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萨莉亚和沙县小吃,餐饮界流行的“便宜没好货”的常货

本文目录

「牛肉专门店」和番丼饭的餐饮全国连锁加盟模式为何会成功?

米饭,作为日常饮食的必需品,在国人的饮食习惯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也是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最主要的粮食。米饭搭配各种食材,满足人们对各种口味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作为消费的主要力量,对精致餐品的追求愈发明显,尝鲜的意识也愈来愈强。在大环境的驱使下,日式美食、特色小吃等在国内也大受欢迎。

和番丼饭融合了中日餐饮之精华,打造出更受国人喜爱的日式精致简餐,在国人原有的饮食习惯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升级,虽然2017年才正式开放加盟,但是现在已覆盖了国内大部分城市,被广大的餐饮创业者和消费者所认可。

「和番」以主营日式牛肉饭、咖喱饭、鳗鱼饭、卤肉饭为主。产品定位是面向所有大众,主要以年轻人的消费群体为主。和番丼饭深耕日式精致简餐多年,秉承匠人精神,从研发、选材、制作、配送多环节层层把关,以独特且高品质的口味俘虏每一位食客的心。

和番丼饭加盟店现已遍布全国,在国内主要以加盟的方式不断扩张,以上海为起点,辐射全国,在餐饮行业中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同样也是快餐品类中的佼佼者。

和番丼饭如今的成就不仅源于对食材的严格筛选、餐品品质的严格把控,更是因为和番丼饭有成熟的管理运营模式、专业的团队为加盟商持续赋能。

对消费者:和番丼饭让每一位进店的食客在味觉、味觉是双重享受,让食客享受美味健康的同时享受犹如置身于漫画中的用餐体验。

对加盟商:和番丼饭秉承至诚守信、携手共进原则;以全力以赴、积极进取为态度;坚持客户为先的服务意识,让加盟和番丼饭的创业者省心省力,更顺利的成就自己的事业。

萨莉亚:被称为日本沙县的连锁快餐店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萨莉亚的时候,都以为它是一所意大利餐厅。

萨利亚和沙县小吃都是以风味独特、经济实惠著称

但仔细一询问才得知,萨莉亚其实是一个源于日本的老品牌。

在2003年的时候,它一登陆中国本土,就以比同行门店更低的价格和食材新鲜度,赢得一众粉丝,很快就在中国大陆站稳脚跟。

图片来源网络

主打意式风味的萨莉亚,跟中国的沙县小吃店一样,以较为灵活的配餐模式、品种繁多的可口小食、风味独特的食物和汤饭套餐组合,为不同需求的顾客提供自由的就餐体验。同时,二者都以经济实惠著称。

一份面包和浓稠的玉米甜汤就足以撑起早餐的肚子。意式小食拼盘、美味的肉类佳肴和海鲜意面组合,就可独成一顿午餐。晚餐除了一些平价葡萄酒、意面和披萨之外,还可以来些甜点。这种平价、高自由度的多样化套餐形式,极大地提高了顾客的配餐“趣味”体验。

萨莉亚和沙县小吃,都克服了餐饮界流行的“便宜没好货”的常识。

图片来源网络

二者都力求平衡饮食,在把关原材料自身的基础上,发挥食材的美味且都崇尚健康饮食。

沙县小吃跟萨利亚的意式美食一样,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基础的饮食。

沙县小吃是在福建,但起源于中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图片来源网络

据粗略统计,沙县小吃种类有上百种,平时我们在沙县小吃店能吃到的也就几十种。

一份意式番茄面和一份花生酱拌面,看似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食材,却都能给普通食客带来一样的“营养爽口”和“饱腹满足感”。

1、平价的食材。在加几片肉、姜丝和葱花就可以卖15块钱一碗粉面的今天,沙县小吃可以说以经济实惠著称。

基本上人均几块钱就可以吃饱,一份花生酱拌面、加一碗扁肉清汤,就可以组成一份可口的早餐。

2、健康饮食。沙县小吃基本上都是低脂肪、低热量的清淡食物为主。

如果要说有重口味的食物,那就是炸扁肉、卤鸡腿和鸭腿饭。沙县小吃的药膳炖罐,更是曾经风靡大街小巷。

3、新鲜可口。传统正规的沙县小吃店,都是当天采购食材,当天制作主料。也就是现做现卖,并可以随时根据顾客需求进行调味增减。

同样地,跟早期萨莉亚管理混乱、经营不规范一样,沙县小吃随着影响的扩大,各种无序竞争、食品卫生和管理问题也逐年增加。

发展初期,二者相同的管理乱象和后期相似的品牌拓展之路

为此,沙县小吃在2004年的时候,开始注册商标、统一培训人员、统一配送食材,通过同业公会,对各种存在经营乱象、卫生管理等问题的小吃店进行整顿。

图片来源网络

及时清理不规范经营的小吃店,对已取得沙县小吃商标的连锁店进行考核,一经发现问题,责令整改,甚至摘牌。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沙县小吃也开始走上加盟连锁之路。

目前,沙县小吃是全国连锁店最多的小吃店。门店超过8.8万家,连锁标准店3千多家,营业额超过500亿。

其中在长三角地区的沙县小吃店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3%。

同时他们也逐步走向国际化道路,立志做中国的“肯德基”。目前在62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设立沙县小吃店。

图片来源网络

已入驻日本、葡萄牙和美国,特别是在美国,一经开业,火爆异常。

刚开业三小时,就不得不得暂停营业,进行状态调整。

而萨莉亚的品牌拓展之路,也像极了沙县小吃的扩张之路。

初期的萨莉亚,也同样被不同分店的管理、卫生乱象弄得焦头烂额。

“连锁加盟经营”的理论,为萨莉亚和沙县小吃带来新生和挑战,二者都制定了全世界范围采购、垂直采购体系的战略。

日式快餐节节败退:味千拉面半年亏损1亿,同店销售连跌五季度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叶曼至

你有多久没有吃过日式拉面了?

作为日式快餐的初代网红,味千拉面曾凭借“大骨熬汤”的产品定位,在国内红极一时。时过境迁,如今,味千拉面日子并不好过。

近日,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0538.HK,下称“味千中国”)发布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的第三季度未经审核营运统计数字。味千中国第三季度同店销售同比下降11.1%,快速休闲餐厅业务销售同比下降14.7%。而在第二季度,味千中国同店销售同比下降28.7%,快速休闲餐厅业务销售同比下降47.0%。

10月21日,时代周报记者联系味千中国相关负责人采访,该负责人表示,公司不方便接受采访,相关情况以披露信息为准。

据2023年半年报,味千中国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6.77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0.13亿元下降约33.1%;公司出现净亏损1.07亿元,2023年同期净利润为4965.8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事实上,就日式快餐行业来说,不只是味千拉面出现业绩下滑。今年9月,另一日式快餐品牌吉野家也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而另外一家日式快餐品牌丸龟制面,也在近两年收缩中国区门店数量。

亏损、关店、退场……日式快餐“人走茶凉”,与国内消费者新鲜感退却、中式快餐品牌崛起等背景不无关系。兴衰成败,时也命也,日式快餐在国内的掘金之路,还能走多远?

半年关店68家

味千拉面源于日本熊本,创始人重光孝治秉着与千人分享骨汤拉面的初衷,将拉面馆取名“味千”。

这碗日式骨汤拉面与中国的结缘实属巧合。“1996年,我在日本熊本吃拉面喝到第一碗骨汤时,一下子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做的那碗骨汤拉面。”味千中国创始人潘慰曾公开表示道。

彼时,国内的日式快餐品牌寥寥无几,行业正处蓝海,潘慰适时抓住商机,将日式拉面引入。1996年,潘慰获得了味千中国的全权代理权,将味千拉面从日本九州岛带到中国香港,在铜锣湾开设第一家门店。

至此,凭借日式快餐与本土快餐的差异化定位、轻资产运营的商业模式,味千拉面在迅速在国内走红。2007年,味千拉面在港上市,潘慰身家也达到了35亿元,居胡润餐饮富豪榜首富排在《胡润餐饮富豪榜》首位,还获得“拉面女王”的称号。

图源:味千拉面官方微博

2010年,味千拉面开店508家。同年,味千拉面提出了“千店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开出1000家店面。

不过,此后门店扩张计划却一直进展缓慢,近两年甚至出现关店的情况。

2016—2023年,味千拉面的门店数量分别是650家、704家、766家、799家、722家。2023年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味千拉面有737家门店;而据2023年半年报,如今门店数量已经减少到669家,仅仅半年便关店68家。

对此,味千拉面方面解释,此举是估计疫情还会持续对餐饮行业造成影响,因此选择关闭经营表现不理想的门店,策略性减少了门店数量,以减少疫情时对现金流及盈利的负担。

冯驰(化名)是广州一家味千拉面门店的员工。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2023年开始,味千拉面位于广州的门店数量便在缩减,“味千拉面没有加盟,都是直营。现在能在大众点评上看到的(门店),全市只有24家。”冯驰表示。

日式快餐式微

除了关店频繁,味千拉面的同店销售率与翻台率也一路大跌。

2023年第三季度到2023年第三季度,味千拉面同店销售率连跌五个季度,分别是-9.3%、-14.7%、-19%、-28.7%和-11.1%。

财报显示,2010年,味千拉面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翻台率分别为6和5.1,2023年上半年却跌至3.87和3.2。

究其原因,或许与味千拉面“跟不上潮流”有关。无论是品牌概念还是餐品菜式,味千拉面都欠缺创新力。

在上市餐饮品牌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董女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现在的连锁快餐品牌都会在研发新品味下功夫,一般1-2周就要上新一次,最少也要一个月1次,哪怕只是增加一些小吃、配菜、饮品,也要让消费者看到新的东西。“味千拉面的餐品基本没怎么变,这两年上新节奏会比以前加快了一些,但力度还是不够。”董女士表示。

广东省食安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表示,味千拉面品牌老化,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速度,自身造血能力几乎没有,再加上投资决策出现偏差,这让其近几年来的业绩表现都不好。

截至10月25日收盘,味千(中国)报0.63港元/股,总市值为6.88亿元。与2011年最高股价12.85港元/股相比,跌幅超90%。

图源:图虫创意

不止味千拉面。吉野家、丸龟制面等日式快餐品牌也在不同程度地式微。

今年9月,日式快餐品牌吉野家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不仅如此,吉野家在中国的分公司,上海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的持有方上海锦江国际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计划转让9.815%股权,转让价格为821.73万元

2023年上半年,上海吉野家虽然实现了营收863.57万元,净利润亏损534.94万元,负债为2281.56万元。

丸龟制面也于近期在内地进行了全面闭店。窄门餐饮数据显示,目前丸龟制面仅有4家门店营业,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据悉,丸龟制面的中国内地门店数曾在2023年达到最高,为45家。

成本不超10元

尽管落寞至此,但事实上,日式快餐曾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

在那个预制菜尚未普及的年代,日式快餐作为最先被批用预制菜的企业之一,凭借口味稳定且带有“日系风味”以及菜品摆盘精致、少油少盐等特点,迅速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用餐选择。

在轻资产运营的商业模式下,日式快餐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标准化的口味,高速的出餐运作……经营的强稳定性,吸引了不少从业者入驻。

CBND数据显示,2004年、2016年前后是日本餐饮品牌入华的两次高峰期。彼时,吉野家、CC壱番屋、和民、味千拉面等平价日料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居酒屋、烧肉、寿喜烧、牛肉饭、拉面等品类花式生长。

图源:吉野家官方微博

冯驰在味千拉面门店工作已有两年,在此之前,他先后在食其家、吉野家待过。据他透露,日式快餐最大的成本是地段铺租和店面装修,餐品食材都是预制菜包,加热即可食用,制作成本低,但成品价格可以是原材料的数倍以上。

“一份售价40元的日式牛肉盖饭,上面的配菜、牛肉、米饭都是预制菜,基本不用什么厨师人工成本。”董女士直言,这样的一份饭成本一般不超过10元。

随着新鲜感褪却,日式快餐的“神秘面纱”也被撕开:产品形式单一、口味同质,价格却比一般快餐要高,成功将一波消费者劝退尝试。

除了日式快餐自身能力的局限,竞争敌手的崛起也是一大痛点。

以中式快餐中的中式拉面为例。据新消费Di不完全统计,光是2023年,马记永、张拉拉、陈香贵、遇见小面、五爷拌面、拉面说、瓷面江湖、劲面堂等超10家线上、线下面食品牌完成约13轮融资总额超14.4亿元。

“大概在五六年前,广州一个商场最多能有5家日式快餐品牌,现在一个商场能有1家都不错了。很多日式快餐店主都转行去做中式快餐。”冯驰感慨道。

朱丹蓬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日式快餐在早期能够匹配消费端的核心需求与诉求,但如今,随着中国消费群体在消费节奏上的升级,日式快餐整体的创新升级、迭代速度以及质量都无法跟上。当整个消费的疲劳产生了之后,日式快餐也将迎来新一波危机。

“结合整个产业端、消费端去看的话,我觉得日式快餐还是要去贴近、讨好、满足新生代的需求。如果日式快餐品牌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坚守他们所谓的传统,势必会逐渐远离主流消费群体。”朱丹蓬强调道。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