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饮品加盟公司都有哪些?
郑州的饮品加盟公司都有哪些?很多人投资开一家奶茶店,都会优先考虑一些本土的品牌,毕竟方便考察,另外一方面,距离比较近,也更方便学习和交流,后期有问题也更容易得到解决。因此不少郑州地区的茶饮投资者都咨询:郑州的饮品加盟公司有哪些?
艾雪皇后奶茶店
郑州的饮品加盟公司也有不少,除了知名度比较高的蜜雪冰城之外,有一些品牌也是非常不错的,比如艾雪皇后,也是郑州的饮品品牌,应该会有不少人都知道这个品牌,艾雪皇后这个品牌不仅在河南多地区都有加盟店,在省外各地的门店数量也非常多,比如山东、安徽、河北、陕西、江浙、湖北、江西等地的加盟商数量也非常多。
艾雪皇后这个饮品品牌是河南贝慕达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除了艾雪皇后这个品牌之外,贝慕达斯旗下还有贝慕达斯品牌,目前市场主推的也是艾雪皇后这个饮品品牌,艾雪皇后产品定价非常平价,口感也非常适合年轻一些的群体,比如说学生啊,因此艾雪皇后的很多门店都是主要集中在学校周边、小区、县城乡镇地区的。
艾雪皇后奶茶店
除了艾雪皇后产品定价比较平价之外,艾雪皇后整体的开店费用也不是很高,加盟费比较低,总部给到的优惠扶持政策也是非常多的,只想要是想开一家奶茶店的朋友,都可以轻松开上一家奶茶店。以下是艾雪皇后总部给的扶持政策:
艾雪皇后奶茶店
1、赠送室内精致装修(≤30㎡),10天成店。
2、赠送超亮门头(≤5.25㎡)加超亮发光字,采用国内先进环保3超质感光布+新型亚克力无边发光字。
3、享每年6次产品上新,12个月线上/线下宣传物料更新
4、享全年门店活动宣传免费视觉设计,实现您自己的活动策划想法
5、送美团和饿了么双外卖平台的代运营(限时活动,先加盟先得)
6、全年活动免费咨询和帮扶,让您全年活动不停,加持营销
7、享品牌广告全媒体全年全城覆盖,加持门店硬广宣传
从以上可以看到艾雪皇后总部贝慕达斯给到的服务内容非常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家开店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是大家开店非常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要找一个郑州的饮品加盟公司,随时欢迎前来河南贝慕达斯考察和咨询。
平价冷饮终端卖得好但企业称不赚钱,中高端冷饮渠道费占一半
澎湃新闻记者汪琦雯实习生吴萌萌
这个夏天,无论是被“雪糕刺客”背刺的钱包,还是网友为5毛钱一包的雪莲冰块发起的“保卫战”,背后都反映出平价冷饮的尴尬处境:情怀仍在,但难赚钱,而且越来越难挤进大超市等终端,只能“活在”冷饮批发店的冰柜里。
“3元左右的产品,我们叫‘保供产品’。”光明乳业研究院项目经理马中媛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料、运输、人力包括渠道的费用都在涨,“如果产品生产出来赔钱的话,可能这个产品就要消失在市场了。”
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多位冷饮批发商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5元以下,尤其是3元以下的产品占了大部分终端的市场份额,虽然卖一支二十余元的冷饮能顶卖一箱平价冷饮的利润,但平价冷饮销量大得多。同样,更贵、更年轻的冷饮品牌想挤进终端货柜,得花更大力气,而这也间接推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
平价冷饮终端销路好,但企业称不赚钱
郭涛(化名)在上海经营冷饮批发十多年了,他的门店也已经有三十余年历史。据郭涛介绍,店里3元以下的产品占35%-40%,3元-5元的产品大约有30%,5元以上的产品占比在30%左右。10元以上的产品“也有一点,可能有10%,哪里有这么多人买,不可能退(回去)的”。
高温天的时候,郭涛一天能卖掉200箱光明牌冷饮,而钟薛高一天大概能卖四五样,“(单个)价钱高的话,(卖的)数量不可能大的。”郭涛坦言。
受访者供图
北京一家冷饮批发部老板马杰(化名)主要和北京的超市、小卖部老板做批发生意,据他观察,5元以下的冷饮占据了北京的超市及小卖部市场95%的份额,10元以上的冷饮“卖不动”。
“跟他们推了(比较贵的冷饮),超市老板卖不掉(的话),他们就不会再进第二批了,放在那里时间长了占地方。”马杰坦言,自己所在的区域已经属于北京的高消费地区了,但像钟薛高、伊利的须尽欢等相对比较贵的产品,“都卖得很慢”。
在天津做了十来年冷饮批发的李丹(化名)见证了本地冷饮品牌大桥道的变化。“大桥道卖8毛钱的‘雪人’,(以前)每年得出十来种产品,这几年就剩两种了,其他都停产了。”李丹对大桥道新推出1.5元的“升级版”产品不太满意,“相对来讲我们(每根)挣得多了,可是不如以前好卖了。”李丹说。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3元以下的产品利润摊得很薄,甚至被称为“保供产品”。
马中媛表示,越便宜的产品,对厂家和经销商来说利润都是更薄的。“我们3元左右的产品基本上就不赚钱,说实话,我们叫‘保供产品’,不亏钱就挺好。”马中媛坦言,这些经典产品利润很薄,但不会停产或者变成大家都接受不了的价位。“但如果产品生产出来赔钱的话,可能这个产品就要消失在市场了。”马中媛说。
原料、运输、人力都在涨,品牌在终端渠道博弈
“我做这个行业十多年了,我印象里现在的原料跟十多年前(比)可能差了将近一倍,包材、运输、人力都在涨价。”马中媛指出,所有(成本)涨价都很明显,而占大头的还是原料成本。
东吴证券3月27日发布的研报显示,近十年来,原奶价格出现过三次明显的上涨潮,2009年7月-2011年3月,原奶价格涨幅39%;2012年11月-2014年2月,原奶价格涨幅28%;2023年5月至今,原奶价格上涨18%。
2008年-2023年原奶价格走势来源:东吴证券研报
在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平价冷饮更难找到“容身之地”。马中媛表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人力成本越高,可能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1.5倍-2倍,成本都要摊销到产品里,“厂家一算账都要赔钱,没有办法生产,所以江浙等地区的平价(冷饮)产品越来越少”。
即便是主打中高端市场的品牌,要在“寸土寸金”的终端里争夺一个位置,也要花不少力气。“有那么多商品要涌入一家超市,那么一定是价高者得,你要把其他的压下去。”一位业内人士称,终端还有末尾淘汰制,如果产品动销不好,终端也不想要这类产品,“这样消费者根本看不到你的产品”。
前述业内人士透露,年轻品牌进线下渠道需要摊销掉很多费用,甚至可能要占到50%左右。该业内人士以10元产品举例,“经销商卖掉以后,最终拿到可能是5元左右,有一半需要结算给这些渠道。”
批发商郭涛透露,零售价22元的一款冷饮,批发价只要16元,自己能从里边赚2到3元,而便利店按零售价销售,卖同一款雪糕能赚7到8元。
马中媛坦言,像光明的大白兔雪糕这类标志性的产品便利店才会卖,“还是我们硬挤进去的”。“便利店也要核算它的坪效和收益,如果卖两三元的产品,还有电费、物流、人工摊销进去,可能觉得不赚钱,所以很难在便利店这类终端看到3元以下的冷饮。”马中媛解释道。
上海地区某便利店冰柜价目表澎湃新闻记者汪琦雯摄
“渠道要分两面去看,消费者对性价比高的产品还是有旺盛的需求,但批发店如果指着这些产品批发,老板不赚钱了,平价产品是(用来)引流的。”马中媛称,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一直生产3元的产品,“我们真的不赚钱”,还是要有不同价位区间和利润区间的产品来平衡,企业才能“活下去”。
马杰给澎湃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零售商,“比如进7毛的产品卖1元,和进7元的产品卖10元,利润率其实是一样的”。马杰也指出,虽然相对贵的冷饮单支挣得多,但如果卖不动,那这个利润率就没有意义,“还是卖平价(冷饮)的比较多”。
冷饮批发商李丹直言,自己一个月房租就要4000元,电费得2000元,如果只卖平价冷饮,一箱冷饮卖出去只能挣个位数,“你说我得卖多少箱平价冷饮,才能把这些(费用)挣出来?”
李丹表示,她批发一根10元的钟薛高可以赚1元,平价冷饮一根能赚个1毛钱、5毛钱,但她的冰柜里仍然是3元以下产品为主,因为“(贵的)没有人再买第二根。”同时,李丹也认同网红冷饮在社交上的价值,“现在要是没吃过,你就跟其他人聊不到一起去,多少也得买一根尝尝。”
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线上渠道销售的成本比线下渠道更高。前述业内人士透露,线上渠道从工厂到前置仓,仓储成本,包括干冰的成本都非常高,打包的保温箱、保温袋等等,都要摊销进成本里。马中媛也指出,“冷链物流的配送和包装成本,实在没办法涵盖在正常的成本里,”因此电商渠道售价比常规市面上卖的产品要贵。
冷饮企业探索高端化趋势,经典产品仍占主导
互联网上的“雪糕刺客”层出不穷,传统冷饮企业也在经营高端品牌,或是推出联名、IP产品。
“‘鲇鱼’也好,‘刺客’也好,它背后是带给这个行业一些搅动它的东西。”前述业内人士称,这其实是行业在迭代的过程,出现一些成本更高、价格更贵的产品去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需求。
马中媛则认为,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高价的冷饮,其实是不同的产品去顺应不同的人群和产品需求。光明推出高端品牌熊小白,其在旗舰店售价单支在10元左右。“整个原料就比较贵,(包括)引进包装(等)各方面的成本会高一点,是根据产品的核算和摊销来定它应该售卖的价格。”马中媛说。
光明品牌近年来推出了一些联名产品,包括与大白兔、7分甜等品牌联名,“一城一物”等产品,“其实联名的利润不是很高,主要是为了吸引双品牌的客群,引起一定的话题,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联名产品的)利润都不如我们单独的产品好。”马中媛说,靠联名赚钱很难。
事实上,冷饮企业不断探索产品高端化,而这几年在终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那些经典产品。
据马杰观察,一些写字楼会销售钟薛高等中高端产品,大部分商超则会把高、中、低各类价格的产品都摆上货架,“但80%的还是出了十多年的经典产品,比如老冰棒、巧乐兹等等,蒙牛、伊利两三元的产品占主导,20%可能会添一些稍微贵一点的新品。”马杰说。
“光明老牌子的销量相当好,在上海也属于最好的一家,之后就是和路雪、伊利、蒙牛这样的好卖。”郭涛表示,他也会进一些网红品牌,10元以上的冷饮销量“马马虎虎”,“不可能顶那些(经典产品)”。
责任编辑:王杰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刘威
“雪糕刺客”无处遁形!上海这些宝藏冷饮店人气比天热,全是熟悉的味道
正值酷暑,
冷饮作为市民消解炎热的“刚需”,
关注度不断走高,
“雪糕刺客”
“天价雪糕
”“不认识的冷饮不敢拿”
等话题受到网友热议。
上海市民从小吃到大的冷饮在哪里还能买到?
它们的价格是否依旧亲民?
关于“雪糕刺客”这个现象,
专营冷饮批发的小店店主又是如何看待的?
拒绝“雪糕刺客”
“一支起批”熟悉的味道
新民晚报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杨浦区的“国和冷饮批发站”。
店如其名,坐落在国和一村、二村和市光一村、四村之间的冷饮店,是附近居民夏日里最常光顾的地方。店招上“全场七折、一支起批”八个大字宣告着秉持了十多年的“平价”属性。
上午10点,店里的人气比天气更热。有人自备保温袋前来采购;有人目标明确一买就是两箱棒冰;有人熟门熟路,拿起冰柜上的纸板箱自由挑选。值得一提的是,每位顾客一进店就能看到详细的产品价目表,24个品牌、上百个品种明码标价,避免了“雪糕刺客”的出现。
“6月1日恢复了运营,周围居民买冷饮的热情更甚往年,现在热门的口味还会断货。”店主赵学宽口中的“热门款”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比如光明盐水、赤豆、绿豆、雪宝这些上海人“童年回忆”,而且更是被网友评价为“十年前的价格”——最便宜的盐水棒冰一根只卖0.9元。
另一边,黄浦区国货路附近的“上海斜桥冷饮批发部”也走到了第39个年头。
“6月1日我回到店里,居民都开心极了。开业头两天大家都不问价钱,完全是想吃什么拿什么,我根本没空休息,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66岁的店主陆士明坚守着十几平米的门面,和国和路上的冷饮店一样,这里也是批发价售卖,价目表写得清清楚楚。
当然,也有“平价”冷饮今年“不得不”涨价的。两位店主不约而同都提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光明三色杯。“涨了几角钱,但味道大家都说还是以前的味道,所以买的人还是很多。”陆士明表示。
从平价经典到网红品牌
都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
对于网友热议的“不认识的冷饮不敢拿”等现象,赵学宽觉得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厂家在不断根据市场变化推陈出新,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是大家从小吃到大的那些品类产能并不充足,在受到疫情影响后则更是吃紧。
“上午很多人来问为什么雪宝这么快就卖断货了,我也只能催促厂家下午尽量给我多送点来。”赵学宽解释道:“比如光明今年主推优倍杯这款新品,那其他产品的产能自然少了。”
在陆士明看来,许多街头小店里平价冷饮的消失是因为“利润太薄了”,“有个住闵行区朱行社区的老阿姨专门过来买赤豆棒冰,说是家门口都买不到,其实小店也是没办法,就算一天卖十几箱其实赚不了多少。”
同样的,他也感觉到,前两个月厂家的备货与生产受到疫情影响,这个夏天冷饮成为不折不扣的“报复性消费”对象后,有暂时缺货的情况也正常。
采访中,11岁小美就住在国货路附近,她的目标是花20块以内的钱买到10根各种口味的棒冰。作为店里的常客,在小美看来这个目标不难达成,“平时也会去便利店买,来这里就是买棒冰的,因为便宜而且品种齐全。”
“如果想吃了舒服,吃得冰爽,老口味的棒冰是最好的选择,而现在年轻人会更喜欢奶味重的,那么钟薛高或者更新一些的牌子也符合他们的需求。”老陆经营冷饮批发多年,尽量满足老百姓记忆里的味道和赶上市场的新潮都是“为商之道”。
而为了将更多品种的冷饮搬进冰柜,赵学宽今年重新开业后选择换到了隔壁更宽敞的店面营业。许多市民都表示面对“雪糕越卖越贵”的现象,自己会选择“用脚投票”。市民乐先生颇有体会,“消费就是一种过程,一种让自己开心的过程,所以想买什么冷饮吃就买什么冷饮吃,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明码标价新规施行
“雪糕刺客”或将无处遁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7月1日起施行,其中:
①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
②明码标价应当根据商品和服务、行业、区域等特点,做到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
③经营者不得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董怡虹孔明哲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