持上涨的动力尚不稳定等,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3)拓店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酒店业务拓展依赖加盟店扩张的风险、商誉金额较大及减值的风险和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物业租赁费、人工成本、能源消耗等固定成本相对较高的行业特点,对公司经营也会产生较大压力。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获取更多精选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战略报告管理文档行业研报精选报告远瞻智库

从暴涨到暴跌,餐饮连锁还是个好生意吗?

一直以来,餐饮连锁都是最容易暴富的生意,但却从来不是资本市场最喜欢的生意。

比如,湘鄂情的创始人孟凯,从深圳蛇口的一家小餐馆做到了“民营餐饮第一股”。但遗憾的是,上市后的湘鄂情市场并不买单,股价一度下跌,最终湘鄂情的名字都沦为了历史的注脚。

但在2023年6月,资本对餐饮连锁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餐饮连锁头部企业逆势扩张的战略,得到资本的青睐股价,餐饮连锁头部企业的股价接连走高。半年时间内,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的股价涨幅达到惊人的1至2倍。

但高光来得快,去得也快。自去年2月开始,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的股价便开始一路下跌,呷哺呷哺的股价至高点跌幅超过80%,海底捞、九毛九的股价至高点跌幅也基本被腰斩。

为何在短短半年内,资本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的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2023年资本市场看好餐饮连锁的逻辑是扩张逻辑。在疫情的压力下,头部的餐饮连锁有望通过扩张,提高自身集中度。

但遗憾的是,由于火锅品类竞争压力大、门店扩张对原有门店的冲击,导致扩张失败,被迫开启了关店模式断臂求生。

在“一开一关”的潮水褪去过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连锁餐饮还是个好生意吗?

/01/

潮水褪去的餐饮连锁

把时间线拉回20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餐饮行业遭受重创,大量的中小餐饮接连倒闭。

但对于餐饮连锁而言,疫情虽然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带来发展机遇。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顶不住疫情压力,开始大批倒闭,餐饮连锁的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彼时所有人都认为,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行业会报复性消费,带动餐饮连锁的业绩增长。

一些资金充裕的餐饮连锁企业,开启了一轮声势浩荡的逆势扩张。以海底捞为例,根据财报数据,公司门店数由2023年底的768家暴增至2023年底的1205家,净增437家。这一数字几乎是海底捞2023年底的全部门店数。九毛九、呷哺呷哺2023年全年的开店数量也同比大幅上涨。

餐饮连锁企业逆势扩张的战略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得益于此,自2023年6月起,海底捞、九毛九的股价上涨1倍多,而呷哺呷哺的股价涨幅更是超2倍。

二级市场看好餐饮连锁的逻辑也不难理解。餐饮连锁的业绩增长逻辑=单店经营模式*店铺数量。而过去无论是海底捞、九毛九、还是呷哺呷哺,其单店经营模型都堪比极为优秀。

从图中发现,海底捞们的单店经营模型都大幅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投资者看来,只要海底捞们的门店的数量足够多,那么就会非常不俗的业绩增长。在给予餐饮连锁企业估值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按开店预期的门店数给予估值。

但事情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3月。海底捞的年报宣告了这一逻辑彻底幻灭。年报数据显示,海底捞2023年营收同比仅增长7.75%,利润更是同比下滑87.78%。九毛九、呷哺呷哺的同样表现出营收增长、利润表现均低于预期。

从财报数据来看,资本所期待的营收、利润双增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偏差,让资本开始用脚开始投票,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至最高点的跌幅超50%,回到疫情前的估值水平。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餐饮连锁高速扩张,却没有带来营收、利润的双增长呢?

/02/

60分的扩张能力

关于这一点,可以进一步拆解餐饮连锁的营收模式:连锁业态的业绩=单店模型*店铺数量,可以得到答案。

第一个原因是,餐饮连锁在开店的同时,也在大幅度关店。

以海底捞为例,从2023年数据可以看到,海底捞的开店的速度非常迅猛,仅2023年上半年就开了173家门店。

但如果观察关店数量的话,会发现海底捞关店的速度也不慢。根据大数据机构“极海”的测算,自6月22日起到2023年11月,海底捞的营业门店出现断崖式下跌,其中9月22日跌至2023年最低谷,仅有门店522家。相当于从6月22日起,3个月锐减门店200家。

不仅是海底捞,九毛九在这一年关闭了不少店铺。2023年5月,九毛九宣布正式关闭在京津汉的22家门店。

一开一关的背景下,餐饮连锁的营收增长自然就有限。但也有人可能会问,为何餐饮连锁企业要不停的开关店呢?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简单说,就是餐饮连锁在扩张的过程中,单店盈利被明显稀释,导致整体的盈利能力下滑的。

单店盈利被稀释,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翻台率的下降。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2023年3月,海底捞餐厅的翻台率为3.5-3.7次/天,4月份继续下滑至不到3次/天,跌破盈亏平衡线。

在大规模扩张以后,海底捞的翻台率出现大幅度降低。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海底捞扩张的店铺对原有店铺造成了冲击。

开店不赚钱还得赔钱,餐饮连锁自然便开启了一轮关店潮。2023年8月,呷哺呷哺宣布关店200家。关店的原因为,选址失误,导致店铺发生大面积的亏损。

2023年11月,海底捞也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将实施“啄木鸟计划”,计划在2023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及预期的海底捞门店。

在餐饮连锁行业,很多人认为,一个公司只要打磨好单店模型,就可以快速复制。事实上,如果能打磨好单店模型,也只能够打60分。60分餐饮连锁企业,在店铺基数少的时候,可以打造出优秀的单店模式。毕竟,基数少就意味着店铺都是精品店铺,且不存在有扩张店铺对原有店铺的冲击。

而一个餐饮连锁企业要做到100份,最低要求也是要拥有大规模扩张下,依旧保持优秀单店模型数据的能力。只是,对于现阶段的海底捞们来说,尚且做不到。

/03/

餐饮连锁还是个好生意吗?

那么连锁餐饮还是个好生意吗?市场永远是对的。

从估值水平来看,资本市场对餐饮连锁仍然是足够看好的。Chi数据显示,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的滚动市盈率分别为63X、46X、23X。横向对比来看,国际餐饮连锁巨头星巴克、达美乐、麦当劳的滚动市盈率分别为27X、33X、26X。

通过估值水平对比不难发现,国内的餐饮连锁估值水平,甚至还要高出星巴克,说明资本市场仍然有餐饮连锁有一定信心。

那么在大规模扩张失败后,资本对国内餐饮连锁的信心、或者说投资逻辑从何而来?

在读懂君看来,一是从区域品牌到全国品牌的机会,所带来的增长市场机会。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扩张最难的问题本质上是能否“出圈”,说白了,就是能有多少消费群体。

一般而言,消费群体越高,企业也能做的越大,估值也会给的更高。比如说,海底捞是明显的全国化品牌,不管是在川渝地区的麻辣火锅、还是面对华南地区的潮汕火锅,海底捞都有一战之力。而呷哺呷哺明显是一个北方的区域品牌,还未走向全国化。无论是市值水平还是估值水平,海底捞都要高出呷哺呷哺一大截。

任何一个从区域品牌逐步走向全国品牌的商业路径,都会迎来市场扩容所带来的估值中枢上移。比如在大食品行业,海天是个全国化品牌,千禾是个区域化品牌。但千禾正不断出川,拓展国内市场。虽然千禾市值比不过海天,但其估值水平却远超海天。

回到餐饮连锁上来看,除了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等企业也存在类似的机会。比如说,九毛九的多品牌并行,也使得其有机会从区域化走向全国化。

过去,九毛九难以全国化,本质上是因为品类问题,是因为九毛九代表的西北菜,仅仅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群体。即便孵化出的太二酸菜鱼成功跑出,但也尚未能成为全国化,在电话会议中,九毛九的管理层曾经提到,太二酸菜鱼在川渝地区竞争存在一定压力。

实施多品类策略,打造了“九毛九”、“太二”、“2颗鸡蛋煎饼”、“怂”、“那未大叔是大厨”五大品牌矩阵,试图用更多的品类覆盖更广的人群,让市场看到了餐饮连锁品牌全国化带来更多的机会。

说白了,投资餐饮连锁的逻辑还是一个容量问题。从目前的视角来看,连锁餐饮企业的容量天然存在一定桎梏。本质上来说,海底捞们的业绩驱动,主要还是源自于品类的增加、或是店铺数量增加,而非单店铺同比增长来带动业绩驱动。

以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为例,2023年,星巴克在国内的数量达到5000家。跟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其全球范围内同店销售增长73%,中国同店销售增长19%。可以实现店铺、同店销售的双增长。

但国内的连锁餐饮行业却很难做到。从量的角度来看,海底捞的翻台率最高能到9,你要指望这些店量还在增长是不现实的。从价格的角度来看,海底捞们也不具备定价权。此前,海底捞提价后引起了消费者的抵触,便已经证明了餐饮连锁的提价之难。

总的来说,当下餐饮连锁的市场容量仍然具备较高的向上空间,但商业模式的劣势也十分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连锁餐饮能否成为一个好生意,仍然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年轻夫妻辞掉白领工作,创业开饭馆月赚5万元

三年前,大学生谭骏和许嘉这对小夫妻还在上海闯荡,谭骏在一家平面设计广告公司工作,他一直梦想着能做一个自己的品牌,于是和妻子商量后,二人决定自己创业。

于是这对年轻小夫妻辞掉了工作,先后来到了各自老家南通和临海考察市场,寻找好的投资经营项目。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需求,餐饮行业永远都不淘汰。最终他们选择了临海,并且锁定了美食行业。

选址、装修到开业,小夫妻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家美食店,天地汇”民间美食。创业初始,夫妻两每天过着店、菜市场、家三点连成一线的日子:早晨5点钟起床,之后赶去市场买菜;7点钟来到店里,开始整理菜品;下午有时到市场买菜,以保证及时给菜品补鲜;晚上打烊后10点差不多才可以回家。虽然很辛苦,但两个人互相鼓励,坚持了下来。

夫妻两人不仅要负责收银、传单、接待,有时也要赶送外卖。时间和顾客高度集中,天气渐渐热了,小夫妻每天忙碌着,只见彼此的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开店一年多来,小夫妻已然有了自己的经营之道。

在装修上,两人也下了一番功夫,木板式的地砖,还有精致的桌灯,就让人有种整洁而又时尚的感觉。另外在壁柜中还放置了报纸和杂志,供给顾客打发时间。而这些都是谭骏一手策划和设计的。

菜单上,面类、羹粥类,酒水类,饭菜类,汤类应有尽有。店里最特色的要数盖浇饭和仙人烧姜汁了。不仅价格实惠,还以小菜搭配,特别适合个人消费。一天下来,能卖出几百份美食,夫妻两人一个月下来净赚5万元。

谈到未来的打算时,谭骏希望在台州范围内多开几家天地汇民间美食连锁店或加盟店。把生意做的更大。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hji),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