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开放加盟,奈雪不断降价,蜜雪冰城才是新茶饮的归宿?
广州第一家喜小茶,也成为了最后一家喜小茶。2023年11月2日的喜茶,也成了最后宣告不开放加盟,要直营保证品控的喜茶。
这一周,广州城投大厦的喜小茶饮料厂关闭,也标志着喜茶这一试验性品牌的结束。这一周,喜茶也确认开放加盟业务,将在非一线城市以合适的店型展开事业合伙业务。
喜小茶没了,因为喜茶变便宜了打从一开始,喜小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主品牌喜茶探索下沉市场的可能性。在它的微信公众号上,喜小茶的定位是「提供合适、刚好的产品,在合格的标准上尽可能实惠」。
便宜、实惠,这是喜小茶的关键词。2023年开业时,他们主打鲜奶制造,实惠多料。当时的产品定价区间时6-16元——打不过蜜雪冰城,但是比主品牌喜茶便宜了不少。
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喜小茶成绩单是2023年发布的《喜小茶一周年小报告》,它在珠三角地区一共有22家门店,全年卖出了280万杯饮品。用这个报告来计算,那就是每家店一年卖出了12.73万杯饮品,每天每家店大概能卖出350杯饮品。
这个成绩不算很差,但肯定没有达到喜茶的目标。要知道,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透露过喜茶门店平均出杯量近2000杯/天,单店单月营业额平均在100万以上。虽然这是最初新茶饮蓬勃生长的成绩,但差距也颇大。
招商证券曾经调研过喜茶,他们的是喜茶一杯奶茶店每天卖出800杯,才可开始实现盈利。喜小茶门店的成本没那么高,但客单价也远不如喜茶,一天如果只能卖350杯,恐怕是担不起喜茶最初想要用它打造新品牌、探索新市场厚望的。
当然,卖得饮料没那么多是一回事,喜小茶不复存在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喜茶本身也变得更便宜了。喜茶也承认这一点,他们对媒体表示,随着喜茶价格调整,喜小茶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
换句话说,喜茶价格都已经低到9元一杯了,6元多一杯的喜小茶也没必要继续了。两个品牌名字关联度高,用的品牌势能相同,不如在新茶饮增速没那么快的时候专注推广更有潜力的主品牌。
▲两个品牌区别度不高,连都一样
这是喜茶的选择。
从原先冲击更高价格的138元的大颗猫山王榴莲到下探9元的新茶饮,喜茶年初向消费者承诺的不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新品,还承诺不再涨价都标志着,新茶饮的中场战事全在下沉市场。
▲两个新茶饮品牌都推出过贵价猫山王榴莲
告别野蛮生长,新茶饮都在下沉如果忘了曾经喜茶、奈雪的贵,可能会对品牌今天的便宜缺少认知。
单年的奈雪招股书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的客单价为43.3元,在中国高端现制茶饮连锁店中位居前列,行业均值约为人民币35元。
不是喜茶、奈雪35元,是整个行业平均客单价在35元,喜茶、奈雪这两个标志性品牌还要更贵。买一杯40+的奶茶在2年前不新鲜,但在今天却是一件不常见的事。
▲2023年的市场和今天相比完全不同
今天,奈雪的客单价也一路下滑。在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会上,奈雪2023.01-2023.08的客单价基本都在下降。
或许正是品牌发现了这个趋势,新茶饮们才不由自主地一同选择了降价。
现在的喜茶9-29元,奈雪也多为20元以下的新品。曾经的喜茶、奈雪把猫山王榴莲饮品卖到88甚至138元,但在新茶饮没那么受关注的时候,降价让自己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成了重中之重。
▲喜茶价格降幅对比.图片来自:开菠萝财经
「喜茶自由」有了,但喜茶、奈雪和其他新茶饮品牌的差别也没那么大了。疯狂内卷的新茶饮市场,让所有品牌都压力不小。近些年的新茶饮品牌其实动作更多了,发新品更频繁,搞联名更频繁,但是出圈的茶饮变少了。
今年喜茶的喜柿多多评价就不错,单日最高销量高达10万杯,是国庆假期期间各地喜茶门店销量第一的单品。它的评价很好,卖得也不错,但你提到柿子茶可不一定能立刻想到喜茶。作为对比,当年的芝芝葡萄、芝芝桃桃可现在还是喜茶的代表呢。
原因很简单,新茶饮真的太「卷」了。
喜茶柿子茶好喝,跟上的品牌还更多,不仅是奈雪的茶、伏小桃推出了柿子茶,就连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小而美饮品店也纷纷跟上。当你推出一个新品大受欢迎,那叫品牌特色。但当行业所有品牌都推出了这种新品,你也只能出现在视频博主的评测视频中,看看哪个柿子味重,哪个和茶底结合更自然。
受伤的不只是喜茶,而是所有已经成熟的新茶饮品牌。像奈雪的茶推出的霸气一升桃、霸气一桶瓜评价也不错,系列上架一周销量均超一百万杯。但也没谁会觉得这是奈雪特色,毕竟霸王杯、霸王桶也实在是太多了。
当饮品本身拉不出差距,降价、下沉是远远不够的。
醒醒曾经是喜茶的忠实消费者,但她对近年喜茶的印象只是「新品变多了,排队变少了」。
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当年的她是路过一家喜茶排队只要半小时必喝的资深顾客,买完还想发个朋友圈。现在的她不再纠结于品牌,对她来说这些品牌和一点点、没什么区别,就只是纠结一下今天想喝贵的还是便宜的。
最主要我感觉还是这种果茶变多了,有很多小品牌也会做这种鲜果茶,味道其实差不多少。
卷到了极致,新茶饮品牌赚钱更难了。
▲同类柿子饮品无敌多
太卷了,喜茶奈雪还能怎么赚钱奈雪流血上市,收入下滑,喜茶开店放缓的同时,砍掉副品牌。摆在他们前面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怎样才能赚钱?
为了赚钱,曾经坚定不开放加盟的喜茶也松口了。今天,喜茶通过《中国饮品快报》对外宣布:
喜茶将在非一线城市以合适的店型开展事业合伙业务。
喜茶解释,为了让更多用户能更快地喝到喜茶,感受喜茶的品质与酷,在全国门店已全面实行门店合伙人机制的基础上,喜茶将依托于十年来已经积累的经验、能力和资源,在非一线城市以合适的店型展开事业合伙业务。
喜茶会对事业合伙人进行严格筛选和充分赋能,并将在品牌、产品、品控、食安、营运、培训、供应链等方面为事业合伙人提供支持。
终究还是开放了加盟,让人意外也不意外。
意外在于开放加盟后,品牌饮品的品控肯定会大受影响,这和品牌原先宣称展现的形象仍有差距,毕竟创始人的承诺仍在耳畔,想不到今天就开放了加盟。不意外在于,茶饮行业,对于品牌来说,加盟就是一条能够盈利的持续的道路。
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告诉我们,卖奶茶不赚钱,但给加盟商卖材料赚钱。蜜雪冰城招股书显示,从2023年开始,总营收中占比在85%以上的一直是「向加盟商销售各类制作现制饮品和现制冰淇淋所需食材及包装材料」的业务。
▲蜜雪冰城招股书
对比蜜雪冰城高达99.8%的加盟比例,与其说是卖奶茶,还不如说这个品牌主要靠给加盟商卖材料赚钱。
蜜雪冰城2万店是这么来的,但2万店之下的第二品牌也是这么来的,这就是书亦烧仙草。
截止2023年8月底,书亦烧仙草共开设门店6861家。官网显示的加盟信息中,首批物料费用为4.5万元,单店首月费用40万+,还有加盟合作费,剩下的就是源远流长的食材和包装费了。至少目前7000家左右的店铺已经证明了,这个路子走得通。
所以喜茶也这么做了,保证一线城市品控,在非一线城市加盟扩张是他们相处的新解法。
没开放加盟的奈雪则还在降本增效的路上。这种向写字楼延伸的轻门店是奈雪押宝的关键,它没有现烘面包房,店员更少,成本更低。奈雪自己也发现,P店已被充分验证,未来现有的标准店也将陆续转为PRO店,将降低成本做到极致。
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中,自动化也是奈雪发展的方向,不仅有自动制茶机,未来还要奶盖机、茶汤均质器等。其实说到底还是为了省人力,并且保证单位时间内能够做出的茶饮更多。但这也只是为了降低成本,如果成本已经低到极致还无法盈利,奈雪或许也得开加盟了。
喜茶、奈雪,这曾是新茶饮浪潮中最瞩目的两个品牌,一同寻找新茶饮的盈利良方。现在,喜茶选择了加盟,奈雪则还在不断尝试。
但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永远是这杯茶是不是像以前一样好喝,是不是还能更便宜一点。
封面评论丨茶饮加盟店“十店九亏”,小白创业从来不是解脱上岸
□蒋璟璟
一直以来,“做奶茶”都外界被视为一本万利的生意。然而,前不久多家茶饮品牌相继被曝出涉嫌巨额诈骗。茶饮赛道隐秘的另一面自此浮上水面。据调查数据显示,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茶饮店占比仅为18.8%。据调查,卖奶茶赚钱是一件难事,加盟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也正是奶茶加盟乱象横生。只是,头部茶饮品牌盈利艰难,奶茶加盟堪称“九死一生”。(中新社)
近年来,奶茶与年轻人群之间的羁绊越来越深。对一些年轻来说,奶茶是用来续命的。而对另一些年轻人而言,奶茶则是用来做梦的。“奶茶店,咖啡店,书店”,是文艺青年“告老还乡”创业三大坑。开一家奶茶店,被很多人年轻的创业者视作上岸之后的乌托邦,殊不知却是深陷于另一个泥潭、开启了又一段噩梦。最终,创业不成,损失惨重。
即便早知道开奶茶店赚钱不易,但市场调研数据揭示的惨烈程度,还是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茶饮店占比仅为18.8%”、“茶饮加盟店十店九亏”……这一局面虽说在“意料之外”,却是很好解释的。作为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若是第一次跨界开奶茶店就能赚到钱,那才是咄咄怪事。生意江湖深似海,初次创业者毫无营销经验、管理经验和市场嗅觉,亏钱交学费本就是大概率事件。
加盟店模式,因其标准化模板复制,给了不少入局者以一种“开店赚钱很容易”的错觉。但诚如很多过来人的痛彻领悟那样,“加盟一个茶饮品牌不过是入门,对茶饮门店进行管理和运营才是实现盈利的关键”。而残酷的现实在于,门店的管理和运营,很多时候是依赖于个体的悟性与禀赋,这是无法简单教会的。更不用说,大多数品牌商根本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没有能力,去教会加盟商管理。
无论是开奶茶店还是其他生意,创业从来不是解脱。从打工人变成“店主”变成“老板”,你真的准备好了吗?准备好去争取成功,准备好去接受失败了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报料QQ:3386405712】
最低3元/杯,一个“比蜜雪还便宜”的茶饮品牌,已开出1000+店?
蜜雪冰城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低价茶饮样本。
这个品牌叫冰淳茶饮,最低3元/杯,价格卖得比蜜雪冰城还低,门店连续4年坚持饮品“一年365天第二杯1元”。
而这不是几家小店的坚守,冰淳茶饮已经在下沉市场开出1000多家门店。
低价赛道,还能再跑出“万店品牌”吗?
一个“比蜜雪还便宜”的品牌
在下沉市场开出千店
第一次了解冰淳茶饮,是行业人的推荐,对这个品牌产生好奇,是因为听说其价格“比蜜雪冰城还便宜”,而且开出千店。
行业里,借鉴蜜雪冰城的品牌不胜枚举,但能把价格卖得比蜜雪冰城还便宜、并做出大型连锁的,并不多见,为此,我专门去探访了这个“胆识过人”的品牌。
远远看过去,蓝底白字的门头,干净清新,一只蓝色的小牛是品牌的IP形象,名叫“牛小宝”。
走进发现,比门头更有吸引力的是“365天第二杯1元”的侧招、海报、楼梯贴纸。
进到店里,菜单边框、吧台上方LED显示屏、墙壁贴纸,吧台台卡等,无论眼睛看向哪个方向,“365天第二杯1元”的物料,一定尽收眼底。
认真观察了这个品牌的菜单,发现最终的价格,真的比蜜雪冰城还便宜,比如冰淇淋,有原味和抹茶两种,仅售2元/支,草莓圣代售价4元/杯。
又如现切现捣的柠檬水,标价5元,顾客加1元买2杯后,最终成交价折合3元/杯。
探访当天,这个品牌刚在门店上新了桶装鲜果茶,6种水果,厚实的桶装杯,配上异型的创意杯套,售价15元/杯,第二杯1元,相当于一杯只要8元,令人无法拒绝。
听店员介绍,店里执行“365天第二杯1元”政策,已经4年了,而且很可能会永久地实行下去。
已经低到尘埃的价格,再加上365天第二杯1元的策略,相信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疑问,这么干到底还有利润吗?
这是不是一个总部赚钱、加盟商赔本赚吆喝的模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去冰淳茶饮总部,采访了创始人程懂。
全年饮品第二杯1元
到底能赚钱吗?
程懂用2个数据,回答了我的疑问:
第一门店数量,截止到发稿前,冰淳茶饮确实已经在河南、山东、安徽开出了1000多家门店,81%的门店位于乡镇,19%门店位于县城,“如果家家都赔钱,是很难达到这一规模的。”
第二是老加盟商二次开店率,行业里,老加盟商的二次开店率,是评判一个品牌运营能力、单店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去年我们的老加盟商二次开店率是43%,今年上半年达到了72%(因为疫情外地客户受阻,以老加盟商为主)。
而365天第二杯1元,这个政策被固定下来,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一方面,我是受正新鸡排和麦当劳的启发。正新鸡排基本全年都是’鸡排原价15元,现价10元,再送5元酸梅汤‘,而麦当劳饮品站,经常第二杯半价。”
“另一方面是基于经营数据,我们在节假日和开业时第二杯1元往往都能让营业额暴涨。”
在执行这个政策之前,程懂先在其中一家门店进行了测试,没想到几个月后,营业额整体翻倍了。
2023年,程懂把“365天第二杯1元”升级成了品牌的战略,同时,总部所有原料只赚10个点,总部让利加盟商,从而让加盟商让利顾客。
彼时,冰淳茶饮有200多家门店,大部分加盟商都不同意这个政策,程懂和其他两个联合创始人,拿着测试门店的数据,一家一家去说服,最终才得以执行。
程懂告诉我,冰淳茶饮的综合毛利大约在55%左右,低于行业平均,但因为门店位于下沉市场,50%以上是夫妻店,人工和租金成本也远低于大城市,所以总体门店都是盈利的,夏季平均日营业额在1500元左右,2023年门店存活率95%。
大部分做生意的人都明白,促销是把双刃剑,能短期引流,也会把消费者培养成羊毛党。
冰淳茶饮常态化的“365天第二杯1元”,到底是个好策略吗?
促销常态化,是个好策略吗?
很多同行听到这个策略,第一反应就是否定,原因很简单,天天促销,消费者麻了,并不能带来增长。
事实上,4年来“365天第二杯1元”的冰淳茶饮,却通过这个政策迎来了品牌的崛起。
1、绝对的低价,有绝对的人流截杀能力
众所周知,在下沉市场,低价仍然是大杀器。
对走过路过的消费者来说,推再多新品,海报设计得再好看,都不如一句“第二杯1元”更有吸引力。而老顾客,在想喝奶茶时,也会因为“365天第二杯1元”直接下单。
在程懂眼中,365天第二杯1元,不是促销,而是战略决策,是品牌消费者心智的重要部分。
2、第二杯1元,也让顾客自动裂变
第二杯1元,顾客买2杯,大概率会送给别人一杯,或亲戚,或朋友,“这就让我们比别的品牌多了一次消费者触达。”
客户裂变速度也会比别的品牌快,一家新店能更快地打开市场,建立品牌知名度。
而且,第二杯可以在菜单上任选,这就让消费者多了一次产品体验,推新品的成功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3、产品均价低,但总的客单价不低
冰淳茶饮常年的第二杯1元,也让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变化。“我们店里,很少有人买单杯,基本上都是2/4/6杯起步。”程懂表示。
冰淳茶饮虽然产品均价只有5元,但客单价却在10元上下。
在内卷严重的茶饮行业,冰淳茶饮,就是靠这个看起来“不够高级”的策略,在下沉市场崛起,做成了千店品牌。
在程懂的计划里,3年要开到5000家门店,5年门店要过万。低价茶饮赛道,还能诞生一个万店品牌吗?
3年要开5000家
低价,还能跑出万店品牌吗?
今年,行业有个普遍共识,新茶饮已经进入存量竞争,大部分品牌都很难快速扩张,新品牌的窗口期也基本关闭。
但纵观商业变迁史,我们会发现,无论什么品类,无论市场是否饱和,都存在替代的机会,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新的商机,以及有没有做好准备。
千店品牌,已经打磨出成熟的产品和门店盈利模式,最终能不能做大,在我看来,一方面在于运营力,另一方面在于品牌力。
在冰淳茶饮,程懂带领团队编写了81页的门店运营管理手册,字数超3万字,其中有一套“门店运营36计”,包括购买指定套餐送周边福袋、抽锦鲤得免费畅饮、点赞赢好礼、发朋友圈抵现金、异业联盟与超市合作,阶梯式满送等营销活动,事无巨细的为加盟商赋能。
他们也建立了督导团队,目前1000多家门店,有60多个督导,平均1个人负责15~20家门店,每个督导要保证一个月到店最少2次,保障门店各方面的体验。
品牌方面,冰淳茶饮今年刚刚起步,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渠道发力,建立C端形象。
如果能在运营上坚持到底、保证消费体验稳定,还能建立高效的仓储、物流系统,同时在品牌上建立起价值支点,在B端和C端,都能精准占领心智,让品牌力成为规模化的杠杆,冰淳茶饮的未来,或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