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快餐加盟店怎么经营
中式快餐是相对于西式快餐而言的,以中国人餐饮习惯为基础,结合了快餐的某些元素,其主要产品有4种,分别是饭食类、面条类、面点类、饮料小吃类。因为这些都是方便快捷的食物,可以在顾客点单之后快速制作。那么这类中式快餐加盟店应该如何经营呢?
快速出餐快速是中式快餐的一大特点,为保证这一特性,加盟店必须实现适度工业化,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一般加盟总部是会提供相关设备的,以尽可能减少加盟店的出餐时间。但并非是完全机器化、自动化,人力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高性价比消费者都喜欢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一点加盟店是比较占优势的。因为想要在产品高性价比的同时,又保证利润,就需要降低成本,但降低成本是需要规模效应的,批发总是比零售便宜,因此连锁经营是发挥规模效应的途径。而加盟店又大多是在总部进货,总部自然是大批量的购买原材料,所以加盟店的进货价较之市场价应该是相对低廉的。
抓住顾客需求前两点,加盟店借助品牌总部的力量就可以达成,但抓住顾客需求,就需要自己费心思来观察顾客的想法,从顾客的决定、偏好中,来确定今后的售卖方向、经营重心等,以达到促进经营的目的。
大多数品牌总部都会根据季节、时节更新菜品,改变顾客对中式快餐的单一无味的心理印象,所以菜式更新的问题,加盟店不必担心。如隆兴淳面就会随时节变化而推出应季菜品,如夏季的鸡丝凉面、炸酱面等等。可鱼可饭也在不断研发新菜式,除泡菜鱼系列外,现制煲系列、烤鱼系列也是备受欢迎。
中式餐饮吸引90后加盟商,永和大王计划3年内开到1000家
图说:全新门店形象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张钰芸)永和大王日前在沪宣布更换品牌LOGO“开心碗”,并提出加快开店计划,预计2023年底门店数达500家,3年内达到1000家。
近日,永和大王历史上最悠久的002号餐厅瑞金路店即将完成改造,并在今年6月底全新回归,永和大王“开心碗”LOGO也正式发布并启用。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底,永和大王门店数突破360家,在永和大王覆盖的外卖商圈中,有超过60%的永和大王餐厅的单店订单量占据该商圈外卖商户T10,万单店超10家,其外卖业绩已经连续5年实现双位数的增长。目前,永和大王使用新LOGO门店已有10家,改造升级店13家。
图说:食客络绎不绝
老牌餐饮不仅吸引年轻消费者,还有更多新鲜血液加入运营。当天,两名“90后”年轻人加入永和大王加盟商行列,正式签订加盟合作协议,开拓福建和海南市场。既有拥有百万粉丝的抖音红人,希望将经营中式快餐作为长期的事业来发展的“90后”,还有从大学开始,就进行过多次餐饮行业的创业的“95后”。永和大王预计,在这2个区域的授权店数将在5-10年合计达到约200家。
油条、豆浆、卤肉饭……看似传统的产品却是长盛不衰的“流量王”,永和大王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红品牌追求的是“你今天喜欢我”,但永和大王希望顾客永远不会厌倦。因为及时布局数字化,永和大王在外卖市场迎来大批年轻客群,成为品牌长期发展的动力。而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夜宵习惯,永和大王也开出了24小时门店,并将在夏季延长部分门店的营业时间。
沈建东:13年开店17家,一碗菜里的“江湖梦”
每天中午,在杭州市钱塘区下沙片区的快餐店里,数百种小碗菜摆放整齐,冒着热气,飘着香气,客人自助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菜品,“你们招牌菜狮子头来一份”“今天的红烧肉还不错”……老板沈建东每到饭点都会在店里溜达一圈,听听客人对当天菜品的意见,这也成了他入行13年来的一个习惯。
沈建东是下沙最早一批入行中式快餐加盟行业的商家,随着十几年的发展,如今他已经在下沙片区加盟开店顺旺基17家,用一碗碗的小碗菜,拼出了自己的创业梦。
沈建东是萧山瓜沥人,父母做着一直小本生意,或许也是父母影响,他对做生意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先后开了修车店、烤鸭店,生意却不尽人意。在瓜沥,有一家顺旺基加盟店,沈建东每次回家都很喜欢去这里吃饭,“方便又快捷,味道也不错。”2009年,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他便计划在下沙开始加盟这个快餐店。“下沙企业多,客源足,市场上还没有这样的品牌快餐店入驻,是个绝好的机会。”
加盟店的优势,就是有“师傅”领进门。这对于快餐行业的“小白”来说,沈建东觉得至少有了一点底气。
2009年10月1日,沈建东一家快餐店开业,成为当时下沙规模最大的快餐业。选在国庆节这一天开业,沈建东有自己的“小算盘”,“小长假第一天,客人应该会很多。”可现实是,来吃饭的客人门可罗雀,第一天开业直接遇冷。
“失败了?”沈建东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
十几年前,在消费者眼里,快餐就等于盒饭,快餐整体消费动力不足。沈建东明白这一点,但他始终觉得有家一样味道的小碗菜依旧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家开业五六天左右,快餐生意有了一定的气色,周围办公楼的工作人员,旁边社区的老人,还有返校的大学生,小碗菜快餐热度慢慢起来了,来这里的客人也渐渐多了很多。
从零到1,是艰难跨出的第一步。从1到17,则是一条不断挑战的“长征路”。
这几年,中式快餐以独特的适合国人的“中国味道”吸引了大部分普通消费者,为他们提供物美价廉的快餐服务并迅速抢占了大量的市场地位。中式快餐行业也开始向场景化、品质化方向转型发展,以迎合消费者越来越多元化的餐饮需求。
“随着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客人对菜品味道的要求也越发多元化,我们必须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沈建东表示。2014那年,除了市场的迭代升级外,五花八门的快餐店纷纷涌入市场,同样给沈建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他加盟的门店也越来越多,单单这一年就多达到四家,随着成本的直线上升,专业管理人员市场难求,门店的接连亏损,巨大的压力让沈建东常常整夜失眠。
“创新”成了沈建东破局的第一个关键词。他经常待在厨房,和厨师长一起研究新品,他是所有菜品的第一个“客人”,而这个客人嘴巴更是十分“刁钻”。“自己这道关都过不了,怎么能过客人那道关呢?”同时,他会挑饭店的时间,“冒充”店里的客人,和周围的客人聊聊天,了解菜品的味道是否得到绝大多数客人的认可。“作为经营者,要始终站在顾客的角度去做生意,以顾客为导向。”沈建东说道。这些年,沈建东的快餐店已经出品上百种菜,来店里吃饭的顾客来自五湖四海,总能找到自己想念的那个味道。
这些年,同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也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启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十几年来,有的人在这里找到的自己的另一半,有的人在这里安了家。”沈建东的脸上不由地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在沈建东看来,这是创业的另一种意义。
疫情,对餐饮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17家店、数百名员工,是沈建东肩上的压力与责任。当堂食受限时,他积极开拓“打包”服务,配送盒饭到各个隔离酒店,志愿者服务站等,最忙的时候一天打包配送4000多份。
“虽然一路坎坷,但我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始终充满信心。”沈建东表示。(首席记者:徐红燕通讯员:杨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