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些好吃的面食店
丽的面家
在众多家老字号面店中,丽的面家的价格比较贵,但美食家蔡澜都推荐的,其出品水准绝不一般。
推荐小碗的“细蓉”,有4粒云吞+竹升面。面条根根分明,入口爽脆弹牙,碱水味恰到好处,一早上的胃口瞬间得到了满足。
▶觅食指南:
人均:25元
营业时间:08:00-21:00
地址:荔湾区多宝路296-298号
交通:地铁1号线长寿路站D1口步行350
恩宁刘福记
位于越秀区东华东路的这家恩宁刘福记,是传统云吞面老字号了。一碗简单美味的云吞,便足以让人停下脚步去品尝,由此开启美好的一天。
恩宁刘福记的汤底香浓鲜美,咬开薄透如纸的云吞皮,里面满满的粉红色虾肉和猪肉馅,独特的润滑和鲜甜。还可以点上一份炸鱼皮,入口又脆又软,口感绝妙。
▶觅食指南:
人均:18元
营业时间:8:00-21:00
地址:越秀区东华东路547号
交通:地铁1号线东山口站出入口步行570
黄沙这家三十年老牌竹升面馆,牛腩面大肠面据说出品是荔湾最正?
说起喜欢吃面的地方,很多朋友可能第一反应都是北方丰富的面食文化,其实呢,在广州吃面同样是非常讲究而且有传统底蕴的。广州的面条也非常有当地特色,那就是爽口弹牙的竹升面了,竹升面和北方的面条特色差别还比较明显,充分体现了广州人对吃面的追求点,在广州竹升面馆遍布街巷,深受食客们的喜爱。所以说在广州,吃面的氛围可一点都不比北方差呀。
所以今天毛哥就想带大家来一家非常地道的竹升面馆,这家店在黄沙附近开了三十多年了,其中牛腩面和大肠面的味道真的非常正点,吃过几次之后实在难忘。就让我们一起来荔湾区丛桂路119号这家“顺兴面馆”尝尝。
牛腩面首先让我们来试一下店里最招牌的牛腩面,一端上桌给人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牛腩的分量真的非常足,几乎把整碗面都盖满了,牛腩色泽红润亮泽而且大块,浓香扑鼻,真的非常诱人!
赶紧夹起来一块尝一下味道,牛腩炖煮得非常软烂,一口下去真的是鲜嫩香浓,牛肉的香味和酱汁的鲜美完美融合,真的吃了一块完全停不下来。再来看看面身,口感非常爽口弹牙,能吃到浓郁的蛋香味,越嚼越香,汤头清澈鲜美。总体来说这碗牛腩面的出品还是非常不错的。
牛腩捞面这么好吃的牛腩用来捞面吃也是相当不错的,牛腩汁真的是非常香浓,牛腩的香味完全入味了,每一根爽滑的面条都裹满了腩汁,入口和竹升面独有的蛋香交织,真的是太美妙的味觉体验!
大肠面再来试试店里的大肠,分量还是非常多,不得不说在老城区吃东西真的非常平靓正,十元出头的一碗面就有这么多大肠,在天河是不敢想的。这家店的竹升面还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就是汤头都是非常清澈,不会像有些店的面,面汤非常浑浊。汤清说明熬煮汤的功夫到家,而且是非常纯正的大地鱼虾子味,这点也是很难得的。
作为大肠的重度爱好者,毛哥不得不说这家店的大肠味道真的很不错,口感软糯微韧,恰当好处的嚼劲让你在吃大肠时更好得尝到大肠特有的香味,这一口一个,真的让人完全停不下嘴!
猪手面吃完大肠再来试试店里的猪手面,一端上来不说是面还真的以为是一碗猪手呢!真的连面都看不见了,非常大块的三只猪手,油润饱满,真的让人口水都止不住了!
夹起一块来看看,这猪手真的太实在了,肥瘦刚刚好,猪手炖煮的非常入味,真的是入口即化,香而不腻,满嘴的胶原蛋白真的让人大呼过瘾,一口猪手,再来一口爽弹的竹升面,真的不要太爽了。
炸鱼皮另外店里有一道非常受欢迎的小吃千万不要忘了,就是这道炸鱼皮了,这里的炸鱼皮说实话是我在老城区吃过的炸鱼皮里可以排前三的,特别香酥,而且能吃到鱼皮原本的鲜味,真的非常不错。
吃牛腩面的时候再加一份炸鱼皮,这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鱼皮泡在汤里泡软了一点再入口,更能尝到鱼皮那特有的鲜香,再来一口牛腩一口面,真的是回味无穷。
店里的牛丸味道也很不错,我也经常点牛丸来搭配鱼皮吃,这里的牛肉丸非常爽口劲道,弹牙多汁,牛味很浓,和香脆的鱼皮一起吃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牛肉丸牛腩双拼面如果特别喜欢吃牛肉的朋友,毛哥就非常推荐牛肉丸拼牛腩的双拼面了,软嫩鲜美的牛腩和多汁弹牙的牛肉丸一起,真的吃起来实在是太爽了,再来一口清鲜的大地鱼虾子汤,一口爽弹浓香的竹升面,真的是太满足了!
大肠炸鱼皮双拼面大肠和炸鱼皮搭配味道也非常不错,软糯的大肠和香脆的鱼皮一起,这口感的组合真的非常有趣,大肠香软油香,炸鱼皮酥脆掉渣,真的非常好吃!
总体来说,这家老牌竹升面馆的出品还是非常地道的,尤其是牛腩面和大肠面的味道真的是那种传统的老广州味道,想吃的朋友真的可以来荔湾区丛桂路119号这家“顺兴面馆”试试。
好啦,本期毛哥广州老味道专题就先到这里,更多深度地道广州美食攻略还请多多关注毛哥的文章,谢谢大家!
被食客骂过还差点关门,广州这家面店凭一碗十几元的面捧回米其林
广州有这么一家传统面店。
20世纪50年代初,创始人在长寿东路一带挑扁担卖云吞面,因良好出品积累口碑,于1956年领取牌照,开起了面食店。
2000年,一位在店内苦学制面手法的女师傅,拿出过去十多年的积蓄,买下面店的经营权和租赁权,成为该店的法人代表,成为了面店老板娘。
一年复一年,时间转瞬而过,略显陈旧的店面,简单的装潢,这家面店直到现在每天仍然在坚持卖着正宗的传统伊面。
店里,面和汤底都是当天现做的,每天凌晨四点半,做面和熬汤师傅开始上班,制作当天的食材。
面店师傅认为,一碗好汤能为面条增添不少分数,汤底的制作至关重要。
所以每天,他们会认真选择虾子、大地鱼、脊骨等,熬制汤底至少两个小时。
老板娘说:“面会吸汤的味道,所以我们用心熬制汤底。汤的成本比面高得多。”
伊面的制作要求就更高了。制面的材料无非是鸡蛋、面粉、水、碱水(伊面无需碱水),老板娘说,面制作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放材料的比例。
“水放得少,面会不靓;蛋下得多,面就不弹。比例好,面自然爽滑。”
即使知道了放材料的比例,可是,每批面仍然是独一无二。面的口感,往往带有师傅的喜怒哀乐。
“师傅遇到开心事,水粉比调制得刚好,面条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由面粉制作,放在汤浸泡后变软是常识。这一常识却给面店带来了困扰。
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港澳影响,广州新开了不少新式面店。不少顾客品尝完新式面店的食物后,对面店的质量起了疑问,“新式面店的面爽口弹牙,浸泡后依然爽滑,坚记却做不到这种质量?”更有甚者,开始对坚记破口大骂。
老板娘记得,有次她在堂面拖地,一位客人边吃边骂:“有没有搞错,坚记越来越难吃,其它店的面放在汤里无论泡多久都是弹牙的,而且汤也不会少。”
老板娘心平气和地解释,面是吸水物,浸泡时间越长,面会越软,汤会越少。可是,解释后,仍然不能打消顾客疑惑。严峻的事实是,面店的营业额下跌三分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荔湾以传统工艺制造伊面的尚有金钟阁、云苑等数家。及后,陆续结业。严峻的现实,让生存成为了一条越来越逼近的底线,
老板娘一度很苦恼,究竟要转变,还是坚守传统?
是一位友人解开了她的心结。
友人说,只要温饱不成问题,应该坚守。坚守下去就是品牌,潮流的东西,转眼即逝。
为此,老板娘下定决心,坚守!
时过境迁,2023年广州米其林指南发布会当天,广州这家传统面店入选广州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而且荣获特别奖项“传承匠心奖”。
然而,面店没有一人出席领奖。
老板娘事后被人问起,一脸茫然,“米其林”是什么?被追问,更是不明白为什么会颁奖给面店。
颁奖当天,老板娘在国外,而店员们都因为照顾着店内客人,无法抽身。
对于他们而已,这个奖项,比不上爱吃他们面的客人重要。
米其林指南将奖项送到了店里。
这家店就是广州的坚记面食店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长寿东路299-303号)
这家店的老板娘就是林肖芬。
如今,坚记客似云来,不断有人找到林肖芬,劝她开分店。有位老同学说出资,合伙她在广州开200间分店,她婉拒;有两位外地人在坚记门前盘桓半个小时后,指定找她商量加盟事项,她拒绝。
她的做法让找她增开分店的人感到不解,为什么有钱不赚?
林肖芬说自己思想保守,没有能力打理多间店铺。
其实,她是有自己的考虑。她担心合伙人要赚钱,会改变传统的做法,导致面的质量下降,最终坚记的品牌会在街坊们心中崩坍。
“坚记的伊面正宗,以前每逢老人生日,都会来坚记购买伊面为老人庆生。”街坊段叔说起坚记来,话语声中都是自豪,不仅仅广州人会选购坚记伊面,四乡的市民也会前来购买。“伊面长寿,坚记在长寿路,更是好意头。”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来选购。
林肖芬认为,这样对街坊们有特殊含义的坚记,一旦开了分店,改变了传统,味道就变了。
现时,在坚记工作的是一群上了年纪的员工。林肖芬希望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但是年轻一代不愿意挨苦。
员工谢姐说做这行十分辛苦,“冬天我们都是穿短袖,夏天就更加热。”
辛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在林肖芬看来,年轻一辈不愿意沉下心来学习。
曾经,她招了一位年轻员工,发现员工不工作,问他是什么回事。年轻员工回答想学做面,于是林肖芬传授他做面技巧。学成后,员工说要创业开店,林肖芬问他钱从何来,他回答说用父母的钱。林肖芬劝他先别开店,在这行多积累经验,免得将父母钱花光。年轻员工不听,结果半年后,所开的店铺结业。
“只要有人来学,我都愿意教,我不想让这份工艺失传。”
林肖芬于1981年进入坚记工作,从洗碗工做起,一洗便是2年多的时间。她时时观察做面的工序,偶然的一次,她有机会实践如何炸伊面。“其实那时我不知道怎样做,只是平时工作有观摩。”烧红油锅后,她将伊面放进去,不料“轰”的一声,半锅油溅了出来。“当时算毛利,经理说我浪费了不少钱。”后来,她才懂得炸伊面时要在热油的基础上加几勺冷油,先放一小条伊面试温度。
以前流行的说法是“教识徒弟无师傅”,所以老师傅不愿意教。林肖芬买来小礼物,私底下向一位师傅“交学费”学习,她才学懂做面的技术。
为此,她不愿意像过往的做法那样,继续垄断制面工艺,而是希望这一工艺能够得以传承。
未来,坚记的传统工艺将何去何从?
我们不知道,
但我们知道的是,
明天,
坚记还在,
坚记卖的美味伊面,
也还在。
信息时报记者郭展鹏
摄影记者陈文杰
编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