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最有名的酱油酿造坊 距今已有140多年 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观者如织、名满天下的“大家闺秀”西湖相比,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湘湖,虽显得落寞寂寥了许多,但她的恬静平和、温婉细腻,还是使喜欢她的人为之陶醉、流连忘返。在市场经济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诞生于风景如画的杭州萧山湘湖景区不远处河上镇的,有着140多年历史的浙江老字号品牌——徐同泰,就像湘湖一样,虽然名气不如从前,但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坚守以及对品质的严苛追求,它是萧山南部的河上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上古镇最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片。
走进徐同泰酱园旧址,敦厚的石墙门,古朴的房屋,招牌的大酱缸,黑色大柜台……浸染在酱香之下的新的徐同泰依旧难掩沧桑,默默叙述着它的往昔,散发着百年世家无法复制的丰厚沉淀。
酱油,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多少美味佳肴都离不开它。俗话说: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须真材实食料,还要去杂选优。其实美食如此,做美食的材料更是如此。创立于清朝光绪三年即1877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的酱油老字号——徐同泰,对制作原料的选择极为考究,它只用东北原产地非转基因大豆和当年产新小麦,决不用隔年陈粮,制酱用的水是河上镇一口很深的百年古井,水质清冽甘甜,取之不尽。
传统的手工酿造技艺,流程复杂、周期漫长,谷物发酵完全依靠自然条件,可谓是集天地灵气,纳日月精华,历时弥久,终制成具有“色泽淡朴、酱香浓郁、味道鲜美”三大特点的徐同泰酱油,有“酱韵飘香,百年百里”之说,据说当年每逢岁末年尾,诸暨、富阳、桐庐、义乌等地群众挑着油瓶酱壶来购买徐同泰酱油,队伍长达一二公里。
1875年,富阳人徐三春夫妇来到河上镇,因河上镇毗邻钱塘江,地处萧山、诸暨、富阳交界地带,风景秀丽,商贾云集,民风淳朴,夫妇俩被这一片繁华盛景所吸引。精明的徐三春发现这里虽行肆众多,但竟没有一家酱油铺,于是夫妇俩便决定留在河上镇,开始了贩卖酱油的小本生意。由于夫妇俩待人诚信,货真价实,口碑良好,于是生意越做越红火。1877年,徐三春夫妇俩开起的自己的酱油作坊,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从此开启了这一百年品牌的创始之路。
1886年,徐三春始建酱园,并起号“同泰”。经过徐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及与米行、槽户等合作,徐同泰酱园慢慢积累了足够的周转资金,到清末民初并购了阜林和记酱油店,建有酒、乳、酱、搪、磨五个作坊,4口水井七头牛,从业人员50多名。1914年,徐三春用500石上好的大米,换取了“两浙盐运使司”颁发的,编号为196号“官酱园”牌匾,这一牌匾保存至今,成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见证。
1915年,徐同泰第二代传人,在钱塘江边开设了一家“味王府”酒楼,酒楼以名师巧匠设计施工,奢华大气,主营南北菜系,打着“仅以官酱园酱品润味”的招牌特色,吸引了杭城各界名流商客纷纷造访品尝,你来我往之间,徐同泰也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就这样无形中扩大了徐同泰的影响力,“钱塘徐同泰,西湖楼外楼”从那时便流传开来。
徐同泰酱园产业覆盖从调料到酱菜到酒楼,产品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在上世纪初,一度与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药材铺“胡庆余堂”并驾齐驱,民间有一说法是:“问药胡庆余,润味徐同泰”。
走出徐同泰酱园旧址,渐渐模糊的敦厚的石墙门,古朴的房屋,招牌的大酱缸,黑色大柜台,但是浓郁醇香的酱油依然飘香在空气中……在这里,我了解的不仅仅是老字号徐同泰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保持着传统酿造工艺,正是它坚守的古法手工酿造技艺,使得其入选“杭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钧窑人物风采录——苗晓雨
钧窑人物志-苗晓雨
六悦茶钧钧瓷月报
苗晓雨,男,汉族,1976年1月生,禹州市神垕镇西大社区人,高中文化;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神垕镇福雨钧窑经理兼主创设计师。
苗晓雨大师工作照
1991年,接班进入禹州市钧瓷一厂。1998年,到神垕镇宗贤钧瓷坊工作。跟随叔父苗宗贤学习成型、配釉、造型设计、烧成等工艺。在叔父的指导下,初步了解钧花釉、钧瓷一厂3号釉、高温74号釉等的烧成特点,逐步成为窑口的生产骨干。近10年的窑口磨练,他对原钧瓷一厂的3号釉情有独钟。2007年,独自创办福雨钧窑,建1立方米液化气窑炉1座,主攻原钧瓷一厂3号釉。建窑伊始,坚持采用手拉坯技艺,依靠前期打下的基础,从装磨、制坯、上釉、装窑、开窑以及烧成的全部工序都由自己独立完成。“生在成型,死在烧成”,生产钧瓷的难度之大超出他的意料,开始的几年间几乎没有烧出几件像样的作品,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在叔父“仿古不泥古,继承中发展,认准目标,永不言弃”的激励下,,改进釉料的配方,改良烧成制度,终于用液化气窑炉烧制出了煤、柴窑钧瓷的味道和魅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桃洗
原禹州市钧瓷一厂3号釉是纯矿石釉,采用9元配方,烧成温度1295度,烧成温度范围在10度左右。在宗贤钧瓷坊作为中温釉使用,釉层厚,玉质感强,窑变效果丰富。在液化气窑炉中烧制,晓雨坚定信心,不改变配方,不降低烧成温度,除长石、石英用南召、洛阳的之外,其他全部用禹州地产原料。一窑、三窑、五窑,一月、一年、三年,反复摸索,不断实验,积累煤烧三号釉在液化气窑炉中的烧成经验。转火温度从开始的1070度调整为1050度,烧成时间从8-9个小时调整为12.5个小时。液化气窑炉和燃煤窑炉一样,适当延长烧成时间,可以增加作品的润度,又称为“有油性”。长期的烧成实践,晓雨对不同季节的烧成制度也出自己的经验:冬季转火温度要适当提高,大致在1055度;住火温度要适当提高,大致在1300度。夏季转火温度要适当降低,大致在1035度,住火温度要降低7-10度,大致在1285度。春季和秋季可以按正常的烧成制度执行,即便如此,春秋季的合格率仍高于冬夏季的合格率。一般情况下,1立方米窑炉大约装30——60厘米左右作品60件,合格率在60%上下,精品率10%-15%,一窑约10件左右。“去年(2023年)秋天(11月),郑州的一位客户过来包窑,成品率到90%以上,精品率50%,出窑的作品有端庄古朴、浑厚大气的造型,有如脂似玉、肥润透活的釉质,更有与传统钧瓷一脉相承的艺术美感。客人是一位文化人,他赞美道,‘五彩渗化的釉色,奇妙美丽的纹路,鬼斧神工的自然窑变,“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的釉画,完美地诠释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那一窑是我这几年烧的最好的一窑”。
广口瓶
晓雨对燃煤窑钧瓷情有独钟:“煤炭的火焰短,靠的是辐射升温,火焰比较难控制,所以煤烧的钧瓷窑变效果比较丰富,刚劲深沉,有阳刚之气,艺术效果更有力量感、浑厚稳重。
煤烧钧瓷的釉质一般比较丰厚,玉质感十足。尤其禹州市钧瓷一厂的3号釉、74号釉,使用南召长石、嵩县石英等老原料,在春秋天烧成,容易出现蓝紫色,青中泛蓝、红里透紫,蓝紫渗化,釉彩万千。似玉非玉胜似玉,如同玉石一般,莹润剔透,立体感十足。”“煤烧钧瓷开片纹路大而清晰,玉质感越强,开片效果越明显,观感效果极佳。燃煤钧瓷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燃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满窑、铺梢、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捂火还原等复杂工艺。对每一个钧瓷人都是在磨练中升华的过程。”
双龙菊口瓶
他一直追求煤烧钧瓷的韵味,探索窑变的实现途径。他说:钧瓷最大的魅力就是窑变,而窑变取决于钧瓷釉,不同的釉料配方窑变的效果也不一样,而釉在烧之前都是一样的颜色,经过火烧以后才会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颜色,钧瓷就有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艺术特性。这是钧瓷的个性,钧瓷人一定要坚守!
玉壶春
独立建窑14年,苗晓雨在钧瓷圈初露头角,小有成就。2023年5月,创新液化气窑炉烧成方式,试验燃气窑炉内装匣钵,根据每窑装钵量的多少,置入一定数量的精选煤块儿,使煤炭的“油性”沁入到釉层当中,增加作品的润味和窑变的范围。经过两个多月的试验,到当年7月末,初步把钧瓷一厂的3号釉打造成液化气窑的“煤烧釉”,得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天津、郑州等地钧瓷收藏家的认可。钧瓷的“煤烧味道”已经成为晓雨作品的代名词,吸引更多的钧瓷藏家到神垕寻宝问诊!
双喜罐
2012年,作品“荷口鼓钉尊”“出戟尊”“梅瓶”在河南省钧瓷窑变艺术创新大赛上,分别获金奖、银奖、铜奖。2013年,“寿桃”“赏盘”在第二届河南省钧瓷窑变艺术大赛中,分别获金奖、银奖。2014年,“炫纹扁肚瓶”获2014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铜奖。2017年至2023年,在“魅力中原”精品展中,作品“莲花笔洗”、“赫赫有名”连获铜奖,窑口获评“许昌市优秀文创企业”。2023年,第五届全国钧瓷藏家珍品展,作品“玉净瓶”“蘑菇瓶”“赫赫有名”获银奖。2023年10月,设计制作的“赫赫有名”在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中原好设计”奖文创特别奖类金奖。
采访撰稿:曹丰绅
栏目编审:观钧窑-
陶瓷摄影:林志
责任编辑:大河风时代新闻王献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