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一个家常菜品牌的自我修养
今天中午,校长在办公室吃着优粮刚刚上线的新菜毛血旺和黑椒杏鲍菇鸡柳,热泪盈眶,太特么好吃了,终于不用每天吃那老几样了.....等等!好像当年那老几样刚上线的时候我也是吃得热泪盈眶啊,现在反而还有些怀念当年被下线了的那些菜品呢。
随手可得的时候被百般烦腻,随便一个新品都能够夺取宠爱,消失许久之后却被万分思念,也许这就是家常菜的宿命吧。
家常菜,听起来索然无味,然而却是大家平日里最习惯的品类,消费频次绝对远超各种特色菜系。而主打家常菜的餐饮品牌却很少见,大概是因为只有堂食的年代,既然下一次馆子,总得吃点儿平时家里吃不到的吧。
然而现在随着外卖时代来临,而外卖面向的场景恰恰是日常用餐,所以主打家常菜品牌也应运而生。优粮生活作为家常菜品牌的多年老兵,校长也是有几句话要与同仁们聊聊的。
1、吃得好吃≠吃的习惯
餐饮行业大部分人都坚信营销的价值有限,产品才是王道,以西贝为代表的好吃战略永不过时。话是没错,但是放到家常菜领域,这个理论就没有那么笃定了。好吃只是一时的感受,习惯却是永恒的力量。
烤鸭固然是很多人的心头好,然而天天吃烤鸭很快就会”吃伤";洋气的西餐总是让人食指大动,然而一个中国胃去国外待上两周,也会想念家乡菜到崩溃。但是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西红柿炒鸡蛋之流虽然永远是让你打不起精神来享用的,但就算连吃数月也不会别扭,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所以作为家常菜品牌,与其去追求惊艳的口感,不如恪守中庸之道,做顾客最习惯的体验。因为,”吃腻”会暂时性损失顾客,”吃伤”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损失。
优粮生活做客户回访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反馈就是:”说不出哪道菜特别好,但是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一定会看看优粮生活。”在我们看来,这就是对家常菜品牌的最高评价啦。
2、打磨爆品不如推陈出新
上面说到”吃腻”的问题,也确实是需要解决的。家常菜和特色菜逻辑是相反的,特色菜品贵在口感刺激,口味特色,把一个单品打磨到极致,让全城人民时不时来大快朵颐一番就足以赚得盆满钵满了。而家常菜是照顾周围一小撮固定客户的日常饮食,菜品打磨得再惊艳,反而会加快客户吃腻的速度。
所以作为家常菜品牌,必须要做的就是让产品的选项足够多,更新足够快,尽可能的通过增加单品来延缓顾客对整个品牌”吃腻”的时间。如果能够在顾客每当要吃腻所有菜品的时候,恰好就能够推出适销新菜品,这场顾客保卫战,你就赢了。
所以优粮生活的研发部门从来不会对单品过于锲而不舍,大家的考核标准永远是更新速度。当然,上线的一定得是大家吃得惯的靠谱菜品哦。
3、哪里应该严格执行,哪里应该留有余地
对于传统餐厅来说,如果一家湘菜馆给一桌客人发的碟子大小颜色不一,那么没有人会在意。但是如果一家港式烧腊店里出现了山东戗面馒头,那么这个问题就会非常严重。碟子只是细节中的细节,不大会影响顾客对品牌的总体印象,而产品绝对不能乱动,那是品牌特色的基石,基石被撼动了,这个品牌的价值就会受到巨大的损害。
作为一个”没有特色”的家常菜品牌,这个逻辑恐怕需要颠倒过来。优粮生活曾经有一个加盟店为了节省成本而把定制餐具三件套换成了市场上常见的简装竹筷,我们发现后直接就把这个店关掉了,因为作为一个无法让顾客体验堂食形象的外卖品牌,包装就是品牌的全部展示面,这个展示面出现了问题,会直接导致顾客对品牌的价值感受降低。所以操作流程、切配标准、品牌元素相关的一切,我们绝对要一丝不苟的执行到位。
但是对于产品,我们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我们欢迎任何员工、任何加盟店甚至任何顾客提出任何新菜品建议和菜谱,我们来做标准化,纳入供应链。只要我们觉得有人会爱吃,都不介意一试,因为家常菜品”贵精更贵多”,SKU的持续更新和流动才是我们产品体系的生命力。
4、当我们谈复制时我们复制的是什么?
最近校长在负责京外加盟事务,加盟意向者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担心北京的菜品体系复制到我们这儿,当地人会对口味不接受啊。”
校长要说的是,家常菜品牌的核心价值永远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菜品。优粮生活菜单上的菜,别人模仿起来倒也不费力,难的是像我们一样做到一个厨师一天能搞定400人的餐,30平米5个人能搞定过万的营业额,菜品常换常新,而且同一种菜品口味的持续稳定。
做到以上几点,需要极为复杂的标准化体系以及业务支撑系统,而这些才是优粮生活真正要复制的东西。有了这些”基础设施”,就可以很容易的将本地口味标准化后纳入菜品体系,使品牌在不同的地区生根发芽。
锦鲤便当:什么样的特色餐饮加盟店更受欢迎?
很多人都喜欢吃特色美食,因为大部分的人只会制作几种寻常的家常菜,去特色餐饮加盟店中能品尝到不一样的美味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是,并非每一家特色餐饮加盟店都会门庭若市的,下面就来看看什么样的特色餐饮加盟店会更受欢迎。
什么样的特色餐饮加盟店更受欢迎?
1、装修舒适的店
服务一流的特色餐饮加盟店的装修不一定要豪华,但是整体上要干净整洁让人感觉十分舒适协调,店内桌椅摆放的间隙合适,不会让客人坐下以后感觉拥挤不堪,制作食物的操作台干净明亮,让消费者对卫生方面十分放心。装修使用的色彩宜是暖色调,容易刺激消费者的食欲,从而能更好的品尝店中的特色美味。
2、品种丰富且口感好的店
既然经营的是特色餐饮加盟店那么店中所提供是食物都要具有一定的特色,要么在外型或食用方式上有特色,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要么在口感风味上有特色。要想让特色餐饮加盟店受欢迎,还要能提供丰富的品种以及良好的口感,否则即便再有特色也难以吸引食客。
3、经常做促销活动的店
没有哪一个消费者不喜欢促销活动的,因为促销能让大家以更优惠的价格品尝到更多的美味,所以当开业、店庆以及新品推出时,如果能够适当的做促销活动,那么这个特色餐饮加盟店一定会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相信每一个投资特色餐饮加盟店的人都希望能够成功经营自己的店,但是要想获得成功,拥有众多的食客则是重要的基础,所以,除了要找一个值得相信的特色餐饮加盟品牌来投资之外,还要在装修、保持食物的口感方面做好,确保自己的店让大家喜欢。
舌尖英雄多城关店,味知香单店年毛利6820元,到底谁在吃预制菜?
这是新消费智库第1766期文章
作者:焦逸梦
来源:新消费智库
新消费导读
近日,陆正耀的预制菜品牌舌尖英雄迎来了多城多店关闭,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而此前有加盟商爆料称开业4个月,还没有赚回电费,不少加盟商表示,当前门店复购率比较低,只有9.9元的产品销量较好。
同样地,有人给预制菜C端品牌、上市公司味知香算了一笔账,2023年年报显示,味知香共有1319家加盟店,贡献了3.46亿元营收,平均每家加盟店年营收为26.23万元,而加盟店平均毛利率为26.01%。这么算下来,每家门店的年毛利润只有6820元。
一边是预制菜的热度居高不下,一边是预制菜C端连锁品牌们复购、盈利不理想。于是,不少人发出了灵魂一问,C端预制菜会不会是伪需求?
我们认为,既然是聊需求,那必然要了解用户。有人称,预制菜的目标客群主要是三类人,年轻人、宝妈、老人。
为此,我专门在一个工作日上午去了一趟线下超市,这个时间段超市里老人居多。超市里有两个预制菜的专区,一个是预制菜的立式冰柜区,里面有手抓饼、酸菜鱼等各类冻品预制菜;一个是切配好、抹好调料、配好辅料的预制菜冷藏区,保质期是3天,里面有小炒鸡胗、宫保鸡丁、黑椒牛排等短保类预制菜。不过,这两个专区很少看见老人,老人们都聚在新鲜蔬菜和肉类售卖的区域。
当我询问冻品预制菜销售情况时,超市工作人员告诉我:“快手菜可难卖了。”而保鲜3天的冷藏预制菜,情况则稍微好一些,有年轻人在询问购买,该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买这种冷藏预制菜的年轻人上班族居多,菜都切配好了,6-7元一个菜,几分钟就能炒完。”
从这家线下超市的情况来看,好像还是年轻人在买预制菜,那么其他群体到底是不是预制菜的客群呢?而且关于预制菜的目标客群到底是厨房小白还是精通厨艺的,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本期我们就和几个吃过预制菜的用户聊了聊,他们中有年轻人、老人、宝妈。有人一日三餐都是预制菜,有人只节假日买预制菜,有人担心预制菜不健康,有人则认为预制菜才是健康的。一起来看看吧。
新消费智库实拍武汉舌尖英雄一门店
每天都吃预制菜
一日三餐不重样
菜王32岁策划
坐标上海。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吃过隔夜菜,其实这就是预制菜。预制菜一直都存在,菜市场的净菜、过年的包子、熟食店的烤鸭,迎合的的都是人们追求方便的心理。
我自己会做饭、而且厨艺还不错,我选择预制菜,第一是工作忙、为了节约时间,第二为了吃一些菜场买不到的食材。
现在我一天三顿都用预制菜解决,早餐速食面、鸡蛋饼,中午煎三文鱼段、皇帝鱼、牛排,晚上佛跳墙、手抓羊肉等等,可以选择的太多了,我可以每天吃得不重样。
冰箱一空我就会囤满各种预制菜半成品,不过我买预制菜的思路可能和一般人不一样,我会主动去找渠道,找配料表比较干净的冻品。举个例子,我吃的一款昆仑山雪鸭,里面的配料表有西域雪鸭、食用白砂糖、食用盐、沙姜、南姜、洋葱、橘子黄、香辛料,没什么添加剂。
还有呼伦贝尔草原的熟食牛羊肉,是朋友从内蒙寄给我的,热一热就能吃到饭店的美味;还有一款专门供给米其林餐厅的皇帝鱼半成品,不用加任何调料,蒸5分钟就很鲜美。作为最讨厌处理食材尤其是鱼的我,皇帝鱼可以说是我的心头爱了。
图片来源:菜王小红书账号@不会做只会吃的预制菜王
我试过很多国内预制菜,目前不太推荐。平常菜市场买不到的顶尖食材、需要厨艺辅助的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预制菜品。
我买的预制菜单价一般在100-300元之间,我认为,即便是普通一点的预制菜一天花50元,也比在外面一天花50元伙食费来得干净卫生。
每天上班都带饭
偶尔买硬菜预制菜
妍妍33岁媒体记者
坐标武汉。我经常自己做饭,偶尔会买一些工序复杂的硬菜类预制菜。
做媒体,经常为找选题焦虑,有时还要熬夜写稿。但只要不熬夜,我每天都做饭,第二天带到公司用微波炉热一热吃。
我觉得自己做饭好吃健康,大多数时候我会做可口的家常下饭菜,偶尔也会做健身餐。而且,我做饭也快,平时提前在社区团购平台上买菜,或者下班在小区门口买,回家20分钟就能搞定了我一个人两顿饭的菜。
所以,那种家常菜类的预制菜,我用不上,也从来没买过。
我会买一些硬菜类的预制菜,比如夏天买小龙虾,冬天买牛腩,都是100元三份的那种。我一般都是看直播带货时,偶然遇到了就买,也没有持续性复购。买回来一般是一个人边追剧边吃,或者叫上朋友来家里吃,遇到好吃的,我还会给父母买。我买预制菜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好吃。
别的硬菜预制菜我也没怎么买过。因为我吃硬菜的途径其实很多,比如我平时基本每周都会餐厅饱餐一顿,我父母在武汉也可以过去吃大餐,并且我自己也会做很多硬菜,我照着菜谱也都能做出来,比如周末休息时,做土豆炖牛腩、红烧基围虾、烧鱼、炖各种汤等等。
我对预制菜需求不太强的原因可能是我喜欢做饭,工作忙碌我也会尽量抽时间做饭。有的人把做饭看作麻烦,我却用做饭减压,每次做饭我都感觉很放空。能暂时从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抽离出来,洗菜、切菜、爆炒,一气呵成,香气四溢,生活热气腾腾了,我也满血复活了。
仅周末做饭
偶尔买薯条、蛋挞类的预制菜
洋洋27岁工程造价员
坐标武汉。我自己会做饭,但做得不多,会复购薯条、蛋挞这种偏零食类的半成品预制菜,图的就是方便、省事。
我的工作时间是朝九晚六,我自己效率比较高,加班较少。但我有同事总是来频繁打扰我,打乱我的工作节奏。有时,公司还会占用下班时间开会,甚至还要考核会议内容。我感觉这班上得疲惫,每天临近下班点,我就数着倒计时下班。
这个时候回家如果做饭的话,加上通勤、做饭,还有洗碗涮锅的时间,忙完就到7-8点了,就占用了我休息娱乐的时间,所以我工作日一般都不做饭,都是点外卖。但是外卖点多了,有选择困难症,有时也不知道点啥。基于此,我认为预制菜或许也是一个新的选择。
于是,我就去买了酸菜鱼预制菜,它贴心地把鱼、调料、菜都弄好了,我直接煮就好了,很方便。但吃完后,第一,我觉得不好吃,第二,虽然看起来是我自己做的饭,但整体下来,我很难有幸福感。但像薯条、蛋挞这种半成品,简单操作就能吃到,感觉还挺有成就感的。
我也在超市见过那种切配好的3天保鲜的预制菜,这种我更不会买了,你说我都准备好要做饭了,我还差切那两刀的时间吗?而且这种切配好的价格更贵,不划算。
但最近一两个月我每周周末都会做饭,因为身体不好得补补。虽然我还是嫌做饭麻烦,但没办法。实在是很羡慕那些成家的家庭,有人给做饭吃。
图片来源:海底捞官微
自己做饭很简单
偶尔也买硬菜类预制菜
兰花中老年职工
坐标天津。我和老伴算是中老年职工,我们有两个孩子,大女儿的孩子上初中了。平时我们自己在家,又要上班又要做饭比较忙,一般都吃得比较简单,就简单对付一下。
我们是从大女儿给我们买梅菜扣肉开始接触的预制菜,我们买过梅菜扣肉、猪肚鸡、酸菜鱼,要么开袋即食,要么简单加热就能吃了,非常方便,还能吃到一些不会做的荤菜硬菜。
节假日的时候我们也会买预制菜,主要买一些工序复杂的硬菜。每次节假日孩子们回来,我们都高兴,年纪大了,爱热闹,想做一大桌子菜让他们吃好。但我们精力有限,再加上有时候也变不出新花样了,所以会买几个预制菜。如果孙子、孙女也回来,就会再买一些薯条、炸串这些小孩爱吃的半成品,外面的油我们总怕不干净,买回来自己做放心,孩子们也吃得开心。
但对于节假日的硬菜类预制菜,我们最多买个梅菜扣肉、四喜丸子,无论如何,鱼和排骨类的预制菜我们是100%不会买,孩子们难得回来,做鱼炖肉是节日的仪式感。
对我们这些中老年人来说,预制菜还是很方便的,但我们对它的品质和健康问题还是比较担忧。希望商家能出一些新鲜好吃、干净卫生的预制菜。
经常点外卖
只买简单复热类的预制菜
某用户28岁金融分析师
坐标上海。我不会做饭,我这个工作很忙、任务也重,经常没有休息日,熬夜是家常便饭,我一个人吃饭的场景比较多。我是在疫情封控期间接触到预制菜的,它很方便,适合我这种追求效率的打工人。
我一般都是在盒马、叮咚买菜、山姆等生鲜平台上买预制菜,没有什么品牌忠诚度,就是跟着平台买,单价一般在50-150元,像酸菜鱼、水煮肉、小龙虾这种简单加热就能吃的菜,我都买过。但买的最多的还是午餐类复热型中式菜肴。
我看生鲜平台上也有那种配好菜、需要加工炒熟的预制菜,但这种我一般都不买,因为它只是准备好了食材,还要我自己加工做熟,这个加工过程就变长了,对我来说,失去了预制菜的意义,也变贵了。
图片来源:盒马官微
有些人会担心预制菜不健康,其实是缺少了解,预制菜都是经过工厂生产出来的,都是符合食品标准的。
解封以后,我又回归了外卖,预制菜大概会半个月吃一次,毕竟我对吃饭的要求就是高效,忙碌时,外卖更高效、更适合我。偶尔会用预制菜调节一下。
对我来说,外卖、堂食、中式菜肴预制菜都没有差别,只是目前预制菜的种类没有堂食丰富罢了。
孩子小不敢尝试预制菜
上学后托管了也不需要
聪聪33岁职场妈妈
坐标郑州,我是一个职场妈妈,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了。我自己吃过预制菜,但没敢让孩子尝试。
曾经,我也当过三年的全职宝妈,那个时候就是我一个人照顾孩子,直到孩子上幼儿园。确实,有时候做饭,时间是很紧张的,你要洗菜、切菜、做菜,同时还要担心小孩。但即便再忙,也要坚持自己做,因为给小孩吃东西还是要很讲究的,特别是6岁以前的小孩。
我们小孩3岁前,预制菜还比较少,但即便有,我也几乎不会考虑。有很多担心,担心食品安全、担心菜不新鲜、口感不好。除非实在没办法了,就带着孩子直接到楼下餐饮店吃饭,或者点外卖。
孩子是在北京上的幼儿园,北京几乎所有幼儿园都有三餐两点,两点指的是上午加餐和下午加餐,小孩需要少食多餐,很方便,不需要家长操心。
现在孩子大了,饮食上可以适当放开了,但我们也没给孩子试过预制菜。
孩子上小学以后,中午一般都不回家吃饭,要么学校管饭,要么交给托管班。甚至晚上也可以交给托管,家长什么时候有时间再去接。我们小孩就是中午在托管班吃饭,晚上她奶奶接她回家,所以也不怎么需要预制菜。
其实预制菜解决了方便的问题,但作为新兴的事物,我们家长目前还比较担心,不敢尝试。
和这几位用户聊完以后,我们来试图解答一下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C端预制菜到底是不是伪需求?目标客群到底是厨艺好的人还是厨房小白?到底是什么群体在买预制菜?
我个人偏向于,C端预制菜并不是伪需求,只是国内预制菜行业刚刚发展,产品和市场教育做得还不够好。因为目标客群也尝试过了,但复购没起来,和开头舌尖英雄加盟商爆料的一致。
不管是小白还是会做饭的人都会买预制菜,只是偏好不同,厨房小白愿意买简单加热型的预制菜,精通厨艺的用户则愿意买一些硬菜、好的食材。
那目标客群到底是宝妈、年轻人还是老人?其实目标客群就是一群想做饭省事的人,和年龄、社会身份没有太大关系。他们当下对预制菜核心诉求就是要新鲜可口卫生健康。翻看小红书,其实有不少年轻人在尝试各种平台上的各种预制菜,但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这常常让这些年轻预制菜用户烦恼。
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但现阶段国内预制菜的热度起来了,后续的产品还没跟上,预制菜还有很多问题要克服。当人们提到国内预制菜,能共同想起一两个大众安心信赖的品牌时,国内预制菜可能才可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堂食、外卖、做饭之外的又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