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餐企被国际知名机构投资,争鲜寿司凭啥?
近日,一个收购案引发了餐饮O2O注意。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公布的信息,近日凯雷集团(以下简称“凯雷”)收购了争鲜餐饮有限公司26%的股份。而这家公司主营品牌正是争鲜回转寿司。
而据我们所知,本次收购方凯雷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私募股份机构之一,在餐饮领域,凯雷与中信联手收购了麦当劳业务,可谓是麦当劳背后的资本大佬。
这样的一个巨头突然收购一个回转寿司品牌到底是为什么?回转寿司品类要重新回归“热度”?
01
让麦当劳背后大佬青睐争鲜回转寿司凭什么?
在中国餐饮赛道,日料品类一直占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份额。
据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日料在中国的市场收入达895亿元,估计2023年市场收入或将与2023年持平甚至略低。
这是一个近千亿的赛道,拥有品类繁多,而其中众多日料菜式中,寿司无疑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
然而,自疫情爆发之后,寿司品类的“躺赢”岁月就结束了。
当时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56℃下30分钟才被灭杀,阴冷潮湿环境中却能存活数周。基于这种认识,消费者普遍认为多生冷鲜食的日料很危险。
不少知名日料店被迫关门倒闭。如日本知名品牌和民,上海知名网红餐厅PkL等。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日式料理开关店之比达到0.84。虽然2023年之后,日式料理店有所恢复,开关店之比也有所提升达1.4。日料生意依然越来越不好做了。
有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日料品类的总门店数就已达到了8万多家,且竞争对手还在不断涌入。早在2010年左右就有超市、便利店开设了日料档口,人均10-20元就能购买一套日料套餐。
在这样的情况下,争鲜回转寿司凭什么能够赢得麦当劳背后大佬的青睐呢?或许可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
1、寿司品类本身的“高标准性”
餐饮企业的成长、壮大就是逐步打怪升级的过程。
标准化是长征的起点,而标准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标准化。“选品决定未来,产品决定一切。”产品标准化就是餐饮行业做大、做强的元规则。
而寿司制作简单,是一种和火锅一样极易标准化的产品,且种类众多,品种丰富,是非常适合连锁化的品类,与麦当劳所经营的西式快餐品类有相似的特性。
且从日料品牌的规模化程度来看,日料品类整体的规模化程度不高,约有97%的日料品牌门店数在5家以下。
寿司品类虽然相比其他日料,连锁化程度更高,但门店最多的品牌N多寿司,如今门店也不过2000家左右。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突破潜力的蓝海市场。
凯雷本身就有丰富的麦当劳运营和管理经验,强强联合之下,或许能够在寿司这个品类赛道创造更多可能。
2、争鲜品牌“极致性价比”优势
争鲜寿司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台湾地区最大的回转寿司品牌,「争鲜」,意即「真鲜」。据悉,品牌成立之初就坚持提供最新鲜、最健康、最美味、最安心、最实在并对健康有益的食材。
据悉,争鲜食材产地直送,65%国外进口、35%国内采购。例如:高雄港、东港超低温鲔鱼等生鲜食材及精选优质米,皆由争鲜中央厨房层层把关后,物流车队每天全程低温配送到全省直营门市。
门市严格执行食材100%新鲜绝不隔夜销售,并每週进行安全卫生检查。
而且,在价格的实惠上,争鲜也做到了极致。
据悉,目前争鲜回转寿司门店SKU大概在80个左右,旋转台上的产品以碟子的颜色作为价格区分,粉色碟为6元一碟,花色碟为18元,目前人均消费80元左右。
能够在保持新鲜食材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低价格”,如此极致的性价比,争鲜这个品牌对于疫情之后钱包变瘪的消费者而言,依然拥有非常比较大的吸引力。
不过,如果单靠极致性价比,争鲜想要在中国寿司市场突围显然是不容易的。
因为在中国国内,寿司这个品类早已从高价日料变成平民美食,当下消费者熟知的低价寿司品牌并不在少数,比如禾绿回转寿司、N多寿司等。
以N多寿司为例。N多寿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产品为寿司、手卷等,人均在20元左右,性价比更高。
目前,争鲜在中国门店数量有403家,其中中国台湾地区164家,中国香港89家,其他门店位于中国大陆,主要集中在江浙、北京、广东一带。
而N多寿司门店已经发展到了2080家,虽然主要集中在江浙、山东、河南一带,两者品牌发展区域重叠度依然比较高。
不过,据相关媒体猜测,未来随着凯雷与争鲜的强强联合,品牌在本土化创新与品牌下沉上会做出更多动作。
02
先有寿司郎后有争鲜
回转寿司又能“转了”?
“以前,杭州商场回转寿司是标配,但现在似乎很少在商场看到相关品牌了,更多的是火锅、韩式烤肉等。”一位消费者说道。而这样的情况,杭州并不是特例。
事实上,早在2023年,就有不少人认为,回转寿司这个品类已经凉了。
但最近,回转寿司这个品类却被频频提起。先是日本回转寿司品牌寿司郎深圳首店深圳卓悦中心门店正式开业。昨日,又爆出品牌在成都开店的消息。
再到今天,争鲜品牌的被收购26%的股份,收购方还是麦当劳背后的资方大佬。
凉了几年的回转寿司品类,热度似乎在不断攀升,这是又要开始继续“转”了的节奏吗?在餐饮O2O看来,之所以回转寿司热度会在中国突然迎来“小爆发”,或许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1、日本本土餐饮市场的“没落”
据悉,因为疫情的原因,日本餐饮市场与中国一样,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据东京商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共有23家寿司店倒闭,是去年同期的1.5倍。如若照此势头发展下去,预计会有共30家寿司店倒闭。
而截至今年9月底,日本国内已有超过30家拉面馆宣告破产。
据悉,仍在坚持营业的餐馆业绩也十分惨淡。一家位于日本埼玉县的拉面馆,目前每天客流量仅有100多人,单日营业额最高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500元,较疫情前下降了三成左右。
本土市场的没落,让回转寿司品牌如寿司郎等品牌,不得不将目光重点瞄准中国这个潜力市场。
2、借了“自助餐”品类的东风
作为曾经的主流餐饮品类,自助餐曾经大红过,随着中国进入精致餐饮时代,自助餐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但疫情让这个品类再次“重获新生”。
这一次的自助餐发展红利,集中在了刚需、平价、主题的自助餐身上。如平价自助小火锅,平价自助海鲜套餐或者那些隐藏在社区内的平价自助快餐等。
而回转寿司,特别是争鲜、寿司郎等寿司品牌,不仅属于主题式自助餐品类,拥有半自助体验,且刚好占据了平价、主题两个优势。
虽然在售卖模式上与纯自助有所区别,偏向自选模式,更接近餐饮零售化的概念。但相比自助小火锅、自助烧烤等当下流行的自助品类,回转寿司更具有价值感。
3、寿司品类的逐步“本土化”
毫无疑问,日料品类的没落,与其迷信“高端日本化”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品类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日料品类的平价化、本土化、多元化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寿司这个品类。
传统日式寿司,是由醋饭和生冷类海鲜食材做成的料理,但国人向来以熟食、热食为主,对生食接受度不高。基于此,一众品牌推出了熟食寿司,以更加适合本土消费者口味。
比如N多寿司,摈弃了生鱼片等生食,选择了熏鱼、烤肉等为内料;寿司郎在门店菜单设计上推出了更多炙烧、嫩烤和炸物系列。
口味本土化后,寿司的菜品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延伸到其他日料产品。
就以争鲜寿司为例,门店内除了提供寿司之外,还有刺身、小菜、甜点、饮料等多种类品融合在一起,供消费者选择。
很显然,当下回转寿司品类热度的小爆发是时代与品类共同发展催化的结果。
目前,我们无法判断回转寿司这波热度能够持续多久。但相比当下已经熄火的日式拉面、快餐等日料赛道,寿司品类显然是未来中国潜力最高的日料餐饮赛道。
-END-
火药味十足!便利蜂入驻郑州,首店与本土便利店“悦来悦喜”仅一墙之隔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杨桂芳
便利店黑马便利蜂入郑消息传出许久,但首店开在哪里一直不为人知。
如今,这一谜底揭开。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便利蜂把河南首店开到了河南本土便利店新秀悦来悦喜的隔壁。
【计划6月5日开业,和对手做24小时“好邻居”】据悉,便利蜂郑州首店在二七区正弘凯宾城,计划于6月5日正式开门营业,为24小时便利店。
值得关注的是,便利蜂在郑首店的“邻居”悦来悦喜也是24小时便利店,两家店面不仅是邻居,而且几乎“只隔了一面墙”。
如此可见便利蜂的想法:比一比谁做的好。
便利蜂方面表示,郑州市民的餐饮消费有了更加丰富、优质的选择,郑州的夜生活也将被便利蜂点得更亮。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便利蜂是我国便利店行业近年崛起的新生代头部品牌,也是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今年重点引进的创新型企业。和传统便利店不同的是,便利蜂是国内首家在鲜食研发、门店运营等方面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的企业,“数字驱动”和自动化是其最鲜明特征。
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便利店目前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一线城市的主流品牌,目前已在全国拥有1500多家门店。尤其在外资便利店云集的北京、天津等地,便利蜂的市场占有率已处于领先水平,不少白领们开始选择到便利蜂买一日三餐、咖啡。
【便利店里的“美食工厂”来了,未来将开发河南美食】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便利蜂销售的既有常见的小吃、零食,也有各种当季最新的网红食品。便利蜂的选品系统会实时追踪全网大数据,把线上线下最火、最潮的商品第一时间引入,用最快速度接受消费者味蕾的检验。
热餐、蒸包以及各种小吃是便利蜂的另一大特色,被消费者誉为便利店里的“美食工厂”。便利蜂是国内少数拥有专属鲜食工厂的便利店企业之一。今年2月,便利蜂再次投入巨资在天津开工建设中国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设备最先进的鲜食工厂,在鲜食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处于业内前列。
为了把一款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做得好吃,便利蜂开发出了一套数字化研发体系。像土豆块的大小、厚度,每款菜的含糖量、含盐量,都有相应的量化指标。研发部门还会根据销售数据和顾客反馈,调整菜品的各项参数,持续对口味进行优化。
河南便利蜂运营总经理李瑞表示,便利蜂将把热销新品第一时间引入郑州,未来还将针对郑州消费者的口味开发出更本地化的美食。
【近期将在郑州开出近10家门店,未来上百家】除了藏在后台的各种高科技,消费者也可以在便利蜂店内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
河南商报记者获悉,在便利蜂风幕柜中销售的面包、甜品和寿司饭团等短保质期食品,将全部采用电子价签。
李瑞表示,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新鲜、健康的食品,便利蜂把电子价签和总部的中央系统相连,由系统根据销售时间、库存等数据,定时调整价格和促销政策。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电子价签会从白底变成红底,这时的价格一般也会更优惠。
为了解决高峰期排队难题,便利蜂还全部使用了自助收银和自助式咖啡机。顾客可以自助买咖啡,也可以扫码结账,然后使用便利蜂的APP或微信、支付宝付款,买单效率远高于传统收银方式。
李瑞表示,首店开业后,近期便利蜂还将在郑州开出近10家门店,未来在郑州的门店数会达到上百家,并逐步开拓省内其他城市。
最新报道显示,便利蜂成立以来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全球顶级私募股权基金、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高校投资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
(河南商报编辑吴冰)
计划6月5日开业!便利蜂入郑后首店开在二七区,未来落地将超百家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杨桂芳
便利店黑马便利蜂入郑消息传出许久,但首店开在哪里一直不为人知。
如今,这一谜底揭开。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便利蜂把河南首店开到了河南本土便利店新秀悦来悦喜的隔壁。
【计划6月5日开业,和对手做24小时“好邻居”】据悉,便利蜂郑州首店在二七区正弘凯宾城,计划于6月5日正式开门营业,为24小时便利店。
值得关注的是,便利蜂在郑首店的“邻居”悦来悦喜也是24小时便利店,两家店面不仅是邻居,而且几乎“只隔了一面墙”。
如此可见便利蜂的想法:比一比谁做的好。
便利蜂方面表示,郑州市民的餐饮消费有了更加丰富、优质的选择,郑州的夜生活也将被便利蜂点得更亮。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便利蜂是我国便利店行业近年崛起的新生代头部品牌,也是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今年重点引进的创新型企业。和传统便利店不同的是,便利蜂是国内首家在鲜食研发、门店运营等方面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的企业,“数字驱动”和自动化是其最鲜明特征。
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便利店目前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一线城市的主流品牌,目前已在全国拥有1500多家门店。尤其在外资便利店云集的北京、天津等地,便利蜂的市场占有率已处于领先水平,不少白领们开始选择到便利蜂买一日三餐、咖啡。
【便利店里的“美食工厂”来了,未来将开发河南美食】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便利蜂销售的既有常见的小吃、零食,也有各种当季最新的网红食品。便利蜂的选品系统会实时追踪全网大数据,把线上线下最火、最潮的商品第一时间引入,用最快速度接受消费者味蕾的检验。
热餐、蒸包以及各种小吃是便利蜂的另一大特色,被消费者誉为便利店里的“美食工厂”。便利蜂是国内少数拥有专属鲜食工厂的便利店企业之一。今年2月,便利蜂再次投入巨资在天津开工建设中国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设备最先进的鲜食工厂,在鲜食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处于业内前列。
为了把一款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做得好吃,便利蜂开发出了一套数字化研发体系。像土豆块的大小、厚度,每款菜的含糖量、含盐量,都有相应的量化指标。研发部门还会根据销售数据和顾客反馈,调整菜品的各项参数,持续对口味进行优化。
河南便利蜂运营总经理李瑞表示,便利蜂将把热销新品第一时间引入郑州,未来还将针对郑州消费者的口味开发出更本地化的美食。
【近期将在郑州开出近10家门店,未来上百家】除了藏在后台的各种高科技,消费者也可以在便利蜂店内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
河南商报记者获悉,在便利蜂风幕柜中销售的面包、甜品和寿司饭团等短保质期食品,将全部采用电子价签。
李瑞表示,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新鲜、健康的食品,便利蜂把电子价签和总部的中央系统相连,由系统根据销售时间、库存等数据,定时调整价格和促销政策。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电子价签会从白底变成红底,这时的价格一般也会更优惠。
为了解决高峰期排队难题,便利蜂还全部使用了自助收银和自助式咖啡机。顾客可以自助买咖啡,也可以扫码结账,然后使用便利蜂的APP或微信、支付宝付款,买单效率远高于传统收银方式。
李瑞表示,首店开业后,近期便利蜂还将在郑州开出近10家门店,未来在郑州的门店数会达到上百家,并逐步开拓省内其他城市。
最新报道显示,便利蜂成立以来累计募集资金已达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全球顶级私募股权基金、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高校投资基金以及超大型互联网公司。
(河南商报编辑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