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值得关注的中国食品消费品创业公司(婴幼儿/儿童食品篇)
按照国家食品相关标准,婴幼儿主要为0-3岁(婴儿-0~12月龄,幼儿-12~36月龄),而儿童食品主要针对3-12岁儿童。由于一些品牌同时覆盖了婴幼儿和儿童,所以今年榜单我们将这两个品类放在了一起。
就婴幼儿食品行业来说,除了婴幼儿配方食品(因生产资质、研发、政策等特殊性,对创业企业门槛极高),零辅食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米粉、面条为主的谷物辅食,以饼干、磨牙棒为主的辅零食,以肉泥、果泥等为主的佐餐辅食,另一个是营养补充品。
长期以来,婴幼儿零辅食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以进口品牌为主,渠道也以线下母婴渠道为主。2023年被称为中国辅食行业元年,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法规,意在促进婴幼儿辅食行业的发展升级。近几年整体市场稳健增长,另外随着90后、95后新晋宝爸宝妈的涌入,市场也迎来了客群的焕新,国产品牌销售逐步增长。
相比婴幼儿食品,儿童食品更是长期缺乏相关标准。产品与成人食品并无明显区别,产品定义也很模糊。2023年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也是国内首个儿童零食团体标准。
整体儿童食品发展还处于很粗放状态,对于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营养需求和教育有极大挖掘空间;品牌格局上,头部品牌暂未站稳,格局分散,给到创业公司很大突围机会;在产品上,同质化程度高,亟待投入更多研发,产品力突出会带来较大竞争优势。正是行业存在的痛点,以及新一批年轻父母消费者的强烈需求,行业在2023年迎来了代际更迭的发展红利。
2023年不管是从创业品牌数量还是融资金额上,婴幼儿食品儿童食品行业创新高。行业涌现了各类不同类型创业品牌,有涉及多年龄段,多品类线覆盖的综合婴童食品品牌,有专注细分品类的品牌,也有聚焦在某类场景给到解决方案的品牌等。这一些创业品牌成立时间较短,但在2023年,无论是从品牌建设、产品迭代、渠道铺设还是销售增长上,都值得瞩目。
光合星球(B)光合星球主营婴幼儿零辅食,是B2023年推出的食品品牌(据称是B收购的新西兰品牌,并未查到过多信息,B也常被误以为是进口品牌)。团队介绍,2023年全渠道GMV已经突破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0%。
2023年B完成7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华兴资本旗下华兴新经济基金、A轮融资股东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跟投。B最初以创新腰凳设计的婴儿背带切入母婴市场,并逐渐拓展喂养用品、母婴电器、湿纸巾、纸尿裤、玩具等,搭建母婴全品类矩阵。
创始人李阔的设计师背景,让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上具备独特的风格。同时,品牌熟稔全域营销,在运营端和品牌端,保持“功能+情感“双重利益点的持续输出,不断吸引新一代年轻妈妈。
不同于母婴行业普遍的基于主营品类进行专业同属性拓展(例如健合集团推儿童食品GOODGOT),综合零食公司推出母婴食品子品牌(例如三只松鼠的小鹿蓝蓝,良品铺子的良品小食仙),B以母婴用品为主,跨入食品行业,并不多见。
光合星球于2023年年初上线,产品覆盖宝宝面、磨牙棒、果泥、溶豆等一系列婴幼儿零辅食,从淘系GMV数据来看,2023年总销售可位列前五,颇为可观。依托B的品牌人群,光合星球做了很好的跨品类迁移。
在产品设计上,沿袭了B的设计风格,采用低饱和度的颜色,满足目标消费者审美。在产品研发上,与注册营养师合作,注重在产品中添加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尽量减少钠和白砂糖等添加。
作为B第一个独立的子品牌,我们看到了B的爆品打造方法论的初步验证。但目前并未看到光合星球单独的品牌营销动作,更多依靠B主品牌。随着婴幼儿辅食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其他品牌探索细分品类的突围,光合星球以常规品为主缺失特色。此外内部是否有更多资源倾斜支撑品牌独立发展,是否会在产品研发上做进一步突破,有待观察。
奶酪博士与其他婴童品牌不一样,奶酪博士聚焦0-6岁的宝宝的奶酪赛道。
奶酪博士产品因高蛋白、高钙等营养特点,奶酪棒成为儿童食品中家长近乎刚需选择。而百吉福和妙可蓝多奶酪棒的发展,验证了奶酪赛道的大单品逻辑。
去年奶酪博士就入选了我们年度榜单,今年依然保持了高速的发展。双十一奶酪博士在天猫、抖音、京东等电商平台,以及万物心选、丁香医生、年糕妈妈、老爸评测等垂直平台相应类目中销售均排名第一。
在乳品巨头占据的山头,能够占据一片空间,奶酪博士有其特别之处。创始人陈昱桦此前为欧德堡中国总经理,欧德堡母公司DMK为德国最大的乳企,在中国的核心业务除了常温奶还有奶酪。在此之前他在多美滋任职多年,负责母婴渠道销售。
在产品上,奶酪博士做了很多差异化创新。两款核心爆品金装奶酪棒和小圆奶酪,小圆奶酪是从荷兰原装进口的原制奶酪,金装奶酪棒是原制奶酪为核心原料制成的再制干酪。之前大部分品牌的奶酪棒干酪比在国标规定的15%-50%区间内(正在讨论中的新规可能把这一比例提高到50%以上),而奶酪博士金装奶酪棒干酪比做到了51%以上。奶酪博士推出了白金装A2奶酪棒,定位高端客群。
2023年,奶酪博士做了品牌整体升级。产品层面提出了钙钠比、奶钙比、干酪比为数值支撑,提出CSCS奶酪分阶高钙系统,按照宝宝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给出产品解决方案。
同时,奶酪博士在安徽滁州开启自建供应链。营销上,推出了她都不像个妈、74奶酪节、奶酪本土化、荒野上的发布会、抱抱圣诞节、成长不该这么难等i活动,官宣贾乃亮成为品牌代言人,侧重品牌与用户情感的洞察链接。
在其他品牌不断提升干酪比,比拼产品营养参数同时促销竞争时,定位高端的奶酪博士必将迎来一场硬战。能否守住品牌定位,避开价格战的影响,能否持续产品创新,打造新的爆款,都是要核心考虑的。
秋田满满秋田满满作为定位于婴童食品的品牌,产品覆盖6个月-12周岁婴童。有趣的是,公司宜春十九度电子商务早在2015年就成立,曾经卖过螺蛳粉。据称是创始人易钦浪初为人父后,为了做好宝宝的第一顿饭,2023年进入母婴赛道。在婴幼儿核桃油热卖以后,品牌发展路径也开始清晰,于2023年全面切入做婴童食品。
秋田满满目前定位“婴童营养全餐专家”,计划深度覆盖中式天然辅食、中式营养正餐、中式健康加餐,陆续推出了从调味品、粥米面主食到拌饭料、零食,再到梨膏、菊花晶类药食同源营养补剂。
爆款产品有机胚芽米,以最适合中国宝宝饮食习惯的中式主食大米为切入点,联合高校研究院深,提出“三90”标准,即“90%发芽率,90%留胚率,短保90天”,现磨现产,保留食材更高营养价值。此款产品从19年推出持续三年卫冕天猫类目销量第一。
目前,秋田满满主要销售聚焦在线上渠道,据官方战报,2023年双十一登顶了天猫“宝宝调料”类目第一拿下京东POP“宝宝面条/粥”类目第一,抖音双十一首日超越去年整个双十一,快手持续引领辅食零食品类第一。
虽然宣称专注打造“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和饮食习惯”的“婴童营养全餐专家品牌”,但目前秋田满满的品牌营销仅停留在口号阶段。面对国内品牌的竞争,秋田满满在品牌主张上需要仔细思考如何在目标客群中打造身份认定。品牌建立在扎实的产品基础上。在婴幼儿产品的专业度上,秋田满满还有很大的提升余地,涉及到对婴标食品的合规宣传、产品钠、盐等含量的控制、鳕鱼肠质控等。
窝小芽
窝小芽对比其他品牌,有其特殊性。
创始人方秀娟本人是婴幼儿营养师背景。早期针对儿童营养问题,以公众号内容传播的形式去解决,后来开了线下亲自餐厅,据称积累了1000+个婴童食谱,2023年才开始窝小芽品牌运作。
第二,在品牌塑造和主张提升上,窝小芽具备鲜明的特色。提出1357均衡饮食法则(1日要吃3顿正餐加两次点心,采用5大类食材(淀粉类、肉类、豆类、蔬果类、热量类)进行搭配,保证一周7天不重样),主张一周营养,科学实现。同步推出一周系列产品,10-15分钟可搞定孩子营养餐。
通过窝小芽IP的打造,邀请知名儿童绘本作家、插画艺术家,进行动漫短片、游戏及绘本的形式创作,倡导食物教育深化品牌记忆。窝小芽围绕食品,开发了专门的小程序,官微、抖音、快手等根据宝宝月龄专门精细化进行了内容创作。
彩蔬卡通馒头是窝小芽一直以来的爆品。据称窝小芽为此已研创8款专利配方,其中包括面粉+奶酪粉+乳清蛋白的核心配方,实现面类主食高钙+高蛋白的全面营养。因为是冷冻产品,2023年窝小芽开始自建仓储供应链,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渠道方面,除了抖音、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线上渠道,据公关报道,窝小芽已经入驻了KKV、盒马等零售渠道,并进入了10000多个母婴门店,线下发力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这也带来一些顾虑,对于初创品牌来说,品牌力的打造需要时间。在品牌力尚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精细化去耕耘渠道,过度追求线下终端的铺货数量值得商榷。
哆猫猫哆猫猫去年就入选了我们年度榜单。作为互联网新品牌,在线下渠道运营方面同样比较突出的品牌,甚至哆猫猫的线下渠道的铺货速度可谓惊人。
据报道,2023年哆猫猫“已全面进入孩子王、乐友、爱婴室、爱婴岛、贝贝熊,五大核心连锁机构,100%覆盖头部母婴经销渠道,截止至11月底,已经进驻全国超过近15000家母婴店。河南胖东来、陕西华润、山西美特好、盒马、七鲜等购买到哆猫猫的产品,下阶段会逐步向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以及7-11、全家等便利店拓展。”
大规模铺设线下渠道,会对产品力、品牌力、供应链调配、对经销商及渠道的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出挑战,目前我们尚未对哆猫猫的渠道动销进行调研,但同样保持谨慎态度。
从品牌定位来说,哆猫猫定位在“新一代儿童零食品牌”,更侧重于3-6岁儿童零食的开发。并不断侧重对品牌IP的打造。以创始人三个孩子为灵感的三只小猫IP形象,通过漫画、短视频等内容与消费者的互动。
在2023年哆猫猫推出了多款产品k,并参与了《儿童果冻》、《儿童糖果巧克力通用要求》、《儿童饮料》团体标准的起草,侧面体现了哆猫猫的研发实力、供应链能力以及行业内的人脉。不过在产品开发上,哆猫猫的零食产品走的是跟随策略,对比竞品差异性不大。
目前热销的是磨牙米饼,主推希望打造大单品的乳酸菌果冻吸吸乐、猫爪糖、营养奶巧尚未起量。在产品端的不断打磨,是哆猫猫要做的必修课。
如有版权要求,请联系删除!
六一儿童节适合带娃去的五家天津亲子餐厅
Mki亲子餐厅(滨江道店)
新店全新升级后空间变得超大,算是市内亲子餐厅的天花板,装潢极具科技感,像走进科幻电影中一般.大滑梯、绘本、还有VR设备,菜品味道也很适合宝宝,简直就是孩子们玩耍的绝佳之地.
地址:滨江道219号MPLALA商场三层
Mki亲子餐厅(海河大观店)
这算是比较知名的一家,共分四层,宝宝进去后可以先换衣服,能变身小公主哦!女孩子在变装区就可以玩很久.大小宝宝玩具区域有分层,可玩耍功能性很强.儿童套餐份量很足,大人菜品味道也好吃,很适合带娃吃喝玩乐一整天的地方.
地址:台儿庄支路铂金湾南苑17-93(华一中医院旁边)
祖母的魔法厨房
装潢很i,森林元素主题,童话魔法世界身临其境的感觉.装饰品很多,适合打卡拍照.菜品真材实料,味道中规中矩,算是可以的,很多适合孩子们的口味.
地址:市区多家商场都有
小七的魔法厨房(东丽万达店)
装修成树屋主题,进门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南瓜屋,餐厅里灯光暖色系特别柔和.沉浸式童话主题西餐厅,菜品大人和宝宝都适合,就餐区域设计很宽敞,很适合一家人一起去.
地址:东丽万达广场4层
MiiTwKiC亲子餐厅
这家装修得很i风,配色是马卡龙蓝绿色系.就餐区、游乐区布局合理,还配备了母婴室,非常贴心.玩具超多,也有公主化妆间、乐高区等.菜系以西餐为主,味道很好,量也很大,价位适中.主要人不是人多,很适合带娃去玩一玩.
全球第一家收「熊孩子税」的餐厅来了!但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沉默是金这个成语在中国适用,它是张国荣的歌词:「是非有公理,慎言莫冒犯别人。遇上冷风雨,休太认真」。
这个成语在新加坡则同样适用,它是新加坡餐厅Ai’OBGi开出的「吵闹费」账单,不懂这个词的孩子父母需要额外付50人民币。
餐厅征收「吵闹费」,孩子吵闹收50在这个水军遍地走的时刻,餐厅还是有必要看重自己在评分平台上的风评的。
新加坡餐厅Ai’OBGi对于额外吵闹的孩子家长多收费这件事本身辐射范围也就是餐厅的原有受众,但是被一个愤怒的食客放到了评价网站后,全世界都知道了。
这个叫作R12349的食客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表示餐厅食物很不错,但这种特别的规定让他们感到了冒犯。
和我的家人(有孩子)去过几次Ai‘,食物很不错。我们想再去一次,所以我们订了位,并表示我们要带孩子一起去。但Ai‘随后回复我们,告诉我他们不是一家儿童友好型餐厅,如果一个孩子「尖叫/失控」,将会收取「ihih(儿童吵闹费)」,并且这种行为「不会被纵容」。
这是我们第一次被这么告知,我们在其他场合也收到过类似提醒。虽然我知道一个尖叫的孩子会打扰到其他客人,但我认为Ai‘可以采取更礼貌的方式,我被他的答复吓退了。
▲@R12349的评价
据当地媒体报道,食客在预定时同样有要求餐厅提供儿童座椅后,接到了餐厅的短信回复。
回复中,餐厅表示自己并非儿童友好餐厅,所以没有婴儿座椅,同时询问食客是否需要放婴儿车的空间或缴纳儿童「吵闹费」。
对于顾客来说,这基本是婉拒了,毕竟不能提供婴儿座椅外,还告诉你孩子太吵需要收费。感到自己被冒犯的家长也自然被劝退,选择留下差评后再也不去。
▲餐厅信息回复
只是这个评价和餐厅的举措在经由舆论发酵后获得了更多关注,人们讨论着这个费用征收是否合理,同时旗帜分明地表达着观点。
▲Ai’OBGi
在越来越多的声音中,餐厅也在评价网站上对于R12349的差评做出了进一步的回复。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收到越来越多的投诉。有食客投诉称孩子们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跑来跑去,或打扰其他桌子的客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服务员经常拿着热气腾腾的食物和锋利的餐具走来走去,同时这也是对那些希望在安静环境中用餐食客的不尊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通常他们都能很好地处理好这种情况。但我们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监护人什么都不做,但我们需要给投诉的客人解释这种情况为何出现。由于这些特殊经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施加「惩罚」来解决这种不幸的情况。
我们只要求所有客人相互尊重。不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些用餐者,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资格被尊重。
强制执行这一政策让我们很纠结,但我们绝不打算减少任何客人的体验。我们寻求监护人的理解,照顾他们的孩子,我们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顾客提供愉快和难忘的用餐体验。这一政策并不适用于99%的客人,只适用于那些不尊重他人空间和体验的客人。
▲事件发酵后,餐厅的长回复
孩子「吵」的问题,存在了很多年这是一个食客和餐厅都觉得自己很委屈的故事。
在食客看来,这像是自己的孩子突然被歧视了——尽管餐厅有礼貌,但对于儿童的不欢迎却已经显示出来了。而对于餐厅来说,新加坡本身密度极高,婴儿椅在阻碍本就有限的流通空间,为了给更多食客提供良好就餐环境做此选择不至于被指责,更何况餐厅并没有完全禁止儿童用餐。
餐厅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存在即有用的规定。毕竟在实施这个规定的几个月里,它们其实并没有真的向客人收取「吵闹费」,不是不想,而是没有。在颁布这个收费项目后,带着孩子一起来就餐的家长都有注意让自己的孩子不打扰其他食客,餐厅噪音问题确实得到了改善。
▲餐厅认为吵闹费更多是一种提醒
只是有魄力做出这种改变,不惧客户言论的商家还是少数,大部分商家只能努力两面都好好沟通。
也确实有不少顾客很希望有类似的服务来帮助自己逃离童声喧哗的环境,至少从餐厅在全球评论平台Tivi的评价上就能看出这一点。当地有不少食客在听说餐厅的这一举措后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支持,餐厅最新的6条评论中5条都是食客对于安静、平静、适合成年人的赞许,剩下1条是对于这种政策的批评。
▲不同观点的人来到餐厅给出不同评价
餐厅可能已经是人们对环境忍耐度极高的地方了,比餐厅更需要安静的电影院和高铁、飞机还有越来越多和孩童吵闹相关的新闻。
高铁上孩子吵闹,乘客劝阻反被家长回怼:以后别生孩子踹影院椅背家长被拘:当我们谈论熊孩子时,困扰在何处?24岁女生搭飞机遇小童喊足3小时兼踢椅背倡航班谢绝小童遭闹爆:没包容心小孩在餐厅又哭又叫,家长被服务生劝导竟回「我有什么办法」
只能说,被小孩子吵闹打扰的从不只是少数人。而从这些新闻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人并非没有包容心,大家不会要求孩子的绝对安静,只是希望家长也能够适当介入这个过程,告诉小孩子们尽量降低音量,遗憾的是总有部分家长对此置之不理。
虽然大部分家长都会努力教导孩子在公共场合尽量不要打扰别人,但这部分过于吵闹且缺乏家长干预的孩子的故事总会在媒体上得到更多的传播度、讨论度。这就导致部分人多少有点「谈娃色变」,不仅不想生孩子,也不想和小孩子共处于同一个空间。
这甚至是一个难以两全的话题,人们想要安静的环境,但家长也有带孩子就餐、观影、出行的需求。
知乎上曾有家长提供过教科书一般的案例——两个家长不仅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了邻座乘客,还贴上了小纸条说明情况、提前致歉,更重要的是准备了诸多娱乐内容持续帮助孩子消磨飞机旅途的时光,很好地引导了孩子。
但对于今天大部分疲惫的父母而言,这依旧是个很高的要求。
更被看重的安静,更低的包容度一旦提供服务的公司试图区分年幼客人和成年客人,就很容易面临歧视儿童、歧视有孩家庭的指责。
只是确实有越来越多人需要这项服务。
印度廉航靛蓝航空IiG在2016年就曾推出「机舱静音区」,规定客机上第1至4排及11至14排都禁止12岁以下小朋友乘坐,确保旅客不受打扰。同时,这也意味着和小朋友分隔开的座位已经被航空公司包装成了一个增值服务。
日本航空公司也曾在预定座位中推出一项提醒服务,当乘客携带两岁以下儿童旅行时,在选完座位后该区域会出现「儿童」的婴儿图标,提醒其他自助选位乘客哪边座位有婴儿。以此向顾客预警该座位可能会有些许未知情况,大部分人都表示这个服务很刚需。
在高铁3岁孩子吵闹却被家长回怼的新闻发酵后,还有很多专家建议设立儿童车厢,这是对孩子和成年人两方的保护。
不过虽然儿童车厢没有成真,我们也有专门的「静音车厢」。
2023年12月24日起,中国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服务。乘客在该车厢内需要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关闭,如果需要接听电话或对话,需要离开车厢,听音乐等活动也必须佩戴耳机。
更棒的是「静音车厢」内的车载视频系统默认静音,自动广播音量设置在最高音量的40%内。就连高铁上常常逃不开的餐品小车宣传在进入静音车厢后也会自动停止产品介绍,营造安静的环境。
其实并非很高的要求,大部分人其实都能做到。这个车厢婉拒的是少部分外放、公放且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当的人,当然拒绝的还有行为尚无法自控的孩童。
只是相对新加坡餐厅真金白银的罚款,高铁静音车厢的处罚会温柔得多。对那些违反了静音的规定的旅客,乘务员首先会进行劝说,然后才是根据需求调换车厢,并不涉及处罚措施。
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好评多多的车厢,无数旅客已经在请求推广了。
▲静音车厢的提示
今天的人们真的很需要安静,长期的环境噪声会干扰睡眠,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就算没有长期的环境噪音,短期的这些声音干扰也很容易打扰人原本的计划——想要在高铁上睡觉,想要在旅途中完成工作汇报,想要在餐厅安静用餐。
这些都会被难以控制的儿童哭闹所打扰,当这些被打扰的人本身就距离孩童时期很远,同时自己家里也没孩子的时候,他们对于家长的困境也会少一些感同身受。当不同的群体之间没有交集,观念差异也会越来越大,对孩子吵闹的包容度也越低。
当然每个人都曾经是小孩,知道小朋友本身不容易控制,但哪怕家长愿意和孩子聊一聊,提出不满的人也会觉得收到了一些反馈。但要是家长说「嫌吵就别坐」或者「自己去坐私人飞机」这样的话,就完全是激化矛盾了。
当面对完全陌生的家长和孩子时,可能大部分人会希望有这样一个服务提供者出现,礼貌但强硬地对带娃顾客说一句:「注意音量哦!太吵要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