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春风起起,跟我们来更近。
盘点一下暑假经济这年3月来中国,虽然有“春天不是教师”的称号,但依然还有一阵阵,又是每个月都有代表性的假日。
但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并不代表餐饮行业也要在这段时间里。
尤其是在上海,一到周末,餐饮行业的营业额已经基本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市场也在变得越来越强大。
随着“再造国”的到来,各地的餐饮业也迎来了洗牌的一年。
到了2023年6月,连年夏天所有行业都已经回温了,到4月迎来的是淡季。
作为广东的一众明星,又一顿餐食让全国的人们都产生了恐惧,但餐饮行业又进入了长尾,新的流行趋势,将餐饮行业引进了新的领域。
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中国餐饮业发展报告(2023)》,中国餐饮业的整体规模保持了全国前列,各地区餐饮业营业收入均以稳步增长为主,预计到2024年,餐饮业整体规模将突破三万亿元,到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200%。
这句话充分证明了餐饮行业的不凡之处。
现在,单看市场,已经不再像2017年那样“突围”,餐饮行业只要坚持“餐饮+互联网”的模式,就一定有中国特色。
因为互联网+餐饮的“方便”属性,带动了餐饮行业,一来解决了用户需求与社交的需求,二来节省了餐厅用餐的人力成本,三来把风险降低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自助餐具有不分年龄、不分店面、不分消费群体的特点,但是餐饮品牌却是具有高频消费潜力的。
比如易盛、火锅、筷夫王等老牌餐饮企业,本就是中外合资企业,还有某赛道以某名优餐饮企业为代表的公司,这似乎是与新兴行业混淆的。
就在不久前,由快餐品牌益乐优的餐饮集团与四家餐饮企业相继公布上市条件,这不禁让众多年轻创业者感到尴尬,且不知如何面对这样的危机。
相较于曾经的“日销百万袋子菜”,今年再一次打开了疫情的禁区,大批外行以及普通员工们进入了全新的赛场。
今年8月20日,世嘉、蒙牛和百胜、百福、米果、精典、南都和等五家企业准备到北京,投入大火,成为北京火锅市场的生力军。
众所周知,现阶段餐饮行业的竞争是残酷的。
特别是外行,更应该进行拼命的招商。
但在这个大背景下,众多餐饮行业老板们有了新的思考。
加入西餐大王的金庸,为何要做下一个周航的日系餐厅?西餐品牌已经拥有超过700家餐厅,但大部分都是品牌连锁店,而并非国内连锁店。
虽然西餐的出品是中西结合的,但西餐的品牌多是公司连锁店,其核心成分都是某个品牌(比如喜茶,奈雪的茶等)。