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美食粉加盟店10大品牌

本文目录

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裂变百亿大产业——“走到哪儿都能吃上这碗扁肉”

沙县扁肉。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从小作坊变为大工厂,从提篮小卖到连锁经营,从走进城镇到走出国门,小吃看似小,也能做成百亿大产业。

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闻名全国的也不在少数,但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品牌的还不多,做成百亿大产业的就更少了。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是如何走向全国又走向世界的?

小吃里有大民生

“大嘴吃八方,还是这里香。”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家沙县小吃的招牌上都有一个大嘴张开的“吃豆人”卡通形象——这是沙县小吃门店的统一标识。

标识有多常见?

“全球8.83万家沙县小吃门店招牌上都有这个形象。”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管委会副主任张鑫告诉记者。

沙县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扁肉是砖、面条是钢,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这背后是30多万名从业人员、550亿元年营业额的庞大产业。从最初单打独斗的肩挑手提和路边小摊,到如今握指成拳的统一标志门店,沙县小吃成了富民大产业。拌面、扁肉(馄饨)等在地方小吃中并不鲜见,为什么唯独沙县的牌子这么响?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下,大量劳动力涌往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以‘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为口号的沙县小吃方便快捷、物美价廉,正好符合时代需求,这是它成功的关键。”张鑫说。

“大米小珍馐,小吃大灵魂。粉好度日月,螺小赛乾坤。”酸、爽、鲜、辣、烫的柳州螺蛳粉近年来拥有很高知名度。它的爆红,是搭乘了互联网经济和“宅经济”的东风。

“柳州在螺蛳粉营销上紧紧抓住电商发展浪潮,运用互联网思维,使之异军突起,成为人尽皆知的网红产品。”广西螺霸王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欧皓轩说,“柳州一直以钢铁、汽车、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具有深厚的工业基因。从2014年开始,柳州市将工业化思维运用到螺蛳粉生产上,使其告别了作坊式生产,完成从‘街头小吃’到‘袋装速食’的转身。”

预包装螺蛳粉刚兴起,众多商家进入这一行业,但缺少标志性品牌,螺霸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经过几年的沉淀,螺霸王已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生产厂房也由原来的700平方米扩大到7000平方米。”欧皓轩说,“螺霸王洛维螺蛳粉产业园一二期全部建成后,日产能可达150万包。”

小小一袋粉,藏着大民生。“螺蛳粉的原材料包含螺蛳、竹笋、豆角、大米、木耳等多种食材,一碗粉串起了一条条乡村致富链,带出了多方共赢的大效益。”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会长唐机文说。

目前,柳州全市获证螺蛳粉生产企业已达127家,企业自主品牌达300多个。2023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1.97亿元,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更是达到501.6亿元,直接创造30多万个就业岗位。

用标准化赋能品牌

在江西省南昌市昌东工业区天祥路,沙县小吃南昌136号连锁店不久前开业。统一的着装、整洁的桌椅,“80后”店长严家和与店员微笑迎客。

严家和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洋邦村人,跟随家人外出经营小吃生意多年。早上6点起床,凌晨1点收摊,每天营业近20个小时是常态。

上世纪90年代,沙县小吃凭借经济实惠打开市场,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环境变化,单打独斗的“夫妻店”模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门店品质良莠不齐,菜品无法保证稳定更新,有些门店环境也让人没胃口。虽然整体体量不小,但在品质、标准、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方面与品牌快餐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回想起沙县小吃的沉浮,张鑫感叹道。

“小吃业主开店很辛苦,但有时又摸不着门路,不懂食材的处理方法,经营管理更是两眼一抹黑。”从事餐饮行业20多年的颜发辉深有体会。

不进则退,不变则亡,沙县小吃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从当地政府到从业人员,转型升级成为共识。开设小吃连锁加盟店,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一场从食材供应到菜单搭配再到经营管理的品牌化变革,为从业者打开了新天地。

今年,严家和瞅准小吃转型升级趋势,决定加盟沙县小吃集团连锁店。“升级改造后的店铺,不再是原来的‘老、破、小’,点单和服务模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他说。

如今,严家和店里的柳叶蒸饺、半成品大排、调味品等原料都从沙县总部配送而来,人工成本也下来了。“每天进账有4000多元,时间也宽裕了,能多陪陪家人!”严家和很高兴。

颜发辉在摸索中创办了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小吃复合酱料研发和生产,还定期给小吃业主做免费培训,助推沙县小吃转型升级。“酱料是小吃的灵魂,有好的酱料供应,就能让小吃业主轻装上阵。我们的目标是让经营者实现‘拎包入住’式经营。”颜发辉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而从流水线上走下来的袋装螺蛳粉,本身就有工业化基因。

“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产业链6个子体系564项标准,相关产业领域标准建设不断加快,实现种养、加工、包装、配送、实体门店建设等环节的标准化。”唐机文说。

自动化、标准化,会不会让小吃风味流失?

“传承美食文化,不必忌讳‘标准化’,两者在当下环境中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制定标准要求,从业者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小吃历久弥新。”张鑫说。

“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破解了螺蛳粉生产企业各自为战、行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安全,夯实了螺蛳粉产业发展基础。”欧皓轩说,“标准化有利于打造品牌,为螺蛳粉这个金字招牌带来更大空间。”

颜发辉表示:“醉有才目前采用半自动的生产方式,一些生产环节仍保留人工操作,目的就是让产品保留更多的‘锅气’。”

送上更多外国人的餐桌

走向全国的同时,地方特色小吃也冲出国门,在海外获得大批消费者的青睐。

落户美国的第一家沙县小吃店营业不到3小时卖光一天的食材,日本东京首家沙县小吃店开业5小时销售收入超1万元人民币,一条介绍沙县拌面的视频在海外网站获得26万人次观看和数万个点赞……

沙县小吃在海外受到热捧,被赞“极富创造性”“别具风味”。扁肉依然是菜单上的经典,但口味已入乡随俗。在西班牙,油炸扁肉颇受欢迎;在法国,鸡肉馅扁肉最热销。不少在海外的中国人感慨:“真是走到哪儿都能吃上这碗扁肉!”

螺蛳粉也在海外拥有不少“粉丝”。据统计,柳州螺蛳粉已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实现出口额824万美元,同比增长89.86%。

“螺霸王已登陆12个跨境电商平台,成为行业出口领军企业。”欧皓轩说。他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2023年4月,螺霸王驻外团队走访海外商超时发现,有不法分子盗用其产品名称和相似包装,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误导消费者。“很生气,立即向相关部门举报了,但这也侧面反映我们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近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螺蛳粉频频成为展会“爆款”产品。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外国“网红”聚焦螺蛳粉的镜头越来越多。走俏海外的国民美食不仅成为传播中国餐饮文化的窗口,还架起中外合作的桥梁。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中国学生和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一同组成创业团队,在坚持地道风味的基础上,研发面向东盟消费者的螺蛳粉,他们有时一天要“嗦”10碗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冬阴功汤口味的螺蛳粉诞生了,它带有淡淡椰子香味,颇受目标消费群体好评。

“螺蛳粉这样的地方美食袋装产品很有特点,口味还原度高、海外市场的辨识度高,产品竞争力就强。我们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市场偏好,有针对性地改变研发策略,改造生产线和供应链,提高了柳州螺蛳粉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欧皓轩说,“海外市场的反馈非常好,我们有信心把中国地方特色小吃扩大推广,送上更多外国人的餐桌。”

张鑫认为,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产业化发展,国民小吃走向海外的空间十分广阔。小吃“出海”口味变革是必然的,“但传统工艺不能丢,菜品口感和形态要传承和保持”。

“正因包容性和多元化,才有了今天沙县小吃的丰富样貌,这也应当是沙县小吃‘出海’的文化基础。”张鑫说,沙县小吃“出海”还将加快步伐。(记者康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销量持续增长,看酸辣粉行业头部品牌嗨吃家,如何破局300亿市场

得益于河南“国人粮仓”得天独厚的粮食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河南酸辣粉产业“风头正盛”。

据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全国80%以上酸辣粉是“河南造”,目前河南以酸辣粉为主导的食品企业50多家,已经形成了酸辣粉的原料种植、加工、配料、设备、包装全产业的发展链条,构成百亿级的食品产业。

在这酸辣粉行业头部品牌嗨吃家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在竞争激烈的酸辣粉市场,嗨吃家是如何站稳脚跟呢?

11月3日,在河南省农业厅指导下,由中国领先的食品工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纳食科技主办的主题为《酸辣粉产业发展论坛——300亿酸辣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线上论坛,嗨吃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嗨吃家)总经理赵正强作为嘉宾之一参与,从此次论坛中从赵总的分享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打破低价竞争魔咒,突破中高端价格带

在酸辣粉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行业乱象也随之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低价竞争。2023年“6·18”之后,酸辣粉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也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在一些电商、社区团购等平台,9.9元一箱6桶的酸辣粉随处可见,“河南造”酸辣粉陷入“低质低价”的不良循环,严重影响河南酸辣粉行业形象和消费者口碑。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嗨吃家“在坚持做‘正宗酸辣粉’的思路下,让品牌走上了另一种定价路线,而在当时,大部分方便食品定价流程恰恰相反,以最终市场价为起点,逐步减去渠道成本,最后才是留给产品本身的投入。

嗨吃家的定价方式,也让其主打产品酸辣粉价格一开始就达到了9.9元/桶。正是这样,在嗨吃家等头部品牌的正确带领下,河南酸辣粉的形象也在慢慢的驶向正轨,不仅如此,企业本身的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据了解,目前嗨吃家已经发展成为酸辣粉行业头部品牌,并在酸辣粉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粉类美食,目前已经有的肥汁酸辣粉、金汤爆肚粉、椒麻锅巴粉、关东煮粉、花甲粉、鸭血粉、藤椒粉等多种口味食材的美食产品近百种,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同时远销韩国、新加坡、东南亚各国等海外市场。进入2023年,嗨吃家酸辣粉及其他系列产品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企业酸辣粉的日出货量,也一度突破10万箱,行业地位进一步获得市场认可。

在此次论坛上,嗨吃家总经理赵正强也了品牌出圈的几个原因:

1、坚持用真材实料,通过原产地的各种原材料采购,比如,秘制酱包特选四川绵阳优质菜籽油,添加四川辣椒、麻椒等原料;秘制醋包只用山西老陈醋;花生精选开封产的优质沙地花生等等,各种优质原材料经过严格的生产工艺复配,以保证产品品质的极致,通过优选各种包材来确保产品更具有优势。

2、持续做品牌的宣传推广,提升嗨吃家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赢得消费群对品牌的认知,不断放大品牌声量,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与品质的心智认知。

3、加大匹配渠道商支持投入,通过多方合作,夯实三线及以上区域市场,稳定特殊渠道通路,持续引入优质的合作伙伴,让品牌带动合作,持续给合作者带来盈利。

坚守产品初心,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

带领百亿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方便酸辣粉市场竞争进入品牌时代,头部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更加多维,作为市场前景广阔且充满机会的赛道,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们比拼的也不仅仅局限单一的优势上,而是通过多方面的布局去挖掘更多细分需求。

“嗨吃家将全心全意在酸辣粉赛道中砥砺前行,坚定信心做优产品,树立决心做大行业,建立市场抓手,从七个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嗨吃家在此次论坛上如是说道。

1、研发团队持续出新品。有节奏的围绕消费者需求,快速出新品,给消费者输出更多的美食,给合作伙伴输出更多的赚钱商品。

2、进一步升级供应链系统,快速发货,保障市场需求。

3、继续加强品牌的建设投入,形成强大品牌影响力。

4、升级团队,持续引进人才,持续的加强科研投入。强大的科研团队底气解决当代消费者便捷与好吃的需求冲突,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嗨吃家会吸引众多“致敬者”的争相模仿,同时也恰恰解释了嗨吃家“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原因。

5、树立品质是立厂之本,兴市之源,确保质量稳定,特色鲜明。

6、服务机制升级。使合作伙伴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经营有方向,落地有方案,解决问题有方法,量化有进度,实施有抓手。

7、树立行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在酸辣粉赛道中,嗨吃家已经成为行业内成功品牌们的代表,之所以能成功出圈,归功于其在坚守优质产品出现的基础上,能深入洞悉当今消费者的新特征,找到在需求冲突、新品类、新渠道、新玩法等方面的契机,而后,形成一套符合当今市场环境的全新打法,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

或许这就是赵正强在论坛上喊出“引领国货潮流,传承传统文化,成为行业标杆,还原国人‘记忆中的味道’”的底气。

百年粉面,江湖再见:老字号杨裕兴总店迁出三王街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黄亚苹实习生刘会欣田甜肖梦媛

“现因房租上涨、店堂陈旧和疫情影响,将从2023年7月开始关张,并择址另行营建”。7月11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在长沙市三王街的杨裕兴总店的玻璃外墙上看到,店铺贴出了一张“百年粉面江湖再见”的歇业公告。

这则令人唏嘘不已的公告意味着,已有128年历史的杨裕兴,在两进两出三王街后,仍旧选择退出餐饮竞争尤甚的长沙美食一条街。三王街,这条从民国时代就以餐饮闻名长沙的老街,孕育了一批长沙老字号餐饮。未来,它还能讲出新的故事吗?

动态:百年老字号杨裕兴迁出三王街

7月11日上午,长沙市解放西路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经过三王街口的牌坊门楼向里走50米,杨裕兴总店便坐落于此。红底烫金的“杨裕兴”三个繁体字,古朴大气的门面装修,映射出一个世纪的光景;如今,本该广纳四方游客的玻璃门却紧闭着,门口挂着一把大锁,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时代结束。

玻璃门两侧的两则歇业公告上写道:百年老字号杨裕兴2010年将总店从司门口迁至三王街现址,历时十二载。百年粉面,江湖再见。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厚爱,期待早日重逢。

透过落地玻璃窗往里看,用餐的木质长条桌椅、碗筷等已被清空,店内只留着少量建筑垃圾和结账台、餐柜等家具。“杨裕兴在这里做了十几年生意,合同到期,房东要涨价,面馆就搬走了。他们家生意挺不错的,关了也挺可惜。”附近一家便利店的老板娘透露。

湖湘大地,以喜食米粉为名,起床嗦一碗粉,是许多人的标配早餐。杨裕兴作为一家面馆,却在百年历史中独占鳌头,这是为何?“手工鸡蛋面绝对是杨裕兴的金字招牌,”年近六旬的长沙市民黄先生回忆称,杨裕兴不仅有酱汁、虾仁、蟹黄、瑶柱、三鲜、鸡丝、酸辣等品种,还有宽汤、扣汤、轻油、重油、免青、落锅起、重挑、轻挑、二排、溶排、过桥、带迅干十几种做法,“以前的满哥在解放西跑完吧,绝对要去杨裕兴吃碗面再回去睡觉。”

回应:正另寻新址,开业时会广而告之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杨心田在三兴街租得铺面一间,开设粉馆,并兼营汤圆,为图利市大吉,取名杨裕兴。此后,杨裕兴生意日渐兴盛,顾客纷至沓来。2001年,老字号面馆“甘长顺”归入“杨裕兴”,更奠定了“杨裕兴”面馆在长沙人心中“第一面馆”的地位。

2014年,杨裕兴在湖南省内开设近百家门店,“面神”及“杨裕兴”袋装食品走向全国各地,品牌迎来高速发展期。面对云谲波诡的商业竞争,杨裕兴加盟店导致品牌毁誉参半,企业运营陷入了停滞状态。

“总店一共两层,营业面积有500平方米左右。原合同约定的房租是5万多一个月,合同到期后,房东突然要求租金上涨到每月14万元。”长沙杨裕兴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光华表示,网红品牌涌入长沙,抬高了黄金地段的铺面租金,而三王街的客流不比往昔,品牌不得不另谋出路。

周光华强调,迁店并不是不干了,而是找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店铺,打造一个新的长沙名片,“关店之前,门店的客流和营业额都是有保证的,高峰期一天的营业额超过6万元,日均最低也有1万多。”

倚老卖老?传承也需创新

“三王街、三兴街。三三进哒九如斋……”三王街南起坡子街,与其成“T”相交;北止朝阳巷,与三兴街、臬后街斜接。早在民国时期,三王街的商业就很发达,尤以餐饮业为盛,杨裕兴面馆、李和盛清真餐馆均发迹于此。

上述黄先生回忆称,若说起火爆程度,20世纪处的三王街丝毫不逊色于现在的黄兴南路步行街,向群锅饺、红梅冷饮店、文记四合一、长沙豆皮店各个都需要排队,“特别是红梅冷饮店里的酸梅汤,用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甘草、薄荷、金银花七种本草熬制而成,3元一杯,可堂食、可外卖。火爆程度跟现在人手一杯的茶颜悦色差不多嘞。”

一家百年老字号的发展史,能折射出一个世纪的发展轨迹。以小见大,可见一斑。现如今,三王街上的百年老店遇到品牌老化、转型升级难、互联网思维薄弱等困境,有的成为长沙老百姓回忆一撇,有的褪去时代光环、落寞离开五一商圈。当满满国潮风的新消费品牌风头正盛,老字号若是不革新,注定会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手握“百年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若一味地倚老卖老打情怀牌,而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焕发新生命,等待老字号的只有死路一条,“传承与创新,从来都不冲突。”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