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天津外卖加盟店排行榜

本文目录

“高端”纯外卖崛起,有人月入300万

作为餐饮的一种形式,无堂食外卖这种形式一直存在。

在美国,主打30分钟送达的达美乐比萨,和UBER创始人的CKih,做的都是无堂食外卖。

在中国,从最早的丽华快餐到共享厨房,探索了好几轮,倒闭了无数公司。

但当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模式终究跑不通的时候,一些偏安一隅的高端外卖却在闷声发大财。

无堂食外卖早已有之

早期无堂食外卖的代表,是丽华快餐。

丽华快餐(后文简称“丽华”)成立于1993年,最开始是江苏常州的一家老年公寓餐饮服务商。当时,创始人蒋建平一边为老年人供餐,一边做电话订餐的纯外卖业务,在1997年进入北京市场后,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

当时的丽华快餐是餐饮外卖行业的佼佼者——不仅率先提出了“30分钟送达”的标准,更是以标准化的出餐品质、较低的配送费和“一份起送”的便捷性,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好感和忠诚。

在当时,上班族们午餐和晚餐的主要选择还是街头巷尾那些散落的小饭馆,但是这些小饭馆没有资金和实力去自建高效的配送团队,即使有些店会派员工去送外卖,但也很难形成规模。

而丽华的外卖模式节省了繁华地段的租金成本,通过规模化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扩大了产能、降低了成本,能够大规模地提供标准化产品,对这些小饭馆形成了“降维打击”。

在丽华风头最盛的那些年,仅国贸一个地区一天就能接到三四百单;不仅如此,丽华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全国8个大中城市拥有近百家快餐配送连锁店,员工近3000名,连续多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

然而,在外卖平台崛起后,丽华的狂飙突进戛然而止。

2008年,饿了么成立;2013年,美团推出外卖业务。此后,外卖补贴大战正式开启。尽管丽华也通过外卖平台实现了订单的暴涨,但是挑战仍然大于机遇——2016年上半年,丽华快餐的日订单量从原来的2.8万单回落到1.5万单,利润也同比下降了5%。

和丽华前后脚没落的,还有家庭厨房共享APP“回家吃饭”。这是一个汇集了数千家私人厨房的O2O平台,会向用户推荐附近的家庭厨房,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庭厨房线上订餐。

在一线城市里,千篇一律的工作餐让很多人感到厌倦,而回家吃饭平台上提供的特色家常菜,让忙碌的城市白领们吃到了“妈妈菜”的味道,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款由前阿里员工创立的APP一度被称为“餐饮界的滴滴”,在2017年注册用户达到了350万、家厨4万。

然而,回家吃饭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没落的命运:2016年,资本寒冬、政策新规相继到来,回家吃饭不仅面临着融资失败的困境,而且其平台上的家厨由于没有食品经营相关许可证,在《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开始实施后也关停了许多——那几年间,有多家媒体报道,“回家吃饭”曝出了消费者吃出螺丝帽、吃完拉肚子、饭菜制作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不稳定的供求关系、饭菜非标准化带来的体验问题、无法快速规模化、物流缺失导致的配送不及时等痛点也让回家吃饭的盈利变得更加艰难。最终,2023年6月1日,回家吃饭APP停止了运营。

图片来源:网友留言

丽华快餐和回家吃饭都是依托于互联网外卖平台之外的“空隙地带”野蛮生长出来的外卖品牌——丽华快餐成长于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外卖平台还没有崛起之时,而回家吃饭则抓住了美团、饿了么之外的“私厨”市场快速生长。

但是最终,这两个平台都被湮没在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巨大浪潮之下。

纯外卖不好做

借着美团、饿了么烧钱大战的“东风”,一大波纯互联网外卖品牌和共享厨房品牌崛起了。

典型如粥品连锁品牌“曼玲粥店”。2012年,曼玲粥店在上海成立,主打“瘦肉粥+海鲜粥”等融合粥品,借着外卖平台的流量一路北上,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占据了北京、天津、杭州等各大城市,到了2023年已经在全国开出了1300多家店,是中国门店数最多的外卖品牌之一。

2015年初成立的淘汰郎曾经是各大外卖平台销量第一的火锅外卖品牌,凭借着小锅的差异化打法、高性价比的套餐设置和“锅具抵优惠券”的增长策略,曾经创造了月销量三万单、月流水500万元、复购率70%的惊人业绩。2023年,淘汰郎更是做起了线下生意,以“直营+加盟”的方式开了“淘汰郎火锅食材超市”,出售火锅、烧烤等食材和配料。

曼玲粥店和淘汰郎只是纯互联网外卖品牌浪潮下的缩影,在它们背后,还有无数如笨熊造饭、深夜豆浆、二十五块半、义泰昌等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依托于纯外卖模式生长出来的一种新业态——共享厨房,如今大批关店破产。曾经被称为餐饮零售化新星、半年之内连获两轮千万美金融资的共享厨房品牌“食云集”在最近破产倒闭。

熊猫星厨等行业头部公司的处境,也难言乐观。

前笨熊造饭创始人、百度外卖生态链负责人王亚军曾经多次公开表示,他对纯外卖模式不看好——在他看来,纯外卖店所要付出的高昂佣金和营销成本远远不能覆盖节省下来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即使单量再高,但仍然是赔本赚吆喝。

“外卖平台刚崛起的时候,我们认为纯外卖的模式特别性感,但是我们当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BUG:大的餐饮连锁品牌是不愿意跟外卖平台去合作的,所以才给了纯外卖品牌一点发展的空间。”王亚军说。

外卖平台刚出现的时候,平台上优质内容的供给非常稀少,所以大批量的个体户在外卖平台上成长了起来。但是无论是品质、效率,还是食品安全,这些个体户都很难与那些大的餐饮连锁品牌相抗衡,这也就给后来出现纯外卖品牌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纯外卖品牌依托于“前置仓”的开店模型和较强的供应链具有一些标准化的能力,比起这些个体户,能以更高的效率提供品质更稳定的商品。而且做纯外卖品牌的这些人,“一有营销能力,二有品牌意识,三有连锁能力,所以平台对这些品牌的帮扶力度就比较大,这才有了这么长时间纯外卖品牌的红利期。”王亚军说。

然而外卖平台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大的连锁餐饮品牌看到了机会,也纷纷入驻,这时候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就发生了变化,开始偏向于这些大的连锁餐饮品牌——这时候,大的餐饮品牌提供的是优质供给。

“就像淘汰郎这样的纯外卖品牌,能拿什么去跟海底捞和呷哺呷哺竞争?”

在王亚军看来,一二线城市的外卖市场如今已经相当饱和,更多被堂食也做得很好的餐饮品牌所占据,作为堂食的补充来运营,外卖市场很难再有创新的机会。

王亚军所说的更多是一二线城市的情况。然而,在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下沉市场,仍然有一些纯外卖品牌在悄然生长。

谁在闷声发大财

最典型的就是福州的外卖品牌——秘觉。

这是一个2014年创立的川味外卖品牌,主打烤鱼、烤串、牛蛙、小龙虾等菜品,客单价在120元左右,销量最好的时候能达到日售2000单、月销售额300万元。

自2014年成立以来到2016年,秘觉一直占据福州各大外卖平台的销量榜首,仅用一年时间就在福州开设了4家门店,更是在2017年获得绝了基金的5000万投资。

与其他主打30-50元套餐的商家不同,秘觉的烤鱼、小龙虾、时令海鲜等都是高客单价的产品,更适合于聚餐、宵夜等场景。

较高的客单价给了品牌方足够的利润空间,让秘觉足以应对外卖平台高额的抽佣和营销费用。而在提高营收方面,秘觉同样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众所周知,外卖平台最重要的成本就是线下履约成本,也就是花在配送团队上的钱。2023年,美团外卖骑手的成本为682亿元,占963亿元外卖收入的71%,这意味着美团将近七成的外卖收入都用来给骑手发了工资和补贴。

而秘觉为了提高配送效率,选择了自建外卖团队——虽然初期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是可以实现接单即做、快速配送,不仅降低了被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抽佣,更是提高了送餐效率和密度,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

提高菜品品质和送餐效率更多提升的是单店的营收。如果要做成一个品牌,那么店铺的数量和密度同样不可忽视。

秘觉如今在全国拥有将近300家加盟店,平均每家店经营年限4年,闭店率相比同行业低了20%-30%,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秘觉在合作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秘觉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从选址、筹备、装修、经营管理和开店后的资源导入等各个环节对加盟商进行培训,并依托线上的外卖运营部为加盟店进行导流。

2023年,秘觉还在原来纯外卖店的基础上增设了堂食门店,堂食门店面积在60-100平方米之间,外卖门店在50-70平方米之间。堂食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原材料供应的成本,也在疫情恢复后为秘觉带来了更多线下客源。

在王亚军看来,秘觉这种模式之所以能行得通,和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有关。“秘觉这种品牌找对了卡位,他们布局的都是美团物流体系覆盖不到的,或者实力较弱的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做品牌化、高客单的外卖,以差异化取胜,但是赚钱主要还是靠加盟”,王亚军说,“很多下沉市场的小夫妻们就靠着开个加盟店赚个辛苦钱,所以这种店在下沉市场不会轻易死掉。”

王亚军认为,这种外卖的“高端化”转型是必然要发生的一件事。随着平台监管的日趋严格和佣金比例的不断提高,商家必然要在严控食品质量的同时,往品牌化转型,通过品牌溢价来覆盖平台抽佣和营销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小作坊和个体户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艰难,能做好食物品控和标准化的品牌化商家才有盈利空间。

其实美团、饿了么这种平台上的商家,虽然都在往高端化、品牌化转型,但是他们面向的顶多是偶尔想要改善生活的中产群体,一份外卖再贵也就几百块钱。

而那些真正客单价超千元的高档餐厅和高级酒店,他们完全不走外卖平台这个模式,而是有一套自己的外送服务体系,客户下了订单后专人专车送上门,服务特别周到。“这种就是高端餐饮独有的服务模式,和我们要讨论的面向大众的外卖平台不在同一维度了。”王亚军说。

本文源自创业邦

客单90的外卖品牌!开出485家直营店,年营收16亿,申请上市

文职业餐饮网刘妍

“外卖第一股即将诞生!”

昨天(3月28日),“主做外卖”的达美乐披萨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申请上市。

目前,达美乐在中国共拥有485家直营门店,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并且超过70%的收入来自外卖。本次上市的主体为其在中国的独家总特许经营商(以下简称“达美乐中国”)。

现阶段,人人都在抱怨外卖不赚钱,但达美乐中国却凭借着“披萨外卖”在国内做出了16亿的年营收规模,堪称“外卖界的传奇”!这次上市融资后,还计划今明两年再开300家新店。

虽然外卖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达美乐是第一家走向资本市场的外卖品牌,它的商业模式值得餐饮人去学习和借鉴。

达美乐欲赴港上市,

“外卖第一股”即将诞生!

截至2023年3月22日,达美乐中国已在中国大陆的10个城市拥有485家直营门店。按照2023年的销售收入计,其已成为中国前五大比萨品牌中增长最快的公司,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比萨公司。

1、超73%的收入来自外送订单

2023年,达美乐中国超过73%的收入来自外送订单,这个数据远高于约49%的行业平均值。

同达美乐全球一致,外卖一直是达美乐中国的核心亮点之一。

其向顾客提供30分钟必达承诺,若未能于下单后30分钟内送达,则为顾客赠送优惠券,并使用专职于达美乐的外送骑手队伍,以更为及时可靠地派送食品。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达美乐中国是中国唯一在所有销售渠道承诺提供30分钟必达服务的比萨公司。2023年,达美乐中国实现超过91%外送订单的送达承诺,平均订单完成时间为23分钟。

2、单店盈利稳步增长,每笔订单平均销售金额90.5元

虽然从整体数据来看,达美乐连续三年都是亏损状态,但是其单店却都是盈利的。

从单店来看,2023年至2023年,北京与上海门店的平均日销售额分别为12009元、12122元和12781元;新成长型市场(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的平均日销售额则分别为5892元、6002元和7617元。

2023年至2023年,北京与上海门店的平均每日订单量分别为147单、140单和138单;新成长型市场的平均每日订单量则分别为79单、75单和89单。

2023年,达美乐中国每笔订单的平均销售金额为90.5元。

3、自有在线渠道收入占比约一半

自2023年至2023年,达美乐中国来自自有在线渠道的收入占比从约三分之一增至约二分之一。

在会员方面,截至2023年、2023年和2023年12月31日,达美乐中国的会员数分别约为240万、400万和610万,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0.0%。

达美乐是如何靠外卖做成“披萨巨头”的?

平台抽佣高,订单利润薄,这让不少餐饮人都抱怨外卖不挣钱,很多人甚至开始发出了“纯外卖必死”的看法。

但达美乐,只靠卖披萨和送外卖,在全球开出了18800多家门店,如今达美乐中国还即将登上“外卖第一股”的宝座。究竟,它是怎么做到的?

1、核心优势:承诺30分钟内送达!

对快餐业来说,外卖最大的痛点就是速度。达美乐中国向顾客提供“30分钟必达”承诺,若未能于下单后30分钟内送达,则为顾客赠送一张免费的披萨券,品牌的独特价值点瞬间就出来了。

达美乐认为,外卖门槛低,只有跑得更快,才能站得更稳。30分钟是人们心理承受的极点,快的标准就是在30分钟内将披萨送到客户手中。

达美乐在选址上不是一般的精准。他们会详细分析周边的主要外卖消费人群、社区、街道、路况等等,并将店铺区域认真绘制成图,详细到每个路口和红绿灯的位置,以便能找到最佳的外卖送餐路线。

他们的送餐员还会和经理一起规划外卖路线。每份外卖在规定送餐时间之外,路上还会预留时间以备交通堵塞和路况事故。

在门店内,达美乐中国会设计简化的厨房设计和备餐程序以将效率最大化,且让骑手可通过专门的店内订单收集区无缝提取外送订单。

正是基于上述服务,2023年,达美乐中国实现超过91%外送订单的送达承诺,平均订单完成时间为23分钟。

2、为数不多提供“订单实时状态”的餐企

值得注意的是,达美乐中国的在线订购平台不仅向顾客提供已离店订单的实时追踪,同时还允许顾客可以追踪订单从在厨房准备、到烤箱烤制时间、到骑手取餐以及最终送达时的状态。

如此详细的订单状态显示,在当下的餐企里是很少见的。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外卖的流程变得更加透明和方便,顾客点完餐可以看到订单的状态,“心里也就更加有底”。

正因为如此,达美乐吸引了一大批的顾客,且都是忠诚度比较高的人群。

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达美乐中国外送业务的成功亦源于其智能订单调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同样能反映出达美乐中国技术优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达美乐中国在业内拥有最高的在线订单贡献之一,2023年约95%的外送、外带和堂食通过在线渠道完成,远高于不到70%的行业平均。

职业餐饮网:

在一片“外卖不赚钱,外卖没价值”的抱怨声中,达美乐靠着“30分钟内送达”的独特价值点成功站稳了脚跟。

这也让大家看到,只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外卖也是有机会的。

而且,当下做外卖都是以加盟为主赚快钱的,达美乐的上市,可能为外卖品牌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走资本化道路。

未来,中式餐饮或许也能跑出一家外卖上市公司!

美团大数据解读天津餐饮:和平路、大悦城、滨江道成三大热门商圈

在人们眼中,天津似乎与相声同生共长。在“吃货”眼中,美食和美团则是最佳CP,找美食就要上美团。10月17日,美团点评《中国餐饮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天津解读会召开,美团点评餐饮学院院长白秀峰用大数据拆解新餐饮时代的全新特点,梳理天津餐饮发展脉络。

“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相声贯口《报菜名》曾是许多天津地区人民对美食最直接的记忆。而今天,天津的餐饮业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美团大数据显示,天津市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0.8%,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餐饮消费者结构上看,女性占比57.3%,成为主导,80年代以后的消费者占比超过90%,年轻化趋势显著;小吃快餐门发展企稳,仍是餐饮业的最大赛道;火锅凭借19.87%的消费金额占比成为最“吸金”的餐饮品类,天津菜则位居第五;在品牌服务力方面,天津本土品牌表现不俗,山上下居酒屋、三个渔夫蒸汽海鲜、这些年羊腿汤深夜食堂、北李妈妈菜等品牌进入口味、环境、服务三大榜单T10。

曾经海鲜当道,现在火锅为王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句天津地区的老话,今天看起来已经有些式微。国民美食火锅已经开始在天津展现出自己的魅力,成为最撩人的餐饮品类。《报告》显示,天津火锅品类线上消费订单量增长明显,占比高达17.03%,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增速第一。越来越“懒”的吃货们以其巨大的能量,让“火锅上门”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

从消费订单量来看,火锅、烧烤、川菜位列前5名,其中火锅成为最大赢家。没有火锅的聚会是没有灵魂的自嗨,时尚的天津人渐渐开始成为火锅的忠实拥趸。事实上,海底捞这一代表性火锅品牌已然成为天津最受好评的餐饮品牌,横扫口味、环境、服务三大榜单,吸引力MAX。

火锅的走俏原因之一是消费群体的深刻变化。《报告》显示,天津线上消费群体中80年代以后消费者占比超过90%,90、95、00后占则高达60.5%。从全国数据看,年轻群体对于“辣”的偏爱也过于彻底,远胜其他口味。

煎饼馃子:定一个小目标,先卖它5个亿!

相较于火锅的迅速蹿红,小吃快餐在天津的表现稳定,仍是餐饮业最大赛道。2023年,天津餐饮协会还对地方名小吃——杨村糕干、煎饼馃子发布了制作工艺、加工过程等团体标准,让这些烙印在天津人基因中的传统小吃走上了规范化经营的道路。

据业内人士透露,经过初步统计,天津煎饼馃子摊已经超过2000家,按照平均卖出150套计算,一年的总产值可达5个亿。面对这个分分钟过亿的大生意,你会不会“煎饼馃子来一套”呢?

外有新品美食冲击,内有年轻化消费者多元爱好,天津本土品牌如何保持优势成为每一个“天津户口”餐饮商户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一方面,已经有本土品牌走在了前列。《报告》显示,山上下居酒屋、三个渔夫蒸汽海鲜、这些年羊腿汤深夜食堂、北李妈妈菜等品牌进入口味、环境、服务三大榜单T10,集中反映了优秀的天津本土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取得的广泛认可。

在天津的餐饮消费“嫉妒链”中,和平路、大悦城、滨江道三大热门商圈稳坐T3,吸引着广大“吃货”纷纷打卡。从三大商圈营业门店品类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场——饮品店、面包甜点类门店数量占比均远高于它们在天津市整体餐饮市场门店的占比,这与女性主导的消费者结构特征不谋而合。女性群体的崛起,让“她”经济成为餐饮界聚焦的重点。水果、饮品、面包甜点等餐饮品类也随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新餐饮时代,一定会诞生新的餐饮生态。天津烹饪协会秘书长孔令涛对美团在建设数字化餐饮生态方面所做的努力表达了认可,“互联网对各个行业(包括餐饮)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主打线上消费的外卖餐饮品牌、O2O平台等新型业态的餐饮服务商不断涌现。美团作为新餐饮时代的杰出代表,从营销、IT、经营、金融、供应链、物流等六大维度,全面服务餐饮商家。”

美团之于餐饮业,既是旁观者,也是局内“人”。正是因为这一特殊视角,美团大数据才能够在科学把握餐饮业发展脉络的同时,对餐饮商户的实际痛点感同身受。在“吃饭”这件事情上,美团比很多人想象中的更专业。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