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餐饮加盟

汉烤宫烧烤加盟店

本文目录

阿房宫真的是项羽烧掉的吗?考古发现给出了答案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录自《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许宏等著,中信出版集团·大方2023年1月版。本文作者为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刘瑞,原文标题是《寻找阿房宫》。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一首《阿房宫赋》使阿房宫众人皆知,其留下的种种谜团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阿房宫到底建在哪里?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吗?阿房宫的规划有多么宏伟……随着不断地考古勘探和发掘,关于阿房宫的迷雾也在逐渐消散,展露出这座宏伟建筑最真实的模样。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阿房宫篇的篇章页。

在考古中发现阿房宫

1933年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开始了在陕西地区的考古工作,当年的工作集中于渭河两岸,进行以探寻“周民族与秦民族初期的文化”为目的的区域考古调查,由徐炳旭、常惠先生负责。10月,徐炳旭、常惠发表的《陕西调查古迹报告》中提到了调查阿房宫故址的过程。

1949年后,关于阿房宫遗址的调查和保护逐渐展开。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对阿房宫开展大面积勘探调查,该是从阿房宫被焚弃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探。这次勘探为研究阿房宫基本布局,及对后代宫殿建筑设计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

阿房宫前殿北墙遗址发掘。(本文配图均为作者提供)

2002—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之后,在前殿上没有发现红烧土2的任何迹象,只是在台基北侧边缘发现了宽厚的夯土墙体,在经过一系列综合分析之后,“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确认“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就是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之夯土台基”,并判定“阿房宫前殿遗址没有遭到大火焚烧”。同时,确认“阿房宫前殿并没有最终建成,只建成了夯土台基及其北墙、东墙和西墙(墙顶部有建筑)”。

2004—2007年,在确定前殿遗址的遗存保存情况、遗址性质之后,为进一步在更大空间内寻找、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阿房宫考古队以前殿为中心,对西至沣河、北至渭河、东至皂河、南至汉昆明池北岸的135平方千米内的现存夯土台基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先后发现了上林苑一号至六号建筑,并在上林苑四号、五号等建筑中发现保存较好的地下排水管道等遗存,收获颇丰。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的基础上组成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在选址中解密阿房宫

文献中阿房宫的选址与布局

选址与布局,是阿房宫研究中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选择将朝宫建设在“丰镐之间,帝王之都”的上林苑中。此处“丰镐之间”,并非说要将阿房宫建设在丰京、镐京间的沣河河谷,而是指将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所以,在秦始皇看来,位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宫与位于渭河南侧的丰镐二京之间的上林苑内空间,是“帝王之都”。

但究竟为何把统一秦帝国的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的上林苑内的“阿房”一带,在文献中却没有任何记载。因为阿房宫没有建成,因此《史记》中记载的“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的内容,就普遍被判定为是秦始皇设计的阿房宫布局。

考古发现阿房宫建在“水坑”之上?

通过现代绘制的等高线图观测,阿房宫是渭河向南望去视线中最高的建筑,北侧地势均低于阿房宫。从更大范围看,阿房宫南边存在一个东西宽约2500米、南北长约4000米宽阔平坦的“广场”。再向南到南山,有条宽约1000米、通畅的视觉廊道。也就是说,从阿房宫向南的视线非常开阔。这样的数据让人想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考古人员推测阿房宫的布局有可能存在一条南向轴线。

为了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营建之前的地貌,解决阿房宫选址及相关问题,2016年考古队在阿房宫台基上,以15—20米的间距进行了直接将阿房宫夯土台基打穿的穿透性的深孔勘探。正是这一措施,使得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阿房宫建于高地上的认识。

阿房宫深孔钻探探孔土样。

从已完成的阿房宫深孔勘探看,现代地势走向为北高南低,但在阿房宫营建前,西南部分的原始地势较高,向东、向北逐渐倾斜,在其之下有着厚达1—3米的淤泥堆积。这表明该区域在建造阿房宫之前,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这就带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阿房宫择水地而建,那么在修筑之前先需要将河流改道,再进行河道清淤、夯筑等基础处理,工程量远大于普通宫殿修建。因此阿房宫选址于此,是一个强烈的人为选择,为什么非此处不可呢?

“帝国之心”

我们重新审视阿房宫为何选在这里进行建造的问题,判断在这里建造可能是和阿房宫的轴线有关。其从轴线的南端南山—沣峪口向北经阿房宫北墙中心轴线向北延伸,发现轴线北端正对着关中平原北缘的最高峰嵯峨山主峰(海拔1422.7米)。据测量,以南北两座山峰为起点,穿过阿房宫北墙中心点的轴线长约79.3千米。

但是,仅仅如此吗?要解决阿房宫为什么在“水坑”修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有东西门,也就表明秦人可能有一条东西轴线。

经测量,南北向的“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向西至“汧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的西端汧河入渭口约137千米,至东端渭河入黄口约135.6千米,两者几乎相等。也就是说,阿房宫处于关中平原最宽阔之处。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秦始皇咸阳轴线示意壹原视觉改绘。

同时,这条东西向轴线与阿房宫将南北向轴线几乎三分!而秦人恰好以六为纪,从这些近乎巧合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一个河流、湿地、湖泊等的水湿环境,在此地营建朝宫,是因为这是唯一的“帝国之心”。横向东西乃关中之中,纵向南北乃近乎黄金分割之地。

在名赋中重读阿房宫

杜牧的《阿房宫赋》妇孺皆知,其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深信不疑。考古发掘显示,阿房宫其实没有建成,也不存在火烧过的痕迹。《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应为秦咸阳宫。杜牧为何写《阿房宫赋》,又提及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

杜牧出生的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祖父杜佑从淮南节度使的职位上入朝为相,之后为相三朝,权倾一时。现在看来,杜牧也算是官三代。杜牧的家,位于唐长安城的安仁里,其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一街,从北往南第三坊,也就是小雁塔所在的那个里坊,与阿房宫直线相距12.3千米。他家的家庙位于延福坊,也就是今天太白路和科技路一带所在的里坊,与阿房宫直线相距10.5千米。阿房宫与唐长安城的西墙,直线相距6.9千米。因此无论从哪里开始计算,杜牧到阿房宫的距离都算很近,那是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杜牧《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述就一定真实可靠呢?

阿房宫与汉唐长安关系图。

其实,杜牧写作《阿房宫赋》不是偶然。长庆四年(824),年仅15岁的唐敬宗即位,敬宗好游戏,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于是年方21岁的杜牧就作了《阿房宫赋》,假借秦事讽刺敬宗。对于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他后来在自己所写的《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确地指出,“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因此这就说明,杜牧作《阿房宫赋》其实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即借古讽今,提醒皇帝勤政爱民。至于阿房宫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那并不是他考虑的问题。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杜牧记述的阿房宫有问题了。

撰文|刘瑞

摘编、编辑|李永博

导语校对|卢茜

北京的中轴线到底是什么?丨京华物语

对于大众而言,北京的中轴线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演进,最后形成了这条贯通北京全城的中轴线?作为统领北京老城的脊梁,它又将如何被保护和管理,如何与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相结合……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北京历史地理研究专家朱祖希在《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一书中给出了他的阐述。

以下内容节选自《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朱祖希著,北京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中轴线”

1959年夏,我国的考古学家们对传说中的夏人活动地区—“夏墟”,即今河南西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发掘,在这里发现了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的宫城,四周有墙(宽2米,残高0.10~0.75米),墙外有环城大路,宽10~20米。宫城内发现两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并且是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有主有从地组合为对称布局的建筑群。这座始建于3600多年以前的宫城方正、规整。它和它周围的其他大型建筑一起构成了整个都邑的核心。虽然其面积仅是故宫的1/7左右,却是中国最早的沿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是我国最早的“紫禁城”,也是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在古代中国,‘国’是‘城’,或者‘邦’的意思。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和周围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者‘中央之邦’的意思。”洛阳盆地是最早的“中国”区域,二里头则是这个区域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也就是最早的“中国”。(《北京日报》2011年12月12日《3600年前大型宫室建筑现身》)而“沿着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并由此往外延伸的大道,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中轴线”。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区鸟瞰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插图)

商代都城曾几经变迁,其最后的二百七十三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其宫室虽说是陆续兴建的,但都是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换而言之,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宫殿建筑常用前殿、后寝,并沿轴线纵深对称布局的方法规划建造。这在奴隶社会的商朝后期就已在后宫的建设中略具雏形了。

据李燮平《“五门三朝”与明代宫殿规划的若干问题》所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王城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现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址如晋侯马、燕下都、赵邯郸王城等,都已有了在中轴线上筑以宫室为主体的建筑群,两侧再布以整齐规则的街道,与《周礼·考工记》所载的“王城制度”大体相符。周宫室外部有为防御和揭示政令的“阙”,且设有“五门”(皋门、应门、路门、库门、雉门)和处理政务的“三朝”(外朝、治朝、燕朝),即所谓的“五门三朝”,且为后世所沿用。阙在汉唐间依然使用,后来逐步演变、附会为明清的午门。

西汉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也是自商周以来最大的城市。城的东、西、南、北各有三座城门,每门开三个门洞,各宽八米,与《周礼·考工记》所载的以车轨为标准修筑的道路宽度基本相符。其中贯通南北的大街宽五十米,长五千五百米,其间还有宽二十米的驰道,专门供皇帝出巡使用。大街的两侧则筑有排水沟,沟外又有各宽十三米的街道。

西汉长安城示意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插图)

隋唐长安城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规划建设的经验,将太极宫(皇帝听政、居住之所)置于全城的北端并以承天门与全城的正南门明德门间所形成的宽一百五十米的中央大道(朱雀大街)作为统领全城的“中轴线”。再以纵横交错的棋盘或道路,将全城划分成一百零八个里坊。宫城置于全城最北的中部,其南是皇城。其中心部分的建筑布局,则依据左右对称的原则,并附会《周礼》所载的“三朝制度”,即以宫城的正南门承天门为大朝,太极殿、两仪殿为日朝、常朝,沿轴线建门、殿数十座。宫殿建于龙首原高地,居高临下,势如建瓴,使皇宫更显出皇权至上的威严,也使整座长安城的建筑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既增加了长安城的立体感,也充分显示出了它的政治主题。

唐长安城示意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插图)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都城东京(开封)城的平面布局、城市风貌等既有继承,又有其独特的地方,即从大内正门—宣德门,出朱雀门,直奔外城的正南薰门,这条宽三百米的御街,即是统领全城的“中轴线”。特别是由皇城、内城、外城形成的层层拱卫的格局,为后世所效仿。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插图)

12世纪初,金在占领了辽的陪都—南京(燕京)城之后,又在天德五年(1153)正式迁都至南京,并扩其东、南、西三面,改称中都城。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首都由是开始。整个中都城的规划建设完全是以北宋汴梁(开封)的制度,将南京城改、扩建而成的。城中有一条南起外郭城的正南门丰宜门,北上过龙津桥,进皇城南门宣阳门、千步廊,进宫城南门应天门、大安门、大安殿、仁政殿,出拱辰门,直达北端的通玄门。从金中都城的复原图上可以看出其整体布局,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并不对称,但仍遵循“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原则并为后世所继承。

元大都城中轴线的确定

蒙古至元元年(1264),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称“汗”,即元世祖。元初,都城在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附近)。但是,随着政治重心的南移,原燕京的地位日趋上升。特别是他胸怀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雄才大略,将其都城南移的愿望也日益强烈。蒙古至元三年(1266),忽必烈派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后决定放弃燕京旧城,而在其东北郊以原金代的离宫—大宁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新都,即元大都。

我们从中国历代都城演进轨迹的研究中得知,元大都城是中国历史上继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宋东京(开封)之后,又一座在平原地营建的都城。它们都传承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理念和手法,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突出都城的主要建筑群—王城和宫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绘制的《大都平面复原图》上可以看出,元大都城南北半城各有一条“轴线”:南半城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中经棂星门、崇天门、宫城(包括大明殿、延春阁)、厚载门、万宁桥,抵中心阁,长3.9千米,可称其为“大都城规划建设中轴线”;北半城轴线南起齐政楼(鼓楼),北至钟楼,可称其为“大都城几何中分线”。

这元大都城的中轴线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呢?

“世皇(忽必烈)建都之时,问于刘太保秉忠,定大内方向。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为向以对。上制可,遂封为独树将军,赐以金牌。”(《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这是记载在熊梦祥的《析津志》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元世祖问刘秉忠定大内的方向时,刘秉忠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面的大树为基点,向北延伸作为大内(即宫殿)的轴线,并得到了元世祖的认可。

这“第三桥”原是金中都城北护城河(其上游即金口河)向东名为“闸河”上的第三座闸桥,其位置相当于今人民大会堂迤西新帘子胡同附近。“第三桥以南一树”大约在今天安门广场正中偏南的位置。

原来古人立“社”,象征着土地的权属,即社主。也因于此,凡是城市乃至村镇,都建有社坊或社庙祭祀“社主”。而早期的“社主”就是一棵大树。以树定位,也含有建造新都,立社安邦的意义。

侯仁之先生则认为,“大都城规划的起点,严格地讲,就是海子桥(即万宁桥),也就是现在的后门桥。因为海子桥的选址决定了全城的中轴线,是紧贴着湖泊的东岸定下来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认为,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发表的《大都平面复原图》,用作图法进行分析:如果就大都城的四角画对角线求其几何中心,则可发现它正位于鼓楼处(元称齐政楼)。在鼓楼正北方,于光熙门至崇仁门之间的中分点位置建有钟楼。将钟、鼓楼连以南北大街,并向北延伸至北墙,形成全城的几何中分线。从图上还可以看到宫城的中轴线并不在这条几何中分线上,而是向东移了一百二十九米。宫城中轴线自宫城正门崇天门向北延伸,穿过主殿大明殿、延春阁,直抵北门厚载门。这条宫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穿过皇城棂星门和南墙上正门丽正门,向北延伸到正北方的万宁寺中心阁,形成了大都城南半城的规划中轴线。

大都平面复原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插图)

就上图分析,城市的规划轴线偏在城市几何中分线之东一百二十九米处,是由地形条件造成的。大都的西城墙,因要包纳海子于城内,只能在这个位置上。在大都的东墙之东,当时尚有若干大小水泡子(池沼),东墙也难再向东移。但这条几何中分线西面距太液地(北海、中海)太近,只有二百三十米左右,若即以其为宫城中轴线,则宫城之宽要比现在窄三分之一左右,过于逼窄,遂不能不向东移一百二十九米,约合四十一丈。为了在城市规划中同时标明几何中分线和规划建设中轴线,遂在几何中分线处建钟鼓楼,而在规划中轴线的北端遥对宫城各主要门殿建中心阁。这种在城市南半部强调规划中轴线,同时又在城市北半部强调几何中分线的处理方法,说明在规划大都时很仔细地考虑了规划中轴线不得不东移的情况并给以巧妙的处理,对二者同时加以强调而不偏废。

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苹芳等人曾以考古勘探手段鉴定元大都中轴线的位置。他们从旧鼓楼大街向南,越什刹海、地安门西恭俭胡同一带到景山西门至陟山门大街一线上,按东西方向由北向南排探过六条探坑,均未发现元代路基土。他们往东在今地安门大街上钻探。结果,在景山北墙外探出东西宽约二十八米的大街路基一段,在景山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物基址;又在景山北麓下探出元代路基,证实从鼓楼到景山的大街就是元大都南北中轴线大街,与今天的地安门南北大街是重合的,寿皇殿前的基址正是元宫城北厚载门的基址。这就完全证实了元大都城南半城规划建设中轴线的走向,元大内就是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同时,也证明了明宫紫禁城又建在了元大内的旧址之上(单士元:《我在故宫七十年》)。

源自东北“白山黑水”的满族

全盘地继承了明北京城

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明永乐元年(1403)即升北平为“北京”,并封陈珪为泰宁侯,使执掌北平都司,即“北平八府驻军”的最高统帅。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召集百官议建北京宫殿,并命陈珪“督军民匠造砖瓦”,以备营建,更命工部“征诸色匠、诸卫选军士、各布政司征民丁,以期明年五月听征”,从而揭开了建设北京城的序幕。明成祖特令陈珪“掌北京缮工事”、铸绘印信、专立衙门,其“制如都督府,下设经历、都事诸员”,实即今工程总指挥。

明中都遗址鸟瞰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插图)

据《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永乐初建北京都城宫殿时,很大程度上是以南京宫殿为蓝本的,而且“ꢀ高敞过之”。但实际上,却是以安徽凤阳中都皇宫的规模、体制为蓝本营建的。

我们可以从宫殿的布局上来看。明中都宫殿在万岁山之南,北京紫禁城之后(北)亦筑有土山,且亦名万岁山(清改称景山);中都皇宫左右有日精山、月华山,但均为小山,北京紫禁城的左右虽无小山,却在宫中置以日精门、月华门。而北京紫禁城从午门到外朝的三大殿这一坐朝之地,与中都皇城更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明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不管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也好,抑或是以明中都城为蓝本也罢,都仍是以原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中轴线为基准进行的。元大都故宫虽被拆除了,但萧洵的《故宫遗录》将其记录了下来。明朝对大都城的改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元朝宫城的旧基上稍向南移,建成新的宫城。这就是现在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紫禁城南面正中的午门和北面正中的玄武门(清改神武门),以及城内最主要的宫殿建筑,即象征最高统治中心的前朝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又改称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一律居中建造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其他次要建筑,则都严格遵守对称排列的原则,配置在中轴线的左右两边。

第二,由于紫禁城的南移,旧日皇城及大城的南墙也都逐次南移,从而也决定了承天门(清天安门)和正阳门在中轴线上的位置。

第三,利用午门以外紫禁城和皇城之间新开拓的空间,仿照明初南京城的规制,在中轴线的左右两旁,分别建了太庙和社稷坛,仍保持着“左祖右社”的古制。这样,不仅使原来大都城孤立在东西两城的这两大建筑群,取得了与紫禁城的直接联系,而且还大大地突出了中心大路的分量,增加了承天门(天安门)到午门之间的深度。与此同时,又在社稷坛以西开凿了南海,扩大了皇城中的水面,增添了宫殿的灵秀之气。

第四,利用承天门(天安门)和大明门(在正阳门内,清改大清门)之间的扩建部分,遵照唐宋以来的传统,把直接为封建帝王集权统治服务的中央官署,沿着宫廷前方的中轴线,对称排列在东西两边。这一布局既彻底改变了大都城内元代中央官署的分散状况,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心大路的纵深感。至于大明门和正阳门之间的这一段距离,则保留下来作为东、西两城东西往来的通道,即棋盘街。

第五,在相当于元代中心阁的位置上,分别建筑了鼓楼、钟楼,南北相望,作为中轴线新的“端点”。另外,又在正阳门外以南,东西两方在相对称的位置上建造了天坛(东)和山川坛(西,最初也叫地坛,后来又改称先农坛)。及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筑外城之后,全城的中轴线便更向南延伸,经过天坛和山川坛之间,直到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门。这样,全城明显可见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千米。

第六,最后必须提到的是在紫禁城北面,利用宫城南移后的空间,又沿着全城的中轴线,在距离大城南北两墙的中心点上堆筑了万岁山(清改称景山)—一个人为的制高点。这样,万岁山又代替了中心阁在元朝大都城内的位置,从而标志了改建以后北京城的中心。登临万岁山之上,足以俯瞰北京全城。它在全部的宫城建筑上,虽没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却具有突出的象征意义。它企图在一种类似几何图案所具有的严正而又均衡的平面布局上,凭借一个巍然矗立的立体造型来显示出:这里正是封建帝王统治的中心。这种从三维空间来部署城市规划布局效果的,应该还是一个创造。

北京城变迁图(《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营城——巨匠神工》插图)

源自东北“白山黑水”的满族在入主中原定鼎北京之后,便全盘地继承了明北京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的王朝,清政府对北京城的经营,既体现了清朝帝王对“中华一统”、儒家礼制理念的全盘继承,又展示了时代的变迁。首先将大朝的三大殿改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清顺治十二年(1655)又将明朝的万岁山改称景山,其前有绮望楼三楹,供奉孔子牌位。

清乾隆十四年(1749)在景山北麓建寿皇殿,殿仿太庙形制,是供奉清皇室祖先影像之地。殿九间,上覆黄琉璃瓦,有左右配殿、神库、神厨、井亭,殿前有宝坊、石狮等。清乾隆十五年(1750),在景山峰顶上建五亭,内供铜佛像,中峰上的名万春亭,三重檐,上覆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亭东西两峰有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的亭各一座:东亭名观妙,西亭名辑芳。两亭外侧两岸又建有两座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小亭:东面的名周赏,西面的名富览。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万春亭中的毗卢遮那佛像被毁,其余四尊佛像被劫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政府曾将贯通北京城南北的这条中轴线确定为天文、地理意义上的“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线,并以此为准绘制《皇舆全览图》。这实际上是从天文和地理意义上重申古代中国以自己为“世界中心”的理念,它比清光绪十年(1884)国际经度会议确定的,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要早175年。

文/朱祖希

摘编/何也

编辑/青青子

导语校对/王心

100斤、213公里、4665.6亿元,这个长假有什么不一样丨思客数理话

6.37亿人次游客,同比恢复79.0%;4665.6亿元旅游收入,同比恢复69.9%。来自文旅部门的大数据印证了人们对这个“超长黄金周”的预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人们压抑已久的出游、消费热情被点燃。思客联合每日互动个推大数据,带你看看这个黄金周有什么不一样。

100斤的“年味”假期

10月8日,返程路上被塞得满满当当的百斤后备箱刷屏网络,“年味十足”的后备箱像极了许多人对这个假期的感受:“这是迟到了九个月的春节!”

上图为离汉通道关闭后的汉口站,下图为国庆中秋假期的汉口站。胡浩、邱晟摄图片来源:中国铁路

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日均发送旅客6211.5万人次;预计道路发送旅客3.79亿人次,有网民说,这是一场“迟到的春运”。

半径213公里的“内需”游

除了回家“过年”,还有不少网民选择外出旅游。假期期间,思客发布《浪VS宅,这个黄金周你是怎么过的》问卷调查,截至9日上午8时,共回收176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有18.82%的受访者选择了省内游,15.88%的受访者参与了国内跨省游。

如果说春节假期是小区游,“五一”假期是郊区游,那么这个假期可以说是“长线游”。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专项调查显示,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半径213.0公里,出游半径较劳动节和端午假期增长56%以上。飞猪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家庭出游的人群居多,购买3人(含)以上机票的人数比端午涨了160%。

出境游转“内需”,去“人少的地方”成为新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接待规模前十名的省份是:广东、四川、湖南、山东、河南、广西、江苏、河北、安徽、湖北。

游客在杭州西湖长桥景区游览(10月1日摄)。新华社发(江汉摄)

前十位中,东部沿海地区仅占3席,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排名20开外,内蒙古、甘肃、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开阔地区游客接待排名较以往假期明显前移。个推大数据显示,杭州西湖、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武汉东湖等开放式景区访客量名列前茅,与此同时,西安城墙、大雁塔,新疆喀什、喀纳斯等“大西北”景区热度较高。

文化旅游热度不减,红色、夜色备受青睐。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长假期间85.0%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其中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例分别为41.8%、40.5%和27.1%。个推大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热度高。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深受游客喜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沪上纳入假日监测统计的8家红色主题类景区(点)在国庆前7日累计接待15万人次游客。驴妈妈旅游网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国内夜间旅游产品预订量同比上涨27%,其中上海黄浦江夜游、广州珠江夜游、重庆两江夜游等人气最高。

当然,这个假期也并不尽善尽美,被堵在黄山半山坡上大喊“我后悔了,我不想出来玩了”的游客便是一个缩影。思客调查显示,交通路况、景区接待能力、游客素质等是受访者认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方面。

4665.6亿元背后的复苏活力

放眼全国,拉萨布达拉宫、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新疆喀纳斯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等地恢复程度较高,访客量较今年“五一”假期增长明显。丝路古城敦煌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以上,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

这个假期,湖北累计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消费旺、经济暖,“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西班牙《世界报》网站以《中国用没有新冠病毒和6亿人次出游来庆祝国庆节》为题,报道中国与其他受疫情冲击的大国相比显示出明显的复苏趋势。

10月4日,消费者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蒲晓旭摄

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全面释放。汽车销售强劲反弹,北京、浙江、云南重点监测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高达23.5%、20.3%和14.1%;离岛免税购物新政落地后的首个中秋国庆长假,海口海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0.4亿元、旅客14.68万人次、件数99.89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48.7%、43.9%、97.2%;8天黄金周,全国电影票房39.2亿元,近1亿人次观影为历年黄金周次高水平,一项项数据,透出阵阵暖意。

这个“超级黄金周”,游客总体满意度85.71分,景区满意度86分。中国旅游研究院披露的假期满意度,令人欣喜,也来之不易。从寒冬到金秋,从湖北到全国,今天的美好图景是14亿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展现了对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的满满信心,更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的强大复苏活力和光明前景。

参考资料:

1.《假日旅游复苏市场平稳有序》,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2023年10月9日

2.《流动中国折射复苏新气象——透视“十一”黄金周》,新华网,2023年10月9日

3.《八天长假全国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同比恢复79.0%》,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2023年10月8日

4.《万亿巨头3天暴涨1500亿!这个长假,最火的是TA》,中国经济网,2023年10月8日

5.《2023国庆假期,一场有节制的狂欢》,中国新闻网,2023年10月8日

6.《十一假期湖北预计接待游客4805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76%》,经济日报,2023年10月8日

联合出品:新华网思客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汤辉

作者:解轶鹏黄洁心

设计:赵薇

编辑:宋敏榕

校对:王鑫蓉

版权声明:幕实号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73020023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11175751

Q Q: 730202031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