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食品:连锁早餐快速扩张
2023年我国早餐市场销售额达1.75万亿,2015-2023年复合增长率7.1%行业市场空间大景气度高。在众多可选择的早餐品类中,以包子、馒头为主的现蒸面食类获消费者首选,在各地区普遍接受度最高。
早餐经营辛苦,客单价较低,整体制作工艺门槛不高,较大依赖于面点师傅,人力成本相对高,整体终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竞争格局极度分散;尽管面点速冻加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仍然为行业扩张、降本增效提供了有效路径,加盟连锁将会持续替代个体经营。
早餐行业管理成本巨大,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品牌只负责供应链、生产管理和品牌营销,店铺的具体运营交给拥有强烈主人翁意识的加盟商完成,这才是行业扩张的正确思路。
公司统一采购面粉、猪肉、食用油、蔬菜等主要原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工厂里全自动生产率达到85%以上,保证规模供应;公司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有100多条冷链物流,能够覆盖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销售网络,这些都在不同程度的降低成本,即使在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也优先内部消化,不轻易涨价,维持供应价格稳定,保护加盟商利润。
中央厨房、信息化改造、制作流程都是可复制的,只有坚持和经销商合作共赢的文化才能确保企业在这个辛苦的行业中实现扩张。
正文
公司专业从事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销售面点系列、馅料系列以及外购系列产品,具体包括包子、馒头、粗粮点心、馅料以及粥品饮品等共近百余种产品,是一家34的中式面点速冻食品制造企业;公司聚焦早餐应用场景,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75亿元,细分面点类、馅料类、夕卜购品类营收结构较为均匀,各占30%左右。
01
根据英敏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早餐市场销售额达1.75万亿,2015-2023年复合增长率7.1%,行业市场空间大景气度高。2023年受疫情影响,有所放缓。展望未来,行业有望重拾高增势头,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2.57万亿,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7%。
根据英敏特和库润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可选择的早餐品类中,以包子、馒头为主的现蒸面食类获消费者首选,在各地区普遍接受度最高。
全国连锁早餐企业数量在2000家左右,大多数企业早餐网点在100个左右,超过200个网点的企业只有140家左右,仅占7%。从单一包子品类分析,包子品类里合计覆盖数百个品牌,仅3家品牌的门店突破1000家,包子品类竞争格局极为分散。从布局区域看,覆盖多地区的全国性品牌仅巴比、老台门、早阳三家。目前巴比门店数量突破3000家,门店体量稳居包子连锁品牌中的第一。
早餐具备刚需属性,门店覆盖半径1公里内,客群稳定高复购,快速便捷是核心诉求。同时,中式早餐相较于其他餐饮业态,是门较为辛苦的生意,需要提前备餐,全天候经营,土包子店需要凌晨2-3点到店制作,即使是加盟连锁店,面点师傅也需要从凌晨4点到店醒发,蒸制;同时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不定期在耳岸餐时点购买“早餐食物“,因而早餐门店营业时间绝不限于早上,反而要普遍延长至晚上7-8点。由于早餐经营辛苦,客单价较低,整体制作工艺门槛不高,较大依赖于面点师傅,人力成本相对高,整体终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竞争格局极度分散;尽管面点速冻加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仍然为行业扩张、降本增效提供了有效路径,加盟连锁将会持续替代个体经营。
02
早餐小吃店竞争的核心要义在于占据人流量大的优质点位,公司目前加盟门店普遍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五省,截止到2023年8月,巴比上海门店数超1300彖对比同样在上海拥有知名度的大眼包子、小杨生煎、早阳鲜包均不到200家,大本营市场稳固。
未来2-3年公司的异地扩张可能会开始提速,一是因为近两年上海二期工厂和南京工厂会先后投产,二是因为公司在华南地区的扩张取得进展,当地加盟商的加盟意愿有明显提升。
公司也在开展外卖业务,目前效果较好,是巴比食品目前单店经营层面最大的亮点,公司有专门的电商团队在运营这一块业务。目前运营的好的门店外卖业务营收占比可达30%左右,预计平均下来外卖业务可占到单店营收的近10%,并且主要体现为一种增量。在外卖的拉动下,公司今年的单店营收是近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巴比早期采用直营的形式,但是管理层很快发现,早餐行业管理成本巨大,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只有让每个人都以老板的心态做事才能有责任心,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我们认为这个思路抓住了高人力、高管理成本、高风险行业的痛点。品牌只负责供应链、生产管理和品牌营销,店铺的具体运营交给拥有强烈主人翁意识的加盟商完成。
公司加盟单店的毛利率可达50%-55%,能实现净利率20%-22%左右,前期投资15-20万左右,8-12个月就能回本。相对于其他连锁加盟的餐饮业态,巴比初期投资小,回本时间短,赚钱效应显著,包子品类消费具备习惯持续性,除了极端恶劣天气及竞争加剧的影响,通常门店营业额相对稳定,保障盈利能力持续性。
从财务上来看,加盟的经济效益相当好,这也是公司和加盟商合作共赢的体现,如果公司贪图高利而坚持直营,那么扩张速度将会大大减缓,管理成本也将快速提升,反而是双输的局面。
而近三年2017-2023年公司到期未续约比例分别为1.68%、1.22%、1.37%,均不足2%,到期未续签门店仅有8-10家,表明老店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体系较为认可,忠诚度高,粘性高。
同时,投资巴比馒头的加盟商,最大年采购额也仅有数百万级别,推算出其管理的加盟店数量不会超过10家,相比休闲零食、奶茶等规模较小。这进一步说明,巴比的加盟店单店虽赚钱,但缺乏规模效应,管理成本太高,经销商也很难扩大规模,这样其实也削弱了经销商的议价能力,更加依赖与公司的合作。
公司统一采购面粉、猪肉、食用油、蔬菜等主要原材料,对供应商议价能力相比小作坊散装购买更强,降低采购成本。工厂里全自动生产率达到85%以上,极大缩短生产时间,保证规模供应;公司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讨共有100多条冷链物流,能够覆盖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销售网络,这些都在不同程度的降低成本,即使演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也优先内部消化,不轻易翎维持供应价格稳定,保护加盟商利润。
03
速食餐饮是一门很辛苦的生意,早餐更是如此,不过客观环境是公平的,大家面临一样的难度,而巴比食品在合作共赢思路的指引下,尽最大程度保障经销商利益,这是我们看好公司能够跑出来的理由。
中央厨房、制作流程、信息化改造都是可复制的,并非竞争优势,和经销商形成高度共生的粘性、卡占有限的位置资源才是公司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这个行业想要扩张就只有依赖大量经销商这一种选择的情况下,公司能够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文化,才是长期制胜之道。
三个上海人,最早吃到加盟红利,靠卖一碗“吉祥馄饨”年入15亿
23年来,创业者张彪几乎见证了中国加盟产业从0到1的发展历程。
1999年,他创立的吉祥馄饨诞生在上海市人民路。那是一间15平米的小门脸,高峰时,一天接待1000人,翻台率是50桌。
这是一家由三个上海人出资4万元创建的馄饨店。创业之前,他们分别是国企经理、公务员以及大学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几个“读书人”开这么一家馄饨店,压力不小。
打动他们的,不只是开一家馄饨店,而是特许经营(即加盟)这个当时颇为新颖的商业模式。
1987年底,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进入中国,带来了特许经营模式;到90年代初,全聚德等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尝试特许连锁模式;1997年,《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建立了中国特许连锁的基本规则和框架。
这是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爆发式成长的前夜,更是一代创业者在摸索中前进的奋斗史。
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特许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也正是在这一年,吉祥馄饨开始在全国推出区域特许模式。到了2007年,吉祥馄饨的门店数量已达到“数百家”。
中国餐饮行业早年的加盟模式,基本集中在火锅和西餐两大品类。一次性收取培训费和管理费,再授予品牌的使用权,供应一些如火锅底料等基础支持,这就是初代连锁加盟品牌能提供的全部内容了。
在早期粗放的加盟市场中,吉祥馄饨未充分意识到供应链的意义,再加上管理上的薄弱导致代理商话语权渐渐强大,合作伙伴分崩离析。一场与供应链掌控权的争夺,让整个团队意识到,只有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联系,才能真正的与加盟商建立共赢关系。
回收代理权,把供货能力重新抓在手里,让产品和供应链成为品牌与加盟商的共同利益体纽带。这些基本常识,却是最初的行业探路者们摸索了十余年的成果。
寻到破局方法的吉祥馄饨,吃到了加盟模式在中国发展早期的红利,也要面对野蛮生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作为创始人与管理者,张彪也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从一门心思做好馄饨,学习变成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一把手。
他开始思考:如何应对用户的审美疲劳?如何抓住这个时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何面向15-55岁的消费者做营销?如何让组织模式更加高效?
20多年过去了,吉祥馄饨已覆盖250个城市,拥有2500多家门店,其中加盟门店过半,年营收超过15亿。在2023年,吉祥馄饨提出了万店目标,并首次接受了来自番茄资本的近亿元融资。
创业邦独家采访到吉祥馄饨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彪。吉祥馄饨走过的23年历程,张彪讲述的老品牌新故事,既是启发,也是警醒。
23年后的“万店”梦想
创业邦:吉祥馄饨发展了23年,为什么到现在才开始考虑“万店”的目标?
张彪:我们三个人在最初创业的时候,就提到过千店的目标,当时觉得,撑起千家店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去年年底,又提出一个万店的目标,它实际上蕴藏着我们整个公司未来三五年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思考出来的结果。
讲战略,首先要讲趋势,如果没有趋势的战略,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趋势,就是现在出现了一些标杆性的万店小吃或餐饮品牌,他们都具备了一些共性:比方说,日常客单价在20元左右的社区街边店,都是以加盟模式推广的,这些跟我们也是符合的。
再从新趋势的角度讲,这两年餐饮是市场中一个比较热的行业。餐饮业聚集了各个行业的人才,很多发展很好的公司都有互联网背景。我觉得,人才聚集是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第二个,现在整个市场的经营要素发生了变化。
比方说,与外卖平台合作,可以让我们渗透进更加庞大的客群之中。我们的POS系统、巡店系统,可以应付几千甚至上万家门店的管理。再比如,现在遍布大江南北的供应链系统,在我们刚刚创业的时候,想要把产品低成本快速的运送到各个区域,都是不敢想象的。
创业邦:如今很多新兴品牌的扩张速度非常快,但吉祥馄饨发展了20多年,只开了2500多家门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彪:老品牌与新品牌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别,源于发展阶段的不同。
在我们最早推加盟的时候,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但是餐饮门店的拓展速度并不是线性的。人比较喜欢新鲜感的东西,时间久了就有点疲劳,所以餐饮品牌怎么样持续和顾客建立某种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是我们在门店达到一定数量后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而不是持续高增速开店。那样的发展模式不健康。
只要商业模式好,供应链搭建好,加盟品牌就会有很快的发展,但真正的挑战在3~5年以后,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品牌持续能力和竞争力的时候。
我们最早的一家店面积只有15平方,一天可以接待1000个人,一天翻台50桌。等开到300家的时候,肯定不能始终保持这个水平。
这是品牌发展周期的一个必然曲线。审美疲劳是所有品牌都必须要面对的,哪怕麦当劳、肯德基,也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马上要推出第7代店。23年时间里,过去我们做了6代店,基本上3到4年就会换一代店。
每一代店就像苹果手机一样,有些代际之间的变化很大。比方说4代店。直至2010年,吉祥馄饨门店只有200家,而从2010年至今的10年多时间里,实现了从200家店到了2000多家店的增长,这4代店的推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业邦:第4代门店有哪些关键的地方?
张彪:第4代店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几个地方:
第一,我们在菜单上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缩减了馄饨的品类,加了一部分非馄饨的辅餐。这几年,大部分品类都在缩减,我们增加了面条、烧麦、锅贴等。
第二是门店操作空间上的调整。因为顾客对场景需求越来越高,我们也尝试着给顾客提供体验空间,包括后厨、厨房设备、视觉上的一些改变。要给顾客一个全新的概念,就像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口味一样,要给他们一些新鲜的东西。
创业邦:吉祥馄饨想做到万店,是否也要在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
张彪:整个组织上需要有比较大的调整。我们原来过度集中在发达市场,而忽略了下沉市场。
第二个就在于我们的供应链配送能力,核心是控制成本。
最后还有考核问题。未来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KPI,才能让团队和组织产生真正可持续的牵动作用,都是要花心思去琢磨。
创业邦:吉祥馄饨要推行下沉市场策略,会向谁学习么?
张彪:肯定会向标杆企业学习,同时也要保持我们的特色。
例如,我们发现现在的网店有两种组织模式,一种组织模式叫大区制,它的业务是通过大区来推动。但蜜雪冰城不是大区制,反而总部可以直接渗透到2万多家店,无论是换菜单,还是产品配送,总部职能都渗得下去。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学习的,包括华莱士合伙模式、核心加盟商这样的一些模式都是我们要去学习的。
有些人把加盟这个概念弄错了
创业邦:您曾提到,这几年加盟行业经历了很大的动荡,指的是什么?
张彪:这几年加盟行业的动荡,主要是在于有一些商家把加盟的模式弄错了。前几年有很多公司靠一个概念,甚至一个漂亮的PPT和视频,就想招揽加盟,但实际上,他们的商业模式、门店的支持能力,根本就无法支撑。
这对一些小创业者还是蛮伤的,对整个行业也是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两年稍微好一点,前两年讲加盟,基本像一个贬义词。
这几年,很多人看懂了供应链对于加盟的价值。加盟的关键,不仅产品重要,体系更重要。选址、日常运营、持续更新菜单、外卖、大众点评、抖音……这不是一个个体所能完成的事情,背后是复杂的体系。
创业邦:在加盟商的管理上,吉祥馄饨有没有自己的方法?
张彪:我们会把加盟商叫做对消费者洞察最前端的人,甚至他们的认知,会超越我们的管理团队。他们离消费者最近,又最在乎市场动态,所以我们经常能通过小加盟商,了解到一些顾客信息,包括市场的趋势。
加盟商就是最小的竞争单元,也是竞争单元当中最主要的人。
创业邦:吉祥馄饨现在提出的“非常小店”,是指社区门店吗?
张彪:不止。非常小店是我的一个梦想。
第一,我驻店的时候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顾客是不用看菜单的,我们已经变成了这些顾客身边的邻居。这里是有情感联系的,怎么样能给邻居带去一些更温暖的东西?
以前常去一家小吃店,老板是江苏人,他每隔几天会买几十斤萝卜,切成丝,放一些花椒盐,腌成酸萝卜。看他只要空下来的时候,一定会拿小碗装一点酸萝卜给客人,说这是我们老家的口味。一般的连锁店,连蘸酱都是一样的,可他那个举动,就让我一下子有了感觉。
我们要提供和别家不一样的、情感上的、温暖的东西,好多加盟商都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通过一个小小的、低成本的咸菜,一句“我们老家的口味”,给到顾客的那种感觉,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二,我们是馄饨界的扛把子,我们对整个的产品走向,口味的研发,包括一些定价和组合,都有当仁不让的义务和责任,应该不断地推出一些新概念。
其中也包括数字化的东西。我们最近在推一些会员,与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合作智慧店铺。
老品牌如何打动新消费者?
创业邦:老品牌如何打动新一代消费者?
张彪:早年吉祥馄饨完全是靠产品力领先的。那时候,在上海是家喻户晓。像你这代人,见到我都会说,“张总我是吃吉祥馄饨长大的”,听到这句话,我是既高兴又不高兴。
高兴,是觉得这个人曾经是我的客户,有时甚至为了这句话,我还多喝了两杯,喝醉了。但是我不高兴的是什么,我们确实年纪不小了。
我们曾经产品种类最多时有100多种馅,就像药房一样,挂着各种各样的牌子,卖掉了就翻掉。那时候消费者对于“大”的需求是很显著的。在上海,吉祥当时的馄饨比其他家略大一点,所以我们的馄饨一推出,非常受欢迎。
再比方说汤,上海店里的汤,用的都是清汤加紫菜、蛋皮、虾米。我们当时做了些创新,加了一些胡椒粉,让味道更刺激。
但是如今,消费者还是会反馈,嫌汤太清淡,没有味道,要有肉汤。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觉得非常不刺激,这是很显著的变化。
现在很多人喜欢拌馄饨,吉祥馄饨现在只有一款夏天吃的麻酱拌馄饨,可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什么都能拌,口味上的差距跟过去差很多。
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也导致了口味上的融合变化。
创业邦:这种口味上的变化,会不会导致南北口味的差距变小了?
张彪:我认为是的。我们看到一些万店品牌,他们的地域跨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一定的口味类似性,是很难做到的。
有人曾经挑战我们,说吉祥馄饨如果开到别的地方,人家不一定喜欢这种口味。我说沙县小吃开到了四川,甚至新疆,不是说四川人都吃辣的吗?所以,如今更多人是基于消费目的下的选择,而不是纯粹把吃,当做一种习惯。
创业邦:吉祥馄饨的味道,会重点照顾哪一类人,主要客群是谁?
张彪:我们的消费人群跨度很大,从15岁一直到55岁。这也是我们做营销和产品时,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毕竟,无论怎么讲产品,馄饨都有自己的特殊属性,我们很难脱离这个属性,去给馄饨做改变。所以,我们还是专注于馄饨,把馄饨这个事情做得更丰富多彩一点。
创业邦:现在吉祥馄饨有多少种馅料?
张彪:我们在减SKU(最小存货单位),希望能把SKU控制在25个左右。
创业邦:为什么要减SKU?有些品牌在拼命想把单品做出更多花样。
张彪:吉祥馄饨已经从原来的一个特色小吃,转变成一个偏快餐形式的小吃。过去把品种做多,是增加聚客能力。
而今天,我们强调的是便利性和性价比。为了满足顾客这方面的需求,就要有一些供应链和效率上的变化。因为我们这种产品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需要通过价格优势,去跟顾客做沟通,通过成本的优势,与加盟商建立关系。
让顾客对性价比满意,又要让加盟商挣到钱,这都要求我们在后台,不断的去强化供应链能力。
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
创业邦:您现在的主要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彪:最近我也在调整我的管理风格。
我是2007年EMBA毕业的,10多年过去了,我才发现当初管理型课本里的知识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转变自己的定位。我要变成一个有领导力的人,我要变成客户和公司利益的代言人,我最应该做顾客价值和加盟商利益的坚守者。这都是我最近在一些角色上的理解。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很多时候中层管理者的做法比我更聪明,比我专业性更强。但是过去我一说话就会干扰别人,现在我会刻意注意这些方面,尽量少用那种带句号的语气,少命令,做有来有回的沟通,更多的是用问号。怎么样?为什么?
要实现万店这个目标,一定是要有一支非常强有力的高管团队,我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就要信任别人,要去承担作为一把手的责任。
第二个,我们在推“一把手工程”,建设数字化、会员、供应链、组织机制、单店业绩提升等能力,只有这几个能力培养出来以后,才可能在未来三五年,支撑我们的万店目标。
创业邦:这是一个从产品经理到管理者思维的转变?
张彪:真的有体会,是这两三年的事情。以前的EMBA考试,我也通过了,可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去,真的是这两年的事,我自己的变化也很大。
以前我就一门心思想把馄饨这件事做好,后来才有了一个集体的概念,更多的看到别人,看到团队的作用。
创业邦:现在日常的工作里面,能让您觉得非常兴奋的部分是什么?
张彪:在店里面,看着客人连汤带馄饨吃完,真的很满足。
我一般每新开一家店,就在这家店从开门待到关门,基本上是会从早上8:00待到晚上7:00左右。
实际上每次驻店我是有压力的,我不好意思坐在凳子上,怕人家加盟商有意见。我通常就站着,驻店一天通常12个小时左右。但是每次驻店,如果看到顾客和老板店员之间的互动,看到大家把馄饨吃完,我觉得真的是快乐,比在办公室看财务报表利润更能持续,我说的是真心话。
创业邦:驻店时都在关注什么?
张彪:第一个,就是要看店员的操作。第二个,看海报、促销用语,这些策略的实际使用情况。
我也会擦桌子,最拿手的是洒消毒剂。在疫情的时候,洒消毒剂是最受顾客欢迎的一个动作,因为他觉得心里踏实。
我也会看顾客在选品上的搭配,顾客的年纪等等。在不忙的时候,去周边的这些店转转,数人家店来了多少客人。
我通常做的岗位是收银,那个简单一点。我也会帮外卖小哥开门,因为外卖小哥有时候很急,我就快点给他开门,甚至有些外卖小哥刚停车,我就拎着外卖递给他了。
门店是我们的最终端,如果连我都不知道那些地方发生了什么的话,我想这个经营也只能是一个高谈阔论而已。
本文源自创业邦
亿人亿面韧性面世 面条加盟店为一碗好面而生
自2014年面食餐饮类年营业额超过3000亿元以来,面食餐饮类年营业额就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随着面食餐饮类持续升温的发展态势,亿人亿面韧性面世了,以加盟店的形式为了一碗好面而生,更是首创了中华新概念韧面馆。
亿人亿面以中华新概念韧面馆的形象韧性出击,吃出劲道,活出韧性,迎合了现代人对营养、健康、时尚、便利、概念化的消费需求,一经面世就迅速受到广大食客的追捧。以加盟店的形式来迎亿万来客,让每一位来客都能在亿人亿面面条加盟店找到心尖上钟爱的一碗好面。一碗红汤牛肉汤面弥漫着东方地域气息,一碗鱼香贝壳伊面就代表了南方伊面最正宗的地道风味,一碗红烧牛肉果蔬面就体现出面食领域的传奇美味,一碗北方特色打卤面就体会到了面条的劲道爽滑,搭配卤味辣椒更是人人喜爱;一碗老北京炸酱面就飘香千里;一碗西北牛肉面更是骚香十足,西北高原风情在一碗汤面中尽情显露;一碗香辣红油拌面弹力十足武汉热干面就是面食饮食文化的传承。亿人亿面面条加盟店集齐的中华十大面食,融汇东西南北中,真正做到了只为一碗好面而生。
亿人亿面的中式面馆,是时尚潮流的概念打造,活出韧性,劲道弹爽,是面食美食的无法抗拒诱惑。亿人亿面结合地域特色口味,全景打造面食大观,更有秘制卤味、美味饮品、特色小吃等齐齐助阵,给了消费者味蕾最深情的回馈。也让消费者为了一碗好面来亿人亿面面条加盟店。亿人亿面的面条劲道美味让消费者赞不停,亿人亿面的东、南、西、北、中等十大面系,让消费者想吃什么面都行,汤鲜面营养,人人都爱吃。
亿人亿面为一碗好面而生,传承千年美味,融入现代风格,在加盟店内启用智能元素和互联网营销思维模式。餐品制作完全标准化,加盟店有更快的出餐速度和更低的投入成本,也就必有更高的利润,再加上智能经营模式更能一马当先引领投资商投资亿人亿面面条的加盟潮流。
亿人亿面面条加盟店虽然是以一碗好面而生,但是却能以不可阻挡之势,并且逐渐占领面食餐饮行业,市场前景是一片的广阔。精明的投资商想要投资赚大钱,就选亿人亿面,相信亿人亿面面条加盟店会让精明的投资商获利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