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客、达美乐和比格,在做披萨生意这件事上,哪家更“牛”?
在西餐的范畴内,除了高热量、高油的汉堡和薯条等油炸食物外,还有一种更贴合中国市场口味的食物,那就是披萨。
披萨原本是一种发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食物,在商业换和全球化的进化过程中逐渐“美式”。在上世纪初,一批意大利移民定居纽约并在那里开起了披萨店,很快,这种热乎、饱腹又可以直接用手拿着吃的披萨就征服了美国人。
而真正的让披萨得到推广的原因是燃气烤箱的发明,烤箱可以缩短披萨的烘焙时间,而且可烘焙的披萨食材也多了起来。
之后,随着必胜客、达美乐为代表的美式披萨进入中国市场,正式催生了国内的披萨市场。国内不仅出现了众多披萨品牌,而且还改良了披萨的口味。在2000年左右,国内消费者普遍开始接触披萨,一时间内披萨成了流行的食物。
不仅是国内的披萨品牌还是国外的品牌,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战略,如今,仍然活跃在市场上的品牌主要有必胜客、达美乐和比格披萨等。
1.早期的披萨启蒙——必胜客
必胜客是众多品牌中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1990年,必胜客在北京开设了国内的第一家分店。
早期的必胜客披萨给大众的印象就是“披萨专家”,在那个消费者还不知道什么是披萨的年代,必胜客带着自己的披萨来到了中国,而且在依靠独特的餐厅定位打下了众多消费者心智。
当时的百胜集团将必胜客引入中国时,为了区隔与肯德基和麦当劳的西餐印象,果断选择了“休闲餐厅”这一定位,将西餐的理念正式带入到国内市场。并且将客单价从二十多元涨到了七八十元,主要的目标人群就是中青年白领和中产阶级。
那时候的必胜客凭借着整片明亮的落地窗、简约的美式摆件、自助式的沙拉餐吧等特色,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门口也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情况。5年中,其年复合增长保持在34%左右,并保持着远高于同行的40%+的毛利。
不过,随着其他国外披萨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必胜客的往日优势不再重现。新进入市场的棒约翰披萨,凭借着更高的性价比,直接打破了必胜客的垄断。
而为了更多的利润,必胜客企图在披萨之外另寻利润点,于是在2003年,必胜客又打出了“快乐餐厅”的口号,之后又改成了“西式休闲餐饮专家”。后来凭借着自助沙拉,在年轻的消费者中火了一把。
自必胜客主打快乐餐厅以来,其增长速度便开始下降,到2007年已经跌到了20%以下,而这时棒约翰和其他披萨品牌进入市场,让必胜客的情况更加低落。
后来,必胜客也尝试了众多模式,比如模仿肯德基等西式快餐、推出更多新品等,但是这些都没有让必胜客重振雄风。
在尝试加盟制之后的必胜客,增长的只有店面的数量,而营收却依然是年年止步不前。或许,继续深耕披萨赛道,才是必胜客最终的归宿。
2.外卖披萨——达美乐
达美乐披萨晚于必胜客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97年。
虽然现在必胜客和达美乐披萨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没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品牌在早期定位时,达美乐可要比必胜客难多了。
1960年,在美国密歇根州,23岁的托马斯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托马斯在做披萨产品上可谓是很有“工匠精神”,当时的托马斯在做披萨上极其上心。为了做好披萨,托马斯尝遍了附近所有的披萨餐厅,立志卷过同行,还表示从一开始就决心制作世上最好的披萨酱汁。他还把准备和烘焙比萨需要的时间精确到分秒,想方设法改进运营,每次进步都让他的利润空间得到提升。
而由于一场火灾,达美乐的店铺几乎被烧毁濒临倒闭。后来,因为达美乐的盲目扩张和商标纠纷之后陷入了还债的深渊之中。当时的必胜客已经开了1000家门店,而同期的达美乐还在还债。
后来,托马斯在门店调研中发现:虽然自己要花80%的时间与精力招待堂食的顾客,但店里80%的营业额却来自外卖,这还是在没有做任何宣传的前提下。在看到这个现象的托马斯非常兴奋,于是他迅速撤掉了店内的大部分餐位,并且将达美乐的经营重心转移到外卖身上。
在外卖配送服务中,达美乐为了打出更加差异化的优势,承诺在30分钟之内送达,否则免费。
为了实现上述的承诺,达美乐在分店的选址上十分考究。大到店铺周围的各色消费者画像与外卖市场潜力,小到店铺周围的街道排布与交通路况,达美乐都会在事前进行详细了解,并在事后为骑手制定最省时的外卖配送路线。
1983年,达美乐开始了全球扩张之路;之后狂飙突进,在美国比萨外卖市场上占据约90%的份额的业绩;到了2004年,达美乐在纽交所上市……
直到如今,达美乐已经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9000多家门店,仅次于必胜客。
3.披萨自助——比格
说起国内的披萨品牌就不得不说比格自助披萨,这是首家以披萨为自助餐品的餐厅。
国内的比格披萨于2002年在北京成立,品牌主要走大众化路线,经营意式休闲西餐,除了自助披萨外,还经营零售品以及外卖。
比格披萨成立之时,必胜客和达美乐已经主导了国内的中高端市场。创始人赵志强决心打错位战略,推出了39元每人的自助披萨,将“比格比萨”定位为大众消费、时尚自助餐,最终用了两年多的市场酝酿,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到2013年,赵志强开始动摇自己的观点,在比格披萨门店上架了牛排和海鲜等餐品,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后来,他才明白比格的特色就是披萨,而自助只是方便顾客用餐体验的一种方式。于是,比格的初心还是回归到了披萨身上。
而且比格披萨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顾客可以看到披萨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参与制作一张披萨。类似的DIY披萨活动比格也做了不少,给品牌的营销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格披萨也顺应消费者的喜好,不断推出新口味的披萨,从火爆全网的榴莲披萨再到口味独特的小龙虾披萨,如今仍然保持着较好的门店客流量。
如今可供选择的餐食越来越多,披萨也不再是美食界的“香饽饽”,众多披萨品牌也开始着力吸引顾客。但是,在目前看来,单独只做披萨的品牌越来越少,而售卖披萨的西餐厅却越来越多。
要想在披萨市场中稳站脚跟,还是要有一款能拿得出手的“国民披萨”,或者提供更好的门店服务和配送服务。
芝士农场西餐厅加盟,西餐厅的内卷有多严重
但是,这个行业是真的折磨人。高峰期时紧张的要命,过了高峰期又闲的打瞌睡。每个订单都有规定时间。上面写着客户期望时间,这个时间明明是平台定的,却美其名曰“客户期望时间”。还增加评分系统,让骑手对消费者唯唯诺诺,消费者却有对骑手重拳出击的权力。于是,各种奇葩的要求就来了,带水带烟,帮倒垃圾还是你见过帮买两袋水泥的吗?合着没点力气还没法送外卖了。你说不,那你准备面对平台的处罚吧。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骑手这个行业有多内卷。所以,骑手闯几个红灯,送几条命出去,这事稀奇吗?骑手杀个人,这事稀奇吗?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状?以上不难看出,是平台挤兑的骑手只能如此。你说平台不好。平台会说,我这是正常商业行为,顾客都是上帝,有错吗?是的没错。但你不该为了让顾客有更好的购买体验,而把骑手至于生命危险之中;也不该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单,而去压榨商家的利润。这种损众利己的商业行为是不正当的。
其实呢,美团和饿了么这两个外卖平台已经造成了事实上的垄断。饿了么总是跟在美团的后面,两家几乎同时取消配送费,两家一起代商家发各种补贴,向商家收取高额佣金。这哪一样是正常操作?这完全是仗着规模大的霸王行径。我说东你就不能往西。这就是规模大的好处。于是,砸钱找市场成了商人们的正常操作。市场不够大,就用钱生给砸成大的。本来是一块蛋糕,让他们给砸成了印度飞饼。反正他们规模大,照样赚钱。那在这个行业里讨生活的普通人不内卷才真正奇怪了。
全球最low的西餐厅:开店1500家,一年收入100亿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868期分享:巅峰时期,萨莉亚全球门店超1500家。作者沐九九编辑黄晓军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h2016]封面图网络从体育零售用品迪卡侬,零售超市奥乐齐逼退沃尔玛,到家居行业宜家,再到小米以及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崛起,低价几乎受用于全球。
在长居高端的西餐领域,反向主打低端意式西餐的萨莉亚也脱颖而出。这里不乏6元/杯的葡萄酒,9元/碗的意大利面,还有7元无限畅饮的软饮……由于物美价廉,萨莉亚也因此被国内消费者戏称为“意大利版沙县小吃”。
目前,萨莉亚在亚洲拥有1500多家门店,其中近400家在中国,在疫情之前的2023年,企业营收就达到1540亿日元(约100亿人民币)。到2023年8月,萨利亚净利润预计将增长4倍,达到86亿日元,远远高于疫情前的2023财年,增加了超过36亿日元。
01从西餐到意料萨莉亚艰辛转型
虽然被誉为“意大利版沙县小吃”,但萨莉亚却来源于日本。
1967年,东京理工大学学生正垣泰彦餐饮行业兼职多年后,在位居日本千叶县一个菜市场内创立了一家仅36个座位的小型西式餐厅。
但由于靠近菜市场,主打高端定位的西餐厅让产品高价格与低成本之间的差价一目了然,导致萨莉亚初期生意一直不好。为此,正垣泰彦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同时将店内产品从西餐增加到日料和烧烤,以扩充客流量。
这一经营策略很快以门店意外发生火灾而结束,萨莉亚也被迫走上转型之路。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繁荣,消费水平提高,迎合当地人口味的意式料理取代西餐料理,在日本流行起来。
发现这一市场趋势后,正垣泰彦再次创业,不仅决定将原来主打的西洋料理换成意式料理,还重新调整经营策略。
但由于门店位置不变,萨莉亚面对的最直接竞争对手还是菜市场售卖原材料的低价摊贩。迫于无奈,正垣泰彦只得将萨莉亚的食品降价销售。
起初,正垣泰彦先降了七折,发现效果不好,依旧没有客人愿意光顾;然后是五折,反应还是不理想;直至降到三折,萨莉亚才被救活过来。
降价三折,直接让萨莉亚一跃成为当地最火爆的西餐厅之一,原本一天只有20人不到的生意,瞬间变成了800多人等排位,正垣泰彦开始开新门店容纳更多的顾客。
即使在日本遭遇泡沫经济,多数餐厅生意不景气时,萨莉亚在日本仍旧走俏,并将门店拓展到全国各地。到90年代末期,萨莉亚在日本门店的数量接近300家,营业利润接近20%。这也让正垣泰彦更坚信“价廉才是集聚客源的武器。”
在国内打响知名度后,萨莉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以中国市场为例,2003年12月,萨莉亚在上海天钥桥路开了第一家门店。随后,萨莉亚在深圳、北京,广州,香港,台湾都设有店铺,在中国拥有门店超400家。在这过程中,物美价廉策略始终贯彻如一,陪着萨莉亚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
巅峰时期,萨莉亚全球门店超1500家。
02降本提效萨莉亚低价逻辑
回到企业自身来说,所有低价背后,都是成本的考量。
一般来说,开一个餐饮门店,其成本主要包括前期装修、租金成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原材料成本和员工薪资成本,但由于装修成本主要在前期,而租金成本短期内是不变、可控的,大多数企业将缩减成本的重点放在后者。
例如,尽管沃尔玛大规模采购模式和控制SKU加大进货量方式不同,但最终结果都是降低采购成本。
但萨莉亚从选址到销售整个过程,都致力于缩减成本,保证低价。
从门店选址上,萨莉亚的门店不像麦当劳、肯德基选择核心商圈地段,反而倾向于一二线城市的非核心位置,甚至直接选择已经倒闭的餐厅门店,简单装修下门面就直接营业。这种特有方式直接从一开始就降低房租和装修成本。
当然,装修和房租只是缩减成本的一方面,其根本还是在于企业运营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减少压力。
在这方面,萨莉亚更倾向于控制SKU的降本模式。尽管今天萨莉亚的菜式有70多种,加上葡萄酒和鸡尾酒,差不多有100个种类,但品类丰富不代表产品重复性。萨莉亚从西餐转型到意式料理中,逐渐专注一件事:精简菜品,保证有限品类满足多样化选择。
例如,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发现海鲜沙拉和虾仁沙拉似乎没什么不同,于是类似的菜品被合并同类项。同时,萨莉亚餐厅不采用硬性规定的套餐形式,而是设计出一套能自由组合搭配的菜单,顾客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
萨莉亚还专注于打造上游供应链,通过自建农场种植蔬菜、打造生产和物流基地、在各地开设半成品加工厂,打通上下游,减少中间商费用,控制成本。例如,萨莉亚多利亚焗饭里使用到的白沙司,就来自品牌在澳大利亚自建的乳制品工厂。
当然,供应链成本控制只是其一,所谓规模化直接导向的是高效,而这主要在于中央厨房模式体系和员工管理两个方面。
和沙县小吃店周边必配备一个面厂一样,萨莉亚门店背后都有完善的中央厨房配置。中央厨房主要是任务是将食材预加工,然后作为半成品被统一派送到其他门店。
这种中央厨房模式大大节省了做菜时间,提高翻台率。有日本综艺节目做过测试,一个顾客在萨莉亚点15道菜,全部上完只需要10分钟。
另外,由于萨莉亚标准化程度高,其门店基本能够实现傻瓜式操作,因此哪怕在忙碌的午餐时段,厨房员工也只需要两三人就可搞定,这种员工数量的控制直接缩减了人力成本。
但控制人力成本的关键,还在于员工的人均效率上。
为此,萨莉亚在员工上菜、拖地、甚至是挤沙拉酱上,致力于寻找节省时间的办法。
例如,餐厅清洁使用的是会出水的拖把,省了专门打水拖地的时间;服务员为保证上餐速度,上餐用手端而不用托盘;以及番茄切割机和用于热传导的铝容器……都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效率。
这种控制成本和高效的运营体系,成为萨莉亚保持低价的钥匙。
03沙县小吃成不了萨莉亚
之所以“比肩”沙县小吃,正是在于萨莉亚物美价廉。但真正论起来,沙县小吃却难成萨莉亚。
从运营模式上看,沙县小吃始终受困于连而不锁的难题。尽管全国门店超8.8万家,但公开资料显示,沙县小吃的连锁率只有总门店数的3%左右,而中国餐饮平均连锁化率为15%,沙县小吃的连锁程度远不到及格线。
这是因为沙县小吃以加盟为主,常陷入经营主体混乱、门店网络整合难度极大、业绩回报不明等问题。这最直接表现在沙县小吃在各城市的口味差异。
最初,外地人接触到的沙县小吃是扁肉、拌面、炖罐和蒸饺这“老四样”,然而此前的标准沙县小吃,没有拌面和蒸饺,主要卖的是当地特色米冻和豆腐。然而在沙县小吃办规范沙县小吃的十来年,沙县小吃的标准也逐渐变成“大众爱吃啥,啥就是沙县小吃”。
例如,沙县小吃的飘香拌面在各城市均有所差别,比如北京是芝麻酱、上海有葱油拌面、四川有韭菜辣油拌面。
这种难以连锁化的巨大差距,导致沙县小吃始终成不了高标准、高连锁化的萨莉亚。
但在消费升级的今天,萨莉亚面临和沙县小吃同样的品类升级难题。尤其是当下国内平价西餐厅盛行,低价萨莉亚面临强劲的竞争对手。为此,萨莉亚开始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早在2023年年底,萨莉亚就推出升级版2.0餐厅,不仅在装修上大改,将原本简约的装修风格转变为现代工业风,同时菜品价格上也在原版的基础上有所调升。
这种新的定位或许更符合大众趋势,但对于萨莉亚忠实的消费者来说,新门店新价格与原有的固有认知存在差异,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还是未知数。
参考资料:《“意大利沙县”,杀穿亚洲》《三十块吃到撑的萨莉亚,怎么可以这么便宜》《廉价西餐萨莉亚,为何在一线城市屹立不倒?》《核心优势被不断侵蚀,“并不平价”的萨莉亚能否穿越时间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