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加盟排行榜
面馆加盟排行榜
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道理。被冠以“美食国度”的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直都倍受关注。随着健康饮食意识的苏醒以及饮食文化不断的丰富,人们的就餐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餐饮业迎来了一次富有挑战的机遇。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非常热爱面食,很多地区都以面食为主食,对于投资创业者来说,在机遇面前选择加盟面食餐饮,生意兴隆是必然。那么在面条加盟排行榜上,哪家面馆独领风骚,成功抢占面馆加盟先机呢?小编认为,锅品面吧最有发言权。
锅品面吧是一家定位于大众消费面食市场,秉承着千年的面食文化,严格遵循食材的营养价值和养生理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口味十年如一日精心经营,打造了老百姓口碑中经久不衰的面食品牌。如今锅品面吧作为面食行业的老前辈,旗下已有110家门店,意向加盟40650人,申请加盟777人,每天有超过百人来人来电咨询加盟信息无论从加盟商规模还是加盟意向人气,锅品面吧在面馆加盟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
能在这个品牌品均生存周期1-3年的面食行业中坚持自己特色10年屹立不倒,且如今在行业中做到傲视群雄的锅品面吧,成功之处在于产品特色上下足了工夫。为了让大家能吃到更多风味的面,锅品面吧重金特聘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为产品总监,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大师级团队研发新品。保证了锅品面吧能根据大众的喜好、饮食习惯的改变提升,不断推陈出新。以独立研发的手擀面工艺、百年汤料配方、传承千年砂锅文化的紫砂锅烧制,锅品面吧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烩煨酱烧系列面品,汇聚全国30个地区4种季节制作出120套特色菜单。
一切需求和改变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用心去煲每一碗面食,真诚的为每一位消费者服务,让消费者满意是锅品面吧秉持的经营理念。提供全面细致的发展战略,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加盟技术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加盟商获利是锅品面吧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加盟的锅品面吧,可以复制的成功缔造创业传奇,从选择一家有实力、有责任、有希望的面企开始,从锅品面吧开始!
餐饮行业专题报告:新中式面馆崛起,重新定义面馆消费
(报告出品方:海通证券)
1.行业概况1.1中式面馆:传统行业新升级,连锁品牌角逐千亿市场
面食是中华传统主食之一,品类成熟且市场广阔。根据艾媒咨询测算,中式面馆行业2024年行业规模有望突破4300亿元,2023-24年复合增速超11%。我们认为,基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式面馆具有定位精准、可复制性强、运营模式轻量化、受众范围广、市场空间大等特性,天生具备“万店基因”。在消费升级、物流冷链等技术和产业资本的推动下,传统中式面馆企业逐步突破了运营模式和规模的束缚,“大品类、小品牌”格局有望逐步改变。
1.1.1现状:大品类、小品牌,连锁化赋能
2023年市场规模超3000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餐饮行业市场规模4.69万亿元,同比增加18.6%,基本恢复至2023年水平。据乡村基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2016-2023年,快餐店市场规模由7952亿元增长至1.07万亿元,CAGR达10.4%,预计2025年快餐店市场规模达1.81万亿元;2016-2023年,中式快餐市场规模由5648亿元增长至7557亿元,CAGR为10.2%,预计2025年中式快餐市场规模将达1.27万亿元。据艾媒咨询,2023年全国中式面馆市场规模约3120.9亿元,预计2024年有望突破4300亿元,2023-24年CAGR约为11.33%。
大品类、小品牌,以散兵游勇为主。面馆赛道经营主体众多,据红餐网公众号统计,2023年初中国中式面馆总量约为40万家,以快餐业态为主。品类市场规模虽大,但因细分品类多、地域性强,长久以来呈现大而散的格局,较难孕育标杆品牌。根据红餐网公众号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粉面品牌以5-50家门店为主,门店数量超过100家的面馆品牌占比仅有约11%,1000家以上的占比不足1%(该统计尚不包括众多无品牌的街边店)。以兰州牛肉面这一品类为例,在全国有近4万家门店,但多数由个体户经营。我们认为,国内面馆整体表现为:(1)大品类,受众广,市场空间大。(2)小品牌,缺乏全国范围内的龙头品牌,以区域性连锁品牌及街边夫妻店居多,在品牌连锁化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连锁化空间广阔,新兴品牌势能高。2023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提升至15%,同比增加1.2;在连锁门店的品类分布中,小吃快餐门店数占比近50%。我们认为,面馆作为小吃快餐的重要品类构成之一,市场需求大、消费频次高、产品易标准化、模式易复制,具备品牌连锁化的基因和潜力。据窄门餐眼统计,截止2023年底,国内面馆连锁品牌达743个,拥有超过300家门店的品牌有10个,其中大多数新兴品牌设立了较高门店扩张目标,期望分得餐饮业“万店时代”的一杯羹。譬如,截止2023年3月6日,根据窄门餐眼数据,五爷拌面拥有1128家门店,公司预计在24年突破7000家门店。
立足一二线城市,下沉三四线城市。①高线城市孕育品牌:我们认为,高线城市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汇聚地,人口流动性大,对饮食口味的包容度较大。许多面馆品牌以高线城市作为创业起点,包括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目前主要布局上海,和府捞面也起源于上海,遇见小面则创立于广州。②低线城市拓展规模:相对高线城市,中国低线城市的规模化拓店空间更为广阔,以面馆品牌中门店数较多的五爷拌面为例,据窄门餐眼数据,主要布局东北、华北等二三线城市地区,依托直营+加盟双模式在全国已展店超过1000家,客单价在20元左右。我们认为,下沉市场中,面馆品类的机会较大。
1.1.2特质:频次高、单价低,消费多元化推动业态创新
消费频次高:源自中国悠久的吃面历史和饮食习惯。基于艾媒咨询1H21调查数据,我们分析认为,①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市场教育已然完成:有43%的受访者选择主食时更偏好吃面;27%消费者每天都吃面,42%消费者2-3天吃一次面。②中式面条花样繁多,受众广泛。由于制条、调味、粗细的不同,中国各地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面条品种,遍及各地,比如传统的兰州拉面、炸酱面、重庆小面、刀削面、担担面、热干面等,以及独具特色的新式创意面,比如和府捞面自研草本捞面。根据艾媒咨询网易号,中式面条的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喜好兰州拉面/炸酱面/重庆小面/刀削面的比例在70-80%之间,喜好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热干面的比例在60-70%之间,而意面/日本拉面的比例分别为55.7%/51.5%,相对较低。
客单价适中:期望消费金额普遍低于50元。相比其他中餐售价,面条总体消费价格偏低,价格随地段和区域波动明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①成本端决定,一碗面条的所需原材料主要是面粉、肉、菜、调味料等,因此大部分面馆并不需要通过过度提升价格来提高毛利率,主要根据浇头进行加价;以牛肉面、炸酱面、豌杂面、葱油拌面为例进行测算,毛利率分别为75%、83%、93%、93%。②消费的长期认知决定,面条这类低客单价的主食大单品在消费者中有较高认知,据艾媒咨询,在实际消费过程中,90%的受访者在面馆的单次消费在50元以下,其中44%在16-30元之间;在消费金额期望层面,80%的受访者期望单次面馆消费在50元以下,其中分别有37%和33%的受访者期望在16-30、31-50元。
客群定位变化:注重品质和体验,Z世代崛起。①对就餐环境、体验以及就餐的情绪价值提出新要求。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受访者在选择中式面馆时非常关注味道、环境卫生以及口碑,比例分别为56%、52%、44%。②Z世代逐渐成为餐饮主力客群。对于Z世代食饮消费特征,可以为:个性鲜明、求新求变、兴趣至上和品质消费。根据艾媒咨询,2023年约76%的Z世代因为餐厅的口味或新鲜程度选择二次就餐,约60%受餐馆服务态度影响二次就餐,餐馆的地理位置与装修风格、卫生环境也是重要原因,分别占比45%、42%。
为迎合Z世代对品质与体验的追求,新式面馆也逐步转向打造自身品牌文化,升级门店和产品设计,采用更精准多元化营销,线上线下多渠道触达年轻消费者的深层需求。譬如,遇见小面打造川渝特色店、IP“渝小龙”,传播“生活大小事,笑就完事了”的生活理念,并联合笑果文化定制专场脱口秀,以更贴近年轻受众的方式诠释品牌。
1.1.3挑战:同质化、规模小、外卖受限、零售分流
粉面品类创新难,品牌同质化严重。我们认为,与饭食品类相比,粉面品类更难创新。饭食品类不受原材料限制、烹饪方式丰富、风味各异,而面品类主要由面条、汤底和浇头组成,烹饪方式局限于煮、拌、炒等三种,创新主要在于汤底和浇头:①汤底主要可分为清汤、番茄汤、红汤、金汤四类,种类相对较少、不同品牌之间区分度不大,考虑到大众接受度,汤底创新较难;②浇头基本为受众较多的牛肉、肥牛、鸡丝、菌菇等,面馆为了出餐效率,基本采取“提前预备浇头、现场煮面”的模式,创新潜在成本高,同品类面馆的浇头存在一定的同质化问题。
品牌化、连锁化不足,加盟拓店或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面馆数量众多,但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均为小作坊。以兰州牛肉面品类为例,据潇湘晨报百度号,2023年底兰州市共有牛肉面品牌1083个,其中连锁品牌占比不足25%,且连锁品牌平均开店数仅为3家左右。我们认为,一方面,占比较大的小作坊式企业规范意识差,不具有严格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在食品安全控制上存在较大隐患。另一方面,兰州牛肉面等面馆依靠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管理相对粗放,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
面食特点决定外卖配送难。受面食“长时间易坨软”特点限制,长距离外卖配送受限制。对此,和府捞面等品牌开始采用“汤面分装”的包装模式进行外卖配送,但缓解汤面坨软问题的同时可能导致新问题,如汤袋食品安全、过烫不好拆倒等问题。我们认为,采用高品质“汤面分装”包装会提高面馆成本,并最终会以产品价格提高方式转嫁至消费者一方,例如和府捞面,以单人次消费一碗面+一份小食为例,叠加外卖配送费8元和餐盒费3元,客单价在50元左右。但是,众多餐饮业细分品类下,选择较高客单价消费快餐的客群占比较低,2023年,30-50元消费区间的小吃快餐门店数量占比仅为3.6%,同比增长10.0%,而10元及以下消费区间的小吃快餐门店数量占比为74.6%为快餐主流赛道。
半成品面零售品牌或将分流。相对于实体面馆,高端半成品面可以避免面食存在的外卖口感问题,由消费者直接加工立即享用,省去中间不可控的第三方加工、配送等环节。日式半成品拉面品牌拉面说主打“高端健康方便面”概念,迅速抢占市场,成为唯一进入2023天猫快消类TOP10的即食面品牌。随高质量的半成品面品牌进入市场,实体面馆或将陷入被分流、获客难等境况,但同时半成品零售也成为了新中式面馆品牌的发展契机,各家争先推出自有品牌半成品,并在电商、商超等多渠道进行销售。比如,五爷拌面研发酸辣粉、椒麻拌面、牛肉酱、野生蓝莓汁4种产品,在线上的微信小程序、淘宝旗舰店、京东等多渠道进行销售。
1.1.4业态对比:增速、翻台较高,经营效率仍需提升
在快餐这一细分赛道中,根据餐饮O2O网易号援引中国烹饪协会《2023年中国快餐百强分析报告》,2023年快餐前50强中,粉面类与西式休闲类营业收入增幅较大,分别为88.4%和184.4%,前者得益于上榜企业的增多,后者则得益于店均营业收入的上涨。
(1)和正餐相比:中式面馆作为快餐品类,店铺规模较小,选址要求更加灵活,SKU更精简,更易标准化,有助于其规模扩张;客单价相对较低,覆盖的客群范围更广,消费频次高,需求广阔。从翻台率来看,2023年松鹤楼翻台率约为6-8次,1H21味千拉面/海底捞/捞王/太二翻台率分别为3.7/3.0/2/3.7,21FY谭仔国际翻台率为3.0次。从门店投入和投资回报期来看,以属于中式快餐品类的杨国福麻辣烫、乡村基与大米先生和属于正餐品类的捞王锅物料理和绿茶餐厅为例。
杨国福/乡村基和大米先生/捞王锅物料理/绿茶餐厅初始投资分别为11-28/80-100/250-400/320-370万元,门店面积各约70-150/70-200/300-700/350-700平方米,投资回报期分别为6-8/12-18/13/17.5月。我们认为,对快餐品类而言:①整体日销低于火锅、酸菜鱼等正餐品类,但单店投入相对较少、投资回报期较短,有利于通过规模化展店,从而扩大收入端;②低客单价需配以高翻台率,门店经营效率是盈利关键。
(2)和非中式类快餐相比:①中式面馆作为中式餐饮,制作工序相较更为繁杂,标准化难度更高。汉堡类快餐是非中式快餐典型代表,主要销售汉堡、薯条、炸鸡和汽水等,虽然口味较单一,但优势在于制作流程高效省时,适合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反观中式快餐,口味更多样,品类更丰富,但烹调过程复杂,因此标准化难度大。以面为例,发展至今制法有杆、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溜等,调制法有蒸、煮、炒、煎、炸、烩、卤、拌、烙、烤、干捞等,进而又演变出全国各地的风味面条。
②中式快餐门店规模不断超越,但经营效率仍需提升。与2023年对比,中式快餐在企业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门店规模与营业收入占比都有所升高,中式快餐发展情况优于非中式快餐企业。从2023年快餐50强分析来看,主营中式快餐的入榜企业数量及旗下品牌总门店数均高于非中式快餐企业,但营业收入低于非中式快餐企业,中式快餐企业经营效率相比非中式快餐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1.2新中式面馆: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如何打造品牌差异化
新中式面馆通过提高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水平,加上资本运营的助力,逐步找到了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发展之路:①优越的单店模型,具备扩张基础;②上游成熟供应链的打造和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发展,加速规模扩张;③积极拓展多渠道、多品类,挖掘全时段全场景新价值,寻求新增长曲线。我们预计2025年中式面馆市场规模超4700亿元,门店空间约35万家;乐观假设下,新中式面馆25年赛道渗透率可达10%,赛道规模有望达470亿元,展店空间可达5.3万家。
1.2.1以场景和感官,打造隐形时空
吃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文化:连锁新中式面馆注重打造自身品牌深度,如挖掘某一地区的经典特色,将自身品牌和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深度结合。
以新式兰州牛肉面赛道为例,涌出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三家面馆新贵。①品牌定位:三家均以“正宗”为重要卖点。张拉拉打出“五代传承”的广告语,突出品牌背后的匠心;马记永深挖甘肃历史文化、牛肉面文化,并以兰州牛肉面创始人马耀山为自己品牌备书,营造正宗的品牌形象;陈香贵门店内部则设有“梦回兰州”、“地道兰州味、飘香两百年”品牌标语,无时无刻不在强化正宗感。②产品及定价:三家有高度相似的大单品:兰州牛肉牛肉面、烤羊肉串和牛奶鸡蛋醪糟,价格、口味都十分接近,同时都在推出烧烤、小吃、饮品等产品以丰富自身产品线。定位中高端,客单价在30-40元区间。
③选址与装修:选址上,不再是街边小馆,而是入驻大商场;装修上,对用餐场景、用餐体验、餐具风格均有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说,在门店装潢上,张拉拉的木色,陈香贵的黄色与木色,以及马记永的蓝色与木色,都是简约明亮的风格设计,提升了门店的格调;餐具上,都采用青瓷大碗,木质托盘、勺子等,更有质感,极力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1.2.2连锁扩张,打造规模经济
(1)打磨单店模型,拉升客单价,提高翻台率,稳固复购率。
拉升客单价:①走入商场及购物中心,相对传统面馆定价提升。据CBNDATA消费站百度号,2023年粉面品牌正加速往高档商圈和高档社区布局,尤其是高档商圈,开店速度在所有地址标签中最高。进驻商场和购物中心后,新中式面馆品牌产品定价普遍有所提高。21年高档商圈店铺占比最高的30个粉面品牌中,约87%店均客单价高于20元,60%高于30元,17%高于50元。如和府捞面和马记永,客单价均在40元以上,而传统粉面馆普遍定价在20元以下。②通过小食、饮料等产品构建消费组合。新中式面馆简化面类SKU的同时,将增加其他特色SKU。我们认为,消费者一般进店会在点面的同时选择至少1款小食或饮料,客单价将会在面产品单价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提高翻台率:精简SKU并配以线上下单模式,节省食客点餐及后厨制作时间,提高翻台率。以马记永为例,牛肉面只有一种26元的选项,外加5种烧烤手抓SKU、4种风味小吃SKU、10种特色凉菜SKU和9种酒水饮料SKU,价格在5-58元之间;同时开发微信小程序,提供在店点餐以及在途中预点餐服务。对比传统兰州牛肉面面馆,餐单上仅拉面类就有7-8种,除此之外还有盖面类、盖饭类、炒菜类等,且大多只能到店点餐后厨房现做,效率较低。
稳固复购率:通过会员权益增强用户粘性,通过品牌创意营销提升活跃度。新中式面馆品牌均建立自身会员体系,并定期开展相应优惠活动,同时通过新兴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引流。以和府捞面为例,注册并充值100元起用户可成为尊享权益会员,享受每月3次免费小吃、免费生日券以及会员价产品等优惠。2023年和府捞面联合笑果文化,成为《脱口秀小会》赞助商,并于同年9月在上海开设联名主题店,同时推出联名套餐,通过跨界合作以更年轻化的视角触达消费者需求。
(2)连锁品牌不断复制扩张,加快展店步伐。从4Q21平均值看,陈香贵有72家门店,年增60家;马记永有60家门店,年增46家;张拉拉有38家门店,年增35家,和府捞面有364家门店,年增58家;遇见小面有151家门店,年增41家;五爷拌面有824家门店,年增516家;松鹤楼面馆有49家门店,年增32家。以上品牌均在21年实现爆发式增长。
门店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①较低客单价品牌:如五爷拌面,主要布局东北、华北等二三线城市地区,采用直营+加盟双模式、“自下而上”的扩张道路,拓店速度也明显快于中高端新式品牌,据窄门餐眼数据,截止2023年3月25日,门店数已达1128家门店;②中高端定位、较高客单价品牌:如松鹤楼面馆、和府捞面、遇见小面等,发源并主要集中于一线或新一线城市,采用直营模式(遇见小面采用直营+加盟模式)、“自上而下”展店策略,我们认为,未来有望拓展下沉市场,但受制于较高客单价,下沉还需对产品组合或单店模型加以适当调整,以适应下沉市场客群。
以兰州牛肉面这一品类为例:老式的兰州牛肉面,有品类无品牌,主食SKU较多,特色小吃较少。选址以街边店为主,模式多为夫妻店,个体店。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3月25,全国已有37566家兰州拉面,主要布局下沉市场,呈现“自下而上”的拓展路径。新式的兰州牛肉面品牌中,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三家均起源于上海,主要布局一线城市,正在着力拓店,探索下沉市场,呈现“自上而下”的拓展路径。(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多元化探索,寻求新增长曲线。
多渠道布局:连锁面馆品牌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延长销售时间,拓展更多消费场景,触及更广范围消费者,比如布局外卖业务、进军下沉市场、创新门店模式等。以遇见小面为例,采用全渠道商场+交通枢纽+社区的运营策略,拓宽运营时间创造新价值。
多品类拓展:①进军零售,中国新中式面馆品牌借助其线下餐饮业打造的优良口碑,纷纷布局主食以外的零售市场,充分利用品牌优势,达到“1+N”产品布局,线上线下双线渠道,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比如和府捞面推出“和府到家”,提供鲜煮面、微波米饭、预制菜等多个主食及配菜小食产品,目前在数字化供应链产能的支持下,已经探索出20余款零售化产品。②通过“面馆+”模式探索多元业务,拓展增长空间。以和府捞面为例,打造小面小酒、和府火锅与她的面、财神小排档等多品类门店。
1.2.3供应链降本增效,资本化加速发展
成熟供应链及数字化建设,保障前端拓店。①打造成熟供应链体系降本增效,把控优质的原材料,以及稳定的货物供给。目前主流连锁餐饮龙头加快了自有供应链的建设和打造。②数字化建设,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手机支付以及电子化菜单方式,效率更高,消费体验进一步升级;线上会员体系建设,拉近品牌与消费者距离,提升客户粘性。
资本入局,进一步助力拓店与供应链建设。①资本看好面品类成长性及发展潜力。2023年面类餐饮品牌融资事件频繁,范围不仅涵盖了实体餐饮品牌,也包括零售品牌。②资本助力下,新中式面馆成为冲击万店的得力选手。2023年获得融资的品牌主要为新式连锁面馆,拿到融资的品牌一般会向三个方向努力:①供应链,加码供应链或者升级供应链效率及扩大覆盖区域,以便支持更多门店;②品牌建设,通过营销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③扩充门店规模。以五爷捞面为例,2023年融资目标为,强化供应链体系并打造自有工厂、信息化智能系统升级、打造国内顶级运营团队、加快拓展全国门店网络。
1.2.4味千拉面的启示:用户忠诚度为王
1996年,味千拉面在中国香港开设第一家门店,开创国内日式拉面先河;2007年,味千(中国)登录港交所。在扩张过程中,味千拉面一直以传承日本大骨熬汤的日式拉面为卖点。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9.96亿元,净利润2.09亿元。截止2023年1月21日,市值为10.4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下降约93%。截止2023,公司拥有快速休闲连锁餐厅737间,2023-20年门店数量分别为766、799、722家;翻台率曾在2007-10年间持续维持在5次以上,随后一路走低,2023年降至3次。
短期:信任危机、投资不利、内部贪腐,味千一路坎坷。①信任危机:味千拉面始终以传承日本大骨熬汤的日式拉面为卖点,但在2011年公司公告称汤底由骨汤原液还原而成,公司声明骨汤原液由猪骨熬制浓缩而成,再按照独有工艺流程调味分装成味千千味汤,然后统一配送至各地区门店,在门店将千味汤兑制还原为猪骨汤底。②多次投资不利:据公司2023年年报披露,由于公司2015年投资的鸡蛋供应商江苏鸿轩生态农业经营表现不善,造成公司6130.6万元亏损;另外,2017年,投资百度外卖失利,当年整体业绩亏损4.87亿元。③公司治理问题:据公司2023年4月23日公告披露,首席财务官刘家豪涉嫌挪用资金,于2012年1月至2023年11月,将约2591.6万港元以支票欺诈方式挪用。
长期:品牌老化问题显露,尝试创新以打破僵局。2007年上市之初,味千拉面主要SKU为搭配不同食材的日式白汤拉面,还有其他一般于大部分日本餐厅的菜单上出现的日式菜式如饭餐、石头锅餐、烧烤食品、配菜和甜品。而发展至今,虽也有新品推出,但菜单仍以拉面、饭食、小食,变化并不大。但与此同时,味千拉面也在努力做出改变尝试:①门店改造方面,味千曾推出新概念主题店,如味千熊本熊主题店,将味千拉面和同样来自日本熊本城的熊本熊完美融合;青岛万象城主题店,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设计理念,时刻铭记不忘初心,守望匠心。②品牌营销方面,味千通过搭建线上平台来维系消费者关系,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号,并定期推出促销活动。
味千拉面的曲折过往给新式面馆发展敲响警钟,我们认为,在品牌维护、产品升级方面坚守长期主义,紧跟消费者千变万化的需求是新式面馆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新中式面馆崛起,紧抓消费者需求,积极创新,在资本助力下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挤压味千拉面等老牌面馆的市场空间。
1.2.5空间测算:2025年新中式面馆赛道规模有望达480亿元,展店空间5.4万家
预计2025年中式面馆市场规模超4800亿元,门店空间约54万家。据红餐品牌研究院,2023年全国面馆数保守估计在40万家左右;据艾媒咨询,预计2023年全国中式面馆市场营业收入将达3121亿元,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将突破4306亿元,对应其预测2023-24年均复合增速为12.7%。基于艾媒咨询数据,我们假设2025年仍维持12.7%的增长率,推测2025年营收规模达约4854亿元。根据窄门餐眼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式面馆客单价大致在20-50元左右(我们选取五爷拌面客单价在20元;和府捞面客单价在45元;松鹤楼客单价为73元,我们考虑由于松鹤楼面馆现阶段仅有70家门店,占总体比例较小,整体新中式面馆客单价被拉升幅度较小,客单价上限假设为50元)。
我们从城市分级角度对市场规模进行测算:假设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月消费频次分别为2.0、1.8、1.3和0.5次,且在新中式面馆消费客单价分别为50、40、30和20元,则中式面馆市场规模约4846亿元。
我们从两个角度对门店空间进行测算:(1)单店运营: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约有中式面馆40万家,市场规模2667.4亿元,我们假设客单价在30元,则单店年销约666.9万元,日消费人次609次。假设2025年随着中高端新中式面馆占比提升,均价上浮33%至40元,日消费人次持续在610次,市场规模为4800亿元,则中式面馆门店数约53万间。(2)各级城市人口密度:假设2025年各级城市人口数上浮0.5%,同时假设中式面馆品牌未来逐步下沉且低线城市消费水平逐步提升,则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密度达到6.8、7.1、6.0、2.3间/万人,则总门店数约54万间。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继续测算新中式面馆市场规模及展店空间,乐观情况下,2025年赛道规模有望达480亿元,门店空间可达5.4万家:我们依据新中式面馆目标扩张门店数,对2025年新中式面馆品牌渗透率做出假设。以遇见小面、松鹤楼、五爷捞面为例,未来拓店目标是现有门店数的7-8倍左右,依据拓店情况我们分别给出乐观、中性和悲观情况假设,2025年新中式面馆品牌渗透率分别为10%、5%、2%。由此,(1)乐观情况下,若新中式面馆品牌拓店基本符合预期,渗透率能够达到10%,则赛道规模有望达480亿元,门店空间可达5.4万家;(2)中性情况下,若拓店速度有所收缓,渗透率为5%,则赛道规模可达240亿元,门店空间为2.7万家;(3)悲观情况下,若拓店不及预期,渗透率为2%,则赛道规模仅在96亿元,展店空间收窄至1.1万家。
2.代表性公司分析新中式面馆品牌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①研发更贴合新消费者口味的新式面类,②翻新并传承受众较为广泛的传统品类。我们选取和府捞面、苏式面松鹤楼面馆、重庆小面遇见小面、兰州牛肉面陈香贵4个不同品类内的代表企业进行具体分析。
2.1和府捞面:互联网思维的“养生面”,打造书房里的多元品牌集团
和府捞面打造多元品牌集团,运用互联网思维创立“书房里的养生面”文化,精细化定位于中式中高端主题快餐。消费者定位中高端,门店设计中式书香元素。全产业链打通,上游强势供应链体系稳步发展,下游多元品牌刺激新增长曲线,信息化及门店管控优势深受投资者青睐。
2.1.1品质“慢快餐”,树立新中式标杆
以“书房里的养生面”打造品质“慢快餐”,定位中高端树立新中式标杆。和府捞面以“草本原汤”做面,打造“书房里的养生面”概念、以“休闲快餐”概念精细化定位于中式中高端主题快餐。消费者定位中高端,客单价45元,主要布局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精准定位追求品质与环境的白领上班族。门店设计具有鲜明中式书香设计元素,提倡品味、慢生活的餐饮理念。门店装潢充满了国潮元素,中式圆形镂空屏风、大红灯笼元素,营造出一种高级氛围感,古色古香的环境,角落里放满了书本,成为不少年轻人用餐打卡的圣地。
全直营模式,高端精致定位,门店数量超390家。2013年和府捞面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接下来几年的时间迅速扩张,相继进入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城市。根据窄门餐眼数据,和府捞面全面采取直营模式,截止2023年3月6日,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数达392家,在营门店381家,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占比83.9%,仅上海就有109家门店。2023年,全国新增门店118家,稳步扩张。目前和府捞面在三线城市店面占比仅为3.94%,四线更是稀少仅有0.52%。走高端精致定位,和府捞面的店面通常开在各大商场中,并为此付出高昂的房租成本。
2.1.2全产业链打通,多元品牌策略加速发展
上游供应链能力支撑供给端:
中央工厂保障品质,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了保证各门店供应的品质与效率,和府捞面搭建了如皋工厂仓/上海总仓+各省前置仓+门店终端仓的三级仓储架构,并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基地形态的中央厨房。公司拥有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中央工厂,能够支撑超过1000家各种类型门店的基本运营。
全产业链智能化管控体系,数字化营运高效运作。和府捞面建立了从最前端消费者到最末端原料的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根据消费者端会员精准营销的大数据,制定门店端的销售计划、匹配库存和物流,并反馈到后端生产运营和采购管控,通过信息化可追溯体系,规范供应商管理,从源头把控食材质量。
科学手段保障原料和产品的品质稳定。耗资千万元建立高标准检验科室,配备面条质构仪、光谱监测仪等多种设备,对面粉蛋白质、面条成品结构等进行科学判定,对农药、兽药残留进行精密监测。和府捞面携手江南大学成立面制品联合研发中心,不断优化提质。和府捞面产品研究院每周研发或升级产品超百件,新品从研发到上市最快仅需30天。
下游多元品牌发展满足需求端:
运用数据深入消费者饮食场景,“面条+”创新探索新增长曲线。依托于研发中心对数据反馈的灵活应用,和府捞面相继布局了“餐+饮”模式的小面小酒、针对一人食精致火锅的和府火锅与她的面、以及主打面饭小食的财神小排档。和府捞面正在深入年轻人饮食生活的不同场景,不断开发完整的数字生活解决方案新供给。
线上线下全布局,零售消费端的“到家能力”。和府捞面的数字供应链在到家能力上的输出,一方面深入优化外卖体验;另一方面将堂食场景与速食场景相融合,以门店同款占据品牌心智的5分钟鲜煮捞面,将居家速食体验提升到新的标准。和府捞面零售板块“和府到家”现已推出20余款零售化产品,包括鲜煮面、微波米饭、预制菜等。
新业务提升客单价,拉动整体业绩。以小面小酒为例,客单价71元左右,门店数量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增长迅速。据窄门餐眼统计,从2023年4月首家开业以来,截止2023年2月5日。现全国门店数已达31家,平均每月新增3家门店。
2.1.3资本青睐,拟海外上市
和府捞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信息化及门店管控优势深受投资者青睐。2023年7月,和府捞面完成了近8亿元人民币的E轮融资,在当时创立了面品类融资金额的新高。自2015年以来,和府捞面已经陆续完成了6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了16.45亿元人民币,近两年融资总金额就超过了12亿元人民币,将和府捞面的市场估值拉升到近70亿元人民币,单店估值约0.18亿元。
1H21和府捞面营业收入实现了扭亏转盈。根据在A股上市的绝味食品公告有限公司2023年10月26日发布的《关于全资子公司转让其参股公司部分股权的确认的公告》,2023年营业收入11亿元,净亏损2.1亿元;1H21营业收入为8.5亿元,净利润为1385.7万元(未经审计)。
未来拟境外上市。根据在A股上市的绝味食品公告有限公司2023年1月29日发布的《关于全资子公司全资子公司参股公司重组的公告》,该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深圳网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参股公司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拟实施境外上市计划。
2.2松鹤楼苏式汤面馆:守正创新,老字号“二次崛起”
松鹤楼融合传统味道与新式消费主流,开拓苏式汤面馆细分赛道。我们认为,松鹤楼主要优势在于:①百年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融合;②背靠上市公司大生态平台与原有正餐苏帮菜大馆。截止至22年3月6日,全国松鹤楼面馆门店共计79家,立足华东,布局华北、华南,异地扩张态势良好,有望向中西部复制,成为全国性品牌。
2.2.1细分苏式面,与正餐苏帮菜并行
起源传统苏帮菜,首批中华老字号。松鹤楼是苏州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海内外知名的正宗苏帮菜馆之一,创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迄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并于1999年成为商务部首批认定命名的“中华老字号”餐饮品牌。松鹤楼做传统苏帮菜,几乎每种食材都有对应的名菜,如鱼有松鼠鳜鱼,虾有清炒虾仁,肉有樱桃肉、酱方,鸭有卤鸭、香酥鸭,黄鳝有响油鳝糊等。根据窄门餐眼,截至22年3月23日,全国共有12家正餐板块门店。
基于正餐板块,开拓苏式汤面馆细分赛道。据光绪十八年(1892年)苏州面业公所的碑刻记载,松鹤楼位列捐助者名单首位(原碑现藏于三元坊孔庙)。松鹤楼起初为面馆,以焖肉面、卤鸭面等苏式面点闻名,之后升级为菜面馆;后逐步取消面馆业务,升格为苏帮菜“大馆”。虽然面馆退出江湖,松鹤楼的“一碗面”却始终是苏州人心中的白月光,特别是姑苏十碗面之一的招牌卤鸭面。2023年,松鹤楼将面食业务重新单列出来,在上海豫园商城开出第一家“松鹤楼苏式汤面”模型店,正式重启面馆业务。
2.2.2守正与创新,老字号加码研发
老字号“二次崛起”,满足消费者用餐需求。松鹤楼苏式汤面消费者定位一线城市年轻人与白领,要“二次崛起”,需要做到“守正”与“创新”,融合传统老字号味道与新中式面馆消费者需求。松鹤楼面馆从产品研发到门店设计都在积极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
百年文化底蕴,苏式汤面馆历久弥新。苏州菜讲究“不时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指食材根据四季二十四节气定期轮替,保证食物口感体验;“食不厌精”指对于食材精挑细选、精益求精。松鹤楼苏式面基于苏州菜的严谨精细,品牌定位于4个关键词——260多年传承,64小时精心熬制,通过32种配料,成就1碗汤面:①汤底讲究:由整鸡、青鱼、猪骨、鳝骨等精心熬制;②浇头种类繁多:卤鸭、焖肉、鳝丝、虾仁等应有尽有;③常规品类根据季节更新:比如时令的冬季暖羊系列、秃黄油套餐。
产品研发加码,每一碗汤面都经过严密计算。要满足汤面在短时间内的口感美味、一致,须加强产品的供应效率与品控。松鹤楼中央厨房的产品研发中心,将各种苏帮菜品的烹制技艺数值化、标准化、流水线化,通过更科学高效的手段呈现最正宗的苏帮菜与苏式汤面,包括:①发酵改良面条,提升保质期:一般苏州面条的保存期仅1至2天,存放久会出现黑化断裂的现象,松鹤楼组建40人的研发团队研究面条,通过发酵改良将保质期提升至15天。②操作标准化:从根据厨师经验把握面汤分量改良为统一使用50克制汤勺,制作一碗面只需白汤红汤各一勺,并将碗沿上的LOGO作为刻度标准。松鹤楼每一碗汤面都经过严密计算且操作简单,极大简化了门店后厨的加工流程,并通过数值化还原了“苏州一碗面”的原汁原味。
经典苏州园林风格装修,讲述百年传承历史。在面馆内的装修,松鹤楼面馆采用了经典的苏州园林风格,飞檐花窗,一步一景,陈列着老照片、旧面票、老牌匾等老物件,展示了很多旧时人吃面的文化传统。松鹤楼面馆百年传承的历史故事,也被融合到了餐具、菜单、摆设等的设计之中。
2.2.3背靠大平台,推进现代化生产体系
背靠大生态平台,开启连锁化发展。豫园集团于2023年收购苏州松鹤楼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及旗下苏州松鹤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集团整合文化食饮、文化餐娱,成立了新整合的文化饮食集团,开启了餐馆连锁化、标准化发展。根据上海黄浦企鹅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黄震认为,松鹤楼具备两大潜力优势:品牌沉淀百年的文化底蕴、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基于集团的平台,松鹤楼在渠道的开发、会员的融通、数字化的打造和营销的推广方式等方面具备大生态的支撑保障;依赖原有正餐板块,松鹤楼在供应链体系、品牌梳理、产品研发及进一步标准化、连锁化方面具备稳固基础。
构建现代化供应链体系。松鹤楼是中国最早做中央厨房的老字号餐饮企业之一。中央厨房自2008年开始策划,2012年建成并试运行,生产品种从最初7个增至140个品种,从根本上保障门店菜品的品质统一。中央厨房从采购到加工都有严格的控制标准,从源头开始把控质量,选料严瑾,细致加工,并通过良好的物流体系保证原料的新鲜与安全。
2.2.4高速拓店,公司预计23年突破300家
进入高速拓店期,异地扩张反馈良好。松鹤楼面馆基于松鹤楼正餐品牌在华东的品牌认识度,立足于华东,已布局至华北、华南,在2023-21年分别开设2、17、48家面馆门店,截至2023年3月6日有77家门店,覆盖北上广江浙5个省份,公司计划于2023年完成全国300家门店布局。2023年松鹤楼面馆苏州观前的母店上榜大众点评都市榜,是苏州唯一以苏式面博物馆形式呈现的面馆;北京芳草地首店/杭州万象城店/深圳CPk店日均营收约4/3.2/3.5万元,均反馈良好。
2.3遇见小面:餐饮创始出身,超级品牌策略创新川渝文化
川渝风味小吃细分品类切入市场,重新定义市井味道,打造超级品牌。采用“工厂+DC(配送中心)+门店”的部署方式,展现轻资产布局的优势,降本增效。直营+特许经营模式,现有门店144家,覆盖全国24个城市,全国稳步扩店,全渠道发展。创始团队深耕餐饮业多年,产品打磨极致,餐饮业内资本看好。(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3.1重新定义重庆小面,致力打造超级品牌
川渝风味深挖传统,创新品质契合消费者需求。遇见小面2014年6月创立于广州,以其独特的川渝风味小吃细分品类切入市场,将重庆小面等一系列产品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一举改变了重庆小面传统街边夫妻店的形象,深受消费者喜爱。遇见小面以口味独特的重庆小面切入餐饮市场,不断创新菜品,除了主打产品重庆小面之外,已拓展出川渝特色小吃、烧烤、现炒浇头面等产品线。招牌产品红碗豌杂面、酸辣粉月销已超20万碗,近150间品牌店进驻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厦门等地的核心商业中心及交通枢纽。
地道川渝,文化母体孕育超级品牌。遇见小面通过回归川渝母体文化,挖掘川渝地区的民艺资产,以增强空间风味感、地道感作为核心,以小面红、竹元素及重庆元素艺术装置打造了属于遇见小面血统的品牌体验空间。2023年8月遇见小面全新品牌形象隆重登场,同时推出全新IP——代言人渝小龙,凝结了川渝文化的性格特点,负责代表遇见小面向大众传播快乐。
2.3.2轻资产布局供应链,降本增效助力产品矩阵扩展
轻资产布局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赋能超级品牌成长。遇见小面采用“工厂+DC(配送中心)+门店”的部署方式。轻资产布局的优势在于减少成本,打造单一超级品牌。智能化方面,自研软件搭建餐厅数字化管理体系。顾客小程序点餐占比近100%,会员月复购率高达53%。遇见小面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总共累积数百万级会员的“私域流量”。同时与碧桂园机器人企业尝试共研智能化设备,在做简快餐面食领域智能化尝试。
全时段经营、提升坪效,全国扩店稳步发展。2023年遇见小面C24开业,24小时营业,打造24h产品线的组合、餐饮零售的融合、线上线下的结合“三个核”。遇见小面全面直营+特许经营模式,据窄门餐眼统计,截止2023年3月6日,现有门店144家,在营门店143家,覆盖全国24个城市;在营门店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占比83%,仅广东省就有94家门店,三四五线城市门店数占比仅6%;2023年全国新增门店63家。在打通线上各渠道的同时,拓展线下门店,逐步从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地走向全渠道发展。
2.3.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配合资本助力
高知创始团队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长期可持续发展。遇见小面三位创始人为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级校友,理工科背景出身,为品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中董事长宋奇为香港科技大学硕士,先后在中国香港麦当劳、百胜中国负责门店运营和店铺开发与选址,在创办遇见小面之前,也曾做过其他品类的餐饮创业。宋奇与其团队洞察重庆小面品类创业机会,秉持着“把一件小事做好”的品牌精神,将遇见小面一步步发展壮大。自2015年9月起,小面大学开课,公司建立起系统化餐厅管理及培训系统,鼓励学员从基层做起全方位锻炼,同时设有系统的考核制度,不断激励人才创新与发展。2023年,遇见小面与广州红海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红海云将通过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红海HR,推动遇见小面实现人力资源数字化升级,助力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共创人力资源数字化新时代。
遇见小面目前经历了5轮融资,2023年7月14日获得最新一轮战略融资,超1亿元。融资将继续用于遇见小面的品牌建设、数字化建设、门店拓展、供应链建设及点位布局、社区零售和智能化探索等业务。
2.4陈香贵:重塑经典兰州牛肉面,连锁化延伸品牌生命力
陈香贵创立于2023年,从兰州牛肉面细分赛道切入,立足上海,通过直营模式不断拓店创新,深入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公司注重品牌创新与变革,重塑兰州牛肉面文化,拉近与消费群体举例;创始人餐饮从业经验丰富,为新品牌注入连锁管理基因,成立人才培养中心,实现传统品类规模化发展,打破“有品类无品牌”的赛道发展瓶颈,备受资本关注。据窄门餐眼统计,截至2023年3月6日,全国共拥有门店197家;据红餐网公众号援引窄门餐眼,未来3年门店数量预计能达到600家。
2.4.1重塑兰州牛肉面文化,注重品牌创新与变革
切入兰州牛肉面赛道,致力于打造牛肉面界的“海底捞”。兰州牛肉面赛道,由于发展历史悠久、消费者熟识度高,可以节约部分前期市场教育支出,而当品牌确立后,回报率会很高。借助传统兰州牛肉面优势,陈香贵品牌于2023年应运而生,并通过直营模式不断拓店创新,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连锁化的兰州牛肉面品牌,有望成为牛肉面界的“海底捞”。传统西北元素与新时尚元素相结合,重塑兰州牛肉面文化。陈香贵门店选址于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及写字楼周边;装潢以黄色和木色为主,简约明亮格调高;餐具采用青瓷大碗,木质托盘、勺子等,塑造国潮形象。门店内部设有“梦回兰州”、“地道兰州味、飘香两百年”等品牌标语,传递正品讯息。公司打造IP形象大黄牛“阿贵”,线上线下与食客高频互动,拉近消费者距离,迎合新消费群体趣味需求。
注重创新与变革,不断激发品牌活力。①门店选址创新:陈香贵不同以往兰州牛肉面馆落位街头巷尾,而是选址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及写字楼周边,价格定位在30元左右;②消费群体定位创新:定位家庭型和白领型消费人群,门店选址与之相匹配;③产品创新:SKU在25-28种之间,有面条粗细8款供顾客选择(大宽、宽面、韭叶、荞麦棱子、二细、三细、细面、毛细),细化面条定制,提供免费续面、红枣茶服务,且延伸出肉串、肉夹馍等烧烤、小吃产品线,且每2-3月上一次新,如“虎皮鸡爪”等产品深受食客喜爱,补足传统面馆的品类劣势。创新为品牌赋能,收获顾客好评,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2月,陈香贵大众评分86分,好评率86.77%,对比同品类张拉拉和马记永,大众评分分别为84.34、84.24分,好评率分别为84.32%、84.01%,陈香贵在同一品类中位居前列。
2.4.2创始人经验丰富,人才培养逐步发力
创始人餐饮从业经验丰富,捕捉机会提早布局。陈香贵首家门店于2023年3月开业。公司主体“上海陈香贵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于2023年7月注册,大股东为创始人姜培军,占股比例为47.4%,宋欢平持股比例为15.8%。创始人蒋培军曾在德克士供职8年,于2007年辞职,后从事一家连锁火锅品牌运营岗;于2010年开始餐饮创业,做过诸多尝试,曾经营一家川菜品牌,后又经手一家海鲜自主品牌及酸菜鱼快餐品牌。2023年,由于疫情影响,大部分营收受挫,姜培军开始转战兰州牛肉面市场,捕捉市场低连锁化率机遇,试图借由兰州牛肉面,打造像肯德基、麦当劳式的管理体系,将连锁管理基因注入新品牌陈香贵。
搭建人才培养中心,助力规模化管理及扩张。2023年底陈香贵教育培训中心在上海正式开业。该教育中心作为企业培养牛肉面大师和优秀餐饮经营人才,所有的员工经过培训部在此进行统一、标准化的培训课程,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培养和输送。陈香贵的企业愿景是2025年成为中国兰州牛肉面品类引领者,服务3亿消费者,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计划培养3000名拉面大师和2000名优秀餐饮经营人才。
2.4.3聚焦一线、新一线迅速拓店,受资本青睐
自成立至今,获多轮投资,备受资本青睐。陈香贵自2023年创立以来,截止2023年3月,共完成5轮融资。2023年2月,公司完成最新一轮超亿元融资,由正心谷创新资本、云九资本、源码资本、个人投资者宋欢平共同完成。
立足上海,聚焦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迅速完成门店拓展。陈香贵发源于上海,自创立至今,在资本助力下,聚焦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迅速拓展门店。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3年3月6日,陈香贵在全国共拥有门店197家,在营门店196家,覆盖全国11个城市;门店主要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占比约为98.5%,其中上海门店数量占比约为58.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官方网站
看完2023年特许连锁百强餐饮业排名,感觉就像我们人生一样。
2023年特许连锁百强业态前餐饮业前三名分析:
A、西式快餐:
1、百胜中国-肯德基(起源于美国,全球15000家,发展壮大在中国,目前国内门店近9300余家,其中肯德基门店数达到6534家,必胜客门店数为2281家,其他餐厅门店数为385家,旗下还独家拥有小肥羊、东方既白、黄记煌和COFFiiJOY连锁餐饮品牌。)
2、金拱门---麦当劳(1955年创立于美国芝加哥,目前全球拥有门店37000余家,远超于肯德基,但是相比中国而言,麦当劳发展相对缓慢。)
3、天津顶巧--德克士(德克士是中国西式快餐特许加盟第一品牌,最大的加盟连锁舒食快餐企业,德克士炸鸡起源于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1994年出现在中国成都。1996年,顶新集团将德克士收购。2013年突破2000家门店,目前全国门店2500余家。经过二十三年发展,集团旗下主要有食品制造业康师傅和味全、流通事业有全家便利店、餐饮连锁事业有德克士和康师傅私房牛肉面等三大投资事业。
B、中式快餐:
1、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成立于哈尔滨,开始以为是川式企业,杨国福麻辣烫在全国各地拥有加盟店规模6000家,这样的加盟数量,是其他品牌无法比拟且在短时间内就能追上的,可以说,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人气,是行业内第一。
2、杭州味捷餐饮有限公司于2010年08月12日在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鲁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一般经营项目:餐饮管理;含下属分支机构经营范围等。(这家公司说实话不了解,什么来头?为何中式快餐排名第二?有了解的朋友分析一下。)
3、快乐蜂(中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永和大王,是源自台湾的知名中华美食快餐品牌。1995年,永和大王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餐厅。截至2023年,永和大王已在全国开设了320多家餐厅。
C、正餐:
1、中国(全聚德):1993年5月,中国北京全聚德集团成立。目前总门店111家,2004年4月,首都旅游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集团实施战略重组。首都旅游集团成为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品牌这么好,为何发展这么缓慢,是不是股东太多的原因?
2、阿瓦山寨是由陕西阿瓦山寨品牌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屈国强先生带领的研发团队秉承“溯源·践道”的企业精神踏遍祖国湘、黔、滇的山水奇峰,感悟苗、土、布依各族人民的古朴民风,历时六年独辟蹊径,创建的原生态山寨主题餐厅。加盟店近400家
3、2023年正餐已无第三名,2023年正餐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看来这两年做鸭不太适合啊
看完2023年特许加盟百强榜,就像人生潮起潮落一样,只要底子打得好,基础做得牢,品牌就会坚挺,今天的榜单不代表明天的榜单,中式快餐的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杭州味捷餐饮有限公司有点看不懂,发展之迅速、希望2023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乘胜追击再创辉煌。同时也不要验证中国一句古话,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