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福冲击“麻辣烫第一股”不到3年赚5.5亿元 5000余家店中仅3家自营
封面新闻记者朱珠
2月22日晚,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冲击“麻辣烫第一股”。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近3年来,杨国福以每年500多家的开店速度,将“改良的四川麻辣烫”带到了海内外。
在餐饮市场逐渐进入连锁化发展的当下,“麻辣烫”生意找到一席之地。虽然杨国福麻辣烫在申请书中坦言,公司经营高度依赖于加盟店,长远发展下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不过相关专家也表示,杨国福麻辣烫的“出圈”也许能带动更多中式餐饮走上上市之路。
毛利率近30%
杨国福麻辣烫冲击港股
2000年,杨国福在哈尔滨一个半地下室的小店里对麻辣烫“一见倾心”。3年后,他开出第一家麻辣烫店,通过在底料中添加冰糖和奶粉等,将来自四川的麻辣烫改良。正如杨国福所说,麻辣烫进入了“可以喝汤”的新时代。
后来,杨国福的麻辣烫火了,一年可以开出上千家店。执着于供应链打造的杨国福,2016年将工厂开在了四川成都,主要专注于生产自产调味料及零售产品。
走过近20年,杨国福麻辣烫从曾经的街边小店成为如今的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也开始着手冲击资本市场。2月22日晚间,杨国福麻辣烫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申请书显示,2023年至2023年,杨国福麻辣分别实现期内利润1.81亿元、1.69亿元。2023年前9个月,净利润为2.02亿元,上年同期则为9447万元。也就是说不到3年时间,就赚了5.5亿元,而三年来,杨国福平均毛利率接近30%,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不到3年时间,杨国福麻辣烫赚了5.5亿元
曾因食品安全问题上黑榜
快速扩张下业绩高度依赖加盟店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遍及中国各地的加盟餐厅,以及布局在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21家海外加盟餐厅。
截至2023年9月30日,杨国福品牌旗下共有5783家餐厅。
事实上,在庞大的“杨国福”网络系统中,杨国福麻辣烫仅有3家自营店,而招股书也显示,2023年至2023年以及2023年前9个月,公司自营餐厅平均客单价分别为34.3元、32.3元、29.3元,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自营店的经营乏力下,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店业绩贡献可以达到92%以上,而加盟店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被摆上了台面。2023年7月份,因汤料有问题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对深圳市杨国福麻辣烫店处罚了5万元。随后,全国11个市场监管部门对其辖区内的3323家杨国福麻辣烫检查时,有841家门店被下令整改,5家店被警告。
“加盟业务面临多种风险,一部分风险可能会损害品牌声誉和商誉,或者对业务和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杨国福麻辣烫在申请书中还提到,少量加盟餐厅未能及时获得与餐厅运营有关的经营执照或许可证,包括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相关执照或许可证等。
餐饮全面连锁化
更多中式餐企走上上市之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餐饮业市场规模为3.95万亿元,同比下降15.42%;2023年前10个月,中国餐饮业的累计收入为3.72万亿元,同比增长25.7%。
近年来,中国餐饮市场虽然受疫情影响“缩水”,但堂食的重新开放和外卖系统的越发便捷加快了市场恢复速度。对于餐饮业来说,文化特色餐饮的快速发展,使餐饮行业的生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中式餐饮赛道上,与杨国福麻辣烫一样,乡村基、老乡鸡、府捞面等众多连锁餐饮企业都在近日都蠢蠢欲动,集体走上IPO的道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餐饮市场逐渐进入全面连锁化的大趋势之中,越来越多的连锁企业在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餐饮市场原本小打小闹的自由竞争时代正在过去,类似杨国福这样的连锁餐饮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表示:“无论麻辣烫还是拉面,‘小生意’如果乘以足够的门店基数之后,就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杨国福麻辣烫的上市也将会带动一系列餐饮企业逐步走向上市的道路”。
2023年美国第一家杨国福麻辣烫开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报料QQ:3386405712】
麻辣烫人均过百,每家杨国福都难辞其咎
原创橘总
Vi氢商业
格子间打工族一定经历过这个场景:
午休下楼去隔壁商场的地下美食城补充碳水,锁定一家新开的麻辣烫,装修走的ji风,荤菜素菜分盘装、按斤算。
但通常你对“30元/斤”根本没啥概念,二三十个大水盆里飘着五颜六色的蔬菜,每种夹几片也不算多吧,想着再吃点肉荤素搭配,三片乌鸡卷和两片裹着厚重调料的牛肉已经相当克制,再加两个工业牛肉丸聊胜于无。
两个盘子上下一摞砸在秤上,然后满脸笑容的收银小妹开始吟唱:一共58,要火锅、麻辣拌、麻酱口味?小料旁边自取。
当你纳闷“这堆菜叶子怎么会58”时,小妹开始不耐烦了,“麻烦打开二维码往这扣,下一位”,虽然你肉疼地站在原地,犹豫要不要问“肉具体多少钱,菜具体多少钱,可以少拿点吗”,但碍于时间紧迫,也碍于“这人麻辣烫都吃不起吗”的面子,把问题咽回肚子。
一边夹起土豆片一边思考人生,一边环顾四周面无表情的食客们,是我被世界抛弃了,还是这个世界沦丧了,为啥麻辣烫都能58一碗?
麻辣烫都吃不起,我了
低于20元,在北京吃到一碗普通麻辣烫的概率基本为0。拿最常见的杨国福张亮之流举例,外卖平台的经典套餐打折之后21.6,汤底还要另加2块钱,肉丸培根等工业肉是所有荤菜,号称”50”的鱼丸,其实只给1个。
只有在当代麻辣烫的计价规则里,不逛菜市场的年轻人,无法体会“两个玉米段要4块钱”有多离谱。
麻辣烫吃的本就是一锅乱炖、海纳百川的丰富性,据统计,一般每餐麻辣烫消费者会选择10-12份菜品,单只是相对最便宜的蔬菜每份都要4、5块,算下来一顿麻辣烫花销直逼烤肉、火锅不是梦。
如果去店里消费,谨小慎微、清醒克制是吃按斤计价的麻辣烫的基本素养,毕竟稍不留神算上另付钱的麻酱直奔40。
经历两次商家毒打之后,每次我从水盆里捞菜都会甩三甩,尽量沥干压秤的水分。颇有经验的主传授夹菜经验:带几张厨房面纸,吸干每一滴漏网之水。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包装成“火锅品质”的麻辣烫们暗藏在商场,小清新的、高大上的装修表明它跟普通的麻辣烫不一样。
鸡爪虾滑肉类丰富、小白菜是有机的,6种汤底有的带虫草滋补养身,有的号称猪骨熬制浓厚醇香,当然一份汤底价钱不菲。
你以为已经做好花50来块吃顿高端麻辣烫的心理准备,直到手拿150元的账单拳头都硬了。
暮然回首全是看不见的套路:牛肉卷按个算,单价5块;称重单位是3.69/两,如果你对两没概念,或许还觉得挺便宜。规则到了结账时才能看见,那时再重新斟酌为时已晚。
花100+买的麻辣烫果真吃过后念念不忘、黯然销魂吗?当然煮麻辣烫的不是食神,通常情况下不骂娘就算克制了。口味hii,花这么多钱压根吃不饱,豆腐泡是酸的,合成的肥牛卷拆开卖就身价暴涨?
图源:大众点评
当然,既然将麻辣烫锚定到人均100,必然人们是带着好奇和高阙值麻辣烫。如果做不到人间绝味或者超出麻辣烫本身的附加服务,在大众点评上泄愤是必然的,除非送我一个冰墩墩。
一位食客在吃完高价麻辣烫的留言:太贵,失去了吃麻辣烫的乐趣。
我们失去了吃麻辣烫的乐趣,麻辣烫商家们却得到数钱的快乐。
自卑的杨国福们
麻辣烫变贵,每一家杨国福门店都不是无辜的。
杨国福草根起家,种过地、养过猪、卖过羊肉串,2003年杨国福夫妻俩在哈尔滨开了家杨记麻辣烫,门槛低、成本低迅速起飞。
两年之后开出二三十家店,受到哈尔滨一家包子连锁店启发杨国福开始搞加盟,到了2010年,杨国福靠加盟开出1000家店,占领东三省。
年入千万的杨老板不满足做小本买卖,他还要让消费者把麻辣烫“吃出荣耀的感觉”,低毛利、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脏摊”无法实现杨老板的野心,杨老板给杨国福找的对手是星巴克,傲慢盘踞CBD的中心地段,40/杯却还有大批高消费力的拥簇者。
同样张亮即使做了大老板对于做麻辣烫这件事也充满自卑,“麻辣烫行业和企业没什么文化,参加餐饮行业活动感觉挺丢人的。”
相比从100个人里赚1块钱,从1个人手里赚100块的方式“高级”多了。把麻辣烫卖贵,颠覆麻辣烫的形象,扭转麻辣烫的地位,杨国福想出不少高招。
“按斤称重”的定价方式就是杨老板首创,靠一碗从3元涨到8元根本卖不上价,不如自选称重收费空间更大。杨老板看到自取食材的巨大潜力,并给出两点理由:一是消费者根据喜好自主选择,二是给人多吃多花钱,少吃少花钱的感觉,避免涨价影响客流量。
图源:大众点评
这种方式被麻辣烫同行纷纷效仿,按重量收费,不知不觉把一碗麻辣烫的点菜方式跟火锅相提并论,客单价直线飙升。比如把麻辣烫拆出了五花八门的汤底另外收费,后来也出现了各种高端食材,甚至演变出上文中提到不按斤卖按个卖,更加离谱的定价方式。麻辣烫高贵了,也开始飘了。
张亮奋起直追,在哈尔滨开出一家占地1500平四层楼大玻璃落地窗的麻辣烫旗舰店,龙虾当配菜,麻辣烫客单价过百不是梦。
图源:小红书@VIC.
但身价变贵,脏摊时代“脏”的劣根依然存在。有钱并没有让杨老板为所欲为,近两年在麻辣烫里吃出各类不明物体的例子不少,还曾被大v内幕纠察局捅了窝。
在暗访视频里,隔夜食材不回收,被老鼠咬破的芝麻酱继续用,用猪肺洗盆、用洗碗布刷鞋,知道餐厅不会很干净,但没想到号称科学管理的麻辣烫连锁巨头也这么脏。
图源:B站@内幕纠察局
高端跟卫生、安全程度并不成正比,毕竟高贵的星巴克也翻过车。
客单价不低的杨国福依旧很脏,业内人分析一是加盟店太多,管理制度跟不上,整治卫生有心也无力,二是麻辣烫考验的仍然是供应链能力,想要支撑高额的物流成本,客单价如果支撑不了物流成本,就容易出现品质不可控,在加盟店问题暴露得更明显。
麻辣烫的尴尬处境,来自消费者和商家对麻辣烫认知之间的巨大裂痕。
我们想要好吃实惠,热热闹闹能填饱肚子,麻辣烫披上高贵的外套没必要也不重要;商人的野心想要做大做强,走高端路线,开在大商圈、增加配菜种类,人工和房租成本都不低,涨价势在必行。
我们甚至开始想念街边逐渐消亡的脏摊和苍蝇馆子里的麻辣烫,它们至少简单实在,有滋有味?
有人说w是麻辣烫的原罪。起源于于四川岷江畔的乐山的麻辣烫,是船工和纤夫们智慧的结晶。
居无定所的工人,在江边垒石快生火架上瓦罐,就地取材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放进煮开的江水里。
吃盐在那个时候是奢侈的,花椒、海椒作为替代品就成了船工纤夫们解馋的调味剂,满足饱腹、驱寒祛湿的刚需。
麻辣烫从诞生就跟平民消费水准挂钩了,四川的麻辣烫跟东北的乱炖有异曲同工之妙,闯关东淘金的、排帮的跟纤夫的处境也类似,又麻又辣的水煮一切,贯通南北在全国盛行。
曾有人把麻辣烫的流行归结为它的大众化和平等属性,所有食材不分贵贱,食客没有负担,大快朵颐也好、大汗淋漓也好,既然选择了吃麻辣烫,就不顾形象,只管美味了。
作为一个东北人认知里10块钱是我的麻辣烫底线,20块钱是麻辣烫上限,因为可以加根肠和一瓶解辣花生露。
大概从初中开始我的血液里流淌起麻辣烫的底料。烧烤摊是成年人深夜放纵的天堂,麻辣烫是学生用零花钱就能嗨一天的神药。
小学生通常只买得起缩略版麻辣烫,飘着红油又麻又辣的牛筋面一杯5毛,俗称“杯面”,出手阔绰的同学花1一块钱买个蟹排算顶配。高中时期买得起一碗正经麻辣烫,食材不按斤算,装菜的容器是个纵深20厘米的小桶,能往里塞多少菜全凭力气。
麻辣烫隔着塑料袋套在碗上,铺满混合辣椒酱、鸡精、白糖的调味,自己拌开后浓烈的味道瞬间打开胃口。
不过一切只能秘密进行,麻辣烫、辣条、炸鸡柳是爸妈嘴里的“垃圾三剑客”,小时候我妈的杜撰能力很唬人:辣条是用脚丫子踩出来的,鸡柳用的是老鼠肉,麻辣烫是塑料袋煮的。
但那是性价比最美味的一餐,自从毕业上班以后放假回家免不了去吃顿学校旁边的麻辣烫,味道依旧,每碗从10元涨价到13,吃完了发个朋友圈,能引起天南海北的同学一阵艳羡。
《餐饮新连锁》创始人王新磊表示:“有些人可能觉得麻辣烫挺w的,但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同了,新兴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这样的环境和食材,麻辣烫的时代局限性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才需要大家用新的方式去‘重做’麻辣烫。
不过扭转所谓w的标签不是贵就完事了,高品质未必就是高端的食材,能满足安全好吃的麻辣烫就是顶配。
爱吃麻辣烫的人不会嫌麻辣烫w,一碗没有灵魂、只有铜臭味的麻辣烫,再贵也w到家了。
封面图源:小红书@VIC.
夫妻摆摊卖麻辣烫,坐拥有6000+门店,年入超13亿,收获一个IPO
近日,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上显示的信息,知名麻辣烫品牌杨国福的母公司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提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申请,证监会目前已接收相关资料,进入审核流程。
麻辣烫第一股终于要来了?
资料显示,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杨国福麻辣烫品牌,由杨国福始创于2003年,系专业从事麻辣小吃及特许经营的全国大型餐饮连锁企业。
东北夫妻摆摊卖麻辣烫,做出一个IPO事实上,麻辣烫起源于四川岷江畔的乐山,但是却在东北得以发扬光大,最后扩散至全国,这背后,杨国福功不可没。
杨国福出生于1970年,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宾县人,辍学后他曾放羊、种地、养猪、收破烂、摆摊。
直到2000年,杨国福与妻子开始在路边摆摊创业卖烤肠、烤鱿鱼,他发现家附近的麻辣烫店门口总是排长队,才打起麻辣烫的主意。
麻辣烫是个小成本、门槛低,不用请大厨、租店面,一个三轮车就能走街串巷,这给了东北百万下岗职工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哈尔滨宾县,俨然一座“麻辣烫之城”。在滨繁华的夜市中,一碗碗煮熟的豆皮、海带、蔬菜、蟹棒大杂烩十分抢手,这让杨国福萌生了做麻辣烫的想法。
一开始,炒料全靠自己的感觉摸索着来,从被顾客嫌弃“太难吃了”。于是杨国福决定租一间小地下室,琢磨如何研制有特色的麻辣烫底料。研制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常出现炒冒烟、炒糊的情况。杨国福便决定将店面关掉,等研究成功后再开业。
之后,毫无麻辣烫制作经验的杨国福夫妇不停地寻找香料,他尝试在在汤底中添加奶粉、中药和糖等原料,这让他的麻辣烫风味独特,渐渐打响了“能喝汤的麻辣烫”的招牌,开始有了回头客。
2003年,在哈尔滨永和街,杨国福拥有了自己的招牌——“杨记麻辣烫”,这就是杨国福麻辣烫的前身。
后来,为了跟上发展的快节奏,35岁的杨国福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商标,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加盟。
随后杨国福的开店速度就一路狂奔,2008年,杨国福麻辣烫在全国门店的数量已经突破300家。2023年10月,杨国福麻辣烫拥有了“全球中心”。2023年,公司加盟店遍布全国23个省市、400座城市、5500余家加盟店,并对海外市场进行了战略拓展。2023年,门店数量拓展至6000+。
虽然暂未获得公司具体的财务数据,但在2023年的一段采访中,杨国福表示当年公司的营收为13亿元左右。事隔2年,杨国福的麻辣烫生意应该早已超过13亿元了。
麻辣烫“双雄”杨国福成立5年后,另一麻辣烫巨头——张亮麻辣烫,也开始起步。
张亮出生于1985年,比杨国福小15岁,和杨国福还是亲戚。杨国福是张亮姑家的表姐夫,二人平辈,但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亲属关系。
张亮20多岁的时候,一直从事销售工作,但内心一直有创业的想法,最终也选择了麻辣烫这个方向。张亮麻辣烫一开始通过改良四川麻辣口味开了一间门店,但是市场并没买单。随后他将四川传统的麻辣红油汤底改成了骨汤,二是调料中加入东北人吃火锅时爱加的麻酱,终于大受欢迎,迅速打开东北市场。
一开始,张亮的扩张之路,和杨国福一样,都是靠身边的亲戚朋友宣传,共用招牌,也不收加盟费。开始加盟扩张后,如今,张亮的加盟门店数量也不甘落后,官网显示,从2008年至今,张亮麻辣烫已开设直营店80余家,连锁加盟店全国超过5800家。
如今,在麻辣烫的江湖中,杨国福和张亮就像是麦当劳和肯德基,不管怎样排列组合,头两把交椅一定是杨国福和张亮稳坐,两者占据了中国麻辣烫江湖的半壁江山。
尽管都发源于东北,两者还是有许多不同。从口味上,杨国福偏浓,张亮偏淡;从店面装修上,杨国福偏深色调,张亮则是以橙色为主;从加盟费上,杨国福在一线城市约2.39万元一年,张亮略便宜要1.98万一年……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张亮透露过,公司年收入约6000万元,主要构成是加盟费,净利润只有不到2000万元;而杨国福则称,2023年公司13亿元的营收中,加盟费只占了其中两成,多数收入来自商贸模块,即向加盟商销售调味料、食材、厨房设备、餐厅家具等。
杨国福的野心是做麻辣烫界的海底捞,为此他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张亮只做管理型公司的发展路径。
在扩展步伐方面,早期杨国福由于加盟费低廉,对加盟商的管理没有做到位,一度发展受阻,随后绝大多数门店的加盟都由杨国福亲自谈判,选址多聚集在学校、商业中心、甚至机场、高铁站等具有商圈辐射、人流量较密集的区域。
同时杨国福正在逐步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在成都投产了一条生产线,进行调味料研发和生产,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程度。据称,2023年以前杨国福门店的利润能到45%以上,2023年后利润降到35%,而这10%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杨国福对供应链的把控。
发家更早、规模更大的杨国福麻辣烫,野心也更大。
拒绝所有VC和火锅类似,东北人把麻辣烫辣、咸、甜等味道进行适口改良,使得更具普适性,麻辣烫也成为备受全国消费者喜欢的标准化餐饮,可以打造成熟的供应链,可以在各个城市不断复制。
美团平台大数据显示,2023年小吃产业订单量占比超过1%的细分品类共有17个,排名靠前的是快餐简餐、麻辣烫、面条、米粉、粥、包子、黄焖鸡、炸鸡炸串、米线、饺子,麻辣烫的订单量占比分别为6.0%,排名第二,是一个不小的品类。
轻松开店上万家、可快速复制、市场庞大,麻辣烫似乎也是一条不错的赛道,但是融资热度并不高。反观整个新消费赛道,数不清的浪花在被不断激荡起来,新茶饮、咖啡、低度酒、拉面、烘焙等不断迎来大爆发,就连大街小巷的兰州拉面,也开始引来VC激烈争抢。
事实上,不是资本不想投,而是进不来,杨国福和张亮成立至今拒绝所有VC,在一级市场上表现得十分克制、低调,理由是:不差钱。据《财经》报道,早前杨国福认为,“如果引入资本,他们要求的是短平快,要求每年达到什么样的业绩;杨国福麻辣烫还需要扎根。我不是种韭菜,是种一棵树,是要它成材的。”
而二者都把生意做到了海外,版图日益扩大,存在压倒性优势,行业龙头地位难以撼动,除了杨国福和张亮之外,新入局的小玩家后续经营难度大,也不足以引起资本的注意力。
可到了2023年,杨国福转变战略,公开表示可以接受外界投资,但即便引入资金,也要“看资金背后的力量,希望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如今看来,杨国福麻辣烫最终还是未走融资这一步,选择直接冲刺上市。
启动上市计划,对于杨国福来说,是更快实现麻辣烫界的海底捞目标的捷径,同时可能迎来一个新的阶段,毕竟和张亮麻辣烫这个老冤家之间的B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