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凝固的记忆”中透视历史——标志性建筑与文化认同
【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标志性建筑犹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世界各地。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代表各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被称作“凝固的记忆”。随着西方新史学的发展,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从其内涵与演变到功能与意义都得到了进一步阐释。标志性建筑是如何形成的?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它与文化记忆、民族认同和国家建构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标志性建筑对各国以及世界又有何现实意义?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几位青年学者,结合自己研究的对象国,分享各自的看法。
与谈人
吕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胡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信美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
李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罗马斗兽场资料图片
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资料图片
巴黎埃菲尔铁塔资料图片
1.标志性建筑的形成和演进
主持人:请各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分别介绍英国、法国、意大利有哪些标志性建筑,并举例说明某一个代表性建筑的形成和演进史。
胡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其“标志性”不只表现在建筑风格与美学意义层面,还包括内在传递出来的特殊信息。英国有不少标志性建筑,如威斯敏斯特宫、伦敦塔、特拉法加广场、圣保罗大教堂、帝国战争博物馆(群)等。帝国战争博物馆(群)因近年来对战争的纪念与记忆活动而格外显眼。1917年3月5日,英内阁批准建立一座国家战争博物馆,1918年改称“帝国战争博物馆”。起初,该博物馆无固定馆址。1920年成为国家机构后,择水晶宫为固定馆址,宗旨是纪念为战争作出牺牲的人们,而非庆祝胜利。该博物馆于1924年搬到南肯辛顿,1936年搬到现址兰贝斯路。二战爆发后,该博物馆开始记录新的大战,馆体则遭到空袭毁坏,战后予以重建。英帝国解体后,该馆大规模扩建。目前已包括五座,三座在伦敦(包括老馆),一座在剑桥,一座在曼彻斯特。2002年开放的曼彻斯特北馆,因精心选址以及建筑的象征性设计(地球在战争冲突中碎裂成为一座博物馆),成为英国的新标识,并具有国际知名度。
吕昭: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数量众多,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类。第一类具有鲜明的国家性象征意义,甚至被作为法国国家形象的标志,比如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第二类更多地被作为地方性的象征,例如阿维尼翁的教皇宫、阿尔比的大教堂等。不过,国家性和地方性的象征意义并不相互排斥,有些建筑既具有国家性也具有地方性。它们之所以成为标志性建筑,除了与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对建筑本身的保护密切相关,还与建筑曾承担的历史职能和承载的历史意义有着密切关系。
以兰斯大教堂为例,其所具有的标志性含义与法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公元500年左右兰斯主教雷米为法兰克人国王克洛维施洗及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它并未享有特别的声誉。直到11世纪,卡佩王朝将统治合法性追溯到克洛维受洗和加洛林王朝虔诚者路易在兰斯大教堂的加冕,法国国王必须要在兰斯大教堂由兰斯大主教加冕并施行涂油礼才成为传统。从1027年到1825年,除亨利四世与路易十八外,所有的法国国王都在兰斯大教堂加冕并涂圣油。8个世纪的政治传统把兰斯大教堂塑造成了法国历史的起点和王权神圣性的标志。一战期间,兰斯大教堂遭到德军猛烈轰炸,整个建筑的60%被破坏,激发了法国保卫民族历史的斗志。1945年,纳粹德军在兰斯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62年,戴高乐在兰斯接见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强调法德和解的共识,兰斯这座城市及其大教堂又被赋予了欧洲和平的意义。
信美利:意大利的标志性建筑数量庞大,从纵向历史时期来看,大致可分为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近现代、当代等几类;从横向地域分布来看,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都可以自成一派,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比如,罗马斗兽场、万神庙,佛罗伦萨旧宫、乌菲齐宫,比萨斜塔等。
以罗马万神庙为例,最初为纪念奥古斯都打败安东尼和克娄帕特拉而建,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128年得以重建。在整个古罗马时代,其大小神龛中供奉罗马诸神,而逝去的罗马皇帝更被作为万神之首供奉于此。中世纪时被改作基督教堂,文艺复兴时成为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师公墓。1878年,意大利统一后第一任国王、“祖国之父”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去世,选择在万神庙举行盛大葬礼并安葬于此,引发人们对古罗马帝国以及文艺复兴光辉历史的追忆,更是将领导统一的国王与古代英雄伟人并列。新的民族国家在精神层面被赋予神圣意义,而万神庙作为罗马地标的同时也成为祖国的象征。
2.学者们如何研究标志性建筑
主持人:上述建筑尤其是标志性建筑何时进入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对史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呢?
胡莉:在英国,建筑史学家起初主要关注标志性建筑在结构、风格、审美等方面的“标志性”。19世纪末,他们开始关注“建筑科学的哲学史”,试图寻找建筑设计的艺术原则与抽象的人文理念。20世纪上半叶,受到战争的影响,英国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被摧毁,激发了建筑史学家大量撰写建筑历史并强调其人文意义的积极性。这股潮流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进入90年代,标志性建筑进一步得到史学家的关注,研究重点出现明显变化,主题集中在纪念、记忆、认同、空间等,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属性,相关成果在近20年不断增长。帝国战争博物馆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研究者不仅探究其成立与不断扩建的缘由,而且还探究其所呈现的战争的历史与记忆的关系,以及建筑本身的象征意义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对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是记忆理论与史学的文化转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拓展了史学研究领域,促使史学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但也因其近乎文学的、艺术的、过度解构的乃至失真的特点而对史学的求真根本带来重大挑战。
吕昭:广义地说,建筑一直存在于史学研究中。有关历史事件的讨论都不免要说明事件发生的地点,建筑经常作为事件发生的空间背景出现在史学研究中。在有关政治、经济和宗教体系的研究中,权力机构所在的建筑经常被用来指代权力机构本身,例如凡尔赛宫是旧制度时期绝对王权的标志。狭义地说,从事建筑史、艺术史研究的学者一直将建筑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建造技术、艺术风格等。
20世纪下半叶,历史人类学兴起,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开始研究空间与权力的关系,建筑作为空间的构成要素拓展了传统史学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态的研究维度。例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克·勒高夫从中世纪城市的标志建筑钟楼看到了城市从教会时间向商人时间的历史转变,进而解读出了商人群体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主导。到20世纪80年代,对标志性建筑象征意义的探讨构成了史学研究“记忆转向”的重要部分。标志性建筑作为记忆载体对法国民族身份构建的作用,在法国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记忆之场》中得到了充分论述,丰富了史学界对记忆载体多样性的认识,体现了记忆史研究对象的多元性特点。
主持人:近年来记忆研究方兴未艾,从法国史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到皮埃尔·诺拉,再到德国学者扬·阿斯曼,他们的理论都将建筑视作记忆的重要载体或场所。如何理解标志性建筑与文化记忆的关系呢?
胡莉:的确,记忆研究已经在许多人文学科中兴起,有关术语甚至扩散到学术之外的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尽管哈布瓦赫提出的是“集体记忆”理论,诺拉强调个体与集体的记忆,扬·阿斯曼凸显的是“文化记忆”理论,但他们都指出,某些历史已经成为记忆,记忆本身多变、易逝,其只有附着在一些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上才能延续。
这些事物中就包含了建筑,其与纪念碑、墓地、庆典、神话、文本等一样凝结着某种意义,能够触发人们的记忆。就标志性建筑与文化记忆的具体关系,扬·阿斯曼并未专门论述。事实上,文化记忆多以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对象,因此标志性建筑很容易成为文化记忆的媒介,通过发挥坐标功用,帮助文化记忆塑造集体身份认同。可以说,标志性建筑与文化记忆具有天然亲近甚至合一的关系。
吕昭: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概念,将“记忆”从生理性范畴带入到了社会性范畴。诺拉则将“集体记忆”引入历史学,通过“记忆之场”的研究提出了“历史记忆”对民族身份构建的影响。阿斯曼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记忆”,突出对记忆意义的传承和以此为基础的身份认同。
标志性建筑与文化记忆都是历史与当下交织的产物,标志性建筑既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文化记忆的内容。一方面,标志性建筑保存了记忆的物质片段,是文化记忆的具体化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标志性建筑可以反映建造时代的历史特征,及其在国家形象和民族身份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信美利:通过文化记忆,人们得以确立自我形象,建立并培养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这样的文化记忆需借助多种媒介,标志性建筑便是其中一种。有些标志性建筑作为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将有关过去的记忆储藏下来,在特定时候,记忆会被激发出来并被赋予新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比如一直作为罗马帝国标志的斗兽场,曾两次遭强震损坏;中世纪之初,其中柱石、雕刻等陆续被教皇和贵族拆去建造府邸及教堂;18世纪中叶,因其曾是早期基督徒殉难“圣地”而被赋予宗教神圣色彩。进入21世纪,教皇可以在此竖立十字架举行复活节弥撒,意大利政府也可以在此设置巨幅国旗、举行国庆纪念仪式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就此而言,标志性建筑不仅连通过去与当下,还有可能同时具有多重文化记忆属性。
主持人:正如皮埃尔·诺拉指出,这些文化记忆最终将指向国家与民族的“记忆场所”,这一过程也正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构建“想象的共同体”。这些国家是如何通过标志性建筑来塑造本民族的身份与文化认同呢?
吕昭:为标志性建筑增添强调民族身份和认同的元素。现在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原本是贵族府邸,从19世纪开始成为法国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随着高卢雄鸡这一形象逐渐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象征,第三共和国在爱丽舍宫朝向加布里埃尔大道的大门上竖立了一座金色的公鸡雕像,至今仍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法国标志之一。保护和修复标志性建筑,使其具有的身份和文化意义得以延续。19世纪,法国著名建筑师欧仁·维奥莱-勒-迪克主持修复了一大批历史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等许多在法兰西民族身份中具有重要政治和文化意义的建筑。在标志性建筑中举行纪念仪式,通过仪式向民众传播民族情感,深化国家认同。例如,每年11月11日,法国总统都会在凯旋门下举行纪念一战结束的仪式,为一战无名战士墓敬献花篮,纪念为保卫法国牺牲的军人。
信美利:意大利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塑造源于19世纪初开始的复兴运动,起初一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诗歌、剧作、小说等形式,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1870年实现领土统一,随后展开长达数十年的“塑造意大利人”的工程。在此过程中,标志性建筑以及在这些建筑中举行节日庆典成为塑造意大利国民认同的重要手段。比如,1885年至1911年,在卡皮托尔山兴建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使其成为展现意大利精神的“祖国圣坛”。意大利国庆、统一纪念日等盛大活动,选择在斗兽场或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前举行。标志性建筑如同意大利国旗和其他重要象征物一样,被反复烙印在意大利人的集体记忆中。
3.标志性建筑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将过去与现在甚至是未来相联系,承载着文化记忆,构建了民族认同。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愈发重视对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今人看来,这些标志性建筑还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胡莉:英国通过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话语体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以及打造新标志性建筑,起到塑造自身形象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随着保护权下放到地方,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具有地方与国家双重属性,起到连接个人、地方与国家的作用。再次,公众通过监督管理、志愿服务、学习参观等方式,参与包括标志性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了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依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就业岗位,推动了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
信美利:在人员、资本、物资等加速流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包括标志性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大利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总体上坚持“史实性留存、真实性保护”原则,尽可能保留其中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对原有古建筑进行最小干预。比如对罗马斗兽场的保护性修复,仅对较危险的结构进行审慎修补,采用与建筑外观形成明显对比的红砖材料,使人们能清晰识别古代部分与现代部分。通过保护这些建筑遗产,旨在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热爱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风气;树立国家形象,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促进意大利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吕昭:除了上述标志性建筑对本国民众记忆塑造的作用外,我们还要看到,标志性建筑具有对外传播本国文化与记忆的功能。现在许多人可以走出国门参观、游览其他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了解它们代表的历史与民族文化。例如,法国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每年都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不同文化交汇的场域,推动具有不同文化记忆和民族身份的人们相互了解。
虽然各个国家都致力于通过标志性建筑塑造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身份,但是,标志性建筑所承载文化意义还包含着可以被全人类共享的精神价值。从建筑本身来看,它们体现了人类不同群体、不同历史阶段的智慧、技术和审美观念,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遗产,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创新的灵感来源之一。从建筑被赋予的意义来看,二战以来许多国家都通过标志性建筑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珍视与纪念。例如,原本为彰显法国军事胜利与荣耀而修建的凯旋门就被赋予了和平的意涵。
(本版编辑周晓菲整理)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5日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一位韩国校长妈妈沉痛的真实自白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如果你在中学门口采访一位家长,
问她/他当下最焦虑的问题是什么?
相信有80%家长会回答:孩子的教育。
《哆啦A梦》截图
一直以来,考取985、211高校,都是“完美”家长们为孩子规划好的人生目标,但这样的人生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
最近看了一本韩国作家李柳南写的《妈妈的悔过书》,讲的是一个曾经在教育上误入歧途的妈妈与孩子们和解的故事,读完让我深受触动,也对怎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
身为韩国知名小学教师的李柳南,是出色的教育专家,包揽各种教学比赛第一名,深受家长们的追捧和喜爱;
她的一双儿女,儿子在全校排名第三,女儿就读于知名女校,所有人都羡慕她的家庭事业双成功。
然而有一天,读高三的儿子突然拒绝去上学,读高二的女儿也开始逃课。曾经一双乖巧的儿女,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打游戏、吃、睡,而且视自己的亲妈为最大的仇敌,彻底拒绝与她沟通……
为了让两个孩子重新回到学校,李柳南用尽了方法,劝过、吼过,甚至硬生生给女儿套上校服,送进学校,但都无济于事,即使进了校门,孩子也会从后门溜走。
与此同时,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孩子们的爸爸事业上又出了问题,在巨大的压力下,李柳南三次昏倒被送进医院,但两个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却像看见蟑螂一样嫌恶。
那时候,李柳南觉得她的世界一片黑暗,每天晚上都在想“干脆死掉算了”,她怎么也想不通,培养出无数优秀学生的自己,怎么把一双儿女养成了废柴?
到底是从哪里出错了呢?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无数的家长选择用各种补习班填满孩子的暑假、周末,无数的孩子假期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上补习班的路上。
一些家长甚至会把自己曾经没能达成的愿望加注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一出生就背负着要成为爸爸/妈妈想要成为的人的使命,而不问孩子的感受。
电影《垫底辣妹》截图
故事里的李柳南,曾经也是这样的母亲,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李柳南半工半读上完了大学,并且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是人人羡慕的理想儿女,却忽略了这些压力给孩子们带来的痛苦。
仔细想来,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就好像是在玩养成游戏,选择一个小孩,只要输入各项指标,支付费用升级技能,即可打造出一个完美小孩。
可孩子毕竟不是操控在家长手里的游戏人物,他们有思想有意志,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活着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爸爸妈妈期待的样子。
为了修复和儿女的关系,经过十年的摸索,李柳南通过“教练式辅导”终于成为了“情绪教练型父母”,而这份改变也彻底扭转了她和孩子们的命运。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德曼博士,在过去五十年间研究了将近三千对夫妻和他们的子女后,发现情绪教练型父母的子女会有以下成长。
●优秀的专注力→提升学习能力
●理解他人情绪→优秀的情绪调节
●良好的同侪关系→优秀的社会适应力
●主动、正向的态度→优秀的问题解决能力
●克服疾病、压力→优秀的逆境回复能力
怎样才能成为情绪教练型父母呢?
在接下来李柳南和女儿的相处中,你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让孩子自己去做人生的选择
因为长久以来积压下来的压力,女儿高二那年休学后,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嚎啕大哭,不哭的时候就在家吃和睡,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自信全部坍塌,完全自暴自弃,以至于体重一路上升到了80公斤以上。
李柳南看着这样日渐消沉的女儿,心疼不已。她忽然觉得,考大学、好好读书、这一切,比起一个健康快乐的女儿来说,简直微不足道。
她问女儿,你有没有想做的事,只要是你想做的事情,妈妈都可以帮忙。
在谨慎确认自己不会挨骂以后,女儿女儿吱吱呜呜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想学糕点烘焙。
虽然在妈妈看来这是没前途的工作,但她还是选择支持女儿,交了大笔的学费供女儿去上烘焙课。
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所以女儿学得很认真,没多久就意气风发地通过糕点烘焙技师考试,还考取了两个证书,考上了三所以烘焙著名的大学。
证书颁发那天,女儿神采奕奕地对妈妈说:“妈,我第一次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接下来其他的事也都办得到了!”
知名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说过:爱,是如她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按自己想法初次体验到成功的女儿,不仅获得了自信,也体验到了对人生的掌控感。
那是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虽然没有成为妈妈想要的样子,但女儿开始试着探索自己的人生。
不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设限
在烘焙大学学习了两个月后,忽然有一天,女儿对李柳南说,烘焙应该作为兴趣,而非主修,自己没必要去学校了。
尽管为了供女儿学习烘焙,在家里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李柳南投入了大笔的费用,但李柳南依旧选择尊重女儿的决定。
于是,女儿又开始了在家闲晃的生活。
说是闲晃,但和之前的自暴自弃大不相同,女儿还是安静下来看书,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
经过仔细地认真思索,她决定要成为一名疗愈青少年的心理专家,于是她决定去考取“中央大学心理学系”。
为了考上心仪的专业,女儿开始没日没夜地努力。
然而成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会获得,由于之前休学落下了太多,女儿最终还是落榜了。
失意的女儿决定和妈妈去济州岛旅行放松心情。
在济州岛的沙滩上,女儿用树枝一笔一划地写道:“去美国吧!”
尽管顶着家里经济拮据的巨大压力,李柳南依旧没有驳斥女儿的想法,而是由衷地和女儿讨论着对美国的种种憧憬。
“哇!你想去美国啊!到了美国想要做什么呢?美国是个好地方,还有人称它为希望之地,我也想去!”
得到了妈妈的鼓励后,女儿进一步说:“妈,我想去美国念心理学。”
“你想念心理学啊,现在心理学很热门呢!你一定可以念得很好,念了心理学要做什么呢?”虽然在李柳南当时看来,女儿英语不好,去美国可能连料理生活都成问题,而心理学同样是没前途的行业,她还是耐心沟通去了解女儿的想法。
“妈,你知道我为什么想读心理学吗?当年我虽然有勇气休学,但其他没有勇气又顶着巨大压力的同学,都在一边上课一边吃抗抑郁的药,为了那些跟我一样青春期在痛苦中度过的孩子们,我想通过学习心理学去帮助他们。”
听了这番话,李柳南满心愧疚,生活在高知家庭的女儿,青春期竟然是在痛苦中度过的,也十分庆幸自己没有驳斥女儿,听到了她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来得及让她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通过那次旅行,女儿重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去美国上大学。
为了达成女儿的心愿,李柳南向银行申请了贷款。
女儿也变得积极起来,从办签证到取得大学入学许可,所有事都是一个个找人询问,亲自处理。
出发前,女儿在给李柳南的信中写道:“很感谢妈妈总是帮我拥有远大的梦想,在艰难的情况下还送我到美国念书……我会认真努力学习,一定要成功……”
然而,到了美国三天后,李柳南接到了女儿发来的哭诉信息:“妈,我过得很辛苦,实在待不下去了,我要回家!”
她没有责怪女儿,而是很体谅地回道:“你一定很辛苦所以想回来吧!想回来的话,就回来吧!妈妈只愿你好好地活着,要妈妈把机票钱汇过去吗?”
寥寥数语,却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的。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也是他们有一天想回头时的退路。
这份爱不是你只有足够优秀我才爱你,而是即使你一事无成,我依然爱你。
电影《垫底辣妹》截图
了解了无论怎样妈妈都爱自己以后,女儿决定不辜负妈妈和自己的辛苦付出,再努力一把。
后来,英语毫无天赋的她不仅在美国通过了心理学系的考试,还拿到了全A的成绩单,成功取得了毕业证书。如今的她一边在青少年教育机关工作,一边准备考研究生,朝着更远大的目标迈进。
而很久以后,李柳南才知道,当年给她发短信要回家的女儿,是因为初到美国语言不通过得很辛苦,甚至连要去哪里,怎么买吃的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头一个星期里只靠着朋友给的几片披萨和香蕉勉强度日,在夏天几乎饿得要晕倒了,是妈妈给的安全感,让她咬着牙坚持了下去。
通过十年的时间去领悟教练式辅导,李柳南成功改善了和女儿的关系。
此时你一定很好奇,她同样休学的儿子怎样了。
事实上,她的儿子一样在妈妈的引导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考取了某哲学系研究生,励志要成为一个有深度的小说家,用文字去和这个世界连结。
与孩子一起同行
李柳南在书中讲到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说:父母在孩子生命里扮演的角色就好像马车夫与火车司机。
有的父母是火车司机,孩子们一生按他们设置好的轨道前行,在他们指定的目的地下车;而另一类父母则是马车夫,按孩子的意愿送他们去想去的地方,只在孩子不知道要去到哪里时才给出建议。
大多数父母教养孩子的方法,就像火车载客一般,然而,如果想完全发挥孩子的潜力,父母要扮演的是马车夫的角色。
马车夫型的父母会想着,“你我同行吧,我陪着你一起”,以对方的可能性为基础,呈现的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建议,但不会强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答案。
电影《垫底辣妹》截图
就如同歌德的话:
依照一个人表面的样子去对待他,
他就只能维持表面的样子;
依照一个人的潜力去对待他,
他就能成就他最好的样子。
你想成为哪类父母呢?
推荐阅读:
《妈妈的悔过书》
[韩]李柳南
一位校长妈妈沉痛的真实自白
韩国现实版“天空之城”
来源:新华号中信出版
张周项:还记得辱华的D&G吗?他们把揭发者告了,索赔400万欧元
2023年11月的DG辱华事件,大家还有谁记得吗?
估计不少人忘了,观哥重新梳理下。2023年11月21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G计划在上海举办时尚大秀“ThGShw”。但在大秀前一晚,DG发布一条宣传视频,对中国人很不友好。
这则视频里,一位亚裔面孔的模特用筷子吃意大利披萨和意面,姿势很别扭、语气很傲慢、发音更是奇奇怪怪。眼尖的网友迅速起来,质疑其歧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刻意丑化中国人物。
当有人在I上质疑该视频时,该品牌创始人更是对中国大放厥词:
事情迅速发酵,多名中国模特纷纷发声,取消与DG的合约,不再参与DG的大秀。DG眼看事情闹大,祭出大招“被盗号”,说那些话不是他们发的。
这种鬼话当然没人信,舆论场上从此留下“N”这个巨梗。
时隔三年,昨夜I博主普拉达美食(Di_P),就是当初最早起来揭露DG的米兰博主,忽然发贴,说他们早在2023年就因为这个事被DG告上法庭,对方还要求他们赔偿!
忍无可忍,普拉达美食于当地时间周一向当地法庭递交答辩状,要维护自己的言论自由。
反诉贴文很长,但观哥觉得有必要全文翻译出来,让大家都记住这个为我们发声的账号。
“周一,我们向米兰法庭递交了答辩状,作为对DG起诉我们‘诽谤’的回应。”
“随着美国社会对亚裔仇恨越来越深,再对一桩危害我们言论自由的诉讼保持沉默已经不合适了。我们是一个小公司,我们的创始人也是有色人种,我们希望发出反种族歧视的声音。”“DG发起的诉讼中,称我们应当对他们的损失负责,而我们只不过在2023年因为DG在营销中对华裔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而批评了他们,以及我们还揭露了他们在i账号中的反亚裔言论。”
“事件发酵后,多名中国模特与嘉宾宣布取消参与DG大秀,DG也不得不发布道歉视频。然而,就在事件发生不久后的2023年初,该品牌向法院起诉我们诽谤,要求我们向品牌方赔偿300万欧元,同时向创始人本人赔偿100万欧元。”
“在福德姆法律学院的非盈利组织时尚法律学会协调下,意大利AMSLAvvi律师事务所同意为我们代理该案件,律师费打折。我们创立普拉达美食平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反对种族主义、为整个社区发声,同时督促时尚业提高其道德标准。这是我们很宝贵的经历,我们希望能保护这个平台。”
这起案件应当如何判决,相信米兰法庭会有自己的判断。观哥希望指出的是,种族歧视在任何国家都不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在现代社会发表种族言论,基本上是社死的先兆。
在2023年的事件里,连DG创始人自己都意识到自己踩了雷区,所以才会否认自己发表过种族主义言论。只是善良的我们实在想不到,世间竟有如此____(请填空)之人,犯了错还要怪别人把自己揭露出来。
判决如何,那是米兰法庭要考虑的事情;中国人还会不会信任这家品牌,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