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03亿!熊猫快餐凭什么成为美国第一中餐品牌?
现在国内的肯德基、麦当劳可谓是中国青年钟爱的洋快餐,而在国外一家中式快餐——熊猫快餐也是火出圈了,仅在美国就拥有802家连锁店,在全球的连锁店早已超过2000家,年营收竟高达203亿元!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熊猫快餐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海外第一中式快餐的。
熊猫快餐的创始人名为程正昌,祖籍江苏扬州,1953年跟随父母来到台湾。随后又去到了美国。
程正昌学习成绩优异,先是在1970年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1972年又取得了硕士学位。与此同时,他也在学校里结识了他的一生之爱妻子蒋佩琪。蒋女士也在同年获得了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1973年,毕业后的程振昌在美国加州开了一家名叫聚丰园的中餐馆。虽然聚丰园蹭到了熊猫的热点,但是生意一直不温不火,程正昌开始思考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说到厨艺,程正昌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他的父亲曾经给蒋氏当过厨师,手艺那肯定没得说。
并且从北美那与其说是原汁原味,不如说是茹毛饮血的西餐文化,中餐的博大精深,简直不知道高出了多少个层次!
时至今日,熊猫快餐仍然有一句广告词是,在中古时代,欧洲混战,美国还以石器为主,而中国人已经在研究怎么炒好吃的菜了。
那么为什么程正昌开的餐厅卖的菜品他就流行不起来呢?
彼时的美国,因为移民过去的中国人非常多,中餐馆也非常的多,当时类似聚丰园这样走粤菜菜系的中餐厅在美国如同过江之鲫,质量参差不齐。
程正昌的聚丰园也是类似的路线,在一众粤菜中餐厅中毫无特色。面对这个难题,程正昌绞尽脑汁,最终想到用数据模型来分析美国市场。
他发现,在美国,人们偏爱吃偏酸甜口的东西,并且对快餐的热爱超乎非常多人的想象。
于是,陈振昌传统的中餐进行西式改造。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着手改造!
第一个方面是调整调味方式,让菜品更符合外国人的口味,也就是偏酸甜口。但同时在宣传上,又强调就是中国风味,用东方文化的神秘感去吸引美国人。
而且抛弃传统中餐中那些耗时过长的烹饪手法,比如蒸焖炖煮等等,引入西式快餐快速油炸油煎的手法。
第二个方面是将店铺形象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改名为熊猫快餐,抛弃了传统那些中餐厅传统中式的装修风格,将熊猫主题打造成装修的特点,利用兴兴和玲玲在美国的高人气蹭热度。
通过这些努力,熊猫快餐的生意有了起色,分店也开了四五家。
在1983年10月,在陈振昌的劝说下,他的妻子蒋佩琪辞掉了之前高薪的工程师职业,加入到了熊猫快餐的团队而且这蒋女士可不是来当什么甩手掌柜的。
她创造性地将自己的专业技术运用到了餐饮行业上,在跟踪库存、订购食材、收银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客户消费的数据进行分析。那大家听起来这段话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在大数据时代,商家经常用的套路,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群体的爱好,精准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那在30多年前,蒋女士就已经开始玩这一套了。
这套先进的管理体系很快就让熊猫快餐在初期扩张的阶段,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成本。这套先进的管理体系对当时其他的中式快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是一种降维打击。
而且啊,这蒋佩琪在熊猫快餐下达的第一个指令,就是所有的菜品必须要有标准化的菜品卡。什么叫菜品卡?就是精细化的菜谱,她要求厨师必须将菜品的每一项配料用量精确到克。
为了推广这个菜品卡制度。蒋佩琪与熊猫快餐的厨师们吵得不可开交,厨师们觉得你这样做事太费力气了,做饭是一门手艺,全靠厨师自己把握,你这样做不是让我们都下岗了吗?
没错,蒋女士的目的就是要让厨师们都下岗,他的立场就是未来熊猫馆的后厨不需要厨师,大家都能像工人一样,按部就班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端出一盘味道不错的菜,这概念不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中央厨房和剧组方法吗?
在她的坚持下,熊猫快餐的产品投诉变少了,后续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工的成本也降低了。可以说,蒋女士真的是走在时代的前沿,这么一套超级的科学管理系统加持之下,熊猫快餐在北美中餐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
时至今日,熊猫快餐已经坐拥2000多家全球门店,营业额超过40亿元,稳坐中式快餐龙头老大的地位。
还有一点,熊猫快餐迄今为止依然秉承着不做加盟,只做直营管理门店的策略。程正昌对这个问题的表态,是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每一家熊猫快餐带给客户的体验是一样多的,客户不会被区别对待的感觉,同时就会给顾客一种难得的熟悉感。
熊猫快餐作为一个中式快餐品牌,一直坚持不进入中国市场。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发展思维,也是体现出程正昌独特的眼光。
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内的快餐市场竞争到底有多么激烈,比方说:沙县小吃、重庆鸡公煲、兰州拉面、张亮麻辣烫等等诸如此类的品牌,那是数不胜数。
国内快餐品的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并没有所谓的蓝海市场等着熊猫快餐去进入,更不用说熊猫快餐当年为了在美国站稳脚跟,将自己的产品口味全盘西化,现在如果回过头来进入中国市场,那产品口味是不是又要做一次调整?
创业30载,程正昌走出了一条励志的美国淘金路,把一间生意惨淡的小餐馆做成了全球最大的中式快餐品牌,这其中不仅仅体现了抓住时机的能力,更彰显了创业者所需的毅力和决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
这家美国“性感汉堡”在中国哑火:上海直营店集中关店,洋快餐品牌竞争激烈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霍东阳
初代网红汉堡品牌卡乐星的集中关店来得毫无预兆。
11月21日,有消息称,卡乐星关闭了上海所有直营门店。截至11月24日,卡乐星各大官方渠道均未就关店发声,但是其官方小程序上剩余两家门店(浦东嘉里城店与七宝万科店)均已显示“繁忙置休”。
“肉酱芝士薯条再也吃不到了对吗?”“我的奶昔、洋葱圈还有原切薯条。”部分网友得知关店的消息,在网络上表示怀念卡乐星的味道。
11月22日,时代周报记者探访了卡乐星早期布局在人广来福士的门店,发现其已经被围挡遮住,上面写着“卡乐星即将开业”,但来福士商场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不是装修,的确是关门了。”
11月22日,人广来福士原卡乐星门店/时代周报记者摄
同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了卡乐星位于美罗城的门店,同样被围挡遮住。对面烧肉店的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据她了解,这家卡乐星门店原计划开到10月底的,结果到10月中旬就关了。“其实在关店前他们生意也蛮好的,但据说关店是美国总公司决定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在卡乐星官方网站上已经无法查询到美罗城和了人广来福士的门店信息了。在中国大陆仅剩上海浦东机场店和青岛胶东机场店两家门店,时代周报记者向卡乐星浦东机场店致电询问其经营状况,得到浦东机场店一切正常的回复,“因为我们是加盟店”。
11月22日—24日,时代周报记者分别多次联系卡乐星上海办公室以及美国总部,但截至发稿未接通电话,也未收到回复。
美式汉堡在中国水土不服
这家是一颗笑脸星星的汉堡公司,来自美国,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13年。
图源:卡乐星微博
2009年,卡乐星母公司美国CKE餐饮集团通过与面包新语BTk合作进入上海,十余年间曾在上海、福建等地开设门店(福建门店由福建省美天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代理)。
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卡乐星对中国市场野心满满,曾计划在5年内通过区域加盟的方式开设500家左右餐厅。
在当时,卡乐星对加盟商的要求是资产至少达到500万美金(按2009年汇率约合2049.33万人民币)以上,并要求在加盟区域拥有广泛商业资源。
但就卡乐星后续的发展来看,CKE餐饮集团并没有实现通过特许经营在大陆市场进行大范围的“跑马圈地”。
卡乐星在中国市场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卡乐星在国外,尤其在美国知名度极高,被认为是纯正美国风味汉堡的代表。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是否纯正美国风味或许不是最重要的。
“虽然我觉得卡乐星的口味很好,但相较于其他西式快餐品牌,卡乐星的产品是完全没有本土化的美国口味,并不一定可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一名上海消费者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曾经旅居美国、对美式汉堡颇为考究的宁先生则认为卡乐星的产品并不惊艳。“只比肯德基、麦当劳稍微口感丰富一点,但不多。再加上卡乐星的价位比肯德基、麦当劳高一些,所以整体性价比也就和肯德基、麦当劳差不多。”
在就餐体验上,宁先生认为,“卡乐星虽然开在人广来福士这种核心商圈,但不过是地下楼梯口旁的一个小店面,体验甚至不如街角的快餐店。”
在宁先生看来,这种开店策略既无法提升其品牌调性,也无法助力其快餐的便捷属性。
在美国以大胆露骨的营销出名,被称为“性感汉堡”的卡乐星,也没有在中国市场铺开更多的营销活动,甚至鲜有促销。
卡乐星在超级碗上的广告图源:广告截图
西式快餐几家欢喜几家愁
巧合的是,就在卡乐星上海直营店传出闭店消息的当天,同样是来自美国的西式快餐品牌FivG,在上海兴业太古汇开出了新一家门店。
这也是继去年4月进军中国市场以来,FivG在上海布局的第四家门店。
国内汉堡市场正在发展。据艾媒咨询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西式快餐的市场规模可以达3201.2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也认为,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节奏变快,西式快餐市场在国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除了FivG,近年来,P,ShkShk等美式快餐品牌也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正如卡乐星曾希望在中国寻求商业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P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选择了TFI(TABFIv)作为经营商。
TFI是一家来自土耳其的餐饮运营公司,它旗下的汉堡王目前在中国超过150个城市中拥有1000多家餐厅。
一定程度上,TFI确实很懂中国消费者。2023年5月15日,P淮海中路在中国首店开业的时候推出了3.5折的优惠活动,吸引了超过5万名消费者提前在公众号上领取了优惠券,赚了一大波人气。之后,P一度成为小红书上热门的西式快餐打卡店。
不过,P“5年1500家门店”的商业计划也遭遇了一段插曲。今年8月9日,P位于江浙沪的门店突然关闭。P母公司RBI发布新闻通稿称,或将P中国业务运营权将易主为笛卡尔资本,而笛卡尔资本是Ti咖啡在中国的幕后推手。
目前,仍在营业的门店只有上海的淮海中路旗舰店和新梅联合广场店。
风水轮流转,这两年汉堡届的大网红变成了被誉为“纽约时髦汉堡店”的ShkShk(SHAK.NYSE)。
相较于卡乐星和P人均消费约50元人民币,ShkShk人均价格更高,大约近高两倍。该价位介于快餐连锁和精致汉堡吧之间,但这并不影响消费者的追捧,ShkShk在上海新天地的首店曾创下排队近7小时的记录。
ShkShk的“时髦”体现在其对门店的选址要求上,以其目前在上海的门店来说,新天地、静安嘉里、港汇恒隆、国金中心和前滩太古里都是绝对的核心商圈。
11月22日晚,ShkShk港汇恒隆店/时代周报记者摄
对于中国市场规划,ShkShk在财报提出了初步构想:计划在2030年之前在中国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拓展15家门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卡乐星在这个即将结束的2023年集中关店,但结合以往的经营情况,其退出某个地区的市场,似乎不会那么决绝。
卡乐星曾在1997年退出日本市场,又于2016年重返;在2023年退出巴西市场,今年又开始寻找巴西的投资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又可以看到那个经典的星星笑脸标志,毕竟在卡乐星官方网站,目前中国大陆市场仍旧处在寻求加盟合作的状态。
更名后首家门店下月开业,麦当劳被质疑“改名返俄”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英辰柳玉鹏曹惢】本月16日,美国餐饮连锁公司麦当劳宣布,该公司最终决定退出俄罗斯市场。20日,麦当劳将其在俄业务出售给俄罗斯本土加盟商戈沃尔,其他加盟商可以选择在新品牌下继续经营。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28日报道,新公司已为麦当劳在俄罗斯专利局注册了几个备选名称,比如“同一家”(ThSO)、“有趣又美味”(FT)、“就像那样”(JLikh)和“开放结账”(OChk)。最终名称将从中诞生。不过,俄罗斯《观点报》称,新的麦当劳店菜单上将不再出现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饮料,而是使用俄罗斯国产饮料,不过,员工将继续穿着以前的制服从事往日工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品牌,麦当劳在俄有847家门店。加上在乌克兰的108家门店,两地市场占麦当劳2023年总收入的9%。而退出俄罗斯市场后,麦当劳账面金额将减少12亿-14亿美元。近期财报显示,麦当劳上季度关闭在俄门店成本为1.27亿美元。
俄罗斯《生意人报》称,更名后的首家门店计划于6月12日俄罗斯国庆节当天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开业。26日,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表示,“麦当劳退出俄罗斯市场是个巨大的损失。麦当劳在我国出售食品的95%-98%,均使用俄罗斯的食品和技术。我相信餐厅会在俄罗斯品牌下顺利运营。”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讲师谢捷罗夫表示,顾客自然会将两者进行比较,但关注更多的是服务水平、食物质量等,名称是次要的。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各国民众对于麦当劳改名返俄一事议论不断。不少西方网友评论道:“你们说完全退出俄罗斯,但却换个名字继续营业。这就是你们支持乌克兰的方式吗?”“我看麦当劳只是舍弃不下俄罗斯的钱。”俄罗斯网友则认为,更改名称只是为了掩人耳目,麦当劳想通过这种手段规避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