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呼和浩特清真加盟店

本文目录

凌晨五点就营业,呼和浩特这家羊杂碎一卖就是二十年...

隐匿在宽巷子道口的杂碎店

每天4点开始搭设灶炉,5点就有食客

只有6张桌子的苍蝇馆子

一大锅羊杂总是不够卖

一卖就是20年

吃的人都长大了,卖的人也变老了

1从小吃到大的羊杂碎

凌晨五点就开张

玉林店的大娘每天凌晨四点就要到店张罗着熬羊杂,蒸烧卖,晚去个十几分钟就会有食客坐到店里开始等,他们要吃到第一锅的头碗羊杂和第一笼热腾腾的烧麦才算满意!

刚端上桌的羊杂满满一碗十分厚道,只见那杂碎上勾满了辣油,再往碗里撒上一撮香菜,往嘴里呼噜一大口,鲜汤伴随羊杂恣意碰触着每一处味蕾,鲜咸香辣的味道叫你爱上这道美食!

鲜香的羊杂碎,皮薄馅儿大的烧麦,香酥的焙子一度引发吃货们的讨论以及爽快给予的五星好评,尽管这家店隐匿在背街的巷口,却仍遮蔽不了吃货们探寻美食的眼睛!

实实在在做出的美食主要吸引老顾客,锡盟羊肉做馅,十六块一两的烧麦肉大皮薄,大娘说都是卖给咱自己人的,不能贵,更不能不含糊。

玉林老店抓住了不少吃货的胃,不仅老顾客常常光顾,就是偶然到店的人也是对其好评如潮,甚至吸引了国外来客,大家一同挤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边吃边聊天,甚至可以和邻桌搭上话,特别充满人情味儿。

2就地取材的美食摊

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家杂碎馆位于呼市地道和具有本土特色小吃的聚集地——宽巷子道口,由于宽巷子里尽是呼市人尽皆知的清真美食,这儿的牛羊肉,清真焙子,稀果干,烧烤等都成为了人们驱车前来的理由,玉林家的杂碎和羊肉自然在取材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是配角也是主角

宽巷子的清真焙子也是值得一提的美食。焙子算是呼市人早餐离不开的面食之一,刚烤出来的焙子外香酥内暄软,黄色的油酥挂在焙子上,沙沙油油的口感便是焙子上的精华。

焙子就上一碗鲜咸的羊杂,有嚼劲儿且酥脆,或直接把焙子泡在羊杂汤里,绵软盈香,两者的味道充分融合,吃的那叫一个舒服!

吃完羊杂烧麦还得再来一壶砖茶去油解腻才叫完整,有时间了你还可以边吃边喝边唠,这才是在呼市吃早点的正确打开方式。

3与时俱进,味道却不变

虽然是一家开业很久的苍蝇馆子,并用充满年代感和回忆感的炉子作为屋里取暖的唯一来源,但卫生许可证还是有的,大娘说,吃着好吃是一方面,咱首先得健康,不能用不好的东西糊弄人。

厨房里的厨具也是干净讲究,在卫生上大娘一直在认真对待,味道却始终如一。

羊杂洗干净了再熬,馅料只捡新鲜的食材拌,这家店能火这么久,当然和严谨做事认真做人的态度脱不了干系!

羊杂碎,烧麦和焙子,是呼市人再熟悉不过的早点了,很多人从小吃到大,而以前的味道却很难寻回。大娘的羊杂碎和烧麦一做就是二十年,来这家店吃饭的孩子也长大了,他们说能吃到这家店的羊杂碎和烧麦就是一种幸福。

用餐提示

早上5点你就可以来享受美食啦

点好你想要的,餐后结账,支持微信扫码

他家羊杂口味偏辣,你可以和大娘提前说少放一些红油

玉林家是清真,所以请不要外带食物哦~

店名:清真玉林老字号烧麦羊杂碎

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义乌市场宽巷子祥和市场东门附近

人均:18左右

呼市回族最早靠去北京贩羊发家置地,后走驼路致富|刘映元民众史

按:昨天本号发了一篇回族起源问题的文章,有网友说起文史资料中谈到八拜村是起源地的问题。其实老先生的文章中专门论述了这一段,现摘录如下。本文也能简单说清楚呼和浩特回族大致的发展历程。

乾隆皇帝平定天山南北以后,给“西口”归化城的商业,带来了巨大的繁荣。

“旅蒙商”和“西庄”的老买卖生意,超过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到恰克图以前的“东口”张家口。因为“营路”通过“前营”和“后营”,伸延到天山以北的“西营”古城子和准格尔盆地一带,同时“大西路”也越过马鬃山进入天山以南的哈密和吐鲁番,这两条商路在乌鲁木齐(红庙子)会合后,分别经过伊犁和塔城进入到俄国境内,使“丝茶驼路”把归化城和中亚细亚沟通起来。“大盛魁”的商队到达俄国京城毛斯坛瓦(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中挂起了中国制造的宫灯。唐努乌梁海森林非常茂密,盛产贵重貂皮、灰鼠皮和鹿茸、羚羊角,鹿茸市场设于“西口”,全国买客都到归化城等待“开盘”交易。

科布多的牧业非常发达,绵羊体重肉美,“元盛德”一家字号,每年就往回开十余万只,集中于大青山后的召河。多由回民赶到北京出售。从归化城经张家口到北京的“京羊路”因羊群糟蹋路畔的庄稼,据说早经西安来到归化城的回族人“刘二少”出钱向公家买到通行许可证,故沿途农民不敢挡阻。天山南北平定以后,“西口”的“京羊庄”更加兴隆,于是有一个叫刘明经的,成了乾隆后期和嘉庆初年回民中的最大富户。和从西安来的杨姓回族人几乎把归化城北门外包括庆凯街和羊岗子一带的地皮被他们向土默特部的副都统衙门完全购买下来了。

早在乾隆六年设置归绥道,归化城正式建厅的时候,扎达海河以北的东西沙梁和太平街等高亢地上,己被走“外路”和“大西路”的旅蒙商和“蹄角行”的羊马店占满,归绥道的道台衙门和归化城厅的城隍庙与常平仓,不得不盖在离河很近的地方。

归化城到伊犁的“丝茶驼路”打通之后,甘肃的回汉两族人大量走出玉门关散布于天山南北。归化城除了“三大号”而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字号堂名,做了“营路”和“大西路”的生意,使归化城由召城变成了骆驼城。

我由现今东顺城街的三兴成巷,从前叫长福岐巷判断,次于“三大号”的“聚盛岐”、“兴盛岐”、“玉盛岐”和“富盛岐”的所谓“四大岐”也都是想要在“西岐之地”发展的走“营路”和“大西路”的买卖字号,回民“曹德厚堂”发达之后,也曾投资成立过走新疆的“德盛岐”。

乾隆中叶由于“西口”比“东口”“探投”宽广,云集在归化城“营路”和“大西路”的皮毛药材,也往张家口和内地各省转运,走东路南路的驼运,以及用骡子驮货的“高脚”运输也络绎不绝,像河流那样汇集到归化城又漫出归化城。随着此种形势发展,回民拉骆驼的越发增多。由于驼队是沙漠海洋上的“旱船”,驼主和驼夫同舟共济,驼夫也能带上百八十斤零碎商品来回做小买卖,如果驼夫有一两只私驼,亦可稍在行列里边,熬成“领房子”的“把儿头”,“稍驼”峰数增加亦不限制。只要能吃苦耐劳,不怕铺冰卧雪,拉骆驼的赤腿穷汉,很容易富裕起来。

乾隆皇帝平定天山南北以后,除了土默特部左右两翼的两个蒙古都统和四个满族副都统,缩减为一个都统由绥远城将军兼任,和一个满族副都统衙门当权,以及把土默特部徵收商货“落地税”的权利取消,由杀虎口的“杀虎关”分支出“归化关”来徵收而外,还有两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因为归化城人口增多,汉族农民在土默川与察哈尔右翼定居下来,以及乾隆十五年把丰川卫的镇宁所设置为丰镇厅,宁朔卫和怀远所设置为宁远厅(民国以后改为凉城县)。所以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零年)把大同和山西两镇的“绿营兵”,拨出三部分在归化城和和林格尔厅与丰镇厅修建营房长期驻防,称为“归化营”、“靖远营”和“丰川营”。

“归化营”建立在城北前后新城道和土默特兵操练的“小教场”中间,这部分“绿营兵”是山西镇宁武协的利民堡营移来,内中有大同的不少回汉官兵,他们一部分把守大黑河上的浑津桥,并在归化城外大小什字、牛桥、大召前、南柴火市、东五十家街和小召前设立了七个“堆子房”(哨所)(见《绥远通志稿》军政卷)日夜巡逻,承担了警察职务。

此时从西安和沧州来的回族人显著增多,“归化营”附近的营坊道也成了回民聚居区。又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有从哈密等处落户到城南八拜村二三百家伊斯兰教徒,也先后放弃农牧进城,住入回民聚居区经商。于是乾隆五十四年由西安来的陈、马、康三家捐献重金,把那沧州来的刘姓经营设计曾于康熙三十三年重修过的清真大寺扩建了。

京都回回特别是沧州的有文化的回族人,在呼和浩特回民区的大寺小寺中,居于宗教上的领导地位。内蒙文史馆最近出版的“史料怀述第一辑”中,登载了该馆馆员王友三同志写的题名《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清末到文化大革命该寺十七个阿訇的姓名籍贯,这十七个阿訇,有一个宁夏人,一个辽宁人,两个甘肃人,其余都是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沧州人就占了其中的七个,曹“德厚堂”曾把曹瑛资送沧州学习阿拉伯文,并与那里的伊斯兰教学者研究过“古兰经”多年。

《绥远通志稿》的宗教卷和民族卷,都把乾隆二十五年以后,由土默特部安置在城南八拜村,并拨给“户口地”谋生的护送容妃(传说中的香妃)进京归来,路过土默川看见土地肥沃和归化城的繁荣景象,而不想远路跋涉返回叶尔羌和哈密的二、三百家新疆伊斯兰教教徒,说成是呼和浩特回族的主要来源,好像这些伊斯兰教徒弃农务商进入归化城以后,呼和浩特才有了回民,这种论断不符合历史现实。

护送容妃进京回来的人,曾在八拜村一度安家落户,并非无稽传说,而是确有其事。丹诚同志曾到东陵调查访问,写出《香妃之传说与史实》(见呼市回民区委党史征集办公室所编《文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白贞同志很留心的在土旗残存档案中,找见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年)八月十九日,管理回汉两族人并有权处理蒙汉纠纷的归化城蒙古理事府(即归化城二府衙门)因自称“哈密国回子”马文魁的孙子马成恩,以“远年”(即永租)写成“死约”把八拜村的户口地,卖给(汉族人)杨根福先人杨澍人两块,而仍要按“活约”收取租金,请土默特都统衙门户司解决的一件咨文(见《土默特史料》十四集)。今年夏天呼市回民区政协派员曾到八拜村调查访问,当地最初是一片草场,现在除了有“回回营”的一块地段名称,再没有其它发现。在八拜住过的“回回”,于距今二百年以前,就把“户口地”以“死约”永租给汉族农民,全跑进了归化城。从八拜村迁入归化城的“回回”都是维吾尔族人,并非维吾尔族人称为“东干人”或“铜杠子”的回族。至于那个“哈密国回子”所以姓马,因哈密地处历史上的西州回鹘和甘州回鹘中间,并于康熙年间已被清军占领,他们在各方面都受到甘肃回族的影响。总而言之八拜村的回回是呼市回族来源之一部分,不是主流更非“原占”,在他们的第二代时,全都变成山西大同的说话口音,特别是和当地回族人通婚后妇女们亦缠起了小脚。

——摘自:呼和浩特市回族来源与回民区形成的初探,回民区文史资料第一辑P1,刘映元

吃货的终极福利,盘点中国清真老字号50家

吃货的终极福利,盘点清真老字号50家

在元朝的宫廷食谱《饮膳正要》(回回人忽思慧所著)里,已有清真饮食的记载。元代广为流传的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专门列有“回回食品”一章,收录了诸多回族饮食品种。在元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中,也有这样的唱词:“小刘屠卖的肥羊肉,一贯钞一副整头蹄……马回回烧饼十分大,黄蛮子菜烂味精奇……”清真美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清真老字号,这些老字号有的名震天下,有的似乎只在底层民众中口碑良好,不管怎样,这些清真老字号都是穆斯林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此文仅盘点50个来自部分地区的清真老字号,虽然仅仅是清真老字号的一少部分,但也足以让您口水长流了。

1,东来顺

东来顺创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以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正式挂起东来顺粥摊的招牌。东来顺火锅号称天下第一火锅。

2,月盛斋

月盛斋是一家专门经营清真酱牛羊肉的老字号,位于前门大街路西,也就是原前门五牌楼的边上。月盛斋开业于清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75年,到今天已经有230多年的的历史。月盛斋,全名应该叫月盛斋马家老铺。

3,白魁老号

白魁老号是京城最著名的清真饭庄之一。它以制作风味独特的烧羊肉而闻名遐迩。白魁老号的烧羊肉在旧北京一直是烧羊肉行中最考究、最为知名的了。“白魁。清真馆”原名“东长顺”,开业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店址在隆福寺街88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4,大顺斋

明崇祯三十年(1640年),来自南京的回民小贩刘大顺,带着全家在当时市井繁华的通州镇落脚谋生他先是在通州城内走街串巷挑担叫卖,专门制做经营糖火烧。后因生意兴旺,便在街上开了个几间门面的铺子,老婆掌柜,他和儿子制作,取名“大顺斋”。几百年来,大顺斋创出了40多种独具特色的清真糕点。其中历史最久、名声最响的,当推桂花糖火烧被誉为素负盛名的“通州三宝”。

5,烤肉宛

烤肉宛饭庄是国家特级餐馆北京人提到烤肉,必提及“南宛北季”。“南宛”即是烤肉宛。北京经营烤肉的餐馆数烤肉宛的字号最老,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烤肉宛的烤肉曾被几代名人推崇。清末代皇帝的堂兄溥儒为烤肉宛亲自题写字号牌匾,中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在品尝了烤肉后,特题写个钟鼎“烤”字,并写了跋。在八十六岁高龄又题“清真烤肉宛”字匾,画梅花图相赠,而后又画寿桃,题“仁者多寿”。郭沫若、梅兰芳等名流都曾在此留笔。

6,一条龙

回民一条龙羊肉馆,本名南恒顺羊肉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由山东禹城一位韩姓人氏创办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光绪皇帝曾在南恒顺羊肉馆吃过饭,后来大家都叫它“一条龙”,从此,南恒顺的顾客门庭若市,买卖更为兴隆。

7,烤肉季

烤肉季饭庄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东沿。旧时,北京城专卖烤肉的有三大家,即"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现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成为驰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风味特色饭馆。烤肉季饭庄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什刹海边,周围是北京民俗旅游区,这给了这家百年老字号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

8,鸿宾楼

鸿宾楼饭庄创建于1853年,原址天津旭街,是久负盛名的清真风味饭庄。1955年应周总理之邀入京,入京后以其独特的菜品享誉京城,被美食家、穆斯林和社会各界誉为“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

9,瑞珍厚

瑞珍厚本是一家老古玩铺,创办于1917年。到1950年这个行业不行了。店主马佑安是一位伊斯兰教徒,以他经营学的头脑认为,公园里就缺个像样的清真馆儿,于是就把古玩铺改为清真馆儿了。请名厨马德起掌灶,他以烹制“煨牛肉”著称的清真菜肴在京城很快出了名儿。

10,西来顺

西来顺是北京的清真菜的一派,菜式华贵、典雅,精于小炒,杂糅西菜手法,品种十分丰富。西来顺饭庄饭庄创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原址在有食馆一条街之称的西长安街上,后迁现址。当年西来顺饭庄在"教门馆"中十分出名1986年,西来顺饭庄饭庄的厨师参加了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烹饪大赛,结果获得两金、两银、一铜牌的荣誉。现在西来顺饭庄饭庄保持了当年西派菜的传统风格,精工细致,菜品丰富。

11,又一顺

建于1948年8月8日,是北京著名的清真风味饭庄。将东派菜的炮、烤、涮和西派菜的精美、华贵小炒以及各地名小吃集于一店,自成一体。特色菜肴有海洋鱼翅、垂鸡生肚、白露鸡、生扒羊肉等。又一顺饭庄是京城老字号清真饭庄之一。它是东来顺饭庄的一个支派。

12,南来顺

北京清真饭馆有“老三顺”,南城南来顺,小吃荟萃,传统风味,品种齐全,做工地道,价廉物美,百姓特别喜欢。南来顺饭庄开创于1937年,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曾以爆、烤、涮羊肉以及爆肚闻名于京城。更有身怀绝技的小吃名家“羊头马”、“切糕米”、“焦圈王”以及“馅饼周”等人经营北京风味小吃上百种,曾享有“京城小吃第一家”的美誉。

13,绿柳居

“绿柳居”品牌始创于1912年。创建初期,店址位于如诗如画的秦淮河畔桃叶渡,垂柳依依,满目葱茏——“绿柳居”因此而得名。二楼供应经典小吃,三—五楼零点及各色包间,以经营净素、清真菜肴而著称。绿柳居美食以清雅纯净、自然环保为基础,以“鲜、嫩、烫、脆、香”五大特点名冠金陵。

14,兴隆元

内蒙呼和浩特清真点心铺老字号,清光绪年间回族富商白维礼独资创办,1939年重修。地址位于归化城(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门城门洞北面路西,西顺城街东口处。主营糕点,兼营茶叶、罐头、糖果等,并自制蜡烛、肥皂出售。糕点品种齐全,花样丰富,号称72样酥,其中著名的有月饼、潮糕、绿豆糕、京糕、山楂糕、蓼花、麻团、棕子等。1953年拆除,迁至东顺城街路北三兴成巷口重建。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仍沿旧名至今。

15,天锡楼

西安清真老字号餐馆。天锡楼是西安市最早经营牛羊肉泡馍的餐馆,位于西安市桥梓口西北角。“天锡楼”开业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说是清末。“天锡楼”是一家清真综合餐馆,经营炒菜、牛羊肉泡馍、涮羊肉、烤鸭等。“天锡楼”原名“天锡永”,1900年八国联军侵权北京,慈禧逃来西安,曾在天锡永品尝过清真菜肴,甚为满意,赐名为“天锡楼”,沿用至今。清末民国时期以经营回民风味名菜宴席和牛羊肉泡馍闻名。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次年退出。1958年参加合作化,营业至今。

16,老孙家清真饭庄

老孙家饭庄是陕西西安市清真饭庄中华老字好,座落在西安市东大街364号。以经营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牛羊肉泡馍、清真大菜和西部民族风味小吃而驰名海内外。1898年(清光绪24年)由西安回民孙广贤、孙万年叔侄而人创办,初在东北具门开一门面,名“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馆”仅售生、熟牛羊肉。西安辛亥革命成功后,张凤惠督陕,扶持孙家叔侄在现址开业,日趋兴隆。

17,公和魁

“公和魁”的清真糕点闻名京城,历经数十年盛名不衰,主要是善于吸取满、汉、回族糕点制作之精华与诀窍,博采众长,不断改进原料配方和提高工艺水平,为提高产品质量,老掌柜曾将北京各家饽饽铺的糕点各买一点带回店里,然后掰开、揉碎,与制作师傅们共同品尝,细细琢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故其产品特点是松、软、酥、脆,香甜适口。其中姜汁排叉面片薄厚均匀、色泽金黄、透明、酥脆香甜,油而不腻,入口即酥。有浓厚的姜汁味,是当年回民“把斋节”必不可少的斋品。

18,同和轩

位于北京牛街,牛街是京城回族聚居的地方,在国内外穆斯林中享有盛誉。同和轩饭庄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历尽沧桑,几经变迁,现已成为老字号清真饭庄的代表之一。清末民初,在北京前门一带,有著名的三家清真饭馆,即“同和轩”、“两益轩”和“同益轩”,号称“清真三大轩”。当时,京城回族中的知名人士,每逢有公私应酬,必到“三大轩”设宴请客。其中尤以“同和轩”和“两益轩”以各自特色,成为京派清真菜系中的代表。

19,元兴堂

北京清真老字号饭庄,元兴堂饭庄,位于虎坊路18号。元兴堂饭庄系牛街厨子冯金轩创建于清咸丰年间,原址在王广福斜街(今棕树斜街)。当时服务对象主要是清廷王公大臣、绅商富贾。民国初年也多为军阀政客,北洋政府的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常至用餐待客,曾鼎盛一时。由于服务对象只限高层,菜品规格固定不变,从而营业逐渐下滑,终于在1932年倒闭。1985年,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区饮食公司将原虎坊路小吃店改造装修,恢复了元兴堂饭庄老字号,聘请了清真老厨师,挖掘了清真旧有名菜,保留了原有的小吃品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

20,霞顺斋

“霞顺斋”是北京牛街最有名的清真牛羊肉铺,由牛街回民刘国兴在门框胡同开设,它创办于清康熙年间,专卖酱牛肉,选料精良,辅以大料、丁香、黄酱等各种附料,用老汤煮制,肉香味醇,远近闻名。

21,聚宝源牛羊肉店

北京老字号“聚宝源牛羊肉店”,位于牛街40号。聚宝源由回民马宝贵和一李姓合伙,创办于1937年。1956年公私合营后,设立了生、熟牛羊肉商品部和熟肉加工厂。经营品种除鲜牛羊肉外,熟肉制品有酱牛肉、烧牛肉、酱牛羊下货、炸松肉,甜咸卷果等10多品种,深受回族群众的赞誉。外区的穆斯林经常专程前来购买。如今,聚宝源火锅店排队已成为牛街一景。

22,同盛祥

中华老字号同盛祥羊肉泡馍馆,始建于一九二零年。创业者是回民张文祥兄弟三人。取名“同盛祥”,意在创业者与饭店“同兴盛、共吉祥”。1989年7月,商业部在天津举办第一次全国名特食品评奖活动,以同盛祥为代表的西安羊肉泡;与北京东来顺涮羊肉、云南过桥米线等共六种食品,获得这一领域的最高荣誉——金鼎奖。同盛祥的羊肉泡,以粗重汤浓、肉烂酥香、馍筋光滑为特色。三四十年代,调味上花椒出头,麻、咸、辣、香,很适合回族同胞当时的口味。

23,桂顺斋

桂顺斋糕点店由北京通县回族人刘珍(字星泉)创办于1924年,桂顺斋是天津有名的清真糕点店,因其糕点味道好,做工细,品种多,而驰名中外。该店创办于1924年,原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所生产的萨其玛、蜜麻花、蜜供、排岔等宫廷糕点色、香、味具佳,成为该店的特色糕点。

24,一间楼

西安清真泡馍馆,初名德润福。1927年回族刘德福在西安五味什字开设。1929年转由刘文玉兄弟经营。1932年迁址广济街。1935年又迁钟楼西北角,改一间楼泡馍馆。新中国成立后迁址纺织城。

25,西德顺爆肚王

爆肚是中国饮食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代表。史书记载乾隆年间就有了爆肚。到了上世纪初京城爆肚进入了鼎盛时期,那时四九城的爆肚摊不计其数,直到四十年代爆肚开始渐渐淡出。京城百年爆肚业,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东安市场的爆肚冯、门框胡同的爆肚杨,天桥的爆肚满等等,其中的魁首当数东安市场的西德顺爆肚王。手艺精湛,追求高品位,上档次,使其成为真正的“爆肚之王”。

26,白运章包子铺

1924年开业,铺名是白运章用自己的姓名起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包子铺历经了火灾、业主更人、公私合营、变更字号、拆迁铺址,尽管一路风雨飘摇,沉沦再起,依然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古城提起白运章包子就如同在天津提起“狗不理”一样妇孺皆知,远近闻名。1958年在全国饮食评比时,“保定白运章包子”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并列第一。1980年又被评为河北省优质风味食品名牌产品。

27,马家老鸡铺

马家老鸡铺已经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创始人,是河间县果子洼村回族马氏兄弟。农忙时在家种田,农闲时煮鸡到集市出售。后兄弟分家,老二只要了一锅鸡汤,清同治年间,携家带口来到保定,在府马号真武庙胡同租房住下,以制卖熟鸡为业,由于味鲜质好,生意格外兴隆。清朝咸丰年间,马家老鸡铺第三代传人马耀辉在衙门前创建的耀兰斋马家老鸡铺,为现今的马家老鸡铺前身。

28,何家烧饼铺

坐落在保定市裕华东路路北。有两栋临街楼中间的过道上悬着一个很大的条幅,上面写有"百年老店,保定名吃"八个字。“何家烧饼铺”的主人何布云的父亲何文明最早经营“和成斋烧饼”,1947年何文明去世,何布云经营“和成斋烧饼铺”,1956年公私合营,“和成斋烧饼铺”解体。1980年,何布云重操旧业,起名为“何家烧饼铺”。其烧饼以外酥内软、香味可口、老幼宜食而享有盛名。

29,认一力

山西太原市著名老字号清真餐馆。1930年由河北保定回族人安海创建。取“认主独一、主力无穷”的教义,故名“认一力”以供应清真羊肉蒸饺为主要特色,兼供其它清真食品和菜食,认一力经营的羊肉蒸饺皮薄、肉鲜、馅香、味长,是太原的十大名吃之一。该饺子馆还经营各种名菜,如酱羊肉、酱牛肉、过油肉、扒羊肉、糖醋鱼等。

30,清雅斋

西安清真著名餐馆。清雅斋饭庄始建于1934年,由回族商业者白福秦、田填修等人集资兴办于西安端履门口西南角。1944年迁至东大街北柳巷口,以经营传统涮锅、清真风味菜点而闻名遐迩。20世纪30年代就是古城西安最具方邦特色的知名清真餐饮企业。,

31,庆馨楼

兰州著名清真餐馆。约创建于30年代中期,创建人为旅甘的河北沧县籍回族名中医、武术家马凤图。三四年代成为兰州最著名的餐馆。50年代改为大众餐厅。近年又恢复旧称。

32,万盛马糕点铺

青海清真食品老字号,创始人为马纪良,西宁人。1889年,乃父到西安一家清真糕点铺学徒,5年后学得技艺。返西宁后在东关开设糕点铺。1918年,其制作手艺传给马纪良,并聘请糕点技师韵汉林作技术指导,采用清宋盛名全国的“什绵南糖”糕点作法,掺合回族制作传统密食的技巧而成。

33,奇芳阁

南京老字号清真茶社。奇芳阁始创于清朝末叶。1917年,由当时的社会名流和商界要人李仰超、朱寿仁、刘海如、禹子宽等人合股集资,在当时的奇望街(今建康路)上承思寺附近,开设了“奇芳阁”清真茶社。1919年,朱寿仁、刘海如等又沟通关系,捷足先登,买下了夫子庙贡院街口,当时誉为“龙灯头”的这块宝地。另筹新店。为区别旧名,在字首上冠一“新”字,定名“新奇芳阁”清真茶社,于1920年农历五月初一正式开张。

34,正兴德茶庄

创办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初期名为“正兴号”茶庄,清咸丰七年(1857年)改名为“正兴德茶庄”,因其创始人系穆文英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故“正兴德”为清真茶庄。1898年(清光绪23年),北京“正兴德茶庄”在邻近回民聚集区—牛街的菜市口开业,因其具有“清真”标志,颇受回族群众欢迎。生意非常兴隆,且成为百多年来京城独一无二的清真老字号茶庄,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35,安乐园

始建于1920年,迄今已有八十七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更替与变迁,南京清真安乐园菜馆从一个只有30多名员工,很小规模的清真菜馆,发展为现在拥有几十名技术骨干、150多名员工、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就餐,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的华东沿海地区单体经营规模最大的清真餐馆。

36,洪长兴

百年老字号,“上海名涮”。锅是“铜锅”,汤底是“白开水”。羊肉“不错”,蘸着“花生酱+腐乳汁+香菜”的调料吃,“香滑鲜嫩”。一顿下来,“十足的清水”彻底变成了“骨头汤”——一股子“鲜美的味道”。,洪长兴涮羊肉,在上海南京东路外滩,是上海清真菜系中具有传统特色涮羊肉,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二伯马春桥创始于清光绪十七年。

37,柏兆记

安庆市百年清真老店“柏兆记”是安徽沿江一带闻名遐迩的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其系列糕点备受全省各族消费者的青睐。然而,有谁知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曾经辉煌的百年老店走过下坡路,一度濒于倒闭。2003年,在安庆市民委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指导下,清真“柏兆记”进行股份制改造。同年7月,成立安庆市柏兆记工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清真食品,使百年老店完成了由作坊式生产模式向现代企业发展转轨。

38,清和元

“清和元”是山西太原市著名老字号清真餐馆。清和元饭店创始于清初,是由山西阳曲回族朵家经营的,在太原南仓巷开设羊肉馆,专营山西地方风味小吃,所制菜肴中以“头脑”最负盛名。

39,辇止坡老童家

陕西西安清真餐饮老字号,原字号名字叫“仁义永”。创办于清乾隆年间,开设于西安广济街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仑惶逃窜西安。一日,东方拂晓,天色微明,慈禧乘辇外出,路经迎祥观至北广济街一段石条坡路时,一股浓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慈禧让车徐徐停住,问道,“是谁家有这样浓郁的香味?”随从人员前往打听,才知道是回族老童家开设的羊肉店正在煮肉。

40,天义顺酱园

“天义顺酱园”北京清真餐饮老字号。“天义顺酱园”的前身是“天义成”,座落在北京东城金鱼胡同西口东安市场对过,开业于清咸丰年间,自制甜酱小菜,产品有酱黑菜、酱桃仁、酱包瓜,誉满京城。到了1930年因经营者的腐败,生意衰落,不得不倒给了东来顺的东家丁子清。丁子清把“天义成”的“成”字换成“顺”字,就成了“天义顺”了。

41,马悦珍清真餐馆

清同治年间,安徽省安庆市珠宝商马佐坤先生(回族)来老河口经商,因与光化知县马兆昌是同乡,又认为本家,遂在老河口落户。由于战乱,再加上珠宝生意风险太大,所以马佐坤先生改行开清真餐馆,取名“马悦珍”,据餐馆老板介绍,意为马家喜悦真主。“马悦珍”颇具民族特色,做的牛羊肉没有擅味,鱼肉没有腥味,鸡肉鲜、牛肉嫩,素以“四季香”著称,在鄂北豫西享有盛名。抗战期间,白崇禧到老河口视察,李宗仁先生专以“马悦珍”清真佳肴宴请他,受到白先生赞扬。

42,马豫兴鸡鸭店

马豫兴鸡鸭店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江苏南京人马永岑创办,位于开封城鼓楼广场南侧,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以烹制鸡鸭为主,兼营牛肉熟食品,是古城著名的回族食品商店,其创始人马永岑针对中原一带盛产鸡子的方便条件,经苦心钻研,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制鸭的工艺应用于鸡子的制作中,以母鸡为主料,生产出风味别致的“桶子鸡”,咸香爽脆,肥而不腻”是人们对马豫兴桶子鸡的评价。其传统产品“桶子鸡”冠以“荷花牌”商标,多次荣获省、市及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9年获商业部“金鼎匀”。1994年11月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1997年12月在杭州“首届全国名小吃认定”中摘取“中华名小吃”桂冠。甚受欢迎,生意日渐兴隆。

43,蒋有记

江苏南京清真饭店老字号,使创于清光绪年间。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贡院西街清真食品街。“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是八绝中的“第二绝”,据记载于1930年在明瓦廊的大香炉开张,其牛肉锅贴名噪金陵。两年后迁到夫子庙贡院西街,曾经被誉为金陵不断的“流水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蒋有记”店面几经拆迁,最终从夫子庙消失。2005年4月30日,“蒋有记”重回夫子庙,仍坐落在贡院西街,面积100多平方米,与同是清真的奇芳阁菜馆连为一体,仍旧供应老南京人记忆中的牛肉锅贴、牛肉汤、牛肉面等清真传统小吃。

44,李合盛餐馆

李合盛是长沙市颇著盛名的一家回民餐馆,创业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益阳桃江回民李国安来长沙经营,代代传继,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民国初期,店主为李德生,开设在三兴街,开始卖生牛肉,不久卖炖牛肉、牛杂汤锅兼营大饼、早点,后来增设炒菜,早、中、晚营业。生意逐渐有起色,后扩大门面,增加品种,卖菜、钵饭,其中清煨牛肉最著名,以汤清、味鲜、肉烂不碎为特点,还创出了名牌品种,如店主李国安亲手制作发丝百页,红煨牛蹄筋,烩牛脑髓,风味独特,远近闻名,被赞为“牛中三杰”。人们一提起品尝“牛中三杰”都习惯称“吃李合盛去”。

45,白记饺子馆

天津市清真餐馆老字号,天津回民白兴恒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设,初名白记蒸铺。经营蒸食、饺子、素包。后专营水饺。是享誉津门的一家民族特色鲜明、风味传统独到的百年清真老店。2000年被中国烹饪协会确认为“中华名小吃”2001年(7月28日)白记饺子在天津菜烹饪大赛上荣获金奖。

46,马祥兴菜馆

“马祥兴”是南京菜清真风味的正宗代表,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开业,原设于南京市雨花台,中华门外米行大街,1958年迁至中山北路,原由河南孟县回民马思发创办,其子马盛祥继业后,取名为“马祥顺饭铺”,民国初期以经营“牛八样”清真菜为特色,20年代末,主要名菜有“美人肝”、“松鼠鱼”、“凤尾虾”、“蛋烧麦”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为该店题写“马祥兴”匾额。国共和谈时期,周恩来应张治中邀清曾在该店用餐,主要名菜有“松鼠鱼”、“八宝葫芦鸭”、“芙蓉鸡片”等。

47,爆肚冯

北京著名小吃“爆肚冯”开创于清光绪年间,是百年老字号了,如今第三代、第四代冯氏传人已将“爆肚冯”发扬光大,分店很多,吃的人也络绎不绝。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后因整治市容,同其它业主一起迁移至金鱼胡同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场,即日后的东安市场,继续经营。

48,同聚馆

“同聚馆”开业于民国初年,地点在北京煤市街中段的施家胡同处,掌柜的名周小亭。因制作牛肉馅饼出名,人们也称“同聚馆”为“馅饼周”。同聚馆为何名声卓著,是因其菜点精良。比如“炮羊肉”就很出名。宣统元年(1909年)有人写诗称赞说:“小品绝佳炮羊肉,名家大多近花巢。日斜可惜门犹关,专备游人做夜宵。”

49,鸿起顺

“鸿起顺”诞生干1935年,河北省大厂遭水灾,回民左鸿林,左鸿发兄弟俩逃荒来到天津下瓦房一带谋生,并结识了从宝坻赶牛来津的李占起。三人合伙租了间土坯门脸卖起了牛羊肉,羊杂碎,后又增添了羊肉水饺、火烧、小菜和清炖牛羊肉等品种。店不大,生意红火,总要起个字号。经三人协商,用左氏兄弟名字中的“鸿”字,李占起名字中的“起”字。再加上企盼顺顺当当做买卖的“顺”字,便组成了“鸿起顺”饭馆,其意是“鸿业起,万事顺”。

50,桥梓口贾永信

贾永信是一家现代化清真食品企业。是以贾永信其人命名,在古城西安乃至陕西都颇具影响。是非常地道的百年老店。“贾家”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制做经营腊牛羊肉,一代传一代,贾永信的肉制品,选用秦川黄牛及秦陇大尾绵羊为肉源,独特的加工工艺配以上等调料,承诺无色素,防腐剂及化学添加剂

(来源:读一斋)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