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开店百余家,广东人最爱的猪杂粥,能爆吗?
凌晨还在排队的猪杂粥,这个夏天要崛起?
总第3177期
餐企老板内参杨柠睿文
夜经济新宠:翻红的猪杂粥
“悄然”开出百余新店
最近,把整个“猪肉铺”开到店中的猪杂粥突然火了起来。
在熙熙攘攘的广州夜市大排档中“粥底免费,加工免费,猪杂任选33元半斤”、“满满一锅肉,吃饱人均26”等大字标语在绿色的门头下格外显眼,鲜红的猪杂被分部位一盘盘整齐地码放着,给路过食客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深夜,食客先是在“猪杂台”挑选猪杂,再自己端到“腌制台”交给师傅进行切分腌制,等粥底上桌煮沸、猪杂入锅,三分钟后配上枸杞苗、油条,这碗参与感满满的猪杂粥就可以下肚了。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广州现切猪杂粥就新增194家,在大众点评上搜索猪杂粥,显示3000多个结果,并且很多都是新店。可以说,猪杂粥在老品新作后,集齐了成为网红的所有必备条件,跻身夜经济的“新宠”行列。
据爱企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注册关键词为“猪杂粥”的在业、存续企业共有近577家。从成立日期看,2023年之前企业注册量仅有122家,到2023年这一数据变成359家,随后持续上涨。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新增注册超过200余家,增幅达到了78.2%,几乎是2023年增速的两倍。
大众点评上突然“爆火”的猪杂粥
猪杂粥这么火,似乎要成为今年夏天的夜宵新宠儿。可事实上在此之前,这一单品被边缘化到“连品类都称不上”,用“小众”来形容,并不过分。
“猪杂粥+”模式
找到了夜经济的财富密码
对于北方城市的人来说,猪杂粥挺陌生。这个品类是暗藏在广深一带的“日常单品”,属于生滚粥的细分产品。
内参君了解到,猪杂粥之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像是番禺、柯记等品牌,在当地深耕已久,但大多是单店或者小范围内连锁,并没有形成规模化。
二是广东粥铺里十几种SKU的其中一种,并没有单独以品类做品牌。类似于当年的酸菜鱼,仅仅作为川菜馆里的一道菜而存在。
三是小夫妻店、街边社区店,是做粉、面之余的“顺带产物”。
直到2023年,强叔、伏林哥、旺叔、河叔等一众品牌,纷纷“看好”猪杂,将其单独作为一个品类开店,并由“猪杂”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美食。这也让猪杂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缘产品做到了如今的独立品牌,伏林哥、旺叔、河叔等已经开起了几十家直营店,强叔现切猪杂粥甚至还放起了加盟。
为什么猪杂粥可以发展如此迅猛,成为夜经济新宠?
产品线丰富,消费体验好
在猪杂粥的大排档里,时间紧的话,可以选择来一顿快餐炒米丝;和朋友小聚的话,可以选择撸“猪雪花、肥肠”串,喝啤酒;当然,最惬意的选择莫过于舒舒服服坐下来,慢悠悠的喝碗最新鲜的现切猪杂粥。
从小吃到烧烤,再到火锅,猪杂粥“老品新做”后,k变得更加齐全。丰富的产品线抓住了夜经济当中“火锅+烧烤”这两颗常青树,自然也就抓住了客流量。
内参君了解到,像强叔现切猪杂粥生意红火的时候,一天能做410桌左右,平均翻台率能到12,成为了深夜时段的“流量王”。
毛利率高,供应链完善
疫情之后,餐饮两极化的趋势愈加凸显:一边是追求高品质,一边是追求极致的性价比。把成本做到最低,这件事已然是大部分餐饮商家考虑的首要问题。
餐饮“三高”中,不断攀升的房租、人力成本已经成了餐饮难以解决的痛点。食材成本若能压低,便具备了一大优势。
目前来看,猪肉以完善的供应链、高度的性价比占据了预制菜界的半壁江山。而猪杂,这个依附于生猪市场的存在,因为近两年猪肉价格的缩水,成本价仍然比较低。内参君通过调查了解到,新鲜猪杂的成本目前在每斤14-16元左右波动,没有太大的起伏。
网红气质,消费者参与感强
在大众点评上有不少人是冲着“感觉像是在菜市场买菜一样”的评价去消费的。
热闹、新鲜、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社交属性,猪杂粥集齐了成为网红的所有必备条件。复古的绿色门头下就是码放整齐的鲜红猪杂,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开放式的厨房和猪杂台也能最大程度让食客看到新鲜。
同时,食客排队亲自挑选、选择腌料以及煮制,极大地提高了参与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品牌居多,尚未出现全国连锁品牌
原本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猪杂粥刚刚翻红,这一品类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目前成规模和有影响力的品牌还是较少。而且多存在于广东的正餐厅里,作为一道菜品存在。从市场机会来看,似乎还是一片蓝海。
但也正因如此,给了当下这波猪杂粥潮流机遇,或许能让猪杂粥跑出广州,诞生出全国性的品牌。
风口上的猪杂粥
会步入牛杂煲的“后尘”吗?
通过调查,内参君发现翻红的猪杂粥并不如“看起来那么美”。
首先是同质化严重,从视觉到产品。
虽然几个月时间开出上百家门店,但内参君梳理后发现:不论是拥有80多家加盟门店的“强叔”,还是采取标准化运营的“伏林哥”,此外还有“旺叔”、“河叔”、“华记”、“柯记”,如果把这些品牌的门头放在一起,如果不仔细分辨一番,分不清楚谁家是谁家。
几乎雷同的门头视觉
而重合度过高的地方远不止门头,这些品牌们的口号也是一脉相承。几乎每家都在墙上或是招牌上写着“新鲜现切”、“粥底免费,加工免费”、“不新鲜不要钱”等口号。也几乎都采用了“食客自选食材+开放式厨房”的创新模式。
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来,这和前一段时间在抖音上火的一塌糊涂、疯狂开店的“脆皮五花肉”,还有一年新增4000家企业的“网红牛杂煲”没有本质区别。
老品重做→网红加持→加盟入局→遍地开花→收割流量→同质化竞争。
这一套翻红流程似乎成了惯性,结果也大相径庭。当品类被市场验证后,渐渐小了声量。留下掘金的创业者面对“一地鸡毛”。
去年大火的脆皮五花肉,家家雷同
用餐时段的限制难以突破也是一大难题。
猪杂粥被当地人归为了宵夜档,做的大多是“夜猫子们”们的生意,是下班后用来填补肚子、慰藉灵魂的存在,属于特定场景下的餐饮品类,因此天然就筛掉了刚需型的消费者。
猪心、猪腰、猪肝、粉肠、生肠、黄喉这些猪杂用做粥的话,对于食材本身的新鲜程度会有很大要求,老餮们一般会等待附近屠宰场开始进行大规模屠宰后,最新鲜的一批猪杂运送到店,开始进行挑选,而这个时间往往已经是半夜12点左右了。
如果一旦启动品牌化经营,开始租房子、装修、招人,那么成本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业态也将势必会从深夜延伸至白天,产品和菜单也将要重新规划。只做宵夜的猪杂粥是否能延伸到白天、走的是全时段经营的路子,供应链是否能跟得上,从深夜的“看天吃饭”,到白天直面“饱和竞争”,夜宵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因人而异,尤未可知。
口味真的能否突破地域限制吗?
夜宵本身是一个“本地化”非常明显的品类。十里不同水,百里不同山,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口味偏好也都独具特色,而这一点在夜宵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打个比方,深夜最能慰藉灵魂的碳水,在不同城市的表现形式也都大相径庭:炒饭、炒粉、炒饼、炒面,每个城市都在竭尽所能地把碳水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而猪杂作为下水类食材,本身受众群体就过于小众。要想跑出一个头部品牌,除了要保证稳定的出品、新鲜的食材供给外,能否在不同的城市投其所好,形成能够被本地接受的味道尤为重要。
逆势开店百余家的猪杂粥能否解决同质化严重、用餐时段限制、口味的地域限制这三大痛点,是跑出头部品牌、跑向全国的关键。怎么做好品牌化、打造多重竞争力、在品质上做升级是猪杂粥目前要考虑的因素。
小结
在餐饮业,很多事情都是“看起来很美”,真的躬身入局,就会发现事情比预想的要复杂。半年开店百余家,势头正盛的猪杂粥从外面看“毛利高、流水高”,进入之后仍有不少痛点需要解决。
猪杂粥能跟酸菜鱼一样,从品类中跑出品牌,并拥有长线发展的潜力,仍需细细观察。
希望猪杂粥不要走上“脆皮五花肉”和“牛杂煲”的老路,虚火之后,返回头来割起餐饮人的韭菜。
靠谱加盟、有效投资,TOP100餐饮品牌有哪些经营秘籍
竞速时代,效率至上。
总第3209期
餐企老板内参陈黎明文
数字化成为餐饮提效标配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表示,“加盟连锁是一种重要的经营发展模式,疫情防控期间,该模式的抗风险性优势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餐饮加盟的终极赛场是效率,这需要数字化与产品、运营、组织充分结合,发挥强大的中后台支持作用。”
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说:“全链路数字化是餐饮行业实现万店连锁的必经之路,全部业务在线化,数据化,数据便能驱动决策,为决策者指出方向”。
几个小时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美团合办的2023中国餐饮加盟品牌TOP100发布会刚刚结束。
这场大会请到了很多重磅级嘉宾,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美团餐饮连锁负责人程悦悦、蜜雪冰城集团副总裁白砥、张亮集团副总裁姜佰东、紫燕食品公司副董事长桂久强、酒拾烤肉创始人陈晨、夸父创始人袁泽陆,他们先后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连锁餐饮市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会上,美团发布2023餐饮加盟4大趋势,比如加盟连锁呈U型活跃发展、小店模式凸显韧性、小吃小喝领跑万店连锁、数字化驱动。
有一项行业趋势格外值得注意——头部连锁餐饮品牌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字化应用越来越广泛。
TOP100榜单中,有42个品牌已连续3年上榜,如蜜雪冰城、鱼你在一起,都是运用数字化系统的餐饮品牌。超越之前上榜品牌、这次首次登榜的品牌有27家。这27家中,很多品牌创立时间并不长,但借助数字化建设,疫情下逆势发展,短短几年开出成百上千家门店。
数字化并非新概念,互联网和餐饮共同创造出外卖的时候,数字化就已成为餐饮人打造品牌的共识。
但一段时间后,一定比例的餐饮人开始觉得,自己被数字化“坑”了,费时费力,看不到产出有什么价值,因而反感数字化趋势。
随着餐饮行业的发展,餐饮品牌逐渐挖掘到数字化的本质,不再只是简单地将已经获得的数据线上化,而是将餐厅各项业务和数字化结合,借助线上平台,提高餐厅决策、执行效率。
连锁餐饮品牌是怎么数字化的?
数字化的作用类似放大器,服务于餐饮业务,让餐饮业务产生更大的效能。
餐企的数字化建设路径,可以参考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在会上分享的“全链路数字化建设”:第一步、业务在线;第二步、数据驱动;第三步、组织变革。
这是从流程角度看的。如果从餐饮经营模块来看,美团餐饮生态王东烽将数字化分为5个方面,分别是:产品、选址、组织、品牌、供应链,正是餐饮核心竞争力的5个方面。
内参君找了两个“数字化课代表”,一个是成立仅4年,开出超过2000家门店,累计超1.5亿融资的夸父炸串,一个是拥有21年品牌历史,深耕我国南方市场,拥有超过800家门店的品类头部品牌——蒙自源,让这两个品牌分享数字化故事。
产品数字化:
上新从“老板拍脑门”到“凭销量说话”
夸父炸串的SKU是用数据选出来的:夸父预设目标,根据目标以洞察消费者餐饮需求趋势,做产品造型、口感设计,借助产品达成目标。
夸父炸串炸“蛋白质”就是在这个逻辑下跑出来的。
袁泽陆说,“我们通过点评、外卖、电商等多个维度收集全网串品销售大数据,选出第一批30种串品,然后再根据每个季度数据分析来进行末位淘汰更新,每个季度会淘汰2-3款长尾产品。”
通过数据了解最新口味偏好,并根据最新口味推出相应产品是夸父推出新品的常用策略。
夸父炸串以“万物皆可炸”为出发点,广泛关注更多食材,但产品最终的选款、研发和上线都是以消费者“成瘾性”为思考源点深入调研消费者需求。
从结构上夸父首先将颇具历史感的炸鸡、炸肉串、炸豆扣结等产品搬上产品线,然后再以“酥、脆、香、辣”等人类天然的“上瘾感”为核心,研发更多的产品。
比如近期上线的香酥豆皮串,香脆诱人,入口即化,伴随着第一口的“咔嚓”声,爽感和快感使消费者根本停不下嘴,又比如能喷出火的“泡椒牛肉串”,爆辣上头的刺激感挥之不去。
以数据驱动选聘选品是根据消费者饮食数据做的,餐饮趋势在哪,新品就按照数据趋势研发。
供应链数字化:
“缺啥补啥,不囤货”式供应
袁泽陆介绍,夸父有3套数字化在线产品:面向消费者,加盟商以及面向内部人员的运营系统。
门店运营的数字化系统记录用户点单、门店库存等,基于这些数据,夸父炸串系统内通过AI智能算法,可以帮加盟商预测下一周期需要预订的货品数量及品类,解决加盟商的订货问题。同时,通过这一数据,夸父炸串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消费者喜好,指导供应链备货。
袁泽陆曾说,“未来,一定是门店缺什么,工厂生产什么”。
门店销售驱动工厂生产是夸父炸串的C2F模式,用于决策“下一步生产什么”。
为了保障下一步生产出来的内容及时到达门店,解决时效性的问题,夸父炸串对供应链做了进一步的升级。
夸父炸串主打极致供应链,采取源头工厂+CDC(全国储运中心)+RDC(区域仓)的模式,并在全国设10余个分拨中心,通过与百胜、华鼎、绝配等全国顶级冷链服务商合作,实现全冷链覆盖全国近2000个城市(含地级市和县级市)。
在疫情中,夸父供应链体系的结构化布局发挥了巨大的“保供”作用。
源头工厂、CDC、RDC皆承担了更多的任务,源头工厂通过设置热销品安全库存亦承担起仓储任务。同时,得益于夸父团队的决断力及执行力,审时度势,迅速在多个城市增设RDC仓,并不惜重金寻找各地市场的物流司机,采取“接力式”配送,降低了疫情带来的断货风险,保证货品按时供应。
组织数字化:
从1个人管5家店到1个人管30家店
袁泽陆介绍,数字化系统对品牌组织的建设大有帮助。
夸父炸串是一个有超过2000家门店的加盟品牌,组织管理是品牌的一大内容。
“夸父运营系统同样能为督导巡店做支撑。我们督导都用i巡店,根据系统提示完成规定的动作,系统可以出来巡店数据。通过巡店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门店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可以通过我们线上线下的培训体系统一拉齐认知,提升加盟商的门店经营能力。”
通过数字化系统,夸父炸串有效管理好全国超2000家门店。同时,夸父内部的核心人员,也是用“数据”工作的。
“我们每天的工作从‘晨会’开始,‘晨会‘发现异常,包括好的异常和不好的异常,及时做好数据分析,不好的规避,好的复制和规模化。”
夸父数字化核心系统全部自研,数字化团队超百人。全链路数字化是通过一切业务在线化、流程可视化来提升作业、管理和决策效率,最终实现的是组织变革,由经验型组织形态转向数字型组织,由人管人变为服务器管人,所以说夸父其实是一家披着餐饮外衣的数据科技公司。
数据化压缩了人力成本。
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说,“以前是一个人管5个门店,现在是一个人管30个门店”。
蒙自源副总裁李晓俊表示,“从前我们总部有120个人,3年数字化建设后,总部降到了50多个人,但我们业务和店面都在增长,人力是够的”。
选址数字化:
60店/月的开店能力,95%的门店存活率
餐饮人一直很看重选址。
“一切生意的起点都是流量。传统餐饮企业注重线下流水,所以喜欢把店开在人流聚集地,比如商业中心、步行街。但很多餐饮老板会发现,在人流旺的地方开店,也会生意不好。旺铺租金贵,生意不好压力大”,蒙自源副总裁李晓俊说。
疫情后,蒙自源团队发现:如果选址不考虑线上,遇到疫情企业就会非常被动。
重新设计的选址系统有一个综合性打分。评分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看线下人流聚集地,一部分看线上数据。第一部分是比较传统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现代科技的赋能,美团、大众点评这样的平台给了很多帮助,比如热力点、周围商圈的竞争情况、这个地区人群的喜好、消费的平均客单。
“80分以下的店我们就不主张我们的客户包括自己开店。打分在90分以上,我们才开店。打分的一个好处是:这3年,我们开店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蒙自源近年一直维持着较快的开店速度。媒体信息显示:蒙自源过去1年共开出177家新店。
快速拓店除了依靠选址数字化,还依靠建店数字化。选址的数字化分析为品牌门店模型改造提供数据支撑,新版门店模型店型由大变小、从商圈到社区,大大降低了建店成本。“建店数字化后,我们刚开始一个月可以开60家店。”
品牌数字化:
0.1分撬动50万元业绩增量
李晓俊坦言,蒙自源在营运数据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我们跟大众点评、美团,还有其他数字化公司合作,中间做了很多改良。现在业务营销效率提升了很多。”
品牌会员量大幅增长。蒙自源日新增会员超过1万人次,每月会员增长达到以前三个月的数值。
其二,会员转化率大大提高。“转化率从15%提高到21%,我们计算过,转化率每提高1个点我们的营收就有150万的增长。”
这两项成绩基于蒙自源多个方面的努力:
用好小程序,有针对性地给用户发优惠券,做到精准营销。
做社群运营,在发放优惠券之余发力新零售,“线上下单我们云南新鲜特产,我们当天采摘,消费者隔天就能到门店自取。”
追踪短视频平台热点,及时推出和品牌特点结合的互动视频。
和美团、大众点评合作,做团购、会员日等活动,积攒品牌会员、沉淀线上品牌口碑。线上口碑的提升也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据蒙自源测算,美团上的口碑评分每提高0.1,线下门店一个月的整体业绩可以增长50万元。
李晓俊介绍,通过美团团购,蒙自源团购营收从100多万增长到2000万,“今年我们要突破3000万,明年我们会达到5000万”。李晓俊认为,团购的合作是非常有效,通过爆品打造,门店一款产品做到广州第一名,而且半年销售突破20万。
去年蒙自源的店庆时,蒙自源和美团、大众点评做的“品牌日”活动,曝光达到1亿多次。
竞速时代,效率至上
时代朝着追逐快、追逐效率的方向发展。“慢”、“低效”逐渐意味着过气,意味着不兼容,意味着被淘汰。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说:“中国餐饮加盟市场体现出‘效率先行’的特点”。餐饮连锁就像是滚雪球比赛,效率更高的企业滚得更快更好,更有机会占据市场份额。
在这个市场变化加速的环境中,谁能更快接受,更快适应,更快“出击”,谁就更可能成为大鱼。
深圳餐饮界的神秘大佬,20年前小店卖肠粉,如今开100多家直营店
在卧虎藏龙的深圳餐饮界,一直流传着一位神秘大佬的传说,却只闻其名难见其人。
他为人低调,坐拥一百多家直营门店,不开放加盟,是实至名归的社区餐饮之王,而且很可能是深圳快餐界最赚钱的品牌。
这位神秘的大佬就是红荔村的创始人袁锦华。
袁锦华出生于广东东莞农村,幼时家境贫寒,十几岁就辍学打工,在多个行业摸爬滚打,尝尽人间冷暖。
2002年,拿着多年打工省吃俭用存下的三万多块钱,袁锦华在深圳罗湖区春风路开了一家20多平米的早餐店,主营肠粉和粥。
那时,春风路是深圳的核心商业地段,罗湖口岸近在咫尺,背靠曾经号称“香港后花园”的向西村,歌舞厅、水会、足浴按摩、夜总会等休闲娱乐场所密集,极尽繁华。
有深夜的酒,自然少不了清晨的粥,袁锦华的小店也因此生意火爆。
第一家店的成功给了袁锦华极大的信心,这个敢闯敢拼的东莞人,很快便开出第二、第三、第四家店。从第五家店开始,袁锦华就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厨房,统一了产品标准。这在当时深圳的肠粉店和其他早餐店还大多是夫妻档、兄弟档的年代,袁锦华的红荔村很快就脱颖而出了。
作为餐饮行业的实干派,红荔村肠粉借助品类优势,聚焦产品,严控食材,实现了对“肠粉”这一广东传统美食单品的生命力再造,20年开出100多家门店。
红荔村稳扎稳打,一心将产品做到极致,其招牌产品鲜虾肠粉年销量超过一千万份。
红荔村根植深圳20年,多年来与嘉旺、面点王、真功夫、家乐缘等快餐大牌同场竞技各显神通。与其他几大品牌高举高打不同的是,红荔村在不紧不慢地闷声发财。
红荔村堪称时段经营之王,肠粉和粥具有主食与休闲餐饮的双重消费属性,所以能够早、中、晚、宵夜全时段经营。
红荔村产品线极简,门店只有20多个产品,除了主打产品肠粉和粥之外,只有几款供应链套餐作为补充,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复制。
红荔村多年来深耕社区,早期选址都是在城中村,单一门店的投入产出比非常高,半年左右即可回本,抗风险能力强。
简化空间,提高人工效率。因为产品线极简,门店面积基本上在100平方米左右。肠粉和粥操作简单,只需按照标准化手册培训,员工上手很快。
在深圳这样快节奏、高效率的特大城市,红荔村的经营模式和产品契合了最高频次的消费需求,而且创始人一直细心呵护着自己的品牌,不急不缓地发展壮大。直到今天,袁锦华20年前开业的第一家肠粉店依然还在营业。
这在资本频频介入餐饮行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特别是深圳这样一个风投资本活跃的城市,远有与红荔村同一时代同在深圳发迹的“湘鄂情”,2009年成为“民营餐饮上市第一股”;近有“奈雪的茶”成立6年即赴港上市市值超300亿;获得各路资本追捧,动辄上亿融资的深圳新晋餐饮品牌更是不胜枚举,而红荔村至今坚持不加盟、不融资,这简直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创始人袁锦华多年来一直在第一家店楼上办公,这是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办公室里除了一张摆放着笔墨的小书桌、一套木质茶几和一个书柜,几乎别无他物。这种质朴,也在红荔村的门店得到体现:装修简约,物尽其用。
袁锦华的创业之路是“深圳梦”的一个缩影,谁能想到一个从乡村里走出来的穷小子,能够将一家毫不起眼的肠粉店做成深圳社区餐饮之王!
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袁锦华的红荔村多年来只围绕肠粉这一品类“深耕细作”的专注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个焦虑弥漫、欲望膨胀的时代,脚踏实地,不急功近利,或许更是创业者们应该具备的态度。
与那些轰轰烈烈,甚至九死一生的创业故事相比,袁锦华和红荔村这20年来似乎走得四平八稳,平均每年新开门店不到十家,而且大多数都在深圳。直至现在,有人问红荔村为什么不全国扩张,袁锦华依然谦虚地表示:“在深圳,我们还没做到足够好,等我们做好了再往外走。”
如果你也在创业的路上打拼,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慢下来,也许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