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家知名餐厅上线外卖了,你想来点儿什么?
新一周马上来临,“每天吃点什么不一样的”又成了要思考的问题。最近,又有一些大家十分想念的餐厅开启了外卖和半成品线上销售,让你在家也能一解舌尖上的“相思之苦”。
◆萃华楼
萃华楼是北京老字号中唯一的米其林餐厅,近日,萃华楼上线外卖,让你在家就能品尝到正宗鲁菜味道。
图/新京报记者王萍摄
爆三样、蜜汁桂花酥皮虾、干炸丸子等受欢迎的堂食招牌菜,开启外卖后也都十分受欢迎,特色烤花卷销量也十分不错。像干烧南麂岛大黄鱼等经典菜品,还能享受到外卖折扣。如果想吃萃华楼的烤鸭的话,要注意提前两小时预订。
◆胡大饭馆
自从胡大饭馆全面休业,很多小龙虾爱好者已经馋到“百爪挠心”。虽然目前还没有开启堂食,但3月8日,胡大饭馆的外卖正式上线,通过胡大饭馆的官方外卖小程序,可自提、可配送。
图/胡大饭馆微信公众号截图
麻辣龙虾、蒜蓉龙虾、沸腾水煮清江鱼、香辣美容蹄、辣炒花蛤……胡大的“十大必点”全部上线,酸汤肥牛、山城毛血旺、重庆辣子鸡等受欢迎的热菜,也让人几乎忍不住口水。要注意的是,外卖上线第一天,5元一只的麻辣龙虾、10元一只的蒜蓉龙虾等刚到中午12点就被“抢光”,想解馋还是要早下手。
◆花家怡园
近日,花家怡园在三源里市集上线了多道招牌半成品菜,比如爆款的小龙虾、毛血旺、红焖牛蹄,具有北京特色的炸糕、炸藕合等。想吃得更好一点,怡园养生佛跳墙、黑椒小牛肋排等“大菜”也可以尝试自己在家加工。选好了自己喜欢的菜品,只需下单,三源里市集就可随时备货,并由市集物流统一配送。
图/花家怡园微信公众号截图
◆曲廊院
曲廊院最近全新上线了“一盒饭”外送套餐,热卖的菜品,加上餐前小食、茶和甜品,用“食盒”的形式,让你可以随时享用“流动的米其林”。
图/曲廊院微信公众号截图
餐前小食“烤栗子鸡”,外形是普通的开口栗子,但里面包裹的却是鸡肉栗子泥。用栗子汤腌制鸡肉、再用鸡汤熬栗子,鸡肉的香里面有了栗子的甜,入口顺滑细腻如同奶油。食盒的主食可以选新款海鲜饭、烟熏蕨麻猪饭或鹅肝松露饭,饭后茶点是福建白茶配无花果栗子酥或红豆金橘团子。
新京报记者王萍
编辑李扬校对李铭
这款透明的小耳机,可能是我这两年用过最有数码味儿的产品
唉,有点上头了。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上周给差友们介绍的那台NhiPh(1),最近老是在托尼的脑海里打转。
这透明的外壳、闪烁的灯条、等边框的设计,越发的有了那么点“梦中情机”的味道。
真馋啊。。。
很可惜,NhiPh(1)目前还没有正式上市,根据路边社的小道消息透露,这款手机的最终售价不会太贵,大概在2000-3000元上下。
虽说我们暂时还没法上手这台手机,但实际上在去年的时候,Nhi曾经率先推出过一款叫NhiE(1)的TWS(真无线蓝牙耳机)耳机产品。
它不光和如今这台手机的设计语言高度统一,在实际的价格和性能表现上也给足了诚意。
最重要的是,这款耳机现在是有办法在网上买到的。
为了一解对NhiPh(1)的相思之苦,托尼不顾钱包的反对,在618之后的几天,入手了这款耳机。
而在用了NhiE(1)一段时间之后,托尼认定,它就是我2023年上半年买的最值的东西,没有之一。
首先在外包装上,NhiE(1)别出心裁的搞了一个“一次性”纸壳,做成了和饼干包装一样,撕开就坏。
有那么点开封不退的意思了。▼
NhiE(1)把透明元素使用到了极致,但凡耳机上能透的地方都给透了。
充电盒开合处以及底下吸附耳机的磁铁,在透明的外壳下完全可见,质感很高级。
而外壳顶部的一个下挖式半圆凹槽,考虑到了握持上的需求,和光滑没有起伏的充电盒表面相比,更不容易容易掉。
不过透明的外壳使用时间长了,就难免会有刮蹭,如果你不想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一个磨砂的充电壳,还得给它买个套。。。
都不知道怎么搞的一血。。。▼
盒子里的耳机本体也采用了半透明的设计,耳机柄上的降噪孔以及内侧的电路可以从外面看的清清楚楚。
但托尼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在放置耳机的时候,虽然耳机和充电盒上已经用红白远点做出了左右区分,可还是有一丢丢的反直觉。
就如果你放的时候太正,就可能导致它怎么都放不进去,需要对准侧边的磁吸充电触点,才能正确放置。
NhiE(1)的充电盒支持无线充电,把它放到充电板上的速度也十分迅速,两个设备上的电源指示灯几乎是同时亮起。
除了耳机本体之外,NhiE(1)的充电线和说明书也设计的相当有特色。
这条充电线看着像是编织线,实际在编织线的外面包裹了一层透明的材质,是啥托尼没摸出来,观感和手感都相当上乘。
说明书采用了黑底白字设计的,内容呈现上没有过多的冗余,靠简单的产品工程图与文字注释,就明确了这个耳机上的所有功能、模式。
要是每家数码产品的说明书,都做的那么言简意赅的话,那就不会落到没人看的境地了。
耳机上耳感觉和AiPP和类似,耳廓无压力,没有听诊器效益好评。
但在轻盈和无感这一块儿还是AiPP要略胜一筹,托尼自己主观的佩戴感受是有点偏硬。
听感上,NhiE(1)的音质还是很犀利的,声音不管是在分离度还是解析力上,都有不错的表现。
不过降噪就稍稍差那么点意思了。
强弱两党降噪的区分是很大,但即使是在强降噪的情况下,对于户外的噪音环境(车辆、装修电钻、空调外机等)也没法做到完全屏蔽,室内使用问题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NhiE(1)自带的A,在设计上也很用心。
所有在这个耳机上的手势操作,可以进行自定义的手势替换,左右耳都OK。
在降噪、通透以及关闭三个不同耳机模式下,还可以单独的进行四档的EQ设置,以适配在不同模式下的最佳听感。
这个功能托尼觉得还是蛮不错的,有时候不想在降噪模式下听太多尖锐的高音或者厚重的低音,切换成vi人声就很舒服。
总体上NhiE(1)的低频调音效果还是蛮强的,能很明显一耳朵听出和正常调音的区别。
让托尼比较意外的是,这款耳机还在后台加入了低时延模式,当你在打游戏或者看视频的时候,这个模式的声画表现会更出色。
但相对的,在无线设备复杂的环境中,低时延模式的信号就没那么稳定了,会受到附近设备数量的影响。
总的来说,托尼认为NhiE(1)完全可以当做AiPP的高质量代餐。
如果你正在犹豫,如何买一个与周围朋友与众不同的TWS耳机,不想要版本答案EX,那选Nhi就对了。。。
目前这款耳机在某宝的价格大概在500-700元之间,托尼为了评测,买的是有包装的新款。
如果你不介意没有这个撕开就坏的一次性包装,那这款耳机500不到就能入手,海鲜市场300拿下可能也不是什么问题。
据说接下来Nhi还会推出一款长条形态的Sik口红款,托尼觉得应该能争取到不少的小姐姐用户。
NhiE(1)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是一款能让你打起精神来的耳机,这玩意儿给了托尼一种久违的上手数码产品时的砰砰心跳。
一样数码产品设计的用不用心,真的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反过来说,要是以单纯的好看为卖点,价格贴出来高的吓死个人,本身的功能缺这少那儿,OTA拖拖拉拉。。。
耍一次两次可以,多了就没人吃这套了。
从军营习俗感悟高原军人家国情
夕阳西下,当金色的阳光洒落在哨兵身上时,他的身影便与远处的雪山一起,定格成一幅美丽的影像。付裕摄
每当新兵初上高原,该旅都会组织他们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适应性训练,30公里山地行军拉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课目。图为新战士们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徒步行军。贾文鑫摄
元宵节前夕,5名来队探亲的家属同时抵达该旅营区,官兵们以饮料当酒为她们举行了隆重的“接风宴”。月斓霖摄
每逢军嫂来队,该旅机关都会专门为他们拍摄“全家福”以作纪念。图为一名宣传干事在为四级军士长陈鹏一家拍摄合影。杜琪琪摄
写在前面
戍守在雪域高原的第77集团军某旅,流传着不少特别的习俗。这些发轫并延续在高原部队中的军营习俗,或像一幅幅描绘着基层军旅生活的“微缩景”,或像一帧帧定格了高原军人风貌的“剪影画”,无不诉说着独属于这片热土的“风花雪月”和边关卫士的家国情怀。初春时节,在该旅采访的记者从中采撷几项具有代表性的习俗,以飨读者。
在边关军营,每当有官兵收到亲人寄来的家乡特产,都会主动与战友分享——
“百家宴”中的家乡味道
中火烧油,炒葱姜蒜出味,放入“秘制辣酱”大火爆香,随后转小火焖炖收汁……揭开锅盖,随着水雾沿灶台升腾四散,一道香气浓郁的东坡肘子被端上了第77集团军某旅九连的餐桌。
掌勺这道主菜的,是来自四川眉山的上等兵易北辰。他告诉记者,东坡肘子是自己家乡的一道名菜,而他刚刚用到的“秘制辣酱”,正是父亲自制并寄来的,“新兵下连后,吃了那么多次‘百家宴’,这回终于轮到我来好好露一手!”
易北辰所说的“百家宴”,是该旅的一项特有习俗。每到官兵生日或逢年过节,内地的亲人大都会寄来一些家乡特产,以解戍边战士的“乡思之馋”。于是,每当有官兵收到来自家乡的特产,或请炊事班代劳,或自己动手掌勺,主动同战友分享“家乡味道”。就这样,这个被称作“百家宴”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
元宵节前的这个周末,寄到军营的快递也比往日要多一些,仅在九连,就有6名官兵收到了来自家乡的包裹。就有从湖南韶山寄给中士陈国栋的一个大纸箱。
拆开外包装,从中取出一个油纸包匆匆走进炊事班,陈国栋早已迫不及待想早点尝到久违的“家乡味”。和易北辰不同,如果说刚才那道工序复杂的东坡肘子是一幅“工笔画”,那么陈国栋带来的则是一幅“大写意”——大火、宽油、撒料、爆炒,短短三五分钟,一道爆炒腊肉就新鲜出锅了。
“我们湘伢子春季喜吃腊,当兵7年来,每年立春家里都会寄腊肉过来。”夹起一块腊肉送入口中,被味觉勾起的家乡记忆让陈国栋似乎一时忘了,此时他正身在距家近4000公里的高原军营,言语中不自觉地蹦出乡音。
做法正宗的东坡肘子、用料考究的爆炒腊肉、清爽可口的青团……在这个平凡的周末夜晚,一桌承载着乡味、乡情的“百家宴”被摆上了高原军人的餐桌。
“还是老规矩,在开饭前都和家人通个电话、道个平安。”随着连长贾辉一声招呼,东北话、关中腔、川渝调、吴侬软语齐上阵,中间还夹杂着藏语和维吾尔语。顿时,不同地域的乡音方言交汇在这处被称作“中国边关”的地方。
“恁(您)看,俺们聚餐嘞。”面向手机屏幕咧嘴一笑,贾辉操着正宗的河南方言,又一次说出了那句他最常向母亲说的话,“娘别担心,儿在这边好着嘞!”
在这个旅,军嫂来队堪称是一件大事,请看——
给军嫂最贴心的关爱
“老司,你还有工夫在这‘绣花’?还不抓紧出发!”
午饭过后,第77集团军某旅四级军士长司超超打开水龙头刚准备洗碗,就被连长李金豹“赶”出餐厅,去坐旅机关派来的一辆公务用车。临行前,李金豹捧出一束鲜花递到司超超手中:“大冬天的这花可不好买,我提前一周从网上订的。知道你想不到这些,就算是我替连队送你的!”
所谓“近亲情怯”,一路翻山越岭,汽车离机场越来越近,司超超的心情也越发忐忑。经过短暂的等待,他期待的那架航班终于平稳落地——在经过近10个月的别离、辗转4000多公里后,妻子王慧君终于穿过人群,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还学会浪漫,知道送花了?”“呃……是连长送你,不,是连队送给我,让我送给你的。”
虽然嘴上笨拙,但“宠妻”的司超超还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爱意:只见他从妻子手中接过大包小包背在身上,又腾出左手紧紧地将妻子的手攥在手心。
重新回到车上,驾驶员已经提前将氧气袋、血氧仪、红景天口服液、高原护肤霜等“军嫂来队套装”放置在座椅上——因担心军嫂出现高原反应,旅里专门为每名前来探亲的军嫂都准备了整套医疗物资。
在这座边关军营中,军嫂来队可谓大事一桩:该旅是一支移防部队,许多官兵此前已在内地安家置业,因此逾八成的已婚军人过着两地分居生活。前些年,由于单位营区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加之驻地条件艰苦,虽然饱受相思之苦,但也少有家属来队探亲。凡有军嫂前来,部队就像过节一样,用最高标准保障。
回到营区,恰逢饭点。按照“军嫂来队即过节”的惯例,连队将每周五的会餐提前到了这天晚上。“欢迎嫂子来队!希望嫂子常来!”在战士们的欢呼声中,王慧君被簇拥到了餐桌旁。
“上车饺子下车面,到了营里就是到了自己家,有啥困难随时讲!”说着,营教导员赵旭峰将一碗香气扑鼻的阳春面端到王慧君面前。随后,他又递来一个封面印有“军嫂礼包”字样的红色信封,“里面有咱卫生连、修理队、快递收发点和生活超市的联系卡,需要啥随时打电话,都能提供上门服务。此外还有健身卡和图书借阅证,去了刷卡就行……”
晚饭过后,司超超带着妻子来到家属区——在完成正常战备训练的情况下,家属来队的官兵可以选择轮休,在休息时间回到公寓陪伴亲人。“知道你来队,连里调整了我这个月的值班,还准了我这几个周末外出的假。到时候好好陪你到周边景点逛逛。”司超超憨厚一笑。
掏出钥匙,打开临时来队家属住房房门,虽说这只是间临时住所,可条件却丝毫不比王慧君在老家的住处差:无线网络、智能电视、热水器、电磁炉、壁挂式暖气……窗明几净的公寓房,各类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夕阳西斜,盏盏灯光从各家各户的窗户透出,温暖了整个家属区。望向远处掩映在晚霞中的雪山,王慧君读懂了军人特有的浪漫,她向丈夫道出心声:“告诉你个事,我决定以后多来探亲。”
我的高原“见面礼”
■第77集团军某旅列兵李锦龙
清澈透亮的蓝天中,不时有雄鹰飞过雪山之巅……对于眼前的这幅高原景致,我并不陌生。
由于学生时代喜欢阅读旅游杂志,我对西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向往。4年前,进入大学后的首个暑假,我就用省下的生活费,完成了首次西藏之旅。随后,我又先后3次重回高原,在许多雪山冰川间留下了足迹。
出于对高原的热爱,在去年报名参军时,我在服役意向一栏填下了“西藏”。幸运的是,我梦想成真。结束了在内地的新兵训练,今年开春,我如愿走进这座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军营。
初下连的日子很轻松。由于担心我们出现急性高原病,按照惯例,在刚上高原的半个月调整期内,除循序渐进参加适应性训练外,新战士被禁止参加剧烈运动。
半个月的时间,让我们对高原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一场新的考验也随之如期而至。
“来到高原这么久,明天让大家见识见识它的严酷。”新兵调整期结束的那天晚点名,连长宣布了一项“老规矩”:按照惯例,适应性训练的新兵要以一次30公里的山地行军拉练作为高原“见面礼”。
“坚持走到终点,你就算是在高原站稳了脚跟!”连长为我们大声鼓劲。“区区30公里而已,在新兵连时就走过。”我在心中默默嘀咕。
头戴钢盔,手持步枪,身披战斗装具,脚蹬作战靴……出发后,全副武装的我们格外兴奋,高唱着激昂的战歌,我和战友们把脚印留在高原山地的一道道沟壑间。
走出3公里,四周景色宜人,我也神色轻松;行至10公里,周围已是白茫茫一片,而我虽然有些疲态,但问题不大……然而当行程过半,我逐渐感受到了异样:身上的装备为啥越来越重?脚下的步子怎么越来越沉?为什么明明张着嘴喘着粗气,可肺却像个漏了气的“破风箱”,憋得我心发慌?
“怎么样,高(原)反(应)了吧?初上高原都这样!”班长过来鼓励我,“坚持一下,老兵们都是这样过来的。”
气喘吁吁、口干舌燥、头痛欲裂、四肢无力……随后的半程行军,被高原反应折磨得不成样子的我,除了盼望拉练能够早些结束外,已顾不上欣赏沿途的任何风景。
和不少新战友一样,我是被几名老兵合力架着、狼狈不堪地通过终点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这场“见面礼”的意义:对于常人而言,高原以壮美示人,而对于军人而言,高原常显示出严酷的另一面。作为一名高原军人,想要征服高原,就必须通过严格训练、科学训练,提高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能力。
编余小议
从习俗中读懂高原军营
习俗是一个群体最生动的文化表现符号。当军营里的一条规定、一个传统、一种做法沉淀成文化,便有了习俗。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这些军营习俗背后都有独特的产生背景,都展示着人民子弟兵的良好风貌,都承载着这支人民军队的红色底蕴。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土壤会孕育出不同的风土人情。正如在这片被称作“高原军营”的土地上,当“故乡”与“雪域”重叠,当“离别”与“团圆”交织,当“苦寒”与“青春”相遇,诸如连队“百家宴”、高原“鹊桥会”、山地“成人礼”等一系列特属于这片热土的“军营习俗”便应运而生。
习俗因其蕴含的文化而富有生命力。虽然随着岁月变迁,许多源自高原军营的习俗其发端已无从考证,但那些传统却早已凝聚成时光里的情怀,随着那些高原人、边关景一起,在广袤雪域上如不灭的灯火般闪烁,辉映过去,照亮未来。
本版稿件由本报特约记者李佳豪通讯员贾文鑫、月斓霖、付裕提供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