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汉堡卡乐星几乎“告别”中国内地,仅剩3家加盟店
记者李昱茹
编辑牙韩翔
美式汉堡品牌卡乐星收缩在中国市场业务。11月21日,它关闭了上海浦东嘉里城的门店,这意味着卡乐星在上海的所有直营门店都已经停止营业。
目前在上海,仅剩浦东与虹桥机场的两家加盟店尚在营业,加盟店则不在关店范围内。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卡乐星也还在继续营业。目前,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只剩下3家加盟店。
界面新闻联系卡乐星上海餐饮管理公司没有得到回应。而早前这家公司对上观新闻称,后续也没有再开业的计划。
卡乐星由CN.Kh夫妇在美国洛杉矶创办,至今在全球拥有超1200家汉堡餐厅。2009年,卡乐星入驻中国选择直营模式经营。上海也是卡乐星登陆中国的首个城市,并在上海来福士场开出首家门店。当时,这家公司还曾计划在未来8年内,在中国发展超过100家餐厅。
而13年过去,相比达美乐与棒约翰等近年来崛起的快餐店,卡乐星的名字对于不少中国消费者依然比较陌生。事实上,卡乐星也在一点点收缩业务,2015年卡乐星在福州就关闭了全部门店。
卡乐星在中国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一方面是扩张速度太慢,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融入这个市场。
作为一家传统美式汉堡店,卡乐星并没能提供差异化产品,菜单仅局限于加州双牛芝士堡、香菜甜筒等。这个品牌吸引消费者的优点大多在于肉厚、畅饮、出餐快。但它平均40元一个的汉堡价格,也超出了不少上班族们的预算,在对手中失去竞争力。
对手们的快速扩张步伐也给卡乐星的发展施加了压力。
截止今年,1997年进入中国的达美乐的门店数从2023年的188家快速增长至508家,且在进一步下沉入二、三线城市;2003年棒约翰也在年初易主后宣布计划在华南新开1350家店。这些品牌也在形成各自的卖点,像达美乐就以其“30分钟必达”的外卖服务和消费券吸引消费者反复购买。
而中国本土的品牌如华莱士、塔斯汀等也加入了西式快餐赛道。这些品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且定位明确。例如,目前拥有2890家门店的中国汉堡塔斯汀将其80%门店开在3至5线城市,避开了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它本土化口味产品以及其低价策略,这个品牌成功出圈。
不只是卡乐星,另一个美式餐饮品牌唐恩都乐也在中国市场败北。
11月11日,菲律宾餐饮巨头快乐蜂(JiF)宣布,将终止其在中国的唐恩都乐咖啡业务(Dki'咖啡)。西方人喜欢以甜甜圈浸泡在咖啡的方式的消费,然而不少中国消费者们对此仍会有一定水土不服。
当下中国的西式快餐市场,留给卡乐星的发展空间已越来越小。同时,中国餐饮业在疫情之下状态并不乐观。西式快餐市场规模虽然仍保持扩张,一些品牌其实都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门店扩张随带动了达美乐营收增长,其今年上半年9.09亿元,同比收入较去年增加18.6%。但从净亏损数据看,达美乐仍在中国已延续三年亏损。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的百胜中国在前三季度亏损2.67亿,并解释是销售额下降,原材料、工资和电费成本上涨等因素带来变动。
面对特殊时期的外部大环境考验,卡乐星此刻选择收缩或许也是为了节省经营成本做出的妥协。
同样是小笼包,为何上海无锡杭州的差距这么大
扎一篓小笼走上海,是老无锡人的一个老习惯。
从前无锡人去上海走亲访友,总要扎两篓伴手礼:一篓无锡小笼,一篓油面筋。篓子是细竹丝编的,分量轻巧。两只篓子不同的是,装小笼包的竹篓里多衬了一张荷叶。现在油面筋全部改用塑料袋包装,小笼也改用了考究的纸盒包装,但竹篓依然保留着,一些怀旧的客人还是喜欢老包装。
小笼包是上了世界美食榜的。几年前,曾有国外网站调查,评选出各国最受欢迎的小吃,美国人最爱吃的是甜甜圈,意大利人最爱炸米肉丸子,荷兰人最爱松饼,澳大利亚人最爱肉馅饼,中国人最喜爱的是小笼包。
不同地名下的小笼包
顾名思义,小笼包是用小蒸笼蒸制的小包子。一般大包都用大蒸笼,而小笼蒸制的小包子自然更加精致、细腻。小笼包一般一笼蒸10只,计划经济时代,4只小笼收一两粮票,一笼就是二两半。大包则是一两一只。北方的小笼面皮是发酵过的,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庆丰包子,徐州的两来风包子;南方则用紧面薄皮,不经发酵,如上海的南翔小笼、江苏的无锡小笼,包子面皮里不仅馅心充足,且有汤卤,无锡有家小笼包的广告语就说:“一只小笼一勺卤,甜而不腻刚刚好。”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小笼包不仅是一种点心,也常常当作一种主食,在北方一碗稀饭或辣汤,搭配二两小笼包,就是一顿美味;在南方小笼包店里同时卖馄饨和酸辣汤,两下里搭配起来是食客常见之选;如果不在饭点,在街上踱进一家小铺,叫一碗小馄饨外加两只小笼,那就是点心了。小笼包与中国民众生活的关联如此紧密,当得上“最喜爱”的名分。
南派小笼包,可以从北宋汴梁(今开封)的灌汤包找到源头,广东、沪苏浙的小笼包,皆大同小异。沪苏浙小笼包精致,一般以馅料为名,如鲜肉小笼、鲜虾小笼、蟹粉小笼等。以地名命名且具美食品牌意义的只有两种:上海南翔小笼和江苏无锡小笼。老上海和老无锡都用一个很地方的名称来称呼:小笼馒头。在北方人眼里,凡馒头皆无馅,凡有馅都称包子,而上海人和无锡人却总把二者混为一谈。
杭州小笼不算一个严格的品类,因为有发酵和紧面薄皮两种小笼,发面小笼来自嵊州,进了杭州以后改叫杭州小笼了。北京有将近2000家小笼包店,其中有500多家是杭州小笼包,十之八九是北方人喜欢的发面小笼。
嘉兴和湖州则有上海小笼、杭州小笼、苏式小笼、无锡小笼、汤包等多种名称。南京、芜湖把小笼包叫作小笼汤包,与扬州人的叫法接近,扬州和泰州的汤包很出名,但以大包为多,因此不会和小笼包相混淆。汤包的称呼更接近小笼包的源头,仔细审视长三角的小笼包地图,便可以发现这种包子的传播,几乎就是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道而流播发展的。江南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密切的经济互动,使包括食品在内的商品流通非常快捷便利,长三角各地小笼包的传播和演变,就是餐桌上的历史。
南翔小笼与无锡小笼都用紧面薄皮,但个头大小和口味有明显区别。
南翔小笼体积更小,大约两个才抵得上一个无锡小笼;同样的鲜肉馅心、带汤卤,但馅心不加酱油、不加糖,口味咸鲜,口感偏于汤包;
无锡小笼馅心则咸甜交融,更加紧致。
南翔小笼的传统搭档是小馄饨、开洋馄饨,或者豆腐花、蛋皮汤、酸辣汤,据传是南翔古镇黄家创制于1871年,它从南翔大肉包发端,逐渐改进而定型为南翔小笼,迎合了上海人富裕和精致化生活的需求。
无锡古代为县治,属常州府。据地方志记载,常州万华茶楼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卖加蟹小笼馒头,开始了江南小笼包的历史。苏锡常都是小笼包旺地,常州有小笼包店500多家,无锡有1000余家,苏州约1100家。相比之下,嘉兴小笼包店只有200多家,汤包店却有300多家。湖州小笼包店有100多家,汤包店近300家。镇江有小笼包店100多家,汤包店300多家。南京有小笼包店1100多家,但南京的小笼包与汤包是混称的,南京小笼的代表是金陵汤包。
创新中赢得一方天地
2017年夏天播出了一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以上海为背景,两位女主角——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和袁泉饰演的唐晶,约在一家小笼馄饨店说事,各要了一碗三鲜馄饨,一笼无锡小笼。这家实地拍摄的门店位于上海杨浦区北海宁路,名为“锡缘无锡小笼馆”。
上海以无锡小笼为招牌的约有170来家店,在南京,无锡小笼虽然被金陵汤包重重包围,但也开有几十家店。无锡百年老字号“王兴记”曾在美国、日本开出了小笼和馄饨店。近几年,“锡笼记”也在苏州昆山、常熟、太仓等市县开了门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上海是长三角小笼包的高地,有3000多家与小笼包相关的店铺,分布于大街小巷,南翔小笼当仁不让占据老大地位。2023年夏天,上海两家南翔小笼老字号——嘉定的南翔食品公司和上海老城隍庙餐饮公司,曾经为了字号商标权对簿公堂。南翔食品旗下现在拥有直营和加盟的跨地区连锁门店100家左右,老城隍庙餐饮旗下有南翔馒头店十来家。近年又有一家“老盛昌汤包”迅速崛起,主打苏州汤包招牌,是以苏式汤包为招牌的现代快餐店。无锡小笼在沪上的份额依然醒目。
无锡小笼堪称从汤包发展而来,却走得最远的小笼包。所有汤包几乎都以大容量的汤汁为特征,美味尽在汤汁里,馅心几乎可以忽略,即便从大汤包改为小汤包,进而又变身南京汤包的,也都以汤汁为主,而肉馅口感非常松散。但无锡小笼不同,在保留汤包基因的同时,强化馅心口感,无论鲜肉小笼、蟹粉小笼、虾仁小笼,其馅心都颇紧致而富于弹性,不仅让客人感受卤汁的美味,更能享受鲜肉(包括蟹粉、鲜虾)的美味,创新中赢得了一方新天地。无锡小笼正在进一步精致化,许多店家已弃10只一笼的蒸笼,改用4只一笼,出品更为精致。
近代无锡因工商业繁荣而被誉为“小上海”,与大上海的关系密切,大量无锡人进入上海谋生、创业。无锡小笼流入上海,便是客商往来流通的结果。据20世纪40年代游客游记,上海人坐火车去无锡游览,玩过太湖鼋头渚后,坐船回城,乘车返沪前,总会去品尝三凤桥肉骨头和王兴记、拱北楼小笼馒头,顺手还得带一些回去与家人分享;而无锡人去上海探亲、办事,也不会忘记给亲戚朋友带点东西。久而久之,扎一篓小笼当伴手礼就成为一种习惯。
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交通方式和商品交易有了极大变化,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在网上买到各种美味。但是,小笼包有些特殊,要么在店内堂吃,要么到店里现扎一篓,当天享用,冰鲜之类便逊色太多。所以扎一篓小笼的习惯还会持续下去,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好吃”是永恒不变的硬道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歌
来源:解放日报
Tim Hortons 准备进入中国,第一家店预计在 2023 年开业
本周早些时候,CNN等媒体报道了加拿大国民品牌TiH确认正在进行中国的计划,他们将通过和私募股权公司CiCiG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第一家门店预计最早会在2023年开业,而品牌的目标是未来10年要在中国开出1500家以上的新门店。
对于中国人来说TiH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品牌,但对于加拿大人来说就无人不晓了,作为加拿大的“民族骄傲”,咖啡、甜甜圈这两个最原始的菜品被TiH做出了花,在我们的采访当中,对于TiH的评价包括了“吃的多”、“便宜”、“甜甜圈和三明治好吃”等,等到进入中国,这些也都是我们可以重点去尝试的点单目标。
TiH总裁AxM对此表示,“我们看到TiH已经在加拿大的华人社区有很好的反响”,“中国的人口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给了TiH新的增长机会”,公司方面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可见一斑。不过考虑到TiH进入中国之后面对的是肯德基、麦当劳这样深耕几十年、恨不得要彻底本土化的品牌,如果不多做点准备,恐怕TiH面对的形势从一开始就会很严峻。
不过TiH方面对中国市场应该也不算太陌生,母公司RBIiI.旗下另一个品牌我们更熟悉——汉堡王。汉堡王虽然进入中国挺早的,但在2012年得到注资后才迅速发展——这就是RBIi和CiCiG的合作,目前汉堡王虽然感觉上不温不火,但在中国已经有超过900家门店,进驻了超过100个城市。
很难说TiH在这个时间点准备进入中国是否明智,事实上这家成立于1964年的品牌在加拿大本土就正面临巨大考验,单就今年而言,母公司和加盟商之间冲突不断,因为最低时薪上涨而削减员工福利也引来了员工和民众的强烈反弹,在一项每年都会进行的“加拿大最受尊敬公司”的年度排名中,今年TiH排在了50位,要知道2017年TiH在这个榜单上排名第4,这个跌落幅度可谓是雪崩了。
不过对于国内普通消费者来说,能有多一些选择总是好事,在满大街都是各式各样的甜甜圈之后,我们可以试试看可能是最正宗的甜甜圈是怎样的味道。
@SwAi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