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长春与宽城子这两个名字并用,长春就是宽城子,宽城子就是长春。
1896年,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后又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长春纳入俄国人修建的中东铁路势力范围。1898年,沙俄在中国东北铺设中东铁路支线(哈尔滨至旅顺口),并决定在长春设立一个车站。1899年,在“宽城子”城北5公里的二道沟(位于今铁北地区)修建了火车站。在给车站取名时,选择以当时距它最近的城镇“宽城子”命名,称为“宽城子站”。
喜都、茶啊冲、黄龙府
长春以前称喜都、茶啊冲、黄龙府。 宋辽金,北宋初,辽朝在设黄龙府(即“直捣黄龙”之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属东京道。北宋末,金国建立,曾定都黄龙府。
长春最早叫宽城子。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一群群闯关东的民众,从直隶(今河北省)、山东等地来到东北腹地,选在伊通河西岸与黄瓜沟之间平坦之地落脚安家,并将这里取名“宽城”,俗称“宽城子”。
长春各县区名称由来?在生活中,人们容易对身边的事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反而忽略了这些事物的由来和发展过程。比如,长春市现辖的南关区、宽城区、朝阳区、二道区、绿园区和双阳区6个区,它们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过长春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工作人员丁勇,请他来解读这些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
南关区:因老长春城南门得名
南关区是长春市内最早的城区,早在长春厅设立前,这里便有了较大的村落——宽城子。1825年,长春厅衙署从新立城搬迁到今天的南关区大经路一带。这时的长春还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镇。
1865年,“马傻子”农民军逼近长春时,长春厅衙署组织商民捐款,修筑城墙。初建城墙时,筑城门6座,以后又增加4个便门、2个内门。南有全安门,俗称南门、南关。
“关于南关区名的由来,一说取旧城南门外南关大街之名为区名;二说因宽城子旧城的南门位于南关区城区中心,俗称‘南关’,故取名南关区。”丁勇说,无论是因为南关大街而得名,还是因为南门在南关区城区中心,起源都是老长春城的南门,因此派生出一系列地名:南关、南关大街、南关区。
宽城区:因宽城子火车站得名
在1800年(清嘉庆五年)长春厅设立之前,长春一带有南北两个较大的村落:南为长春堡,北为宽城子。关于宽城子,长春民间曾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的说法。小城子在今天的奋进乡,那里有辽金古城遗址;宽城子则在今南关区境内。
长春人在古代是什么人?长春人古代是高句丽人。就是现在的朝鲜族人。
3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西晋时属夫余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入高句丽版图;隋及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终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府所辖。
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属开元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 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