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到流泪,杭州人都惦记的这家烧麦店又回来了!
一笼笋丁鲜肉烧卖12元
一份萝卜大骨汤15元
素鸡和千张包都是5元一盘
杭州吃货们心心念念的“开元路烧卖”
在停业42天后
终于在昨天重新开张
!!!
但招牌变成了“开元烧卖”
新店离老板家不远,就在青年路上
开元路烧卖原先是一处家庭小吃坊,去的人多了,在微信地图上就有了一个定位:杭州市开元路烧卖,地点在涌金门社区。
吃货们都知道,从延安路或者浣纱路到开元路口,沿着开元路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小区入口处的帐篷。这里通常晚上才开张,一直经营到深夜。一开始老板就在家门口摆一桌,吃过烧卖的人们都说好,吃客越来越多,就登堂入室,挤进了二楼的老板家里。
记者曾经在夜里十点多去过开元路烧卖,吃客们排队能排到老板家的门外面,客厅里每个吃客只能坐一只板凳,五六个人围一桌,认不认识都得拼桌。厨房里的灶头,一只上面蒸着一笼笼的烧卖,一只上面炖着大锅的骨头汤。
一碗骨头汤喝下去,一笼烧卖吃下去,走在秋冬的寒风里都不怕冷了。
最近一个月,不少吃客都发现开元路烧卖的灯箱拆了,家里也黑灯了。我们跑美食的记者也接到了一些询问。后来还是存了老板电话的老吃客打听到了,老板要正儿八经开个店。于是吃客们就约起在开张这天来吃烧卖。
也是老吃客告诉记者的,烧卖老板韩杰曾经是食堂的厨师,据说有的单位高薪聘请他去都不肯去,就喜欢在家做烧卖,图一份自由自在。
今天中午12点半,记者来到位于青年路46号的开元烧卖店时,店里已经满座了。有几张四人桌挤了6个人,桌上烧卖笼叠得高高的,店员端着盘子出来,烧卖冒着热气。
老板一家人都在堂前厨后忙着,他们说,今天一大早六点多就在这里了。
“刚刚装修好,菜单都没来得及印。”墙上的菜单是用毛笔在红纸上临时写的。
铺子面积不大,但是打扫得挺干净。这里从前是个面馆,老板把店面盘下来以后重新装修了一下。店里装上了宽带,提供免费的WIFI。
今天来的多半是熟客,吃着烧卖,跟老板聊几句。说着说着,还有人送来了鲜花花篮,恭喜老板开店。
特地赶来的还有老板以前单位的员工,他们说,在朋友圈看到了韩大厨的新店,一定要来支持一下。
在店门口,吃完烧卖的客人拿出手机叫网约车,互相寒暄着。记者在旁边听了听,有的人今天台州出差刚回来,没回家就过来吃烧卖了,有几位从城西三墩那边过来的,有从黄龙体育中心过来的,还有从武林广场过来的,从滨江过江来的真是来自四面八方啊。
杭州有很多这样的街坊美食,就是这样充满人情味,吃客来来往往,跟老板像朋友一样。
韩老板的美食很抢手,特别是晚上,萝卜汤和烧卖经常早早就卖光了!所以呢,如果你想去,最好去之前问问老板有没有空位。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陈蕾
杭州城里口口相传十多年的开元烧卖怎么蒸出来的?答案就在老板长茧的手上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蕾
“开元烧卖”是一家开了两年多的“新”店,但是“开元路烧卖”实际上存在了12年或者更长时间,并且在杭州的小吃江湖上赫赫有名。(此前报道请戳这里)
甚至,在旅游点评上也闻名遐迩。
我们也不卖关子,“开元路烧卖”就是“开元烧卖”,不存在什么李逵和李鬼之分,掌柜一直就是韩杰,团队就是韩杰和老婆、姐姐,一共三个人。
韩杰
小时小店系列推出之后,我一直想写“开元路烧卖”的故事,请“过来人”给新手老板们一点支持。
韩杰开店的新闻我写过,疫情后首次开张的时候我也写过,每次都有新收获,有故事的人就是这样,剥洋葱一层层,每层都会有惊喜。
这次采访,我注意到了韩杰的手。
老茧都长在手背上,第一眼会让人误以为是打拳的。
我甚至去摸了一摸,是平的,每个老茧都深入手背。
韩杰淡淡地说,因为每天要7点钟开始揉面。
一般烧卖里面是糯米,韩杰把它改成了笋丁鲜肉。
烧卖皮子是他自己揉的,要揉到能擀成纸一样薄,蒸出来是半透明的。花边还要捏出绉纱一样的效果,没点处女座精神,真的挺难。
从学做烧卖开始到今天,韩杰每天都是这么做的。
他揉面,姐姐擀皮子包烧卖,老婆蒸烧卖,一份小吃生意就这么开张。
老板姐姐
最早这份生意就在家里做,韩杰在楼下的单元门口摆张桌子。客人来了一尝,味道不错!人一多,顺理成章进了二楼的家里。
房子也不大,客堂间放两三张小圆桌已转不开身,厨房里两只灶头,一只蒸烧卖,一只煲萝卜炖大骨头汤。
这其实就是标准的私房菜了,只是韩杰就做这两样东西。
后来他们在二楼窗口支起一只小灯箱,上面写着开元路烧卖和韩杰的手机号。
为什么下班后会做这份小生意呢?韩杰说,他那时候打麻将,夜里想吃得清爽一点。
老婆就直爽多了,孩子还小,当时体弱多病,钱不够啊。
这是最实际的理由。
隔三差五带年幼的孩子上医院,有多折腾、有多难受,当过爸妈的人都懂。即便今天老板娘笑嘻嘻地说起来往事,听者也不免有几分心酸。
“那时候我还在北山路肯德基上班,我们领导经常说我:哼,你这个人,上班有气无力,下班生龙活虎!”老板娘还表情生动地进行了无实物表演。
“呶,上班么,最好寻个地方歪一歪,困一高(打个盹),偷偷懒;落班起么(下班了),赶快做起筋骨(打起精神来),要做生意了呀。”
杭州话也蹦出来了。
用负面的话语表达正面感情,市井烟火中的人情味往往就是这样的。
领导要是真为难她,早就给她“吃生活”了,哪会这么轻描淡写地戳一下?明明就是心疼她两头忙不易。老板娘懂,我也懂。
在还没有微信的年代,吃货们都知道,晚上从延安路或者浣纱路走到开元路口,拐进开元路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小区入口处的帐篷……
记者曾经在夜里十点多去过韩杰家,吃客们排队能从二楼沿着楼梯一直排到一楼单元的门外面。
进了门的吃客,每人只能坐一张板凳,连包都只能自己背或搁在腿上。
五六个人围一桌,认不认识都得拼桌。
一笼鲜美的笋丁烧卖吃下去,一碗清甜的萝卜骨头汤喝下去,浑身暖洋洋,走在夜里都不怕寒风。
到有微信的时代,“开元路烧卖”靠口碑获得了一个微信地图标注——开元路烧卖,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涌金门社区。
老底子的“开元路烧卖”在这个2楼窗户里面,窗台上还有炊具和灯箱。2023年11月摄
真正辞职开店的日子,是2023年12月28日,地点也移到了青年路46号。
当时韩杰停工了好几个月,认认真真筹备这家小店。
一开张,只多了一样:千张包。
第二年,开始有牛肉粉丝、素鸡、卤鸭、酥鱼之类的凉菜;第三年,开始有卤牛肉、牛肉面、绿豆汤。
小店始终是小店,韩杰没有做大菜的打算。
他很会经营,烧卖从中午11点开始,做到夜里10点打烊的。
早上的时段,店面不是空出来了吗?
这个时段租给别人做早餐。
你不要以为他在睡大觉,他啊,劳碌命。清晨5点就起来跑菜场了,肉要自己采买,送上门那种他不放心。肉末他自己用夹心肉绞,从来不买现成的肉末。
我所了解的一些能够生存几十年的老字号小饭店都是这样:老板亲自每天采买,老板自己动手加工食材,老板自己下厨。
菜场回来,韩杰就一个人在厨房里静心揉面,从早上7点到10点多。
这才有了这双手背遍布老茧的手。
韩杰其实蛮帅的,看上去比实际要年轻十来岁。
认识他这十多年,看着他的头发慢慢花白,但脸上的皱纹是真不多。
所以,韩杰的实际年龄不太好猜。
只有讲起学厨往事,才能暴露资历。
正儿八经厨师学校毕业,在饭店里做过,还管过食堂。
“想当年,我一个人管三只炉子呢!”他看看我,又补充了一句,“煤饼炉子。”
作为一次正经采访,我也必须问他这个问题:“你什么都会,为啥不开个私房菜馆?”
韩杰说,私房菜?那多麻烦,会累死我的。
“我有个朋友……”
这不是套梗,他真的说了一个认认真真开私房菜的朋友的故事。确实,要做好一件事,没有不辛苦的。
那个谁,还有那个谁,韩杰随口说了几个大老板的名字,都是他的熟客,都说过要投资他,开连锁店。
“人家说,钱给我,但是要有销售任务,比如一天烧卖要卖五六千笼……我一听,这哪行啊?靠我做,我做不动的;用机器做,那烧卖还好吃吗?”
韩杰坚持,做烧卖就是一门手艺。
他学的时候是这样学的,做的时候也是这样坚持的。
“也有人来拜师,做了两天跑掉了。我前面跟他说清楚的,视频上聊了好几天,这个人是山东的,他说一定要来学手艺。我看他还是诚心的,就让他来了。”韩杰一边回忆,一边笑了,“两天下来,跑了。我可是说清楚了啊,就是这么辛苦,不能偷懒的。他也可怜的,手上都起泡了……”
韩杰还想起一件趣事,我们钱江晚报有个同事,也擅长厨艺,曾经来请教他一个问题:“老板,我自己在家做包子,这个面皮总是感觉还差那么一点味道,你能不能教教我?”
“你折腾啥?我冰箱里有的是面团,你揪点去算了。”
韩杰不太出门,对一些网红店也不在意不关注。
“他们不是在开店,是在搞资本游戏。”一句话就揭穿了为什么不少网红店都不好吃的原因。
“我就想安安分分做个小店,多做几年,争取做成百年老店。”他看了一眼儿子,摇摇头,老板娘和我一起笑出声来,“离百年老店还差97年呢。”
“算了,不要他接班,”韩杰说,不希望儿子以后做厨师。“实在要当厨师就搞西餐去,做中餐太苦了!”
儿子经常在店里写作业,我们这些老客人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所以也会开玩笑喊一声“小老板”。
小老板在招呼小伙伴点菜。
有时候聊着忙着,老板娘也会叫一声,“啊呀,你看牢他!拖拖拉拉,作业到现在还没写好!”
韩杰从来不在客人面前训斥儿子,他就是默默去做,低声跟儿子说一下。
你说他是老板,其实是个每天从早上5点多开始靠两只手一直忙到夜里10点多的超级伙计,又要做事,又要招呼客人。
“你看今天,本来想下午两三点眯一会儿的,一直有人来,来了就要招呼几句。说真的,我现在已经有点晕了,特别想去困一下(睡一下)。”
说话的时候是傍晚5点,晚饭刚刚开始。韩杰已经劳作了12个小时,然而并不能休息,他还要继续撑住,5个小时后才能打烊。
开小店,辛苦啊。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老杭州口口相传!这份“好吃到流泪”的烧卖,竟是这样做出来的
“开元烧卖”是一家开了两年多的“新”店,但是“开元路烧卖”实际上存在了12年或者更长时间,并且在杭州的小吃江湖上赫赫有名。
甚至,在旅游点评上也闻名遐迩。
我们也不卖关子,“开元路烧卖”就是“开元烧卖”,不存在什么李逵和李鬼之分,掌柜一直就是韩杰,团队就是韩杰和老婆、姐姐,一共三个人。
韩杰
小时小店系列推出之后,我一直想写“开元路烧卖”的故事,请“过来人”给新手老板们一点支持。
韩杰开店的新闻我写过,疫情后首次开张的时候我也写过,每次都有新收获,有故事的人就是这样,剥洋葱一层层,每层都会有惊喜。
这次采访,我注意到了韩杰的手。
老茧都长在手背上,第一眼会让人误以为是打拳的。
我甚至去摸了一摸,是平的,每个老茧都深入手背。
韩杰淡淡地说,因为每天要7点钟开始揉面。
一般烧卖里面是糯米,韩杰把它改成了笋丁鲜肉。
烧卖皮子是他自己揉的,要揉到能擀成纸一样薄,蒸出来是半透明的。花边还要捏出绉纱一样的效果,没点处女座精神,真的挺难。
从学做烧卖开始到今天,韩杰每天都是这么做的。
他揉面,姐姐擀皮子包烧卖,老婆蒸烧卖,一份小吃生意就这么开张。
老板姐姐
最早这份生意就在家里做,韩杰在楼下的单元门口摆张桌子。客人来了一尝,味道不错!人一多,顺理成章进了二楼的家里。
房子也不大,客堂间放两三张小圆桌已转不开身,厨房里两只灶头,一只蒸烧卖,一只煲萝卜炖大骨头汤。
这其实就是标准的私房菜了,只是韩杰就做这两样东西。
后来他们在二楼窗口支起一只小灯箱,上面写着开元路烧卖和韩杰的手机号。
为什么下班后会做这份小生意呢?韩杰说,他那时候打麻将,夜里想吃得清爽一点。
老婆就直爽多了,孩子还小,当时体弱多病,钱不够啊。
这是最实际的理由。
隔三差五带年幼的孩子上医院,有多折腾、有多难受,当过爸妈的人都懂。即便今天老板娘笑嘻嘻地说起往事,听者也不免有几分心酸。
“那时候我还在北山路肯德基上班,我们领导经常说我:哼,你这个人,上班有气无力,下班生龙活虎!”老板娘还表情生动地进行了无实物表演。
“呶,上班么,最好寻个地方歪一歪,困一高(打个盹),偷偷懒;落班起么(下班了),赶快做起筋骨(打起精神来),要做生意了呀。”
杭州话也蹦出来了。
用负面的话语表达正面感情,市井烟火中的人情味往往就是这样的。
领导要是真为难她,早就给她“吃生活”了,哪会这么轻描淡写地戳一下?明明就是心疼她两头忙不易。老板娘懂,我也懂。
在还没有微信的年代,吃货们都知道,晚上从延安路或者浣纱路走到开元路口,拐进开元路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小区入口处的帐篷……
记者曾经在夜里十点多去过韩杰家,吃客们排队能从二楼沿着楼梯一直排到一楼单元的门外面。
进了门的吃客,每人只能坐一张板凳,连包都只能自己背或搁在腿上。
五六个人围一桌,认不认识都得拼桌。
一笼鲜美的笋丁烧卖吃下去,一碗清甜的萝卜骨头汤喝下去,浑身暖洋洋,走在夜里都不怕寒风。
到有微信的时代,“开元路烧卖”靠口碑获得了一个微信地图标注——开元路烧卖,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涌金门社区。
老底子的“开元路烧卖”在这个2楼窗户里面,窗台上还有炊具和灯箱。2023年11月摄
真正辞职开店的日子,是2023年12月28日,地点也移到了青年路46号。
当时韩杰停工了好几个月,认认真真筹备这家小店。
一开张,只多了一样:千张包。
第二年,开始有牛肉粉丝、素鸡、卤鸭、酥鱼之类的凉菜;第三年,开始有卤牛肉、牛肉面、绿豆汤。
小店始终是小店,韩杰没有做大菜的打算。
他很会经营,烧卖从中午11点开始,做到夜里10点打烊的。
早上的时段,店面不是空出来了吗?
这个时段租给别人做早餐。
你不要以为他在睡大觉,他啊,劳碌命。清晨5点就起来跑菜场了,肉要自己采买,送上门那种他不放心。肉末他自己用夹心肉绞,从来不买现成的肉末。
我所了解的一些能够生存几十年的老字号小饭店都是这样:老板亲自每天采买,老板自己动手加工食材,老板自己下厨。
菜场回来,韩杰就一个人在厨房里静心揉面,从早上7点到10点多。
这才有了这双手背遍布老茧的手。
韩杰其实蛮帅的,看上去比实际要年轻十来岁。
认识他这十多年,看着他的头发慢慢花白,但脸上的皱纹是真不多。
所以,韩杰的实际年龄不太好猜。
只有讲起学厨往事,才能暴露资历。
正儿八经厨师学校毕业,在饭店里做过,还管过食堂。
“想当年,我一个人管三只炉子呢!”他看看我,又补充了一句,“煤饼炉子。”
作为一次正经采访,我也必须问他这个问题:“你什么都会,为啥不开个私房菜馆?”
韩杰说,私房菜?那多麻烦,会累死我的。
“我有个朋友……”
这不是套梗,他真的说了一个认认真真开私房菜的朋友的故事。确实,要做好一件事,没有不辛苦的。
那个谁,还有那个谁,韩杰随口说了几个大老板的名字,都是他的熟客,都说过要投资他,开连锁店。
“人家说,钱给我,但是要有销售任务,比如一天烧卖要卖五六千笼……我一听,这哪行啊?靠我做,我做不动的;用机器做,那烧卖还好吃吗?”
韩杰坚持,做烧卖就是一门手艺。
他学的时候是这样学的,做的时候也是这样坚持的。
“也有人来拜师,做了两天跑掉了。我前面跟他说清楚的,视频上聊了好几天,这个人是山东的,他说一定要来学手艺。我看他还是诚心的,就让他来了。”韩杰一边回忆,一边笑了,“两天下来,跑了。我可是说清楚了啊,就是这么辛苦,不能偷懒的。他也可怜的,手上都起泡了……”
韩杰还想起一件趣事,我们钱江晚报有个同事,也擅长厨艺,曾经来请教他一个问题:“老板,我自己在家做包子,这个面皮总是感觉还差那么一点味道,你能不能教教我?”
“你折腾啥?我冰箱里有的是面团,你揪点去算了。”
韩杰不太出门,对一些网红店也不在意不关注。
“他们不是在开店,是在搞资本游戏。”一句话就揭穿了为什么不少网红店都不好吃的原因。
“我就想安安分分做个小店,多做几年,争取做成百年老店。”他看了一眼儿子,摇摇头,老板娘和我一起笑出声来,“离百年老店还差97年呢。”
“算了,不要他接班,”韩杰说,不希望儿子以后做厨师。“实在要当厨师就搞西餐去,做中餐太苦了!”
儿子经常在店里写作业,我们这些老客人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所以也会开玩笑喊一声“小老板”。
小老板在招呼小伙伴点菜。
有时候聊着忙着,老板娘也会叫一声,“啊呀,你看牢他!拖拖拉拉,作业到现在还没写好!”
韩杰从来不在客人面前训斥儿子,他就是默默去做,低声跟儿子说一下。
你说他是老板,其实是个每天从早上5点多开始靠两只手一直忙到夜里10点多的超级伙计,又要做事,又要招呼客人。
“你看今天,本来想下午两三点眯一会儿的,一直有人来,来了就要招呼几句。说真的,我现在已经有点晕了,特别想去困一下(睡一下)。”
说话的时候是傍晚5点,晚饭刚刚开始。韩杰已经劳作了12个小时,然而并不能休息,他还要继续撑住,5个小时后才能打烊。
开小店,辛苦啊。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