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汤面加盟店

本文目录

油泼面小店年赚百万,正快速扩张,成面条赛道又一黑马

最近资本对牛肉拉面的格外关注,为小吃快餐的重做又拉来了一波热度。

不只是牛肉拉面,各地小吃的创新,成为了这几年的焦点。最近内参君关注到了一个重做陕西油泼面的品牌,在疫情期间迅速崛起,不到一年时间开出了30多家门店,有的门店单店月利润已经将近7万元。

内参君探店了这个新品牌,为大家拆解油泼面重做的逻辑。

总第2713期

餐企老板内参戴丽芬文

小吃重做之油泼面

65平米小店,月净利7万元

北京西单的君太百货,是人流量充沛的热门商场。关中娃,也就是内参君关注到的这个油泼面新品牌,位于君太百货-1层。

店长告诉内参君,在寸土寸金的西单,这家65平米的门店,一个月房租7.29万元。就拿上个月的情况来看,总营业额28万左右,盈利7万元左右。这家快餐店是怎么做到的?内参君根据探店观察出了4个关键点:

1)国潮风格,吸引年轻客群

在商场内的步行街,一个扯着油泼面的关中娃IP形象跃然眼前。门店主色调是红色,墙面上一面是关中娃IP的照片,顶头是走马灯和门店招牌元素的结合,颇有复古风情,门店设计简约大方,融合了国潮风格,很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2)后厨动线简单,出餐效率高

门店大约45平米,明厨亮灶,后厨结构一目了然。内参君一下子就注意到,厨房面积15平米左右。

后厨动线设计非常简单,分为两块,一边在做面,一边在做小吃,互不干扰。在前台点餐的时候,就很容易注意到明厨里头师傅在扯面的场景,有很强的仪式感。

内参君点了一份单,大约3分钟左右,面食就已经做好,出餐效率相当高。店采用自取模式,所以服务员只需要收桌,前厅动线也非常简单。

3)采用小时工通岗,提升用工效率

中午时分,店里已经坐满了人,店里前厅后厨的工作人员共5人。店长告诉内参君,其中一半是小时工,只有在中午高峰期的3个小时左右才会来,只有扯面2位的厨师和店长是全职。

内参君一算,房租成本差不多占到了总营业额的26%。也就是说,这家门店的食材和人工成本其实能做到比较低,整个门店运营效率足够高,现在的盈利模型才能跑得通。

4)快餐+小吃的产品结构,提高客单价

和现在大部分快餐店一样,关中娃的菜品结构中也加入了小吃,由此来提升客单价。特殊之处在于,收银台的旁边,就是小吃辣卤的档口。一方面,收银员在闲暇之余可以帮忙出餐;另一方面,辣卤明档化也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点餐,更能传递出仪式感。

小吃重做第一步:

聚焦单品,攻破供应链

在前端我们看到的高效模式,背后的供应链、组织力是如何搭建的,内参君对关中娃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挖掘。

关中娃和另一家油泼面品牌陕味食族,其实同属一家公司,都是油泼面的重做品牌。不同之处在于,陕味食族专攻一二线城市,关中娃则是聚焦在下沉市场。

近几年陕西小吃在全国各地都陆续崛起,但普遍存在人效低,产品冗杂等问题,且严重依赖手工。能够迅速崛起且强势发展的品牌并不多。

正是看到了这个普遍痛点,关中娃决定将产品锁定在油泼面这一爆品上,将其他的陕味小吃作为辅助,以此形成了1+的产品模式。

为何定位“重做油泼面”?

关中娃联合创始人孙明提到两点:

一是受众面广,知名度高,大部分陕西面馆都有油泼面;

二是具备网红属性,甩面有仪式感,油泼有锅气。

由于当时的市面上并没有生产油泼面的设备。油泼面能够做到规模化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供应链标准化。

在供应链方面,公司就投入了四千万。当然,因为公司定位整个陕西小吃,所以并不只局限于油泼面,而是针对油泼面、凉皮、肉夹馍等都搭建了相应的供应链体系。

比如君太店后厨面积才15平米左右,只有2位全职厨师,这与供应链的成熟息息相关。这家店的供应链由北京郊区的工厂,每天配送到门店,面食已经加工好了大半,只需要一甩,一煮,再淋上热油就是一盘成品。小吃更容易操作,只需要加热制熟即可。这就把后厨人力也省下来了,只需要留下最关键的厨师便可。

关中娃有25%的外卖产品。对于面食来说,外卖是难以攻破的关卡。孙明告诉内参君,主要也是通过供应链上的配方改造,调试出了适用于外卖模式的产品。

组织力建设:

华莱士合伙制+海底捞赛马制

在供应链的基础之上,一家企业要快跑起来,还需要配套相应的组织力建设。组织力可以分两部分来看,一是动力,二是能力。

动力机制是集各家所长,再结合关中娃自身的运营特色建立而成。通过华莱士的合伙模式,让店长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成,实现同利同欲。

与此同时,也结合了海底捞的师徒制,在徒弟、徒孙的门店,店长也能够拿到相应的提成。据了解,目前店里拿到分成最多的店长年薪大约60多万元。

能力培养机制方面,公司主要借鉴了麦肯的系统培训方案。结合中式快餐的特色,关中娃并没有把这一套完全拿来,主要借鉴了排班、安全、生产、训练4个环节的内容。

比如在排班方面,麦肯的小时工和全职工的比例是7:3,而对于中式快餐门店来说,即使标准化程度再高,也需要保留后厨厨师,再加上门店的管理岗位,目前关中娃的小时工比例达到了40%。

孙明向内餐君解释,虽然后厨扯面的师傅,也可以通过小时工培训上岗,但是培训成本太高,还不如启用全职员工。

一方面,通过标准化培训模式快速提高店员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一整套利益分配机制,让员工的收入和门店营收绑定,做到同利同欲。

据了解,关中娃的门店直营店有10家左右。在直营门店跑通之后,关中娃也开启了加盟模式,目前在北京已有20多家加盟店。孙明告诉内参君,关中娃目前有两大战略,一是密集占领北京市场,打出品牌效应;二是利用品牌标准化优势,快速走向下沉市场。

随着近期马记永等兰州拉面被资本关注,小吃重做的热度重燃。更早一批小吃重做热度是在2014年前后,在湖南米粉领域崛起了霸蛮、西少爷、遇见小面等新兴品牌。

陕味食族在这几年的迅猛发展,成为了陕西油泼面的代表品牌。关中娃作为陕味食族旗下品牌,拥有陕味食族的供应链和组织力等基础功,在原先的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具有先天优势。

这些品牌从产品定位、品牌策略,到场景打造,再到效率提升等一系列角度升级,切中了前端精细化运营的行业升级大趋势。在小吃快餐这个大赛道,将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黑马品牌。

面条赛道又出“马记永”,“三晋老田”会是资本下一个追逐对象吗

前段时间,内参君报道了上海出现的新式牛肉拉面品牌马记永、陈香贵。他们以崭新的品牌形象,把牛肉拉面这个品类“重做”了。一时间,马记永、陈香贵获得了资本的“热捧”,据说已经有大牌投资机构在给马记永和陈香贵超过10亿的估值了。

面食这个大赛道,既有九毛九、味千拉面等上市餐企,又有后起之秀的和府捞面。如今,在品类“重做”的大趋势下,又诞生了马记永、陈香贵等在内的一批新势力。

而在这批新势力中,内参君又发现了一个品牌:三晋老田饸饹面。这家面馆把看似普通的饸饹面做出了新花样,更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品牌风格。

三晋老田饸饹面,会成为资本追逐的下一个对象吗?

总第2710期

餐企老板内参李艳文

每年卖出1000万份!

一碗火了33年的“饸饹面”

在山西,面食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快餐,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类面馆。“世界面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要想在山西把面食做出吸引人的特色,不容易。

但“三晋老田”做到了。这家诞生于1988年的餐饮老字号,扎根于古都平阳,至今已有7家直营店,81家加盟店。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无论直营店还是加盟店,家家盈利。

三晋老田有多火?在遍地都是面馆的山西临汾,他家的门店前总是排着长队。据了解,仅饸饹面这个单品,每年就能卖出1000万份。要知道,三晋老田面馆每年进店人数也差不多是1000万人次,也就是说,进店客人几乎必点招牌“饸饹面”。

作为当地无人不知的“面食老字号”,在大众点评上,处处可见的是对这个面馆的亲切评论:

“这家是临汾最牛的面馆。”

“这是一家老字号了,从我小时候开到我家娃小时候,好吃,服务也很好。”

更有出门在外的临汾人说:“最喜欢家乡的面条,每次休假回去,一定要去吃老田饸饹面,还是那个老味道。”

对于跟随三晋老田二三十年的老顾客来说,甚至对饸饹面或菜品的细微调料变化都能吃出来。

在三晋民间,人们把吃饸饹赋予美好的象征,因为饸饹面食柔软绵长,以图长命百岁为吉利。但三晋老田这么火爆的场景,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图吉利那么简单,一定是其产品本身有其过硬之处。

今天,内参君就走进“三晋老田”,深度剖析这家老字号面馆持续火爆的秘密。

门店印象明厨亮灶、手工现做

在山西临汾,三晋老田是很有特色的一家餐饮品牌。

最大的特色是门店装修。装修的主色调是红色,门脸和餐饮内部一律以大红基调为主,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的喜庆感和稳重感。还有木质雕花的隔断和门廊,以及大红灯笼、太师椅、老式饸饹床等代表传统文化的元素,让整个环境充满了古朴和优雅。

但餐厅内部的桌椅和纹饰,淡蓝色和淡绿色的壁纸,温和的墙壁色调,又充满了现代的律动感。餐厅整体色调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同时,又具有时尚的流行元素。

三晋老田的这种“创意国潮风、时尚餐饮色”的定位和装修风格,让门店具有了鲜明的风格,与一般的面馆拉开了档次。

不同于其他餐厅通过菜单或是扫码点单方式点餐,三晋老田店内没有菜单,而是开放式“自选”模式:不同的明档摆放了丰富多样的菜品,而菜品前面也都放有一个小筐,筐里则是对应的餐牌。顾客像逛街一样从明档看菜品,挑选对应的餐牌,然后回到餐桌再统一交由服务员就可以了。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菜品的制作过程,让人吃得放心又安心。不仅丰富了顾客的感官体验,也对店内的产品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除了明档,产品的手工现做也是特色:三晋老田的“爆款招牌”饸饹面,都是现压、现煮、现调料的。店内主食还包括传统酱肉面、素臊子面、特色肥肠拌面、山西黄馍馍、烙饼等,餐品则有卤品、烧烤、甜品、凉菜、烫煮等美味小吃,价格亲民又健康。

琳琅满目的菜品提供了更多选择性,同时,还兼顾了不同年龄、不同消费、不同营业时段,在无形中增加了餐厅的盈利空间。

用“慢快餐”切入下沉市场

33年打造一碗面

作为三晋老田的负责人,刘耀鸿属于第二代传承人了。在传承父辈经营理念基础上,他到各地学习先进餐饮企业管理理念,最终打造了这一碗火爆全临汾的“饸饹面”。

刘耀鸿告诉内参君,现在大家讲面馆,都定位为快餐,既然是快餐,很多餐厅都追求快速、高效。但他的理念里,让快餐“慢下来”,然后把产品、品质和服务做好。只有这样,“爆款”才能持久,否则就是昙花一现。

“慢下来”的三晋老田做了什么呢?

1.把面做出“品质感”。品质感不是一个因素就能实现的,三晋老田从食材入手,先把食材的品质选好。比如,食用油采用的是鲁花的非转基因油;面粉采用的是新疆奇台零添加麦芯粉;猪肉用的是精选吕梁山猪肉;牛肉只用内蒙古雪花牛肉;即使是一颗鸡蛋,也坚持采用绿色无公害蛋品。现场加工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品质,作为店内招牌,饸饹面也是现和、现揉、现压、现捞、现调,注重饸饹面出品中的“手工感”,坚持在吃上,从不将就。

2.明档厨房,增强顾客信任感。除了产品品质外,为了追求快,一般快餐都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产品提前做好,“菜等人”;二是厨房不透明,不想让顾客看到太多后厨情况。但既然“慢下来”了,三晋老田就针对这两个痛点进行了改进:除了现场制作,每家门店里都设置了明档,可以让顾客更直观地看到厨师是如何加工及制作产品的。这也成为了临汾市首家全明档餐厅。

但这个“看”,是看什么呢?一般餐厅的明档就是简单的让顾客看到厨师在忙碌就行了,但三晋老田是有讲究的:因为一碗好的饸饹面,从面条制作到卤汁浇上,需要和、揉、饧、切、炒、炖、压、调8个工序,这每道工序都能让消费者看得见。这样一来,消费者信任度自然就提高了,而且感觉自己所点的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体现了一种传统工艺的制作手法,不但能增加消费,还能作为新的场景亮点为品牌加分。

3.通过菜品创新增加复购率。好吃正宗的产品是赢得客户喜爱的第一步,但是只有求新求变,才能留住回头客,拓展新客户。三晋老田有传统的饸饹面,由于味道好,在餐饮同行及消费者中具有极高的口碑。但三晋老田并不满足于此,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定期研发新产品,保证菜品定期上新。

比如推出时尚特色大金碗面系列。从外观上看,这个碗很有特色,金光闪闪,寓意着“金饭碗”;产品也很有特点,有至尊蟹黄面、海参过油肉拌面、牛排拌面等。金色的大碗配上海参、蟹黄等名贵石材,显得“豪气十足”,也因此吸引很多年轻人拍照、打卡、晒朋友圈。通过固定的菜品更新频率,可以不断增强用户粘性,增加顾客复购率。

面好吃的同时,菜也跟得上。不能因为是个面馆,就丢掉了菜品的质量。三晋老田独创的老平阳炒鸡、酱醋鱼、酸汤牛肉丸子都是爆品。好面配好菜,让三晋老田的门店能够提高客单价,增强客户粘性,也就是所谓的“快餐慢做”。

4.构建稳定的供应链。别看三晋老田目前门店数量不超过100家,但其早早的就搭建了完善的供应链。一方面在门店管理上,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加工厂、物流冷链配送等;另一方面在加盟店管理上,建立了一整套从店面装修到门店设施配套的完整供应链系统,从装修、用工及设备,到产品烹饪、出品操作,做到即便没有大厨,依然能够开店。这些优势也让三晋老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低投资、高回报”的项目。

内参君分析,三晋老田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主要原因可以为以下四点:

1.专注品类细分。创立之初便锁定目标,抢夺下沉市场,精准定位,成为饸饹面品类的“领头羊”。

2.用好品质带来复购。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稳固的核心壁垒,从“好吃求口味”到“好吃求健康”,三晋老田通过不断观察消费升级大趋势,从而做出相应的升级改造。

3.注入文化内涵。保留烟火气的同时也足够“讲究”细节,将自身与环境简单、用料低廉、口味普通的传统面馆区别开来。

4.解决标准化难题。通过供应链的优化,让品牌能够实现快速复制,遍地开花。操作不需要大厨化,也可以开店。

品类“重做”时代来临

三晋老田谋划走向全国

根据《中国餐饮报告2023》数据显示:在4万亿的餐饮大市场中,小吃快餐门店数量占比45%,成为餐饮赛道最大、增长最快的业态。

近几年,小吃快餐这个品类的品牌化依然是行业趋势之一。

以前在小吃快餐中根本没有所谓的品牌概念,大部分门店直接以品类作为招牌。但最近在上海出现的“马记永”、“陈香贵”,以及火爆全国的“遇见小面”等,都以统一的标识,崭新的形象,舒适、干净的用餐环境和具有现代感的点餐、结算程序等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其小吃品类价值正不断被发现、挖掘,也正在被品牌化、连锁化运作,业内对此称为:小吃快餐品类重做。

而“三晋老田饸饹面”就属于典型的细分品类“重做”:从“饸饹面”这一细分赛道切入餐饮市场,专注于“做好每一碗面”,并在门店设计、品牌形象、产品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符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

在餐饮行业,面食这一品类是最能够诞生出大体量企业的领域。前有九毛九、味千拉面等上市餐企,后有融资2亿元的和府捞面等后起之秀,就连深耕火锅领域多年的海底捞也将触角伸向这一品类。随着品类“重做”的不断深化,我国也会诞生出一批在面食领域发扬光大的龙头品牌。

三晋老田创始人刘耀鸿对此也有清晰的判断。他认为,三晋老田苦练内功30多年,已经具备了全国化的基础。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在门店上升级改造,计划在2023年先开出100家门店,然后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与此同时,三晋老田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晋商文化精髓,秉承“温良恭俭让让中取利,仁义礼智信信内求财”的经营理念,坚持好味道会说话的美食精神。推崇健康养身的饮食理念,精挑细选高品质食材,彰显“绿色、健康”理念,体现山西面食文化,从而更好地展现“山西面食之乡”的魅力。

天回镇里的“豆花面”,心心念念了三十年,两代人在这里接力传承

蚕子在桑叶上行走,小编在地球上旅游,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

成都周边有不少乡镇,有的打造成了古镇成了网红打卡地,有的却坚守着那份初衷平实而人间烟火般地在岁月中生活。

成都金牛区的天回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天回镇位于成都市北面,地处成都市三环路与绕城路之间,东邻成华区青龙街道,南接凤凰山街道,西、西北、北分别与新都区大丰、斑竹园、三河镇交界,为成都市北大门第一重镇。

虽然有些外偏,但因是老镇,多年来一直热闹不减。

与天回镇结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记忆犹新的是天回镇那头天吃了第二天还要去吃的早餐——豆花面。

三十多年前(具体年份有些不记得了)被单位推荐到成都参加四川大学新闻系组织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学习,地点就在金牛区天回镇。

那时的天回镇很热闹,天天都像是在赶集,街道狭窄又老旧,却人流熙攘。当天课程结束后我们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来小街上看热闹。一次中午去街道找吃的,不期与一家豆花面相遇,坐下要了二两,很快就风卷残云。味道很有特色,除了川味的麻、辣、香,还有面碗下的两小坨嫩豆花让人赞不绝口。

我对面食不是很喜好,但豆花面改变了我对面食的看法。

第二天早晨我带同学前往去品尝,得到同样的赞赏,就这样我们与天回镇豆花面从“相识”到“天天见面”。

在天回镇待了三个月,有80天的早餐是豆花面。到了小店不用多说自顾坐下,一会儿店主就把面碗端到你桌上,吃多少、干拌还是汤、麻辣轻重店主都清清楚楚,你只管打开味蕾吃就行......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来成都居家已经四个年头,一直心心念念天回镇的豆花面,5月26日老伴陪我寻味才又来到天回镇。

一下公交车,虽然有些不辩东西,但举目望去老街老房依旧存留。慢步走在河堤上,老式茶馆一样布置一样人多;菜市场在天龙桥南街紧挨着茶馆向前延伸,喝茶的间歇顺溜着出去就把一天餐桌上的菜肴准备妥当,一点不碍事;大街小巷里的“张记老街蒸牛肉”“彭州军屯锅魁王总店”“春满园豆花面”老字号美食一样人多火爆,吸引着不少外来的游客。

不知三十年前的那家豆花面还在开没,问了当地开商铺的老板,都说现在天回镇里开豆花面的有多家,味道差不多,还都是老店,人气很不错。

无果的答案,我们只好在小巷里穿梭寻找。

终于在一条老街上找到了这家“可口豆花店”。

坐了下来,要了二两豆花面、一碗麻辣豆花,拢共15块。老板是一对年轻人,一边煮着面一边与我们搭讪,聊着天回镇这些年来的变化,说是自家的店在天回镇已经开了40年,父母开不动了“我们”接手继续开,老店已经关门,新店开了些时日。

聊着聊着面条就上了桌,细细观之,面条底层的豆花有点像是乐山的豆腐脑,面条最上层是特制的肉酱,酥脆的黄豆点缀其中增香不少,红油辣椒油亮亮地汪在碗沿让人垂涎欲滴。

味道依旧是三十年前的味道,感觉一点没变,如果说是有变化我觉得豆花有些许的不一样,记得原来是有“告水”的豆花,而现在替换成了豆腐脑。

真心说我还是喜欢有“告水”的豆花作底料。

可能是到饭点的原因,走进面馆的食客越来越多,有的骑着摩托车来,有的开着小车来,有的和我们一样慢步寻着味道而来,瞬间店铺里、外就座满了人,真正忙碌的时间段开始了。

心满意足离开面馆时我问了一句,那么好的生意咋不开分店或加盟店呢,老板挑着面条告诉我说,太累了,这样最好,想吃我家的面你们不是找着来了嘛。

我在心里嘀咕,小两口这生意做得:真到位!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