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第一股来了:杨国福赴港上市获批复,9个月赚超2亿元
杨国福麻辣烫拿到H股上市“大路条”,“麻辣烫第一股”或将诞生。
近日,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国福麻辣烫”)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的相关申请报告获中国证监会批复。
这意味着,杨国福麻辣烫拿到了赴港上市的“大路条”,有望冲击“麻辣烫第一股”。杨国福麻辣烫于今年2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目前状态为失效。
公告显示,中国证监会于10月10日核准杨国福麻辣烫发行不超过3.953125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每股面值人民币0.1元,全部为普通股。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核准杨国福股东上海福果果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所持2000万股(股份拆细后的持股数量)、上海圣恩福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将所持1125万股(股份拆细后的持股数量)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相关股份转换完成后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流通。
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
杨国福麻辣烫成立于2003年,创始人杨国福及其妻子朱东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永和街开出第一家直营店。
杨国福麻辣烫依靠加盟模式迅速扩张版图。招股书显示,创业7年,杨国福的麻辣烫加盟网络已经基本覆盖黑龙江省。截至2023年9月30日,杨国福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3家为自营,海外加盟餐厅21家,其余为国内加盟餐厅,近九成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
庞大的加盟网络为杨国福麻辣烫贡献了超九成的营收。招股书披露,2023年前九个月,加盟餐厅营收为10.97亿元,占总营收的94.3%;自营餐厅同期营收582.3万元,占比约0.5%。
不过,与蜜雪冰城的生意经类似,加盟费只是“小头”,杨国福麻辣烫近九成收入来自向加盟商销售自产货品及从第三方采购的食材、调味料等产品。
招股书披露,2023年前九个月,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费与系统维护费收入约3873.8万元,而销售自产货品收入约3.44亿元,向第三方采购的货品中,食材、调味料及其他产品的收入约6.29亿元。
杨国福麻辣烫的收入情况来源:招股书
杨国福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实行统一采购安排,中国的加盟商必须向公司与指定的第三方供应商采购货品。杨国福四川自营工厂主要提供麻辣烫汤底及其他主要调味料,第三方供应调味料、食材、设备、包材及其他物料。
2023年、2023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杨国福麻辣烫分别新开加盟店993家、1475家及970家。而同期,杨国福麻辣烫的营业收入则分别约为11.82亿元、11.14亿元及11.63亿元。
杨国福麻辣烫在招股书中指出,加盟店业务产生的收入在报告期内持续增长,但受到自营店及其他业务线的收入波动影响。
招股书披露,以向加盟店销售货品所得总收入除以有关年度或期间的平均餐厅数量计算,2023年、2023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杨国福麻辣烫每家加盟餐厅的平均销售额分别约为20.56万元、20.07万元及19.18万元。
2023年、2023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杨国福麻辣烫的年/期内溢利分别约为1.81亿元、1.69亿元及2.02亿元,同期,其毛利率分别为27.9%、28.7%及30.2%。
来源:杨国福麻辣烫招股书
2023年初,杨国福麻辣烫开拓零售业务,出售自热食品以及底料等,在招股书中,杨国福麻辣烫也表示未来计划进一步发展零售业务,并称之为“打破传统消费场景限制,使我们具备进一步强势增长的潜力”。
招股书披露,杨国福麻辣烫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升级生产设施来支持加盟餐厅业务、丰富品牌组合、扩大零售产品供应等,还将用于加强研发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升级信息技术系统、进一步发展零售业务、加强供应链能力,以及寻求并购上游及中游业务等。
据招股书,创始人、董事长杨国福通过直接、间接方式持有杨国福麻辣烫41.82%的股权,杨国福的配偶朱东波则直接持股38.79%,杨国福之子杨兴宇直接持股19.39%,三人合计持股100%。
直营店仅有3家 杨国福能稳稳上市吗
继火锅第一股、新式茶饮第一股后,凭借着逼近6000家的全国加盟门店数量以及超过11亿元的年平均营收业绩,成立19年的餐饮品牌“杨国福”再一次引发港股餐饮赛道的火爆,正全力冲刺“麻辣烫第一股”桂冠。2月22日晚间,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但在这近6000家餐厅中,直营店仅有3家,加盟店几乎撑起了杨国福的“全部江山”。或许成也加盟商,败也加盟商。庞大的加盟体系致使杨国福加盟管理问题成了“硬伤”,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品牌经常备受关注的焦点。这一次,杨国福能否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冲刺“麻辣烫第一股”
杨国福上市传闻成真。根据港交所公告,杨国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书,中信建投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麻辣烫有多赚钱?招股书显示,在2023年、2023年及2023年前9个月,杨国福收入分别达到11.82亿元、11.14亿元和11.63亿元,同期利润分别达到1.81亿元、1.69亿元和2.02亿元。
若能上市成功,杨国福将有望成为“麻辣烫第一股”。而数年业绩甚至此次能赴港上市,加盟店算得上是“功臣”。上市申请书显示,其加盟餐厅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由2023年的10.36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0.56亿元。同时,该收入从2023年前9个月的6.67亿元增加至2023年前9个月的10.97亿元。
加盟餐厅几乎是杨国福的“全部江山”。截至2023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从门店属性来看,直营门店只有屈指可数的3家,中国31个省市有5759家加盟餐厅,海外加盟餐厅21家。可见,加盟店的比重达到了99.9%,对杨国福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
杨国福在上市申请书也表示,杨国福的业务运营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与加盟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盟餐厅的运营状况。截至2023年底及2023年底,以及截至2023年9月30日及2023年9月30日,来自加盟餐厅的收入分别为10.357亿元、10.556亿元、6.671亿元和10.966亿元,分别占有关年度或期间总收入的87.6%、94.8%、92.2%和94.3%。杨国福加盟餐厅产生的收入主要来自加盟相关费用和销售统一采购货品。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目前市场形式变换不断,餐饮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杨国福在此时选择上市能够提升品牌效应与规模效应,从而进一步加强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弱化品牌的经营风险。资本的加持固然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优势,不过其供应链的完整度、食品安全标准、产品品质、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都关乎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也是杨国福需要完善的方向。
食品安全是个槛
如此庞大的加盟体系也导致杨国福管理难度的增大,很难达到门店的标准化、连锁化以及品牌化。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杨国福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争议。例如,去年7月,杨国福门店被曝仓库内遍地老鼠屎,食材被老鼠咬后仍继续使用,还把未放入冰箱内的隔夜食材与新鲜食材混用等问题。随后,杨国福针对加盟门店食品安全问题发出致歉声明。另外,1月15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还对近期食品安全大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整理,其中杨国福麻辣烫共有17家门店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对此,杨国福在上市申请书上也表示,加盟业务使杨国福面临多重风险,其中部分风险可能会对加盟商的收入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杨国福的品牌声誉,每项与加盟相关的风险都有可能对杨国福的业务和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表示,投资者的积极性取决于企业实质的经营能力与业绩,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中,因经营不当而股价大跌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对于杨国福来说,能否给到加盟商供应链及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的支持至关重要。若支持不够,加盟商可能会出现食品安全等经营问题,从而损害企业声誉。而此类负面事件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影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度和品牌收益。
朱丹蓬指出,杨国福的性价比较高,产品也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空间较大。但加盟模式对于企业的管理要求高,容易形成难以管控的问题,这也是杨国福在之后布局中需高度重视的一点。食品安全为企业发展之本,在食品安全得到保证之后,企业才能更好的在产品、消费场景等方面引导消费者。
赖阳认为,加盟门店的盈利与亏损对于品牌的影响有限,因此杨国福采用加盟模式的风险相对较低。若品牌声誉较好,则更容易招揽加盟商,形成良性循环。不过,企业上市并非一劳永逸,若杨国福上市之后获得融资,还需在品牌形象、经营模式、产品等方面投入,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新鲜感。
麻辣烫已发展为千亿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麻辣烫市场正发展成为中国快餐市场的重要部分。按商品交易总额之和计算,中国麻辣烫市场由2016年的约96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约13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5%。
除实体店消费外,外卖是麻辣烫消费的重点场景之一。麻辣烫本身具有适合外卖送餐的若干优势,比如麻辣烫制备所需时间短,且每一份外卖的包装方式一般比较简单且基本一致。中国麻辣烫外卖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约55亿元急速上升至2023年的约34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5%,并预期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达到700亿元,2023-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
连锁加盟扩张为麻辣烫品牌提供高速发展动力。2023年,国内麻辣烫市场的餐厅连锁率约为22%,高于同年中国餐饮市场的餐厅连锁率(约15%)。加盟模式目前为连锁麻辣烫品牌采用的主要业务模式。2023年,连锁麻辣烫市场按商品交易总额计算的市场规模为251亿元,预期2025年达到约513亿元,2023-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3%。
纵观国内整个麻辣烫市场,能够与之相匹敌的只有张亮麻辣烫,目前其门店数也接近6000+,虽然二者都靠加盟扩张发展,但不同的是,杨国福采取了较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其认为“得供应链者得天下”;张亮麻辣烫则采取了较轻的模式,以外采带自产。
二者之外,目前还没有第三个麻辣烫品牌的门店数突破1000家。而此次杨国福抢先一步冲击上市,麻辣烫江湖原本“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陡然生变。(郭缤璐张天元)
冲刺“麻辣烫第一股”,杨国福做着高端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伯虎财经,作者东篱
在2023年的一则采访中,杨国福霸气地说:"可以说这个企业真正的核心是我,所有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宏观调控都是我自己来抓,自己掌握这个企业的一切,这才是核心。"
今年10月25日,杨国福赴港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核准批复,即将获得"麻辣烫第一股"的新身份。
展望未来,壮心不已的杨国福计划,"2025年国内门店数量要增至9000家,海外店增至1000家,集团整体营收要达到100亿元。"
这样的畅想,能实现吗?
麻辣烫界的蜜雪冰城,想做星巴克有人称,“杨国福不做麻辣烫,它只是鱼丸蟹棒的搬运工”,而在餐饮界,拟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蜜雪冰城也有个外号——“披着奶茶店外衣的罐头厂”。
原因无他,杨国福和蜜雪冰城的“生意经”都在原材料的供应链上,也即主营业务不是C,而是B。
蜜雪冰城的2.2万家门店中,直营店只有37家,杨国福的近6000家门店,也仅有3家直营店,其他全是加盟店,而加盟商,就是他俩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且赚的主要不是加盟费,而是细水长流的供货费。
数据显示,蜜雪冰城2023年的103.51亿元营收中,近7成来自于以固体饮料、风味饮料浓浆及果酱为主的食材销售,而杨国福的“麻辣烫生意”,9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向旗下数千家加盟商销售食材、调味料以及设备等产品,加盟费及系统维护费合计占比仅为5%左右。
(图源杨国福招股书)
除了新鲜的食材需要加盟商自行就近采购,其他的锅底类、主食类、肉制品、菌菇类、豆制品类、海产类、竹笋类、海鲜类、速冻成品/半成品,油炸物等以及各类调味制品均可由杨国福提供。而且杨国福既自产自销,也转售从第三方采购的货品,俗称“赚个差价”。
(图源杨国福官网)
可以说,加盟+供应链,就是蜜雪冰城和杨国福商业模式的核心。不仅避免了长期困扰餐饮行业“房租高,食材成本高,人工成本高”的三高问题,将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供应商,而且开的店越多,越能向上游供应商压价,从而赚取更多价差。
尝到了甜头的杨国福,计划到2025年门店数量增至9000家,算下来即此后每年要新增门店近1000家。伯虎财经认为,此举对增加营收作用不大,且难以实现。
加盟模式扩张是快,但毛利率和营收规模均不及直营模式。
比如走加盟模式的蜜雪冰城、杨国福的毛利率基本在30%左右,而直营的海底捞、九毛九餐饮、奈雪的茶的毛利率往往能达到50%-70%。与此同时杨国福麻辣烫近6000家的门店,整体营收规模11亿元,海底捞1443家门店,营收规模却超过160亿元。
而且即便杨国福的加盟店数量在2023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从4721家逆势增长至5783家,这1062家新门店也并未给杨国福的营业收入带来较大增长,依然停留在11亿元的水平。
麻辣烫门槛低,市场杂牌众多,一条街就有好几家,更别提麻辣烫之乡黑龙江宾县,400米范围内就有9家麻辣烫,一家挨着一家。而消费者都是哪里味道好、品质信得过就去哪家,真正可供杨国福门店扩张的空间有限。
中西部市场口味偏辣,看不上杨国福的“奶白麻酱汤底”,因此其主要市场集中于东部地区,向西扩张难度大。
而且从杨国福招股书中可以发现,其二、三线城市门店的数量及扩展速度要远高于一线城市,杨国福门店总数增长之时,一线城市的门店甚至还在减少,由此可见,下沉市场才是杨国福的主阵地,也是后续扩张的主要发力点。
(图源杨国福招股书)
可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单个店面贡献的货品销售额远高于二线城市门店,而且几乎是其三线及以下城市店面的两倍。也就是说,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很难为杨国福带来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图源杨国福招股书)
然而,就在杨国福的门店扩张往下沉的同时,其品牌格调却在往上走,对标星巴克,吃出“荣耀感”,“让麻辣烫成为身份、时尚的象征”。
麻辣烫真能吃出“荣耀感”?可能大部分消费者对麻辣烫的认知还停留在路边摊、廉价、童年回忆,而对于麻辣烫从业者来说,“低端”的定位或多或少让人抹不开面儿。
张亮麻辣烫创始人张亮此前说过:“麻辣烫行业和企业没有什么文化,以前参加餐饮行业的大活动,自己内心感觉挺丢人的。”
杨国福也曾提到:“如今麻辣烫的客单价远远超过其它快餐,一线城市大约在30元以上,价格已经相当于一杯咖啡,但星巴克的品牌更为高端。”
杨国福也希望让消费者吃到麻辣烫也能有荣耀的感觉,同时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
对于品牌来说,走高端路线的好处显而易见,既可以甩掉麻辣烫低端、不卫生、不标准的标签,打造品牌认知度,还可以方便涨价,进而提高品牌溢价。
可说来说去,品牌想要变得高端,让消费者吃出荣耀,归根到底逃不过一个字——贵。毕竟,所有为提高品牌形象而付出的努力,诸如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花哨的包装、商圈租金成本等,最终还得消费者来买单。
事实上,如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主打高端的麻辣烫品牌,比如人均50元以上的福客麻辣烫,店面设计采取MUJI和国潮的风格,菜品上引入了澳洲雪花肥牛、虾滑等高端食材,光是提供的免费自助小料就有13款,自我定位为麻辣烫界“爱马仕”,主要布局一线城市。
然而对于杨国福麻辣烫来说,高端路线的可行性又有多高?
前文提到,杨国福目前的扩张主场主要在下沉市场,而下沉市场更倾向于物美价廉的消费模式,麻辣烫的高端路线或许没什么人愿意买账。
动辄30元的杨国福麻辣烫已经不便宜了,没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做基础,再涨价只会劝退更多消费者。
而且麻辣烫本是街边的廉价小吃,承载着很多人微时的回忆。如果吃一顿麻辣烫都要到50甚至100左右的价格,那为啥不去呷哺呷哺或者海底捞吃顿火锅呢?
也许杨国福走向高端是想靠近追求时尚和“出片率”的年轻人,然而在麻辣烫这个品类上,或许实惠的价格才是第一位。
成为“麻辣烫第一股”,然后呢?作为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餐饮企业如今扎堆上市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补充弹药,以支撑品牌的扩张和涨价,杨国福也不例外。
然而扩张难扩,涨价难涨,在加盟问题陆续显现的当下,对于现有的加盟商,杨国福又该拿什么稳住?
招股书显示,2023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持续运营超过(或等于)3年的餐厅数量占比仅有40%出头,也就是说,接近60%的杨国福加盟商“活不过3年”。
而且退出的店面大多为加盟商主动终止,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加盟商闭店的最大可能或许就是赚不到钱,长此以往,杨国福总部也将失去营收来源。
加盟商的管理难度大是不争的事实,日常的巡店工作就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此,杨国福选择聘请和授权第三方企业来协助管理及监督加盟店的经营情况。截至2023年9月底,其第三方合作伙伴有18家。
而且,在原材料的供应上,杨国福允许加盟商就近采购绿叶菜等生鲜食材。
两相叠加,这就给杨国福带来了更多经营上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杨国福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也证实了这一模式的弊端。
据报道,2023年7月,广东、上海、河北等11个省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排查了辖区内杨国福麻辣烫门店3323家,责令整改841家,警告5家,立案查处24件。以排查数量计算,整改比例在1/4以上。
而杨国福家族企业的属性,又很容易出现把个人利益置于消费者和加盟商的利益之上的情况,且“信不过外来人”,很难提升整体的管理专业水平。
招股书显示,杨国福、其妻朱冬波、其子杨兴宇分别持有杨国福集团41.82%、38.79%和19.39%的股权,且三人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按杨国福的指示行事。
杨国福的表妹夫孙伟,表妹韩晶,以及朱冬波的堂妹朱丹丹、外甥女张帆、张帆的丈夫白杨、朱冬波的妹妹朱冬艳、表弟孙国荣、堂妹夫李建华等,皆密布于杨国福集团的上上下下,管理着各地的加盟店生意。
就在去年9月,杨氏家族还上演了一波上市前的“突击套现”,宣派股息1亿元,扣税2000万元后,有8000万元进入他们的口袋。
打开杨国福官网,首页展示的企业宣传视频,基本上就将杨国福企业等同于杨国福本人,然而作为一家企业,个人的能力和视野都是有限的,上市后的杨国福麻辣烫,又能在杨国福的手中安心躺多久?
在伯虎财经看来,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实现消费者、加盟商、品牌方的三方共赢,才是杨国福的长久之道。
参考资料:
1、虎嗅:杨国福有必要做成星巴克吗?2、有数DVii:打开杨国福的招股书,眼前全是蜜雪冰城的影子3、红餐网:杨国福麻辣烫:从0到5000,它是如何发展成为全国品牌的?4、真探AhSk:蜜雪冰城与杨国福们的“加盟生意”:是蜜糖,也是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