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来了就不想走!无惧疫情浦东开新店
餐饮业是疫情中受到重创的行业之一,然而在陆家嘴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上海湾”内,最好的一间门面房即将迎来新主人——纽约客披萨。
纽约客披萨是2003年由美国人丹尼斯在上海创立的披萨品牌,这次,它在疫情之下,逆势而上,其中有着丹尼斯对中国经济坚定的信心,更有着他对自己第二故乡上海的那份情有独钟。
下面,和小布一起来了解这个美味故事。
选择上海,创业再出发!
2003年,怀揣着些许冒险和未知,一直穿梭在世界各地从事环保材料进出口贸易的丹尼斯,在56岁那年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抉择——将纽约口味的披萨送上中国人的餐桌。
从1990年开始,因为负责公司的亚太市场,丹尼斯频繁来到中国。此时的中国,炸鸡、披萨、汉堡等众多西式快餐品牌纷至沓来,商机满满。
作为意大利裔的美国人,丹尼斯对故乡“头牌”美食披萨有着天然的敏感度,“披萨好似中国的面条,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风味,在美国,纽约披萨和芝加哥披萨在口味上就有着天壤之别。2003年,我与一位商业合作伙伴一拍即合,要把真正的纽约披萨带到中国。”
味正料足,有嚼劲!
“纽约披萨的面团很有讲究,一定要用最好的高筋面粉,和意式披萨水面比例55:45有所不同,纽约披萨水比略微要低些,一般保持在45-50%这个区间,这是便于外卖到家后,顾客二次加热后依旧能够保持面饼薄脆的口感。”丹尼斯说。
2003年,首家纽约客披萨店选址静安寺。很快,纽约客的口碑在上海“老外”圈传开了,“这个披萨是我们美国人的口味。”
好味道,好口碑,70平米的小店,高峰时段排队等候时间越来越长,“是到了开分店的时候了。”丹尼斯敏锐地将目光瞄准了日新月异的浦东,“特别是陆家嘴,外企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往来于此,我们的披萨必然会受欢迎。”
陆家嘴、金桥、张江......丹尼斯稳中有进,为保持纯正的口味,在源头上把控质量,没有选择扩张速度更快的加盟模式,而是坚持直营模式开店。
事业顺风顺水的丹尼斯更为幸运的是,还在上海遇到了“那个对的她”,娶了美丽能干的中国妻子,在陆家嘴安了家。
逆势开新店,有底气!
时间一晃17年,如今已经73岁的丹尼斯,幽默风趣地指着自己头顶日渐明显的“地中海”,大笑着说,“岁数越来越大,头发越来越少,这些都在告诉我,我已经是老人了,但是我事业似乎正迎来又一个春天,新店就要开张,接下来会很忙。”
“这个店面我已经眼馋了很多年,市口好,面积大,而且店门口还有个大露台,天气好的时候,客人们可以在室外就餐,更惬意.....”
疫情之下,逆势开新店,丹尼斯的这份底气从何而来?
“最大的底气来自于,我看到了中国政府在这次防控新冠病毒果断而强有力的举措,两个月就在14亿的人口大国遏制了病毒进一步蔓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丹尼斯说。
还有一份底气是来自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以及政府部门加快复工复产所显现出来的那分担当。丹尼斯说,“政府为了让困境中的企业得以缓冲,迅速给出了减免店铺租金、缓交员工社保等强有力的扶持举措,这都是实实在在为我们商家减负,光租金这一项,就减免了我们公司这两个月三分之一的开支成本。”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吓跑丹尼斯,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在中国发展下去的决心。
正因为有了这份底气和信心,纽约客在上海的五家门店疫情期间一天都没有停,“营业额2月份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0%,三月份下降50%,四月份到目前为止恢复到过去的六成,一天比一天好。”
“上海现在的营商环境,真的值得点赞。17年前,当我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光开一个银行外资账户就花了三、四个礼拜,隔三岔五就要跑一趟银行,填各种各样的表格。”
而如今,上海有了“一网通办”,有了一门式办理服务窗口,丹尼斯说,17年前的“很难,很难”,似乎一夜之间,一切变得“越来越简单”。
“在上海的生活也是一样的便捷和舒心,一个二维码似乎能解决所有的事情,购物扫码付款,停车费扫码结账,看个电影扫码取票,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在现在的美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业在这里,爱情在这里,丹尼斯说,“这就是生活,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离不开上海了,上海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文字/摄影:常洛、姚轶凡
编辑:姜天瑶
欲破堂食流量关 比格比萨开“小店”
从曾经风靡一时的金钱豹到想要成为“网红”的深海八百米,自助餐饮品牌似乎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失去了曾经的魅力和竞争力,开始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这背后,是高昂的房租、人力、原材料成本对自助餐厅造成的压力。为了继续保持竞争力,一直保持大众消费定位的老牌自助餐饮品牌比格比萨开始悄悄改变自己,试图通过缩减门店面积、减少产品种类的方式控制自身的运营成本。不过,伴随门店面积和产品种类减少而来的,可能还有消费体验的下滑,比格比萨的革新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仍是未知。
试水“小店”模式
如今,不仅传统零售商正积极探索“小店”模式,不少餐饮品牌也开始陆续试水。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比格比萨在大兴龙湖时代天街新开了一家门店,这家门店与其他门店不同的是,门店规模比以往都要小。据了解,该家门店面积约240平方米,比普通的门店面积小了近100平方米,座位也减少了50个左右。
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门店模式的优化是今年比格比萨的一个挑战。比格比萨以自助模式来运营,在门店规模上有一定要求,一般门店面积需要达到350平方米左右。而如今布局小规模门店除了在租金、人工、装修等方面成本减少了外,在门店人流量上是有所增加的。
餐厅门店面积过大而带来的物价、房租、人工成本高涨是目前餐饮企业不可避免的经营压力。单从降低成本压力上讲,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通过“小店”模式进行优化。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在盒马鲜生、苏宁小店等新零售门店内,有不少餐饮品牌入驻包括西贝筱面村精品厨房、赤坂小亭、满记甜品x、避风塘小厨等品牌,店铺面积约在30-40平方米。
堂食流量受限
目前,消费频次低、客单价较高是西餐在中国餐饮市场占比并不高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比格比萨将品牌定位并没有放在高端西餐的重要原因。不难看出,如今比格比萨布局“小店”模式也是希望提升门店坪效,降低成本。
由于产品的消费特点以及自助模式,比格比萨的堂食流量受时段的限制。赵志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比萨品类更多的是社交属性,而线下门店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内人流相对较少,餐厅空置时间长。目前将门店规模变小,密集度就会有所提升,从而解决了部分门店的流量问题。
比格比萨一直以来以直营+加盟的方式进行布局,但是门店拓展速度并不快,目前仅有100家店左右。而如今开始选择“小店”模式布局似乎开始让模式变轻,这一策略似乎也已经成为今年众多餐饮品牌的选择,此前德克士放弃流量门店开设外卖档口的做法就是其中代表。从德克士精选店的模式和布局来看,德克士“舍弃”了以布局传统大店为突破口发力市场,而是选择以外送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
除了缩小门店面积外,比格比萨也正在蓄力规模扩张。赵志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比格比萨计划用7-10年时间开1000家门店。另外还要将外卖业务作为比格比萨的业务补充以获取更多边际效益,但比格比萨的核心模式仍然是到店体验,希望为消费者创建更好的场景体验消费。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比格比萨布局小规模门店主要希望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解决企业成本的压力,比格比萨整体模式并不轻,而通过优化门店模式来寻求流量、租金以及门店之间的平衡点。另外,门店规模小的话对其门店人流量密集度和单店的贡献率会有所提升,同时这种创新模式会起到一定的粉丝效应。
差异化空间小
在朱丹蓬看来,比萨这个品类比较小众化,其差异化空间和程度并不大,对于企业来说差异化竞争压力较大。上述的品类特点使比格比萨增添一些其他菜品和以自助的形式增加消费体验感。另外,比格比萨以直营和加盟的形式拓展市场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也是由于主营品类比萨的属性因素,品牌需要严格控制门店数量,保证单店的产出和投入的平衡比是相对良性,降低经营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同样将比萨作为主打品类的必胜客,在其母公司百胜中国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财报中,比萨并没有一席之地,必胜客牛排的销量情况倒是重点关注对象。财报显示,牛排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两位数,约占销售额的13%,相当于在过去12个月中售出超过3000万份牛排。这似乎也在暗指牛排品类或将是百胜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品类。
朱丹蓬表示,虽然比萨品类较为小众化,但是比格比萨的自助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对于品牌来说通过“小店”模式形成口碑效应是可行的。不过,对于餐饮门店来说,品质、品牌和服务体系是整个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还需要从品质、品牌、服务体系这三个方面着手,只有在这三个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再去叠加新的尝试才能保证其效果。
另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自助餐和普通的餐饮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如今餐饮企业微利的常态下,自助餐的高损耗和高成本压力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自助餐近些年普遍发展得不是很好,期间也有好伦哥这样的品牌试图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提升客单价的方式转型,但最终也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比格比萨这次转小店的方式能够直接帮助其控制成本,但也很可能会削弱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比格比萨如果想要达到拉动堂食流量的效果,就需要在产品和服务方面下更多功夫,以此来弥补门店面积减小、品类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北京商报记者郭诗卉郭缤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首家星巴克“酒坊”、米其林推荐餐厅THE CUT、纽约披萨……陆家嘴又添美食打卡新据点
浦东的陆家嘴区域目前汇聚了众多国内顶尖的商场、酒店及办公楼,入驻这里的美食也日益增多,不出陆家嘴就可以打卡世界各国的美食,应有尽有。
步入4月,申城的各大商圈逐步回暖,外资持续加码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近日——
浦东首家星巴克臻选咖啡酒坊在八佰伴商圈内的华润时代广场正式开业;
米其林推荐餐厅THECUT,将浦东首店开设在了华润时代广场,填补了八佰伴商圈高端西餐的空白;
咖啡与酒的“音乐会”
——首家星巴克“酒坊”
走进这家店,一楼最显眼的就是靠玻璃幕墙的一组顶天立地的豆卡墙面,1000多张豆卡色彩绚丽缤纷,包藏着许多星巴克臻选咖啡豆的故事。
在这里,顾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用星巴克臻选咖啡豆精心制作的各式咖啡,更能享受到专业的调酒师团队以及黑围裙咖啡大师,将臻选咖啡、茶与酒相融合,调制出的一杯杯独具特色的饮品。在酒坊内弥漫着的微醺空气里,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能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店内明快优雅而又摩登的设计为顾客带来了舒适的视觉感受。
在这里正在上演着一场关于咖啡与酒的“音乐会”:天花板宛如青绿色琴键,又似乎是一根根咖啡搅拌棒,高低长短错落有致地汇聚到咖啡吧台上方;冲煮咖啡变成了在“钢琴伴奏”下的精彩表演;而金属质感的酒吧台就像交响乐中的乐器,谱写出夜生活的优雅乐章。细细品味,还能在这场“音乐会”中发现许多关于咖啡的故事。
目前,全上海的星巴克臻选咖啡酒坊已有五家,华润时代广场店则是浦东的首家,在周围工作生活的白领们,可以在晨间、午后来星巴克喝咖啡,夜间来星巴克饮一杯酒,越夜越精彩。
在这里,时间仿佛轻轻放慢了脚步。周边的白领们三五知己相聚于此,品味咖啡与酒的醇香之外,还可以搭配每日新鲜生产,由全冷链保鲜直送到店的烘焙食品:口感馥郁顺滑的树莓芝士慕斯蛋糕,或一只酸甜可口的草莓司康,享受一份悠闲时光。
作为中国市场的“老朋友”,除了这家臻选咖啡酒坊,其实之前星巴克也在上海布局了不少“中国首店”:去年2月,星巴克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开出了其在中国首家以焙烤美食为特色的全新臻选门店——星巴克臻选咖啡·焙烤坊;2017年底,星巴克也在兴业太古汇开出其海外首家全球第二家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
填补八佰伴商圈高端西餐空白——
米其林推荐餐厅THECUT
THECUT餐厅隶属于高端餐饮服务业的先锋及创新者VOL集团,旗下旗舰项目之一,位于新天地的Uvi(感官餐厅)是上海唯一的米其林三星餐厅。品牌餐厅THECUT更是连续四年获得了上海米其林餐盘推荐等众多大奖,“世界牛排之旅”等特色活动更是为食客带来了国际美食的独特体验。
VOL集团品牌总监李峥嵘透露,这次将浦东首店落地在华润时代广场,是集团考察浦东商业环境两年之后做出的重要决定。他们发现国金中心、正大广场一带的西餐,已经相当饱和,因此最终选择落地张杨路上的华润时代广场。在他看来,华润时代广场的成功改造,对集团进入浦东来说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今后集团将把张杨路连接世纪大道的区域作为品牌集中发力的地方。
走进位于华润时代广场7楼的THECUT餐厅酒吧,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非常适合亲友相会、家庭聚餐。
在这里,顾客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牛排、炭烤海鲜、甜品等多种美食,非常适合人们在周边购物后的小憩与畅聊。
那么这家餐厅到底有哪些精致的菜品值得我们打卡呢?餐厅主厨为大家特别推荐了两道前菜:三文鱼塔塔和生牛肉片,它们都是顾客们到店必点的美味。
落子华润时代广场之后,不少餐厅的老客人已经开始电话订座,经理贺欣荣表示:这些老客人中有很多居住在浦东,在浦东生活的,但他们以前会选择到浦西去消费,现在店开到了浦东,大家前来打卡方便了不少,而且八佰伴商圈也是人气越来越旺,选址在这里,他认为是非常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一个考虑。
无惧疫情浦东开新店
——“纽约客”来了就不想走
餐饮业是疫情中受到重创的行业之一,然而在陆家嘴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上海湾”内,最好的一间门面房即将迎来新主人——纽约客披萨。
纽约客披萨是2003年由美国人丹尼斯在上海创立的披萨品牌,这次,它在疫情之下,逆势而上,其中有着丹尼斯对中国经济坚定的信心,更有着他对自己第二故乡上海的那份情有独钟。
2003年,怀揣着些许冒险和未知,一直穿梭在世界各地从事环保材料进出口贸易的丹尼斯,在56岁那年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抉择——将纽约口味的披萨送上中国人的餐桌。
从1990年开始,因为负责公司的亚太市场,丹尼斯频繁来到中国。此时的中国,炸鸡、披萨、汉堡等众多西式快餐品牌纷至沓来,商机满满。
作为意大利裔的美国人,丹尼斯对故乡“头牌”美食披萨有着天然的敏感度,“披萨好似中国的面条,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风味,在美国,纽约披萨和芝加哥披萨在口味上就有着天壤之别。2003年,我与一位商业合作伙伴一拍即合,要把真正的纽约披萨带到中国。”
“纽约披萨的面团很有讲究,一定要用最好的高筋面粉,和意式披萨水面比例55:45有所不同,纽约披萨水比略微要低些,一般保持在45-50%这个区间,这是便于外卖到家后,顾客二次加热后依旧能够保持面饼薄脆的口感。”丹尼斯说。
2003年,首家纽约客披萨店选址静安寺。很快,纽约客的口碑在上海“老外”圈传开了,“这个披萨是我们美国人的口味。”
好味道,好口碑,70平米的小店,高峰时段排队等候时间越来越长,“是到了开分店的时候了。”丹尼斯敏锐地将目光瞄准了日新月异的浦东,“特别是陆家嘴,外企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往来于此,我们的披萨必然会受欢迎。”
陆家嘴、金桥、张江......丹尼斯稳中有进,为保持纯正的口味,在源头上把控质量,没有选择扩张速度更快的加盟模式,而是坚持直营模式开店。
事业顺风顺水的丹尼斯更为幸运的是,还在上海遇到了“那个对的她”,娶了美丽能干的中国妻子,在陆家嘴安了家。
时间一晃17年,如今已经73岁的丹尼斯,幽默风趣地指着自己头顶日渐明显的“地中海”,大笑着说,“岁数越来越大,头发越来越少,这些都在告诉我,我已经是老人了,但是我事业似乎正迎来又一个春天,新店就要开张,接下来会很忙。”
“这个店面我已经眼馋了很多年,市口好,面积大,而且店门口还有个大露台,天气好的时候,客人们可以在室外就餐,更惬意.....”
疫情之下,逆势开新店,丹尼斯的这份底气从何而来?
“最大的底气来自于,我看到了中国政府在这次防控新冠病毒果断而强有力的举措,两个月就在14亿的人口大国遏制了病毒进一步蔓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丹尼斯说。
还有一份底气是来自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以及政府部门加快复工复产所显现出来的那分担当。丹尼斯说,“政府为了让困境中的企业得以缓冲,迅速给出了减免店铺租金、缓交员工社保等强有力的扶持举措,这都是实实在在为我们商家减负,光租金这一项,就减免了我们公司这两个月三分之一的开支成本。”
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吓跑丹尼斯,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在中国发展下去的决心。
正因为有了这份底气和信心,纽约客在上海的五家门店疫情期间一天都没有停,“营业额2月份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0%,三月份下降50%,四月份到目前为止恢复到过去的六成,一天比一天好。”
“上海现在的营商环境,真的值得点赞。17年前,当我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光开一个银行外资账户就花了三、四个礼拜,隔三岔五就要跑一趟银行,填各种各样的表格。”
而如今,上海有了“一网通办”,有了一门式办理服务窗口,丹尼斯说,17年前的“很难,很难”,似乎一夜之间,一切变得“越来越简单”。
“在上海的生活也是一样的便捷和舒心,一个二维码似乎能解决所有的事情,购物扫码付款,停车费扫码结账,看个电影扫码取票,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在现在的美国也是不可想象的。”事业在这里,爱情在这里,丹尼斯说,“这就是生活,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离不开上海了,上海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信息来源: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