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罗敏的预制菜生意:计划三年开20万加盟店,想要受人尊敬
罗敏站在发布会舞台上,对着从全国赶到厦门的媒体富有激情地表示,希望趣店今后能做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
就在前一天的7月17日,这个带着“上市公司CEO”头衔开启直播生涯的人物,完成了一次长达14小时直播带货。罗敏和公司同事,以及有着丰富带货直播经验的艺人贾乃亮一同主持直播,用巨量流量投放和1分钱就能买到的酸菜鱼吸引购买,当日最终售出累计956万份预制菜产品。
似乎一切信息都在指向同一个结果,趣店这次把目光投向了“预制菜”,而且并不打算小打小闹。
趣店罗敏亿元押注预制菜近几年,原本为服务餐饮行业规模化和成本控制的预制菜逐渐走入消费市场。预先处理好的菜品、佐料、酱汁等,省去了烹饪过程中相当耗时的备料环节,同时又能因统一生产而保证菜品的口味处于水平线上。过年期间曾有报道称,预制菜让许多家庭可以很轻松地端大菜上桌。
预制菜产品不过是趣店又一次在追随风口?罗敏并不认为他们来得很仓促,趣店从去年8月、9月开始筹备这件事,今年入夏开始上架销售。罗敏说,这次不是他找到了风口而是有备而来,趣店为做好仓储物流和本地加工,在全国建设了15个大仓,其中杭州仓库有上万平方米面积。
这个多次创业的男人在台上算了一笔账,假设趣店在每份菜上只赚一块钱,并且今后每一天的销量都能如7月17日这般达到千万量级,那么预制菜项目年营业额将达到36亿元。看起来,趣店这次有望抓住上市以来的重大业务增长机会。
罗敏在直播间带货(图源:雷科技)
当然这只是个非常理想的结果,在抖音+微博高强度大规模投放、贾乃亮参与口播、14小时直播长跑再加百万份“一分钱一份菜”优惠之后,趣店预制菜才来到了956万份单日累计销量。罗敏和趣店都不糊涂,因此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复购上,菜品口碑积累的复购将创造真正的价值。
罗敏认为趣店预制菜的差异点在于“新鲜”,是第一家做(包装内菜品)三天保质期的预制菜品牌。关于为什么不先做以“料理包”之名被广泛认知的冻品预制菜,罗敏直言冻品没有复购率,最终选择了更有盈利潜力的生鲜预制菜。规模上来后,可以实现低成本和高品质的兼顾。
罗敏这样描述趣店预制菜为提升复购做的工作:原材料采购均与头部农业企业合作,包括得利斯、龙大、恒兴水产等。大型供应商能在规模化后稳定实现订单履约,另一方面能保障食品安全,趣店也有驻场进行厂检之上的第二层质检,严格遵守相关国家要求进行抽检和送检。
趣店预制菜力图实现次日达,即当天下单后可在第二天收到顺丰冷链运输的商品。目前趣店预制菜采用工厂收到订单后,现场生产订单菜品再装箱寄出的模式运作,以追求菜品能相对新鲜。知情人士透露,趣店和顺丰达成的S级合作中,次日达配送首重采购价格为6元。
7月17日这天,抖音直播间“趣店罗老板”一共进行了长达19个小时的直播,累计场观人次达9587万。不仅单日累计涨粉达397万人,连续15个小时登上抖音直播间带货榜排名第一,还打破了抖音销售订单量等指标历史峰值。直播卖预制菜初有成效后,罗敏还想在线下有所收获。
罗敏摆出希望用户共同分享预制菜市场红利的态度:在发布会上喊出要支持10万用户创业开设线下门店,不仅不收取加盟费,还要提供一年期免息贷款。趣店计划在2023年内开设一万家线下店,这将直接与此前最大的预制菜线下销售渠道,也就是超市、生鲜卖场等展开直接竞争。
罗敏对于预制菜实体店的未来相当乐观,除了趣店预制菜A和小程序的线上流量扶持,他还举例便利店和凉菜店解读实体店本就有的天然流量。在罗敏的设想中,若一家门店能覆盖数千到上万居民,刨去房租、人力和冰柜运营等成本,加盟者将有机会每月从单店获得万元收入。
罗敏预估线下店数量将在2023年达到五万家,并在2024年达到二十万家,这将是预制菜乃至生鲜门店未曾达到过的超大规模。罗敏表示,趣店董事会已经授权他不设上限地在预制菜项目中投入,他同时也把个人信誉和预制菜项目绑定起来,他说这将是接下来最专注的事业。
20元的预制菜,吃起来怎么样?我们也都知道,不管是互联网产品还是最基础的实业,企业做了什么始终比说了什么重要。所以有必要看看罗敏煞费苦心带领趣店集团转型做的预制菜,作为一个实际拿出来销售的商品而言做到了什么程度,又相较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有了哪些不同之处。
如罗敏在直播间和发布会上的描述,顺丰在下单第二天就将部分订单菜品送到家中,同一地址下单的多件菜品和数个冰袋一同放置于泡沫保温箱中。菜品包装内是数个分装袋,根据菜式不同有菜包、肉包、佐料包、酱汁包、汤料包等,蔬菜大都有相对新鲜的品色。
虽然是预制菜,但实际上还是需要自己动手生火烹饪,大部分菜品可以在10分钟内出锅装盘,也有粉蒸肉这般的确需要更多蒸煮时间的菜式。我注意到两个细节,包装内没有炒制用食用油,需要消费者自行搭配,生肉偶有上浆等预处理,不过腌制等操作必须自行完成。
在味道上,实际购买到的趣店预制菜与活动试吃的菜品相差无几,属于家庭菜平均水平之上。就个人感受而言,和摆在超市卖的预制菜菜包一样,它能够省去家庭做菜最繁琐的备料工序只需专注于烹饪,将调料、腌制汁从参考个人经验转变为标准化提供,也是保证口味的加分项。
标准化,亦是趣店介绍产品时频频提到的词,在这家行业新兵的语境中,他们提供了预制菜市场中更严格标准执行的原材料采购以及加工工艺。通过标准化,原本需要依靠个人知识、经验才能做得好的菜品准备和佐料使用工作,变得如手动挡汽车转到自动档汽车驾驶那般简单。
描述酸菜鱼所使用的黑鱼片时,趣店预制菜产品负责人表示,这些来自顶级供应商的黑鱼,都是在30亩之广的渔场内用地下水养殖,甚至提到“这些鱼生长环境比我家还好”。这番发言颇有早年间智能手机发布会上,演讲人卖力介绍手机零部件供应商行业地位的风采。
如果以“趣店罗老板”直播间目前仍有的每份20元实际销售价来看,趣店预制菜价格是相对合理的,在与外卖相近的定价和份量上,给用户提供了源自大型供应商、亲自烹饪菜品的安心感。假设媒体预估的每份菜十余元物料成本属实,那么刨去物流成本后,趣店将有一定盈利空间。
至于投身预制菜线下销售,能带来多少机会?我只能说无论哪条赛道都存在着投资风险,即使是经营着一家自有门面、自行采购低价物料的餐饮店,也会在难以预料的前提下事与愿违。先尝一尝螃蟹好不好吃,想想要怎么做才会好吃,始终是比直接动手卖螃蟹更稳妥的决定。
网红拌面批量倒闭,加盟商亏损60万,食品安全问题成主因?
当加盟品牌遇上短视频,那简直就是如鱼得水。最近几年有很多小品牌的店铺在短视频的帮助下,迅速扩展到了几百家店铺,成为了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我们并不能说当下的生意难做,因为确实有很多人抓到了机会,让一家夫妻老婆店成为了在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品牌连锁店。例如:x膳荷、XX7咖啡、X爷拌面等。
这些品牌都是最近两年才迅速崛起的品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短视频太神奇了,只要流量够大,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加盟。
这几个品牌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全都是短视频赋能做起来的品牌。每个品牌背后都有一个网红博主来主推,这些网红有两个是投资人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人设和流量来给品牌赋能。另外一个是创始人,野心相对更大一点。
第二、吸引小白创业。做过餐饮的人大多不会加盟这些品牌,因为这些品牌都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不可能这么快就去加盟的。很多没有创业过的人不懂这些,他们只看宣传中店铺的营业额和利润,这些都是营销常见的方式。
由于餐饮小白创业,大多都要依靠总部的扶持,在应对突发情况和本地化上,相关经验和能力都不足,这也是餐饮小白加盟容易倒闭的原因。
第三、总部扶持不够。如果一个品牌在加盟店加盟之后,总部并没有给予相关的帮助,只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那么失败之后就会出现非常坏的口碑。相反,就算失败了,加盟商也会选择认了。这些新品牌由于都想轻资产运营,也就不会大规模招人来扶持加盟商,能不能做成,主要靠的就是运气。
特别是最近,我刷到了好多X爷拌面加盟商痛斥品牌的视频。
其中有一个加盟商的哭诉让我印象深刻,他表示,自己加盟之后,一共亏了60万左右。其中有10几万交给公司总部了,等店铺开起来的时候已经花了40多万。后续的运营等又花了10多万,一个小小的拌面店就亏了60多万。
为什么会亏得这么惨呢?加盟商认为最大的问题出在了食品安全上。
店铺开业第一天,营收超过了5000元,整体来说,还是挺满意的。不过后续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自己非常无奈。总部批发的木耳料理包里有石子,直接把顾客的牙给崩掉了,找到总部,总部只愿意赔料理包的几块钱,其他的不管。卤蛋产品生蛆,总部也只愿意赔偿1块钱,因为加盟商的批发价就是1块钱。炸酱包里也出现了不明塑料产品,烤肠里出现了老鼠屎。
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加盟商疲于应对,找到总部之后,总部就是不愿意解决,只是赔偿产品本身的价格而已。这种做法让加盟商不仅仅损失掉了一部分客户,还让加盟商承担了太多赔偿的费用。
愤怒的加盟商决定不再去总部解决问题,而是开始在网上揭露品牌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只是导火索,品牌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多的。例如:品类、定位、口味等。
拌面这个品种看似很有市场,其实非常看重地域。假如一个地方本地人居多,然而这个地方又都是吃米饭的,那么拌面要卖给谁呢?国内有很多城市的人都不喜欢吃面,首先是习惯问题,面食很容易长胖。
当然,品类有问题就算了,只要位置开得好还是可以补救的,可问题是它的定位还挺高。一碗拌面的价格要18元左右,这个价格可以吃很多种美食。如果定位不好,至少应该口味超预期吧?这样才可以赢一个好未来。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很多吃过X爷拌面的人并不认为它们家的拌面好吃,反而认为不会再吃第二次。
其实这个品牌之所以能够在最近两年发展迅速,可能跟一个网红导师有关系,他在网上出现的身份是讲师加投资人,给人的印象还算是正面。可能有一些加盟商是看在他力推的情况下,贸然选择加盟的。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导师捧红了这个品牌,然后又被现实给打败了,最后搞得自己的名声也一塌糊涂。
《颠覆与重构》作者胡华成表示,任何厉害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建立在产品本身的,如果产品不过关,早晚也要经历一次过山车。加盟模式确实是餐饮品牌快速做大做强的模式之一,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一定是重中之重的问题,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以外,一定要有超预期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产品本身,或者是服务。不能给人一种平平淡淡的感觉,这是很难引发顾客回购的。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颠覆式创新与新商业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颠覆出局的企业,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颠覆式创新与商业模式重构上。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板,如果颠覆与重构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何来竞争力!
IPO|日料餐厅上井递表港交所,2023年营收3.6亿元
4月14日,资本邦了解到,上井递表港交所拟主板上市,国信证券(香港)为独家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上井是中国最大的日本料理放题餐厅集团,提供各式各样的传统日式菜肴,公司为食客提供数百种正宗的日式放题料理。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经营管理两个各具特色的餐厅品牌,其中上井精致料理(「上井」)是公司的旗舰品牌。于2023年2月,公司推出附属餐厅品牌俩俩和牛,为公司的顾客提供独特的用餐体验,同时多元化公司的餐厅品牌组合。
公司把其经营分为自营上井及加盟上井,其中自营上井通过餐厅经营产生收入,加盟上井则仅收取加盟费。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只在中国经营业务,共计在中国的18个城市开设47家连锁餐厅,包括35家自营的上井餐厅、11家加盟的上井餐厅及一家俩俩和牛餐厅。
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上井餐厅经营,另有小部分来自向上井加盟商收取的不可退回费用及月度特许权使用费。
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于截至2023年、2023年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总收入分别为3.25亿元人民币(下同)、2.47亿元和3.6亿元;自上井餐厅经营分别产生收入3.19亿元、2.45亿元及3.59亿元。相应期间,公司年内利润及全面收入总额分别为4920万元、1465万元及3106.2万元。
同时,上井面临的上市风险包括:餐厅选址不具优越性、财务持续受新冠疫情影响、所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等。
上井表示,募资净额主要计划用于开设新餐厅及发展新品牌。公司计划于2023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开设19、31及32家上井和俩俩和牛品牌旗下的餐厅等。
本文源自资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