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锅盔加盟店

本文目录

阿甘锅盔:螺狮壳里做道场

传奇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有一个略显离谱,却总被人忽视的细节:那就是主角在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了股票经纪实习生的工作后,却发现这份工作的前六个月并没有薪水……

放在现实之中,恐怕没有谁会接受这样的工作,因为6个月无薪水付出的沉重可并不仅仅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简单,即使是电影原型人物在经历这段境遇时,也有每个月1000美金的薪水。所以能让这个细节逻辑自洽的,无非是主角光环而已。

但也正是因主角光环所拥有的神奇力量,才让电影成为经典,并激励了无数的人,其中就包括了阿甘锅盔的创始人张玉。“阿甘锅盔”以此为名的原因,便是张玉被另外一部励志电影《阿甘正传》所感动,故而用电影主角的名称为自己的锅盔品牌命名。

那么阿甘锅盔能否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拥有主角光环?并在自己所耕耘的领域大放异彩呢?

奔跑的阿甘

去年《中国青年报》对马上就要毕业的第一批00后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将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十年内能够年薪百万。

无论各界怎样评价这次统计调查,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生活条件优渥的00后眼里,“百万”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

但如果倒过来,是一笔百万级别的负债压在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身上会发生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阿甘锅盔创始人张玉用自己的经历给出了一份堪称满分的答案。

2012年,23岁的张玉创业失败,陷入到了负债百万的境地,但她并没有因此重压而丧失理智,而反倒是保持了对自己的专注,一直在冷静地思考命运的出路。

有一天,张玉想要看个电影“喘口气”,但新上映电影的门票对于负债的张玉来说实在太过奢侈,她只能走进廉价的网吧,寻找一下有没有自己中意的老电影。于是,就有了上文所提到的那一幕,张玉在网吧中看完了《阿甘正传》……

(阿甘锅盔创始人张玉)

之后的张玉就像电影中不停奔跑的阿甘一样,用专注和努力来对抗命运的苦难。为了让生活回到正轨,张玉来到了上海开起了火锅店,并四处考察汲取其他竞品的优点。正是在一次去武汉考察当地火锅的过程中,张玉接触到了锅盔,并在回到上海后将这种食品与自己店里的火锅一同销售。

当火锅店的顾客看到“锅盔”这个陌生的名词时,总会出于好奇而下单购买,再加上味道确实还不错,渐渐地张玉发现自己店里锅盔所带来的现金流逐渐占了大头。于是在2014年,张玉果断投身到锅盔领域,为了向《阿甘正传》致敬,她将自己的品牌命名为阿甘锅盔。

随后张玉延续了阿甘般稳扎稳打的理念,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并没有盲目扩张,到了2017年,上海的阿甘锅盔门店还只有三家(另有一种说法是四家)。

也是在这一年,张玉结识了著名营销策划和品牌管理专家叶茂中,并通过叶茂中获得了天使轮投资。除了资金的支持外,叶茂中还亲自操刀,将阿甘锅盔专注稳重到有些朴实的气质升华成品牌标签。

这个标签非常直观的体现在了其服务上:如果锅盔被烤破了,那就不会将这个锅盔卖给顾客,如果顾客非要买,那这个烤破的就送给顾客,并会给顾客再做一个新的。同时这种极致的服务也在融资的加持下,伴随着直营加盟并行所带来的门店扩张触达到更多的消费者。

进入2023年后,阿甘锅盔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时至今日,阿甘锅盔已经成为全国首个将锅盔品牌化的企业,并奠定了该赛道的龙头地位,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多达785家,品牌声量远超南公子、军屯等同行业品牌。

螺狮壳里做道场

阿甘锅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有着其较早布局锅盔行业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同类品牌余妈妈锅盔就是成立于张玉还负债百万的2012年。

阿甘锅盔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是在于把握住了隐藏于“冲突”背后的商机,以及坚持了对锅盔的专注。

这两者非常直接地通过门店展示给了消费者。阿甘锅盔的线下门店通常选择开设在购物中心。在这个基础上,阿甘锅盔充分利用了自己产品的“小众”和购物中心人流量较大的“冲突”,将门店的牌匾做得特别大,让牌匾上“阿甘锅盔”四个大字异常醒目,来来往往的人群在看到牌匾上醒目的大字后,因为不知道锅盔是什么,所以纷纷被勾起了好奇心。

当人流因好奇而聚集时,店面的布置开始发挥作用。在阿甘锅盔的门店格局中,现制烤炉(每个门店通常是两到三个)被布置在了最醒目的位置,用来向潜在消费者展示自己的产品是精耕细作般的手工现做现烤,而非工业流水线食品的加工,同时现制烤炉所散发出的香味也与其相辅相成,从视觉和味觉两方面刺激着潜在消费者的食欲。

不过阿甘锅盔的客单价相比同类较高,肉类锅盔基本在10元以上。此时,“冲突”再次发挥了作用,因为阿甘锅盔就算定价较高,但在购物这种充满了品牌溢价的地方,其他高价商品会与10元左右的锅盔形成鲜明的冲突对比,故而消费者并不会对锅盔的价格太敏感,最终会为了品尝一口锅盔的酥脆而买单。

正是凭借充满匠人精神的精耕细作和对“冲突”的巧妙利用,阿甘锅盔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借经验的不断积累,在锅盔这个绝对小众的赛道实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效果,建立起了一套无论是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均能得到有效支持的标准化运营体系。

优秀,但不够

上文说到,阿甘锅盔的成功离不开对“冲突”的利用,而“冲突”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锅盔的小众。这其实也暴露了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锅盔行业实在太小了。

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阿甘锅盔作为该赛道的龙头品牌(不是头部,是龙头),估值也只有10亿(作为对比,粉面赛道头部品牌和府捞面的估值是70亿)。

在互联网的时代洪流中,这种小行业体量让耕耘于锅盔的品牌仿佛一叶扁舟,很容易被层出不穷的网红食品从消费者的注意力中吞噬。

阿甘锅盔一开始是采用的死磕单品战略来让自己的小船更加坚固,但该战略有一个先天性的不足,就是锅盔的产品定位:要是当小吃的话,里面又是肉又是菜的,太硬;但作为正餐,又有点不够丰盛。这让阿甘锅盔一直没有明确消费场景占领用户的心智。2023年新消费元年开启后,面对不断涌现的网红饮食品牌,阿甘锅盔很明显的受到了冲击,店面扩张速度大减。

(即使到了2023年,阿甘锅盔依旧没有改变新消费元年后店面增长速度放缓的颓势)

阿甘锅盔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解决的方向也很明显:要将锅盔正餐化。为此,阿甘锅盔开始进军外卖,并推出了可以和锅盔配套食用的汤粉类食品,同时在电商方面也有所布局。

但从外卖和电商平台所呈现出的销量,以及阿甘锅盔相比于其他新消费品牌远远算不上网红的讨论度,再结合锅盔趁热食用体验最好以及高昂租金的现实情况,通过外卖、电商和堂食的正餐化战略可能并不适用于锅盔类食品。

所以阿甘锅盔固然在自己所深耕的赛道很优秀,但想要延续这份成功,现在所做的还不够。在未来,需要重点观察阿甘锅盔能否成功为锅盔找到合适的消费场景,并进而通过营销来引导消费者的心智,让自己的锅盔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

除了一口香脆的满足感,如何把道场做到螺狮壳之外,是阿甘锅盔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

成都这家开了9年的资格锅盔店,每人限购6个,大家排队抢着买

食妹儿:

难得糊涂,吃“盔”是福。

又是一年五月天,美食饥荒看来又要来了,一是囊中羞涩,海鲜只能偶尔尝鲜,二是吃过的美食不说上百,起码也能到五十,不上眼的真的就连打卡的欲望都没有。

于是,食妹儿找到了一家爆火的锅盔,一起来瞅瞅。

爆火排队小吃

这儿的锅盔每人限购6个

走过这条街,你就能闻到扑面而来的锅盔香。这家名为【麦香锅盔】的店虽然没有军屯锅盔名气那么大,却也是师出同门。毕竟这位来自军屯锅盔之乡—彭州的老板,9年来不断将这门手艺学了个门清儿。

这是食妹儿无意间看到的锅盔,看到的第一眼就想着去打个卡,毕竟能用几块钱找到美食的快乐,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想到尝了一下,整体上还可以,对得起在成都美食界出圈的情分。

这里店面虽小,门口却站满了人,一问,原来都是来排队买锅盔的。我去,这么长的队伍,要排多久?不知道,只能先排着了。

来这里买锅盔的人很多,买的人太多,并不是你来买的时候就有你的位置,要想吃,就一个字儿:等(着吧)!

看到招牌,这里的锅盔分为四种类型,猪肉、牛肉、红糖和白面,最贵的锅盔8元,最便宜的锅盔4元。对于其他开口就是10块的锅盔来说,性价比算是比较高的了。

金黄酥脆是麦香锅盔最大的优点,老面混合子面被压面机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的锅盔做出来又酥脆又松软,完全不同的口味居然会出现在同一个锅盔上,真的是绝了。

牛肉锅盔的口味是偏麻辣的,而猪肉的口味是偏椒麻的,两种锅盔在手工制作的时候,都铺了双层的肉。和其他店的锅盔夹肉不同,这里的锅盔第一层是面肉混合的,另类的做法带来了不一样的口感。轻轻一掰就看到馅儿了,酥脆程度可想而知。

等等,还有个最重要的关键点忘了说,每人限购6个,可能老板是怕自己揉面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花钱的速度吧~哈哈,毕竟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要买呢。

食妹儿在想:

现在什么都可以代办,以后不会买锅盔也会出现个什么代买行业吧(hh~开个玩笑)

开店9年

叛逆小伙子成了“锅盔大师”

从2013年开店至今,细算下,老板王西开店也有9年了。从家乡独自一人出来打拼的他,原来也是个叛逆的少年,瞒着家里人自己跑出来开店,火爆了才回家告诉了家里人。

投身餐饮行业,他也是受了家乡美食的影响,彭州的锅盔是一绝,所以他就在家乡学了手艺,开始做锅盔。

一开始就只学了10天,学了个皮毛就开始捣鼓自己的店铺,虽然刚开始的味道算不上高深,丹也能勉强入口。经过9年时间的不断学习,终于能够做出大家都喜欢的美食了。

北方人路上吃早点,最多攥把煎饼果子、鸡蛋灌饼之类,南方人就精致得多,比如江西、湖南,左手捧碗滚烫的粉,右手持筷,静能吃粉等红灯,动能吃粉过马路。

可四川人就不一样了,除了稀饭豆浆、包子麻圆,锅盔也可以是他们的早点。

麦香锅盔:金牛区十二桥路3号(近通惠门公交站)

知名锅盔为何用的却是假冒伪劣包装袋?

买到的锅盔货真价实,包装袋却属于假冒伪劣。刘某与其妹刘某某未经餐饮公司允许,私自印刷、销售印有某品牌注册商标标识的外包装纸袋,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经徐汇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徐汇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刘某和刘某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四万元至三万元不等。

配图,图文无关加盟店外购假冒包装袋小甜锅盔(化名)是夕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化名)旗下的知名锅盔品牌。公司在管理过程中明确要求,店内只能使用从总部购买的印有锅盔注册商标的外包装袋。2023年,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发现,多家加盟店购买包装袋的数量大幅下降,但营业收入却并未减少。

公司调查发现,原来,这些加盟店向他人购买了印有注册商标的外包装袋。也就是说,有人在未经公司授权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印刷带有锅盔商标的包装袋并对外销售。对此一筹莫展的餐饮公司向人民检察院寻求帮助。

2023年7月14日,徐汇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了餐饮公司反映的情况,并通过研判认为,侵权人可能有假冒注册商标的犯罪事实,便将该线索移送至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

8月22日,被告人刘某和刘某某在山东省被刑事拘留,公安还在现场查获2万余个印有锅盔注册商标的外包装袋。

配图,图文无关

印刷厂侵权被追究刑责检察官通过调查得知,餐饮公司于2023年9月7日注册了锅盔商标,有效期至2029年9月6日。而鉴定发现:刘某生产的包装袋与正版在外观上一模一样,仅有纸张厚度和内部涂层的区别。

讯问两名被告人后检察官得知,原来,刘某和刘某某系兄妹关系。2013年前后,刘某开了一家印刷厂,专门生产食品包装袋。2023年秋天,刘某租借了岳父的厂房,把自己的印刷厂搬了过去。工厂主要由刘某负责经营管理,没有经过工商登记,也没有食品包装袋的生产许可。一旦客户提出资质方面的要求,刘某就出示一份要来的其它公司的营业执照。而实际上,刘某与该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他的妹妹刘某某则负招揽生意。

两名被告人交代,在花钱进行宣传后,刘某就接到了自称锅盔店的人打来的电话,问能不能做锅盔包装袋。

2023年起,刘某在未经商标所有权人授权的情况下,开始生产带有锅盔注册商标的外包装袋并对外销售。客户支付定金后,刘某某将客户的要求、地址等发给哥哥,刘某会将生产现场视频发给客户,客户再支付尾款。

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刘某不会要求客户出示相关权利证明,也不会主动向客户要求授权。锅盔包装袋的生产、销售过程,实际上都是没有经过公司授权许可的侵权行为。

本案中,两名被告人在主观上存在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共谋,刘某负责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生产外包装袋,刘某某负责介绍客户并销售,非法印刷数量达140万余件,销售金额达14万余元。根据《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之规定,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数量在10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25万元以上,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故应当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追究二人刑事责任。

检察官说法:除了食品的制作工艺以外,注册商标也是重点需要保护的知识产权。小小的一个包装袋,也可能侵害他人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生产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务必要获得许可和授权才能进行,否则不仅让知识产权受侵害方“吃亏”,更让自己“吃亏”。来源:周到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