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能钓到鲫鱼的地方却很少有鲤鱼,鲤鱼的鱼道鱼窝一般都在哪里
有钓友私信留言,为什么能钓上鲫鱼的地方,鲤鱼就很少,反而是能钓上鲤鱼的地方,同样也能钓上鲫鱼;是不是鲤鱼和鲫鱼并不在同一个鱼道?
首先需要答复的是,鱼道,是分鱼种的,不同的鱼种,生活习性不同,对食物需求不同,溶氧环境不同,鱼道的产生自然是不一样的。比如鲫鱼,因为体型小,所以多是群居,对水深的要求非常广泛,可以40厘米深,可以3~5米深,只要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合适的溶氧环境,水深水浅倒是无所谓了。
但是鲤鱼不同,首先鲤鱼的生长周期就短,一年龄的鲤鱼,可以长到1~2斤,2年龄的鲤鱼,那就长得更大了,体型大了,对水深的要求就很高了,除了人工养殖的池塘,很少在1米以内的水深里,钓到鲤鱼;体型大了,对氧气的需求也很旺盛,很多急流的水域,鲫鱼体型小,根本留不住,但是往往存活着鲤鱼,原因是急流水域,溶氧都很高,能满足耗氧需求,那么鲤鱼的鱼道,鱼窝,一般会在哪些地方呢?
一、水相对较深,而且水底地形越复杂越好的水域;鲤鱼在生长发育时,对食物的需求是极大的,总说鲫鱼口脏,意思是鲫鱼对各种食物都有好奇心,就是拿烟头作钓,鲫鱼也会试着吃吃看;而鲤鱼则对食物的数量需求很大,户外野钓鲤鱼,打窝分量少了,鲤鱼都不进窝;在野外水域,鲤鱼时常游曳的水域,一是要水深,水深了,鲤鱼才能游的开,遇见危险才能随时躲避;二就是水底地形越复杂越好,水底地形复杂了,水流就会因为地底高低不平,导致流速差,会聚集大量的食物,比如小鱼、小虾等,如果水底一马平川,根本无法截留这些食物。
二、水面大、溶氧量高,水底有落差的水域;开篇已经说明,鲤鱼体型大,对氧气的需求不是鲫鱼能够媲美的,所以水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水面一定要大,水面大,水域和空气接触面积大,从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够增加溶氧的,这也是为什么水草多的地方,一般鲤鱼也会多,是因为水草在水底的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增加溶氧,非常便于鲤鱼存活;
而水底有落差的地形,则是另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经常野钓的钓友都会出一个规律,比如近岸水深最深1.5米,以这个水深去垂钓,即使有鲤鱼上钩,也不会体型很大,如果长竿打远,7~8米的水深,也不见得效果很好,但是在介于1.5米~7米之间的落差地形,在这里垂钓,钓上的鲤鱼就会多一些,这是因为水底有落差的地形既能因为地形落差形成水流的流速差,能聚集食物,比如草籽、植物种子、小鱼虾等,另一方面,这种落差地形,还能因为水流的原因,增加溶氧。
三、有水草,但是密度的一般的水域;很多文章说,水草繁密的水域,多有鲤鱼出没,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鲤鱼的体型越大,对水底空间的要求就越高,比如七八斤的鲤鱼,身长都快接近半米多了,水草繁密,鲤鱼在水底身子都翻不过来,别说钓鱼了,摸鱼鲤鱼都跑不了,这么危险的水域,怎么可能有鲤鱼存活?实际上有水草,密度还很一般的水域,加上适合的水深,这才是适合鲤鱼存活的水域,这种位置,水草既能增加溶氧,也能聚集小鱼虾,是很好的食物来源地,同时水草稀疏,不妨碍鲤鱼来回巡游,也能遮光。
对于鲤鱼的鱼道、鱼窝确定,并不是某一次,或者少数的几次就能确定,通常,来判断鲤鱼的鱼道,鱼窝,一两次的垂钓,是不可能确定的;至少一天要通过鲤鱼的觅食高峰期,至少四次试口,同时至少3~5天的测试,才能有个大致确认的结果;在一天中,早上6~8点,下午5~6点,傍晚10~12点,清晨2~4点,都是鲤鱼开口觅食的时段;然后就是在温差变化不大,持续的3~5天,进行鱼口测试,如果均能在以上三个地形水域垂钓后,有很好的鱼口,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片水域的鱼道、鱼窝,对于以后在这片水域作钓,有很好的参照价值。
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征求意见稿公示:坚持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澎湃新闻记者刁凡超
5月9日,江西省水利厅官方网站对鄱阳湖水利枢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公示时间自5月9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效果图。本文图片来源:《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列入的重大工程,是统筹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水安全问题的综合性骨干工程。工程从2009年开始研究,历时13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牵头组织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方面的专家对十多个专题进行了论证。
5月9日,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www.h.)表示,此次公示的《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最全的一次征求意见稿。
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制定的征求意见稿显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基本理念是: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即每年汛期4-8月份,闸门全开,江湖连通;9月至次年3月为工程调控期,通过闸门调控,对湖区水位进行调节,实现汛末洪水资源化利用,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及水位过低而引发的一系列水安全问题。
征求意见稿显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十分必要,工程建设利大于弊。”
工程建设可为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鄱阳湖作为长江的通江湖泊之一,是典型的吞吐型湖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水文节律的调控方式,即工程的调度方案,是决定工程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关键。
鄱阳湖水利枢纽闸址区位图
征求意见稿显示,功能定位上,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一项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水利工程。经多次优化调整,依据湿地生态、水生生态、水环境,以及湖区灌溉、供水、航运等的水位需求,实施调枯不控洪的调度方案,对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利弊兼而有之。
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运行后,将通过调整江湖关系,有效缓解枯水问题持续恶化导致的未来情景下湖区水文节律不利演变的趋势,9-次年3月的湖泊水位过程和水量基本恢复到2003年前水平,湖区水资源承载力提高,9-11月,湖区地表水水质有一定改善,环湖强富水区地下水位得到恢复。恢复后的水文节律,减缓了现状9-11月湖区退水过快的问题,洲滩湿地在9-11月的出露规律接近2003年前的平均水平,有利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长发育,进而将增加平水年和枯水年情景下湖区越冬候鸟的栖息地面积,延长候鸟对栖息地的有效利用时间。
备受关注的工程建设对江豚的影响,征求意见稿显示:工程建设运行后,9-10月湖区平均水位抬升、水面面积增加、水域连通程度升高,可增加湖区鱼类的索饵场面积、太湖新银鱼的适宜产卵场面积,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提升。9-11月,鄱阳湖适宜长江江豚栖息的水域面积增加,有利于江豚捕食和栖息,降低其搁浅的风险和被人类活动影响的概率,而鱼类资源的提升也将一定程度增加江豚的饵料。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布局图。
征求意见稿同时也显示,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会对鄱阳湖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响。短期来看,工程施工将占压部分湿地,带来一定生物量损失。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等影响。
长期来看,对于湿地生态,主要是在恢复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同时,改变了现状条件下的洲滩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对该范围内栖息的豆雁、白额雁和灰雁等雁类及灰鹤的越冬过程有一定不利影响,但不改变鄱阳湖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和物种多样性。
对于水生生态,主要是工程在9-次年3月期间的阻隔影响,江湖交流阻隔会使鲚属幼鱼、以四大家鱼为代表的江湖洄游鱼类和非洄游性鱼类种群的部分个体受到影响,但通过鱼道、1区生态闸等措施,同时考虑到4-8月鱼类主要洄游时期的江湖自然连通,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在总体上能够得到维护,工程对鄱阳湖鱼类区系的影响程度不明显。
同时,工程的阻隔可能会使得长江江豚目前已受干扰的江湖迁移行为进一步减小,长期来看,湖口以下长江干流的江豚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可能增加干流种群的生存风险,通过枢纽ⅡI区、Iv区的60大孔闸,并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敞泄调度以及在枢纽构筑物上敷设消声材料等措施,可一定程度降低工程对长江江豚迁移的不利影响。
建议:建立严格的跟踪评价制度并进一步优化工程大孔闸设计保障江豚江湖迁移
征求意见稿显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须严格遵循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针对工程建设运行对鄱阳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和风险,建立并严格落实工程管理机制,保证调度方案的准确实施,并积极开展栖息地保护、植被恢复、鱼道、增殖放流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生态环境跟踪监测和实时评价。
征求意见稿认为,在江西省深入开展鄱阳湖流域系统治理,加强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运行的生态环境正效应将得以落实,不利的生态环境影响可得到减缓。在此前提下,本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可接受,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建设可行。
同时,为保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任务的顺利实施、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征求意见稿中建议,开展工程的生态适应性调度,鉴于鄱阳湖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及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持续变化,必须建立严格的跟踪评价制度,开展系统的跟踪评价工作,在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监测鄱阳湖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并根据评价成果,适时优化工程运行调度方案。
加强对鄱阳湖湿地生态、鸟类、水生动物等的有效保护与管理,科学规划湖内自然保护区,建议对现有保护区进行科学整合,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筹湖泊管理,形成与枢纽工程协同保护的新机制。同时,为更好地保障江豚江湖迁移,建议及时掌握大孔闸制造工艺的发展动态,并在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大孔闸设计,增大闸门宽度。
征求意见稿中还建议,加强鄱阳湖流域,尤其是湖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保证入湖河流与湖泊水质的达标和持续向好充分结合河湖长制的实施,及时建立鄱阳湖富营养化及水华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做好水华风险应急防控工作。
以长期动态的生态监测为依托,积极开展工程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工作,全面系统地评估工程运行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成效,对相关保护措施进行逐步优化,降低工程的不利影响。
探索开展三峡及上游水库群、鄱阳湖水利枢纽及流域内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实现鄱阳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背景
鄱阳湖区的水资源是经济社会的重要保障,湖区用占鄱阳湖流域总量15.9%的水资源量,承载了江西省27.6%的人口总量、23.9%的耕地面积、30.9%的粮食产量和38.2%的地区生产总产值。
近年来,鄱阳湖出现呈趋势性和常态化的枯水情势,表现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历时延长的显著特征。《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指出,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性的新变化,造成湖区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生态、生活、生产等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难以满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及周边城市群迅速崛起的要求。湖区缺水主要以低水位导致的工程性缺水为主,遇特枯水年缺水尤为严重,已造成湖区农业不同程度的旱灾损失及城镇和农村饮水困难等。
2008年初,江西省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重点研究、实施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历时多年,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工程方案不断优化完善,江西省组织开展了关键技术专题研究及“六大课题”研究工作,包括“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鄱阳湖水质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与候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和“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等。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关情况和意见的报告》,提出“通过建闸方式科学合理调控枯水期湖区水位是必要的”,同月,国务院同意了国家发改委的意见。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解决长江三峡及三峡水库群建成以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枯水期提前、枯水时间延长、水位下降、水面萎缩、水质发生变化等问题;也是真正保护好鄱阳湖,特别是提高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使鄱阳湖更好支撑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于民生改善的一项重大项目。
责任编辑:蒋子文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丁晓
西藏首个全过程数字化建模大型水电站迎来新进展
中新社拉萨8月31日电(记者贡桑拉姆)“这座大坝有两个特点,它拥有世界海拔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还拥有世界垂直提升高度最高的鱼道。目前大坝混凝土浇筑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程量。”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大古水电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工程管理部主任蒋理3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截至目前,大古水电站主体工程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140.5万立方米,完成大坝混凝土总浇筑量的三分之二,占设计工程量的73.9%,大坝主体初具规模。
蒋理介绍,大古水电站位于山南市,是西藏在建大坝坝体最高、发电水头和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首个全过程采用数字化建模的大型水电项目,还是西藏“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装机规模最大的内需水电项目,2014年3月“三通一平”施工准备工程开工,2016年12月大江截流,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大古水电站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投资2.1亿元人民币建设了长达3.4公里、提升高度80米的全鱼道,为鱼类洄游架起了高原天路。
据了解,大古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66万千瓦,安装4台单机容量16.5万千瓦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32.05多亿千瓦时。
大古水电站的大坝主体工程共分为17个坝段施工,混凝土浇筑总量为160万立方米。目前,大坝左岸挡水坝段已顺利浇筑到顶,预计2023年底将实现大坝全线封顶,2023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23年竣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