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月赚10万却两年倒闭,开鱼粉加盟店为啥成噩梦?
有些电视剧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但是还是会有人继续想追下去。餐饮创业九死一生,明知可能会碰个头破血流,但是却依然很多人愿意前赴后继。
01
小成本加盟,最终却熬不过2年
陈晨(化名)有一定积蓄,上班有点厌倦了,打算自己创业干点事。他没有很多的钱,也不想承担很大的风险。前年,他听到朋友说现在“渔粉店”很火。经过考察和了解之后,加盟的费用和前景都比较符合他的需求,于是他加盟了其中一个渔粉品牌。
渔粉走的是快餐路线,陈晨在总部的建议下在广州城中村的一条主商业街的中间位置租下门店。
△渔粉(网络图)
陈晨选中这里原因很简单:300多米的街道,有煲仔饭、潮汕肉丸汤饭、桂林米粉、沙县小吃、麻辣烫、肠粉和糖水店,但是却没有渔粉,而当时附近也没有同类型的产品。
根据考察的其他渔粉店情况,生意好的店一个中午可以卖100份(含外卖),晚上可以卖120份(含外卖),每份至少15元,一个月的营业额至少可以达到:(100+120)份×15元×30=99000元。
除去40%的成本:99000—99000*40%=59400元。
除去房租、人工(夫妻俩)等其他费用2-3万多的支出,每个月也有2-3万左右的利润。
但陈晨的渔粉店在开业第一个月,现实就给打了一个耳光。
开业第一个月预想的火爆并没有出现,8张桌子没有坐满的,都是零散的顾客来用餐。即使是晚上用餐高峰期,也就偶尔勉强能坐满。
△餐饮创业九死一生
生意冷清了三个月,最后因为广州炎热的天气(店里有空调而其他店没有)挽救了部分生意。
但也因天气热,中午基本上是没有生意,仅靠晚上下班人群帮补。当初月入10万的梦想基本破灭,仅能维持日常的运营。
加上陈晨夫妻俩时不时回老家或者出外,餐厅时开时关。而在他的店开了不到半年,广州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不同品牌的渔粉店,特色变成了烂大街。最后熬了一年半,陈晨不得不选择了停业转让。
同时,渔粉店周围的餐饮店却生意依然火爆,并且店越开越多……
02
加盟的正规军为何拼不过“土著”
小成本加盟,总部配送材料和输送技术以及管理,为什么陈晨的渔粉店最终却拼不过周围的“土著(煲仔饭、肠粉店、麻辣烫)”?明明手上拿着一副好牌,最后自己却打烂了,这个感觉真的不好受。
也许不少人认为陈晨可能是被加盟方给坑了,跳入了加盟陷阱。但是,陈晨的店无论从装修、材料配送还是口味并没有出现很大偏差,并且也得到了加盟保护,即同一条街或者在辐射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同品牌竞争对手。
△餐饮创业即使拿着一副好牌也可能打烂
两年前,渔粉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每条街几乎都有一家店,市场并没有饱和。这个将所有责任归于加盟方,并不合理。
红餐网认为,师傅带入门,修行靠个人。餐饮加盟也是如此。
陈晨的渔粉店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结如下:
品类没选错,但是没考虑到客群
上文提到,两年前渔粉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另外,陈晨根据渔粉店走快餐路线,选择在租金相对便宜的城中村商业街的大方向也是没有错。
但问题在于并没有分析清楚城中村住户的及周围的顾客群体。
首先渔粉店与地铁站距离两个公交站,正规住宅小区几乎没有,商务写字楼有,但是有20分钟左右的车程。这意味着,中午城中村的潜在顾客(上班族)基本上是不会到店消费的,中午的生意基本可以忽略了。
△汤粉面等并不适宜长距离外卖
因为距离写字楼稍远,即使送外卖,也因为地段问题不被平台第一位推荐。而渔粉带汤汁,泡久了就会涨,影响口感,外送具有一定的风险。
而附近的住户,除了当地居民(一般自己做饭),就是上班族和学生。学生有饭堂,偶尔会出来吃个快餐,但不是渔粉店的主要目标顾客。而上班族对于渔粉一开始抱着尝鲜的心态会光顾,但粉这个品类有桂林米粉、螺蛳粉、潮汕汤粉这些深入民心的街边小店,渔粉优势不明显。
餐厅定价过高,无价格优势
短短300米的主商业街容纳了各种各样的快餐店和小吃摊。渔粉店的最低15元一份渔粉,与10元管饱的煲仔饭、潮汕肉丸汤饭,15元吃撑的麻辣烫相比,价格上没有任何的优势。
口味单一,品种单调,新鲜感丧失
渔粉的卖点是五谷杂粮做成的粉,浓白的鱼汤。但是口味基本都是浓郁型的,偏单调。即使在配菜上可以有鱼丸、酸菜鱼等搭配,但是主口感还是一样的。
虽然后来陈晨推出来酸菜鱼汤/饭以及炖汤,但附近饭类有煲仔饭和平价快餐,炖汤有沙县小吃和瓦罐炖汤,这些调整并没有形成特色。
时关时开的门店,在顾客心中难以形成持续效应
陈晨的渔粉店经营时间基本上是早上10点左右营业,晚上9点左右结束营业。照顾到了中午晚餐甚至错过饭点的加班人士。
但是,渔粉店却经常会隔半个月左右停止营业几天。有顾客突然想去吃一下却发现关门了,因为倒闭了。下次就会形成一种印象,这家店不营业了,于是也就不再会想去吃。
这种营业方式,无形中伤害了回头客,也“赶跑”了潜在的顾客。
堂食没顾客,外卖路途过远,价格没有优势,经营者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关门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03
关于创业,给餐饮初创者的几个忠告
通过陈晨的案例,这里想给各位餐饮创业者几个忠告:
加盟可以给你保障,但是并不能代替你经营
没经验选择加盟是最快的开店方式,但即使再好的品牌到了自己的手里都是需要自负盈亏的。不要想着只依靠总部提供的方案和产品就能高枕无忧。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餐厅经营方案和策略必须灵活变动。
创业是辛苦的,甩手掌柜或者偷懒是没戏的
每一个小餐饮创业者的成功都是要熬出来的。食材想便宜,最好就是早点起床亲自采购,跑远一点。要想多吸引顾客来吃饭,传单和宣传得自己多跑几趟。
像陈晨这样,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没有生意就坐着发呆,这样注定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小餐饮创业者都是需要起早贪黑的
竞争对手是“敌人”,也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开门做生意就一定会有竞争对手的。与其敌对相争不如学习一下你对手的优点。对方到底是如何将客人吸引进店的,他们有什么优势之类的。能归纳出来,那么就将成为你最好的资本。
一时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怎么改
餐饮创业,没有谁能一帆风顺的。生意不好,没关系,但是你要懂得如何调整和改进。如果生意不好你也跟着郁闷,只会呆坐着等待顾客上门,那结果就是等着关门。折腾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折腾肯定会完蛋。
小结
餐饮创业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言,无论是选择加盟还是自主创业,都是有风险的。虽然可能一开始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后期经营不当的话,照样是死路一条。
——————
作者:王白石,本文由红餐网记者原创,转载请注明。红餐网,头号餐饮新媒体,百万级订阅量。趋势、实战、菜谱,你们关注的,我们都提供。
逆流而上!“大考”当前,五条人糖水铺却看到了满满机遇
关店、裁员、转让、倒闭,2023年的餐饮业实属艰难,餐饮人们纷纷叫苦不迭,巨大的亏损亦让许多餐饮店负重不堪。
的确,疫情对餐饮人们不甚友好,但疫情却也给一些餐饮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五条人糖水铺,成立不足3年,经验虽不甚丰富,却凭借着极致性价比与规模化加盟连锁模式,迎来发展新机遇。
01
机遇一:中式甜品第一品牌发力好时机
一碗简单朴素的广式糖水,一份父辈们厨房里的味觉记忆,这便是大家印象里的五条人糖水铺。2017年成立,如今已是拥有500+门店,跨越126座城市,并走出国门的中式甜品第一品牌。
创始人张永强是一位年轻小伙儿,广州读的大学,香港念的研究生,也因此吃遍了广州香港各类美食。回到厦门后,唯独那一碗糖水令他念念不忘。而当时糖水这一品类在厦门还是空白,于是,他找来了其他4个哥们儿一起创办了五条人糖水铺。
(第一排右张永强)
回忆起创办五条人糖水铺的经历,再回过头来看看疫情对品牌造成的冲击,张永强反而显得从容淡定。当初在品类赛道的选择上,他们锁定了竞争相对较小却又有市场的甜品品类,再将这一品类细分到糖水,并将其做大。
而现如今,五条人糖水铺恰恰能借疫情这一特殊时机进行品牌发力,抢先占据更广大的市场。即使疫情也让门店生意一落千丈,但对于张永强及其团队而言,“只要门店生意还能做得下去,品牌就能活”。
02
机遇二:加盟连锁模式迎来新机会
在五条人糖水铺500+门店中,加盟几乎占据了9成比例。“餐饮门店虽说直营比加盟好管控,但这里却有几个考量因素。”张永强谈到。
“其一,如果只是草根创业而非巨头的话,大规模开直营门店资产负重会比较大,对于我们来说,慢慢开始很可能红利就被别人抢占了;其二,开这么多加盟店,能够瞬间有足够体量跟资金来支撑我们的供应链体系。”
而在疫情之下,五条人糖水铺规模化的加盟连锁模式却解决了令餐饮人们十分头疼的现金流问题。
一方面,加盟连锁模式使其少了一部分开店成本,免于承担一部分巨大的房租与人力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类似于上市公司,加盟连锁模式聚拢资本能力较强,具有相对充裕的现金流保证。
尽管如此,许多餐饮企业不开放加盟的担忧在于无法保证产品口味的统一与标准化的把控,而对于五条人糖水铺的加盟店来说,有中央工厂供应链的支持,只需将半成品进行简单加工即可,而这也是张永强能够对加盟门店有信心的一个重要条件。
03
机遇三:极致性价比迎来口碑红利
在完成了对各个门店及品类的背景剖析下,张永强对此次“大考”的分析就完成了一半,而接下来便是聚焦产品本身。
疫情发生至今,许多餐饮人等待的报复性消费迟迟未来,而近日,不少餐饮大品牌先后为“涨价”道歉的事件也在透露着餐饮业一个新的风向——极致性价比或将迎来一个口碑红利,消费者将更加看重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更趋于理性消费。
对于五条人糖水铺而言,一个最大的优势便是性价比。一份糖水8至15元,分量与用量充足,注重产品饱满度的同时,打造良好的体验感,让产品本身在好吃的前提下,同时做到好玩好看,为品牌赋能加持。
而周边产品的制作也是打造极致性价比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的明星爆款一年做两期,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核心就是好玩好吃好看。”张永强透露,去年与卫龙合作中式概念的辣条豆花便广受欢迎,未来依然会持续做下去。
04
机遇四:糖水饮品化之势不可逆
谈到未来,“我们希望说慢慢把店变小,把糖水慢慢变成杯装饮品,将糖水饮品化,要把这个事情提上日程。”
不仅如此,为了将门店的营业额往上拉,让门店的现金流能够转起来,五条人糖水铺前半个月便开始主推外卖和糖水。
尽管张永强认为糖水讲究体验,并且甜品一类产品肯定是希望跟好朋友闺蜜,去到门店边聊天边吃,这种形式的体验感是外卖代替不了的,但是就现如今的餐饮业态来看,糖水饮品化将成为一股不可逆之势。
而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去界定“糖水饮品化”这一概念,如何让用户区分糖水与奶茶的差别,如何做到与奶茶的差异化,对于五条人糖水铺而言,也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虽然如此,但机遇有时往往以危机形式出现,而我们则需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彩虹也一定会出现!
若您愿意分享你的故事,小编在这等你
请联系:wh@wi.(吴老师)
主编吴昌友
编辑王翠责编盛舒舒
视觉王芳芳
阿涛网络:如何用4年的时间,把五条人糖水铺做到品类第一?
大家好,我是阿涛网络,内容来源于某个群聊成员的真实分享!
做连锁加盟的餐饮品牌有很多,能做连锁加盟的糖水铺却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这个品类难以把控各地一致的出品,缺失整体供应链。虽然糖水铺在广东地区尤为密集,几乎1公里就会有一家糖水铺,但这些老字号都没能走出广东。
而供应链,则是「五条人糖水铺」的护城河之一。
「五条人糖水铺」,开了4年不到,就在全国发展了500+连锁店,并在2023年荣登中国甜品品类三甲榜(另外两个品牌是鲜芋仙和满记),还开到了日本和英国,备受当地人欢迎。
「五条人糖水铺」的创始团队,在已经铺开400家加盟店,服务质量、库存管理、供应链利润都不可控的情况下,大刀阔斧地重塑了供应链,用1年多时间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条中式甜品供应链,从而构建了极高的竞争壁垒。
一、初期:如何做起第一家糖水铺
2017年初,一位好朋友找到了当时正处于上一场创业瓶颈期中挣扎的我,聊到他儿子爱吃甜食,怎么挡也挡不住的,但是现在的孩子说到甜品就只能想到提拉米苏马卡龙这些高油高糖的西式甜品,而我们小时候常吃的红豆沙芝麻糊银耳雪梨这些用真材实料熬煮出来的传统中式甜品却好像快要被这一代遗忘。
他又说起他以前在广东读书,发现那里有一种叫“糖水铺”的店遍地开花,而且生意都很好,但是一直没有走出去的连锁品牌,本身口味又不小众,便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创业机会。
由于当时我也对餐饮认知很浅,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拉上另外三个小伙伴,组成五条人开始这场餐饮小白的创业之旅。(后来入了行以后我们才明白,没有走出去很大的原因在于品类供应链的整体缺失)
我们首先跑去广东调研市场,天天吃天天讨论,后来找了一个老师傅跟他学手艺,学了一个多月回到厦门继续调试,根据更加大众化的口味作调整,这期间一直找身边的朋友过来试吃、反馈意见,大概5月份我们就在厦门老城区开出了第一家店。
开业后很快红极一时,我们五人就是店里最早的店员,每天早上6点多开始备货,10点开档,由于糖水铺全时段运营的品类特性,基本上都是一直连轴转忙到晚上12点打烊没停下来过,然后还要再为第二天营业备货到凌晨2点。最忙的时候夸张到一位有烟瘾的合伙人好不容易得点空隙出来抽烟都是三根一起点着迅猛的嘬几口扔掉再回厨房干活。
这家店就差装修没自己上,其他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为了省钱几乎没做什么设计,装修也比较简单,选址也并不是特别好,完全是靠产品赢得了口碑,这个模型可谓是五条人糖水铺内测版。
同年10月我们在本地人气很旺的万达商场开了一家旗舰店,找了朋友做了以复古绿为主色调的空间设计,算是1.0版本,开业后依然火爆异常。内测版老店后来因为危房改造被政府收回,万达旗舰店一直开到现在生意都很稳定,后来空间形象升级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2.0版本。
二、中期:发展成连锁品牌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万达店开后就有很多人开始咨询加盟,记得我们五个当时进行了一场相当激烈的讨论:是一家一家的开直营还是开放加盟?最后我们看到市面上突然冒出很多模仿我们的牌子大肆放加盟,有的甚至开在了我们店同一条街上直接跟我们抢生意。
如果我们开放加盟:
1.可以把大量的潜在竞争对手转化成我们的加盟商
2.同时可以快速积累第一桶金
于是我们决定开放加盟,先跑马圈地,再精耕细作。2023-2023年,我们大胆的采用技术加盟的方式,也就是用直接教加盟商手艺,开出了近400家店,迅速成为广东糖水甚至中式甜品品类毫无疑问的数量第一,其中加盟的方法论简单说是一种漏斗模型。
然而随着门店的迅速扩张,棘手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各地门店因为自身运营能力的高低不同导致消费者体验感受参差不齐、经常出现某家加盟店的客户打电话到总部来投诉差评、部分门店私自上线五花八门的产品、有些门店开业火爆却迅速衰减、个别地区闭店率很高......
为此我们私访了我们全国各地的门店,也拜访了很多同行前辈,自身也做了很深的洞察,发现所有问题的核心都聚焦在两个字——“出品”。
我们品牌主要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取胜,在服务和营销上其实并不用过多的投入,所以“出品”是一切一切的核心。
而对于一个连锁品牌,如何保证全国门店一致的出品成为全公司聚焦的核心问题,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战略。
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意味着公司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只用把厦门的几家直营店管理好,等别人来加盟时我们教一下手艺就完事的了,而是要建设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加盟连锁管理团队。
而这个时候我们才认识到,“糖水铺”一直没有走出广东的主要原因是整体供应链的缺失。这个品类不像奶茶、咖啡、快餐等,在市场上几乎没有成熟的供应链可用。而供应链的建设除了资金和团队到位,还有一个很显然的前提就是得有量。
好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400家技术加盟的门店作为基础盘,虽然让这些已经习惯全部在门店自制的加盟商转变为跟总部采购部分半成品简化操作仍然是比较艰难的挑战,但这反倒是对于我们供应链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出更有独特竞争力或者更有成本优势的产品才能够良好的落地。
三、后期:转变商业模式的三个阶段历程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建设供应链至今,整个过程艰辛曲折,我们做出了巨大的投入,但是也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资金和时间,这里我想要简单的复盘一下整个历程。
第一阶段:赶“小白”上架,凭感觉办事
其实我们从2023年开始加盟的时候,就有初步的供应意识,但是由于我们几个人没有任何供应链专业知识,完全是赶鸭子上架凭感觉办事,很多时候都是被加盟商的需求反逼着不得不做。
最初是为了保证加盟店能顺利开业,所以会供应一些设备、器具和桌椅,后来因为一些产品制作实在太复杂、太耗人力和空间,我们就和一些工厂合作,开发了一些核心产品的半成品供应给门店。
但是由于缺乏供应链的顶层设计,团队成员职责不清工作内容重复,且因为信息系统的缺失,导致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难以实施。
来说当时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困境:
1.服务质量不可控:
加盟商订货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货,货品的品质也经常出问题,经常会出现断货、发错货的情况,有些偏远的门店运费很贵等问题。
2.库存管理不可控:
为了不断货我们粗暴的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0多个前置仓,总计近千万的资金押在了库存,最高峰时期库存周转达到了8个月,其中有30%后来都成为呆滞物料只能报废。
3.供应链利润不可控:
很多产品理论上赚钱但实际根本赚不到钱,赚到的钱又都投入到了库存里根本没有现金流盈余,产品品质不稳定导致复购率不断下滑,供应商不断涨价导致我们利润更加微薄。
我记得那段时间团队每个人每天都是救火员各种擦屁股,大量的精力消耗在了解释与沟通上,每个人都忙得团团转问题却还是层出不穷,着实心力交瘁。
第二阶段:正规军入驻,供应链重塑
先人后事,从2023年我们开始大规模的引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批在百胜、顺丰、雀巢等一流企业历练多年的正规军陆续上船,这里插一句,如何将身经百战但是经历不同的职业经理人融合到一起并适应创业团队的节奏,发挥出1+12的价值,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正规军入驻以后,很快便行动起来,大概从这几方面做了调整:
1.取消前置仓和供应商直发模式,全部改为由总仓统一配送;导入计划管理模块,建立需求订单管控机制,和库存管理预警机制;
2.整合全国运输资源,与京东、顺丰、中通达成战略合作,组合出最优配送方案,做到全国无死角包邮
3.重组采购团队,建立规范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备份关键物料确保至少要有三个稳定供应商,从而提升采购议价权和主动权
4.重组产品研发团队,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建立产品开发和管理流程,优化菜单简化产品线,尽量做到不同产品物料共用从而提升采购规模效益,定制核心物料保证稀缺性和利润空间;
5.组建、管理和培养客服团队,和运营团队一起梳理客诉处理流程,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和物料风险评估预警流程。
第三阶段:长期投入,初见成效
供应链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投资,每一个细节都环环相扣,且很难短时间看到明显成效,所以作为创始人的我们,首先要选择坚定地相信团队,长期的给与无条件的支持,当你拉长时间,喜人的成果自然会逐渐呈现。
就拿2023年和2023年做个简单对比:
1.库存周转率提升3倍,我们现在基本上能做到DII(存货周转天数)控制在一个月内,而断货率也从30%下降到5%;
2.全国冷链运费平均降幅46%,常温运费降幅27%;
3.整体采购成本全年同比降低200万;
4.供应链总体毛利润提升10%;
5.2023年客诉率40%,2023年降到了5%,同比下降了88%。
经历了这一年多的投入和建设,我们针对每一个产品,从研发打样到工艺设计到供应商开发到品控管理到仓储物流都一关一关攻克。由此初步打造了国内第一条中式甜品供应链,因此构建了极高的竞争壁垒。
来说,餐企供应链的建设是以数据和专业方法为核心,「前端防杂,中间治乱,后端减重」最终达到「快周转、低成本、低库存、轻资产」。
这里,我想针对和我们一样白手起家的小白团队在打造餐企供应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见下图:
我们战略转型不久就遇到了新冠疫情,导致我们2023年只开了100多家店,但即使如此,公司也顺利地从曾经只有加盟费一种单一的收入,转型成「打造优质的单店模型、以加盟为主要渠道来开拓市场、通过精细化的运营之术管理和支持加盟商、通过供应链实现主要营收变现」的商业模式,并一直稳步健康的成长。
最后我想提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我们当初不是餐饮小白而是餐饮老手,假设是现在的我们穿越回2017年初,我是否会选择这场创业,我想大概率是“否”。
因为后来我们才体会到,一个品类供应链从0到1的建设是多么的痛苦不堪,有趣的是,正因为当初的无知,我们涉足了一个餐饮老手创业绝对不会触碰的没有供应链基础的品类,正因为无知我们选择了餐饮老手一定非常反对的很难管控好出品的技术加盟的方式。
以上个人经历来给从事餐饮连锁行业得伙伴一些真实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