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四川小吃大王”诞生:开店6000家年入15亿,老板却是东北人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村的中国美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国人饶有兴致地想要了解,国内外运动员喜欢吃什么美食,谷爱凌喜欢吃韭菜盒子,意大利速度滑冰运动员弗兰切丝卡·洛洛布里吉达喜欢吃饺子,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一日三餐离不开的豆包。
除了饺子、包子等常见美食受到运动员们欢迎外,细心的网友发现荷兰速滑名将还独爱麻辣烫,引发上网友热议。
麻辣烫作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美食,在国内大小城市都随处可见,原本是四川乐山的当地一道小吃。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中国的麻辣烫在韩国几乎已经是遍布大街小巷了,成了不少韩国人在下班之后必点的一份美食,不少韩国人只需要消费7000韩元,就能吃到一顿骨汤辛辣的麻辣烫,以至于韩国的麻辣烫调料已经连续4年保持100%的增长势头。
但谁也没想到一碗二三十块的麻辣烫,也能够撑起一个企业IPO。
最近,据香港证监会公布了IPO申报稿,其中上海杨国福集团递交的IPO申请材料,也就是说麻辣烫界的巨头,即将要登陆资本市场了!
根据资料显示,杨国福公司在2023年和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11.82亿元和11.14亿元,净利润分别是1.78亿元和1.65亿元,去年前9个月,杨国福的营业收入是11.63亿元,净利润更是达到了2.0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了100%,根据机构预测今年杨国福公司的收入或达到15亿元。
如果此次集团成功上市,创始人杨国福也将一跃成为麻辣烫界首富,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位麻辣烫巨头创始人,并不出生于吃辣闻名的西南地区,而是出生于东北,日常饮食并不喜欢吃辣。
1970年杨国福出生于哈尔滨一户农村家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在15岁那年就选择了辍学,进入到县城工地当小工赚钱。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年后杨国福只身前往哈尔滨,并开始了长达多年的摆摊生活。
在摆摊的过程中,杨国福发现一家餐饮店生意异常火爆,这家餐饮店主要售卖麻辣烫和烤饼,生意好的时候这家门店外面排起了一条长龙。当时麻辣烫才刚进入北方,只有少数北方城市才在卖这种小吃,且价格便宜人人都消费得起,杨国福灵机一动不如自己也开一家麻辣烫店。
可是面对麻辣烫杨国福压根就是个门外汉,不会做麻辣烫咋开店呢?
一般来说,餐饮行业都从拜师学艺做起,但杨国福却选择了更加直接的方法,通过试吃不同麻辣烫,自己回家倒腾调制秘方。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杨国福成功研制出独家麻辣烫汤底秘方,并且为了让汤更加鲜甜可口,杨国福还在汤底添加了奶粉,创造出可以喝汤的麻辣烫。
2003年9月,杨国福首家麻辣烫门店在哈尔滨开业,开店不到一个月,杨国福日营业额就突破千元大关,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杨国富也动了品牌化发展的心思,为此他将麻辣烫名字更改为杨国福麻辣烫,并踏上招商加盟的路线。
据杨国福早前参加访谈透露,最早一批加入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商,几乎人均年赚几十万元,同时为了能够实现品牌统一管理,杨国福曾一度停止加盟。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前麻辣烫几乎都是根据每份菜品收费,直到杨国福麻辣烫首先改革称重计价,这种收费方式才开始风靡起来。
进入到2010年后,杨国福麻辣烫开始急速扩张,在整个东山省,杨国福麻辣烫已经落地了1000多家门店,从此杨国福开始走出东三省,把品牌拓展到全国市场,由此陆续进入了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到了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的加盟店数量突破了5000家。
甚至在这一年,杨国福麻辣烫还在加拿大开拓了第1家海外门店,此后陆续进入到了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2023年,杨国福麻辣烫全国已经出现了6000家店.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放缓了全国扩张的步伐。原因就是在2017年,经过北京监督管理局调查,发现两大外卖平台中,有超20家杨国福麻辣烫店存在证照不符的情况,同时有消费者在网上吐槽,多次点出杨国福麻辣烫店食品中存在毛发、虫子等卫生问题。
随着这些问题的暴露,显示出杨国福麻辣烫在食材配送、门店管理和标准化制定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杨国福选择了二次改革,先是豪掷3.5亿元建立统一食材厂,后又重金进口国外设备,统一麻辣烫口味、规范食材供应链。
从目前来看,杨国福麻辣烫加盟店的面积一般是60平米到150平米不等,加盟的费用最低是1.99万元每年,港澳台地区达到了3.99万元每到了2023每年,早在2023年时杨国福麻辣烫的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13亿元,其中加盟的收入占两成,其余的是销售调料一些物品等部分。
不过在2023年,“杨国福食品安全”话题登上某平台热搜,该话题下一位大v发布的杨国富麻辣烫厨房视频,震惊了一众网友。视频中厨房里随处都是蟑螂,擦碗的抹布用来洗脚,食材不清洗直接下锅……
在话题冲上热搜后,杨国福麻辣烫官方账号在第一时间发布了道歉声明,不过这件事还没解决,杨国福麻辣烫在加盟管理方面又“暴雷”了!有加盟商在网上吐槽,杨国福麻辣烫宣称为了维持客户增量,将对加盟商门店实行“区域保护”,但其实却不是这么做的。
随着门店数量增多,管理难度也就越大,品牌的风险也就越高,6000多家门店如何保证食材安全,是未来杨国福麻辣烫发展的关键所在。
红小六·川式炸匠铺李兴月:轻模式,打造餐饮场景延伸
6月15日,由开店邦和军师智库餐饮研究院主办的“连锁·创投·BOSS面对面”第十七期直播,通过开店邦特邀主持嘉宾军师智库餐饮研究院欧峰(以下简称欧院)与红小六·川式炸匠铺创始人李兴月(以下简称李总)的对话,为我们展现了一场以“轻模式,打造餐饮场景延伸”为主题的分享。
李总根据自身深耕餐饮连锁十多年的实干经验,为我们分享了如何踏踏实实做一个连锁品牌、如何打造抗风险能力强的门店、从直营模式向加盟模式转型的经验……
分享期间,更是金句频出:
“赚钱是第一步。如果模型店没有打造出来,那么你在上海就是开了一个不赚钱的店,这肯定不具备区域复制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小而美的门店,并且让产品结构能够支撑门店的满负荷运转。”
“我们希望根据自己门店数量来匹配我们的供应链。”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属于稳扎稳打的企业,我们希望开一家店,就能够让一家店赚钱。”
“自己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子。”
特邀对话嘉宾简介:
李兴月女士
上海串红餐饮有限公司CEO
红小六·川式炸匠铺创始人
串红餐饮成立于2023年,总部位于上海市,是一家经营休闲餐厅连锁品牌的餐饮公司,公司在上海松江区拥有近3000平米的专业食材加工中心及配送中心,拥有专业研发团队及近百名专业食材加工人员。
「红小六·川式炸匠铺」专注于传统小吃升级创新,致力于打造全新消费场景和体验感。作为小吃消费升级的代表品牌,「红小六·川式炸匠铺」布局国内销售线上线下渠道,并开拓海外市场。首家直营店于2023年10月在上海晶品购物中心开业,目前已布局全国10个省市,近百家门店。
以下为直播访谈整理稿:
PART2
小而美的单店模型,
核心在于抗风险能力强
欧院:上海的餐饮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它又能很好地让一个餐饮品牌辐射整个华东区域,让品牌变得极具影响力。请问李总,您当初在上海开店是想赚全国的钱,还是为了主打品牌?
李总:赚钱是第一步。如果模型店没有打造出来,那么你在上海就是开了一个不赚钱的店,这肯定不具备区域复制的可能性。
我们现在做了三四家直营店,就是为了不断打磨我们自己的模型,包括门店整体的人效、评效、营业额、毛利、回本周期、全时段运营……
当我们最后打磨到了一种比较极致的模型,就会在全国进行复制。
欧院:疫情当下,您认为什么样的单店模型能够真正往下沉市场走?什么样的单店模型能够让加盟商有足够的抗风险的能力,以至于他们能够面对各种不确定?
李总:不管疫情对于餐饮有多么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每一次好像都处于逆势上升的状态。
上海疫情复工之后,红小六的周边商场不允许堂食,但是因为我们的门店以走食和外带为主,所以哪怕这个时候,我们的门店也还是络绎不绝有消费者来。
疫情之下,我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
第一点,降低开店成本。
我们的门店面积控制在15-30平米,可能还会有一些小座位。因为门店面积小,我们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也比较小。
当固定成本下降的时候,门店的抗风险能力自然也会随之变强。
再加上我们红小六的产品具有全时段和复购的属性。
所以,不管是中午、晚上的刚需时段,还是下午的休闲时段,我们都有与之配备的主食产品和小吃产品。
比如,酸辣粉。比如,锅巴土豆。
总而言之,就是要做小而美的门店,并且让产品结构能够支撑门店的满负荷运转。
第二点,全渠道品宣。
除了在线下开门店,做品牌,我们还会通过互联网做一些比较大的宣传动作。
比如,在抖音、小红书上不断做品牌露出。
第三点,做亲民的产品。
红料理主要做堂食,几十家门店的产品在正式推出之前都会进行试吃。到现在,我们的产品库里有200多个SKU,所以门店上新速度也会很快。
这也就解决了复购的问题。
而红小六主要做四川小吃,不会存在吃腻的情况。因为四川小吃主要以炸物为主,有很长的历史积淀,大家都知道四川有很多好吃的小吃。
所以哪怕到了上海,大家也不会对这类产品有陌生感。
欧院:红小六这种小而美的单店需要在前期投入多少?多久能回本?
李总:开店的前期投资基本在15-20万,包括房租、装修、设备等。
上海可能会因为房租高了一点,整体投资也会稍微高一点,但是整体在二十多万也能开出一家门店。
我们的回本周期平均是在6个月。有些做的比较好的,两三个月就能够回本。
欧院:疫情对购物中心店的影响特别大,您如何看待未来小吃连锁品牌在街铺和购物中心的发展?未来红小六会更偏向哪个方向发展?因为街边和购物中心的门店模型不管是在运营时间、出品效率,还是在动线设计和产品结构上都会存在一些差异。
李总:商场店现在占比在65%,未来我们会调整这个比例。我们会把社区店做到50%以上。
商场店与商场本身的势能有一定关系。商场店的营业时间基本到晚上10点,我们晚上九点半就开始打烊了。
我们现在做的社区店,从门店面积到产品结构也都有所调整。
我们认为社区店的面积在30-40平米是比较合理的。同时,我们也会安排二三十个类似吧台一样的座位。
我们增加了社区店的主食产品。我们大多数商场店完全没有主食产品结构,但是社区店会有3-4款主食产品。这主要是由营业时间决定的。社区店我们最长会营业到凌晨2点。
我们为什么还要布局商场店?
主要还是想通过购物中心打造品牌。
如果消费者下班回家或逛街,她不仅在街边看见了我们的门店,还在购物中心看见了我们的门店,那么我们整体品牌就会在她的心里留下一个烙印。
这个烙印会带着她去品尝我们的产品,最终被我们的产品吸引。
PART4
数字化打造,也要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欧院:如何调动直营店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如何让加盟商把总部政策执行到位?
李总:加盟店和直营店确实有很大区别。红料理和红小六都有自己的直营店,其中所有的店长都有股份,而且是自己花钱买的股份,只是他的股份小于公司的。
比如,店长占20%股份,公司占80%股份。
所以不用担心他不会跟着公司的节奏。
同时,我们门店考核系统也非常严格。我们会有4-5个品控每天都去门店,而且早中晚各有一个产品专员对门店进行评估。
或许在门店少的时候还能这样做,未来门店增多,这种模式就会非常重。
所以我们也有在尝试运用数字化。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对直营门店和加盟门店进行管控。
数字化目前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的一项战略方针。
我们建立了一套ERP系统,主要用于三件事:
第一件事,用于门店端。
门店端现在有一套现成的数字化系统,从扫码点餐、收银,到会员体系和精准营销,但是我们自主研发的ERP系统在管理端。
比如,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做全方位的管理,包括制定工厂的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能力计划和销售执行计划。
第二件事,用于财务端。
红小六的整体财务营收、毛利、利润、预算、员工工资等都是通过ERP系统进行计算和分析。
第三件事,实现巡店在线化。
巡店在线化能够精准了解门店现状,打通内部管理与外界的不对称性,从而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未来,我们也会在数字化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时间,逐步完善数字化系统。
欧院:对于刚刚创立的连锁企业,或整体品牌势能和体量都没有达到一定量的连锁企业,比如说只有十家门店,您认为他们该不该投资数字化?
李总:我认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现成的系统可以进行选择。
但重要的还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做选择。
如果只有10家门店,当下的核心还是要让门店赚钱,要把品牌做好。
基础打好之后,门店发展到了一百多家,或者拿到了一笔大融资,那么就可以尝试在数字化方面加大投入。
比如,每年规定一些预算用于数字化建设,而不是全部AI做数字化建设。
三个上海人,最早吃到加盟红利,靠卖一碗“吉祥馄饨”年入15亿
23年来,创业者张彪几乎见证了中国加盟产业从0到1的发展历程。
1999年,他创立的吉祥馄饨诞生在上海市人民路。那是一间15平米的小门脸,高峰时,一天接待1000人,翻台率是50桌。
这是一家由三个上海人出资4万元创建的馄饨店。创业之前,他们分别是国企经理、公务员以及大学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几个“读书人”开这么一家馄饨店,压力不小。
打动他们的,不只是开一家馄饨店,而是特许经营(即加盟)这个当时颇为新颖的商业模式。
1987年底,第一家肯德基快餐店进入中国,带来了特许经营模式;到90年代初,全聚德等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尝试特许连锁模式;1997年,《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建立了中国特许连锁的基本规则和框架。
这是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爆发式成长的前夜,更是一代创业者在摸索中前进的奋斗史。
200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特许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也正是在这一年,吉祥馄饨开始在全国推出区域特许模式。到了2007年,吉祥馄饨的门店数量已达到“数百家”。
中国餐饮行业早年的加盟模式,基本集中在火锅和西餐两大品类。一次性收取培训费和管理费,再授予品牌的使用权,供应一些如火锅底料等基础支持,这就是初代连锁加盟品牌能提供的全部内容了。
在早期粗放的加盟市场中,吉祥馄饨未充分意识到供应链的意义,再加上管理上的薄弱导致代理商话语权渐渐强大,合作伙伴分崩离析。一场与供应链掌控权的争夺,让整个团队意识到,只有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联系,才能真正的与加盟商建立共赢关系。
回收代理权,把供货能力重新抓在手里,让产品和供应链成为品牌与加盟商的共同利益体纽带。这些基本常识,却是最初的行业探路者们摸索了十余年的成果。
寻到破局方法的吉祥馄饨,吃到了加盟模式在中国发展早期的红利,也要面对野蛮生长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作为创始人与管理者,张彪也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从一门心思做好馄饨,学习变成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一把手。
他开始思考:如何应对用户的审美疲劳?如何抓住这个时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何面向15-55岁的消费者做营销?如何让组织模式更加高效?
20多年过去了,吉祥馄饨已覆盖250个城市,拥有2500多家门店,其中加盟门店过半,年营收超过15亿。在2023年,吉祥馄饨提出了万店目标,并首次接受了来自番茄资本的近亿元融资。
创业邦独家采访到吉祥馄饨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彪。吉祥馄饨走过的23年历程,张彪讲述的老品牌新故事,既是启发,也是警醒。
23年后的“万店”梦想
创业邦:吉祥馄饨发展了23年,为什么到现在才开始考虑“万店”的目标?
张彪:我们三个人在最初创业的时候,就提到过千店的目标,当时觉得,撑起千家店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我们在去年年底,又提出一个万店的目标,它实际上蕴藏着我们整个公司未来三五年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思考出来的结果。
讲战略,首先要讲趋势,如果没有趋势的战略,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看到的第一个趋势,就是现在出现了一些标杆性的万店小吃或餐饮品牌,他们都具备了一些共性:比方说,日常客单价在20元左右的社区街边店,都是以加盟模式推广的,这些跟我们也是符合的。
再从新趋势的角度讲,这两年餐饮是市场中一个比较热的行业。餐饮业聚集了各个行业的人才,很多发展很好的公司都有互联网背景。我觉得,人才聚集是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第二个,现在整个市场的经营要素发生了变化。
比方说,与外卖平台合作,可以让我们渗透进更加庞大的客群之中。我们的POS系统、巡店系统,可以应付几千甚至上万家门店的管理。再比如,现在遍布大江南北的供应链系统,在我们刚刚创业的时候,想要把产品低成本快速的运送到各个区域,都是不敢想象的。
创业邦:如今很多新兴品牌的扩张速度非常快,但吉祥馄饨发展了20多年,只开了2500多家门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张彪:老品牌与新品牌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别,源于发展阶段的不同。
在我们最早推加盟的时候,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但是餐饮门店的拓展速度并不是线性的。人比较喜欢新鲜感的东西,时间久了就有点疲劳,所以餐饮品牌怎么样持续和顾客建立某种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是我们在门店达到一定数量后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而不是持续高增速开店。那样的发展模式不健康。
只要商业模式好,供应链搭建好,加盟品牌就会有很快的发展,但真正的挑战在3~5年以后,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品牌持续能力和竞争力的时候。
我们最早的一家店面积只有15平方,一天可以接待1000个人,一天翻台50桌。等开到300家的时候,肯定不能始终保持这个水平。
这是品牌发展周期的一个必然曲线。审美疲劳是所有品牌都必须要面对的,哪怕麦当劳、肯德基,也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马上要推出第7代店。23年时间里,过去我们做了6代店,基本上3到4年就会换一代店。
每一代店就像苹果手机一样,有些代际之间的变化很大。比方说4代店。直至2010年,吉祥馄饨门店只有200家,而从2010年至今的10年多时间里,实现了从200家店到了2000多家店的增长,这4代店的推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业邦:第4代门店有哪些关键的地方?
张彪:第4代店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几个地方:
第一,我们在菜单上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缩减了馄饨的品类,加了一部分非馄饨的辅餐。这几年,大部分品类都在缩减,我们增加了面条、烧麦、锅贴等。
第二是门店操作空间上的调整。因为顾客对场景需求越来越高,我们也尝试着给顾客提供体验空间,包括后厨、厨房设备、视觉上的一些改变。要给顾客一个全新的概念,就像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口味一样,要给他们一些新鲜的东西。
创业邦:吉祥馄饨想做到万店,是否也要在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
张彪:整个组织上需要有比较大的调整。我们原来过度集中在发达市场,而忽略了下沉市场。
第二个就在于我们的供应链配送能力,核心是控制成本。
最后还有考核问题。未来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KPI,才能让团队和组织产生真正可持续的牵动作用,都是要花心思去琢磨。
创业邦:吉祥馄饨要推行下沉市场策略,会向谁学习么?
张彪:肯定会向标杆企业学习,同时也要保持我们的特色。
例如,我们发现现在的网店有两种组织模式,一种组织模式叫大区制,它的业务是通过大区来推动。但蜜雪冰城不是大区制,反而总部可以直接渗透到2万多家店,无论是换菜单,还是产品配送,总部职能都渗得下去。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学习的,包括华莱士合伙模式、核心加盟商这样的一些模式都是我们要去学习的。
有些人把加盟这个概念弄错了
创业邦:您曾提到,这几年加盟行业经历了很大的动荡,指的是什么?
张彪:这几年加盟行业的动荡,主要是在于有一些商家把加盟的模式弄错了。前几年有很多公司靠一个概念,甚至一个漂亮的PPT和视频,就想招揽加盟,但实际上,他们的商业模式、门店的支持能力,根本就无法支撑。
这对一些小创业者还是蛮伤的,对整个行业也是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两年稍微好一点,前两年讲加盟,基本像一个贬义词。
这几年,很多人看懂了供应链对于加盟的价值。加盟的关键,不仅产品重要,体系更重要。选址、日常运营、持续更新菜单、外卖、大众点评、抖音……这不是一个个体所能完成的事情,背后是复杂的体系。
创业邦:在加盟商的管理上,吉祥馄饨有没有自己的方法?
张彪:我们会把加盟商叫做对消费者洞察最前端的人,甚至他们的认知,会超越我们的管理团队。他们离消费者最近,又最在乎市场动态,所以我们经常能通过小加盟商,了解到一些顾客信息,包括市场的趋势。
加盟商就是最小的竞争单元,也是竞争单元当中最主要的人。
创业邦:吉祥馄饨现在提出的“非常小店”,是指社区门店吗?
张彪:不止。非常小店是我的一个梦想。
第一,我驻店的时候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顾客是不用看菜单的,我们已经变成了这些顾客身边的邻居。这里是有情感联系的,怎么样能给邻居带去一些更温暖的东西?
以前常去一家小吃店,老板是江苏人,他每隔几天会买几十斤萝卜,切成丝,放一些花椒盐,腌成酸萝卜。看他只要空下来的时候,一定会拿小碗装一点酸萝卜给客人,说这是我们老家的口味。一般的连锁店,连蘸酱都是一样的,可他那个举动,就让我一下子有了感觉。
我们要提供和别家不一样的、情感上的、温暖的东西,好多加盟商都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通过一个小小的、低成本的咸菜,一句“我们老家的口味”,给到顾客的那种感觉,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二,我们是馄饨界的扛把子,我们对整个的产品走向,口味的研发,包括一些定价和组合,都有当仁不让的义务和责任,应该不断地推出一些新概念。
其中也包括数字化的东西。我们最近在推一些会员,与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合作智慧店铺。
老品牌如何打动新消费者?
创业邦:老品牌如何打动新一代消费者?
张彪:早年吉祥馄饨完全是靠产品力领先的。那时候,在上海是家喻户晓。像你这代人,见到我都会说,“张总我是吃吉祥馄饨长大的”,听到这句话,我是既高兴又不高兴。
高兴,是觉得这个人曾经是我的客户,有时甚至为了这句话,我还多喝了两杯,喝醉了。但是我不高兴的是什么,我们确实年纪不小了。
我们曾经产品种类最多时有100多种馅,就像药房一样,挂着各种各样的牌子,卖掉了就翻掉。那时候消费者对于“大”的需求是很显著的。在上海,吉祥当时的馄饨比其他家略大一点,所以我们的馄饨一推出,非常受欢迎。
再比方说汤,上海店里的汤,用的都是清汤加紫菜、蛋皮、虾米。我们当时做了些创新,加了一些胡椒粉,让味道更刺激。
但是如今,消费者还是会反馈,嫌汤太清淡,没有味道,要有肉汤。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觉得非常不刺激,这是很显著的变化。
现在很多人喜欢拌馄饨,吉祥馄饨现在只有一款夏天吃的麻酱拌馄饨,可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什么都能拌,口味上的差距跟过去差很多。
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也导致了口味上的融合变化。
创业邦:这种口味上的变化,会不会导致南北口味的差距变小了?
张彪:我认为是的。我们看到一些万店品牌,他们的地域跨度非常大,如果没有一定的口味类似性,是很难做到的。
有人曾经挑战我们,说吉祥馄饨如果开到别的地方,人家不一定喜欢这种口味。我说沙县小吃开到了四川,甚至新疆,不是说四川人都吃辣的吗?所以,如今更多人是基于消费目的下的选择,而不是纯粹把吃,当做一种习惯。
创业邦:吉祥馄饨的味道,会重点照顾哪一类人,主要客群是谁?
张彪:我们的消费人群跨度很大,从15岁一直到55岁。这也是我们做营销和产品时,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毕竟,无论怎么讲产品,馄饨都有自己的特殊属性,我们很难脱离这个属性,去给馄饨做改变。所以,我们还是专注于馄饨,把馄饨这个事情做得更丰富多彩一点。
创业邦:现在吉祥馄饨有多少种馅料?
张彪:我们在减SKU(最小存货单位),希望能把SKU控制在25个左右。
创业邦:为什么要减SKU?有些品牌在拼命想把单品做出更多花样。
张彪:吉祥馄饨已经从原来的一个特色小吃,转变成一个偏快餐形式的小吃。过去把品种做多,是增加聚客能力。
而今天,我们强调的是便利性和性价比。为了满足顾客这方面的需求,就要有一些供应链和效率上的变化。因为我们这种产品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需要通过价格优势,去跟顾客做沟通,通过成本的优势,与加盟商建立关系。
让顾客对性价比满意,又要让加盟商挣到钱,这都要求我们在后台,不断的去强化供应链能力。
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
创业邦:您现在的主要工作重心是什么?
张彪:最近我也在调整我的管理风格。
我是2007年EMBA毕业的,10多年过去了,我才发现当初管理型课本里的知识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转变自己的定位。我要变成一个有领导力的人,我要变成客户和公司利益的代言人,我最应该做顾客价值和加盟商利益的坚守者。这都是我最近在一些角色上的理解。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很多时候中层管理者的做法比我更聪明,比我专业性更强。但是过去我一说话就会干扰别人,现在我会刻意注意这些方面,尽量少用那种带句号的语气,少命令,做有来有回的沟通,更多的是用问号。怎么样?为什么?
要实现万店这个目标,一定是要有一支非常强有力的高管团队,我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就要信任别人,要去承担作为一把手的责任。
第二个,我们在推“一把手工程”,建设数字化、会员、供应链、组织机制、单店业绩提升等能力,只有这几个能力培养出来以后,才可能在未来三五年,支撑我们的万店目标。
创业邦:这是一个从产品经理到管理者思维的转变?
张彪:真的有体会,是这两三年的事情。以前的EMBA考试,我也通过了,可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去,真的是这两年的事,我自己的变化也很大。
以前我就一门心思想把馄饨这件事做好,后来才有了一个集体的概念,更多的看到别人,看到团队的作用。
创业邦:现在日常的工作里面,能让您觉得非常兴奋的部分是什么?
张彪:在店里面,看着客人连汤带馄饨吃完,真的很满足。
我一般每新开一家店,就在这家店从开门待到关门,基本上是会从早上8:00待到晚上7:00左右。
实际上每次驻店我是有压力的,我不好意思坐在凳子上,怕人家加盟商有意见。我通常就站着,驻店一天通常12个小时左右。但是每次驻店,如果看到顾客和老板店员之间的互动,看到大家把馄饨吃完,我觉得真的是快乐,比在办公室看财务报表利润更能持续,我说的是真心话。
创业邦:驻店时都在关注什么?
张彪:第一个,就是要看店员的操作。第二个,看海报、促销用语,这些策略的实际使用情况。
我也会擦桌子,最拿手的是洒消毒剂。在疫情的时候,洒消毒剂是最受顾客欢迎的一个动作,因为他觉得心里踏实。
我也会看顾客在选品上的搭配,顾客的年纪等等。在不忙的时候,去周边的这些店转转,数人家店来了多少客人。
我通常做的岗位是收银,那个简单一点。我也会帮外卖小哥开门,因为外卖小哥有时候很急,我就快点给他开门,甚至有些外卖小哥刚停车,我就拎着外卖递给他了。
门店是我们的最终端,如果连我都不知道那些地方发生了什么的话,我想这个经营也只能是一个高谈阔论而已。
本文源自创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