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鱼、豆腐宴,长假贴秋膘务必先看看这份京郊美食攻略
看水库鱼在灶台里翻腾,让吸满汤汁的柳沟豆腐在唇齿间留香,饱餐秋天的第一锅涮羊肉,敞开怀来一顿凝练手艺的素餐……离开拥堵的城市,京郊不只是令人感到宁静与自在的归处,还有美食能犒劳自己。这个国庆假期,或许你已设想了无数种贴秋膘的方法,但或许再难找到一种方式,比在看遍京郊风景后,饱餐一顿更令人惬意尽兴。
密云水库鱼,今年的鱼比去年更肥美
地点:密云区溪翁庄镇水库鱼美食一条街
提示:早到挑鱼选择多,人多才用提前订
新鲜的密云水库胖头鱼。受访者供图
像是为假期餐桌上准备的厚礼,每年密云水库的开渔时间总在国庆前夕。9月25日0时,在历经6个月的休渔期后,密云水库迎来了开渔日。这一日,二百余艘小船在夜色中驶入库区,仅需两三个小时,便能带回少则大几百,多则两三千斤的肥鱼。
今年的鱼有多肥美?“对比往年,得加上一个‘更’字。”渔民们在水库边待的时间长了,说起今年的鱼,还带着藏不住的兴奋劲儿,“大个儿得数胖头鱼,有二十多斤,一晚上收获相当可观。”
即便在北京从不乏专业高效的冷链运输渠道,水库鱼早就能通过各种途径当天抵达城市的餐桌,但对于讲究的食客们来说,想追求极致的新鲜,恐怕也只有到达水库边,尝一尝这“第一手”的鱼味儿。
在密云区溪翁庄镇,水库鱼美食街的饭馆在十一假期里从不缺少生意。鱼都是当天清早就入了饭店的池子,经过食客们挑选后现杀,然后进入了灶台锅,只需十几分钟,锅里上了气儿,鱼的“鲜气儿”随着翻滚的鱼汤升腾,把一桌人的眼鼻都氤氲上了香气,才算到了开席的时候。
新京报记者从多家水库鱼餐厅获悉,当下的水库鱼普遍个头较大,多数在7-8斤左右。按往年的经验来看,午饭的食客要多于晚间,“要是能早点来,在鱼的挑选上也有更多选择。”多家餐厅也提示消费者,只要同行人数不算太多,一般家庭来尝鲜无须提前预订座位,“基本上不会有长时间等位的情况,您来了,就有地儿。”
柳沟豆腐宴,火了十多年就靠这口豆腐
地点:延庆区柳沟村
提示:国庆前期客流多,包间大桌提前约
每逢节假日,王晓晶的小院里总是座无虚席。受访者供图
沿着京新高速一路向北,延庆柳沟距离北京城区约有一百公里。可距离远,也没能影响大名鼎鼎“柳沟豆腐宴”的名气。
柳沟村的名字,源自于若干年前村边的大片柳树,以及被洪水冲刷出的深沟。在明朝,嘉靖帝为防鞑靼进犯而在此处修建古城。几百年后,要塞之地沧海桑田,这里没有因为遗址名声远扬,倒因为曾经在北方冬季里,驻军们和当地村民由取暖器具加以改良,配以豆腐白菜而制成的火盆豆腐十里飘香,这是柳沟豆腐名气的起点。
与人们印象中传统的石膏豆腐和卤水豆腐不同,“酸浆点豆腐”称得上是柳沟豆腐的精髓。利用豆浆发酵而成的酸浆,代替豆腐卤水石膏用于豆腐凝结,使得柳沟豆腐与别的豆腐相比,蜂巢小孔更多,因此豆腐也最大程度吸收汤汁味道,口感更佳丰富醇香。
在柳沟,与豆腐齐名的,是这里的实惠。在这里吃一次正儿八经的豆腐宴,哪怕只有两个人,也不会拘束于小方桌。寻常餐厅里,十人一桌的大圆桌,是柳沟任意一家豆腐宴农家院的标配。农家院按人头收费,每人约50元的价格就能品尝到满满一大桌子二十余种菜肴。
王晓晶是土生土长的延庆柳沟人,她开的81号院不临街,经营下去靠的主要都是回头客。通常情况下,她会把豆腐宴的主食和配菜扩充到30种以上,她说为了留住回头客,作为柳沟本地人自己更想做出些品质。
王晓晶告诉记者,十一期间,就餐的食客若需要包间或者20人大桌,则需要预订,如果需要住宿,也需要提前致电预约。“目前国庆前三天的客人比较多,后面几天就会宽松一些了。”
阳坊涮羊肉,保证口口都是新鲜羊肉
地点:昌平区阳坊镇
提示:十一午餐最火爆,错开饭点不扎堆
在阳坊镇,知名涮肉馆的羊肉,多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图片来源: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
若是不愿涉足远郊,在近郊也能寻得鲜美好味。在京城西北,昌平区阳坊镇自辽代起,便已是京城连接内蒙古草原的羊肉集市。近40年来,大名鼎鼎的阳坊涮肉,也是多数老北京人一提起“铜锅涮”最先想到的餐饮品牌。
在阳坊,知名涮肉馆的羊肉,多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如果单论羊的出栏量,内蒙古自治区无疑是全国的“扛把子”。而论起品质,在整个自治区就要算锡林郭勒盟。
“羊”能够占去鲜的半壁江山。在地道飘香的羊肉面前,传统的清汤铜锅已是最好的搭档。肉片放入铜锅无须太久,入口后细腻而绵软,炭火中沸腾着的汤底,不会辜负每一丝羊肉的鲜香。
阳坊一家涮肉门店餐饮部负责人王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每年的7月至10月,是锡盟的屠宰季,企业在草原上的工厂直接作业,经过屠宰后,羊肉会通过冷链进入到北京的冷库内,供给企业每日所需。而通常到这个时候,上一年屠宰的羊肉,也到了售罄的阶段。“十一期间,我们能保证食客们吃到的腌肉都是当下的新鲜羊肉,不会存在积压货的情况。”
王先生介绍,十一期间餐厅午间生意比晚间更加火爆,但多数情况下也并不会发生长时间等位。若食客担心等位或是人多嘈杂,可稍稍错开饭点,在午间11点,或午后1点左右前来就餐。
昌平素食宴,没有荤腥也能品尝好滋味
地点:昌平区仙人洞村
提示:长寿村里爱吃素,假日人多提前订
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也被称为“京城素食第一村”。受访者供图
秋天贴秋膘,也并非只能大鱼大肉,无肉不欢。在昌平十三陵镇,作为“北京素食第一村”的仙人洞村,村民单凭一副好手艺,不需荤腥肥肉,也能做出拥有绝佳风味的一席菜肴。
昌平仙人洞村东倚十三陵水库,西邻神路旅游景点,北靠水库环湖路,处于十三陵旅游辐射区。近年来,靠山临水的区位优势,仙人洞村发展起了素食文化、精品民宿等特色品牌,旅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村庄食素的文化来自于这里的长寿老人。在成为北京最有名气的素食村庄前,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90岁以上的老人不在少数。村里的老人们喜食素菜,村庄便精选出数十道菜品精细打磨,以藕和面筋等食材做成的“肉”,入口之后足以“以假乱真”,这也成就了当下北京最有名气的素食村。
2016年9月,仙人洞村人的素食宴开业了。村民从村委会组织的相关培训课上学到的本事也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奔着仙人洞村素食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素食兴起来了,为了让游客在村里多停留,带动村里的酵素蔬果、农民手工制作等综合产业,住宿成为村里发展不可缺少的经营项目。
在北京城区,素食餐厅的价格普遍不便宜,而在仙人洞村,食客们不妨敞开怀吃。仙人洞村旅居旅游管理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徐丽英告诉新京报记者,餐厅多按人头收费,一般情况单人50元,即可享受到丰盛菜品,“当然我们也有人均价格高一些的套餐供食客们选择,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决定。”
徐丽英也提示假期中有计划前来品尝素食的游客们,赶上节假日,村庄游客较多,可提前订位,避免等位排队。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编辑张树婧校对陈荻雁
作为业务负责人,你能讲清楚「需求场景」吗?
需求不仅仅是套在产品经理头上的“紧箍咒”,更是在每个产品的“生命线”。但是即使是公司的业务负责人,有时候对需求场景也不甚了解。本文作者围绕“需求场景”展开分析,与你分享。
在几家公司里做顾问,发现一个共性问题:老板或者业务负责人,没办法讲清楚需求场景。
一、案例有一个客户,在某直销品牌负责整个微信生态。核心目标是B端销售线索,弹药库有小程序、企微、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
我就问他:销售线索都是从哪来的?
也就是说,在什么场景下会在微信里下单,而不是在线下,也不是联系熟悉的销售?
显然他没这么思考过,用推测语气回答:可能是扫包装上的二维码?或者在线下活动里看到的?
只依赖常识就知道,没有B端客户会这样下单,他并不了解需求场景。
交流后发现,这位负责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整合微信生态内这些工具」、「如何优化小程序的体验」、「策划什么样的促销活动」这些事上面。做这些事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在执行这些措施之前,要了解这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这类问题挺普遍的,共性在于把注意力都放在「做什么」上面,比如,该做什么活动、要优化哪些功能、网上说的增长大法要不要试一下。
在我看来,「术」层面的事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是选择做什么,以及用什么姿势去做。
前提就要讲清楚需求场景。
再回到这个客户的案例,在回看了历史数据和做了简单的调研,大概就能得出。其中一个重要的用户场景,是下单者和决策者并非同一人,决定买这个产品的是公司老板,但留资的是公司行政或助理。
那就意味着,微信生态的客户实际上是行政或助理。
因为产品已经被决策者选定,所以他们最在意的不是价格,而是服务。比如货品真假、送货时间、售后服务等。
往小了说,这些事关系着这个产品买了会不会给自己之后添麻烦;往大了说,万一出了问题不仅会被挨骂,可能饭碗就不保了。
所以,做好微信生态的关键点不是促销活动,而是产品和服务的靠谱程度,是不是让下单者省心省力。
在理解需求场景之后,后续执行环节就有主心骨了。比如,在小程序里重点呈现什么内容、企微的价值是什么、视频号讲什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概念案例讲完,那什么是需求场景?
需求场景,由用户、场景、需求这三个要素组成。用户是什么样的群体、在什么样的内在或外在场景下、有什么需求。
1)用户
主要是指用户画像,但不是人口学特征的描述,比如用户画像是三线城市、20-30岁男性、本科学历。
你能通过这个信息得到什么?能指导你做什么决策吗?当然不能。
简单堆砌人口学特征的字段,是毫无洞察的,没有任何价值。因为缺少了对于群体的理解,不够具体和鲜活,粒度也太粗。
举个例子。
近几年很多产品的目标受众,都是在下沉市场里、30-50岁的女性。从十几年前的母婴产品,到几年前的社群分销,再到最近的知识付费(听书/情感/育儿),都是这个群体。
这个群体有啥特征?
首先要知道我国大部分人是没有职场的。也就是说,既不是国家公务人员,也不是外企、私企的打工者,而是自己做小买卖。
这样的群体是时间自由,可以自己掌控,甚至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可以做很多事。
其次在这个群体里,全职宝妈的特征更鲜活,简单描述一下:
宝妈肩负照顾家庭的重担,所以是全家生活支出的统一出口,也有大部分的决策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主要是宝妈负责,所以相关的消费出口也在这里。教育的占比最大,学龄前是早教,中小学是补习班;由于不在职场,宝妈的自我提升主要依赖读书/听书、上课/看直播听课等来实现,有为知识付费的需求。以上算是对用户画像的基本洞察,简单示意,详细内容至少可以写成一个上万字的文档。
用户画像是用来理解用户的、是用来做决策的,所以肯定是很典型和具体的几个形象。对这件事的理解,像是这几个人和你面对面交流过一样,看到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和鞋子、理解他们对各种事情的看法、感知他们的痛点和爽点、发现他们用词粒度的差异等等。
对用户群体的理解,如果能到这个程度,是很容易做决策的,至少是有决策源头的。
2)场景
场景是指用户所处的外部环境、地理位置、流程阶段、处境、社会地位等,主要是指外部元素。
可以理解为,人有哪些需求和行为,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举个例子。
在抖音上经常能看到一年几万块甚至十几万的私董会,没见识过的人肯定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买。
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你去了,没准也会刷卡。
他们会把已经买过4999元线上课程的人,邀请到线下大会,提供极致奢华的服务。比如豪车接机、进酒店就能看到大屏幕上写着欢迎自己的红字、会场里提供最高规格的食品和酒水,等等。
关键是上台分享的也都是销售额上亿的老板,整个会场充斥着有钱人的快乐。你会恍惚的认为自己和他们一样,也有了千万的营收,也过着有钱人的生活。
在这个场景下,主办方告诉你,只要交十几万就可以成为尊贵会员,是不是很容易就会心动。毕竟,你也想加入他们的群体,成为有钱人的一员。
这就外部场景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类似的案例很多,再讲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案例。
我在猫眼电影工作的时候,为了感受用户的整个流程体验,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从线上买票,到线下取票、观影,再到看完再回到线上互动,一步不落。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个洞察。
在观众们从影院走出的时候,我观察他们的神态和行为,同时也试图感知自己的感受。我发现几乎所有人还沉浸在电影情节中,而且呈现的状态与电影类型有关。
如果是爆米花喜剧,观众会很活泼和兴奋;如果是催泪剧,就会很沉默甚至难过。
而且我发现,即使有的人是和同伴一起来的,在观影结束后仍然很沉默,不一定会畅快的与同伴交流。毕竟情绪还在,这时候不太容易抒发出来,也不一定知道该怎么释放,是很私人的事。
在这个场景下,我们给观众推送一个映后影评,而且是用电影的核心卖点做文案,效果非常好。打开率比大盘高很多,而且打开后的点赞、评论等互动数据也很好。
逻辑就是抓住了这个场景下,用户即将决堤又不知道如何安置的情绪。通过一条内容,帮助用户释放出来。
为什么看了内容,就能释放情感?
绝大部分用户是不太擅长表达的,或者表达出来的,往往是低于自己真实感受的。但在看了更擅长表达的人的内容后,情绪就跟着出来了。
用一个粗俗点的表达,比如我想骂这个电影的导演,拍的什么烂东西,但我发现自己除了脏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可我在网上看到一段影评后,瞬间爽爆了。因为这段内容虽然一个脏字也没有,但把这个导演妈的狗血淋头。
3)需求
需求是有前置条件的,不同条件的组合,就有不同的需求。
这里说的前置条件,就是用户画像和场景。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就会得出不同的需求。
比如用户画像有A1、A2,场景有B1、B2,那么需求就是A1和B1的组合,以及A1和B2、A2和B1、A2和B2的组合结果。
所以,在谈需求的时候,绝对不能脱离用户和场景,这是套餐。
需求是会变的。
同一个用户群体,甚至同一个人,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用户自身的阶段和场景会变,需求也就变了。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有个用户每天打车上下班,便捷叫到车就是需求。但有一天他再也不打车上下班了,原因是自己买车了,需求就变了。
正因为需求会变,所以我们在做分析和决策的时候,要前后拉长用户的需求周期,或者拼凑用户和场景的各种组合,做好预期。
比如上面这个案例,这个用户虽然买车了,不再打车,但可能有修车、买内饰、学习相关知识的需求。甚至买了车就可以注册车主身份,可以接活儿了。这些都是在同一个出行平台里,可以覆盖的用户需求。
再比如美团这样的平台,在婚恋品类有消费行为的用户,离亲子育儿也不远了。
三、怎么做说了这么多,作为一个业务负责人,怎么才能搞清楚需求场景呢?
我们已知的传统方法,就是分析数据和做用户调研,定量和定性结合,来取获取对事物的认知。
我反对这样的做法,不认为这能拿到接近真实的。
先说明下,这是我的观点,或者说是工作经验和方法。不代表这两种方法绝对不能用,也没有否定数据分析和用研这两个岗位的意思。
为什么我反对?先描述一个场景:
公司的业务负责人,想了解自己的业务到底有哪些需求场景,于是把这个工作安排给了两个角色。
一个是数据分析师,把需求背景和需求描述清楚,数分就去干活了。流程是先设计分析方法,然后取数和整理数据,再做分析,最终形成文档交给负责人。
另一个是用户研究,分析流程同样是先设计,再收集样本,最后分析并得出。不一样的地方是,收集样本的时候,是通过问卷、电话、小组、1v1这样的方式实现的。
几天后,业务负责人拿到了数分和用研产出的报告。所以,这个报告就是接近真相的吗?业务负责人看完就真的能理解吗?这里面会有多少信息折损?
要知道一个关键问题,无论数分还是用研,在产出报告的过程中,是有一个分析过程的。在这个过程里,一定是有分析者的理解。所以,业务负责人拿到的是一个经过某人理解后的,也就二手信息。
就好像你想尝尝这个馒头的味道,但你懒得嚼,就让别人先嚼烂了、吐出来,然后你再吃到嘴里,去品品这个馒头的味道。
所以我反对的原因是:二手的信息,已经变味儿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
前面已经讲过,需求场景是有用户和场景两个前置条件,在做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的时候,是很难准确同时覆盖这两个条件的。
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用户选取是否符合用户画像的诉求?
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如何重现用户真实场景?
我认为这都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有专业理论和工作方法的支撑,在执行过程中也没办法真的做到位。
比如激励用户填问卷的方式和发放问卷的渠道,就会产生样本偏差;比如访谈的环境和访谈者的技巧,都会影响被访谈者的反馈。
我的方法是什么?
一句话:亲身下场,感受运转业务的全部过程;
作为一个业务负责人,本来就应该去拿一手信息,自己做分析判断。在我看来,是分内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做到这三件事,就成功一半了:
与几个核心用户定期交流。
目的不是为了服务或搞定用户,而是要与前线业务建立联系,有什么问题也有渠道获取,让自己有直观的感受。
另外,也建立了多个信息渠道,避免所有信息都来自内部团队,以防团队制造信息壁垒,影响管理决策。
但与用户保持联系的时候,切记不要去做不该自己做的事,产生错位。否则团队就会有极大不安全感,认为工作都被老板做了,自己无事可干。
像用户一样使用自己的产品。
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讲一个小事,我在工作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创作者在群里咨询的细节问题,我们经常答不上来,因为不知道。
这些问题都是偏常识的,只是比较细节。比如某个功能的入口在哪,在投放时候遇到某个问题该怎么操作。这并不是偶然情况,也不局限在某个团队,还挺普遍的。
试想一下,如果功能都不熟,更不可能感知到创作者的痛点,因为两者根本无法对话。
学习相关理论。
对需求场景的理解,要有基本的理论常识,否则会限制洞察能力。
多读经典理论书籍或教材,少读当下畅销书,这是我的选书方法。好书读一本,会受益一生。
在科目类别上,建议去选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相关的书籍,对工作的帮助相对直接一些。本文不荐书,就不再展开。
专栏作家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题图来自U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大厨们钦点的贴秋膘指南来了,请查收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对美食的向往,人皆有之。
在今日头条,有这样一群大厨,他们匠心烹饪,传承经典;他们化繁为简,传授实用菜式;他们用各色面食甜点,治愈人心。
无论是“食色生香”的佳肴,烹饪所需的“技巧干货”,还是美味背后的趣闻轶事,这里都有。
现在上今日头条,搜索,让你在家也能实现“美食自由”!
01
国宴大师
@老饭骨:芙蓉鸡片
@老饭骨制作的芙蓉鸡片
芙蓉鸡片是鲁菜名菜,由蛋白和鸡胸肉茸制成,相传曾是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的拿手菜。民国散文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曾专门为它撰文,形容其“片要大而薄、薄而不碎、熟而不焦,制作过程简单,但是在火候上恰到好处则见功夫”。
事实上,芙蓉菜系早已有之,芙蓉即指鸡蛋。之所以将“蛋”称作“芙蓉”,是取芙蓉洁白高雅、细腻嫩滑之意,生动地描述了菜品的色泽口感。在元代医家忽思慧的医食著作《饮膳正要》中,便有一道芙蓉鸡,主料正是鸡蛋和鸡肉。
到了清代,以芙蓉命名的菜品就更多了。《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中记录了芙蓉鱼肚、芙蓉肉等十数款芙蓉菜肴,《随园食单》《调鼎集》等书中亦可见其踪迹。芙蓉豆腐衬火腿已是宫宴大菜。
在家自制芙蓉鸡,离不开料理机的帮助。取25克鸡牙子(最嫩的鸡胸肉)、5克鲈鱼肉、5克马蹄、2克葱泥、1克姜泥、50克清鸡汤和2.5克盐,置于搅拌机中搅打成糜。
制作芙蓉鸡片的原料
鸡蛋不要蛋黄,只取蛋清。把200克蛋清一点点加入肉糜中,卸开、和匀,洒上一把水淀粉,过滤后备用。
肉糜和蛋清混合后需过筛,才能口感细腻
再以5克姜汁、5克黄酒、100克清鸡汤、1勺盐、1勺味精和40克水淀粉调汁。油烧到三成热,舀一勺肉糜摊成一片,一片接着一片下,炒十数下或至蛋脱生即可盛起。留少许底油,另起油锅,加入芡汁,芡熟后加入鸡片简单翻炒即可。
@老饭骨在视频中演示如何“吊”鸡片
这样做出来的芙蓉鸡片,鱼和鸡的鲜味相互融合,口感松软滑嫩,色泽晶莹亮白,可谓是“吃鸡不见鸡”的典范。
02
一级厨师
@老隐记:罗汉菜
@老隐记制作的罗汉菜
罗汉菜始于唐代,以十八种鲜香原料精心烹制而成,是寺院风味之“全家福”。流传至民间后,又得到进一步改进,食材因时因地而异,因而罗汉菜也变为了对菌菇类混杂菜式的一个通称。元代诗人鲜于枢云:“童炒罗汉菜,其名盖已古矣。”
至清代,罗汉菜成为宫廷名菜,御膳房常做。清人薛宝辰《素食略说》云:“罗汉菜,菜蔬瓜之类,与豆腐、豆腐皮、面筋、粉条等,俱以香油炸过,加汤一锅同焖。甚有山家风味。”
国宴菜中,有很大一部分由原先的宫廷菜演变而来,@老隐记过去就常做这道菜。彼时,他会选用花菇、羊肚菌等富有鸟苷酸的食材,油菜或小白菜也只取其根部,不可谓不精致。为了方便大家学着做,他把食材改成了口蘑、香菇、花菜、莴苣、冬笋、大枣等常见的蔬果。
@老隐记制作罗汉菜所需的原材料
宫廷菜的刀工是很有讲究的。花菜要切成一朵朵的,藕用顶刀片,莴苣改小花刀,冬笋则用蝙蝠刀,各色蔬菜盛于盘中,形状各异,颇具趣味。而后,为充分利用蘑菇的鲜味,以蘑菇、藕、青笋、菜花的顺序焯水,再把大枣和冬笋单独焯水。
宫廷菜刀工讲究,冬笋需改成蝙蝠刀
因是清口素菜,葱姜蒜一律不放,只搁色拉油大火翻炒。翻炒时,加一勺盐、一点糖提鲜。大火烧透,最后下冬笋大枣,勾一层薄芡,辅以香油提味。
出锅前,@老隐记为罗汉菜勾芡
罗汉菜清新滋补,鲜香润泽,实乃素中上品。
03
一级厨师
@老东北美食:酸菜汆白肉
@老东北美食在视频中介绍酸菜汆白肉的做法
在老一辈东北人心中,家里过日子有两样东西少不了,一是压缸石,二是酸菜。
在没有大棚蔬菜的日子里,东北人发挥聪明才智,将白菜制成酸菜,保障了冬日蔬菜供给。酸菜承载了一代代东北人的家乡记忆。可以说,它几乎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
好的酸菜,帮如琥珀,叶如黄绸,色泽淡黄,极为诱人。它的味道也很百搭,与许多食材搭配起来烹饪都很融洽,可炒可炖可剁馅,酸香四溢,回味悠长。
在东北人的餐桌上,酸菜汆白肉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菜肴。首先要把五花肉洗净,凉水下锅,和葱姜同煮,去除血沫后煮制15-20分钟,以筷子能轻松插透白肉为宜。把煮好的肉切片,片大而薄。
@老东北美食介绍,五花肉要薄切
煮一斤白肉,就放半斤酸菜。酸菜拍过后切丝,清水洗净。再把粉丝用热水泡发5分钟,而后剪成小段。攥出酸菜中的水分,下锅汆烫,加入少许盐、味精和胡椒粉,最后加入白肉、粉丝和葱姜丝略微炖煮一会,加上一点香菜点缀,即可出锅。白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依据个人口味蘸上蒜酱、韭菜花和腐乳汁。
@老东北美食视频演示将酸菜拍过后切丝
酸菜和白肉炖煮一小会即可出锅
酸菜汆白肉,酸菜滋味醇厚,口感脆嫩,白肉肥而不腻,口感丰腴,两者互相中和又相得益彰,化作绝妙的味觉体验。暖热的菜肴吃在舌尖,家乡的美好印在心里。
04
粤菜大厨
@主厨农国栋:煎焗鱼头
@主厨农国栋和他制作的煎焗鱼头
俗话说,“吃在广东,厨出凤城”。凤城即指顺德,它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由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盛产塘鱼和河鲜,顺德人对鱼情有独钟,把鱼吃出了“花”。片鱼生、拆鱼羹、炒鱼片、酿鱼肉、做鱼饼......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味道的极致,以多样的烹饪手法发掘鱼肉的潜力,以独到的创意凸显鱼肉的鲜美。
煎焗,就是顺德人常用的烹饪技法。因饲养鱼肉质松散、脂肪含量高,顺德人遂发明了这一技法,先利用油煎的高温逼出鱼肉中的油脂,产生焦化反应,带来更多香气;再把其放在密闭容器中焖煮,烧透入味。
顺德有一谚语,“鳙鱼头、扁(鲢)鱼腹,鲩鱼尾”,用以形容鱼身上最精华的部分。煎焗鱼头便选用了鳙鱼头这种食材。先把鱼头切块,撒以薄盐,加上糖、胡椒粉、蚝油,给上一点去腥增香的料酒,再加上10克左右的脆炸粉和玉米淀粉,腌制备用。焗鱼汁则以料酒为主,加一点糖和酱油提味。
农国栋在视频中演示如何腌制鱼肉、准备焗鱼汁
在平底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把鱼头块平摊在锅中,煎至焦褐,然后把蒜片、姜片、小洋葱、红椒块等配菜爆香铺底,加入焗鱼汁后大火焗1-2分钟,而后打开锅盖,大火收汁,出锅后以葱段、香菜段点缀。
鱼块下锅后需二次加油,煎至两面金黄
煎好的鱼头色泽金黄,外衣焦香酥脆,内部肉质嫩滑、汁水充盈。又肥又嫩的鱼唇、雪白如玉的脸颊肉、软滑无比的鱼皮,酒香醉人,口感丰富。
看到这,你是不是已经食指大动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说说你心头最爱的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