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馒头第一股”,全国2624家连锁店,一年收入10亿元
一杯浓郁的豆浆、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对于上班族而言,元气满满的一天就在这口齿之间开启。
因为这必要的需求,中国有着难以计数的早餐包子铺。在大多数人眼里,一屉蒸笼、一个方寸之间的店面,这只是一个小家庭的营生,难成气候。
但现在,有人将这做成了大生意,不仅年营收近10亿,而且还要奔着上市去。
没错,我们说的正是一家叫做“巴比馒头”的公司。今年6月底,“巴比馒头”的母公司中饮股份完成上市辅导之后,正式提交IPO招股书,拟在A股上市。如果此次上市成功,“巴比馒头”也将成为A股“馒头第一股”。
初中辍学,创立巴比馒头小馒头做成大生意,其实浓缩的是创始人刘会平的奋斗史。
刘会平1978年出生于安徽江镇,中考少了8分,于是辍学。母亲为此耿耿于怀,哭了好几年,他却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在纪录片《中国创业者》第一集中有说,“我19岁就想明白了这辈子要干什么要怎么活。”
他先当了名油漆工,最后因工作环境恶劣辞了职。又跟着亲戚学做面点,日子苦得很,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能睡觉,有时困得一头栽倒面缸里,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我这个人不喜欢给人打工,想着要自己做老板”,学成之后,他凭着手艺开始创业,贵州、广西、云南都开出过店,但最开始都失败了。
辗转3年后,刘会平决定去上海试试,这次开的是一家生煎店。眼看着生意有点起色,却遇上了“猪口蹄疫”,最后店只开了15天就被迫关门,还欠了一屁股债。
一再受挫,刘会平也终于憋不住,沮丧地一个人抹泪。但他除了做包子馒头啥都不会,“逼得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
复盘过去的失败经验,刘会平似乎找到了问题所在,“我起初以为自己的产品做得不够好,后来发现是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2000年,刘会平花了一年时间,把江浙沪一带的包子、馒头都尝试了一遍,还去向一些知名的点心师傅请教,为开店做准备。
一年后,做足了工作的刘会平在上海河南路开起了包子店,起名“刘师傅大包”。
营销上,“刘师傅大包”吸取了大店铺在原材料、口感和店铺形象上的优势,同时又以小店铺为基准,定价适中。
食材上更是考究,面粉是专门找生产面粉大厂定制的,用盐、酱油、淡奶等都是市面上的大品牌,馅料用材十分严格,一个青菜馅的包子,青菜从挑选菜叶到做成馅料,要经过分解、浸泡、一次清洗、二次清洗、杀菌、过冷、切粒等七道工序。
这样的做法果真有效,很多上海人不惜坐几站公交,跨区去买他家的包子,队伍从早排到晚,一天能卖四、五千个包子馒头。
那一年,刘会平不但还清了债,还净赚了10多万。
靠着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和口感积累下的口碑,“刘师傅大包”在南京西路站稳了脚跟。随后,又陆续开出了几家分店,生意都挺不错,一个月能赚到好几万元。
生意走上正轨后,刘会平开始考虑如何走得更远。一位白领在聊天中无意点到,“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不好意思拿到办公室吃。”
品牌意识开始在刘会平心里萌芽,“看着麦当劳、肯德基,就是汉堡加可乐,我觉得中国的馒头不比他们差。”靠着这股信念,他决定把中国的包子馒头也做成连锁品牌。
2003年,刘会平正式注册了“巴比馒头”这一商标,一来朗朗上口,二来名字洋气,很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90%的收入源于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改过名字后,馒头变得洋气了,刘会平的生意更好了。到2004年,店铺已开到20余家,外界开始称他为中国的“馒头大王”。
知名度一高,山寨也来了。2004年,有人找上门来说,巴比馒头怎么又搞起加盟了?一查才知道是冒牌公司。
耗时五个月,刘会平把山寨的公司告赢了,也借着这场官司和一波打假正式开放加盟。
杨丽丽是巴比馒头的加盟商之一。
她的店开在杭州的梦想小镇,做的是白领的生意。早上10点,她和丈夫穿着巴比馒头的制服,守着店铺,不时有人过来买个鸡蛋、豆浆或者包子、馒头。案台上还有橙汁、酸梅汁等饮料,品牌标注的都是巴比。
她告诉「电商在线」,加盟“巴比馒头”需要交一笔加盟费,但不多。最主要的是,馒头、包子的馅料、饮品这些东西需要跟公司统一购买,然后售卖。公司也会提供选址的建议和操作培训,目前生意还不错,能够支撑一家的生活。
开放加盟后,“巴比馒头”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从一个包子馒头连锁店的经营者,变成中式面点制造商,主要的营收来源有两部分:向加盟店销售供应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加盟费、管理费等收入。
加盟模式让“巴比馒头”迅速扩张,在2005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10年,突破了500家,截至2023年底,已经拥有15家直营店、2641家加盟门店,每日服务上百万人。
根据“巴比馒头”的母公司中饮股份的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主营收入90%左右来源于加盟模式的产品销售。
可以说,是加盟模式直接促使巴比馒头(中饮股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门店越开越多,刘会平也做了相应的改革。比如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形式,树立中央工厂,对产品实行规范化制造。2008年,刘会平在上海建立起中央工厂,可以给1800家门店供货。
2016年,他又斥资4.5亿元,建成了面点“透明工厂”,占地100余亩,从生产车间到品控实验室,从原料仓库到成品装卸平台,全覆盖的监控设备实现7×24的全天候监控。
为了确保食材可以平安送达门店,公司还打造了冷链配送物流;门店之外,巴比馒头还顺应趋势,接入到饿了么、美团等平台,提供线上点单,线下门店配送和团购等服务。
如今的“巴比馒头”早已实现“蜕变”。
万亿早餐市场,巴比馒头的喜与忧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早餐锚定在了“包子、馒头、豆浆、油条、稀饭”几类选择的排列组合中,这种习惯也造就了早餐市场的集中。
据中饮股份招股书显示,2016年—2023年,巴比馒头的营收分别为7.20亿元、8.67亿元、9.9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62.1万元、1.13亿元、1.43亿元,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这种饮食习惯也成就了其他类似的企业。
2015年庆丰包子铺曾传出过挂牌新三板的消息,不够此后一直没有下文。同年,狗不理率先登陆新三板。2017年初,小六汤包成功登陆新三板市场。2017年末,新丰小吃挂牌新三板。
全球独立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i发布的《早餐—中国,2016》报告曾预测,中国消费者早餐食品总消费将从2015年的1.334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3年的1.948万亿元人民币。到2023年,在外食用早餐的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8400亿元。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中国早餐市场分析》显示,全国连锁早餐企业有2000家左右,早餐网点大多在100个以内,超过200个网点的仅仅有140家左右,仅占7%。
换句话说,中国的万亿早餐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而对比几家已经上市的早餐企业,小六汤包2023年营收达到3.09亿元,新丰小吃营收为1.67亿元,狗不理则以1.29亿元的营收垫底。
相比之下,巴比馒头的2023年达到9.9亿的营收业绩属绝对的优胜者。
不过即便市场广阔,领跑行业,巴比馒头(中饮股份)不是没有隐患。
早餐市场本身的利润微薄,一个包子售价一般在1—2元,但成本就要0.5元,就算卖500个,毛利也只有几百元。
早餐店对位置要求高,人流量大的位置租金相对较高,对加盟商而言,一旦周围有成本更低的早餐铺,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加盟商的经营情况将直接影响公司对其的销售收入。
整个早餐行业门槛太低,难以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比如“洋快餐”肯德基也能推出中式早餐,对这些行业造成巨大压力。
目前中饮股份还是一家典型的传统“夫妻店”,夫妻二人合计持有中饮股份80.70%股份,公司的发展和决策过于依赖创始人本身。
不过,此次上市,刘会平称会将公司40%的股权收益会用于社会公益,而60%则用于员工激励,他自己本人最多只留5%。
这种大手笔的股权激励,无疑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但商品过剩的时代,还是买方说了算。“巴比馒头”能否在上市后持续领先,仍然有待观察。
上海巴比馒头上市!2元一个的包子,如何做成“中国包子第一股”?
早上6时半,位于杨浦区长阳路口的一家巴比馒头店前开始排起队伍,红糖馒头和鲜汁肉包一个小时就被卖光。对于很多人来说,新的一天是从吃巴比的包子加一杯豆浆开始的。像这样的一个个小小门店,组成了巴比的“面点帝国”。
“只要品牌做出名堂,产品顺应消费者口味,就不担心销路。”上海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说。今天上午,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巴比食品成为了“中国包子第一股”。
2元包子做成大生意
2元钱一个包子,5元钱就能吃饱的包子店,是很多人眼中的“小生意”,然而这家包子店却从小生意中发掘出了巨大商机。
位于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是一个被誉为“中国面点师之乡”的地方。据统计,2023年江镇镇面点业从业人员近2万。这其中有一个人,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家街边包子店老板,到“中国包子第一股”董事长的蜕变,他就是刘会平。
1998年,21岁的刘会平只身来到上海创业,除了姐姐那句“上海的餐饮生意好做”,什么经验都没有。“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刘会平在上海学到的第一个道理。
初到上海的那段时间,他反复品尝、琢磨上海人的口味,想在这座对饮食十分讲究的城市开出自己的特色店。经过多次口味改良后,2001年3月,刘会平上海市中心开起一家“刘师傅大包”。
为了让自己做的包子可以在上海站住脚跟,刘会平每天都会早起购买最新鲜的蔬菜,品质上佳的猪肉,做出来的包子皮薄馅足,新鲜好吃。就这样口碑慢慢做起来,包子店门前排起长队,门店越开越多。两年后,“刘师傅大包”正式更名“巴比馒头”。
在人们的印象中,包子店就是开在沿街马路边,夫妻两人搭伙做生意,起早贪黑,客单价低,利润微薄,十分辛苦。而巴比馒头却和普通包子店不一样。明快的装修风格、统一的店名招牌,让门店的辨识度很高,主打“网红包子”。
如今,巴比已成立17年,拥有16家直营店、2915家加盟门店。除了深耕上海为中心城市的华东市场外,未来还将重点培育华北、华南等地区市场,逐步将业务拓展至全国。
打通从田间的餐桌的供应链
伴随着上海“早餐工程”的推行,早餐行业竞争越发激烈。“我经常跟员工说,在你想把原料退而求其次的时候,先问问自己,放不放心吃?”刘会平说。
为保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巴比食品在上海建成透明中式面点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形成比较成熟的、可复制的中式面点工业化生产管理体系,通过可视化全天候生产流程监控与严格的营运操作标准,保证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优质。
除直营与加盟的业务模式之外,巴比食品近年来也大力拓展团餐销售渠道,已为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连锁餐饮供餐。考虑到公司主要产品中式面点具有较强的即食性,巴比食品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全方位供应链体系,降低了产品的配送成本,减少冷链的压力,实现快捷配送,同时保持食材的新鲜度。
最近,巴比的电商平台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依托数量庞大的线下门店渠道,推出了巴比商城小程序,打通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提供线上预定和送餐业务。消费者预订产品,付款后可到任意一家门店自取,也可以由附近的门店外卖配送。
来源:作者:黄尖尖
兰州牛肉面加盟店里最受欢迎的几种面食
一提起兰州牛肉面加盟店,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品种单一,除了牛肉面和小菜鸡蛋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菜品,要么就是青海人开的兰州牛肉面馆,里面汇聚天下美食,要啥有啥,只要你能点的出口,人家就能做的出手!当然了,这是玩笑话,作为一个兰州牛肉面加盟行业从业者,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哪些兰州牛肉面馆的经典面食。
一、清汤牛肉面
外地的朋友可能会感到疑惑,清汤牛肉面是什么牛肉面?其实,就传统来说,牛肉面一般分为清汤牛肉面和纯汤牛肉面。具体区别在于做法,纯汤主要突出肉香,不添加鸡精味精,对于肉的品质,对于调汤师傅的水平要求更高。但是缺点也是很突出的,首先不添加鸡精味精,对于第一次吃的人来说香味没有那么明显,感觉有点清淡,部分食客无法接受,纯汤牛肉面的成本更高,懂的都懂。你现在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所有牛肉面,百分之九十九是清汤牛肉面,尽管很多店的招牌是纯汤牛肉面,你细品。
至于说什么样的牛肉面好吃,我只能说其实汤上面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材料的良心程度,放不放骨头,放不放鸡等等。至于你说谁家的调料有多厉害,我感觉有点扯,主料都差不多,差别微乎其微,无非是出头的调料不一样,有的花椒出头,有的草果出头等等。其实大多数人的味觉能感受到的区别还是在于牛油和辣椒油,不放辣椒油的牛肉面是没有灵魂的。这两年,复合细辣椒和水炸辣椒在兰州越来越受欢迎,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人喜欢偏香辣的牛肉面。
二、兰州素凉面
进入夏天,到了兰州全民皆凉面的季节。中午时分,韭叶子和细面早已拌上清油做好了,芹菜、胡萝卜、油豆腐、豇豆等调制的素卤子也已放凉备用。到了用餐时间,食客们纷纷走进店中,抓上一把凉面面,盛上一勺卤子淋在面上,再加上醋、蒜汁、麻酱、以及特制的细辣子,面条浓郁的面香混合着素卤,一口下肚,食欲瞬间恢复,如果再配上半把烤肉,那真是完美的诠释了满腹这两个字。
兰州素凉面讲究三点,面劲道、卤子足、辣子香,凉面不同于牛肉面,出锅的时候稍微偏硬,出锅后拌上菜籽油,抖开晾凉,劲道弹牙。卤子只能用面汤,配上新鲜的芹菜、胡萝卜、土豆片、油豆腐片等当季食材,简单调味勾芡,一勺子就是一整个夏天。凉面的辣椒油比较讲究,很多门店都有自己的一套配方,一般来说细辣子是首选,板椒、线椒、新一代、辣王等打成细粉,混合秘制粉料及白料(花生瓜子黄豆粉等),炸出来的辣椒油色泽红亮、质地绵密,能更好的包裹在面条上,进一步提升凉面的整体口感。顺便提一下卤面,除了卤面是用牛肉面汤勾兑卤子之外,卤面的面是和牛肉面没有区别的。
三、兰州炒面
兰州炒面其实是个比较笼统的叫法,炒面说细致了可以分为炒拉条和炒面,其实口味大同小异,主要区别是面的形状。相对于兰州牛肉面来说,兰州炒面的发展其实比较缓慢,以往的做法一般都是时令蔬菜加调料翻炒后加面、番茄酱、辣椒油,继续翻炒出锅。小编本人对于炒面其实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说实话,感觉各家的炒面区别不是特别大。近些年,有一部分店面对炒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干煸炒面、辣子炒面等等。干煸炒面是个比较考验技术的菜品,炒好了干香不油,炒不好太油腻,确实不好吃。其实,近些年兰州炒面片有单独走出去的趋势,事实上也有一些做兰州牛肉面或者其他餐饮行业的企业在开拓兰州炒面片的市场,诸如ZD、YX等等。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缺点也是比较突出,菜品太单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小编推荐的干煸炒面和炒面片。
今天的菜品咱们就先聊到这里,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