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豆之变看产业富民路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求,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支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如何培育富民产业?从甘肃定西的土豆“72变”——变身为系列优质种薯、精淀粉、粉条、面条、饼干、薯条等主食化休闲化产品,成为助农增收“金豆豆”的过程中,或许能瞧出些产业富民的门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所有这些发展要素,在定西的土豆产业体系中已现雏形。
从种植水平看,当年定西人种土豆,品种单一、零星分布,现在则以标准化、规模化、订单化种植为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500万吨,“龙头企业+农户”的种植基地遍地开花;从产业层次看,当年卖鲜薯养家糊口,现在则以精细化的种薯产业和精深加工为产业抓手,种薯按粒算价,淀粉产品、主食化产品种类繁多;从市场营销看,以前走街串巷卖土豆,现在有1000多个合作社、200多家网店保障销路不愁,还有大量优质马铃薯系列产品远销海外。
跳出定西看全国,种植、养殖、劳务是传统意义上带动农民增收的“三驾马车”,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课题中,传统的增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农业兴旺、农民致富的新要求。无论是种植养殖业的经营性收入,还是劳务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如果不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理念,都将面临增收“天花板”的问题,难以取得突破性变化。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路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核心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标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定西土豆之变中就蕴含着几个关键词:其一为特色。小小土豆能够挑起定西农民增收大梁,正是因为产业对路、产品对路。很多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约束,土地虽然贫瘠,但并非寸草不生。只要有心,总能挖掘出特色产业,甚至是化腐朽为神奇,发展壮大成为人无我有的优势产业。
其二为融合。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必定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催生农村产业发展的旺盛活力。定西土豆正是凭借着种植规模和产量打下的基础,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了从种薯、鲜薯到淀粉、主食化产品、市场服务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在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为农民增收做出真金白银的贡献。
其三为创新,既包括农业科技层面的创新,也离不开发展模式的创新。几十年来,定西土豆从单一品种到细分食用鲜薯型、淀粉加工型、脱毒种薯型,再到马铃薯主食化时代的系列产品,技术革新为产业持续优化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化种植模式,到“农户入股企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务工”的“三变”模式,都成为不同阶段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
小土豆成了增收“香饽饽”普陀六横搭建助农联盟带领村民致富
一块空地前,几位长者坐在树荫下聊天,一个孩子跑过来。“爷爷,你知道吗?”“嗖?听是听说过了,不晓得。”“是土豆!”孩子用手指了指他们脚下的篮筐说。“啊,土豆?这是红毛番薯嘛。”……这是短视频《海岛土豆合伙人》中的一个片段。
前不久,多位普陀六横五星村的土豆种植户本色出演了这个视频,详细介绍该村的这一特色农产品。视频在网络上发出后,近3000人在朋友圈转发,超过6万人次观看。趁着这个热度,在近日的一次网络直播活动中,不到30分钟,近100公斤土豆一抢而空。
小小土豆成了村民增收的“香饽饽”。据了解,2023年,六横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单位,选定了“五星村—佛渡村—悬山村”为主的3个村100余户农户作为“土豆合伙人”,由经济合作社统一收购,借助相关平台,以电商直播和线上线下形式进行销售,以此探索一条助农增收道路。
五星村,有着种植土豆的传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土质条件,让种出来的土豆品质优良。但一直以来,散户种植,挑担叫卖,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销售范围仅限于六横及周边。“村民年龄结构普遍较大,知识结构有限,销售渠道要是沿用老一套,就没办法实现增收。”五星村党支部书记虞优芬说。
去年,在六横管委会推动下,一个以五星村、佛渡村、悬山村这3个村为主的“土豆合伙人”助农联盟模式应运而生,实行统购统销、利益共享,主打“五星海岛土豆”品牌。“这个模式好,销售这块,我们再也不用愁了,几个村子相互之间还能交流种植经验。”五星村村民夏红湖说,几场网络直播,就能卖掉好几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去年8月至今,由六横管委会组织的3场带货直播和2场线下推介活动,就带动土豆销售近1万公斤,实现销售额达30万元以上。
小土豆成了村民眼里的“宝贝疙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琢磨扩大种植面积。作为“五星海岛土豆”合伙村,六横悬山村家家户户的院子、农田种满了土豆。“我们村现在居住人口约300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以前大家种点土豆都是自给自足,现在种土豆还能赚钱,都老开心了。”悬山村党总支书记贺科范说,去年,悬山村共对外销售土豆2000余公斤。今年到目前,半年不到的时间就销售了2500余公斤土豆。
“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各村自身优势,通过‘一村一品’建设,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引领村民共同富裕。”六横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云南剑川马铃薯在这个镇火了,小小土豆如何跨越千山万水,在大上海找到“知音”?
来自云南大理剑川的马铃薯最近在浦东航头镇成为了紧俏货,不仅政府机关带头采购,许多企业和村民也纷纷出资购买。很多人吃了以后,都对这种来自云贵高原的土豆赞不绝口。
航头与剑川相隔数千里,许多航头人一辈子都没听说过剑川这个地名,那里的马铃薯怎么会一下子成为航头的“网红食品”呢?这一切还要从扶贫工作说起。
2017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精神,航头镇根据浦东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开展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携手奔小康”精准帮扶工作。
剑川县甸南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剑川坝子西部,全镇总人口35078人,其中农业人口3281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419元,是全县扶贫工作重点乡镇之一。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航头镇高度重视,成立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对口帮扶事项,第一时间落实帮扶资金。
短短一年多时间,对口帮扶已经落实了上关甸村道路硬化、集体经济和资产帮扶、新建村民议事中心、搭建农业协作平台、劳务输出、教育医疗等多个精准帮扶项目,全年累计各类帮扶资金255万元,首批50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得到有效资助。在推进华丛山片区花椒种植项目的实施上,航头镇通过为华丛山片区易地搬迁158户贫困户新建50亩花椒种植基地,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的产业发展,预计每户收入增加4000元/年,直接受益人数约700人,解决群众持续增收问题,最终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剑川县风景秀美,生态良好,拥有种类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也是贫困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限于地理环境、交通运输、经费支持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农产品宣传推广不够,市场知名度和销售量无法提升,为农民扶贫脱贫带来了困难。如何结合剑川农业特色,在创新帮扶协作方式方法,巩固扶贫协作成果方面,走出一条长效之路?又成为航头镇思考的问题。
在剑川县,马铃薯是继水稻、玉米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全县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剑川红”马铃薯生长于高海拔的红壤中,因富含天然色素花青素,薯肉切面呈现一圈辐射状紫红色花纹。其种植环境海拔高、病虫害少,加之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使其果实积累的营养物质更充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把这样优质的农产品引进到上海,同时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发动镇商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帮扶工作,这才是一条长效持久的扶贫道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因为有多方参与,小小马铃薯才能跨越千山万水,在大上海找到“知音”。航头镇党委副书记黄震说,爱心不分大小,爱心不分地域,爱心需要行动,爱心更需要榜样。精准扶贫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航头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位党员干部主动跨前示范,担当一颗红心的传递人、扶贫爱心的代言人,积极参与到农产品、工艺品义卖活动中来,带动更多的企业和市民参与到公益扶贫工作中来,在党建引领下共同提升航头的城市温度、凝聚航头的公益力量,精准发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齐心协力帮助剑川县广大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而“党建引领、党员示范、社会参与”的“党建+公益”新模式,也将是新一年航头镇“一流党建促一流发展”的重要思路。
栏目主编:黄勇娣文字编辑:黄勇娣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邵竞
内文图:浦东航头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