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打造小龙虾国家级品牌,潜江市领导甘当“集体网红”
楚天都市报记者蔡青刘冬莉
一年一度的龙虾节,今年比往年似乎来得晚了一些。
原因大家都知道:疫情。
6月28日下午4时,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厅,潜江市委副书记金茂清宣布:今年的龙虾节主体活动将于7月11日-12日举行。
注意“主体活动”这个词。实际上,龙虾节全程活动是从3月到10月,也就是从“开捕”到小龙虾“归巢”。
楚天都市报记者梳理发现,同样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三年来潜江有多位不同的市领导亮相。
2023年5月8日,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戴一条醒目的“龙虾红”领带出场,向世界发出邀请函,向朋友们推介潜江小龙虾。
当年5月20日,吴祖云带队赴香港举办龙虾节,火爆维多利亚港。
2023年吴祖云在香港·潜江龙虾节
2023年6月3日,潜江龙虾登陆美国时代广场,闪耀联合国总部餐桌。
同年7月15日,时任市委副书记舒敏(现市人大主任)赴台湾推介潜江龙虾,风靡宝岛。
再往前一年。2023年3月23日,潜江市市长龚定荣走上省政府发布会讲台。
2023年龚定荣在发布会上
今年上半年,吴祖云和副市长陈庆忠还分别走进直播间,以主播身份为小龙虾打。
三年来,潜江新一届市委班子中,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副市长悉数出场,为小龙虾站台可谓不遗余力。
成果显而易见:
潜江虾-稻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创汇出口位列全国第一。
小龙虾的加工出口连续十余年领跑全国,已成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虾稻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
上个月,潜江龙虾城还成功入选“湖北旅游名街”,成为全省年度命名的5个旅游名街之一。
还有这些硬核数据:
2023年底,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达80万亩、示范带动全国1600万亩;
小龙虾加工龙头企业达16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加工出口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外开办潜江龙虾主题餐厅达3000余家,与全国15个地区和59家企业实现品牌共享;
全市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20.4亿元、同比增长31.4%;
“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238.77亿元、荣登全国小龙虾品牌价值榜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虾王”。
如今,潜江与多个地区和单位签订了潜江龙虾品牌战略协议,届时,将在原有3000家加盟店的基础上,再开3000家潜江龙虾加盟店。
一只虾,火爆了一座城;一只虾,持续耕耘近20载。
打造小龙虾国家级品牌,潜江市笃行实干,久久为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武身汉认为,今年不少地方官员甘当网红直播带货,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潜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别站台推广小龙虾,用“集体网红”展示了“潜江形象”,展现了壮大小龙虾产业的决心,体现了当地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力。
今天,2023年潜江龙虾开捕
原今天,2023年潜江龙虾开捕
(记者宋效忠、通讯员杜少华、颜川慧)3月20日刚好是农历春分节气。上午,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2023年潜江小龙虾开捕仪式举行。
捕捞现场邀请8家餐饮企业,在虾池上采取“开盲盒”的形式竞拍第一笼小龙虾。市委书记向斌启动电子遥控,将第一笼小龙虾捕捞出水,并为中标的餐饮企业虾皇颁发“2023年潜江第一笼小龙虾”牌匾,随后送往烹饪区现场烹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通讯员杜少华摄)
烹饪现场,市委书记向斌、市长盛文军宴请兴潜发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与他们一起品尝了2023年第一笼小龙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通讯员杜少华摄)
作为兴潜发展先进集体代表,此次接受宴请的湖北中伦国际纺织城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忠开表示,“近10年来,我们在潜江累计投资近60亿元,企业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壮大。此次,潜江市主要领导邀请我们分享第一笼小龙虾,让我们倍感荣耀、深受鼓舞,进一步感受到市委、市政府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以及地方与企业共享、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通讯员杜少华摄)
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此次活动组织方介绍,经过20年的发展,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超过250亿元、养殖面积达90万亩,每年有近20万吨小龙虾从潜江爬上全国500多个城市的餐桌,市外开办的潜江龙虾直营店、连锁店和加盟店达3000余家,每年来潜江吃虾的游客近300万人。潜江龙虾产业,正在冲刺千亿元产值目标。
从武汉去了一趟潜江,想知道2023年了,入局小龙虾还赚钱吗
在武汉提小龙虾,必提四大天王—巴厘、靓靓、肥肥和虾皇。
巴厘、靓靓、肥肥都从武汉发家,唯独虾皇,是个“外码”,来自潜江。
虾皇全国直营店15家,加盟店100多家,2007年登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夺得虾王。更是创造单店一天卖出6吨虾的吉利斯纪录,这让武汉人对这个“外码”不得不刮目相看。
这一次,我们前往潜江虾皇总店,独家专访虾皇老板潘红羽。
求证江湖传说背后的真相。
并告诉你,2023年了,入局小龙虾还赚钱么?
一个多小时,即可从武汉到潜江,下高速没多久可看到门口立着大型龙虾雕塑的潜江龙虾城,这里是潜江的门面,每年从3月到10月,汇聚来自全国各地撮虾子的人潮,一座难求。
一整栋4层楼,面积超过8000方,总投资3000万的虾皇潜江总店就在巨型龙虾雕塑身后,占据绝对C位,成为很多外地人吃虾的第一站,也是了解潜江和小龙虾的第一站。
关于这栋超8000平的虾皇总店,还有一个记录,号称中国单体小龙虾最大的店。
走进去,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厅和桌椅,楼上包间连着包间。位于三楼的后厨占据一整层,高峰期,超过30个大厨同时开工,热气蒸腾,耳边全是铁锅翻炒碰撞炉子的声音,交流靠吼。
潘红羽从店里出来迎我,穿一身深色牛仔外套配运动鞋,年轻得不像身后有着100多家实体虾店的老板。他说话不时低头,带着一丝腼腆和内敛,全无这个年纪中年男人的油腻感。他甚至没有肚子,身材标准,脸颊和头发透着清爽。
回溯他的发家史,或许更能明白这份不油腻来自哪?
2001年,他19岁。这一年的夏天,他在潜江最拥挤的园林路摆起地摊——卖观赏金鱼和塑料花。有同学常常惊愕地问:“潘红羽,你居然干起了这个?”不过,父母挺支持,“干什么也比游手好闲强。”
2002年,他又去汉正街当了“扁担”,挑担拉货。那年年底,他有了8000元存款。2003年,他回到潜江,开餐馆,专做虾。
自2003年第一家小龙虾餐馆,一路走到今天,成为员工超过2000人的集团公司。
另外说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内幕,这100多家直营和加盟店的老板,百分之80以上是潘红羽的亲戚朋友。这也意味着,他一个人带着整个家族走上致富之路,这是一个标准的家族企业,现年40岁的潘红羽即是大家长。
采访的一个小时,电话不断。中午安排我们吃饭直到下午2点带我参观后厨,他没机会吃上饭。他回说“习惯了!”
每天,他忙着商务接待,日常管理。疫情期间,抽出更多时间做员工培训和菜品研发。
每一年,虾皇都会根据市场推出新口味,除了味道,虾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2016年,虾皇在潜江建起自有虾田,2000亩,年产量每亩300斤,但这依然不足以支撑虾皇所有门店的供给。
每年,武汉市场上的小龙虾单品都在以10到20元的幅度涨价。因为疫情影响么?
其实不然,97年,新鲜小龙虾每斤5毛,现如今50。物价确实在涨,但更多的变化在于小龙虾的品质。“过去可没有这么大的小龙虾。”潘红羽说。
小龙虾市场,分小青、中青、大青和极品,差价接近50。小青和中青吃的人少,多数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吃大青和极品。
因为疫情,这两年潘红羽有过恐慌和焦虑。疫情严重时客流变少,部分门店关闭,大批裁员。
好在疫情缓解后,大家消费热情反扑,又会迎来客流高峰。
不同于大多虾店,一年只做俩到三季生意,虾皇全年营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虾,尽管下半年做的是赔本的买卖。
“为了保证员工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吧。”他说,这也是他员工低流失率的原因。
甚至在虾店竞争激烈的2000年左右,炒虾大厨被各方高薪挖角,他也并不慌张。
2023年了,虾店生意还值得入场么?
潘红羽回答得干脆,依然值得。
“只是越小越好,最大的成本来自不稳定性。”
“老板即大厨,最大程度减少人力成本,保证标准化生产。不要去虾店集中的万松园、沙湖路,去找居民密集的小区周边,菜市场附近最好……”
我像个准备入局开虾店的小老板,在他对面认真记着笔记。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检验一间虾店可以持续经营下去。
“一般两年回本,最长不过3年。”
不同于大多虾店老板,早已对吃虾毫无兴趣,他现在每天还是会吃,商务接待也好,自己小酌也罢。
甚至于,工作闲暇之余,他的娱乐活动是钓虾。一根竹竿,一把蚯蚓,独坐一下午,这是他童年最大的乐趣,也是如今身份下最放松和自在的状态。
我们看到,他是虾皇幕后大佬,是行业领头人,是一个家族的大家长;
另一面,他是一个低调内敛的人,一个业余爱好钓虾的人,一个爱穿牛仔外套的中年人。
他说——我是潘红羽,专业做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