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连协、美团发布2023中国餐饮加盟TOP100,42家品牌连续三年入选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餐饮业带来严峻挑战,但不少餐饮连锁品牌仍展现出强大韧劲。7月13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简称CCFA)联合美团共同推出的“2023中国餐饮加盟品牌TOP100”(下称“餐饮加盟TOP100”)正式发布,覆盖小吃快餐、休闲饮品、火锅烧烤等六大餐饮品类。双方共同编撰的《2023年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也同时发布。
2023年“餐饮加盟TOP100”入围标准与往年保持一致,即以经营消费大数据为基础,从品牌成长力、加盟门店经营状况、消费者认可度三大维度对餐饮加盟品牌进行客观、公正、综合评估形成TOP100品牌,致力于为餐饮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科学的投资参考与决策辅助。
今年的“餐饮加盟TOP100”中,蜜雪冰城、鱼你在一起等42家品牌连续三年入选,也有夸父炸串、酒拾等27家加盟品牌首次入选。从地域分布看,作为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本地入选的品牌数已连续三年领跑全国,美食之都成都位居第二,同时伴随消费下沉,加盟品牌的总部也不断从一线新一线向无锡、嘉兴、福州等低线城市转移。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表示,“加盟连锁是一种重要的经营发展模式,疫情防控期间,该模式的抗风险性优势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随着数字化、供应链、产品标准化等驱动要素更加成熟,连锁加盟将有效助推中国餐饮企业突破规模瓶颈、进入发展快车道。”
2023中国餐饮加盟品牌TOP100品牌墙
连锁化率持续增长,呈U型活跃发展态势
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进程不断加速,美团数据显示,从2023年到2023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3%提高到18%,两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连锁品牌门店数涨幅最高的区间为3-10家店,同比增长了23%;其次是11-100家店和5001-10000家店区间,年增长分别达到了16.8%和16%。
2023年不同规模区间的品牌门店数年同比涨幅
从不同规模区间的连锁门店数增长情况来看,中国餐饮连锁化正在呈现出两头活跃的U型发展态势:头部品牌持续冲击万店规模,小规模的连锁品牌开始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出现。在数字化管理工具的支持下,一些地方的优秀中小餐饮经营者开始探索小规模连锁的经营模式,以求在疫情后进一步扩大门店优势。
42家品牌连续三年入选,小店模式更具韧性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一方面,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更有卫生安全保证的连锁品牌,另一方面,连锁企业展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王洪涛表示,除了开店速度、投资分散、规模效应等优势之外,连锁加盟模式能最有效地激发门店的主观能动性。2023“餐饮加盟TOP100”中有42%的餐饮品牌连锁连续三年入选,头部品牌凭借在合作模式、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等方面的突出优势,逆势加速拓店,推动中国餐饮连锁化、品牌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街头巷尾的实体小店是城市商业运行的毛细血管,也是烟火气的象征。事实上,小店也是2023年最受欢迎的开店模式。“餐饮加盟TOP100”显示,20-50万仍是最吸引加盟投资者的单店初始投资区间,与此同时,加盟餐饮品牌的投资额均值正在下移,单店投资额在10-20万的小型店铺类型较2023年同比上涨47.6%,增速最为显著。
2023-2023年中国餐饮加盟品牌TOP100投资区间分布
白皮书指出,“小型化”成为很多头部连锁品牌的转型方向。相比大型门店,小型化门店具备面积小、少人工、标准化程度高、对厨师依赖性较弱、易于管理等特点,在后疫情时期也更容易快速恢复。
向上突破,小吃小喝领跑万店连锁
伴随理性消费常态化,性价比高的小吃小喝正在流行,也成为中国连锁加盟风口。白皮书显示,2023年连锁门店品类分布中,小吃快餐门店数占比达51.7%,稳居门店数榜首;茶饮门店位居第二位,占比超过14%。
值得一提的是,茶饮品类的连锁化率连续三年保持高位,截至2023年,该品类连锁化率已突破40%。从品类连锁化规模看,茶饮类5000家至万店规模连锁加盟门店数占比三年翻了近两番,茶饮品牌有望率先跑出更多万店连锁。以蜜雪冰城为例,通过加盟模式,这家在河南郑州起家的茶饮品牌在全球门店数已超两万家。
2023-2023年饮品连锁门店数量等级分布
0.1分撬动50万元增量,数字化成重要驱动要素
对于连锁餐饮企业而言,随着门店以及业务的增加,管理半径逐步扩大,需要管理的链条更长、资源更多,管理复杂度更高,数字化升级也愈加重要。
面对餐饮连锁品牌日益增长的数字化管理需求,美团也不断升级连锁服务体系,从全域经营管理、线上门店管理、数字化技术工具、供应链配送等四大方面提供全力支持,致力于帮品牌实现门店的统一管理和效率的提升。另外,商家也可以按照不同商圈、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进行线下门店信息的差异化管理,快速实现万店万面。
入选“餐饮加盟TOP100”的蒙自源在全国拥有超800家门店,蒙自源副总裁李晓俊认为,数字化是品牌以及加盟店找到确定性需求、获得确定性增长的关键,“通过美团线上门店口碑运营服务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和口碑的线上沉淀,线上口碑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增长。”据蒙自源测算,美团上的口碑评分每提高0.1,线下门店一个月的整体业绩可以增长50万元。
白皮书指出,依托美团等数字经济平台,很多餐饮企业已经实现了预订、点餐、结账、评价、会员等全流程的数字化;在管理上,餐饮企业的数字化已覆盖了食材采购、菜品更新、订餐收银、客户管理、口碑管理等各个环节。
附大数据评选的加盟创业指南高标签]特别说明:
1.品牌公示。“餐饮加盟TOP100”初选入围品牌均已于2023年3月21日-4月3日对公众公示,接受公众及监管部门的监督。
2.投资加盟品牌。入围品牌均基于大数据评估结果,仅供公众参考。投资者投资加盟品牌还需详查相关机构网站信息并实地考察其总部及加盟商等诸多真实情况。投资有风险,加盟需谨慎。
3.入围关联。餐饮加盟TOP100与是否协会会员、是否同美团合作无关,不因此收取任何费用。如有人以“帮助品牌”入围等名义,索取费用,请勿采信并留取证据,将证据发送至邮箱:iji@i.或邮箱:i@f..。
4.排除范围。仅对企业内部员工开放加盟的品牌,以及在2023年9-12月不开放加盟的品牌,未被纳入此次范围。
5.数据保密。所有品牌的内部经营等数据依品牌商的要求被严格保密。
中餐连锁化难题如何破解?看安徽「宋徽厨」快速开店背后的逻辑
产品/品牌一旦得到市场验证,企业首要解决的是:
快速抓住空白市场,占领消费者心智认知。
而空白市场和认知的占领,
则急需“易复制、低造价、高效率的模数化连锁门店模型”为品牌助力。
大品牌苦寻增量,地方餐饮“长势”喜人
相比于大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部分地方餐饮却在本土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一线品牌路数,在后者还未触及到的下沉式市场里快速蓬勃发展。
安徽安庆【宋徽厨】,品牌主打徽菜品类,人均客单在50-60元,好吃不贵、颜值高,服务体验完全不输一二线城市品牌,引发“开业即爆满、天天排长队、周周必打卡”等人气现象,别提有多火爆。
2023-2023年,快速拓店14家(包括正在设计2家),门店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是仍然没有停下品牌扩张的战略脚步。
市场验证期,站稳根据地
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有类似费大厨、鸡毛店以及后续兰湘子等休闲正餐品牌的快速连锁化发展。加之疫情后,理智消费与消费升级,这让【宋徽厨】品牌意识到安庆本地存在这样一个空白市场,一个符合本地消费者口味,具有地域优势的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品质化的大众餐饮品牌。
【宋徽厨】的火爆,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或者复制,从第一家绿地店到最新开业的翡翠华庭店,一直在结合本地市场、品牌自身进行不断创新、调整和升级。
宋徽厨·八佰伴店
01打造“模数化”连锁门店模型,快速圈地,抢占市场1)正餐体验、快餐效率,首开安庆中餐快餐化品牌模式
场景化空间“徽”文化的符号化、意象化场景化空间体验是为品牌定位服务的,在多重感官层面传递品牌认知。
如果说品牌创建初期,场景化空间体验承载了鲜明的认知标签的作用,后期在品牌快速发展阶段就需要将使用功能、运营功能排到首位。
【宋徽厨】场景体验逐渐走出具象化的传统徽派建筑风格,只保留街巷院的底层逻辑,将徽派(徽菜)文化符号化、意象化、视觉化,使用现代新材料替换,既有印象派的体验,又满足当代消费群体的审美消费需求。
但却没有降低消费体验的舒适性,宋徽厨3.0-3.5㎡/人左右的人均就餐面积,堪比中高端及商务餐饮。
宋徽厨·翡翠华庭店
均店800㎡,“模数化”门店模型满足品牌快速拓店需求大石代助力【宋徽厨】通过“模数化”门店模型设计,实现规模效应,并进一步降低人工、管理和时间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这样才是餐饮企业的快速扩张之道。
【宋徽厨】的门店面积基本在800㎡左右,为什么是800㎡呢?经过计算,日均3万元是品牌的一个峰值(不包括节假日),800㎡的店面平效最高,运营可以保证服务及盈利,管理可以实现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否则,太大会空台,过小会牺牲体验。
宋徽厨·翡翠华庭店(2023.5开业)
800㎡的门店面积背后是极致的人员管理,以及与之配衬的标准化、模块化布局。
以区域、院落为单位,帮助餐厅实现前厅、包间服务人员的量化配比,形成“承包制”;精简菜品结构,厨房面积占比控制在12%-15%之间,后厨人员较其他中餐品牌也要少很多;以及门头如何标准化、明档如何标准化、造型如何标准化等。
品牌承诺不挣消费者的钱,据了解,宋徽厨在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体验的同时,单店每平米造价控制在1000元左右。而“模数化”门店模型可以满足其易复制、低造价、高效率、高品质、易打理、好维护的“降本增效”的快速连锁需求。
宋徽厨·新发地店(2023.10开业
2)精准锁定三四线城市“极致性价比”消费核心属性
最能挑动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爽点的,仍是性价比。
不仅品牌需要向一线品牌“取经”,消费者的需求其实也在对标一二线城市,同时对价格敏感,更加追求性价比。
【宋徽厨】每开一家店,都在降价,而不是溢价,背后是产品推陈出新效率高、产品研发速度快、迭代快,以及性价比这一心智认知的建立和不断夯实。性价比实现的是品牌与顾客的“双赢”。
宋徽厨·宿松店(2023.12开业)
产品创新迭代、结构调整【宋徽厨】在品牌发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缩减出品SKU,而新品迭代速度,也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同品类的竞争品牌。
【宋徽厨】目前形成了以四大招牌菜、六大主打菜、徽州老菜为主的产品结构。
从人群层面,兼顾男女老幼,徽州粉蒸肉是女人的选择,玉米虾仁是小朋友的最爱;从特色层面,既有主品类代表菜,如徽州臭鳜鱼、徽州老豆腐,又有满足多元需求,大众化、融合性的菜品,如夫妻肺片、京酱肉丝。从口味层面看,接受度高;从食材层面看,相对丰富。
来自:宋徽厨
建立信任状,强化消费者对品牌“性比价”的认知品宣装饰化,从进店到离店,全点位、大面积强势输出,明确告诉消费者品牌坚持“生态新鲜,吃得放心”的经营理念,就地取材,以鲜致胜的产品承诺等,把“信任状”种在消费者心智认知中。
来自:宋徽厨
针对明档区域,品牌也逐步进行了升级改革,放弃半成品的菜品展示,只保留出品原材料,直观告诉顾客,好米、好油、好水,所见即所得,明档现做,是最直抵人心最具说服力的信任状。
而从成本出发,明档升级亦可以降低食材损耗,减去点餐跟单员岗位等。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顾客因“口味、体验”慕名而来,因“本地化、高性价比、品质感”而常常光顾的品牌粘性。
02聚焦区域市场,从安庆徽菜品类头部品牌到安徽地标美食名片成立于2003年的老乡鸡,在布局全国,开出1000多家直营店之前,只做一件事,聚焦。聚焦一碗鸡汤,聚焦“家庭厨房”,聚焦安徽(安徽店面数量占比80%)。直到2016年才开始逐步向周边性、区域性进攻。
老乡鸡曾说,挖一米宽,凿一千尺深。
【宋徽厨】实质上要打响的是徽菜品类头部品牌之战。
品牌发展战略以“直营+合作”的连锁模式,聚焦本地市场,稳步向周边县市下沉,布局一个店,盈利一个店。真正把市场做好、做透,让产品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复购。
【宋徽厨】得到初步市场验证后,企业将深耕本地多年的另一个餐饮品牌“江南田园”,一并改造成【宋徽厨】,这是宋徽厨的魄力,也是品牌战略的高明之处。
企业需要用“宋徽厨”打破品牌发展的市场局限性,增强品牌识别度,其品类属性、地域属性、传播属性更有利于更大市场的布局。
2023年,【宋徽厨】受邀入驻安庆吾悦等商超,至此,形成了“地店聚势能、商超店快速打响知名度”的品牌发展模式,助力【宋徽厨】形成组合拳式布局,从深耕安庆地方徽菜品类头部品牌,进一步打造成为安徽徽菜品类领军品牌。
小结【宋徽厨】每开一个店,都会根据市场情况、品牌自身调整定位与方向,不断创新和完善满足目标消费者的经营模式,在发展中前进,谋求更长远的品牌生命周期。
大石代始终专注于餐饮策略型服务,22年的餐饮行业经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商业模式分析与策划,助力中国广大地方餐饮跻身头部品牌。
餐饮流行“超市风”,是噱头还是出路?
创新内卷,这回轮到了超市。
总第3316期
餐企老板内参翟彬文
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
餐饮开始流行“超市风”
“进门后推上一辆购物车,穿梭在不同的货架间,选货、扫码、结账,然后坐下开吃……你没听错,这来的是一家餐馆,不是超市”。
从上半年开始,餐饮刮起了一股“超市风”: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点心批发市场、自助小酒馆……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加入到这波浪潮中,“餐馆变超市”,新颖的消费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
尽管“超市风餐厅”的品类各异,但它们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名字。“仓储式烤肉、烧烤工厂、烧烤超市、烧烤工厂店”,单从称呼上看,你很难把这些“零售标签”明显的词汇跟一家“东北小炉子烤肉”联系在一起,但这正是“超市化的餐厅”的精髓所在,要的就是“与众不同和差异化”。
其次是装修。既然叫“超市”,自然要“打扮成”超市的模样,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零售化的包装,明明是间餐厅,却透着一股超市的既视感。
最后是体验。“做戏做全套,道具很重要”,手推车、购物篮、手提袋一应俱全,常温货架、冷藏冰柜一样不少;另外不论是烤串、羊肉片,还是酒水饮料,甜品小吃,一律都是自助选购、扫码结算,跟在超市买东西差别不大。
“餐厅变超市”,表面很热闹,背后有门道。
拆解“超市风”背后的商业逻辑
跟过往的“国潮风、地摊风”只把重点放在“场景”的改造上不同的是,这波“超市风”则在消费场景、用户体验、运营思路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场景更有趣了
“超市风餐厅”大多采取了复合式的场景改造,以烧烤为例,今年新起的这批“烧烤超市”清一色采取了“地摊风+自选超市+自助烤肉”的模型。在场景上既能感受到“在超市里购物”的体验,又能体会到自己动手烤肉的乐趣。再加上“铁桌子、矮板凳、小炉子”的配置,让人一秒穿越回80年代的地摊。
火锅超市在模式上也有亮点,像是深圳的前进菜场美蛙火锅,除了“自选菜品”之外,还在店内搞了一个水培菜的微型菜市场,蔬菜现摘现涮,体验更加新颖。
啤酒便利店的改造空间更大,以酒水自助为基础,衍生出了“酒水自助+零食、烧烤、炸物小食、桌游”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兼具“朋友聚会、喝酒交友、公司团建”等多重功能,比海伦司更轻,比公路酒吧稍重的新模型。
体验更好了
“超市风餐厅”把“自主权”交给顾客,像是“烤肉超市”基本都是“一桌一炉”,选好肉,买好炭火,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比拼下“烤艺”了。
另外商家们为了让消费者体验上更加真实,在细节上也确实用心。
像是广连申,进店的话术都是“欢迎来到广连申批发市场”(但是实际上门店并没有批发业务,只是配合品牌营造出批发市场的氛围);
而沈阳的刘牌牌甚至还模仿了钱大妈的“日清”模式,不卖隔夜肉,每天晚上进行分段折扣,21:00七折,22:00五折,23:00打三折。
买的更多了
用超市选购的方式拿菜,除了新鲜感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多寡随意,丰俭由人”,但对于商家来说,这却是设计好的“小心机”。
用购物盘换成购物篮,用手推车替换扫码点餐,消费者只埋头装货,很容易就买多了。像在广连申点心市场,装满一篮子起码得200多软妹币,商家轻松提高了客单价。
而且采用包装产品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包装产品”的价值感更强,价格要比散装或者称重的产品要高。
啤酒便利店玩的更花哨,本来“堂食+零售”的模型就能多卖钱,有些品牌还采取了会员制,“365元,每天1块钱,一周7瓶酒”,号称“轻松实现喝酒自由”,通过储值锁定会员保证稳定的复购,让营收更加多元。
另外烤肉和烘焙品类还会用“现切、现烤”等方式来引流。比如深圳的仓储式面包集合店膨胀工厂就采用明档的方式,让消费者看到产品制作和出品的全过程,出炉即售卖,出炉台面就是销售区域,大大增加了顾客购买的欲望。
成本更低了
“超市风餐厅”全程自助,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工少了”。
以烧烤为例,在二线城市一个烤工每月的工资至少8000元起,一家200平米的烧烤店至少3-5个烤工,一年下来仅人工就能节省30-50万。
啤酒便利店也一样,跟清吧比人员少一半,冰柜即仓储,大多数店没有厨房,基本上除了洗手间都是营业面积,在夏天还可以变身成“公路酒吧”,把生意延伸至街边销售。
零售化的产品也能帮助餐企降本增效。在广连申点心市场里,大大压缩了“现烤”产品的数量,增加了布丁类和芝士类等冷藏和预包装食品的比重,好处就是拉长保质期,增加产品的销售时间,减少货损。
另外“超市风餐厅”通过增加产品的条码,有效提高了店内标准化程度,SKU的管理从“非标品”转成“标品”,降低了产品的管理难度,损耗得到控制。
一下,“超市风餐厅”在许多的细节上做了创新,在保留餐饮体验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零售的经营逻辑,提高了经营效率,有效降低了食材成本,但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节省了人工,不管是烧烤店的烤工,火锅店的传菜员,还是酒吧的卖酒小妹,人力成本的降低肉眼可见。
“餐馆变超市”
既有创新,也有无奈
在过去的十年里“餐饮零售化”绝对是个热门的话题,尤其在疫情的三年间,“零售业务”已经成为很多头部品牌的标配,今年全行业Ai预制菜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餐饮如此热衷零售,既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因为“现实所迫”。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参与调研餐企的房租及物业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这三项的增速,分别达到了3.39%,2.1%,3.69%,长期的“三高一低”已经严重制约着餐饮行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餐饮企业还饱受“用工荒、招工难”之苦,据相关数据显示44.86%的火锅店老板表示“服务员难招”,56.16%的火锅店老板表示“人员成本高”,火锅行业一线员工的流失率高达22%。
“超市风餐厅”利用了“零售思维”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减少食材损耗、优化经营效率。如今随着“超市风餐厅”的盛行,“餐饮零售化”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0阶段,“产品为王”,以颐海国际的火锅底料,广州酒家的月饼,呷哺的火锅蘸料等为代表的大单品时代;
2.0阶段,“渠道为王”,“线上+线下”的全渠道布局,商超、便利+传统电商(天猫、京东、小程序)+社交电商(抖音、小红书)+私域等;
3.0阶段,“体验为王”,用零售的逻辑改造餐饮,从“非标品”到“标品”,从坐下来扫码点餐变成推着车自助拣货,从等菜上桌到自己动手。
在“超市风”盛行之前,餐饮与零售结合最好的,其实是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以及T11、菜鲜果美为代表的高档生鲜超市。盒马先通过餐饮的“大牌小店”为零售引流,逛吃逛吃,门店还有现捞的大海鲜加工。其后加码自营,推出“盒马火锅”,消费者可以推着购物车采购牛羊肉、海鲜冻品、火锅预制菜,再到就餐区食用,还有“鲜切肉铺”等业态创新,属于餐饮的壳+零售供应链的核。
如今餐饮“反攻”零售,“零售的壳+餐饮的核”,走的是“餐饮+零售”,用零售的体验带动餐饮的增长。当然“餐饮+零售”也不只“超市风餐厅”这一种模型,前阵子西贝推出了集合了“美食广场+美食课堂+美食超市”的贾国龙美食市集,可以看作是“餐饮+零售”的一种全新尝试。
尽管“超市风餐饮”看起来很美好,解决了不少行业痛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
管理难度大,从“非标品”换成了“标品”后,组织结构、SOP,标准化都有很大的变化,餐饮老板要掌握“餐饮+零售”两套经营逻辑并非易事;
品类的普适性有待考验,举个例子,为什么“烧肉超市”这个品类最先在沈阳、徐州等地发展起来,原因就是沈阳、徐州、淄博等地本来就有自助烤肉这个业态,当地食客的烧烤技艺整体水平高,而其他区域的消费者在动手的时候很容易烤糊烤焦,影响口感和复购(电烤稍微好些),而且自助还会拖长消费时间,影响翻台率;
加盟问题,像是酒水便利店的加盟项目,看起来人工少投资小,但实际上每间店的SKU数量至少100+,整体库存压力大,尤其是啤酒精酿便利店,淡旺季非常明显,夏天才是营业高峰,冬季销售压力很大。
写在最后
“用超市的形式做餐饮”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早在两年前就曾有一些烧烤品牌尝试过,两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不仅品类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营的思维较两年前也有了不少的迭代与升级。
与过去几年靠着审美、流量或者渠道红利等“外部因素”发展起来的品类相比,“超市风餐饮”是通过“内部优化”,调整产品、组织结构和运营思路,来解决人力、食材、房租等成本问题。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餐饮进入“存量博弈”的阶段,增量变少,成本高企将是“新常态”,这将促使餐饮企业纷纷“向内寻找利润空间”,而“超市风餐饮”适时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餐馆变超市”,到底是噱头还是出路,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