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家德、杨国福、张亮、辣庄……为什么餐饮“店王”都来自黑龙江?
第1429期
“
杨国福、张亮、刘一锅、无名缘、喜家德、辣庄……你或许听说过这些品牌,但未必知道他们创下的连锁业绩:5000家店、3600家店、6000家店、1000家店、460家店、300家店……
冰城串吧、武圣羊杂割、东方饺子王、将军牛排、烤动力、遇见小面……几乎都是所在品类的标志性品牌。
这些中国餐饮的规模化之王、各品类头部品牌的创始人,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黑龙江!为什么?
”
■餐饮老板内参李新洲白刘阳
01
凶猛的黑龙江餐饮军团
▼
先来看一张图表:
无名缘米粉|6000家
杨国福麻辣烫|5000家
张亮麻辣烫|3600家
刘一锅|1000多家
辣莊火锅|近300家
喜家德虾仁水饺|460+家(直营),中国水饺品类代表品牌
冰城串吧|中国烧烤界“北冰城、南木屋”
武圣羊杂割|羊汤品类代表品牌
遇见小面|新派小面传奇
热辣壹号|明星餐饮的成功典范
……
这些中国餐饮目前门店最多的规模化之王,或品类里头部品牌的创始人,全都是黑龙江人!在152万平方公里的白山黑水之间,黑龙江人以干餐饮而闻名。
这麻辣烫品类双子星杨国福和张亮,以加盟模式快速攻城略地,门店加起来有8600多家,这一数量相当于麦肯门店的总和,杨国福最快时一年开店1000家;
这有“饺子界的华为”之称的喜家德虾仁水饺,拥有460多家直营店,把日本企业的精益管理引入到内部体系;
这主战场在北京的冰城串吧和武圣羊杂割,在烧烤和羊汤品类里快速收割消费者认知;主战场在广深的遇见小面更是两年拿到九毛九、弘毅投资等4轮融资,书写了小品类的资本传奇;而火锅领域的刘一锅、辣庄和豆捞坊也以特色铸就了各自的品牌势能……
为什么黑龙江如此“盛产”规模化餐饮品牌?为什么有很多像麻辣烫这样并非东北饮食的品类会兴起在黑龙江?这些老板成功背后有哪些相似基因?
02
为什么他们善于发掘国民品类冠军?
▼
和全国各个活跃经济带都“人满为患”相比,黑龙江堪称“另类”:最近几年,东北三省人口流出情况严重,其中以黑龙江为甚。
走出去开拓,似乎不仅是人的状态,也是当地餐饮生意的写照。
2000年开始,大批东北餐饮人“出关”南下,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东北品牌或饭馆,很多东北老板还走出国门,在悉尼、马来西亚等地开店。
他们善于在消费者熟悉但没有巨头占领的品类里做开拓——一来品类消费者基数大不需要教育,二来品类潜力大更容易冲出来。
即便是起源自外地的品类也被黑龙江餐饮人抢占先机,比如麻辣烫。
除了当地经济困局倒逼人走出去,这或许和黑龙江特殊的区位和包容的饮食文化历史也有关:地处我国极北边区,原本以满族饮食文化为主,后来随着各地官员被发配到此,带来了第一次南北饮食文化的融合;随着山东移民闯关东来到黑龙江,带来了齐鲁文化和鲁菜;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大批俄国人进入哈尔滨地区,带来了俄国饮食文化和西式菜肴。
三种饮食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黑龙江丰富的餐饮品类,也沉淀下来丰富的餐饮资源。
地域文化系列:火锅、齐齐哈尔扒猪脸、得莫利炖鱼、珠河肘子、大马哈炖土豆等
山野系列:干烧核桃仁、刺嫩芽炒鸡蛋、野韭菜包饺子、柳蒿芽炖土豆、黄芪炖山鸡等
民族系列:满族八大碗、杀猪菜、朝鲜族冷面/烧烤、回族全羊席、酸汤饺子、涮羊肉等
乡村餐系列:农家菜一锅烀、茄子炖土豆,现磨豆腐、地产青菜、土猪、土鸡等
小吃系列:各类烧烤、秋林、鸡丝豆腐脑、叉烧火勺、水煎包、什锦元宵等
再加上西餐、日韩餐等丰富的餐饮业态,这也为它在全国走出那么多品类冠军奠定了根基。
在哈尔滨,光饺子馅多达几十种。先前有著名的老都一处饺子馆,后有喜家德和东方饺子王。“羊群效应”刺激了更多的黑龙江人干餐饮,找一个还没有巨头占领的空白品类做领头羊,出现了一批黑龙江籍头部品牌。
03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不喜欢当‘中不溜’”
▼
冰城串吧创始人张利:黑龙江人不管在本地还是去外地,干餐饮就要干出个样子,宁为鸡头不当凤尾,不喜欢当“中不溜”。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黑龙江起步的辣庄,在走出东三省进北京簋街开店时,砸重金做细节,就连后厨里都装了中央空调。
在哈尔滨做了9年餐饮、开创3个品牌的辣庄创始人鲁小旭,曾对内参君过哈尔滨餐饮的生态:“哈尔滨餐饮竞争相当激烈,只要能从哈尔滨走出来的餐饮品牌,大都能在东北或是全国走得好。”
在河南、山东、北京有60多家外卖店的“麻辣壹号”“鲜食小匠”创始人韩兵,也是地道的80后黑龙江餐饮人。在他看来,东北餐饮人做事憋着一股劲儿,你干个面馆我干个饺子店,你有一道特色菜我也要搞一个招牌菜,做事要周正,口碑得做好,不然在老乡圈里显得太“磕碜”。
04
用好“加盟”加速器,兵马未动供应链先行
▼
作为中国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在转型阵痛中经济一度低迷,物价相对偏低,东北菜也以“实惠、量大”而著称,客单价相对较低。对餐饮老板而言,与一线城市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相比,哈尔滨相对较低的试错成本为餐饮创业者提供了更大的周转余地。
而黑龙江走出来的餐饮品牌之所以能动辄上千家店的规模,“加盟”是重要加速器。比如杨国福麻辣烫发展最快的时候每年扩张上千家,业内人士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盟做得好”。
▲数据来源:大众点评网,餐饮品类的丰富性可见一斑。
内参君曾跟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交流原因:“我们最初选加盟商就有严格标准:第一、品德要好;第二、认可我的东西;第三、听从我们的安排,要对加盟商有绝对的领导权。如果这家店卖得特别好,创造了很大价值,但不服从管理,就必须把他踢出去。”
在其他黑龙江餐饮品牌身上,对加盟的严格管控同样如此。更深层次来讲,这也许跟东北人性格有关——比较强势和果断,再加上对“供应链体系+门店运营体系”两手抓,所以能快速形成规模化。
杨国福麻辣烫杀出黑龙江省之后,建立了第一座标准化食品加工厂,后陆续建成6大物流基地+大型现代加工基地,全国范围配送汤底料包涮品,保证加盟店口味一致;
无名缘在建立5万平米的生产基地后,才进军全国;
张亮麻辣烫也提前着手建立了中央厨房;
冰城串吧在2012年只有20几家店时,就在北京建立了支撑100家店的6000平的中央厨房,2015年又建立了10000平的食品加工厂……
冰城串吧创始人张利对内参君:古代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黑龙江餐饮人大多追求“总部连锁,店铺复制、体系支持”,最关注的就是运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的建设。
而这,或许才是东北餐饮品牌走遍全国最重要的内驱力。
“中国餐饮地理”往期回顾:
①深圳篇:餐饮业的深圳现象:8个牛逼老板有6个IT出身,他们全都有“华为精神”!
②福建篇:800米街上几百家店厮杀,福建餐饮人教你最强生存法则
③广州篇:广州餐饮“围城”困局:外地的攻不进来,本土的杀不出去
·END·
统筹丨张琳娟
编辑|师丽丹视觉|陈晓月
6年开出数百家门店,东北新餐饮“排队王”是怎么炼成的?
它是肉蟹煲品类的头部品牌之一,创立短短6年就在全国开出了数百家门店,在大本营东北,更是数一数二的“排队王”。
在这样一个品牌背后,我们又能看到怎样有趣的创业故事?
2023年,天津卫视《创业中国人》栏目曾经出现过一位餐饮人的身影。
这位餐饮人自称创业时吃过无数鸡爪,只要尝一口,便能知道口中的鸡爪姓甚名谁。
结果没想到,节目组真的在现场准备了四个不同国家的鸡爪,让他试吃说出来源。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大家都等着看他牛皮吹破的囧样时,他竟然真的一字不漏地答出来了,让现场所有人目瞪口呆。
这位餐饮人便是沈阳联创集团高级合伙人、总经理肖岩松,他背后的品牌正是多嘴超级肉蟹煲。
肖岩松说,之所以“认”鸡爪这么“出神入化”,是因为创办多嘴超级肉蟹煲前的一个月,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鸡爪做肉蟹煲,自己和团队每天都在试吃鸡爪,吃到扶着马桶吐,人也长胖了近16斤。
近日,《洪波高端访谈》栏目特地去到沈阳专访了肖岩松,听他讲述了多嘴超级肉蟹煲背后更多有趣的故事。
肖岩松谈多嘴超级肉蟹煲背后的故事
视频加载中...
1做年轻人的生意2013-2015年,是全国购物中心发展的高峰。沈阳,东北四城中最早进入购物中心时代的城市,此时已经形成了多个核心商圈,各类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餐饮商机也随之孕育。
肖岩松所在的联创集团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商机,公司几个合伙人决定干一番大事,针对热衷于购物中心的年轻人,做一个“新餐饮”品牌!
所谓新餐饮,就是模式要新,要对新消费人群的味。构思很明确,但选什么赛道切入是一个问题。在试过火锅、烧烤、自助餐等品类后,联创最终却将目光锁定在肉蟹煲上。
为什么是肉蟹煲?
肖岩松告诉我们,2015年那会,餐饮界正好是“单品为王”的巅峰时代,因为经营模式灵活且容易复制,肉蟹煲、烤鱼、煎饼、牛蛙、肉夹馍、小面等大单品店纷纷“冒头”,市场反应很好,联创看好单品的发展,在这当中更是对肉蟹煲情有独钟。
“其实肉蟹煲当时在东北还是属于比较稀缺的小众品类,品牌和门店都不多,但我们觉得,煲尤其是海鲜煲这种吃法是符合东北人口味的,当时我们团队就坚信,肉蟹煲能在东北市场跑出来。”
于是,在反复打磨门店模型和产品结构后,2015年8月8日,一个听起来很“旺”的日子,第一家多嘴超级肉蟹煲在沈阳一方广场诞生了。
这家店没有辜负肖岩松和团队选的好日子,开业第三天,生意就“爆”了,前来吃饭的顾客络绎不绝,门店当天累计等位707桌!火热情况甚至被当地媒体当成热门事件报道了一番。
“开业初期,还是在没有活动的情况下,这在当时的东北餐饮界真的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回想起那时,肖岩松仍然觉得很不可思议,后来他认真了一下原因,发现竟是“天时、地利、人和”,误打误撞地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用对的方式做了对的事情。
当时多嘴开业的商场正好是报社、电视台等媒体单位集中的区域,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以及当地的报社等都在附近,所以门店经常会有记者光顾。有的记者吃完后觉得不错,就会写一些报道或是直接回去带摄影师来拍摄。
在互联网传播还没现在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多家主流媒体自发地进行视频和文章报道,对多嘴的走红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多嘴超级肉蟹煲店员在和顾客互动
多嘴抓住了微信朋友圈崛起的红利期,吸引了大批追赶潮流的年轻人。
肖岩松回忆道,当时多嘴主要做了两个动作,第一,门店装修上,用了时下最火的工业风,吸引年轻人来打卡。第二,率先引入了一系列互动游戏,让顾客觉得新鲜有趣,自发拿起手机发小视频、发朋友圈扩散。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发现有55%的顾客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认识多嘴、并对它产生兴趣后才到店体验的。”
2“高铁时代”和“冷静期”一直以来,东北的本土餐饮品牌大都雄霸一方,走出东三省、走向全国的并不多。
创办多嘴时,肖岩松和团队给它定的“小目标”也就是做到东三省,完全没有想过要做到全国。“当时我们觉得,多嘴能实现这个‘小目标’就已经很牛了。”
没想到,他们还能更牛。
第一家门店成功后,多嘴陆续开出了第二、第三家门店,成为年轻人聚会打卡的“潮牌”。很快,沈阳这个火热的新餐饮品牌,也在当地餐饮圈传开了,寻求加盟合作的创业者蜂拥而至,要把多嘴带到哈尔滨、长春、大连……
多嘴的“小目标”就这样轻松地实现了,但故事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
寻求合作的创业者依然从全国各地汇聚过来,是坚守在东北地区当“龙头”,还是走出去博更大的机遇,为品牌、也为东北餐饮争光?
肖岩松和团队最终选择了后者。用肖岩松的话来说,确定了全国发展的策略后,2017-2023年间,多嘴就进入了“高铁时代”,一切以速度为主,全速发展。
仅2017年一年,多嘴就在全国新开了102家门店。这个拓店速度就是放在今天,也足够让人惊讶。但干餐饮,跑得太快,也容易出问题,比如,无暇顾及市场的变化。
在问题爆发前,肖岩松和团队及时踩下了“刹车”。2023年,他们主动放慢脚步,进入了长达半年的“冷静期”。
据肖岩松回忆,在这段时间里,他和团队每天都聚在一起,梳理过去四年发展的得与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全部敞开来谈,再一起探讨怎么才能把这锅肉蟹煲做得更好。”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猛然发现,市场变了。
短短几年间,市场上的肉蟹煲品牌和门店已经翻了几番,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同时,随着品类的成熟,顾客对肉蟹煲的热情也日趋平稳。
多嘴自己的客群以及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第一批陪伴多嘴成长起来的顾客,已经普遍从22-25岁变成26-29岁,进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消费需求和原来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近两年吸纳的一批“后浪”粉丝,她们的消费需求又和“前浪”粉丝有很大不同。
内外夹困的环境下,不进则退,下一步该怎么走?肖岩松和团队再次面临选择。
“有人劝我们别做了,但我们没办法放弃。多嘴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赋予我们很多力量,只能顶着压力坚持下去,当时也真的是相信,未来品牌和品类都会更好的。”
3“二次创业”:多嘴超级肉蟹煲诞生原地踏步的坚持没有意义。
怎么强化多嘴的品牌特色,加深在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怎么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消费需求,既给新粉丝新鲜感,又给老粉丝时代感?品牌升级,成为肖岩松和团队当下必须解决的难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肖岩松把这个过程笑称为“二次创业”。而后,在将近一年的段时间里,他和团队不断深入一线,了解市场需求,同时联手国内顶尖的策划团队,打磨新的门店模型。
2023年底,全新升级的“多嘴超级肉蟹煲”诞生了。相比多嘴肉蟹煲,多嘴超级肉蟹煲在定位、产品结构和门店模型上,都被肖岩松和团队赋予了更多创新和思考。
△升级后的国潮店,以财神IP为主打
比如,在产品结构上,多嘴超级肉蟹煲只保留了原来30%的经典产品,其余70%的产品都进行了迭代。
一方面,新增“超级系列”产品,包括超级肉蟹煲、超级海鲜煲等,相比于经典的肉蟹煲,内容更丰富、视觉和味觉冲击更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辣卤、烧烤、甜点等产品。
在门店模型上,为适应不同客群的需求,多嘴超级肉蟹煲经国内顶尖设计团队全案操刀,衍生出国潮店和时尚店两个不同版本的店型。
国潮店的内核在于潮文化与新食界的碰撞体验,面向的主要是追求潮流和个性的新生代消费者;时尚店的内核则定位为光怪陆离下的身临其境,面向的主要是家庭客群,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顾客群体沟通。
△光怪陆离的时尚店
“‘超级’这两个字有很多意义,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赋予品牌力量,代表多嘴是有力量的,也给我们团队更多信心。”
这股力量到底行不行?市场很快给了他们答案。在最近的两个月时间里,多嘴超级肉蟹煲的门店销售额普遍比同期一代店面增长30%左右。
“市场认可了!”肖岩松和团队很激动。
2023年初,他们开始着手全国门店的升级。按他的计划,2023年上半年前,全国几百家多嘴门店可以全部升级为“多嘴超级肉蟹煲”。
在这个基础上,重点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陕西、安徽、河南、江西等区域市场,持续拓展甘肃、江苏、宁夏、青海、福建、湖南、湖北等市场,“3年内再拓100家店”!
4肉蟹煲的“天花板”和多嘴的责任今天,多嘴的故事还在继续,但,什么时候是终点?或者说有没有终点?
“二次创业”的时候,肖岩松和团队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近两年,肉蟹煲品类的发展从一开始的狂野逐渐回归理性,很多朋友都和肖岩松说,肉蟹煲的产品太单一了,已经到极限了,让他见好就收。
肉蟹煲已经触到“天花板”了吗?肖岩松不这么觉得,在他看来,任何品类发展都会经历高低起伏,品类再单一,也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单一,而麦当劳、肯德基已经在中国存活三十几年了,一直发展得也很好。
△超级肉蟹煲
“我们一直坚信一点,只要我们永远跟多嘴的消费者站在一起,把他们的功课做足,随时适应他们的变化,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多嘴就不会有问题,这个品类也不会有问题。”
在他看来,责任感很重要,他一直给自己和团队一个使命,就是多嘴要代表肉蟹煲,“只要我们咬牙坚持,越做越好,这个品类也会越来越好。充满这种责任感,即便品类会经历风雨,品牌也会很扎实。”
当然,对于肉蟹煲品类,肖岩松也有自己的一些担忧。他最担心的就是品类里的玩家们模糊了方向,丢了核心的内容,乱做加法,把市场搞乱了。他认为,此时必须有个品牌站出来给大家做榜样、引领品类健康发展。他希望多嘴能成为这个头牌。
但成为头牌的关键,并不是看你营销做得多好,或是门店有多少,而是看你的根基有多扎实。
肖岩松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正一步步把多嘴做实做深,包括产品、管理、体验等。
“我们希望能把多嘴做成一个百年企业。当然,这条路会很难,因为你必须经常去变,不变就会被淘汰。我经常和团队说,我们每天都是在刀尖上行走的人,不能有一丝的停歇。以这样的心态来迎接每一天,我相信多嘴会走得很远。”
来源红餐网
记者杨丽霞
视频罗庄
四川人酸了,19年开店6000家,没想到麻辣烫第一股,竟来自东北?
作者:秋叶大叔编辑:静静
我是没想到,一碗麻辣烫,也能撑起一个IPO。
热过了“奶茶第一股”、“鸭脖第一股”,又传来了“麻辣烫第一股”的消息。
最近的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一旦通过上市审批,杨国福有望成为“麻辣烫第一股”!
后疫情时代,这个消息无疑给了餐饮人一波鼓励。
平平无奇的麻辣烫,竟然也被玩出了花,跨过了上市的门槛。
那么问题来了,全国遍布的麻辣烫,为何偏偏是杨国福?
01
从诞生到上市
“麻辣烫第一股”竟来自东北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麻辣烫这种麻麻辣辣的口味偏重的食物,是火锅的平替,源于长江之滨。
没想到,正是它简便而实惠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各城市的街头小巷。
作为中国麻辣小吃界的佼佼者,杨国福的店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麻辣烫首选。
但大家没想到吧,即将成为龙头的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是个东北人。
他15岁就离开学校,因为家里条件差,辍学后,杨国福为了赚钱,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烤鱿鱼、卖水果、开小卖部,摆过路边摊,但都没赚到什么钱。
“麻辣川江流进我的梦想,创业的豪情在心中激荡”。
2000年,一次在街头与麻辣烫的偶遇,杨国福夫妇便与麻辣烫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哈尔滨的麻辣烫都是四川风味的,虽然好吃,但是很辣,不太能吃辣的杨国福,想做一碗好吃但不太辣的麻辣烫。
于是便萌生了创业自己干的想法,创业初期,在自己租的地下室研究做汤底,不是炒糊就是被质疑“不是麻辣烫”,备受打击频频受挫。
在他们夫妇的不断摸索和试错下,几波开张停业中研制出最终配方,用骨头熬制的高汤为底料,加入数十种香料和牛奶,最终得到的顾客的认可。
紧接着在2003年,杨国福麻辣烫第一家直营店在哈尔滨永和街成立,那个时候还只是个简单的名字:杨记麻辣烫。
2004年,杨记麻辣烫正式更名为杨国福麻辣烫。
有没有发现,在餐饮行业,很多人是无师自通,打造个人品牌是让自己的生意知名度越来越高的方式,那就是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自家的店,注册自家的商标。
很快杨国福麻辣烫在当地就小有名气,杨国福身边的亲朋好友也都想加入,于是杨国福便让他们都用上了这个招牌。
2010年,杨国福加盟店突破1000家。
一切都很美好,但2023年疫情来了,消费遭受重创,餐饮首当其冲。
从海底捞到茶颜悦色,纷纷忙着关店,杨国福麻辣烫却展现出它强大的韧性,士气不减,完成了1471家新签门店,同比2023年增加了48%。
截至到目前,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店已超过6000家,遍布全国三十多个省市,且已经踏足海外。
对比同行,杨国福的加盟商真的可以说:“幸福就是一碗可以喝汤的麻辣烫”。
问题是,怎么做到的?
真的是“只要选好地址,加盟杨国福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吗?
今天就好好聊聊,深耕麻辣行业近二十载,从最初永和街的杨记到IPO门前,这一碗东北麻辣烫,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02
千军万马过大桥
杨国福麻辣烫是怎样突出重围的?
任何一个品牌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有人说,四川人发明了麻辣烫,而东北的杨国福夫妇则再造了麻辣烫。
杨国福认为,要做企业就要做品牌,在打造品牌的路上,杨国福花心思花精力,做了其他老板没有做的事。
在企查查上,搜索“麻辣烫”,随即出现了32万条相关企业信息,杨国福麻辣烫却遥遥领先。和大多数餐饮老板不同,杨国福没有止步于麻辣烫店主,而是要做一家麻辣烫企业。
从2003年到2023年,“杨国福”靠的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一步步地累积。
1、汤底创新,打造“可以喝汤”的理念
杨国福坚信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美食,既是在东北起家,必然要经得住东北人民的考验,那就从传统红汤开始改变。
在多次尝试中,杨国福选择用熬制的骨汤代替麻辣红汤,创新性地加入了新西兰进口奶源,汤鲜味美,香浓不腻,辣而不燥,杨国福打造了“可以喝汤的麻辣烫”,有了这个差异化定位,杨国福麻辣烫可以说是一炮而红。
2、称重计费,开创全新售卖方式
据杨国福回忆,最开始的麻辣烫还是按碗卖的,3元、4元、5元一碗。
后面随着房租和人工等成本的逐渐上涨,杨国福再次创新性地推出了称重计费的售卖方式。
实现菜品自由的同时,还实现价格自主。吃得多则价格高,吃得少则价格低,丰俭由人。
这使得杨国福麻辣烫不仅解决了成本问题,还凭借独特的称重计费方式,开拓了全新的麻辣小吃市场,以至于被行业内其他人争先模仿。
3、统一门店形象,形成品牌认知
为了改变街头小吃摊的环境,杨国福麻辣烫率先搬进干净整洁的门店。
但由于门店激增,又缺少品牌规划,问题也随之来了。
2014年,杨国福麻辣烫找国内知名设计公司,针对店面形象进行全面升级。所有加盟店统一的风格,很快让消费者们形成了品牌认知。
即使你没吃过,也应该看见过它们标志性的店面,和简洁明快的暖色调装修,以及店内“幸福味道始于杨国福”的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4、打造供应链体系,把握核心竞争力
麻辣烫始于四川,杨国福便带着麻辣烫回归四川。
“想走得更远,只有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杨国福深知供应链对餐饮行业的重要性,2023年便投入4亿元,将研发生产中心建在四川成都,更贴近食品调味品原料产地。
在这里可以实现从投料到出品的全自动化处理,单班次的生产规格能满足1.2万家加盟店的调味料需求量。
配合杨国福集团打造的全程物流体系,全面提升了加盟商门店的标准化程度,同时有力保障消费者健康。
食品品质高了,生产效率高了,市场竞争力便起来了。
5、要野蛮扩张,更要标准化管理
在杨国福麻辣烫加盟火爆的早期,多是亲朋好友加入,由于加盟制度的宽松,导致出现了较多问题。
于是,杨国福暂停加盟,开始在加盟方式和管理模式重下功夫,此后杨国福麻辣烫便有了统一的标准,以及全新的扩张速度。
致力于服务每一位加盟商,分别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给予全程支持的同时,还有“五大统一”的要求:
商标标准化、装修风格、食品品质和口味标准化、产品宣传标准化以及操作和服务规范标准化。
用个人品牌赋能企业品牌,用企业品牌强化个人品牌,用标准化管理规划公司的战略,凸显品牌,杨国福的麻辣烫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03
杨国福能成为下一个海底捞吗?
品牌越大,越是要坚守底线。
前几年个别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店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众多争议。
杨国福回应说:会增加对加盟店的监督力度,绝不容忍更不会姑息。
每次在曝光此类事件时,餐饮品牌的反应都是相似的:发布道歉信——门店停业整顿——承诺保证。
可是,风波过后,这些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食品安全是餐饮界的生死线,品牌一旦踩线,消费者是绝不会容忍的,想要重拾品牌形象将会难上加难,就比如去年315期间的曼玲粥事件。
确实,餐饮行业从原材料到加工到出品,中间有着太多的微小细节,稍不注意,就会翻车。
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杨国福麻辣烫有众多加盟店,上市之后还会继续做大规模,如何在规模变大时保持住企业的管理水平,的确挑战更大。
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品牌,一定是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用心服务的企业。
可以拭目期待一下,杨国福会是下一个海底捞吗?吃过杨国福的朋友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