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纷纷沦陷!茶餐厅“没落”了吗?
当初随着香港影视文化传入内地的港式茶餐厅,似乎也和港剧一样慢慢淡化在大众的眼中。茶餐厅这一业态如今怎么样了?又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本文由红餐网(ID:h18)原创首发,作者:李卅。
霓虹灯迷离、买手店云集,北京三里屯向来是年轻人眼中的潮玩圣地。隐匿在此的饭店、酒吧、甜点铺子,更是国内餐饮业时兴的风向标。
近来,多家起名为冰室、冰厅的新派茶餐厅接连入驻三里屯,到店就餐和等位的食客络绎不绝。与日渐式微的传统茶餐厅相比,这批新生代品牌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打法——菜单精简、菜品上相、价位亲民友好、就餐环境瞄准老香港氛围感,而其吸引的也大多是城市里的年轻群体。
以三里屯为例,并不新颖的茶餐厅再次步入升级阶段,赛道活力加速释放。但在一些从业者看来,危机也在同步显现。
随着玩家的不断增多,新派茶餐厅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在消费者的“审美”“审味”疲劳下,茶餐厅已然成为餐饮业内卷最严重的领域之一。
如此看来,茶餐厅赛道亟待新一次破局,其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融合菜的鼻祖
茶餐厅十年前就已“内卷”?
提到茶餐厅的起源,不得不说它才是中西融合菜的鼻祖。据梳理,上世纪四十年代,西洋文化在经济恢复期的香港大肆传播,西餐厅随即成为富人们最喜光顾的场所。
渗透到大众层面,高大上的西餐和主营冷饮小吃的冰室形态产生碰撞,初代茶餐厅应运而生。著名学者马家辉曾表示,茶餐厅将“世界宇宙包罗在碗筷刀叉之间,是具体而微的全球化象征”“混血、不中不西、但也亦中亦西。”
从菜品上看,传统茶餐厅中既有粤菜常见的点心、炒粉、叉烧、汤面,还有着各类西餐风格的三明治、多士、炸鱼薯条,的确是融贯中西,应有尽有。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香港,茶餐厅还会结合当地人饮食习惯,分不同时段选择性供应产品。灵活的经营模式叠加丰富菜品,茶餐厅随即演化为一种“功能性”刚需,成为港人生活中最接地气的餐饮类型。
90年代以来,香港内地文化交流频繁,茶餐厅开始在同属粤菜领地的广东完成移植,内地茶餐厅赛道就此开启。作为一种新鲜且洋气的餐饮业态,茶餐厅显然具备进一步扩张的潜力。而在茶餐厅的北上征程中,一批较早期的连锁品牌功不可没。
例如,香港人黎德发在1998年左右便将触角瞄准文化包容的上海和北京,相继创立新旺茶餐厅以及更加高端的港丽品牌,至今仍在茶餐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998年,“避风塘”亦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专营港式小吃、点心,并以此为样板展开一轮扩张。
广州人梁国强在2003年创办的“表叔茶餐厅”,则开启了茶餐厅加盟化的先河,“表叔”的快速扩张还带动了“表哥”“表妹”等品牌相继出现。
如今看来,早在十余年前,茶餐厅便进入了一轮内卷竞争。虽然这类加盟连锁的品牌并不十分正统,但还是让不少内地消费者耳目一新。
在行业快速扩张下,内地的茶餐厅风潮也第一次到来。可惜的是,潮流未能持久,风光一时的“表叔”“表妹”已然成为昙花一现,接连消失在内地茶餐厅的赛道之中。
有业内人士对红餐网(ID:h18)表示,当年茶餐厅市场刚刚引入内地,品牌竞争不激烈,一些品牌占到了先发优势,确实滋润过一段时间。但当赛道拥挤、专业品牌变多,“蛋糕”显然就不够分了。加之这些连锁加盟品牌走得太急,对加盟商管理不到位,超多SKU和大店的经营成本等也使其负担过重,最终走向衰落。
九龙冰室的创始人黄小舟也表示,想着在热浪赛道下分一杯羹,对行业的初心没有坚持,这样的玩家往往是会被淘汰的。
在此之后,茶餐厅行业也进入了打磨品质的阶段。
茶餐厅老字号袭来
赛道却再次走弱
尽管一些早期品牌相继消陨,但就行业发展来看,其显然起到了市场教育的作用,为专业玩家入场以及行业后期发展打下基础。据红餐网梳理,在内地茶餐厅的第一轮风靡中,来自香港的本土品牌也从起初的试探变为主动进攻,最终“黄雀在后”脱颖而出。
例如2004年前后,茶餐厅老字号翠华和大家乐,共同将触角瞄向了餐饮文化十分包容的上海,并沿着华东、华南以及重点一二线城市的路线持续渗透。太兴集团则是以深圳为起点,一路向北,以“太兴”品牌设为根据地,繁衍出多个新品牌。
△太兴餐厅,图片来源:太兴官网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翠华控股在2012年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餐厅第一股”。彼时,翠华在内地虽只有5家门店,但在2007年至2011年间,公司内地的销售收入由25亿元增至70余亿元。
随着老字号品牌的持续加码,内地茶餐厅市场再迎高潮。据《中国粤菜产业发展报告》,截止2017年,全国茶餐厅总量已近8000家。连锁品牌主要集中在香港输出和上海源起。
用“好景不长”来描述此时的茶餐厅行业,虽有些残忍,但却道出了行业真实。据红餐网梳理,在这批老字号玩家争相北上不久后,行业便再度出现颓势。
以翠华为例,按照公司上市期的表态,其曾计划在2015年的内地市场扩张至30家门店、到2017年扩张至80家。可截止2015年3月底,翠华于内地门店仅为19家,2023年3月底为35家。期间,翠华控股还经历卖身风波、高管纷争等重要转折。
△图片来源:翠华餐厅官网
2017年,大家乐也宣布全面撤出华东市场,剩下的门店固守广东。同样登陆港股的太兴集团,“太兴茶餐厅”这一品牌的内地发展也显得乏力。
对于老字号们的困局,业界近来讨论甚广。新发烧腊总经理郑志伟便直言评价:“衰落的问题早就有了,巨头也开始沦陷是一个新的标志。”
记者注意到,尽管正统玩家不断增多,但粤菜和茶餐厅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依旧属于小众的特色餐饮,市场容量着实有限。一些品牌在北上征程中,也难免走了一些弯路。
比方说,茶餐厅基因本该是亲民的草根定位,但在内地,其一度走起上千平米的大店和中高端路线,和大众消费者失之交臂;要么引入川菜等其他餐饮特色,盲目探索融合路径;还有的对供应链等管控不佳,难以将香港模式顺利搬迁……这些错误的试验,无不加剧其在内地的水土不服,“后劲不足”成为必然。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放眼大环境,香港茶餐厅集中北上这十多年,恰好赶上了国内餐饮业的深度调整。与老字号安身立命的“匠心”“经典”“传承”思维对比,眼下的餐饮市场更加奔着多元、创新、场景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茶餐厅也不得不面临品牌老化、吸引力下降、转型迟缓等现实问题。
“市场变化太快了,传统品牌尤其是连锁品牌,其没办法像一些年轻品牌一样,按照新的市场需求去定制发展路径,大象转身十分不易,衰落也是正常的。”一位业内人士对红餐网表示。
新势力茶餐厅扎堆
品质、流量缺一不可
餐饮业的升级风潮无疑也吹进了茶餐厅赛道。如上分所,在内地餐饮业的变迁潮流下,一些极具创新力的新派茶餐厅,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加速涌现,茶餐厅赛道的生命力也重新被激活。
近年来,被冠以冰室、冰厅、大排档等新派茶餐厅开始大行其道,不断占领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对比于传统品牌,这类新派茶餐厅显然对餐饮业的新玩法更加熟稔,并呈现了这样的共性——在产品选择更加精简、颜值更高、门店规模更小、客单价也更加亲民。
作为新派茶餐厅的代表之一,九龙冰室已创立十年有余。提到对赛道的创新突破,黄小舟告诉记者,结合对传统茶餐厅行业的认知和反省,“轻资产”是其为九龙冰室定下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策略。
△九龙冰室
黄小舟说道:“今天很多人都说要做小而美的餐厅,我们10年前瞄准了这样的概念。例如,九龙冰室会将餐厅的面积控制在在120-160平米之间。产品上基于粉面、烘焙、烧腊、点心等品类,每种仅选出几样精品并作出改良,以此完成菜单升级。”
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当下热门“冰室”等,虽只有百余平米的空间,只能紧凑摆下二十几张桌位,但食客和店员在狭窄的走廊或楼梯里摩肩擦踵,袖珍的半开放后厨更是繁忙热络,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
菜品上,大多是以柠檬茶、叉烧饭、菠萝包、漏奶华、炒牛河为主,选择虽不多,但明显经过了精致的设计,外观十分诱人上相。
这些餐厅也大多有着类似的装潢风格,例如格子地板与餐桌、上世纪香港电影或专辑的大幅海报、硕大迷离的的繁体字霓虹招牌,让光临的食客仿佛置身于光怪陆离的尖沙咀一隅。
△图片来源:摄图网
和不少网红餐厅类似,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阵地也成为这类新派茶餐厅的营销主战场。在食客用餐前,一些服务员还会耐心指引食客如何在点评软件中打卡标记,并以饮料甜品作为回馈,从而增加餐厅的线上关注度。
用黄小舟的话说,这类新派茶餐厅“自带流量”,其在线下门店的商业变现也就十分自然。
但伴随赛道火热,品牌间的同质化也再度出现。正如记者所感,在新派茶餐厅的门庭若市下,实际上很难区分出不同品牌在产品、环境方面的明确差异,一番走访下来,新鲜感很快丧失。
“已经觉得审美疲劳了。”郑志伟这样说道。在他看来,一些创新品牌起先做得确实比较好,但跟风的太多,餐厅的创新动力显得不足。高度同质化下,网红餐厅吸引了一时的客流,却很难做得长久。
这一现象已引发了从业者的普遍担心。黄小舟表示,今年以来,茶餐厅包括冰室,“内卷”情况非常严重,每个品牌都在想办法去突围。而突围的重要方向,同样指向了品牌的创新力。
“常规的需求我们依旧要做好,除此之外还得找出自己与其他品牌的不同,并做到最大化,这是一个修炼内功的过程。”黄小舟说道。
结合案例来看,现在一些茶餐厅融合了东南亚等异域元素,高辨识度下迅速收获了一批粉丝;有的茶餐厅着重突出性价比,将西餐店几百元的高档牛排做成了几十元的简单版本;有的在门店形象上创新和改变,试图进行品牌革新……
△广州最近比较火的泰式茶餐厅(红餐网摄)
而对于传统派玩家来说,改变也在悄然发生。郑志伟道,像新发烧腊一样的老字号,意图不在高速扩张,他们思考的是如何保持传统口味,为消费者带来从一而终的体验。
“但这与创新并不冲突。例如,品牌方可以运用科技化管理把原材料管控得更好、更新鲜;把产品做到更加标准化;餐厅运营更加高效和现代化等等。”郑志伟补充道。
从某种角度来看,竞争变大、赛道革新速度快,对行业来说也是积极的。品牌方需要用一个相对稳健的方式和节奏去成长,保证品质和流量都越做越好,才能为茶餐厅赛道争取更多可能。
一天翻台25次,新派茶餐厅靠“走老路”逆势崛起
新派老派大乱斗,茶餐厅品类也卷起来了?
总第3199期
餐企老板内参内参君文
利润连年走低
老茶餐厅们的日子不好过
“我曾如此爱你的草根气息,
但对不起,现在的你让我高攀不起了。”
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老派茶餐厅再贴切不过。
从香港的“平价快餐”一路升级到进入内地后的“中高端休闲餐”,内参君猛然发现,茶餐厅们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滋润。
在港式茶餐厅翠华集团公布的财报中,2023财年全年亏损1.24亿港元。而在此之前,翠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同为港式餐饮巨头的其他品牌,过得也是差不多的日子。
大家乐和大快活这两大港式快餐巨头——
今年5月24日,大快活官方发布盈利警告,截至2023年3月31日,该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较上一财年的1.536亿港元下滑了72.2%,相较于2023年,下跌76.3%。
大家乐这边,截至2023年3月31日,股东应占净利润预计较上一财年的3.5913亿港元下滑了94.1%,相较于2023年,更是下跌了96.3%,净利润所剩无几。
老牌利润下跌
新派逆势而上
下跌的不仅仅是盈利,还有这几大巨头的扩张速度和野心。
2003年,一直顺风顺水的大家乐加码扩张,锁定华南市场,布局华东市场;大快活则是率先占领了华北市场,在北京、天津等多地开出多家门店。
但在2023年盈利能力出现下滑、净利润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大快活、大家乐这些曾经的港式快餐巨头纷纷退出内陆,蜗居于香港、广东市场。
数据显示,大快活在营门店共163家,其中香港、广东共计162家,内陆仅有湖北一家“独苗”。
大家乐也并不例外,在现营的320家门店中,香港、广州共计313家,在华北、华东均无一家门店处于营业状态。
惨淡的营收之下,退出内陆市场、开店速度逐年放缓,似乎成了这些巨头们唯一的出路。
而另一方面,太兴集团子品牌敏华冰厅凭借着人均60元的价格、极致的港风装修风格和花式的营销手段,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攻克了内陆这块难啃的骨头。
在“疫情反复+港式文化式微”的大环境中,2023-2023年陆续开出52家新店,成为了太兴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逆势而上的新派茶餐厅不只是敏华。
太哼冰室当前在营的95家门店中,有将近90家是在2023-2023年间新增店面。极致的“怀旧港式”装潢、高性价比的餐品选择,让太哼成功跻身内陆“网红”系列。
克茗冰室、文通冰室、九记冰厅等新派茶餐厅们,近两年时间在“北上广”纷纷露头,引发消费者疯狂打卡,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排队5小时”等火爆场面。
新旧茶餐厅,正冰火两重天。
新派茶餐厅正回归茶餐厅
在茶餐厅由“老”到“新”的蜕变过程背后,很多问题始终萦绕在侧:
模式重,盈利追不上亏损;
同质化严重,且容易被取代;
审美疲劳,击不中年轻消费群体;
品控差,供应链不完善,标准化不成熟。
除了这些点之外,最敏感的价格成了老式茶餐厅的“原罪”。
“我爱你个性朴素平民化,会教顾客畅快满意如归家。
牛油餐包再配以百年浓茶,令倦透的身躯也升华。”
这是粤语歌《我爱茶餐厅》的一段歌词。
正如词中所说,朴素、平民化,隔桌可能是拿着公文包的普通上班族,也可能是阿伯阿婆,在疲惫的工作日常、在失去波澜的退休生活中,大家凑在一家小店里,讨论着家长里短,沉溺在这样一处能够解扣敞怀,肆意挥洒言语的“温柔乡”。
嘴里忙叨着用暗号快速点单,几十块钱的客单价,用不了十分钟的世界,就可以尝到中西结合包罗万象的“世间百态”。
说白了,茶餐厅就是便宜、实惠、量大、快速的餐饮品类。
对于香港人而言,高效便捷、家乡感、草根态气息浓厚才是茶餐厅应该有的样子。
但当那些曾经存在于霓虹灯下的老派茶餐厅,“摇身一变”进军内陆之后,草根气息没了、价格也跟着突飞猛进。
咨询公司FSiv曾统计过连锁茶餐厅的消费数据,结果显示内地的客单价在200元人民币以上,与香港人均80元左右客单价相比,足足翻了2.5倍。
这让本就不被老香港“情怀捆绑”的内地年轻消费者,更难以理解,“现在的港式茶餐厅,份量少,味道差,价格比香港贵一倍,还不如和三五知己去大排档喝啤酒。”
或许是听到了大众的心声,又或许是碍于形势所迫。
新派茶餐厅的冒头,除了在装修上趋近新经济时代外,在价格、菜式、节奏上都开始回归“曾经的老香港茶餐厅”。
首先是价格——
59元的价格,可以在文通冰室吃到两人份的惠灵顿黑松露牛扒,加上19元的小熊奶茶、17元的漏奶华。70元的人均价格,200元的茶餐厅体验。
九龙冰室同样客单价在70元左右,一份行政单人餐定价41元,“龙精虎猛”双人餐也只需109元,两份主食、两杯饮品还加一份招牌小吃。
其次是菜式——
当90代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菜式在好味道的基础上,更需要有“好样子”。
新派茶餐厅们在菜式上下足了精力。爆火单品漏奶华,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西士多的甜点,但在“能工巧匠”手下,漏奶华摇身一变,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流量密码。
一句“奶白和焦黑哗啦啦留出来,太治愈了,我好幸福”,背后透露出来的是新消费人群的餐饮需求底色。
最后是节奏——
合兴冰室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其现在的经营模式更趋近于“肯德基”,标准化的SOP和快速出品程序,日均翻台超十次的情况下保证品质。
在新派茶餐厅们的大众点评精选评论中,也多次出现“这家冰室虽然排队长,但很快就能落座”的语句。
克茗冰室、文通冰室、九记冰厅等,甚至出现了“一天翻台25次”的情况。
新一轮的“冰室风”悄然成型。花式营销手段能否让这股“冰室风”吹得更远、走的更长久,尚未可知。
唯一可知的是,新派茶餐厅似乎又回到了在香港街头,人们熟悉的那个样子。
进进退退
新派茶餐厅又快又卷
前进又倒退,尽管茶餐厅在市场推波下逐渐“上道”,但一个灵魂拷问下去:
还有谁家没有“小熊奶茶”、“漏奶华”、“黯然销魂饭”?
港式餐饮原本做的就是“筷子”和“刀叉”的结合体。最初茶餐厅是传统冰室和西餐厅的结合,是中西文化杂糅后,又不断增加各地特色食物,走向多元化的一个过程。
曾有一种玩笑说法,评价一个港式茶餐厅是否正宗,看的是他的SKU是否丰富,是否能包罗万象,涵盖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
但是进军内陆的茶餐厅,仿佛只剩下了“漏奶华”、“黯然销魂饭”、以及“小熊奶茶”这几种菜品。
秉持着“谁家火了什么,就去跟风做什么”的心态,没有形成品牌护城河,又因为行业门槛低,大批相似的“招牌”菜品被复制出来,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中。
在逐年下滑的餐饮环境中,高性比虽然是主流,但竞争态势愈发激烈,各家的最终考核内容,依然需要产品力来保驾护航。
近两月,内参君发现大批茶餐厅品牌正在开始疯狂上新,试图摆脱同质化标签。
文通冰室最新发布的单品,将香港米线与泰式冬阴功味道结合,推出“一口自由·鲍鱼冬阴功香港米线”,价格更是压到29.9元。
豪兴茶餐厅新上的68元大拼盘,包括烧鹅、叉烧、烧排骨以及烧肉,一只咸香鸡也只定价在48元。
而肥韬茶餐厅前两天上新的单品“巨无霸菠萝鸡”中,更是真实的把一整只鸡塞进了菠萝包里...
如此看来,茶餐厅似乎正向着餐饮小品类的奶茶靠近,整个品类变得又快又卷!
港式茶餐厅文化不死,新冰室从衰败的茶餐厅中萌芽,完成新一轮的蜕变。
港式茶餐厅翻红,谁能与太哼冰室相抗衡?
港式茶餐厅的流行,造就了太哼冰室的崛起。“太哼冰室”融合了港式茶餐厅的旧传统重新定义了港式茶餐厅,还赋予了时代的新元素,以港式茶餐厅为噱头在市场上掀起一股港式的怀旧风。特别是70、80后,进去太哼那闪烁着霓虹灯的餐厅,特别有年代感,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感情拉满,情绪上头,忍不住就叫上几个朋友来叙旧。
「太哼」品牌隶属于广州市喜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太哼」以“香港茶餐厅三宝”:奶茶、冻柠茶、冻鸳鸯以及菠萝油、奶酱多、公司三文治、咖喱鱼蛋、餐蛋叮、番茄牛通粉等特色小食饮品为主,由港地料理师傅联合打造的香港美食品牌。
「太哼」品牌致力发扬香港街饮小食文化并寻求突破与创新,将美食推于市场,“港人朝九晚五,只为一朝发达”,凡事讲求“意头”。「太哼」不断挖掘香港文化。2023年开启「太哼」连锁授权加盟模式,快速扩展品牌市场占有率;为达到严格之品质控制,委托专业中央食品工厂,增设先进的食材处理设备及恒温空调,在低温环境中预制食材,作为品控基础。目前太哼冰室的加盟如火如荼。
港式茶餐厅火热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内卷,甚至很多餐品跟港式没啥关系的茶餐厅名字前面加一个“港式”,就成了港式茶餐厅。市场同质化严重,对市场前景和发展也并不是好事。当市场饱和时,顾客难免审美、视觉疲劳。
港式茶餐厅在复制、搬运的同时也要有创新!
难能可贵的是市场横空出世了具有创造性的、极具特色的茶餐厅,那就是融合茶餐厅开创者手财信记,融合港澳特色餐饮与东南亚菜、日本料理,餐品丰富,包罗万象。致力于做年轻、高性价比的融合茶餐厅,凭借着口耳相传的口碑营销成功打造了融合茶餐厅连锁品牌。满足90、95后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在装修设计上,也具有网红餐厅的特质,现代感满满。首创悬浮式空中卡座,在怀旧的同时又融入了时尚、现代感的元素。让进来的顾客还没开吃,就忍不住拿出手机先拍照,来到这里感觉又年轻了几岁,忍不住就想聊梦想、谈未来。
手财信记品牌隶属于广州市亦凯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部位于34羊城广州。是一家集产品研发、技术培训、品牌推广、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餐饮管理企业。手财信记作为融合茶餐厅的领导品牌、新晋网红茶餐厅品牌。
手财信记已实现店铺形象IP化、供应链标准化、门店设备及餐具标准化、运营管理精细化、人才培训系统化。一站式服务全国区域代理和经销商。目前手财信记区域代理服务商和连锁分店遍布全国。
太哼冰室,港式经典怀旧风,主要聚焦70后、80后的中年消费群体;手财信记,新融合现代风,主要聚焦90后、95后的消费消费群体。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你更喜欢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