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杭州水煎包加盟店

本文目录

杭州美食江湖,这几家几代相传的“家族企业”深藏不露!90岁的老奶奶、91年的小老板,坚守着老杭州的味道

几年前,杭州的一个小伙子参加电视里的相亲节目,提到自己的职业,他说是“家族企业”。他们的家族企业现在杭州城里是两家小馆子,都做煎包、馄饨等,都做早餐连午餐生意,其中一家还上过央视的美食纪录片。已经67岁的老板娘梳着当年很流行的“老板娘款高发髻”,在佑圣观路的“鼓楼煎包馄饨”店里忙碌,每进来一个客人她就唱一句“来,你说”。每天的工作时间依然是夜里两点半到下午三点,这样的老板娘,令人肃然起敬。

事实上,杭州这样的家族企业还有不少,有的是从妈妈手里接棒,有的是兄弟姐妹一起或者分头开店。在这样的店里,吃着再熟悉不过的“妈妈菜”,谁的心里不是暖暖的呢?

01从5斤面2斤咸菜起家王奶奶守了37年

在有美食宝藏之称的江城路上,有一家开了30多的雅惠酒家,招牌上写着“特色家常菜舟山小海鲜”,其实我觉得吧,他们应该直接写“我家的菜只只好吃”才算名副其实。

平时在店里负责的是两姐妹,一个管点菜,一个督促着厨房。下午没生意的时候,姐妹俩也不闲着,坐在一起乐呵呵地剥毛豆(或者理理菜)——这是上一代老板娘定下来的规矩,从买菜开始,几乎所有环节都亲力亲为,包括自己腌制黄鱼鲞、自己做千张包等等。

于是有一天,我专程拜访了上一代老板娘,今年已经90高龄的王雅仙老奶奶。有她坐镇店里的那天,服务员都轻手轻脚,还悄悄跟我报料“老太太可厉害”。我们瞧了瞧,王奶奶坐在那里,果然气场全开,可神气了。服务员说她年纪这么大了,依然闲不住,到店里来还坐在那里“扚扚豆芽儿”(杭州话,收拾豆芽菜的意思),或者拿着抹布,桌椅擦擦。

1983年,王奶奶花600块盘了一个小小的店面,以5斤面、2斤咸菜开始了自己的餐饮生涯,当时店里只有她和大儿子两个人,儿子烧菜,她做其他所有的事情。每天一大早,她就骑着自行车从城南赶到拱宸桥、卖鱼桥买菜,“因为那个时候那边有一些农民自己挑了来卖的蔬菜、鱼、虾儿,新鲜、便宜”。除了要跑这么远买菜,自行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后面装个木头架子,运输很难买到的啤酒。“哪像现在啤酒到处都有,早几十年的时候,啤酒很稀奇的,买一瓶啤酒还要搭一瓶汽水嘞,所以自行车后面装几十瓶啤酒和汽水,那个重啊……”

店开起来了,家里从来没有人是从事餐饮行业的,全凭一股“我家吃什么就给客人吃什么”的坚持。这种坚持映射到店里,就是店里永远干干净净,再就是由女儿接班后,还是坚持每天自己到菜场采购,不用配送的半成品,这样就能充分地对食材的品质和价格做最好的掌控。

掌勺的,之前也是王奶奶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地地道道杭州人吃的菜。这样的家常味道、这样的实在价格,吸引到的第一批客人是当年的“踏儿哥”,他们会在休息的时候叫碗面吃,或者是收工后来店里,慢慢喝着小酒,炒个酱爆螺蛳。踏儿哥们带来了更多的客人,渐渐就有了“上有雅惠、下有康康(杭州另一家开了20多年的小饭店)”的说法。

“一开始店里连自来水都没有,是我和孩子们用扁担到马路对面挑水的。现在回过头去想想,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我自行车骑到79岁嘞!”王奶奶提到那段时光,满满的自豪,她还摸出一部老式手机,翻出当年的靓照给我看:“他们都说我像老师,实际上我不识字的。”不识字有什么要紧呢?老奶奶有的是远见,想好要开店了,就用大房子换了(适合开店的)小房子,全家人挤着打地铺,千辛万苦,拼出一条路。

“开店容易守店难”,这是王奶奶和她的女儿们说最多的一句话。他们是真的在默默坚守,店里的一些老客人,从十七、八岁起吃到现在,来的时候都是姑娘儿、小伙子,现在也都是拖家带口的年纪一把了。大家都把这里当食堂,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平时只带外地朋友去,要是我自己去,会觉得是在吃我妈妈做的菜。”

每张桌子上至少会有一个的狮子头,非常壮观,王奶奶说这是她从南京的一家饭店学来的做法,后来又做了一些改良。制作工程繁复,基本上是纯肉糜,里面不加荸荠、生姜什么的,精肉和肥肉以一定比例调和。简单来说要先将狮子头在油里过一下,然后至少三个小时的慢炖。入口即化,直接爆出一嘴的肉汤,同时也没觉得腻。

好吃的菜还有不少,哪怕是一钵火腿蒸鸭,也是“不放水,全靠蒸出来”的美味汤汁。都说夏天吃鸭子补的,最认真的吃法是把鸭肉吃掉大半,再加点青菜和面条,鲜得来!

02硬着头皮当老板虞同学现在挺满足

每次在饭点路过建国南路,总会有一家饭店,里面的热闹简直要满出来了,实力演绎什么叫人声鼎沸。店里做的是非常地道的杭州菜,进来吃饭的看上去大多是熟客,点菜的、跑菜的、吃饭的,基本都用杭州话交流。这就是袁胖私房菜建国南路店,坐在收银台的90后“小老板”,堪称店里的“吉祥物”,如果他十天半个月不到,用他的话说是“店里就塌了”。

下午两点到四点,是小老板一天当中的空闲时间,我到袁胖私房菜的紫花店,采访他和他的妈妈,也就是这家店的创始人。十多年前,袁阿姨有一个很现实的梦想,就是开个小饭店赚点钱,将来能给儿子买套结婚用的房子。阿姨说她“那个时候比现在胖”,小饭店就叫袁胖私房菜了。

袁胖私房菜的第一家店开在上仓桥,几乎一开出来生意就不错,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搬到了建国南路。小老板从小就看着妈妈那么辛苦地开店,却还是子承母业,为什么呢?他的回答特别实在:“我读不出书啊,上完初中就不行了,只好来店里帮忙。”一开始,是母子二人一起管着店里,后来有机会再开一个分店,袁阿姨义无反顾地“甩手”走了,小老板赶鸭子上架,从凡事不用愁的“老板娘儿子”直接升座为啥事儿都要操心的老板。

对于我的采访,小老板是迷茫的,他不止一次地说,“我们家其实没什么特色菜,好像写不出什么来的吧”。这其实也是他作为老板的一个困扰,做了四年多的老板却还没做出几个像样的特色菜,可就是这样一家连老板都觉得没有特色菜的饭店,怎么会每天生意那么好?

可能是因为来店里吃饭的都是熟客,他们都拿自己不当外人。进门来跟小老板打好招呼,点菜的时候不乏各种“私人定制要求”。一般人可能很难想像,这么大的一家店,至今依然保留着客人可以随意改动菜单的习惯。比如炒个香干肉丝,这位客人进来说不要韭芽,那位客人说要加辣,有的时候厨房太忙,一不小心就给搞错了,客人看看这么忙,“想想就算了”。

小老板说他有时也蛮羡慕那些吸引年轻人的网红店,年轻人来吃饭嘛,翻桌儿快,而他们店里现在还是以大桌子为主,来店里吃饭的,也大多是五、六个人起步,有时几个人从下午四点半进来坐下,一直到晚上十点打烊了才走。不过吧,这个店是他自己花了四年多的心血守出来的,来的叔叔阿姨们能把这里当自家食堂,他也挺有成就感的。

91年出生的小老板姓虞,他挺开心的,因为当年妈妈开店的梦想应该是实现了,他早早地结婚、当上了爸爸。他太太每天跟他一起在店里忙,“她比我能干,厨房里忙不过来的时候,她还能去切片、打荷”。眼下,袁阿姨负责的紫花店,生意远没有小老板负责的建国南路店好,小老板乐呵呵地说,虽然“当了老板就等于绊牢”,可他觉得现在有能力贴补妈妈了,这也是幸福。

当然,我觉得袁胖私房菜里的菜,总体水平都可以,而且菜的量很大,确实适合几个人一起来好好吃一顿。

记者于清

摄影毛若皓

编辑肖旭

一档美食纪录片暴露了早餐店老板的私藏歌单

“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二季自上线以来,评分8.8分,超越了第一季的7.9分。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早餐中国》有继承也有变化:同样的选店标准、同样五分钟左右的时长、同样以南方人为主的制作团队,甚至同样因为片尾打出早餐店地址引发的“带货”质疑,但第二季加重了北方早餐的比重,首次到中国的一线大城市北京拍摄……

两季《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监制朱乐贤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第二季的改变是对第一季播出后观众建议和需求的回应,甚至有的店就是根据观众留言找到的。《早餐中国》第一季挖掘南方早餐颇多,35集里只5集拍北方早餐,占比14%。不少观众评论:“难道广大北方地区的早餐就不值得一拍吗?”第二季已播出的21集中,北方早餐达10集,占比48%,地域涵盖了新疆、内蒙古、宁夏、山东、北京多地。

与其他美食纪录片不同的是,《早餐中国》几乎每集片尾都会出现“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提示框,随之播放的是早餐店老板手机里的一首歌。尽管早餐店老板的人生故事千姿百态,他们的歌单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凑到一起就是一张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音乐金曲榜的榜单。

在早餐店的熙熙攘攘里追寻童年味觉记忆与乡愁的观众,一不小心却从老板的歌单里,听见了一个时代远去的脚步声。

响应观众呼声,增加北方美食

第二季制作团队是第一季原班人马,以南方人为主,新加入了两位生活在北方的导演。两季《早餐中国》的总导演王圣志、监制朱乐贤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南方人寻找北方美食会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在于口味上不太能领略北方早餐的妙处。“南方人早上也会喝汤,但以清淡清澈的汤为主。类似胡辣汤这种比较黏稠、口味比较重的食物,我们一开始不能理解它的魅力在哪里,就会产生判断上的困难。哪一家做得好、值得拍?单靠自己的嘴巴肯定破解不了。所以在拍北方早餐的时候一定要做更多的功课,更多地请教当地的食客、朋友。”

河南胡辣汤。图片来自网络

王圣志和朱乐贤表示,第二季北方早餐增多,是对观众建议和需求的回应。“由于制作团队南方人为主,拍第一季时眼界的确还没打开。沿海我们比较熟,就拍得多一些;北方比较陌生,就拍得少。第二季响应观众的呼声,增加了北方早餐的比重。”王圣志透露,第一季播出后收到了一千二百多条网友留言介绍自己家乡的早餐,有的甚至附上了非常详细的地址,在哪条街的什么位置,为第二季调研和拍摄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第一季拍摄地没有“北上广深”,第二季《北京豆汁》终于让北京首次亮相。王圣志表示,之前认识有误区,以为大城市没有好早餐,好的早餐都在乡下。拍摄过程中发现,大城市因为人群流动量高、盈利空间大,反而汇聚了一批地道的早餐店,比当地的保持得更加原汁原味。“比如第一季的福清滑,是在省会福州拍的,因为福清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店。当地每家都会做,卖得很便宜,反而不容易生存。大城市能把价格和销量都提上去,有了利润之后就有动力去保持原样。”王圣志透露,接下来的节目里还会出现一线大城市的早餐店。“但北京的早餐店不一定是做老北京风味的,可能是做其他地方特色的早餐。”

北京豆汁。图片来自网络

汉中热面皮。图片来自网络

内蒙古对夹。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肥肠面。图片来自网络

60后港台歌手是老板最爱

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1月8日已播出的两季《早餐中国》50集节目里,早餐店老板“单曲循环”歌单上的歌曲大多发行于上世纪90年代,其中不少是武侠或言情影视剧的主题曲。比如:第二季南昌《瓦罐汤拌粉》里高胜美的《青青河边草》,是1992年同名琼瑶言情剧的主题曲;安徽池州《小粑》里李丽芬的《爱江山更爱美人》是1994年《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曲;浙江温州《糯米饭》凤飞飞的《追梦人》是1991年《雪山飞狐》的片尾曲……

这份歌单涉及41位歌手及组合。以地域划分,港台歌手26位,占比高达63%,包括张雨生、邓丽君、周华健、林忆莲、郑智化、李宗盛、罗大佑、等,内地歌手包括毛宁、杨钰莹、毛阿敏、蒋大为、任静、付笛声、满文军、刀郎等;以年龄划分,60后歌手多达23位,占比56%,香港“四大天王”的张学友和刘德华上榜。1960年之前出生的歌手13位,占比32%,年纪最大是1946年的单秀荣《雁南飞》(第一季福建宁德《洋中拌水粉》),以及1947年的蒋大为《骏马奔驰保边疆》(第一季陕西汉中《热面皮》)、《敢问路在何方》(第二季重庆《小面》)。70后歌手4位,80后歌手只有一位,赵雷《吉姆餐厅》(第一季四川成都《肥肠粉》)。

由此可见,60后港台歌手是早餐店老板的最爱,90年代影视金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统计数据与60后歌手活跃的年代,以及上世纪90年代港台音乐、影视剧在内地流行的风潮互相吻合。

王圣志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作为《早餐中国》的固定环节,既是拍摄过程中的偶然发现,也是与店主商量后的刻意而为。“大多数店主休息时喜欢放歌轻松一下。但有的店主最喜欢的歌并不适合拿来抒情,比如尹相杰的《纤夫的爱》,配画面也起不来情绪,就会跟他商量换另外一首喜欢的。”

《早餐中国》第一季早餐店单曲循环歌单(按集数统计)

湖南长沙米粉《涛声依旧》毛宁1993

贵州凯里酸汤粉《舞女》(修复版)龙飘飘

广东汕头猪血汤《放生》范逸臣2006

福建福安水煎包《最浪漫的事》赵咏华1994

陕西西安油茶麻花《心雨》杨钰莹、毛宁1993

湖南长沙烧麦《还是觉得你最好》张学友1992

广东汕头粿汁《无言感激》谭咏麟1986

贵州羊瘪粉《牵挂你的人是我》高林生1993

福建龙岩炒饭芋仔包《海阔天空》1993

陕西西安羊杂肝汤《大海》张雨生1992

海南老爸茶《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张雨生1993

福建客家牛杂汤《一场游戏一场梦》王杰1987

贵州贵阳素粉《来生缘》刘德华1991

台湾台北筒仔米糕《光阴的故事》罗大佑1981

福建柴火面《爱情恰恰恰》陈小云1992

贵州肠旺面《小城故事》邓丽君1979

广东顺德生滚粥《月是故乡圆》吕念祖

陕西汉中锅贴《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林忆莲1990

福建连城九门头《难念的经》周华健1996

四川成都红油抄手《冲动的惩罚》刀郎2004

湖南郴州鱼粉《懂你》满文军1998

海南烤炉猪《水手》郑智化1992

四川成都肥肠粉《吉姆餐厅》赵雷2014

福建宁德洋中拌水粉《雁南飞》单秀荣1979

福建霞浦闽南糊《一条手巾仔》陈盈洁

河南郑州胡辣汤《知心爱人》任静、付笛生1997

广东顺德肠粉《一生中最爱》谭咏麟1991

福建绿豆瓣《信天游》杭天琪

汉中热米皮《骏马奔驰保边疆》蒋大为1989

福建罗源包子《把根留住》童安格1990

湖南长沙油条《风雨无阻》周华健1994

福建簸箕板《甜蜜蜜》杨钰莹

台湾台北鱼汤《张三的歌》李寿全(节目组配乐)

福建福清滑《无奈的思绪》韩宝仪1986

武汉热干面《爱的奉献》韦唯1989

《早餐中国》第二季早餐店单曲循环歌单(按集数统计)

新疆吐鲁番烤包子《思念》毛阿敏1988

重庆小面《敢问路在何方》蒋大为1986

内蒙古赤峰对夹《蓝蓝的夜蓝蓝的梦》毛宁1992

浙江宁波面结面《八仙过海》刘凤屏1985

宁夏银川羊杂碎《天涯》任贤齐2000

山东潍坊火烧《突然的自我》伍佰2004

北京豆汁《朋友别哭》吕方1995

江西南昌瓦罐汤拌粉《青青河边草》高胜美1992

浙江温州糯米饭《追梦人》凤飞飞1991

安徽池州小粑《爱江山更爱美人》李丽芬1994

四川乐山豆腐脑《凡人歌》李宗盛1991

内蒙古呼和浩特羊肉稍麦《走四方》韩磊1992

浙江杭州馄饨煎包《漫步人生路》(节目组的配乐)

福建长汀泡猪腰《上海滩》

新疆乌鲁木齐奶茶《当》动力火车1998

开早餐店的40岁以下人很少

被问到如何看待早餐店老板“音乐口味”的趋同性,王圣志回答说:“听到这个问题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回过头去想,它真的构成了一段历史的金曲榜。我其实很怕拍《早餐中国》千人一面,希望每个故事每个面孔都是独特的,但结果他们喜欢的歌曲恰恰表现出了整体性,这是很奇妙的地方。”

早餐店老板。图片来自网络

《早餐中国》里的老板多在五六十岁,40岁以下的凤毛麟角。王圣志表示,现实情况是年轻人开早餐店的很少,一般都是60后70后开早餐店,他们经历了年轻时的出走,现在回归到故乡了。朱乐贤则表示,早餐店老板都是有年龄阅历的人,他们喜欢的音乐跟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从弹幕来看,年轻观众对这些歌曲是认可的,他们希望借此了解上一个世代。

即便早餐店老板普遍年长,王圣志认为也无需担心特色各异的早餐文化会因此逐渐消失。“早餐的黏性很强,十几二十年不怎么变化,变了大家就不认了。生活中变化是常态,早餐恰恰做的是不变的东西。就冲着味觉的黏性和不变的东西,它就很难消失,每个人都需要一些不变的东西。而且我注意到节目最早一批弹幕就是00后的学生发的。网上向我们推荐家乡好吃的早餐的,也都是年轻人。”

第二季的变与不变

选店原则不变

《早餐中国》选店有三个原则:不能是网红店,最少要两代以上在经营;食物单一,不能什么都做;是周边社区居民一直在吃的早餐店。王圣志透露,开拍前花了三个月时间调研。“选店是最难的,一个地域做同类型早餐的店很多,要考虑到味道、拍摄环境、对周边社区的服务功能,老板性格,以及与食客的关系等因素。平均每集要吃10家左右,再比较挑选。”王圣志很看重早餐店对周边社区的服务功能。如果早餐店附近没有生活小区,是不会入选的。“妈妈们早起一两个小时做早餐,但先生、孩子可能匆匆吃两口就赶着上班上学。一个好的早餐店可以解放社区里50个妈妈,让她们早上能多睡一小时。”

挑选更多样主人公

《早餐中国2》花了更多的心思塑造人物,“第二季我们希望呈现更多元的人物关系”。王圣志最担心几十集《早餐中国》拍下来,观众只看到了千人一面的故事——早餐店老板早起很辛苦,坚守着为大家做早餐的故事。“那样会很可怕。五分钟的片子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必须通过横截面把人物立起来。因此我们喜欢挑两夫妻一起开店的、三姐妹一起经营的、两代人一起传承的……每个人生活中碰到的具体情景是不一样的,呈现出来的面貌也是不同的。”

销量上升,店主“吃不消”

王圣志的制作团队回访第一季店家时发现,每家店的销量都有所上涨,但这意味着加倍的辛苦疲惫,并不都是好事。第一季湖南长沙的学义面粉店在节目播出后生意涨了四成,原来每天卖几百碗粉,现在要卖一千多碗。国庆长假期间,老板娘干活累病了。“我们拍的早餐店体量都很小,就那么十张桌子,他就想服务熟人就好了,不想扩大经营。每天那么早起床,很累的。”王圣志说,早餐店老板上节目主要是精神上的满足。“一直觉得自己从事底层工作,通过上节目发现做早餐这么多年是可以得到大家认可的。大部分人是在为这个高兴。”

朱乐贤告诉新京报,这三年他一直思考如何将短视频与纪录片结合。“纪录片专业人士做短视频面临一些困难,制作精良,成本就会比较高,站在商业平台的角度会衡量是否划算?《早餐中国》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路径。”朱乐贤透露,未来会做更多短视频与纪录片结合的尝试。

新京报记者杨莲洁

编辑佟娜校对赵琳

杭州这家生煎包店上了《早餐中国》,其实很多人都没吃过

今年,一部名为《早餐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在吃货圈里反响很大。一集5分钟,每集只介绍一家市井早餐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当你在家楼下早餐店吃饭时,可能就被记录成素材了。片子的结尾处还会搭配一首老歌!每一帧都透露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上周播出的一集中,杭州的早餐终于在片中露脸了。

在早餐中国的微信公众号中说道,当摄制组问老杭州人的早餐吃什么时,老杭州人回答,说不出。其实这说不出是有原因的,大饼油条、大小馄饨、葱油煎包、牛肉粉丝等各色早餐数不胜数——杭州人的“说不出”,其实是选不好!为什么选择了这家煎包店,摄制组的回答是,吸引他们的不是早餐,而是那股人情味。一家开了数十年的店铺,几经搬迁,最后缩在一条小巷里,来往吃早餐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顾客。这家店就是鼓楼煎包馄饨店,他的前身就是在离鼓楼城门不到10米的老房子里,藏着城南颇有些资历的饮食店——“山边小吃”,更为人熟知是它的另一个名字——“鼓楼银花馄饨”。

去年,老板娘陈志平搬去梅花碑了,就在老底子老头油爆虾斜对面,佑圣观路70-1号交警大队贴隔壁。新店较之前老店更宽敞干净,早餐种类没有变,还是那生煎包煎饺、大馄饨、小馄饨、牛肉粉丝等,对了,不变的还有那老板娘的发型。

早上七八点钟是店里最忙的时候,来吃锅贴的有隔壁交警大队上班的,有在梅花碑住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还有特地赶到这里来的那些从小吃到大的老客。

老板娘陈志平说:“我们一家人四姐妹,三个都是做锅贴,最早是86年5月份,那时还是自己家房子,就在定安路游泳馆贴边上,叫晨晨小吃。后来拆迁,我们小阿妹搬到惠民路做的,就是现在杭四中对面的鼎顺小吃(1999年)。再后来我就搬到大井巷做的,大井巷开了两年,房东看我们生意好么就把房子收回起自己做的(2001年)。然后又搬到了当时皇饭儿边上的小店面(2003年),自己觉得又不是很妥,做了两年就搬到了鼓楼城门底下(2005年)。一开始就做做早饭生意,后来开始做夜宵的,下个馄饨啊还有油炸大馄饨,那时小年轻最欢喜晚上吃个。再后来么生意好的,就把边上的店铺吃下来,直到去年房东说要涨房租了,才搬到了梅花碑。”

在店里吃早饭的谢大伯说,跟着这家店吃了七八年了,就三个原因。一,老板娘热情服务好;二,店里环境干净;三,吃的是老底子的味道。

那什么又是老底子人的味道了呢?老面发酵是杭州老底子煎包的灵魂,老面发的皮才香,一条老面发一盆面,皮要擀薄提高口感,而内馅用的都是精选的猪后腿肉,包好后放到平底锅上煎到底部呈现金黄焦脆,撒上葱花就可以出锅了。

价格煎包7毛一个,粉丝5元一碗,来上一盘十个左右的煎包,再买一碗牛肉粉丝,又或者馄饨,有滋有味,一点不赖。“好吃实惠”“老杭州最正宗的味道”“都是从鼓楼跟过来的”……这家店存储着老杭州胃的记忆。

虽然从人流量超多的鼓楼搬到了这里,但老板娘的煎包店依旧客满盈门,记者问老板娘累不累,要不要退休。陈志平说:“不退休,没想过退休。”

如果你也知道哪里有好吃的煎包,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来源:杭州吃货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