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36年,只卖煎饺和豆面碎,这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店却火遍黄岩!
2023-03-1413:2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陈久忍
这是一家神奇的小店!
开店36年来,只卖煎饺和豆面碎!
没有店面,没有招牌,顾客在院子里露天吃饭,
凭借口口相传,成为台州名小吃。
店铺搬迁后,依然人气爆棚。
许多顾客,专门从椒江、路桥赶来,
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猜到了,这家店就是大名鼎鼎的“老扁煎饺”,如今的“傅师傅煎饺”。
“老扁煎饺”原址在黄岩青年路老扁酒家边上。这家店没有招牌,没有名字,“老扁煎饺”也是顾客起的,很多人以为老板是老扁,其实老板姓傅。
傅师傅以前是做木桶、锅盖的。1983年,他25岁,塑料制品的流行,让他失了业。于是,傅师傅就在老房子边上开了一家早餐店,卖煎饺和绿豆面,只做早上一餐。
小店最初只有3张桌子,后来生意渐渐变好,小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桌子也增加到了7张。
那时候,顾客来吃早饭,必须守在煎饺锅边上,自己端饺,否则一不留神,就会被其他顾客捷足先登。
到了2016年,因为老城区旧城改建,傅师傅把煎饺店搬到了城西,继续开店。
36年来,傅师傅也不知道卖出去多少只煎饺。反正,光煎饺的平底锅就烧坏了六七口,无数黄岩人,都吃过他家的煎饺。
搬到新店后,老客依然很多。经常有食客,从椒江、路桥等地,专程跑到这里吃饺子。
前几天,小编也慕名找到了这家店,点了“黄金搭档”煎饺和绿豆面。只见,煎饺底部煎得金黄,其余部分依然白皙鲜嫩,一口下去,又脆又嫩,鲜美的汤汁溢出,满口生香。
小店每天做的饺子,都是当天现包的。傅师傅一家,凌晨4点就要起来包饺子。每天,平均能卖出近3000个煎饺。
煎饺是否美味,关键在于馅料。傅师傅说,馅料的配方,是他这么多年慢慢摸索出来的。馅料的做法,只有他一个人会,连独生女儿都没有教。
他家的绿豆面呢,料头丰富,有豆腐干丝、鸡蛋丝、虾皮、葱花、榨菜粒、猪肉片等,吃起来很有嚼劲。
这里面也有讲究:绿豆面下锅前,先提前浸一天,再晾一晚,这样绿豆面才熟得快,有韧劲。
现在,傅师傅的女儿开始慢慢接过父亲的班,女儿女婿开始挑起经营小店的大梁。
不过,他们还是没有开分店,或者发展加盟店的打算。而是选择默默守护着这个秘方,守护着这家小店,同时,也为无数黄岩人守护着一份共同的味蕾记忆。
【探店指南】
店名:傅师傅煎饺
地址:黄岩区唐元西路13号
营业时间:上午6点至下午1点
价格:煎饺8毛一个豆面碎6元一碗
(部分图片来自黄岩新闻网)
“野性消费”难救白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螳螂财经(ID:TFi),作者丨图霖
“左脚鸿星尔克,右脚贵人鸟,早饭盼盼达利园面包,午饭白象方便面,下午喝蜜雪冰城,晚饭时喝汇源果汁,购买过程就是这样,大家别搞错了。”
最近,一批平时“低调”到快被淡忘的国产品牌,因为不遗余力捐款援助河南灾区,正在重新得到全国网友们的关注和支持。大家一边高喊着“国货”,一边冲向这些品牌的直播间,一度将品牌商品买到断货。
这些品牌中,除了最近频繁上热搜的鸿星尔克,还有一个方便面品牌也引起了“螳螂财经”的关注——白象方便面。
在得知河南灾情之后,白象集团不仅立马捐了500万现金和一批物资,还免费为河南受灾地区提供泡面、热水及休息区域,给国牌们树立了好榜样。
世界方便面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消费方便面约1166亿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以463.5亿份的总消费量排在全球首位,较2016年的385.2亿份增长20.3%,创6年来新高。
但“尴尬”的是,即便整体市场向好,仍旧有不少品牌开始呈现“掉队之势”。白象就是其中代表。为了缓解主业务增长乏力带来的窘境,白象近些年可以说十分“忙碌”。从鲜面食到速冻食品再到速食面,通通做了布局。但是从结果来看,却有些不尽人意。
这个昔日的“方便面巨头”,究竟是怎样淡出大众视野的?它的二次创业之路又为何如此坎坷呢?
一、下沉市场的得与失很多人提到白象,都觉得这是个活在儿时记忆中的品牌。从某些网友的评论来看,要不是有这次的灾情捐款,他们甚至以为这个牌子早就埋没了。
实际情况是,白象当然还在,只是的确不能和当年的辉煌相比了。
20世纪八十年代,正值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大批需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催生了绿皮火车上的长途出行需求,方便面有了巨大的消费场景。国内方便面市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鼎盛发展时期。有数据显示,当时方便面市场的年递增速已经达到了70%。
在这样一片蓝海市场里,品牌之间的厮杀必然会十分激烈。由于康师傅和统一已经占据了大半中端市场,因而对剩余品牌来说,它们的主战场大多在低线城市。白象就是其中代表。
彼时,白象面临的最强劲的对手,是华龙,也就是后来今麦郎的前身。在下沉市场,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因素,无外乎还是价格。
在这场价格战中,成立时间更早的华龙显然“赢面”更大。而之所以能顶住华龙的压力,白象创始人姚忠良起了关键作用。
姚忠良接手白象之后,先让老职工“带薪休长假”,接着开始招聘大量业务员,别的要求没有,只要能吃苦就行。当然,姚忠良自己也带头做表率,蹬着一辆破三轮车去街边小店和菜市场“扫街”。
一系列操作下来,白象最终并未落后太多。2001年,华龙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同年,白象的年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元。
紧接着,一心想着冲“高端”的华龙,“信心满满”地推出了今麦郎,想在中端市场和康师傅统一正面硬刚。没想到的是,不仅没能讨到好处,还给了白象在低线市场抢占市场的机会。
今麦郎当时因为方便面行业原材料涨价,放弃了零售1元的价格带。白象深知改变消费者购买习惯太难,瞅准机会,将原本1.3元的袋装面降低克数并恢复了1元的价格。这就为白象在低线市场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2003年,白象细分品类“骨汤面”的诞生,进一步将其与华龙拉开了距离。
2005年,白象大骨面单品销量已经高达5.7亿元。2011年,白象销量40亿元,今麦郎销量30亿元,白象终于实现反超。
无奈的是,好景不长。今麦郎的反应比预期更快。
在冲击中端市场受挫以后,今麦郎找了里斯做定位咨询,带着定价1.5元的“大今野”,重新“杀”回了低线市场。而沉浸在骨汤面带来的“奇迹”中的白象,反倒将原本的袋面定价从原本的1元涨到了2.5元。
后果可想而知。白象的涨价招来了经销商和消费端的不满,不论是骨汤面还是袋面都压在了仓库。而白象好不容易到手的下沉市场,也再次回到了今麦郎手中。
于是,为了谋求更多元的发展路径,白象不得不开始探索“副业”。
二、节节败退的“副业梦”或许由于其前身是粮食企业,白象对主食业务可以说格外青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白象对旗下的福喜面食工坊寄予厚望。
起初,姚忠良对做主食专卖连锁这个事并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在福喜面食工坊正式成立之前,姚忠良请著名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做了一个面食行业的市场调查,最终结果显示,鲜面食有将近3000亿的市场。
这可把姚忠良高兴坏了,当下就打定主意要干这个。2011年,福喜面食工坊面市。按照姚忠良当时的计划,要在“3年内开满5000家福喜面食工坊”。
这个新副业,起初的进展还算不错。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在郑州、焦作、安阳、新乡等地,开出了150多家连锁店。但自2013年开始,福喜面食工厂的门店数量开始减少,别说开出5000家,它甚至都没能走出河南。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没赚钱”。
如前所述,鲜面食的确是一片蓝海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主攻鲜面食,就一定能盈利。白象的问题主要在于没能在实际开店过程中平衡好成本,为这一副业受挫埋下了伏笔。
据了解,河南省150多家福喜面食工坊的产品全部来自同一家中央主食厨房,尽管这确实能保证不同门店能有相同的产品质量,但却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鲜面食本就属于微利行业,运营成本叠加上门店租金、人力成本等等,要盈利可以说“难上加难”。
白象对鲜面食这一新业务尤为重视,因而,即便市场状况不佳,白象内部以管理层为首,大家几乎都没想过放弃。据福喜面食工坊的某位市场开发回忆,当时负责该项目的白象执行总裁蒋兴洲,经常半夜12点还在加班。
同时,白象为了扶持这一新业务,一直在调用公司款项弥补亏损。蒋兴洲桌上传真单的数额,通常都是几百万起步,而且远不止一笔。
无奈的是,一直到加盟店开到200家的时候,福喜面食工坊依然几乎没有盈利的店面。
去年,基于速冻食品方便快捷的特点,白象又推出“福喜面食工坊”速冻食品,包括馒头、甜包、咸包、蒸煎饺等等,但由于尚不知具体销售数据,因而其能否为白象的鲜面食业务带去“一线生机”,目前也未可知。
近几年,康师傅和统一迫于外卖市场带来的生存空间挤压,不约而同走上了高端化道路。在鲜面食上受挫的白象,也开始调转目光推新品,希望在品牌高端化和年轻化上再下一城。
2023年,白象和单身粮合作的盘面、撩面、摇滚巨猩三款产品面世。2023年8月,单身粮完成了由白象独家战略投资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后,两家企业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方便速食类新产品,白象也将开放供应链、渠道等资源给单身粮。
去年,白象又对标时下备受追捧的拉面说,推出了高端中式速食面“鲜面传”。尽管鲜面传打出了“快烹”、“新鲜”、“中华寻味”三大看似新鲜的品牌特点,但基于拉面说已经提前占领市场消费心智的现状,鲜面传仍旧免不了被说“有点尬”的命运。
白象冲击高端化的这两款产品,市场表现如何呢?
“螳螂财经”查询到,撩面在天猫旗舰店的月销量并不高,不过1万+。鲜面传的“境遇”也大差不差,店内销量最好的产品,付款人数仅68人,和拉面说的3.6万人,可谓相去甚远。
2023年,白象提出二次创业,以实现未来5年达到300亿元规模的目标。但从上述新业务的发展现状来看,白象距离这一目标,显然是还有一段距离的。
三、老玩家白象,得加快速度了截至今年,距离2011年反超今麦郎,成为“行业老三”,白象刚好走过了十个年头。从前面的分析来看,这十年间,白象并未停在原地,而是一直在尝试新业务,找寻崛起契机。但从结果来看,却都不尽人意。
背后的原因,除了外卖市场对方便面市场造成巨大打击这一时代因素,“螳螂财经”认为,更关键的,还是在于白象对自身发展做了错误的预估。
外卖市场的崛起,对所有方便面品牌造成的是“无差别冲击”,而康师傅和统一的方便面之所以能在时代变迁中存活下来,是因为此前它们锁定的是方便面的中端市场,即便转型高端,消费者也不会过于敏感。
反观白象,从诞生到走向鼎盛,都盘旋在低线市场。而在低线市场停留过久的最大弊病,就是未来转型高端会更加困难。这就好像主打性价比的拼多多想转型奢侈品电商一样,中间跨度过大,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市场都难以在短期内接受。
“螳螂财经”查询到,目前,白象的天猫旗舰店内销量最好的“汤好喝”系列,单包价格大概在2.7元左右,而白象和单身粮合作的撩面,招牌口味的单桶价格已经达到了10.6元,前者月销量在6万+,后者则是1万+。显然,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平价”的白象。
另外,“螳螂财经”认为,白象在冲击高端化和年轻化层面也有些“盲目”。
时下年轻人的喜好,其实是很难捉摸的。他们既能在夜里点上一顿高热量的炸鸡烧烤,也能在白天喝下无糖饮料无糖茶。白象选择合作的“单身粮”品牌,最火的时期在2023年,彼时,“单身狗”一度成为网络热词中的C位担当。
但在抖音、快手的助推之下,网络热词的更新频率早已大幅提升。譬如去年还被热捧的“郭语”,今年就已经被“岚语”、“纠语”等“后起之秀”代替了。
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单身狗”在百度搜索引擎中的热度已经初现了明显下滑。尤其进入2023年以后,该词的搜索热度,已经极少出现高峰值了。
因而,单身粮还能吃多久的“单身红利”,其实是未可知的。长远来看,单身粮更需要依靠已经积累的内容营销经验,帮助白象尽快树立起差异化认知,才有可能真正为白象的年轻化和高端化出一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白象难以在新时代再度“翻红”。除了此次赈灾带来的正面影响之外,还有以下两点因素,也是有利于白象的未来发展的。
其一,从行业来看,方便面仍有优于外卖的地方,并不会被替代。
外卖的兴起,虽然为大众提供了更多元的消费选择,但与此同时,配送费高昂、门店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也让不少点外卖的消费者十分头疼。因而,外卖是否真的比所谓的“垃圾食品”方便面更健康,其实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在B站一则有关方便面的视频下面,也有网友提出了类似看法。由于方便面比外卖更贴合“所见即所得”,这位网友就觉得“方便面肯定不会被替代”。
市场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23年,我国方便面消费量增至463.5亿份,同比增长11.8%,达到2013年创造的462.2亿份顶峰后的历史新高。
其二,从品牌自身来看,白象的明星产品“骨汤面”依然备受喜爱。
因此次赈灾被重新记起的白象,被到最多次的产品就是骨汤方便面。这一方面说明当年白象在这款产品的营销的确上下足了功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骨汤面”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白象品牌的代名词。
实际上,尽管不少消费者对白象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但承袭了白象“骨汤面”历史的“汤好喝”系列,卖得并不差。数据显示,汤好喝上市两年,全国销量已达5亿份。
新时代下,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再次上了新台阶,白象既然要走高端化,大可以利用骨汤面已经建立起的市场认知,再次强化“泡面健康化”的理念,进而完成品牌升级。
最后要说的是,“螳螂财经”当然相信此时在直播间“野性消费”的网友们,对这些国牌的爱是真的,但同时也希望这些品牌能跟随时代尽快成长。毕竟在当前这个消费时代,网友的忠诚度今天还在,明天可就不一定了。
参考资料
1.《白象,方便面界逆袭的“黑马”!》——生意街
2.《沉寂的白象方便面:从二流门派兴衰看国内方便面江湖史》——13号观察员
3.《“谈骨论今”:今麦郎和白象方便面的老三之争》——快速消费品精英俱乐部
4.《今麦郎和白象,曾经势均力敌,为何如今相差悬殊?》——新经销
5.《白象集团主食产业化“撞栏”》——河南日报
《白象食品终止IPO背后:大老虎的夹缝里怎么生存》——食品观察家
首批老字号退场,广州超级文和友再引争议
信息时报讯(记者卢舒曼实习生张予涵)斑驳的墙体,昏暗的灯光,马赛克的地砖,大排档式的折叠桌椅,盏鬼的粤语标语……今年6月,广州超级文和友开始试运营。这个坐落在广州CBD繁华的大型食肆,却因做旧的建筑风格,进驻的广州老字号品牌,引发巨大关注和争议。如今再访广州文和友,虽然人来人往,但周末晚上饭点时间大概1800多桌,工作日基本不用排队,对比开业时排号3000桌、平均排队四小时的场景已经不复呈现。此前更有传闻最早一批进驻广州文和友的老字号已退场。超级文和友作为外来品牌进驻广州,是否水土不服?这种模式还能走多远?
广州首批“朋友”已经离场
12月一个工作日的晚上,记者循着天河东路的车流来到广州超级文和友。旁边是汇聚着世界名牌奢侈品的太古汇商场,这里却是一个有着斑驳的水泥外墙、纵横交错的水管电线、头顶挂着“五讲四美三热爱”标语、到处贴有“牛皮癣”小广告的八九十年代复古建筑,让人路过不禁多看几眼,并掏出手机拍照纪念。
记者到访时,门口屏幕上的叫号板显示小桌当前叫号是730多号,等位数20个。身边有市民询问是否需要排队,工作人员称可以进去,里面也多的是空桌子。后来记者周六晚上饭点时间再访,门口多了一圈排队的人,主要是验证“穗康码”进场拍照打卡,叫号板上显示小桌当前叫号1540号,等位数254个。这样的数字,对比今年7月中旬刚开业时最高峰叫号3000多桌、平均排队四小时的成绩,显然有点冷清。
文和友,本来是一家发源长沙的龙虾馆。他的创始人叫文宾,坊间传闻“文和友”的意思是“文宾和他的朋友们”。超级文和友则是打造了集餐饮、民俗、潮流文化于一身的“餐饮综合体”。在广州,除了特立独行的建筑风格,超级文和友还标榜集合了25家地道的广州小吃,包括荔银肠粉、阿婆牛杂、风筒辉、八珍煎饺、炒螺明、沙湾奶牛皇后等,以及一些体验式怀旧主题商店。但记者发现,有不少商户已悄悄离场,并迅速易主。
在超级文和友一楼的外卖站,本来经营着无影脚陈氏盲公丸,现在已经换上陈添记的招牌,热热闹闹地卖着鱼皮。在正门入口的黄金位置,本是吹着风筒卖烧烤的“风筒辉”,现在换成一家卖着传统粉面的风味馆。往楼上走去,1A-M层的“阿一猪扒酸辣米线”换上了“耕田公”的招牌,“来回咖啡”的位置分割成“小时候小卖部”和“气味博物馆”,分别销售怀旧零食和香水。走上2楼时,记者刚好遇到工人在美发店清理杂物,里面空无一物,只剩下红白蓝旋转灯柱孤单地转着,门口贴着“怪书书店即将开业”的通知,上周末再访已经开业。同时,蛇猴文具店、得闲纹身店、唐氏秘制烤鸡翅店已经撤场,变成了丁丁杂货店和福利彩票销售点。粗略估计,短短半年,已有8间店退出超级文和友。
经营分店压力难以为继
据一位店员介绍,广州超级文和友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三层。店内设有130多桌,周末时会增至150多桌,平均每桌一天轮换率是7.5次,对比刚开业时的火爆,上座率有所回落是正常的。对于超级文和友商户撤场原因,店员们都三缄其口,只透露了招揽商户的主要条件是“有传统手艺、有一定名气、做了一段时间、对城市有贡献”。
被号称为广州“地摊三杰”阿婆牛杂、风筒辉、炒螺明,显然是符合超级文和友的入场标准。风筒辉却是最早一个离开超级文和友的商户。
“赚不到钱。”风筒辉烧烤创始人黄耀辉直言,自己一直主理市二宫的总店,在“免店租、包装修、包宣传”的吸引力下,首次尝试开分店。但两间店都由他本人亲自打理,包括备货、送货。”实际上,我下午才开始准备开档,到了四五点送货过去天河路,已经大塞车,去一趟车费60元,那边人工和运输成本都太高,一天吃多吃少也估算不到,赚不到什么钱。”黄耀辉说,双方协商妥当,两个月左右就退出了。在总店,风筒辉一直是“私房菜”的经营模式,家族式运营,没有开通外卖平台,做多少卖多少,偶尔研究“隐形菜单”,乐得安稳。
无影脚陈氏盲公丸是来自佛山的老字号,他们本来想借着在广州超级文和友开分店的契机,走进广州市场,无奈也退出了。至于原因,陈氏盲公丸传承人陈达荫表示,“是合作上的问题,不太方便说。”但陈达荫称,他们有足够能力应对分店的产量,是由于技术人员培训困难,恐怕难以保证统一口味,所以暂时搁置分店计划。
有媒体报道分析,超级文和友采用联营模式,商铺进驻租金、水电费全免,但后期文和友与商铺通过收益分成的方式合作,分成比例在20%-30%之间,算下来未必比交租省成本。
阿婆牛杂则很满意超级文和友店的业绩。据相关负责人称,阿婆牛杂文和友店一天的业务量在8000-12000份,一个月营业额约70-80万元。他表示,超级文和友打造的是一个集合本地小吃和复古情怀的餐饮商超综合体。“光是卖情怀是无法挣到钱,工艺和产能也要跟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文和友之前,阿婆牛杂直营店已经经营了一两年,与太二酸菜鱼、九毛九等大型品牌的供应链合作,已经能解决食材来源、加工工艺、供应体量等餐饮核心元素标准化的问题。目前,阿婆牛杂在广州已有3家直营店,20多家加盟店,销售反响良好。
美食+文化之路如何走下去?
超级文和友自从在长沙开业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但今年国庆节,长沙超级文和友依旧刷出了30000桌取号记录。中南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罗同学则认为,是广州超级文和友的本土性不足,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长沙文和友融入了诸多年轻人喜爱的娱乐项目,如书店、美术馆、酒吧、商店以及更多长沙本土文化元素,获得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早在未试业之前,就已经有网友在“知乎”平台提问“如何评价广州市内的超级文和友?”话题回答量251个,浏览量近100万。前排的回答均是围绕广州超级文和友的建筑和饮食文化能否代表广州展开讨论,前排点赞较高观点都不太认可。
网友@天机在哪里认为,阿婆牛杂、荔银肠粉在广州市到处都有的店,风筒辉是噱头,炒螺明的味道其实是大路货。网友@林轩鸿直指超级文和友的建筑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广州老城区有的是骑楼、西关大屋或是西方建筑如石室圣心大教堂、中山纪念堂,这些都没有在超级文和友体现。
“老广”王先生认为,超级文和友用了八九十年代的建筑的外壳“硬塞”了老字号进去吸引人气。“对于广州人来说,炒螺明的特色不是炒螺,是他的咸水歌;风筒辉的特色是风筒;只有阿婆牛杂的特色是牛杂本身,但也有很多人想看阿婆。所以这里没有他们的灵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如南则比较中肯,认为文和友有策划、营销的能力,“会讲故事”是打造网红店的首要要义,但需认识到它还是一个人造景观,在一轮热闹之后,如何回到社区提高用户黏性值得深思。“这样破旧的地方,出门左转到岗顶、棠下等广州的城中村就有很多,而且更真实。要做持续性网红,后期还是要靠品质和服务,例如喜茶,就做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