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门槛从500万元降至30万元,能缓解周黑鸭的焦虑吗?
在开放特许经营、入驻上海全家及北京7-Ev便利店后,周黑鸭再次进行渠道下沉,升级特许经营。
6月22日,周黑鸭通过微信公众号发文称,正式开放单店特许经营,加盟条件为拥有优质的铺面资源三年以上稳定租期、自有资金30万元以上。这与去年底推出的“发展式城市特许模式”相比,单店特许经营门槛大大降低。仅初始资金一项,城市特许模式的加盟商门槛就在500万元以上。
渠道下沉,放宽渠道商资质的背后,是周黑鸭2023年营收、净利的双降,以及大股东的减持。
渠道下沉降低加盟门槛
周黑鸭表示,此次放开的单店特许经营模式围绕“无忧智选”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主要面向目前直营门店区域,将依托直营体系的管理和供应链,从选址评估、供应链物流、门店设计装修等多维度,为加盟商提供支持及辅导。数据显示,目前单店特许加盟店已有13家。
2023年11月18日,周黑鸭正式开放发展式特许经营模式,将商业模式升级为“直营+特许经营”。只不过,特许经营商要求加盟商拥有高于500万元初始资金外,对加盟商拥有的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也有要求。
首批签约特许模式的公司为广西铭和食品有限公司,是广西知名零售连锁企业南城百货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与国内知名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商场,以及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均有很好的合作关系。
对于特许经营,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直营+特许经营的混合型经营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并能快速跑马圈地。
根据时任周黑鸭行政总裁张宇晨的说法,周黑鸭对特许经营合作对象进行选择时格外谨慎,必须寻找经营理念相契合、能对产品品质负责并有实力建立高质量长期合作的商家作为合作对象。预计2023年年底能看到特许经营模式的初步成果。
数据显示,2023年底周黑鸭门店已正式进驻全国各地高速公路服务区。截至今年6月15日,周黑鸭已与19位发展式特许合作伙伴签约,覆盖全国51个城市和地区。
然而快速的跑马圈地并未让周黑鸭收获一个丰收年。
2023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周黑鸭实现营收31.86亿元,同比下降0.8%;实现归母净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24.56%。同时,销售成本由2023年的13.6亿元增加1.5%至13.8亿元。
关于成本上升的原因,周黑鸭称,主要归因于原材料采购单价增加、新加工厂投产后折旧增加以及人工成本总体上涨。
对于业绩连续下降的原因,周黑鸭称,主要与市场竞争加剧,自营门店收益减少及分销商收益减少有关。还面临着电商红利逐渐消失、新兴食品对消费者分流等压力。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公司历年财报发现,周黑鸭门店扩张速度呈放缓态势。因门店绩效考核不达标、市政改造等原因,周黑鸭2023年调整关闭216间自营门店,新开设229家,截至2023年底,周黑鸭拥有自营门店1301家,较2023年净增门店仅13家,而2017年、2023年净增门店数量分别为249家和261家。
同时,作为总部位于武汉的企业,周黑鸭在此次疫情中损失惨重,周黑鸭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约1000家门店暂时停业,关店占比高达80%。
开辟渠道入驻便利店
周黑鸭把2023年称作是第三次创业的开局之年,经历了经营模式升级和人才组织变革方面的调整,开放特许经营和开辟渠道业务已经成为周黑鸭重要的经营模式。除了放开的单店特许经营,周黑鸭还通过入驻便利店的方式开辟渠道。
日前,周黑鸭宣布,已入驻全家便利店上海门店和7-Ev的部分北京门店。入驻的上海全家便利店数量超过2000家,入驻的7-Ev北京便利店也超过了200家。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7-Ev便利店发现,周黑鸭的鸭锁骨等产品已经与哈哈镜等产品并列在货架上。但是,有的便利店上架后却选择主动下架。
“一个多月前就已经上架了周黑鸭,但不好卖,所以该产品已经下架了,也不考虑重新上架。”一位7-Ev便利店店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想买可以提前一天预约,但是只会按照预约数量进货。
7-Ev便利店北京地区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周黑鸭并非‘入驻’7-Ev便利店北京地区,而是给便利店供货,店铺自行决定具体订货单品和数量。“我们想卖就订他家的货,不想卖就取消,不是合作(入驻)。”
对此,周黑鸭相关负责人称,7-Ev便利店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期问题,公司内部已经在做调整。
对于入驻便利店的原因,周黑鸭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于拓宽渠道。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在遭遇业绩下滑后,周黑鸭的求变行为。“从便利店重度品类来讲,第一是饮料,第二是酸奶,然后是早点、便当。对于周黑鸭而言,产品矩阵较小,布局便利店对于周黑鸭而言更多的是场景的扩展,对渠道是有帮助的。但进入便利店对周黑鸭利润的蚕食也非常厉害,周黑鸭的进店费用有可能要比其他品牌高。
摒弃直营如何规避食安黑洞
事实上,周黑鸭面临的困境与其此前坚持的直营模式不无关系。
朱丹蓬表示,直营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周黑鸭快速扩张的步伐。在整个行业红利爆发时期,周黑鸭的直营模式没有享受行业到红利,这让其规模远远落后于煌上煌和绝味食品。
2023年,周黑鸭、绝味、煌上煌毛利率分别为56.54%、33.95%、37.59%,周黑鸭稳居第一。但是三者的营收分别为31.86亿元、51.72亿元、2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7亿元、8.01亿元、2.2亿元。
高营收、净利的背后是超高的门店数量。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主打加盟模式的绝味食品、煌上煌分别拥有门店10954家、3600家,仅2023年一年,绝味食品门店数量增加了1039家,同比增10.48%。而周黑鸭的门店总量为1255家。
快速跑马圈地的背后,是加盟模式常被诟病的食品安全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现,不乏对周黑鸭产品变质的投诉。
面对加盟模式的弊端,周黑鸭是否可以避免食安问题的进一步放大?现有的供应链能否承受快速扩张的门店需求?一切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
连锁化盛宴
民以食为天,中国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庞大的人口基础,孕育着数万亿的消费市场。
在过去,由于中国饮食口味多、制作环节多,造成了单店天花板低、异地扩张难的困境,但连锁化经营后,餐饮业困局得到破解,一批龙头破笼而出。
像海底捞,上市后,市值一度达到4、5千亿。
中国连锁餐饮仍在推进,国内餐饮连锁化率从2023年的12.8%,提升到2023年年底的15%。
万店以上规模的餐饮连锁门店数占比从2023年的0.7%增长至2023年的1.4%,仅三年时间占比翻倍。
这样子看,往乐观方面去想的话,中国或许不久的将来,也可以诞生餐饮连锁巨头,像麦当劳一样,达到万亿市值以上。
而现在,绝味食品也成为卤制品行业内首先达到万店规模的企业,将鸭脖行业连锁化推向了高潮。
N.1
好赛道
卤制品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成品都是熟食,可以直接食用,产品口感丰富,风味独特。过去主要是佐餐食品,现在作为休闲食品,不断成长。
卤制品主要消费场景及主要特点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目前我国卤制食品相关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休闲卤味和佐餐卤味,市场规模均超千亿规模,分别约为1235亿元、1798亿元。
休闲卤制品成长性突出,根据国元证券数据,15-20年,休闲卤制品和佐餐卤制品CAGR为18.8%、3.9%,休闲卤制品份额占比从10年21%上升至20年41%。
市场对休闲卤制品未来发展仍然乐观。据食品工业协会预计,未来五年我国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CAGR约为13%。
休闲卤制品快速发展,离不开居民收入增长后,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城镇化后,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不断得到释放,向城里人消费靠拢。
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63.89%,比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低了16.11%,城镇化率和人均收入提高为休闲卤制品提供长期的增长需求。
卤制食品保质期短,存在运输半径的限制,但在生鲜电商和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后,也是进一步打破制约卤制品发展的物理瓶颈。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品牌连锁食品企业的推动。
休闲卤制品属于冲动型消费,产品本身标准化制作、口味普适性较强,品牌连锁企业通过网点布局的加密,可以让消费者随时触达、激发购买。
根据大众点评数据(截至2023年2月底),国内泛卤味市场门店数大约为24.66万家,夫妻店及小品牌占据绝大多数份额,品牌连锁企业扩张和整合的空间非常广阔。
分品牌看,卤味市场前三大品牌绝味、紫燕、煌上煌门店数占比仅5.4%、1.9%、1.6%。绝味食品为第一梯队,也是唯一达到万店的品牌;
紫燕和煌上煌以4000+家门店位居第二梯队,久久丫和周黑鸭以1000+家门店位居第三梯队。
紫燕为佐餐卤制品的龙头,撇除这个的话,休闲卤制品的主要龙头为绝味、煌上煌、久久丫和周黑鸭。
N.2
商业模式之争:
休闲卤制品在扩张过程中,两种商业模式一直左右品牌连锁食品企业。
一种是以绝味的“加盟连锁+分布式产能”模式,另外一种是周黑鸭“直营连锁+集中式产能”模式。
16年以前,周黑鸭的商业模式更受市场欢迎。
周黑鸭通过直营店,占据了高铁、机场、商业综合体等高势能店,品牌也占据了高端地位,盈利成长更为市场所重视。
但此直营门店,为重资产模式,扩张速度会明显慢于连锁加盟店的轻资产模式,17年后,这种劣势就逐步体现出来。
由于连锁加盟的还是占多数,包括绝味、煌上煌等,他们开店密度不断增多,慢慢对高势能店的分流就明显起来;
一方面,高势能店的抢夺也是越发激烈,周黑鸭单店营收开始出现了问题。周黑鸭面临自2006年回购加盟店以来最大的经营挑战。
新冠疫情更是给予了周黑鸭致命一击。
周黑鸭自武汉和湖北发家,并以此成为休闲卤制品区域霸主。
2023年,公司华中地区贡献了总收入的52.5%,其次才是华南地区,收入占比为19.5%,华东和华北贡献较小,约11%左右。
新冠疫情爆发正好在周黑鸭的“后院”,虽然周黑鸭后来缓过来,但新冠疫情后遗症却继续影响公司。
主要是防疫常态化,导致高势能店的人流大不如前。经过2023-2023年的折腾,公司关闭低效能门店约500家,扩张受挫。
与此同时,绝味扩张反而加快了。
2023年末,绝味门店数量达到了12399家,周黑鸭仅有1755家,煌上煌门店数也有4627家。
2023年绝味净增加门店1445家,周黑鸭仅增加454家,煌上煌新开门店921家,绝味开店速度大幅领先。
绝味食品“一个区域市场、一个生产基地,一条冷链配送”的加盟经营模式,不仅实现了稳步扩张,而且给门店统一配送货源,保证了风味的统一和质量。
在绝味食品绝对优势面前,周黑鸭已经是无路可走,放开加盟成为唯一选项,从此,周黑鸭的加盟模式也开始加速发展。
N.3
各龙头的“小算盘”
1.周黑鸭:转型加盟
虽然说放开了加盟,但周黑鸭还是想兼顾原有的优势,发展自己特色的“直营+加盟”模式。
由于绝味散装冷卤基本保质期在2-5天之间,配合分布式产能和物流配送的话,天生就有全国化扩张的冲动。
而周黑鸭产品主要采用MAP包装,保质期较长(5-7天),加上集中式产能的影响,做大范围的区域配送比较合适。
所以周黑鸭更倾向于原有区域门店密度加大,从而运输效率提升,物流成本相应下降,逐步体现规模经济。
这一模式,周黑鸭摸索了很久,其实从19年开始,周黑鸭放开了加盟,但为了不至于“一放就乱”,当时给的加盟条件就比较苛刻。
三种模式特许
资料来源:国元证券经纪整理
不算其他条件,公司要求加盟商要有500万以上的资金实力,因此刚开始,门店拓展较慢。
后来周黑鸭摸索出“单店特许模式”,资金门槛大幅降低至20-25万,与现有市场区域配套,加盟扩张才大幅提速。
2023底,公司特许经营门店数达598间,门店总数合计达1755间。截至2023年5月,公司已收到超过34000份的特许申请。
门店高增长预期已形成,公司近3年计划每年新开800-1000家门店,2023年公司整体门店规模达到4000-5000家。
2.煌上煌;跟随策略
煌上煌在12年就上市,当时被誉为“中国酱卤第一股”,主要采取了加盟模式,形成了江西、广东两个优势市场。
截止到2023年底,公司合计门店数量4627家,其中江西、广东门店数量分别达到了1400、914家。
煌上煌未来扩张同样激进。
公司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千城万店”战略布局,即在全国千座以上城市开设经营10000家以上连锁专卖店。
特别是山东、浙江、江苏、海南、河南等新市场,成为公司拓展的重点;高势能店,公司也是不惜血本争取。
3.绝味食品:扩大原有优势
绝味食品目前的环境是“前有去路,后有追兵”。休闲卤制品正处于成长阶段,行业集中度也不高,绝味食品仍有全国化的空间可走。
根据券商们的测算,绝味开店的天花板大概在2万家左右,目前大概还有7千家左右的扩张空间。
未来绝味计划保持每年1000-1500家的开店速度,继续全国化之路。
相应地,公司制定了股权激励计划,未来三年收入要求增速同比不低于+25%、+20%、+20%,远高于18-20年11%的平均水平。
2023年绝味总产能约为16.9万吨,这些年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成以上。而到了2025年,公司总产能预计达到41.1万吨。
相比起竞争对手,绝味在“加盟+分布式产能”的商业优势仍然领先,竞争对手一时不会赶上。
一个是绝味的开店门槛更低,可以更快抢占低线市场。
对于加盟费用,周黑鸭要求约30万的初始资金,煌上煌加盟商开店费用在20-40万之间,绝味的加盟门槛是15万元左右。
绝味门店在低线城市下沉已比较成功,门店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达35.71%,而周黑鸭和煌上煌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均未达到30%。
绝味主要为社区店,在交通枢纽、购物中心等高势能区域仍有待发力。
门店数量优势下,公司销售费用率明显较低。
2023年绝味管理费用率为6.33%,周黑鸭为10.42%,煌上煌则为6.20%。绝味和煌上煌管理费用率较低,主要是无需承担大量的门店租金及店员工资。
覆盖全国的门店网络也为公司提供了绝佳的广告效应,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仅为6.15%,周黑鸭则高达41.85%,煌上煌销售费用率为15.6%。
在分布式产能下,绝味供应链的优势也是明显。
2023年绝味平均每吨产品运费仅为1188元,而周黑鸭为2187元,煌上煌则为1388元;绝味存货周转率为4.6,周黑鸭为3.2,煌上煌为2.1。
绝味食品与煌上煌、周黑鸭的竞争已经不在一个维度上面了。
休闲卤制品发展多年,已经走过几个发展阶段。最基本的层次,就是部分公司开始建立品牌,形成区域影响力;
后来区域龙头跃跃欲试,进行全国化扩张;再后来,先发企业切入卤味其他细分品类市场,进行横向扩张;终极,则会是部分公司形成平台生态化。
目前绝味食品已经向第三阶段发展了,而煌上煌和周黑鸭还是处于第二发展阶段。
由于卤味行业空间广阔,产品口味、消费场景、渠道结构等差异性较大,龙头企业多品牌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目前绝味已经投资了廖记(佐餐)、盛香亭(热卤)、阿满(佐餐)、精武(包装卤味)等企业及品牌。
绝味“深耕鸭脖主业、构建美食生态”战略越走越远。
2023年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达15.58亿元,占总资产的26.3%,主要是通过深圳网聚在卤味、轻餐饮、调味品、供应链四个赛道上进行股权投资,实现生态圈共享采购、共享仓储、共享产能、共同配送、共享营销体系、共享智力资源。
N.4
市场的担心
休闲卤制品行业虽然发展确定性高,但市场似乎是“长期看多,中短期谨慎”。
截至12月2日,周黑鸭、绝味食品、煌上煌股价先后调整了40-60%。
制约卤制品龙头发展,主要还是疫情下,大家对餐饮业投资信心不足。疫情总是阶段的爆发,整体餐饮业的规模仍然处于19年的水平。
高势能店的人流恢复较慢一些,像绝味食品,交通枢纽店单店营收仅恢复至疫情前约九成。
绝味对餐饮投资较多,也造成了阶段性的损失。2023年,公司投资收益为0.48亿,20年倒亏一亿,今年亏损还没有止血,上半年还净亏接近4百万。
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是一方面影响因素
资料来源:卓创资讯
休闲卤制品,原材料占成本的多数,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业绩不利。
今年1-10月份,种蛋、鸭苗、肉鸭均价分别为1.69元/枚、2.39元/羽、4.40元/斤,同比涨幅分别为34.13%、51.27%、20.88%。
所以,休闲卤制品正处于“牛长熊短”的阶段,一旦疫情及成本短期影响因素消除,高速扩张的品牌连锁化食品企业“双击”的投资机遇将再次降临。
卤味江湖再起风云 餐桌卤制品料抢C位
日前,“卤味三巨头”半年报均披露完毕,绝味食品以超80%的净利增速赢下“期中考”,周黑鸭也在上半年实现了扭亏。随着紫燕食品提交招股书,卤味江湖风云再起,三分天下或成四足鼎立。
与此同时,餐桌卤味赛道愈发被看好,多家餐桌卤制品企业今年获得了融资,腾讯投资、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场。一时间,卤味市场热闹非凡。
休闲卤味“跑马圈地”
据FSiv测算,2023年中国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约1235亿元,是2010年的5.3倍,2023年-2025年复合增速预计达到13%,但目前行业排前五的企业市占率不足20%。东方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休闲卤制品市场特点是“冲动消费性强,依托门店拓渠道”,故抢占市场的关键为“开店效率”。
近年来,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头部公司纷纷“跑马圈地”。绝味食品半年报显示,公司门店扩展再次提速,上半年净增门店737家,在大陆地区开设门店数量达13136家(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市场),是当前细分领域赛道拥有门店数量最多的企业。
高覆盖率也让绝味食品在今年的“期中考”中取得了亮眼成绩。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44亿元,同比增长30.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股东的净利润5.02亿元,同比大增82.91%。
周黑鸭在2023年底开放了特许经营,拓店速度显著加快。截至今年6月30日,周黑鸭门店总数已达到2270家。直营门店1161家,特许经营门店1109家。财报显示,特许经营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16.4%,达到2.39亿元。上半年,周黑鸭实现净利润2.3亿元,较上年同期扭亏。
周黑鸭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首要目标仍是快速覆盖市场,提升品牌能见度,满足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预计到2023年年底,公司自营及特许门店总数达到4000-5000家。”
煌上煌也同样有门店扩张计划。公司称,计划2023年-2025年保持每年平均开店1500家左右,加速拓展存量市场及竞区的增量市场。
绝味食品董秘彭刚毅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3-5年,休闲卤味市场仍会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竞争状态。“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目前头部几家公司的市占率加起来在整个行业中还偏低,未来还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彭刚毅认为,除了“跑马圈地”外,各公司还要拼供应链效率。“从制成端看,未来会进入一个规模化竞争,供应链的规模和效率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四足鼎立”或形成
在“卤味三巨头”扩张的同时,卤味市场再起风云。日前,紫燕食品提交招股书,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若紫燕食品成功上市,将成为卤味赛道第四家上市公司,卤味市场的“三分天下”将成“四足鼎立”。
与“卤味三巨头”不同,紫燕食品属于餐桌卤味,主攻佐餐类卤制品。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产品为夫妻肺片、百味鸡、藤椒鸡等卤制食品。同时,公司强调,公司的产品可作为凉菜用于正餐。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于绝味、周黑鸭等休闲卤制食品,以紫燕为代表的佐餐卤制食品刚需性更强,消费群体基数更大,市场发展前景也相对更广阔。
FSiv数据显示,2023年卤制食品中佐餐卤制食品市场规模占比达64.26%,占据卤制食品主要的市场份额。佐餐卤制食品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可达到2799.32亿元,2023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1.40%。
以2023年数据为基准比较,紫燕食品的营收和净利规模大幅低于绝味食品,但高于周黑鸭和煌上煌。2023年,紫燕食品的营业收入为26.13亿元,净利润为3.88亿元。同年,绝味食品、周黑鸭以及煌上煌的营收分别为52.76亿元、21.82亿元、24.3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01亿元、1.51亿元、2.82亿元。
但从毛利率方面来看,紫燕食品的综合毛利率水平明显低于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30.45%,低于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的毛利率平均值43.21%近13个百分点。
对此,紫燕食品称,一方面,公司主要采取经销模式,需要给予经销商一定的利润空间。而煌上煌、绝味食品主要以直接加盟为主,周黑鸭主要以直营门店为主,同等条件下毛利空间相对于公司较高;另一方面,公司畜类产品及原材料占比相比于同行业公司较高。
与“卤味三巨头”一样,紫燕食品近年来也在抓紧“跑马圈地”。公司门店数量从2008年的1000家到2023年的2000家用了十年,随后公司加快开店步伐,2023年公司门店数量突破3000家,2023年门店数量突破4000家。
餐桌卤味赛道火热
今年以来,包括卤味轻餐、卤味佐餐的餐桌卤味赛道异常火热。除紫燕食品谋求上市外,多家轻餐、佐餐类卤制品企业也获得了资本青睐。
天眼查显示,今年以来,盛香亭、五香居、菊花开、热卤食光、馋匪等餐桌卤味企业均获得了融资。不乏有红杉资本、腾讯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现身投资方名单。
今年6月,盛香亭获得了近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腾讯投资、绝味食品。公开资料显示,盛香亭成立于2016年,目前拥有约400家门店,主打卤味轻餐,并首创了热卤标准化。此前,盛香亭创始人兼CEO李凌子曾表示,未来三年,盛香亭预计开2000家门店。
“盛香亭这一类的餐桌卤味市场一直在增长,这个赛道的容量相比传统卤制品市场还是要大一点。另外,盛香亭与我们自身的消费场景不同,算是一种产品补充。”彭刚毅说。
据了解,绝味食品通过网聚投资与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合作,重点围绕卤味、特色味型调味品、轻餐饮等与公司核心战略密切相关的产业赛道进行投资,以探索布局公司未来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投资盛香亭也是公司的动作之一。
“卤味三巨头”中除了绝味食品投资餐桌卤味品牌外,煌上煌也通过自主孵化的方式参与进来。公司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西独椒戏食品有限公司(简称“独椒戏”)孵化自主热卤品牌。据悉,独椒戏产品主要有串串系列、卤制系列、烤制系列和粉面产品。
另一餐桌卤味企业热卤食光则在今年7月获得红杉资本的青睐。热卤食光成立于2023年,目前在上海、北京、苏州、无锡等地均开设了店铺。而刚刚成立一年的佐餐卤味品牌菊花开目前已经完成了天使轮、A轮和B轮共三轮融资。B轮获得融资1亿元,投资方包括万物资本、众源资本和不惑创投等。
天风证券表示,在休闲卤制食品领域,由于产品口味丰富度相对较低,工艺偏标准化,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同时随着近年来品牌连锁企业的不断涌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企业间竞争更为激烈。而目前佐餐卤制食品领域的市场竞争更多源自于规模企业对于小微作坊式企业的挤压,品牌企业间竞争相对缓和。相比休闲卤味赛道,佐餐卤味赛道未来成长性更为可观。
天风证券称,餐桌卤味通常作为餐桌上的一个菜品,必选属性更强,通常以具备饱腹感的肉类产品为主,这也使其需求刚性更强,市场空间广阔。
朱丹蓬表示,宅家文化、懒人效应和年轻人烹饪技术欠缺等一直推动着中国卤味市场的前行。特别是行业细分后,卤味市场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节点。未来,中国卤味市场将进入多渠道、多场景、多消费人群的发展阶段。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