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点龙头,门店扩张提速
公司概览:
中式面点速冻龙头,跑马圈地正当时公司于2003年3月在上海创立,专业从事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销售面点系列、馅料系列以及外购系列产品,具体包括包子、馒头、粗粮点心、馅料以及粥品饮品等共近百余种产品,是一家“连锁门店销售为主,团体供餐销售为辅”的中式面点速冻食
品制造企业。
2001-2008年:激情启航,打造供应链及品牌基础,探索加盟模式加快门店扩张。2001年,公司创始人刘会平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开设了一家“刘师傅大包”,正式踏上中式面点之路,并于2003年更名为“巴比馒头”,进行第一次品牌升级,实行营养早餐品牌连锁经营。2005年,公司全面放开连锁加盟,并于2007年成功研发冷冻成品的配送技术,有效降低门店终端的人力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为门店扩张打下基础。2008年,公司门店突破100家。
2009-2012年:上海基地落成,拓张周边江浙区域。2009年,中央工厂上海佘山生产基地落成投产,产能释放保障终端门店扩张。2010年,公司推出“巴比曼特尔”第二代门店形象,同时向上海周边的江浙市场进行开拓,当年公司门店突破500家。随后的2011年,巴比相继开放无锡、杭州市场。2012年,公司门店突破1000家。
2013-至今:升级创新步履不停,跑马圈地正当时。在华东市场站稳脚跟后,公司于2014年
进驻华南市场。2016,实现品牌全新升级,第三代门店形象诞生打造“地标”新模式门店,加
速中华面点连锁化,年底门店突破2000家。2017年,公司正式进军华北市场;2023年,随着天津工厂投产,华北地区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摆脱之前的委托加工模式。2023年,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成为A股主板“中国包子第一股”;同时突破原有即食早餐场景,布局速冻面点,年底门店突破3000家。
渠道以加盟连锁为主,团餐基数低高速增长。
渠道端,公司以特许加盟为主,直营门店、团餐销售为辅,B端团餐渠道近年增速亮眼,占比由2017年的6.04%逐年提升至2023年的13.67%。从毛利率来看,直营门店毛利率稳步提升,2023年达62.58%,远高于其他渠道;特许加盟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团餐渠道由于发展大B客户给予让利优惠,毛利率较低。公司加盟门店拓展较快,2017-2023年平均年净开292家,截至2023年,加盟门店达3089家,直营门店17家。区域布局上看,华东地区为营收第一大区,占比90%以上。
股权结构稳定,员工激励到位:
创始人行业经验丰富,员工激励到位积极性高。创始人刘会平、丁仕梅夫妇直接及间接合计持股60.66%,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创始人刘会平出生于“中国面点师之乡”的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全镇3.5万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馒头、包子等面点行业,1996年,初中刚毕业的刘会平开始跟着姐姐学做面点,从1998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包子店到现在拥有早餐面点龙头企业,刘会平在中式面点行业里深耕23载,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为了有效调动中高层管理层人员的积极性,公司于2015年设立天津会平、天津巴比、天津中饮三个员工持股平台,授予部分中层以上员工股份,三个平台目前合计持股13.95%,股权激励机制到位。公司核心管理层稳定,均长期任职,其中副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李俊曾任专注于益生菌的润盈生物工程总经理、以及上海元祖梦果子生产中心厂长,拥有丰富的食品行业从业经验。
行业空间广阔,加盟连锁为趋势:
多类型差异化竞争,面点连锁品牌区域割据:
人力成本相对高,整体终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相比餐饮其他连锁业态,早餐为小本生意,前期投资约15-20万元,需求稳定,毛利率水平较高,加盟可以缩短制作流程,对于个体经营者吸引力较大。但由于早餐门店终端工业化水平仍相对低,对面点师傅依赖性较高,对于具备资金实力能够实现快速复制的大加盟商吸引力相较弱,2023年巴比平均单个加盟商的带店数仅为1.1,这也导致了行业整体的连锁扩张速度相比卤制品、奶茶等业态更慢。
加盟单店模型基本跑通
兰州牛肉面加盟店里最受欢迎的几种面食
一提起兰州牛肉面加盟店,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品种单一,除了牛肉面和小菜鸡蛋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菜品,要么就是青海人开的兰州牛肉面馆,里面汇聚天下美食,要啥有啥,只要你能点的出口,人家就能做的出手!当然了,这是玩笑话,作为一个兰州牛肉面加盟行业从业者,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哪些兰州牛肉面馆的经典面食。
一、清汤牛肉面
外地的朋友可能会感到疑惑,清汤牛肉面是什么牛肉面?其实,就传统来说,牛肉面一般分为清汤牛肉面和纯汤牛肉面。具体区别在于做法,纯汤主要突出肉香,不添加鸡精味精,对于肉的品质,对于调汤师傅的水平要求更高。但是缺点也是很突出的,首先不添加鸡精味精,对于第一次吃的人来说香味没有那么明显,感觉有点清淡,部分食客无法接受,纯汤牛肉面的成本更高,懂的都懂。你现在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所有牛肉面,百分之九十九是清汤牛肉面,尽管很多店的招牌是纯汤牛肉面,你细品。
至于说什么样的牛肉面好吃,我只能说其实汤上面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材料的良心程度,放不放骨头,放不放鸡等等。至于你说谁家的调料有多厉害,我感觉有点扯,主料都差不多,差别微乎其微,无非是出头的调料不一样,有的花椒出头,有的草果出头等等。其实大多数人的味觉能感受到的区别还是在于牛油和辣椒油,不放辣椒油的牛肉面是没有灵魂的。这两年,复合细辣椒和水炸辣椒在兰州越来越受欢迎,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人喜欢偏香辣的牛肉面。
二、兰州素凉面
进入夏天,到了兰州全民皆凉面的季节。中午时分,韭叶子和细面早已拌上清油做好了,芹菜、胡萝卜、油豆腐、豇豆等调制的素卤子也已放凉备用。到了用餐时间,食客们纷纷走进店中,抓上一把凉面面,盛上一勺卤子淋在面上,再加上醋、蒜汁、麻酱、以及特制的细辣子,面条浓郁的面香混合着素卤,一口下肚,食欲瞬间恢复,如果再配上半把烤肉,那真是完美的诠释了满腹这两个字。
兰州素凉面讲究三点,面劲道、卤子足、辣子香,凉面不同于牛肉面,出锅的时候稍微偏硬,出锅后拌上菜籽油,抖开晾凉,劲道弹牙。卤子只能用面汤,配上新鲜的芹菜、胡萝卜、土豆片、油豆腐片等当季食材,简单调味勾芡,一勺子就是一整个夏天。凉面的辣椒油比较讲究,很多门店都有自己的一套配方,一般来说细辣子是首选,板椒、线椒、新一代、辣王等打成细粉,混合秘制粉料及白料(花生瓜子黄豆粉等),炸出来的辣椒油色泽红亮、质地绵密,能更好的包裹在面条上,进一步提升凉面的整体口感。顺便提一下卤面,除了卤面是用牛肉面汤勾兑卤子之外,卤面的面是和牛肉面没有区别的。
三、兰州炒面
兰州炒面其实是个比较笼统的叫法,炒面说细致了可以分为炒拉条和炒面,其实口味大同小异,主要区别是面的形状。相对于兰州牛肉面来说,兰州炒面的发展其实比较缓慢,以往的做法一般都是时令蔬菜加调料翻炒后加面、番茄酱、辣椒油,继续翻炒出锅。小编本人对于炒面其实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说实话,感觉各家的炒面区别不是特别大。近些年,有一部分店面对炒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干煸炒面、辣子炒面等等。干煸炒面是个比较考验技术的菜品,炒好了干香不油,炒不好太油腻,确实不好吃。其实,近些年兰州炒面片有单独走出去的趋势,事实上也有一些做兰州牛肉面或者其他餐饮行业的企业在开拓兰州炒面片的市场,诸如ZD、YX等等。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缺点也是比较突出,菜品太单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小编推荐的干煸炒面和炒面片。
今天的菜品咱们就先聊到这里,下期见吧!
年入10亿的包子铺,背后是神秘的“安庆包子帮”
李兵略显神秘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别看包子生意不起眼,“一年至少可以赚个50万”。(视觉中国/图)
一家上海的包子铺,年营收超10亿,一个月前成功上市。
这不是天方夜谭。2023年10月12日,被称为“包子第一股”的巴比食品(605338.SH)登陆A股,连续11个连板,到了11月17日,其股价已经翻了四倍,总市值超过130亿元。
巴比食品的创始人名叫刘会平,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他被业内视为“安庆包子帮”的龙头老大。
在江镇3.7万人中,就有1.5万人从事面点行业。其实这里并非小麦产区,当地餐桌上鲜有面食,却成了闻名全国的“面点师之乡”。
江镇人外出做包子,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代末。经历30年闯荡,足迹遍及全国,连陕西、山西这些以面食为主的地区,都出现了江镇人的身影,北上广深也多处可见安庆包子。
广州自洲包点、北京蒸功夫、杭州包客里、苏州天添,这些独霸一方的包子品牌的老板,都是安徽安庆人,更准确地说,是怀宁县江镇人。
与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不同,安庆包子从不强调自己的地域。当地人喜欢什么名字,安庆包子就叫什么名字。当地偏爱什么口味,安庆包子就做什么口味。
如今行走在江镇,空气中寻不到麦香,反而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当地没有小麦,随处可见的都是蒸笼店。(南方周末记者罗欢欢/图)
“发馍馍”发成了万元户土墙上密集出现安琪发酵粉广告时,江镇就到了。这是长江支流皖河边的一条狭长地带,南面是皖河冲击而成的滩涂围场,北面是大熊山余脉,连绵不断的低矮丘陵。江镇耕地极少,曾是怀宁出了名的穷地方。
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对当年的贫穷有着深刻记忆。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全家六口人,靠着两亩贫瘠的土地糊口。每天清晨四五点,父母就会外出劳作,夜里七八点才回到家中,“晚上就是菜泡饭,中午如果能吃上一点米饭,那都是不错了。”刘会平说。
这几乎是大多数江镇人的生存状态。江镇人大主席刘宏生当年在镇里财政所上班,江镇农业税比周边都难收,“大家都揭不开锅,只能套了猪去抵税,天天和农民吵嘴”。
江镇过去是安庆重要的水路码头,也曾繁华一时。董红军曾在江镇当过党委书记,在他看来,江镇人骨子里有种敢闯敢拼的冲动,“甘肃宁夏这些西北地区,很多人穷苦一生,也不愿意出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镇人一直都在谋出路”。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江镇男人去黄山市祁门县扛木料,女人们则去江南采茶。1980年代中期开始,又出现一批回收废品热,很多人到城市拾荒回收废品,也有一部分人到广西开二手手机店。
1987年,19岁的何晓红和哥哥一起去歙县开了家馒头铺,他是镇里公认第一个外出做馒头的人。他的这次冒险改变了江镇的命运。
创业前三个月,何晓红因为不会生火,没有成功做出过一锅馒头。他解释,“在家里都烧柴火,压根儿没见过煤”。花了三个月,何晓红才将火候摸清楚,“一开始放十个,后来二十个,最后加到三十个,倒金字塔层层码起来蒸馒头刚刚好”。
油桶里煤球熊熊燃烧,馒头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村里人留意到了何晓红的变化。江镇村现任村支书朱学平是何晓红的表弟,他记得那年过年,何晓红“就不得了了,手表、收音机、自行车都买了”。一开始问他在外面干啥还不说,后来才说是“发馍馍”。
何晓红“发馍馍”发成了万元户,这个消息在赤贫村庄不胫而走。不少人想要跟着他“发馍馍”,朱学平是何晓红的第一批学徒,依葫芦画瓢在歙县开了家馒头店。馒头档口、房租、水电,加起来一个月才130元,但是仅一天的营业额就能达到三四百元。朱学平是端午节过后才开的店,过年回家已经结余了一万多。
朱学平买了一台10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成了江镇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的人。他把电视机放到了家门口的谷场前,“每天川流不息的都是来看电视的人”,致富故事也随着人流在镇里口口相传。
致富效应下,江镇人亲戚带亲戚,掀起了一股“馍馍热”。这门生意似乎是为江镇人量身定做,卖包子几乎不用成本,早上支一口锅,夜里就能躺在床上数钞票。据朱学平回忆,那段时间外出发馍馍的,鲜少有人赚不到钱。唯一的门槛就是辛苦,“十二点就要起床发面,忙到第二天晚上七八点才能入睡”。2000年,朱学平关掉了馒头铺,干起村干部,原因就是实在太累了。
1995年前,江镇主流还是做馒头,后来才开始做包子。最初是在安庆周边做,后来随着打工潮分散到全国。
一位当地人对此分析,2003年前,江镇人主要去向是上海和南昌。选择上海是因为这是华东地区经济最发达、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南昌的经济水平比安徽省会合肥要高很多,从安庆坐客轮沿江而上,就能到达九江,转一趟车就能到南昌。
2003年后,江镇人往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走。沿海地区工厂多,消费能力强。另外,合九铁路开通后,从怀宁可以直达广东。
2008年到2015年,金融危机暴发后,沿海倒闭了很多工厂,江浙地区和省会合肥经济慢慢崛起,年轻的包子店主又纷纷回流来开店。
3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江镇人选择外出做包子。对江镇的年轻人而言,结束学业意味着包子生涯的开始。阿慧石磨坊的董事长丁陈林如今已经做到了800家加盟店的规模,他打趣说,“包子就是我们的大学,江镇人读的都是包子大学”。
刘会平的父母依然居住在老家,父亲劳作后扛着锄头回家。尽管已经身家几十亿,但刘会平家依然是简陋的三层小楼。他说,和邻居们保持一致,是对别人基本的尊重。(南方周末记者❘罗欢欢/图)
“那你岂不是要喝西北风?”1995年,17岁的刘会平初中辍学后也进入了“包子大学”,跟着姐姐来到贵阳做学徒。包包子枯燥单调,他当时唯一的消遣就是胡思乱想。刘会平反复挂在嘴边的是,“我19岁就思考清楚了我的人生意义,就是这辈子一定要活得精彩”。
学成归来后,他怀揣着攒下的4000元,独自到上海闯荡。仅仅半个月时间,第一家店面就因付不起房租草草收场。他又尝试做生煎包子,也以失败告终,欠下上万元债务。不过,他反而越挫越勇,选择在投入更高的河南中路开店。
当时江镇包子主流开店思路是低投入,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挂靠在饭店。租档口成本太高,给饭店交一部分租金,在饭店门口卖包子。“不仅仅是省了租金,还可以借用饭店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省了上万元的办证费用。”比刘会平创业更早的包子师傅李兵认为,刘会平这个开店思路有些反常。
交了一万多元学费之后,刘会平笃定自己一定能成功。他了三个道理,“首先位置很重要,河南中路上都是白领,他们要买早饭上班。另外,口味很重要,馅料要适合当地人的口味。最后卫生一定要干干净净,过去做土包子没有重视这块”。
刘会平至今都记得开业前的一个细节。当时,他正忙着将蒸笼搬到店面里,一位过路的交警很好奇,问是什么店铺,当知道是卖包子之后,他不能理解,“那你岂不是要喝西北风?”
这家开在《新闻晚报》楼下的“刘师傅大包”,不知道从何时起排起了长队,名字也从“刘师傅大包”换成了“巴比馒头”这个洋名字。
当时,王凤梅刚刚大学毕业,在楼上的《新闻晚报》当记者,她注意到楼下这家包子铺常常排起长队,很好奇,“这种馒头怎么卖得这么好呢,是不是取了个洋名的原因?上海人崇洋,这边有海派的心理嘛,基于这个原因我就去接触了一下。”
25岁的包子师傅刘会平很认真地反问她,“为什么西方的肯德基、麦当劳可以卖到全世界,中国的点心不可以?”王凤梅听完之后瞠目结舌,“没想到碰到一位如此有世界格局的小馒头店老板”。
据她回忆,“报道一下子引发了诸多媒体追踪报道,多家电视台来拍摄”。
面对记者采访时,刘会平将品牌化发展的思路归功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影响,按照他的讲述,这是一个小人物大梦想的励志故事。不过,更接近现实的版本是,包子品牌化的出现,更多缘于同乡之间的互相借势。
刘会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初挂上巴比馒头招牌的,都是来自江镇的同乡。正是看到生意红火,不断有同乡提出要挂上他们的招牌。连锁店越开越多,为了节省人力,后来才建起了中央厨房,集中一个地方调制馅料,再送到连锁店。
受江镇人影响,隔壁孔城镇的赵海也来到上海创业。赵海并不看好刘会平的连锁店模式,他另辟蹊径开起了包子培训学校。“这比开店来钱快,一个学员就能收五千块。”
不过,干了几年,他发现刘会平开连锁店,靠卖馅料赚钱,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开培训学校的生意招生却一年比一年困难,“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2004年,开了9家连锁店的巴比馒头其实还没有大规模开店计划,真正促使其走向快车道的,是一次侵权事件。
一个叫耿德伍的人创立了上海科比食品有限公司,以巴比馒头的名义对外招募加盟店,招商的宣传单甚至发到了刘会平的手里,总共招募了14家加盟连锁店。比起来,科比似乎更像一支正规军,“对方有自己的网站,有自己的宣传册,在形象设计上新颖好看”。
随后,真假巴比的官司被媒体轮番报道,巴比馒头的名声也在这次维权事件中声名鹊起。刘会平从这次侵权官司中了教训,对品牌进行了全面升级。他找了几家公司设计,同时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上面,防止任何人盗用其品牌名。
传帮带是江镇人外出做包子的传统,对新进入上海的面点师傅而言,加盟巴比几乎是不二选择。从选址到馅料配送,都可以背靠老大哥。怀揣着致富梦的江镇面点师们,为巴比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有位被抢了生意的亲戚曾带着把匕首来找刘会平,在他眉骨的位置划了一道。对此事的细节,刘会平不愿多讲,他坦言创建初期,类似挑战一直都有,“如果和我讲道理,我会耐心和你讲道理。如果要找事,那我也不怕事”。
据刘会平父亲透露,当年的行刺者与刘会平早已握手言和。如今,刘会平成了全镇的明星,但他依然保持着江镇面点师的低调。他家的房子门口是一个倒漏斗形,两边被邻居占去了一部分,比起两侧修得别墅一般的豪宅,刘会平家的三层小楼显得有些寒酸。
江镇村支书朱学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前段时间,刘会平回来待了几天,“这么大一个老板,还是搭别人的摩托车来的村委会”。
见到刘会平父亲时,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肩上扛着锄头刚刚从菜地回来。江镇馒头师傅绝大多数都是苦出身,他们安守“闷声大发财”的哲学。
李兵略显神秘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别看包子生意不起眼,“一年至少可以赚个50万,”他又交代道,“你写稿子,千万少写点。”
1990年代,刘会平在上海开的包子铺名叫“刘师傅大包”,后改名为“巴比馒头”。(受访者供图/图)
“土包子”没了湖北监利也是1980年代末崛起的面点师之乡,从业者规模比江镇多出一倍,有3.5万人。不过,江镇却先监利一步拿到了面点师之乡的称号。2008年,江镇被中国粮油学会发酵面食分会授予首个“中国面点师之乡”的美誉。
湖北监利毛市,一年后成了第二个面点师之乡,与后来新增的福建仙游园庄和山东乐陵黄夹镇并称为四大“中国面点师之乡”。
江镇能够成为首个中国面点师之乡,与江镇的品牌化发展密不可分。2010年后,江镇包子进入了品牌化发展的高潮,涌现了一大批品牌包子。与巴比馒头类似,这些品牌崛起的背后都是江镇人之间的相互借势。
上海众立包子创始人詹善文曾潜心研究过一款冷门馅料——梅干菜包,这款产品意外走红后,同乡都来向他购买馅料。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同乡之间就互相支持创立了一个品牌,中央厨房集中提供馅料。
李兵当年加入自洲包点,也是由于刘绍洲在广州做火了两家门店,附近同乡就商量着挂上了自洲包点的招牌。
江镇人在各个城市创立包子品牌,占领了先机。无论是来自福建仙游、山东乐陵抑或湖北监利,都愿意选择加入当地成熟的面点品牌,风险远小于单打独斗。上海甚至出现过监利面点师成建制加入巴比馒头的盛况。
江镇人大主席刘宏生号称吃遍了全国的江镇包子,“广州、武汉、苏州、上海、徽州,每个地方的江镇包子口味都不一样”。在他看来,包子这种东西强调的是随行就市,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包子品牌,其他包子品牌很难跨过那条护城河。巴比馒头也曾有过对外扩张计划,但走出上海滩并不容易。
刘宏生曾做过一次粗略的统计,目前江镇加盟店数量在100家以上规模的品牌已经有一百个以上。过去,没有品牌挂靠的包子店,江镇人称之为“土包子”。2003年,刘会平创立巴比馒头之前的时代,也被江镇人称为“土包子时代”。后来,加盟或自创品牌盛行一时,“土包子”已经在江镇销声匿迹。
如今行走在江镇,空气中寻不到麦香,反而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当地没有小麦,随处可见的都是蒸笼店。
对于出门在外的江镇师傅而言,蒸笼就是区别敌友的暗号。李兵如今已经改行做司机,他走进一家蒸笼店,操起一个蒸笼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江镇人一眼就能看出江镇蒸笼,“这种竹子做的、窄把手的小蒸笼就是江镇产的,都是自己人。找档口就要绕开它,如果是湖北人架的大蒸笼,二话不说只管支摊子”。
李兵点起一根烟深吸一口,回忆起当年。买了包子一掰开,“面皮像棉花絮一样,馅少皮厚的,那在它旁边架摊子绝对能干掉它”。他带着一股狠劲说,“江镇人对吃早点人的心理研究已经深入骨髓了,但凡江镇人来做包子了,本地包子铺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就拿杭州小笼包来说,如何做成有汤汁的发面小笼包,他自己就研究了一套秘方。类似这样的绝招,江镇人家家户户都是口耳相传。只是现在年轻人已经很少自己包包子了,机器已经全面代替了人工。
80后的新一代江镇创业者汪敏,最近正在苏州研发一个互联网包子项目,“和美团外卖有点像,在网上预订包子,第二天早上把包子送到门口安装的专用保温箱”。他给南方周末记者发来一个包子生产的视频,从和面拌料到包包子,机器可以一气呵成。他对比了这种差距,“过去3到5个人包一个小时,最多是5000个包子,现在机器一个小时可以生产25000个包子”。
老一辈包子人,大多有鼻炎和腰椎病,这都是包包子留下的后遗症。众立包子的老板詹善文对此感叹,“年轻人再也不需要起早贪黑起床包包子了,成品化发展是未来的趋势”。
刘会平也是这样的思路,在他看来,无论是从人工成本还是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未来对店面的要求是将人工降到最低,只需要会蒸包子即可,“手工包子将成为奢侈品”。
30年前,江镇包子刚刚兴起的时候,邻镇的黄金贵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了江镇,在这里开了江镇第二家蒸笼店。当年一辆自行车就能装下制造蒸笼的家当,如今来辆卡车也未必装得下。一切都机械化了,只有压竹片仍然依赖手工。
黄金贵的手因为常年压竹片而显得尤为厚实,他一边把竹片压进蒸笼圈内,一边摇头感叹,“这门生意好了三十几年,好像就是今年有点不行了”。
南方周末记者罗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