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糖、卫生巾棉花糖、脑残片”,这些零食除了“色情”就是“恶搞”!三部门出手
2月21日,结束了漫长的寒假,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学。在开学季,各位家长要注意了,有些“色情低俗零食”已经将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1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色情低俗食品现象,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在电商平台上以“恶搞零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仍有不少商家在售卖恶搞糖果,有些零食甚至在包装上打起了色情擦边球。一家名为“遇见最美的你i”的电商店铺以“开学季”为关键词,售卖恶搞零食产品,其中包括计生用品糖果等。在交谈中,这家商家表示,商品可以保密发货,直接寄到学校代收点。
除了打色情擦边球之外,还有恶搞。贝壳财经记者在北京中小学附近的小卖店走访时,有商家告诉记者,店中平时会有“大便糖”此类恶搞糖果售卖。电商平台多家店铺供货厂家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自己售卖此类糖果已经有5、6年历史了,在去年被举报后,商品短暂下架,但工厂目前仍在正常运转,年后“可正常发货”。
近年来,以计生用品糖果等为代表的恶搞零食逐渐流行,不少网红博主以“零食测评”的名义拆箱试吃,向粉丝推荐此类恶搞食品。更有商家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在中小学校附近的小卖部中售卖此类恶搞食品。对此,有专家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销售此类恶搞糖果的行为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和广告法等法律,食品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应当压实平台责任,严防软色情商品误导未成年人。
糖果化身恶搞工具,商家营销“黑手”伸向未成年人
去年11月份,深圳市的张女士在家中找钥匙时,无意中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中发现了一盒计生用品,盒子外表字样与真实的计生用品包装无异。“拿在手上跟真的手感一模一样”,张女士说。考虑到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惊慌之余,张女士打算在晚饭后和儿子谈一谈。
晚饭结束后,张女士询问儿子时却得知,所谓的“计生用品”已经被儿子“吃掉了”。儿子告诉张女士,这盒“计生用品”其实是糖果,是同学买来送给自己的。随后,儿子使用张女士的手机向其展示电商平台上售卖的此类糖果,称这类商品其实是商家售卖的恶搞零食。不过张女士对此却表示并不理解,她认为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对两性知识好奇是正常现象,但商家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零食做成这么低级趣味的东西,非常不合理”。张女士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此类恶搞零食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贝壳财经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时发现,上述计生用品糖果仍在售卖,而且除了恶搞糖果外,“仿真便便”、“卫生巾棉花糖”、“脑残片”、“手工巧克力大便”等恶搞零食随处可见。其中不乏收藏数上万,评价数7000+的商品。
一家名为“遇见最美的你i”的电商店铺以“开学季”为关键词,售卖恶搞零食产品,其中包括“计生用品糖果”等。在商品介绍页面,商家用大字标注“可以吃的姨妈巾”、“保密发货外包装没有商品信息”等宣传内容。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该店铺一款商品链接下包括24种不同组合形式,售价从9.8元到43.9元不等,最近一月月销600+,宝贝评价达700+。同时,为了更加逼真,商家在商品的外包装上下足了功夫,以“计生用品糖果”为例,各种型号一应俱全,包装盒封面上还印有相关品牌,以及对应的广告标语。不仔细打开包装查看,普通人很难分辨出来。
随后,贝壳财经记者以学生身份咨询店铺客服,客服表示,店铺可以保密发货,寄到学校附近的代收点。客服还“贴心”地提醒“现在学校都放假了,建议年后再下单”。
在线下,春节前夕,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中小学附近的小卖店和礼品店。在距离某小学50米处的一家小卖店老板告诉记者,自己店中平时会售卖“大便糖”这类整蛊零食,但是由于现在学生都放假了,店内并没有购进新货。在山西某中学附近的超市中,一种名为“粑粑糖”的零食正放在货架显眼位置,零食包装类似便便形状,包装袋上还标注着“美味Q弹”的广告语。就在这款糖果旁边,还陈列着孩子们喜爱的奶片等热门款零食。
电商平台恶搞零食购买界面
“色情零食”暗流背后:溢价逾2倍,网红大V推荐带节奏
那么这类打擦边球的色情或恶搞零食又是如何流行的呢?
贝壳财经记者通过电商客服,以“进货”名义辗转联系到了多家店铺供货厂家——旺兴食品(漳州)有限公司。企查查显示,旺兴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27日,经营范围包括糖果制品生产、加工及销售;糕点、面包制造;预包装食品销售;自营和代理商品及技术进出口业务。公司注册资本为200万人民币,参保人数48人,食品生产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均在有效期内。
公司负责人李先生表示,自家工厂生产恶搞零食已经有五六年历史了,其间一直未出现过任何问题,直至去年11月,深圳张女士在儿子床头发现“计生用品糖果”一事被媒体曝光后,工商部门要求自家工厂下架此类恶搞零食。目前,在旺兴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官网仅有“骷髅头糖”和“水果花朵糖”两类糖果。
对于自家产品被强制要求下架一事,李先生表示并不理解。他认为,这类糖果主要起到整蛊、调侃的作用,“就是朋友之间开个玩笑”。据李先生介绍,公司除了生产“计生用品糖果”外,还曾经推出过“便便糖”、“卫生巾棉花糖”、“脑残片”、“老公乖乖丸”等多款恶搞糖果。其表示,如果有进货需求,年后工厂可正常运转,所有商品均正常发货。
谈及制作此类恶搞糖果初衷,李先生称,自己最初是受顾客委托订做“仿计生用品包装糖果”,后来发现此类糖果销量较普通糖果好得多,便开始开发其他类型的恶搞糖果。“我们工厂规模不大,和其他大厂没法比,只能通过形式取胜”。除了向多家电商店铺供货外,李先生还表示,自家的恶搞糖果深受泰国等国外顾客的喜爱。
在产品制作方面,李先生表示,自家工厂只负责糖果的生产,外包装则需要和其他厂家合作。而且,推出一款新型恶搞糖果,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工人手工雕刻磨具后,将糖料浇铸在磨具中,冷却固化成型后,最后涂抹烘干即可。以销量最好的“计生用品糖果”为例,进货商小批量拿货每盒糖果(加外包装)价格为5元,而贝壳财经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此类“计生用品糖果”售价为16元一盒,溢价逾2倍。
在产品销售方面,李先生表示,当初工厂推出的多款糖果中只有“计生用品糖果”、“卫生巾棉花糖”销量一直不错。贝壳财经记者以“整蛊零食”为关键词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博主以“奇葩零食推荐”、“沙雕整蛊零食”、“好物推荐”等为视频噱头,购买“计生用品糖果”、“卫生巾棉花糖”、“脑残片”等零食做开箱测评,其中“计生用品糖果”出现频率最高。这类整蛊零食分享热潮一度助长了恶搞零食的知名度,使其成为所谓“网红零食”。一位在B站上拥有30多万粉丝的大V曾向粉丝推荐过“卫生巾棉花糖”,并在视频下方称“这可能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卫生巾”。目前,该条视频收获了22.2万次观看记录,被朋友圈296次。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去年8月份,苏州市场监管局曾对部分网红零食店开展专项突击检查活动。执法人员发现,有2家店铺售卖的29种、503件“网红”零食存在问题,大部分是“恶搞”糖果。有8种、181件产品的外包装上没有标注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者信息等标签标识和成分配料表;有21种、322件产品的名称诸如“老婆乖乖丸”“老公温顺颗粒”等,涉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玩梗”踩过边界。执法人员当即对上述全部产品采取强制扣押措施,并将对上述两家店铺进行立案调查。事后,苏州市监局评论称,“网红”绝不能沦为三无产品的“遮羞布”;“玩梗”也不能成为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免罚牌”。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销售这些“恶搞糖果”的行为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和广告法等法律。广告法规定:产品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而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对性比较好奇,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被软色情误导,扭曲“三观”,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也会妨碍正常的社会交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郑宁还建议,食品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都应落实平台责任。第一,学校和家长应该联手给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科学的性教育,并且性教育应该从小抓起;第二,网络平台应当禁止传播淫秽、色情信息,采用技术加人工手段及时过滤、删除违法信息;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并且鼓励社会公众举报投诉监督。
新京报记者李梦涵编辑岳彩周实习生熊珂、李卓凝对本文亦有帮助
■延伸阅读
色情低俗“网红零食”侵蚀未成年人,三部门联合治理
1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部署开展专项治理,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色情低俗食品现象,对于包装或标签标识具有色情、暴力、不良诱导形式或内容的食品,一旦发现立刻下架处理。
在线下治理方面,《通知》要求,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督促校园及周边的食品经营者进行全面自查,严禁采购、贮存和销售包装或标签标识具有色情、暴力、不良诱导形式或内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食品,一旦发现立刻下架处理。
按照《通知》,有关部门将重点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等区域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和抽检监测,并列出了6条将严厉查处的违法违规行为。具体包括: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标签标识不合法的食品;对商品性能、功能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发布恶搞、低俗以及含有色情、软色情内容等违反公序良俗,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为“三无产品”等法律、行政法规严禁生产、销售的产品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生产经营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履行法定核验登记义务、对违法情形未采取必要处置措施或未向主管部门报告等。
《通知》明确,违法情形符合《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规定的一律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查处。
在线上治理方面,《通知》还提出,要求电子商务平台落实入网经营者资质核验登记义务,以无底线营销用语及行为为监测审查重点,及时清理相关宣传用语和违法广告,并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处理情况。
同时,对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的违法违规行为要综合运用登记注册、日常监管、执法稽查、信用监管等手段实施联合惩戒,严厉打击食品安全、不正当竞争、广告、商标、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失信情形的一律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涉嫌犯罪的一律由公安机关查处。
《通知》还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教育宣传,倡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理念,提高未成年人自觉识别、抵制无底线营销食品行为的能力,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恶搞糖果玩具”的底线在哪里?
“恶搞糖果玩具”的底线在哪里?
家长:低级趣味不是创新专家:软色情商品涉嫌违法
●网上售卖与性相关的“恶搞糖果玩具”,不是创新而是恶趣味、低级趣味,应该抵制,绝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性暗示、软色情的环境里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对性比较好奇,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被软色情误导,扭曲“三观”,影响身体健康、学业和社会交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造商的监管和查处,从源头上遏制“恶搞糖果玩具”;加强对电商平台及商家的整治力度,净化孩子们的成长空间
前不久,广东省深圳市的张女士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里发现了一堆疑似“计生用品”的盒子,仔细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一种“恶搞糖果”。此事报道后,引发大量社会关注和讨论。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张女士发现的这款“恶搞糖果”,就是在一些电商平台销售的“套套糖果”,这类“恶搞糖果”种类不少,大量与性有关,有的甚至直接是性器官形状,售价在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除了“恶搞糖果”外,在售的还有不少打软色情擦边球的“恶搞玩具”,如“丁丁玩偶”等。
多位来自北京、天津、福建的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开展相关教育。但绝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性暗示、软色情的环境里,网上售卖与性相关的“恶搞糖果玩具”,不是创新而是恶趣味、低级趣味,应该抵制。
受访专家提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对性比较好奇,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被软色情误导,扭曲“三观”,影响身体健康、学业和社会交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执法,对“恶搞糖果玩具”进行监管和整治。
电商平台售卖可以保密发货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以“恶搞礼物”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跳出的不仅有“脑残片”“狗屎糖”“仿真便便”等商品,还有“套套软糖”、“性爱姿态造型”软糖、“丁丁抱枕”等涉性商品。
一家名为“糖果商城”的店铺正在销售一款“恶搞整蛊丁丁棒棒糖”,该款糖一支加礼盒的售价为13.8元,共有5种口味,月销量100+。商家还在该商品详情页图片的某些敏感部位打上码,并标注“过于逼真,不宜展示”的文字,但实际上形状一目了然。该店铺还同时销售其他“恶搞糖果”,一些软糖直接为不雅动作乃至性爱姿势,令人无法直视。
同时,记者注意到,一些商家在外包装上也下足了功夫。以“套套软糖”为例,其外包装与真实的避孕套包装十分相似,包装盒的封面还印有“Lvx”“超薄装,超薄超滑更敏感”等内容,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分辨。
在另一电商平台,网店“创意无限礼品店”在售的“套套软糖”销量每月达2000多单,单盒礼盒装拼单价格15.92元,三盒礼盒装拼单价格31.84元。在商品详情页可选择的款式有很多,包括“卫生巾棉花糖”等。
在拼单的电商平台,网店“会成家居专营店”在售的“卫生巾软糖”,普通款拼单价17.86元,销量达10万+,不少消费者表示买来就是为了整蛊朋友。
而在批发网上,此类产品更是琳琅满目,价格更为便宜,如购买100盒“套套软糖”,每盒仅需5.8元。
一些商家备注可以代写贺卡和保密发货。记者询问其中一商家客服如何保密发货?客服回复称:“快递保密发货,不显示店铺名字,不发短信通知,不放任何价格单或商品配货单,托寄物品备注‘糖果’。”
记者在评论区看到,有网友评论:“和真的套套真的很像,我妈看见我买的,差点没打死我,我解释了几遍她才相信。”
除了糖果,还有玩具。一家名为“享福母婴用品旗舰店”的店铺销售的“丁丁抱枕”销量10万+,价格在12.67元至36.13元之间。在该商品的详情页中竟然写着“女孩××抱着睡觉”,且记者注意到,在适应年龄段商家标注的是“6岁以上”。
记者发现该商家在售的还有情趣扑克牌,有多款可供选择,以“滚床单”“约泡暗语”“房中术”等分类,扑克牌牌面中间的图案和文字都很露骨。单盒售价均为几块钱。
整蛊同学朋友老师家长反对
“我下课当着所有同学的面送给我哥们儿,效果很好,他已经‘社死’了,现在同学们都叫他×××(涉性外号)”“做得好逼真啊!很多人说被我骗了,同学看着我吃,吓到了”……记者浏览这些“恶搞糖果玩具”的评论区发现,不少消费者为未成年人,其购买是为了整蛊同学和朋友。
对于“恶搞糖果玩具”,受访的年轻人中,观点不一,有人觉得好玩,无伤大雅;有人觉得是畸形恶趣味,毫无底线。而受访的多位家长和老师均明确表示反对网络售卖涉性糖果和玩具。
河北大学学生林佳(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博主拍摄送男友“富婆联系方式”恶搞笔记本的短视频,于是也想买一个,结果在电商平台搜索时发现了性器官形状的软糖,“当时非常震惊,也觉得很恶心,恶搞应该有个限度,而不是无底线”。
华北电力大学的孟同学觉得没必要为此大惊小怪,就是挺好玩、挺有创意的,图一乐,况且现在是个开放的社会,性也不是隐秘到完全不能说的话题。
而多位家长受访时则提出,创意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愿意自己的孩子手上拿着这类涉性的糖果和玩具。”孩子上小学的北京市民刘先生说,不良商家为了盈利而不择手段,糖果和玩具的受众本来就主要是青少年,用性来提升销量很无耻,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
天津市民王女士的孩子上初中,在她看来,孩子应该得到性健康教育,但性暗示、软色情不是性健康教育,这种露骨的涉性商品,低俗、恶俗,有违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
来自广东阳江的陈老师是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她说没有见过学生吃这种“恶搞糖果”或玩“恶搞玩具”,因为学校规定不可以带任何零食和玩具进校园。
“但‘恶搞糖果玩具’肯定不适合未成年人,这些商品打色情的擦边球,外观露骨低俗,对孩子而言是不良的性暗示。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喜欢模仿,这类东西容易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陈老师说,有的商家为了销量特意搞出些博人眼球的商品,毫无社会责任感。
售卖涉嫌违法亟待监督整治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对性比较好奇,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容易被软色情误导,扭曲‘三观’,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也会妨碍正常的社会交往,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说。
郑宁告诉记者,销售这些“恶搞糖果玩具”的行为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和广告法等法律。广告法规定:产品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这些“恶搞糖果玩具”在社会上处于灰色地带,一般人不太关注,有的青少年可能出于好奇接触了这些东西,学校、家长发现了要积极引导;而如果有的青少年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接触了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违法犯罪。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多位家长提出,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制造商的监管和查处,从源头上遏制这一问题;加强对电商平台及商家的整治力度,净化孩子们的成长空间。
郑宁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学校和家长应该联手给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科学的性教育,并且性教育应该从小抓起;第二,网络平台应当禁止传播淫秽、色情信息,采用技术加人工手段及时过滤、删除违法信息;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并且鼓励社会公众举报投诉监督。
“建议对电商平台进行严格的分级管理且严格执行。”储朝晖说,严格执行不仅仅是靠一两个部门,而是要有一个相对规范严格的管理体系,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负责人,做到责权清晰。(记者韩丹东实习生关楚瑜)
来源:法治日报
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来自北京部分中医院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遵循中医发展规律,坚守中医临床思维,传承中医特色技法,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法宝。日前,笔者走访北京多家中医院,看他们如何探寻中医特色发展之路。
在临床中传承中医理念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中医手法需要辨证、辨型、辨位。正骨手法传承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中医理念
68岁的何奶奶下楼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脚摔得不能动了。她家住在北京东城区天坛南里社区,被救护车送到附近医院急诊。拍片检查后,医生指着片子说,内踝、外踝、后踝粉碎性骨折,伴随距骨脱位,建议手术治疗。何奶奶哭了起来,担心住院手术了,瘫痪在床的老伴没人照顾。
“我脚踝骨折了,不想手术,能保守治疗吗?”何奶奶多年来一直在北京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看病,她拨通了院长齐越峰的电话。
“来吧,我们尽量争取保守治疗。”齐越峰满口答应。在临床中,尽管踝关节骨折比较常见,但像何奶奶足踝3块骨头全部骨折,还出现关节错位,保守治疗难度不小。
何奶奶痛苦地平躺在病床上,屈膝屈髋,受伤的左脚伸出床尾。齐越峰带领创伤科主任李晔给何奶奶进行手法正骨,一手握住踝上的小腿下压,一手托握足跟上提,顺势将踝内旋、内翻,背伸踝关节,两手掌紧贴踝部两侧反复扣挤,使足踝成功复位。
足踝复位后,医生用硬纸夹板对受伤的足踝进行内翻位固定,将两块硬纸夹板分别置于何奶奶小腿的内外侧,剪去一角的斜形光滑圆弧向前,以适应踝前足背的外形。夹板内衬相应大小的厚棉垫,将其固定于踝关节内翻内旋位置,保持踝关节背伸。
比起传统木夹板和石膏,硬纸夹板轻巧舒适、牢固稳定。纸板呈黄褐色,是由稻草压制而成的草纸板,单层厚度仅有1毫米,折叠4—6层后仍然十分轻薄,在表面喷水便可进行弯折。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根据患者肢体灵活裁剪。针对受伤踝部,医生在底部剪去圆角,弯折处剪出小豁口,内部垫压棉花,使其在绷带包裹下更加贴合皮肤。
中医手法正骨不动刀、恢复快,何奶奶用了不到8周时间骨头就长好了。3个月后,左踝关节正侧位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折线已经模糊,踝穴未见增宽。她激动地对齐越峰说:“中医手法正骨好!不用做手术,我不知少遭了多少罪。”
让何奶奶点赞的“四部正踝法”,源于丰盛正骨经验,尽管历经60余年,却一直连名称都没有。
“首重手法,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至上。”这是丰盛正骨始终坚持的骨伤治疗学术思想。如何让中医特色正骨术传承不走样?2006年,作为“丰盛正骨”的第四代传人,齐越峰带领团队对踝关节正骨技术进行动作拆解与提炼。为解决技术上的疑难点,他们穿着铅衣走进射线室,双手暴露在X光下对患者进行复位。“当我们看到骨头移动的动态轨迹后,恍然大悟。”齐越峰说。
课题组出“提压、旋翻、背伸、扣挤”四步正踝法,通过观察120余个病例,用数据证明其有效性,并攻克最严重的踝关节骨折——三踝骨折手法治疗的难题。“丰盛正骨”不断赢得患者的口碑。2023年,医院年门(急)诊量突破70万人次,其中超八成患者是骨伤科病人。
齐越峰说,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四步正踝法在临床需要辨证、辨型、辨位。针对不同的骨折分型,有的单独应用1种手法,有的需要提压、旋翻、扣挤3种手法,有的需要4种手法一起联合应用。中医正骨手法传承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中医理念。
中医特色不能丢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其特色和优势,中药制剂才能够不断优化,方便患者使用
“我就是奔着它来的!”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80多岁的李奶奶指着护士手中的一根黑色小棍儿,呵呵地笑着。
李奶奶大腿上长了一片带状疱疹,水疱消退后仍然非常疼痛,用了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抱着一线希望赶到中医医院。护士拿着小棍儿在酒精灯上炙烤,不一会儿便熔化成黏稠的液体,小片摊涂在纱布上,找到痛点,趁着余热敷在李奶奶腿上。一周后复诊,李奶奶疼痛减轻了不少,要求再多贴一些。
让李奶奶慕名而来的“小棍儿”,长五六厘米,手指头粗细,叫黑色拔毒膏,俗称拔膏棍。它可是皮肤科医生经常使用的“宝贝”,对于气血不畅、湿毒蕴结等造成的皮肤角化、肥厚增生、疼痛等具有很好的疗效。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周冬梅介绍,拔膏棍脱胎于古代的黑膏药,这是中医特色的外用药剂型。拔膏棍用药讲究,含有鲜凤仙花、透骨草、马前子等20多味中药。以鲜凤仙花为例,必须在花期内采集,它能抑制真菌、促进渗透,是制作拔膏棍必不可少的原料。
“如果说黑膏药是‘雕版印刷’,拔膏棍就是‘活字印刷’。”周冬梅说,它的发明人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创始人赵炳南。他对传统黑膏药剂型进行了改革,去掉了膏药裱褙的敷料,将其直接做成棍状,可摊涂热贴,可烧熔成滴,可加热蘸烙,还可熔化后加药。根据皮损特点及大小,灵活选择相应的用法,从而控制药物的温度及涂布面积,实用方便。
拔膏棍是院内制剂,只能在医院治疗时使用,由护士给患者上药治疗。治疗费用每平方厘米只需6元,但需要较高的治疗操作技巧。同是院内制剂的复方黄连膏,因治疗和携带方便,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不少患者的“心头好”。
北京顺义的白阿姨是周冬梅的老患者。她患有严重的掌跖脓疱病,手心、脚底有大片的红斑,角化脱皮,时常出现脓疱,又疼又痒。绝望之际,她来到北京中医医院寻找神奇的小药膏。经过精心治疗,白阿姨内服中药,外用黄连膏,疗效不断显现,红斑缩小褪去,脓疱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退,多年拿不出来的手也敢在众人面前展示。
黄连膏每盒20克,直接涂在患处,它成为白阿姨的“生活必备品”,她走哪都得带着它。她对周冬梅感叹:“从来都没觉得这么好过,生活也恢复正常了!”
院内制剂研发艰难堪比新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炳南集数十年临床经验,发现凉血活血汤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疗效显著。上世纪90年代,皮肤科团队通过大量临床试验来证实其有效性。“那时候每天能发出上千袋。”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张苍回忆。2000年初,团队进一步调整配方,成功研制凉血活血胶囊,药效不变,服用更方便。
沿用至今的六七十种中药院内制剂,整齐地摆放在医院皮肤科办公室的一个药柜里。“无论剂型如何变化,中医特色不能丢。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保持其特色和优势,中药制剂才能够不断优化,方便患者使用。”周冬梅说。
中医思维是精髓
中医关注病,更关注人。从症状入手,病症结合,辨证施治,有的放矢,为患者解除痛苦
“我的心不大了!”26岁的山东小伙王小雷激动地说。他把最新的心脏超声报告交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李军,报告显示:“左室前后径34/53毫米,横径30/46毫米,长径64/78毫米,余各房室腔内径正常范围。心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收缩功能正常。”
王小雷患的是扩张型心肌病,俗称“大心脏”。他感冒了一场,就出现胸闷症状,常常在夜间憋醒。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医生给开了药,他连吃20天症状没缓解,稍一活动就憋喘,走路都困难了。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脏射血分数为38%。
王小雷是被父亲背着进入李军诊室的。李军为他把脉问诊,脉沉弦,舌苔薄黄腻,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热内蕴,开出益气养阴、清热化痰的处方。吃了14服药之后,王小雷感觉胸不闷了、不憋喘了、乏力也减轻。再接再厉,王小雷先后调了两次药方,坚持服药半年,心脏恢复了正常。
在临床上,这种大心脏病还是一道尚待破解的难题。心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像王小雷这样无奈的患者不在少数:冠心病植入支架后心绞痛的患者,不能放支架也不能搭桥的患者,心肌梗死后严重心衰的患者……面对束手无策的患者,李军用汤药解除了患者的“心病”。
“病人需求是中医进步的动力。”李军说。他从事中医血管科临床将近30年,先后从师于岐黄学者王阶,国医大师薛伯寿、刘志明、孙光荣,首都国医名师冯兴华,不停地探索治疗心血管病的方法,让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彰显,让更多的患者免受痛苦。
“扶阳活血是治疗心系疾病的常用治法。”李军对扶阳活血法很有心得,“欲扶阳,配活血;欲活血,需扶阳;扶阳有助于活血,活血有利于扶阳。”当阳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可致血瘀,配以活血化瘀药物,有助于阳气恢复;血瘀时,阳气亦不能运行,故活血化瘀,配以扶阳作用的中药,有助于增强活血化瘀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扶阳活血法,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中医扶阳活血法帮助62岁的王大伯渡过难关。3个月前,他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可胸闷胸痛非但没缓解,走不了百米就喘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出现了失眠、心悸等症状。
手术做了,药按时吃了,医生说恢复得不错,怎么感觉比原来还严重了?王大伯心里有点打鼓,再次住院复查了冠脉造影,医生说,血流通畅,血管也没什么问题。
无助的王大伯来到广安门医院。李军详细了解病情,看舌苔、细把脉,认为支架植入后大血管畅通了,胸闷痛与心脏微血管有关。根据舌脉及症状,辨证为“阳气亏虚,痰瘀阻络”。李军为他开出一个温阳益气、活血化浊的中医处方。经过20天的治疗,王大伯症状逐渐好转,能轻松走路半个多小时。
“中医思维是精髓。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医关注病,更关注人。从症状入手,病症结合,辨证施治,有的放矢,为患者解除痛苦。”李军说。
创新发展是契机
借助现代科技,让中医手法更稳定、更规范、更安全、更容易推广,充分发挥骨伤科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我来试试。”
“一二,转!好,这个力度不错。”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大楼18楼多媒体教室里,一群医生围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热火朝天地讨论交流。
这个“小伙”身高1米8,体重70千克,是由朱立国团队研发的颈椎旋提手法考核机器人。朱立国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颈椎旋提手法的发明人。
“小伙”不一般,医生把它当“老师”,能实现人机对话、量化考核、智能提示操作者的错误。颈椎旋提手法,源自传统旋转手法,俗称“扳脖子”。中医技法与机器人扯上关系,始于20多年前的一次医疗事故鉴定会。当时,一位老教授向在场最年轻的中医专家朱立国提出两个问题:手法的操作流程有没有规范?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老教授的质疑深深触动了朱立国。他带领团队申报课题,用数据证实中医手法疗效,为中医骨伤正名。
研究刚开始,朱立国团队便陷入困境。旋转手法怎么扳、往哪扳、扳多少?以前并没有明确规范,因而手法操作难以重复,风险高,甚至操作不当还会出现医疗事故。“老中医们操作全靠医生个人感觉,旋、转、扳、收,初学者很难重复。”朱立国说。
团队转而剖析旋转手法,发现关键在于发力的时机。朱立国拆解发力模式,将旋转手法规范化为旋提手法。从“旋转”到“旋提”,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使传统中医手法迭代升级,医生不再唱“独角戏”,演变成医患合作的“二人转”:医生引导患者“旋转”,患者旋转颈椎到最大角度,医生再实施纵向的“上提”。
与传统手法相比,旋提手法有何优势?朱立国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手法操作力学测量仪,对颈椎扳动类手法进行了力学量化研究。当牵拉力大于44.76千克时可以引起颈椎软组织损伤。旋提手法以垂直向上方向提拉,最大作用力在19千克至36千克之间,不易造成颈椎损伤。经统计,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为91.51%,无不良事件发生。
如何推广颈椎旋提手法,成为摆在朱立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光靠过去口传心授,初学者很难掌握要点。在急诊室,朱立国看到一群学生在学习心肺复苏,对模拟机器人实施按压。一个念头在朱立国脑海中闪过:为什么不能研制一个旋提手法的考核机器人呢?
自此,朱立国启动研发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开启手法教学“人机结合”的新范式。该系统培训学员6000余人,作为手法教学工具引入广州、湖南等7所中医药大学。基于新传承模式,手法技术正在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交流。
颈椎病是种退变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64岁的刘大妈脖子疼痛难忍、不能转动,连带着胳膊又疼又麻。经过几次旋提手法,她感觉明显好转,但干点累活或者受凉后,颈痛便“卷土重来”。朱立国团队研发了由颈痛颗粒、旋提手法、颈椎康复操组成的综合疗法。刘大妈成为该疗法的受益者,终于摆脱了颈痛烦恼。
“传统中医技法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发扬光大,让中医手法更稳定、更规范、更安全、更容易推广,充分发挥骨伤科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朱立国说。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记者手记)
临床上,中医在诊断治疗时,彰显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中医特色手法,与其说是“技法”,不如说是“心法”,要靠老中医口传心授,学徒用心领悟。传承精华,必须在领悟上下功夫,确保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同时,传统中医必须借助现代科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没有临床疗效,赢得不了百姓信任,中医就建立不起自信。用中医思维来分析病因、找准病机,不断解决临床难题,是中医的立身之本。只有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擦亮中医这块金字招牌,中医药才能发扬光大。(王君平阎冰洁)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