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2);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3);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4);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5);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
(2)噍(jiao)以杀(shai):急迫短促。
(3)啴(chan)以缓:舒展和缓。
(4)发:振奋。散:奔放。
(5)廉:端正方直。
先秦儒家的美学著作。原书23篇,有11篇编入《礼记·乐记》中,其余已佚。论述了乐起源于人心,人对外物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感情,并借助声音或动作形诸于外。
这一理论阐明了审美主客体关系等基本问题。提出乐的审美本质是“和”,它可调和人际关系,发挥“治民”的社会作用。
审美活动的目的是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致乐以治心”。肯定乐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乐记是什么朝代?西汉刘德及门人创作的书籍
《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作者刘德及门人,是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记是什么时候?乐记
西汉刘德及门人创作的书籍
《乐记》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作者刘德及门人,是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乐记
作者
刘德及门人
类别
音乐理论著作
内容简介
《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
(不知堂)《乐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礼记》中题作《乐记第十九》,约5000余字,包括11子篇:《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乐化篇》、《师乙篇》等。根据西汉刘向的《别录》,古代《乐记》共23篇,篇名都记载于《别录》中。《别录》虽已佚,但唐孔颖达作《礼记注疏》时说,《别录》所载《乐记》的全部篇目,当时还"总存焉",从孔颖达记载看,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还包括《奏乐篇》、《乐器篇》、《乐作篇》、《意始篇》、《乐穆篇》、《说律篇》、《季札篇》、《乐道篇》、《乐义篇》、《昭本篇》、《招颂篇》、《窦公篇》等12篇,这12篇已佚。
论述乐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乐记》是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关于其成书年代及作者争论较大,一般认为是汉儒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编纂而成,原有23篇,现存11篇。
《乐记》的音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音乐的本质,主张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认为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祥和与动荡,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主张通过音乐的教化功能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使国家长治久安。
《乐记》的音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也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