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转市场:戈伟加盟南京城市,多人自由身加盟津门虎
北京时间4月10日,德国转会市场更新了多个转会数据。前江苏队球员戈伟加盟南京城市队。
南京人戈伟加盟南京城市队
4月10日,据德国转会市场网站管理员朱艺确认,出道自江苏队的球员戈伟已经加盟南京城市队。
现年31岁的戈伟,司职中锋,身高200。2010年至2023年间,除了2014年外租江西联盛,他共在江苏队效力了8个赛季。2023年初,他离开江苏并以自由身加盟泰州远大,为远大队冲甲成功立下大功。上赛季中甲联赛,戈伟代表泰州远大出场10次,打进1球。
方镜淇、聂涛、周通、李想自由身加盟津门虎
4月10日,据德国转会市场网站确认,方镜淇、聂涛、周通、李想四名球员以自由身加盟津门虎。
28岁的方镜淇司职门将,曾效力广州队、梅县铁汉生态、天津天海、泰州远大。上赛季,他代表泰州远大在中甲联赛出场11次。34岁的聂涛司职后卫,曾效力津门虎、北京北控、北体大、青海欧璐国际(中冠)。31岁的周通司职中场,曾效力大连人、津门虎、武汉队。上赛季,他代表武汉队在中超联赛出场18次。30岁的李想司职前锋,曾效力北京北控、北体大、绍兴柯桥越甲。
李建滨加盟蓉城,惠家康加盟亚泰
4月10日,还有两位中超猛将的下家在德转市场获得确认。
一位是原大连人队李建滨,现年31岁,司职中后卫,目前自由转会中甲球队成都蓉城。2023年从上海申花加盟大连人,共代表球队出场19次,贡献了1球1助攻。上赛季李建滨因伤缺席了中超第一阶段的比赛,第二阶段虽然复出却未能获得出场机会。
一位是原津门虎队惠家康,现年31岁,可以踢左右两个边前卫,已经加盟长春亚泰。2012年加盟天津泰达,共为球队出战143场比赛打入8球,他也曾代表国家队有过亮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晨瑆孙云岳张昊
校对丁皓宇
来源:紫牛新闻
“包子第一股”实为夫妻店,自创品牌为让办公室吃馒头也有面儿
文徐有军郑贤
可曾想过,早餐店里一块钱到两块钱的包子也能做成年收10亿元以上的大生意?
20年前,初中辍学的刘会平去上海做起了面点生意,取了个颇具有烟火气的店面名“刘师傅大包”,卖起了包子。
20年来,这家包子店生意就这样越做越大,如今不仅率先在A股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包子第一股”,还有了个洋气名字“中饮巴比食品有限公司”(605338.SH)。其面点产品则是我们熟知的“巴比馒头”。
近期,这家“包子第一股”又火了。巴比食品公告预计,2023年半年度净利润为2亿元-2.2亿元,与同期相比增加了1.44亿元-1.64亿元,同比增长258.96%-294.85%。营收方面,2023年半年度预计为5.8亿-6.1亿,与同期相比增加2.26亿-2.56亿,同比增长63.86%-72.34%。
惊艳的利润增长让“包子”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8月2日,不仅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收获涨停,天风证券发布研究报告也给予巴比食品“买入”评级。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也称,维持巴比食品的“增持”评级。
事实上,面点作为传统手工食品行业,因利润薄及门槛低等特点,此前一直未获资本市场青睐。
尽管巴比半年财报需要等到8月27日发布,但业界对其业绩已然感到振奋。“包子第一股”即将新鲜出炉的业绩单里,包含了哪些肥美的“商业馅料”呢?
身价暴涨的“夫妻店”关于巴比这波涨势,有专业人士认为,这是巴比“押对宝”了。因为在2017年4月28日,巴比公司前董事宋向前控制的天津君正以2.98亿元取得东鹏饮料8.5%的股权。而东鹏饮料在今年5月上市后股价持续上扬。巴比食品也通过天津君正间接持有了东鹏饮料股份,搭上了股价上涨的快车。
但看似偶然的顺风车,实际上跟巴比提前预定的“车票”不无关系。从巴比食品去年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报告来看,早在2017年,巴比食品的年净利润就突破了1个亿,并逐年稳步上升。由此看来,此次巴比食品“异军突起”并非偶然。
巴比食品虽然去年10月12日在A股上市,但实质还是一家“夫妻店”。上市后,巴比食品背后的老板刘会平及其妻子丁仕梅身家倍增。
据企查查显示:中饮股份控股股东刘会平拥有公司1.01亿股的股份,其配偶丁仕梅持有公司1902.78万股股份。两人分别持有巴比食品40.80%、7.67%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48.47%股权。
同时,刘会平作为有限合伙人通过天津会平、天津巴比、天津中饮间接持有公司3459.6万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3.95%。也就是说,刘会平、丁仕梅夫妇合计持有公司62.43%的股份,系公司实际控制人。
资本市场从来都不缺传奇故事:巴比食品创始人刘会平初中毕业后,凭着面点手艺,曾先后在常州、贵阳、南宁等地讨生活卖包子。
1998年3月,21岁的刘会平拿着借来的4000元钱从安徽怀宁只身闯荡上海滩。他盘下了一个早点摊子,这也是刘会平开的首家包子店。由于对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不了解,生意一开始并不好,日营业额不足200元,而摊位月租金却要6000元。两个星期后,刘会平无奈关了店铺。
1999年年初,刘会平又在上海福建路开了第二家包子店。由于隔壁店家包子味道更适合上海人口味,刘会平最终又以生意失败告终。
两次失败的开店经历,反倒让刘会平意识到包子店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毕竟,上海有2500万人口,如果有20%的人在外吃早餐,那也至少是一门500万人的大生意;就算每人每天早餐花四五块钱,那也是2000多万元的营收大盘子。
刘会平逐步察觉到,完全可以通过差异化经营,让包子铺继续开下去。他反复品尝、琢磨上海人口味,又在黄浦区繁华地段开了家新店,取名“刘师傅大包”。他将包子定价7毛,走低端路线的同时又克服小店的脏乱,而包子味道又胜大店。尝到甜头后,刘会平又在上海最繁华的、租金最贵的南京路开店。就这样,他把6毛一个的小包子卖进了南京路,赚得50多万元的纯利润。
据媒体描述,一次,刘会平的一位朋友笑称自己不好意思在办公室吃从他家买的馒头,每次都是吃完再进公司。刘会平意识到,早餐也需要大众知名品牌,才能得到更多认可。对“巴比馒头”品牌名由来,刘会平解释说,一是朗朗上口,二是“巴比”作为洋名,结合“馒头”,容易让人产生好奇,想一探究竟。
2003年9月,刘会平把包子铺更名“巴比馒头”,短短两年开了9家店,基本辐射上海整市区。2005年9月,放开加盟店后,其扩张速度惊人。2009年,刘会平拿出2000多万元,筹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工厂。
开发新口味打破区域限制“老板,来两个馒头”、“一个肉包,一个青菜包,再加一杯豆浆。快点哈。”
“好嘞!”老板一边应着,一边手脚麻利地从蒸笼里取出各式包点,递给匆忙上班的白领们。
这是每家巴比加盟店,每天清晨都要上演的场景。
以上海为例,大街小巷有着超过1000家门店。门口络绎不绝的消费者口腹,是每一个巴比包子的归宿。不仅如此,巴比目前还与多个B端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团餐合作。
依靠连锁加盟模式,巴比馒头品牌门店规模迅速壮大。2010年11月,巴比馒头品牌店突破500家。同一年,中饮食品整体变更设立为中饮巴比食品。2012年底,中饮集团的加盟店达到了1360多个。经过多年发展,2023年底,公司共有17家直营门店,3089家加盟门店。刘会平也从不到10平米店铺的小师傅,变身一个中式面点的制造商。他的利润除直营店外,开始转为向加盟店销售包子馒头的原料或半成品,以及收取加盟经营费、管理费等。
财报显示:巴比食品2023年营收为9.75亿,净利润为1.75亿。主营业务收入9.74亿,其中食品类营业收入为8.6亿,占大头,加盟店管理收入3855.7万,包装物及辅料7537.8万。按销售渠道分类,特许加盟销售营收8.13亿,直营门店0.12亿,团餐1.33亿。
2023年年报还显示:相比2023年,2023年营业收入下降8.35%,净利润则提升了13.41%,扣非净利润减少5.89%。显然,巴比食品遭受到了来自疫情的影响。
业内有分析指出,巴比食品在2023年除包装物及辅料的营收同比增长外,其余业务营收均同比减少,主要系疫情管控政策影响,门店营业天数减少,面点、馅料、外购品类营收均下滑;为减轻疫情对加盟商的影响,公司给予门店减免管理费及促销支持,导致服务费收入同比下降7.5%。并且,因上半年营业天数减少,加盟店铺平均收入26.31万元,同比下滑16%。
受疫情影响,加盟商也搁置了开店计划。公司加盟店开店速度低于往年的10%,2023年度只有6%,净增加174家;减少数量341家——而这一数字和2023年持平,也反映出公司的店铺存续较为良好。
图片来源:巴比食品2023年年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需要迎合大众口味的包子品牌而言,更是如此。
出生“中国面点师之乡”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的刘会平,闯荡上海静心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观察相关包子铺经营状况,得出了上海人口味清淡、偏甜。所以,他做的包子迎合了上海人口味并闯出名堂。
但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口味喜好。据国信证券2023年2月发布的《巴比食品深度报告》分析来看,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偏好差异较大,面点也就形成了地域性的品牌连锁经营品类。如华北地区的庆丰包子铺、华南地区的三津汤包,均属地域性知名品牌。
过度集中在华东地区的区域性特点,成为了巴比食品增长空间锁死的主要因素。
通过巴比食品财报观察,巴比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2023至2023年年报巴比食品在华东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均达90%以上。从单季度来看,2023年一季报华东地区的营业收入也超过90%。
根据巴比食品2023年年报,华东收入高达8.8亿,华南0.69亿,华北0.14亿。
为打破区域化限制,巴比加紧对外布局——除上海、广州的中央工厂外,巴比开始在天津、南京中央工厂布局。另一方面,巴比对新口味加以开发——除了大品类的鲜肉包、粉丝包、奶黄包外,新开发了蛋黄烧麦、螺蛳粉水饺。
前瞻性认知加筑护城河早餐面点作为红海行业门槛较低,只有依靠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而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天,巴比食品除开拓市场布局外,也在积极探索和推出锁鲜系列速冻面点。
据FSiv报告分析显示,随着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健康观念提升,烹饪便捷且营养较为丰富的速冻食品正逐步受到年轻人热捧。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在2017年已达1235.0亿元,较2013年的8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5%,未来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而根据智研咨询整理数据:2023年我国人均速冻食品消费仅为9千克/人,对比同期日本20千克/人与美国60千克/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包子、馒头、粗粮点心等作为速冻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前景广阔。
依托信息化技术新零售,速冻面点已成为早餐行业新的营业增长点。
早在2014年互联网平台崛起之时,刘会平就注意到了互联网风口将给本行业带来商机,开始在互联网线及信息化平台布局。“平台的意义无疑是非凡的。除了缓解高峰排队带来的订单压力外,后台的大数据将记录并分析顾客费习惯,实现精准营销的同时增加用户粘性。”刘会平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刘会平对互联网平台的前瞻性认知,为企业加筑了更为牢固的商业护城河。
据官网显示,巴比六年来相继投入上亿资金,导入SAP管理系统,以管控巴比品牌生产活动、物流运输、销售服务等全部经营活动与环节。与此同时,巴比还建立电商平台,打造私域流量,为后期门店数字化经营做准备。
从巴比淘宝官方旗舰店及巴比网上商城来看:巴比已生产出多种品类的速冻面点食品,包括锁鲜速冻包子,速冻馒头以及速冻水饺。囊括口味也很多样,如梅干菜肉包,蛋黄烧卖、螺蛳粉水饺等。而相比之下,庆丰包子、三津包子等品牌,则并未在淘宝入驻官方旗舰店。
巴比还依托小程序研发了早餐智能柜,可直接就近在智能柜中购买巴比速冻食品。
“信息化+速冻面点”的营销方式,打破了传统面点的销售模式。一方面实现了其“配送到家”的新业态,另一方面提高了销售成品面点而非原料的可能性,促进了巴比中央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同时提高了盈利率。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巴比食品,主打食品安全,宣传自己是透明化中央工厂生产,直接提供VR在线透明化场景参观。
不过,进入速冻面点领域后,巴比食品的对手已不再限于庆丰包子和三津包子等,还将直面三全、湾仔码头等品牌。目前看来,巴比在该领域并不占优。
就价格而言,巴比食品在淘宝官旗的定价为13元左右/盒,约等于12只饺子或6只包子。而三全54只牛肉水饺官方旗舰店仅需30.9元。后者并推出速冻包子——价格12块钱左右(约10个)。在销量上,巴比爆款速冻包子月销量最高为205单,而三全爆款水饺月销量可达989单。
这家号称“包子第一股”的“夫妻店”,未来仍需在“速冻领域”加速“破冰”,并加入更多鲜美的馅料。
你凭什么看不上华莱士和蜜雪冰城?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黄峥
文/巴九灵
中国人吃过最多的西式快餐店是哪家?肯德基?麦当劳?
正确答案是华莱士,目前门店数量比两大巨头加起来都要多。
中国人喝过最多的奶茶是哪家?喜茶?奈雪?还是一点点?
正确答案是蜜雪冰城,目前门店数量超过10000家。
中国人接触最多的快消食品是哪个品牌?康师傅?统一?
正确答案是达利集团,达利园、可比克、和其正、好吃点都是它家的,虽然单品都比不过康师傅方便面,但多品牌加起来,结果就不同了。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这几个品牌一点都不高级,产品也没什么新意,就是跟风大牌。但是,从商业的角度看,卖高级货和卖平价货只是定位策略不同,品牌本身没有高低之分。能够用来评判他们的只有成败,仅此而已。
下面,小巴就来跟大家侃侃这三家走平价路线的食品企业,看看几只“山寨”部队是怎么从正规军的眼皮子底下杀出来的。
01、华莱士:节约成本的标杆
2001年,一对温州兄弟——华怀余、华怀庆,在福州开了一家西式快餐店。这家店虽然随老板姓华,但名字却很有亚美利坚风情——华莱士。因为华氏兄弟的模仿对象,正是从美国来的肯德基。
刚开始的华莱士,就是一家“山寨版”肯德基:菜单一样、价格一样,味道差别不大,连装修格局都保持一致,甚至还复刻了肯德基的儿童乐园,除了店铺招牌不同外,可以说能一样的都一样了。
可惜,当时的国人观念是:洋货=高级,国产=低级。既然洋快餐和国产洋快餐都是一个价,那谁会买低级货呢?所以华莱士的营业额根本看不到肯德基的车尾灯,很快就面临倒闭的危机。
华氏兄弟没有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开始“清仓大减价”,推出了“特价123”活动:可乐1元,鸡腿2元,汉堡3元。活动异常火爆,短短三天内,华莱士的营业额就翻了几番,可是因为价格实在太便宜,华莱士依然亏本。
不过,通过这次活动,华氏兄弟看到了一线生机:原来大家不买我们的汉堡,并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太贵,那就降价;降价后没利润,那就想办法把成本压低;一家店总利润太少,多开几家不就行了?
于是,华莱士走上了让它们成功崛起的“极致省成本”之路。
首先是成本中占比最高的店面成本。肯德基有一套非常完善的选址标准,从城市到商圈,再到具体的店址,每个环节都有一系列要求,门店的面积还不能太小。而华莱士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只要位置不是太差,哪里便宜选哪里,面积要求更是小得多,也不再搞儿童乐园。
其次是营销成本。肯德基每年的营销费用以亿元计,各大电视台、网站、赛事、演出都能看到肯德基的广告,而华莱士极少打广告,最出名的广告语是“一样的汉堡,一半的价格”,就靠口碑传播。
再次是食材成本。肯德基用鸡腿肉,华莱士就用鸡胸肉,除了便宜一点,还避免了和肯德基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竞价。除此以外,华莱士的汉堡也会小一点,肉片也会薄一点。
最后是人力成本。肯德基招工,基本要求都是“18-35岁青年”,而华莱士不少门店要求的则是“18-45岁青年”,实际招聘过程中,35-45岁的“青年”占比往往相当高,通过“重新定义青年”和压低工资标准,华莱士又省了一笔。
一套组合拳下来,华莱士成功变身为“平价汉堡”的代名词,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成立5年,就在福州开了百家门店。到今天,全国门店已经超过10000家。虽然毛利率跟肯德基比有较大差距,但增长相当稳定,成为了快餐界响当当的一个品牌。
02、蜜雪冰城:带量采购的威力
2006年,好不容易开饭馆站稳脚跟的河南商人张红超,发现郑州一家叫“彩虹帽”的冰淇淋店生意非常火爆。一番了解后,他发现这个玩意儿并不神秘,原料就那么几样,只要有一台冰淇淋机就可以做,关键是配比如何。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饭馆里试吃的伙计全都吃到想吐了,张红超终于试出了一个满意的配方,便在自己的饭馆里推出了自己的冰淇淋产品,最劲爆的是定价——只有1元。
当时,“彩虹帽”等店铺的冰淇淋售价为5-10元不等,只卖1元的蜜雪冰城冰淇淋便成了最凶猛的“价格屠夫”。这个价格绝不是“赔本赚吆喝”,它是经过张红超缜密计算的,虽然赚得少,但绝对有得赚。
次年,张红超干脆关掉了原来经营的饭馆,专门做冰淇淋,同时还“山寨”时下流行的其他产品,如奶昔、圣代、珍珠奶茶等,大获成功,很快就开了分店,接着就开启了加盟模式。到2008年时,蜜雪冰城的加盟店已经超过180家。不过,“价格屠夫”的策略却始终坚持着:最便宜的冰鲜柠檬水只要4元,菜单上几乎没有高于10元的产品。
随着门店越开越多,张红超发现了新的问题:自己的原料供应商满足不了这么多需求。再找其他供应商,又很难保证质量和标准统一,势必会影响成品的口味和品质,最终拖累品牌。
于是,张红超做了一个让蜜雪冰城更上层楼的决定——自己来做原料供应。
2012年,蜜雪冰城成立了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建设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中央工厂,实现了核心原料的自产化。
2014年,蜜雪冰城又在河南焦作建设了自己的仓储物流中心,为全国的加盟店提供免费的原料配送。后来又在乌鲁木齐、佛山、成都等地建立了仓储中心。
除了免费配送,蜜雪冰城甚至会给新加盟商提供免息的开店贷款。
蜜雪冰城之所以这么支持加盟商,是因为店开得越多,原材料需求量就越大,蜜雪冰城对糖、奶、果等原材料的议价权就越大,价格就越低。
买一吨奶,供应商可以挑客;买一万吨奶,强弱就颠倒过来了,因为谁都想拥有这么稳定的一个大客户。这就是“带量采购”的威力,也是蜜雪冰城做“价格屠夫”的底气。
另外,当原材料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库存过期的风险就越小,供应链的效率就越高,所以蜜雪冰城开分店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过去8年,蜜雪冰城的门店数量增长了24倍,总数已经超过10000家,远远地将竞争对手们甩在身后。
03、达利食品:营销攻势的典范
2001年时,福建达利食品集团已经凭借着达利牌饼干在全国小有名气,钱没少赚,但董事长许世辉却没有小富即安,他瞄准了当时流行的一种洋货——韩国食品企业好丽友生产的蛋黄派。
这款产品形式新奇、味道好,包装漂亮,还有大明星陆毅和林志颖代言,很快火遍大江南北。许世辉发现,这三样他都能做:包装可以模仿,大明星可以聘请,产品虽然做不到一模一样,但达利集团毕竟有十多年的甜品生产经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于是,在2002年,达利园推出了自己的产品——蛋黄·派,与好丽友·蛋黄派的外包装颇有相似,口味则有七八成水准,还请了大明星许晴做代言人,但价格只有好丽友·蛋黄派的三分之一。
如此低的价格配合还不错的产品品质,蛋黄·派很快也火遍大江南北,达利集团甚至趁机建立起了完整的销售网络,能覆盖全中国绝大多数县城。
这个打法和这套销售网络为达利集团日后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此以外,达利旗下还有对标康师傅茶饮系列的达利园冰红茶、绿茶,对标银鹭花生牛奶的达利园花生牛奶,对标娃哈哈八宝粥的达利园八宝粥,以及对标皇冠曲奇的蓝蒂堡曲奇饼干。
达利集团这套打法的高明之处在于:每款产品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产品,只要品质过得去,就不大可能彻底失败;而且,每次推出新产品,都可以沿用旧产品的销售网络,甚至可以采取捆绑销售的模式来助推新产品,比如要求蛋黄派的经销商必须进一点可比克薯片去卖。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新产品能卖得出去,否则会受到经销商的强烈反噬。达利集团非常明白个中道理,所以他们总是保证两点。
▶▷第一,产品性价比要保证。即用一半的价格,提供七八成的品质。这一点只要拿达利旗下各款产品和对标产品一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营销攻势要到位。达利集团向来很舍得砸钱请代言人,同时,代言人的气质也和品牌调性相匹配,再配合黄金时段大面积投放,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大幅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其实达利集团的这些产品绝大多数都没能战胜对标产品,但总能攫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加在一起就相当可观了。2023年,达利集团的营收为210亿元,盈利38亿元,而当初被作为模仿对象的韩国好丽友集团营收为130亿元,盈利16亿元,全面落后于达利集团。
04、:平价路线的核心与底线
仔细观察这三个企业的成功之路,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中国仍然有6亿人每月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需求也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多半不会选择人均30多元的肯德基,也不会选择一杯茶30元的喜茶,甚至连王老吉与和其正之间那一块几毛钱的差价,他们都会在意。
这三家企业看到了他们的需求,并且想方设法控制成本、降低价格,用产品满足了这些需求,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平价路线的核心。
有人会嫌他们土气,也有人会抨击他们是“山寨”,这些说法有一定根据,但广大购买了他们产品的消费者们,已经用自己的钱投了票。
不过,需要铭记的是,模仿不等于抄袭,控制成本不等于偷工减料,降低价格不能默认成降低品质,最基础的底线要遵守。
达利集团的乐虎曾多次涉及商标侵权诉讼,可比克薯片则被江苏涟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过巨额的虚假广告罚单;蜜雪冰城曾被消费者投诉过奶茶产品存在虚假宣传,明明不含牛奶,却宣传“进口奶源”;华莱士更是因为食品卫生问题而在社交网络上有了自己的专属“梗”。
其实,这三家企业的商业模式都已经非常清晰、成熟,根本没有必要去违规违法、偷工减料。但是,再好的商业模式,都需要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运作。牵涉到具体的人,就会有私利、有诱惑、有纰漏。想要保证每个环节都不出纰漏,企业还需要再下一番苦功。
不能因为走市场跟随路线,就视知识产权如无物;也不能觉得低收入人群花的钱更少,就应该吃到比高收入消费者更多的细菌或更少的牛奶。这些底线,应为所有想走平价路线的企业所恪守。
作者林克当值编辑张文龙
责任编辑何梦飞主编郑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